上岸好些天了,昨天刚收到录取通知书,心情还是有点小激动的。想一想应该整理一些考研经验,既为纪念这一段考研经历,也为给后来者提供一点经验教训,顺便为自己攒一点功德(手动doge) 我参加过两次考研,第一次是大三参加的20考研,第二次就是这次的23考研,中间签了工作,在一家国企下属单位上了两年半的班。第一次在校考研政治69,英语一67,数学二83,专业课122,总分341,报的学校上线差9分;第二次工作后半在职半脱产(后期辞职了),报的同一所学校政治68,英语一67,数学一136,专业课119,总分390,初试第二复试第三总分第三,成功上岸。 可以看到两次考研其他科我是没进步的,两回基本差不多,但数学这一科在改考数一后暴涨53分奠定胜局,所以接下来我重点写写数学这科两年的个人经验。 顺便说一句,虽然有得数学得天下这一俚语,但考研本质上是保下限同时争上限,也要小心其他门翻车。去年我的研友中有总分超22分,政治复习的太晚太草率没过校线的哥们,真的十分遗憾。 由于所报院校专硕缩招决定转考学硕,我从三年前的数二转到了如今的数一,先谈一谈他们的区别,相信也有不少类似情形的考生在数一二之间面临抉择。首先单纯的觉得数二内容少,所以一定比数一容**是错误的(我第一次考研时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数二内容上的少造成了他的考点集中在高数部分,在试卷偏难的年份会有更大的概率出现高数证明题和较为深入的概念考法,所以数二的特点是考的深;相比起来,数一就是考的广了。总的复习量是数二的1.5倍以上,除级数,曲线面,概率外很多专属的小考点。如果是从头到尾只能在职进行又基础一般考生,数一是有很大挑战,因为可能你都复习不完。但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数一的难度未必大于数二,这是因为数一独有的考点有70%属于了解和理解级别,需要达到大纲要求掌握级别的很少,所以考法相对固定,只要能够覆盖到,熟悉例题后做一定量的习题就可以拿分,很少见到弯弯绕的命题方式。当然在曲线面部分有一定的难度,但绝非不可攻克。 总结一下,按照所报专业和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报录比选择即可,不必觉得数二就是好考的,这种心态复习到最后掉链子的可能性也并不小,数二一定要复习扎实深入;因为各种原因选择数一的朋友们,也别觉得难于登天,复习起来仍是有法可依的。 下面总结两次考研的得与失,个人觉得最为关键的是“实践检验”+“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机制这招源于我这几年的工作(数字化质量管理相关),形成了对于事事要追踪反馈的肌肉记忆,所以在考研复习中也很习惯的用起来了。 所谓实践检验,是用做题去检验所学到的一切概念,定义和方法,实践量不够的方法均视为不可信。这一点在数学中尤为明显,太多考生复习的时候徜徉在各种教辅和课程中(包括一战时的我),方法和段子学了一箩筐,和研友讨论题目也头头是道,但实战起来总是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掉链子。 后来总结一战的经验,觉得其实蛮正常的,因为太多就是听着会,看得懂,做的少。平常那种强度不够的状态下做些题还看不出来大问题,结果上了考场压力和氛围到那了,失误就多起来了,不扎实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所以所有学过的点一定要有足量的做题去支撑,才能算复习过了;额外习得的新方法也一定要练过足够的题,才能算掌握了。这里说的做题想借鉴下狮子数学他们的“独立做题”的提法,也就是只有不看书不翻答案,从头到尾自己写下来的才算是独立做题。 人非生而知之,一开始做不下来看课看教辅上的例题也很正常,这里不是说不能看就一上来去死磕题目,那样对大部分人而言应该也没效率。