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26025|回复: 47

[经验汇总] 18年吉大古籍所初试408复习心得

[复制链接]

34

主题

353

帖子

128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8
威望
180
K币
1103 元
注册时间
2016-3-22
发表于 2018-5-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况
在下本科东北某二本,科班出身。初试成绩:政治70,英语75,专业课263,总分408,专业排名第一。总分专业排名第二,方向第一。(别问我复试发生了什么。。。)现已被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方向拟录取。
吉林大学,985,双一流A类。在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史专业为B。吉大中国史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单位有文学院历史系和古籍所。其中古籍所与历史学有关的学科主要是中国古代史,分为三个方向: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简称秦汉史)和历史文献学。通常每年招生计划分别是3,7,5,其中机会推免名额各占一个,不过很少招满,17年是1个,18年是两个,全是秦汉史。合计每年大概是13个左右统考名额。
文院中国史是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专门史加在一起除去推免,大概每年13个左右统考名额。中国古代史(大概是先秦、辽金、明清等几个方向)总共就要5个,平均每个方向就两个左右。(关于文学院了解不多,就不多说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古籍所在初试报名的时候就需要确定报考方向,复试也是按照方向分组进行(文学院不必)。而很多学校的中国古代史是不作区分的,所有方向在复试时放在一个组。这就涉及到各个方向热门程度,所以在报考的时候要慎重选择。虽然可以所里调剂,但不是每年都有调剂名额。我们这届某些排名靠后的考生就遇到这个问题,很影响录取。至于如何选择就无可奉告了。因为我说了,冷门、热门就相互转化了。
专业课真题概述
古籍所的专业课是中国古代史基础(代码678),考试范围是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和句读。官方没有参考教材,默认是朱绍侯和杜泽逊。专业课从15年开始自主命题按照惯例是一个老师命题两年。15-16年的题目相对较难,17-18年较为基础。而19该换命题老师了,就不知道啥情况。(不用打听,这个谁也不知道)
因为考试范围比较少,有时候会在某些不起眼的地方出题,比如15年的三独坐,18年的爰田制。这些都是教辅上没有,而教材上也只有寥寥数语。出题还是偏重传统的方面,比如政治、军事、经济等。而像社会习俗之类的,出题可能性不大。
文献学复习思路与专业课大致一样,参考下文即可。至于句读,我也处理地不太好,大概抄抄古文就能有感觉了。最好优先抄写《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文献学的古文,命中的可能性比较大。
企鹅群326218777,里面有历年真题等复习资料。Ps. 这个绝对不是卖资料的,只是单纯的考研群。
复习思路
通读完一遍教材后,应该直接整理题库(名词、论述)。许多人认为这个阶段还是应该整理线索,搭好框架,这样下半年冲刺起来会省力。我不赞同。第一,这种做法更符合统考,需要有体系感才能更好驾驭。但是678考试范围非常小,并且出题风格侧重于基础史实,不用框架也行。
第二,所谓框架、线索就是每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纵向的串联,也就是楼劲先生说的大事条目。严格来说,考研历史并不存在框架,只是每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制度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的集合罢了。(框架、线索这种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见仁见智吧,所以不接受反驳。)历史考研的本质是对史实的记忆以及按照一定逻辑输出。框架并没有很多人所强调的这么重要。所以我主张从一个个细小的知识点积累做起。如果能形成个人的框架最好,没有也行,不必强求。复习的最大精力应该是用在知识点的整理、记忆和输出。
第三,在空空如也的状态下整理框架是很虚的工作。有些人通过整理框架能对后期帮助较大,很有可能是在整理过程中潜意识地完成了对基础史实的理解和记忆。当然,二者并非是对立的关系,完全可以同步进行。但是从我个人以及许多成功上岸前辈的实际经验来看,整理了好几本的框架,结果啥也没记住,很多问题还是不懂。对于后期冲刺而言,这些工作远不如直接背诵题库高效。这种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好把握,很容易由实入虚。自认为不好把握的同学,不妨跳过这个阶段,直接整理题库。
