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跨考教育学如何备考?

[复制链接]

113

主题

271

帖子

642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精华
0
威望
2
K币
640 元
注册时间
2020-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25 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现阶段是需要看教材的,尤其是跨考生。
311的六本书都比较厚,认真的看下来还是比较考验人的耐心的,六月时把教材看完,那么你的进度就不算慢。那么老师就说一说为什么要阅读教材以及如何阅读教材。
         
为什么阅读教材?
事实上,你以为的无用功实质上都每一步都在接近终点。
1.接触和了解
每年报考教育学的考生有一大半都是跨考生,有的是学英语的、有的是学经济的,还有的人是学管理的。对于教育学的了解,顶多是考过教师资格证。那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快速的熟悉起来呢?
教材及网课。教材是我们接触和了解知识最主要途径,形成我们对专业课的认识。网课领我们入门,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是我们学会教育学最主要的手段。
2.提供背景,方便背记
事实上教材用详实的语言讲解了知识点的前世今生。如果干巴巴的把知识点单拎出来,即使需要我们记忆的知识点很少,但是要完全背诵下来却很难,遗忘程度也会非常的高。
3.充当答案解析
把教材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在看视频,做习题,联系真题时,遇到难解的知识点或者习题,随手查阅教材找到答案,会比直接看答案印象要深刻很多,并且会加深理解
           
如何阅读教材
1.参照大纲,缩小范围
311教材上有一些知识点不在考纲的范围内,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在目录上将这些内容划掉,看考纲上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
2.懂得取舍,划定重点
教材上很多内容都是实质上是无用的,并不需要我们一字一字的阅读,有很多段落在读书的时候可以跳过。比如中教史上说明广设学校这一点时,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及数据来进行说明,这一大段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跳过。将无用的知识点划掉之后,我们要看的内容又少了许多。
教育学原理中,对于各种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并不需要把每一种定义都记忆下来,而是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教育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以及他们严谨的态度。在答题时候我们可以用当前学界对这一定义有很多讨论,但认可的是哪一种。
这样子来看,需要我们记忆的内容又少了许多。
         
如何划定重点?
在读教材时候可以用铅笔进行勾画;
或者是看徐影老师视频或看完视频用荧光笔高亮,这样书上留有痕迹而不至于白读。
同时可以运用下划线或圈读的方式划出你认为的重点。
         
3.分析科目特点,对症下药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分析下科目的特点,每一科都有每一科的特点。每一科也有对应的学习方法。
像中国教育史,考察的点通常会很细,需要我们从教材中找答案。那么看中外教育史时候我们就应该有一定的细节意识。当然,这种抠细节的工作可以留到二三轮复习之后。
像教育心理学比较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先看视频学习这个知识点,再看书,看看是否有新的想法。
教育研究方方法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具有很大难度,并且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对这一科我们就采用视频为主,教材为辅,快速跳过理解的知识点。
最后补充实例,运用具体例子记忆,而不去研究其理论说法,这也是教育研究方法的有效学习方法。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一遍读书时候我们通常会读很慢,第二遍读书时候速度就会有所加快
读第一遍时候,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理解,读第二遍时候对知识又是一个理解。
第一遍觉得书上全是重点,第二遍会自己找重点,第三遍能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很多高分的考生不止读了三遍。
在考研冲刺阶段,一部分同学十一月份又重新拿教材,发现了知识的“新大陆”
前面的阅读教材,标记重点的工作做好了,这个时候就只需要我们在上面缝缝补补就可以了,所以现在的地基一定要建好。(整理自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6 11:06 , Processed in 0.031155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