是指不要把看的这部分误会成自己在做了,对了,那种看着例题在稿纸上跟着推导的也不能算的啊(可能比纯看好一点,但还是不能算,因为没有从头控到尾,天知道考试时会不会在没关注的步骤上卡壳了)。 所以无论用课还是教辅的形式达到了“我觉得我又行了”的地步,一定要通过真正的独立做题把这种感觉锤实了。比如积分章节你学了各类换元法,就一定要做足够数量+足够难度的题目去确保熟练;再比如你学了微分方程的微分算子法,就一定要在不同类型上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上练充分了,考试时才敢用。 在实际操作中,每个知识点做了多少题目我都有所记录,并且辅以“反馈机制”。我是结合工作上的习惯稍作改良的做法,对做过的题目标注日期,结合做的情况标级别并标注复检时间。如下: 1.轻松答对,对过程毫无疑问的,标一类过检,按标注日期隔2个月拿出来再快速过一下防止遗忘; 2.虽然做对了,但方法不规范/理解不到位/有更简单方法没想出来的,标二类过检,做出当时做题情形标注(简单描述出的问题和当时的思维局限就行),按标注日期一个月过检一次。一个月后过检可以按情形重新标注登记,例如降为一类,变成2个月后再过检,或者维持二类; 3.有思路但不多,看了答案才恍然的,或者完全掉进陷阱,稀里糊涂做出另一个答案的,标三类过检,按标注日期15天后做复检,同时做好关键步骤点描述和出错原因标记。15天复检后按掌握情形决定改类别; 4.完全做不出来的题目。这类可能是综合度较高或者涉及后面章节还没学到知识的题目,列为其他类,简单标注下原因,当时不死磕(因为储备不够理解有限)。每月底翻一下判断现在属于什么类别,条件允许可重新分类,不允许就延到下月再处理。 可以说,我个人在改考数一的前提下取得这50多分的进度,核心秘诀就在于这套反馈体系。且比较自信的认为能够遵循这样的体系走下来的考生是不可能考多差的,可能分数高低取决于最终的执行力和做题的质量(后文再谈)。 相信很多朋友读到这里担心的是这套体系的上手难度,内心可能觉得“你进厂打螺丝打到条件反射才会形成这个习惯,我们正常人怎么可能搞这些”,但我实际操作下来的感受是,操作并不离谱和反人类。可能在使用初期确实觉得稍微费事儿一点,还要在上面标来标去做分类,不如做完丢一边来的畅快,但相信理智的人都能想象得到丢一边将来是什么效果,有这套可以不断复盘做过的题目掌握状态的,又是什么效果。 到考前的30天左右,我基本上就是在用这套反馈体系来不断检视做过的题目补缺,辅以模拟题练手。那时候周边有研友到处找冲刺总结讲义,找各种偏门资料,我觉得完全没有这需求,仍然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在心头。不夸张的说,那时候我是有他怎么出我都能考到140以上的自信的,虽然最后是小翻车了一点点,哈哈哈不要在意这种细节。 最后谈一下资料和题目的选择。可能好些人上论坛最关注的就是“他考这么高,他用啥资料了”,我想说在所有要素里,这恰是最不重要的好吧。以高考为例,一所寄宿高中绝大部分人所用的资料是高度趋同的,这个样本里从400来分到600多都大有人在。 我个人看来,复习成败第一是指导思想和方法体系,比如前面讲过的“实践检验”+“建立反馈机制”,这恰是多数人的弱环,尤其没工作捶打的在校考生,如果之前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当年一战的我其实也是这样的),复习时也就主打一个随心所欲,堆时间到哪算哪,其实效率是相当低下的,和会用方法体系的人竞技,堪比完成工业革命前后的农业国对抗工业国,这不是有多努力就能赢的事儿,时间越长你输越多才是正常现象;第二是执行力,这个重要性不必多说,再宏图大志,方法正确你赖着不动不想学也完全没辙,各位要自己修炼,最起码对自己未来上点心,这种国家级考试已经是能够相对公平的改变发展轨迹的方法了,最后才是对于资料的选用---不是不重要,是不如前两点重要。 我个人的选择大原则是,做题的题目要选有一定强度的,选课和教辅要选细节满满的。 