同时,我认为直接整理题库有以下好处。第一,文字就是思路。罗新先生有一个观点,文字不通其实就是思路不顺,梳理文字就是在梳理思路。如果你的文字水平太低就会妨碍你的思路,妨碍你思考问题。我很赞同。整理题库里的答案的过程,就是不停地在梳理答题思路。背诵文笔顺畅的答案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第二,顺畅的文笔和清晰的思路不是随时都能出现的,尤其在高度紧张的考试环境。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答案肯定比临场或下半年仓促整理形成的答案要优秀地多。到了考试,就可以运用记忆的惯性快速、准确地将之默写。而这种凭借惯性所写的答案是不过脑子的,就能把节省的精力应付那些题库范围以外,需要临场思考、组织答案的题目。
第三,无论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某些招生单位除外),历史考研所考的范围十分有限并且也是可以把握的。也就是长孙博中所言的重点和次重点。因此,耗费大量时间整理了题库,最后却没怎么考的可能性很低。至于这个出题范围以及针对性的专属题库,每个招生单位都不太一样,需要自己去了解。
教辅
        众所周知,长孙博系列(以下简称长书,本文所引内容皆出自2018年版)目前是历史专业考研最主流的教辅。据我了解,长书首次出版之前(大概是2012年),历史考研教辅最为流行的是仝晰纲系列。我简单翻阅过此书,大概是知识点的整理,并没有对答题范式有什么系统性的理论。长书则首创了名词解释的“三段论”和论述题的“层次法”,为广大考生尤其是不会应试的考生提供了“操作性强”的答题范式,堪称划时代和革命性(此处掌声送给长孙博)。另外,依据上述答题范式所整理的答案也成为众多考生重要参考资料。但令人遗憾的是,书中许多答案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下文详细论述)。这也是长书受到许多考生指责的原因。
   范无聊的论述题(以下简称范书,本文所引用内容皆出自2018年版)。最大的优点是答题框架清晰,内容简练。个人认为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历史考研论述题教辅。就答题范式而言,摆脱了长书论述题“层次法”的束缚,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内容繁杂教材的有效加工,从而提炼出具有得分点的答案。范书的不足是缺乏参考教材较少。我曾在微博上就此问题询问过范无聊本人,他的回答是本书主要给基础一般的大多数考生使用,学有余力者应该参考更多资料(大意)。从他的微博看,应该不是全职从事历史考研。因此,他的这种“低要求”可以理解。但长书似乎是全职从事历史考研教辅,他的“低要求”就有点emmmmm了。另外,范书直到18年版,也没有对题库进行更新,大概与其“兼职”的性质有关吧。
  
就我所接触的众多经验帖,目前还没有系统谈到如何整理题库。之前有位考上南大近代史的WEN太医”兄在其非常详细的经验帖中,就以“这个问题太大”为由而略过如何整理笔记(也就是题库)。
这里可以把罗新先生的一段话改写一下:有许多专业课取得高分的考生能处理混乱复杂的教材甚至学术著作、论文,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题库,但他们的成就主要依赖于经验与才能,他们很少具备理论和方法的自觉或者不谈。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整理题库的方法,就当抛砖引玉了。因为水平有限,并且不是语言学专业的,还请见谅。
名词解释的处理原则
    长书“三段论”的核心是将一个名词解释划分为三段:首段是对该事物的本质的高度概括,次段展开,尾段是意义、影响。
我觉得可以进行一定的修正:中段围绕事物核心进行解释,首段概括,尾段不变。举个例子,推恩令。作为一项法令,它的核心是“规定各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外,允许并鼓励推“私恩”,把王国土地析分给其他子弟为王子侯。所建侯国则必须归王国周围的汉郡所有。”至于时间、提出者、背景甚至是最后的意义其实都应该围绕这个核心进行的。而“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法令。”是对它的定性,并不难总结。因此,除了核心以外的内容都可以视核心的需要而删改,不一定每个因素(如地点、人物)都要俱全。
了解了名词的本质后,我们就会发现长书的三段论对核心的处理,关心不足,表现为干货不够。比如淝水之战。作为战争,它的核心应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经过。长书对其核心的描述是“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万大军溃散。”即便是看完整个名词,还是不知道淝水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双方对峙,没头没脑地就有结果了。显然他把重点放在意义和影响。虽然淝水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可以视为具有转折点的事件,但就事论事,这个名词还是残缺的。我修改为“晋军水陆并进,与秦军在淝水(今安徽寿县东)隔岸对峙。秦军应谢玄的要求后撤,晋军则乘其撤军发生混乱之机,大举进攻。前秦数十万大军随即溃散而败。”我的答案未必完美,但起码是完整、合格的。
我认为围绕核心组织三段是名词解释最为重要的原则。而如何把握核心则考验考生对这个事物的准确把握。(长书更重视首段的概括,认为是高分的关键。其实和中段的核心相比,首段的概括并不难。)比如上面的淝水之战的核心,虽然只有短短70字,但我是参考了好几份教材和教辅基础上进行总结,具体文字反复删改,以求简洁、充实。因此,对名词核心的总结实际上变成了考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此一来,考生所积累的知识点就比前期总结框架,后期背诵匆忙整理的名词要深刻得多。这事没有捷径,只能多看多思考多改多背。
第二原则,简洁。最能直观地体现这个原则的是字数,一般是180-250左右。超过这限制,意味着你很有可能根本就答不完。这个限制是在逼迫你尽量删改语句,而该如何舍弃,就考验你对这个名词核心的理解程度。换言之,核心原则是在驱使你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以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所要解释的对象,而字数原则则是要求对你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限制。最终的答案便是落在这一正一反的合理区间内。
另外,不是所有名词的核心都是一个“小东西”。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长时段的事物,比如制度。制度是活的,每个阶段不一样。我采取的办法是重点讲它最为典型的、人们所熟知的那种状态。至于其来龙去脉就简要带过。举个例子,北府兵。根据田余庆《北府兵始末》,北府兵在郗鉴的时候就有了,但人们所熟知的典型状态是太和时期。另外,它的核心是募将而不是很大教材所讲的驻扎北府,拱卫建康。我据此文整理如下“东晋招募北方流民形成的具有私兵性质的军队。咸和时,驻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的北府的流民帅郗鉴招募附近江淮流民以充兵。募兵方式主要是募将。被募将领多为流民领袖,与流民之间本来就存在牢固的隶属关系。故此军有较高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太和时,谢玄募集散落而脱离建制的北府旧将重新集结成军,始号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晋末,北府旧将刘裕在京口附近再建北府兵,逐灭桓玄,并成为代晋建宋的军事力量。宋、齐间逐渐消失”总计207字,充实又不失简洁。
在理解了名词的本质和形成过程后,就可以运用相应的记忆方法:围绕核心进行记忆。核心其实就一两句话。这是在理解这个事物核心的基础上并顺着其内在思路在记忆。记忆一个东西通常是理解或者死记硬背两种。虽然两者各有优点,但长远开看,还是理解得记忆更好。
玮鑫学长曾经提出过分点记忆,也就是把名词打碎成一个个点,然后由点及面。本质上也是由少及多。但是这些打碎的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和死记硬背整个名词没啥区别。当然,记忆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论述题的处理原则
   陕师大的于赓哲老师,曾在微博上提到阅卷老师如何给论述题判分。他认为论述题的答案可以分为得分点和亮点。得分点是试卷中所规定必须得分的点,也就是一些基本史实。这些得分点一般不超出教材的范畴。亮点指的是考生超出其他答卷者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点。比如引用史料(笔者按:这点待议),著名学者的论点,海外学者的观点等等。甚至是与主流教材、观点相违背,只要做到逻辑和史料无可挑剔也是可以的。因为论述题是主观性较强的题,阅卷人的印象至关重要,所以亮点特别重要。
    尽管各个招生单位不一定都按照于老师的原则判卷,但我认为于老师的观点具有很强的普世性,非常值得我们参考。按照这样的判卷原则,我认为论述题应该做好两方面:一、用尽可能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句叙述完得分点,为亮点留足空间。二、理解吃透能力范围之内的教材之外的东西,用同样简练的语言予以表达,形成自己的亮点。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亮点不强求,很多时候做好得分点就足以取得高分了。另外亮点必须是在掌握得分点的基础上进行准备,不然可能两件事都做不好。