题目一定要选有强度的,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文所说的分类,且把日常复习遇到的各种情形,出错可能练到位,不然一直做那种简单的题目(例如教材课后题,较老年份真题那个级别),那基本上都是一类题目,少量二类,几乎无三类,整个反馈体系压根撑不住。 市面上主流的几本题集比如李林880题,张宇1000题都能基本满足这样的要求,老汤1800可能一二类的占比略高了一点,我个人不习惯,时间较多的考生用它也无不可。 我个人用的是狮子数学的训练营体系,辅以李林880题的搭配。以前者为主,部分章节例如导数,积分,中值证明,级数章,数一专属章节,线代后三章,概率后四章用880做了补充训练。 狮子的训练营从质和量方面都算较强,总共可能在2000题往上的量了,难度也是算题集中较高的那一级,是分章节和考点一批批的模式,基本能够满足我的训练所需。之所以加880,是因为我个人想开拓思路,想在重点章节多见一见不同类型的题目。实际上由于狮子的覆盖较全,和880类型重叠的题目相当多,每章能够感到不一样的题目很少了。事后想来,也许用狮子搭张宇1000遇到的题目风格会多变一点,但应该也不存在决定性的差别,用后期模拟题来适应更多风格也是行的。 卷子除真题外大概做了有25套上下,主要是李林,张宇和超越五套,去年的李艳芳三套简单浏览了下觉得有些偏门放弃了,但据说前年李的三套出题就很好。练卷子一是为了整合整体的实战答题能力,训练答题节奏,所以最好是去图书馆或者收费自习室之类的地方,掐表进行模考,不带任何可以对照翻查的资料(直接来个物理隔离,我操作时就是不带资料只带卷子去模考);二就是查漏补缺了,可以结合前面反馈体系里自己的二三类做对照,如果发现有做的一脸懵,但前面反馈体系里居然都没记录的,那大有可能是漏掉了某个特定类型的题目没练到。实际做下来这种倒也不多,也就2-3个很小的点。 教辅和课方面,我几乎是全线李林外加狮子的课程,另外特定小专题用B站up主的视频打补丁。再强调一下教辅和课其实不是决定性的,他就相当于搞机器学习的时候,一开始给AI喂模型的那一步,后面的迭代进化都是靠实践总结阶段的。能够喂明白就OK了,按照个人习惯尽可能选择对于细节讲的清楚些,不要“因为,所以,显然”那种书或者课就行了。 倒是想讲一讲我利用B站up补充的做法,注意这里强调的是“补充”。B站up也有直接出售完整课程的,这个我没体验过不发表评论。我个人觉得值得一试的做法是,当你做某个类型的题目,或者理解某一块时觉得手头书和课都还没到位的时候,买另一本或者又用一个老师讲的课未免试错成本高,效率偏低,不如就搜这个问题对应的B站讲解,对应主题点赞较多的几个听下来,自己整合下笔记采众家之长,就解决掉了。因为整体的课或者书它都要追求整体性,不可能在一个很小的点花20分钟去巴拉巴拉,但B站做细分专门视频,他不仅能还有多个up,不同风格和例题去做。总结一下,B站是打知识和方法补丁的好工具,可以利用好。 作为研0,收到通知书后和导师沟通,已经领到任务进入了科研预备状态,在读一些论文,写一些东西,但不妨碍我多写一些攻略的雄心壮志。后续打算高数,线代,概率各写一篇细化一点的攻略和总结,包括每章我的练习题量,各分类题目分别做了多少,遇到的一些困难和后续克服的方法等等。 无论在论坛还是在线下,大神都很多,我也知道136这个分数也就是还行,在真正的大佬面前就那么回事,比如我所考专业的第一数学148,专业课148………比较大概不能让人幸福,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方面,在自己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做到比较好的程度。写本文或是后续的攻略,我都将遵循这一原则,所以不会出现什么神来之笔,灵丹妙药,只是一砖一瓦,安营扎寨。 谢谢大家能看到这里,祝愿我们都有平安顺遂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