长书根据统考的命题规律总结出“层次法”,但这种技巧性很强的答题范式似乎对许多自主命题却显得多余。正如长书所言,历史考研主要还是考察对于史实的掌握。因此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论述题所要考察的史实上,至于这个史实的内部结构是什么,一方面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有关。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论述题的结构都是不言自明的,也就是原因背景、过程内容、意义影响之类的。比如王莽改制。很明显,这题考察的就是王莽改制的那些措施,不用“层次法”也能答题。我认为要想在本题取得高分,一方面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把这几个措施表述出来(也即是得分点)。因为光是把内容写完就要花很多字数,而长书还是不够简练。另一方面就是参考一些学术著作,加以概括,形成评价(亮点)。这方面,我主要参考了《波峰与波谷》(其来源应该是《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另外张帆版的评价也不错。虽然评价是见仁见智的,但作为本科生的答案无疑是增色不少,成为从众多描述拖沓的卷子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筹码。
换言之,“层次法”对于答题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如何处理史实才是问题的关键!(至于统考的命题规律,我不太了解,可能“层次法”会更加适用吧。)我认为长书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太少,而范书则是在这方面用力颇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较为流行的教辅搭配是长书的名词+范书的论述。
但正如前文所言,范书的缺点是参考内容偏少。举个例子,清代考据学。范书的答案则是在朱版的基础上略作删改而成。朱版没有讲扬派,吴派和皖派又讲得很少,大体来看只是讲了吴派泥古的缺点,皖派的创造性等等。两派学术基本特点都没说清楚,更不用说考察整个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脉络了。赵毅版倒是讲得详细,三派都有,但更像是学术成果的罗列,没啥系统性。最终我参考的是张岂之版,三派内部的学理均有清晰的描述,并且按照一定的思路将三者串在一起。
长书认为许多论述题是由若干名词构成。其实二者的关系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多名词构成一道论述,另一种论述由名词扩展而来。
对于第一种关系而言,二者有重叠部分,但前者不是后者直接拼接而成的。原因还是字数的限制。因为名词是围绕一个核心,将其来龙去脉说清楚。而这些来龙去脉对于论述题的主题往往是多余的,所以可以删去,保留这个核心即可。比如汉武帝集权措施。长书仅是讲了王国、中朝、刺史、察举。严格来说,经济、思想都应该加入,还是按照名词的写法,那么所涉及的东西非常多。我采取的办法是保留核心,比如盐铁官营。前119年,在盐铁产地设置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分管盐铁的产销。同时禁止私人生产、经营。”至于更为具体的操作,大可省略。第二种关系是论述题是名词解释的扩展。比如九品中正制。正如前面谈名词的时候提到的,一个制度往往是每个时段的状态不一样。作为名词,九品中正讲典型状态,也就是曹丕的时候那样子,顺带提一下以后的变质就行。作为论述就要把每个状态讲一下。字数过多,我就不举例了。
正是因为二者的总分关系不同,整理二者的顺序也是不同的:由详到简。也就是把最详细的弄好,然后根据情况删减。如果倒过来,你会发现很费力。如果是第二种关系,就先整理论述,然后把其中最典型的部分摘出来就是名词了。同理反之。
总之,我认为论述题的准备思路和名词一样,一方面广泛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亲自动笔进行反复删改。
文字处理方法
正如我在前面反复强调的,无论是名词还是论述都要简洁,能够在尽量少的字数中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哲学讨论中的元原则——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我认为这也适用于考研历史,“如有可能,尽量删减”。下面简单讲一下我的方法。
第一,合并同类项。这是针对拥有同一个主语、谓语,因宾语不同而拆分成几个句子的情况。作个简单的模型(实际情况更为复杂),A打击了BA打击了CA打击了D。可以合并为A打击了BCD。之所以可以这么合并,是因为这三句都拥有相同的主谓:“A打击了”,区别仅在于宾语不同。因为教材的编写目的与考研不同,所以文字还是有许多可以删去的冗余。
当你对一个名词、论述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后,你就知道其内在的逻辑是怎么回事,自然可以做到简洁。反之,对文字删改较少,则说明其实你对这个问题了解地还不够深入。而且很容易给人一种“一个人讲不明白时,就要讲复杂点”的糟糕印象。
第二,采用现代汉语的语序。这是在做英语翻译题时受到的启发。汉语喜欢用主动语态、动词。而英语则喜欢用被动语态、名词。因为历史的原因,许多教材的语言风格是偏英语化,也就是喜欢用被动语态、名词。但这并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读起来别扭,记忆起来会比较费劲。这点以前没觉得,但在练习英语翻译题时,深有体会。如果改用现代汉语的语序,你会觉得很顺畅,在潜移默化中,记忆的效率也会提高。
第三,尽量采用简单句。还是同样的原理,文字影响逻辑,继而影响记忆。但不要用太多长句。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虽然我非常崇尚极简,但不是以牺牲事物内在本质为条件而进行的简单删除。
总结
上面啰里啰嗦地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的干货很少。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强调对史事的整理,主张从细微的知识点积累,自下而上地形成知识网络(没有也行)。重视应试,重视题库,重视答案,另外学有余力的话多看看其他材料。
英语阅读
得阅读者得天下。从分值构成来说,狭义的阅读是阅读理解40分,广义的还有新题型和翻译,20分,甚至完形10分也可以视为阅读。通常英语的国线是40+34所是大多50+,最多也就60分。只要拿下阅读,轻松过线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阅读则是听说读写中最为简单,也是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的部分。
   训练阅读能力最好的题型是阅读理解。此题主要由文章和题目构成,处理的方法是不同的。文章的难点主要是单词和长难句。长难句是基本功,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长难句所涉及到的大多是最为基础的语法知识,也就是句子成分(主语、谓语等等)和句子类型(主谓宾、主系表等)。长难句的核心结构并不复杂,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又长又难,主要是因为修饰成分过多,比如各种从句,还有补足语、不规则的词组等奇奇怪怪的成分。化解长难句可以从找到谓语入手,这是一个句子的核心。一般可以通过时态,也就是助动词判断出谓语。然后以谓语为分界线,前后分别是主、宾(也可能是宾主)性质的成分。如果主、宾是从句,那就再进行一次划分也就是找谓语。句子的成分划分清楚后,就能理解个大概,从而提取出有效信息。我建议用铅笔圈出句子的结构,用以标识句子的各个成分。刚开始可能会比较慢,熟练了以后就可以直接按照英语的思维直接读下来,不用按部就班地划分句子。黄皮书里面有许多长难句的划分情况,开始的时候可以参照。何凯文的句子三步法挺有名的,我没有了解过,估计他的本质也是化繁为简。
   题目的设置基本是与文章的阅读顺序一致的,因此可以边读文章边做题。这些题目大部分属于实证性,相当于历史研究中的论从史出,也就是根据文章中已有的信息直接推导出结论。因此,错误的选项可以分为偷换概念、更改范围、过渡推断等几类。还有一些需要做出更一步推断的题目,则通常会给其他的选项设下非常过硬的致命伤予以排除。比较麻烦的题目是取标题。大部分文章的套路是:开头举个例子,作为引子,然后展开对这个例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分析,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与开头的态度相反)。标题到底该用开头的例子还是例子背后的社会现象,两种可能都是存在的,需要自己来把握。另外,标题范围必须包括整片文章所有内容。
阅读的本质是考验考生对文字的高效处理能力,也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充满长难句、观点反复的文章。这就需要大量阅读训练。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大多来自近期的英美主流刊物,比如《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等。市面上许多来自阅读理解的模拟题都是选自这些刊物,因此可作为理想的额外训练材料。有些同学会担心模拟题风格怪异,与真题不符,容易被带偏。大可不必,因为做模拟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训练文章的阅读能力,做题能力次之。后期可以不碰模拟题,回归真题,这就不会被带偏了。无论是真题还模拟题,我都喜欢用铅笔反复做,然后擦掉所有痕迹。真题大概做了3遍左右,有的年份更多,模拟题大概是两遍。因为做真题期间间隔做模拟题,所以上次的答案基本都忘了。每次做题都有新体验,新的进步。
一篇阅读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2min以内,在保证读懂作对的前提下,能快尽量快。一般我会用一个下午或者晚上,这样的大块时间集中训练。前期慢点,2-3篇阅读,后期会快点,能连续做4篇。
新题型和翻译可以与之穿插进行。尤其是翻译题,会更为深入地涉及语法知识,对于阅读理解帮助颇多。通过如此大量的训练,阅读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完形填空不必专门抽空训练。它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知识点,需要阅读能力和单词、搭配等综合能力提高以后,才会提高。所以有个说法,完形得分乘以10就是本张卷子的大概分数。就我个人体验来说,八九不离十。前期5分左右,后期7-8分。
教辅
如前所言,阅读是英语的大头。阅读教辅的选择就很重要。我推荐张剑的黄皮书,包括他家的真题、阅读理解模拟题(分为基础和提高两本,各自有150篇)和最后的五套模拟题。黄皮书大概是市面上讲得最详细的了。缺点就是太磨叽了,尤其是语篇分析,个人认为大可不看。
说个有趣的事,考研英语的卷子都是题目印在文章背面,也就是需要不停的翻页。去年他家(应该是属于他家)推出了与真题排版完全一致的真题卷子。似乎教育部存心作对,18年的考研英语改成文章和题目不在一张纸,也就不必翻页。不过,这种排版仿真的卷子还是有必要做做的,适应一下,价格也不贵。
大概到了11月左右,他家会举行一次模拟考试。虽然题目风格还是无法与真题相比,但也算是最为接近的了。不像高三会有大量的模拟考试,考研的模拟考试很少,有空还是尽量参加一下。
单词
无论是长难句还是题目,都很实,没有什么很高大上的东西。只要耐性地去划分,去分析,找出正确选项还是很容易的。因此,四篇阅读理解只错一两个,甚至全对(比如鄙人),完全可以实现的。所涉及的语法比高中英语还简单。但掌握了这些套路以后,可能你还是无从下手。因为考研英语首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最能反映此项的是单词。如果把题目和选项都翻译成汉语,你会发现很简单。就我个人来说,做错的题目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相关单词把握失当,尤其是出现在选项中。一方面,一词多义,生词僻意。另一方面,我的词汇量还是有限。
单词是英语成绩的力量之源。如果单从词义角度来说,我认为记忆单词最为符合英语发展逻辑也是高效的办法是利用词根。但是只有少数单词符合构词法的规则,而且必须事先记忆大量的词根。这就使得仅利用词根记忆单词,还是无法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这里,我强烈推荐星火的《考研英语星火词网》(就算《恋恋有词》给我十倍的价钱,我还是要推荐星火词网)。星火词网将拥有相同词根的若干个单词整理到同一个单元,形成一个网络。每个单词都指出与核心词根的内在关系,这就能够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这个核心词根又是从一个熟词开始的,这就避免了另外记忆词根的负担。
考研英语所要求的单词往往拥有许多含义。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这些看似差异很大的词义往往是由原始词义引申而来的。只要了解了它们的内在关系,记忆起来应该会省力很多。这点星火词网做到了。总之,星火词网是在尊重英语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记忆单词。
据我了解,目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单词教辅应该是朱伟的《恋恋有词》。我大概翻过此书,它是从一个单词入手,然后把相关的形近词和近义词放在一起。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单词发展过程中本就存在的联系。他的配套视频我大概看过,就是把他的单词书重复讲一遍,加上一些个人的提醒。这与市面上一般的词汇书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恋恋有词》在记忆方法上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罗列与之相关的真题例句、排列高频词汇等不算是特色吧,几乎所有单词书都有这项业务),之所以广大考生能通过它记忆单词,大概是因为一遍遍重复的缘故吧。
作文
    推荐王江涛的写作。我认为此书的精华不是范文而是指导如何具体写作,包括每句话应该写什么内容,操作性极强。至于范文,我认为不是最好的。所以我建议综合各家的范文,整理出自己的范文,这也是为了避免撞车。
    正如王江涛所言,考研英语主要考察的是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则次之。这在作文方面,尤为突出。作文的行文本身才是判卷的主要依据,至于内在逻辑,只要不太过分就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考生临时背背范文,就能轻松应付作文。
整理完范文后,全力背诵,要求是流畅地默写。之后再根据一些模拟题,试着依据所背范文写几篇。黄皮书在11月左右会推出人工批卷业务,虽然不完美,但毕竟有人帮忙指点批改,帮助还是很大的。一开始我认为单三、单词拼写等细小的语言错误只是小问题而不在意。通过批改,我发现我的行文结构和逻辑没啥问题,造成作文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恰恰是这些“小问题”。这就是“考研英语主要考察的是语言能力”最为直接的体现。
至于小作文,主要是应用文,大多是套话,多总结就行。
考试时间规划
   考研英语是得阅读者得天下,因此要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理解。我是先从阅读理解入手,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基本做完。不过,通常我会留下几个暂时无法决断的问题等到填涂的时候再思考并作出最后的决定。之后是两篇作文,大概用时50min吧。因为今年的阅读理解进展太顺利,所以给作文的时间相应变多。于是我打算自己临场写作文,导致用时太多,使得后面的节奏太赶。所以最好还是直接默写自己背过的作文吧,除非临场能力很强。
通常新题型和翻译加起来大概30min吧。但18年的新题型比较坑,花了30min也就对了一个。(事后想想,就算给我两个小时估计也拿不下新题型,应该排在完形后面。)这就使得相对简单的完形的时间非常不足,大概也就10min左右。如果不是仓促应对,我觉得完形的分数应该能达到8分左右。
完形通常排在最后,因为这是性价比最低的题目。20个题目,也就10分,还耗时颇多。对于某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认真和随便答的区别不大。但18年的情况特殊,完形和新题型的角色换了一下。而我又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个变化,并做出相应取舍。因此,我建议做题顺序以及相应的取舍,应该视考试具体情况随机应变。
时间轴大三上学期以及寒假
我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备考,不过主要是英语。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把97-14年(近三年真题留作最后的模拟)的真题都做了一遍。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考研真题,所以进度非常慢,一个下午或上午也就搞定两篇阅读理解,包括做题、看解析。这个阶段,长难句还是凭借感觉,对于文章和题目也没有什么总结意识。给我收获是对文章阅读能力的初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六级。阅读分数是30,即使作文和听力很烂,还是能够60+稳稳飘过六级。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了我一定的信心,阅读能力还是很有用。同时每天花一定的时间背单词,用过百词斩和王长喜的单词书,效果不是很好。
寒假到开学初,大概把17年的黄皮书150篇(基础版)做完(因为18年的还没出)。难度比真题大,无论是长难句、词汇还是题目。好在我坚持了下来,等到开学第二次做真题,明显能感到阅读能力有一个飞跃。上次的答案基本忘了,这种飞跃是实实在在的那种。单词把王长喜背了第二遍了。
这个阶段我的主要时间用在通读朱绍侯。因为是通读,也没有什么笔记,所以很轻松。主要是为了留个大概印象。
文献学是大三上学期的课程,所以基本还记着,也就没有再通读杜泽逊了。
大三上学期
    正式开始备考。专业课打算从整理框架入手,但没过多久发现啥也没记住,很焦虑、迷惘。大概是3月下旬,和一位专业课高分学姐交流后,决定采取她的复习方法。也就是直接开始整理题库。因为期末考试等一些琐事,直到7月下旬,我的题库才整理好。这个题库主要是以朱版为主,参考了长书、范书,手写而成。以朱版一章为一个单元,每章整理完就背诵一遍,并在背诵过程中做出修改。
   英语开始第二遍真题和150篇(提高版)。开始用铅笔划分句子成分,长难句有所提高。但还未对做题的本质有什么深刻理解,还处于不自觉的迷糊状态。开始使用星火词网。早上一次,晚上一次。
   每日时间安排:6.30起床,7.10+左右开始看单词。8点开始专业课。11.20开始吃饭,午睡。13.30开始英语。16.40+回寝补个回笼觉,17.30吃饭,18点开始专业课。如果有课或者其他琐事则灵机安排。
暑假(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
   留校学习。参考张帆版、张岂之版、学术论著(pdf版)修订题库。以网上的长书、范书电子版为底稿,形成电子版的题库。这里推荐一下cajocr(文字识别)功能,大概是免费的ocr中最好的了。我一般是用caj打开pdf,看到好的段落,ocr 成可编辑的文字,粘贴到word,然后进行删改。我认为电子版的题库要比纸质版更好。首先避免纸质题库丢失(一旦丢失,后果自行想象)。其次,用word删改文句,要比直接在纸质上修改更为便利。
到了七月底,做完前期的工作。之后专项训练新题型和翻译(之前是和阅读穿插进行),看了些语法知识,收获挺大。开始整理作文,一直无法理解作文的本质,进度缓慢。直到9月看到王江涛的作文书。单词差不多是第二遍了,白天还是穿插背搭配,后来发现没啥大用处。
晚上开始看肖神三件套,做题。抄写王力古代汉语,后来发现用处不大。
暑假是我整个考研过程中,最为紧张的时刻。这种紧绷的状态反而降低了复习效率。尽管如此,暑假却是整个复习阶段走向质变的转折点。因为许多方面已经开始有了更为深刻和本质的思考,不再是一味地做题。这为下一阶段的飞跃打下基础。
大四上学期
   九月中旬左右,题库第一遍修订完成。依据《波峰与波谷》,进行二次修订。到国庆节假期结束后,勉强完稿,打印成纸质版。然后开始背诵,并用铅笔再次修订。大概到12月中旬左右,不再修订。计划背3遍。12月初发现时间不足,隋唐后面只背一遍,剩余时间都用在再背一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等678的侧重点。因为记性很差,用了很多种方法,包括默背,在图书馆的楼道里大声朗读(大家都在读,只能四处流浪找个安静的地方)等等。反正无论如何都要背下来!
    11月左右,开始训练句读。材料分为两份:一份是无句读,繁体;一份是句读,有翻译,可以用《二十四史全译》。前者作为题目,后者作为参考答案。每天20min差不多。大概从汉志、隋志开始,然后是《文献通考·总序》之类的。
    9月上旬左右,05-15真题的作文范文整理完毕。然后背诵。因为涉及到具体单词的拼写,读背没什么用。最好直接默写,一字不差的那种。背诵只是作为支线任务,占用的是记单词的部分时间,下午的大块时间用在阅读等主线任务。大概到9月底,不再做黄皮书18年版的150篇提高版,转而进行第三遍的真题训练。大概到11月中旬,开始陆续做模拟题,包括黄皮书家举行的模考和15-17真题。总计三次模考都是完全模拟考研英语的时间。这就暴露了许多问题,比如做题节奏,过度紧张情绪等。其实有些问题是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而逐步消除,从而基本适应了考试的节奏。因此,非常建议大家在11月左右进行几次模拟。12月上旬开始,重新做过去三次真题中错的比较多的部分,并且将背诵作文作为主线任务,进行全力冲刺。
   11月中旬,两遍肖神的选择题做完。但知识体系一直是残缺的。开始准备主观题,直到12月也没弄明白怎么答题。实在没办法,索性直接背诵肖四。本以为遇上19DA,我们这届会很麻烦。但18年政治的主观题部分与其说是考题,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宣传。所以很简单,抄抄材料也能拿到平均分。决定政治最后成绩的主要是选择题,大概靠之前两遍肖神选题的底子和时政,分数不算低。
   每日时间安排:11月下旬之前5.30起床,6.40+开工。之后6点起床,7点开工吧。上午专业课,下午英语,晚上政治。午饭和晚饭前会觉觉。遇到实习等琐事,相应调整。
最后的话
仔细想想,专业课的本质无非就是考察史实的记忆,英语是词汇、阅读能力。只要做到这些,大概就能应付初试了。因此我上面讲的技巧其实都不重要。而我之所以会详细地去介绍这些“不重要”的技巧,是因为考研所要求的东西很虚。对于刚接触考研的同学而言,往往无从下手。因此,如果你对如何复习还很迷惘,不妨可以参考一下以上所介绍的操作性还算强的复习思路。
很惭愧,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附录教材
朱绍侯是默认教材,很多题目是直接依据这些教材出的。如三独坐和爰田制。所以脑子灵光加上运气好,很有可能押中部分考题!当然朱绍侯也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点,某些观点、说法落后。比如,北府兵。《秦汉魏晋史探微》中有篇文章就已经全面论述了北府兵始于郗鉴而并非始于谢氏。朱版教材在这个问题上不过是把史料翻译了一下罢了,并什么高见。此文大概80年代就已发表,而朱版教材在2009年还进行过一次修改。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第二点,浓郁的马克思史学风格。尽管比郭沫若、翦伯赞(P大历史系的同学不要打我,我还是很尊敬翦先生的。。。)诸位先生好多了,但模式化、套路化的叙述、思考方式,难免会对某些问题的思考陷入简单化。PS.朱绍侯先生在2010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史教程》,据说很不错,可以参考。
杜泽逊著《文献学概要》。官方默认的文献学教材。
我本科用的教材——赵毅、赵佚峰主编。这套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是采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叙述体系。不过,作为众多学者汇编的教材,难免参差不齐。印象中,先秦部分算是最好的,明史部分由赵毅亲自操刀,有些地方还是不错的,其他的部分平平无奇。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根据它的前言,这书虽然是面向非历史专业而简编的教材,但对于我们考研有两大优点,一个是简洁凝练的语言,二是采用很多较新的学术成果(2001年出版)。比如国野制、宋代集权措施等知识点都非常棒。因为是语言较为简练,所以只要稍微改动就可。这本教材大概是我参考最多的。但也有缺点,毕竟不是专门为考研而编写的教材。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这套教材的特点是篇幅大,中国古代史部分共计有四卷,177万字。而朱版是102万左右,张帆版是41万。篇幅大就意味着有更多空间来叙述,所以此套教材能找到其他教材看不到的知识点,比如都督制。因为篇幅过大,而且我接触这套教材的时间较晚(8月左右),所以参考的地方不算太多。
学术论著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本书涉及范围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是678的重点内容。此书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科普性质更浓。基本是很多分量很重又不好理解的学术著作的简要叙述。换言之,既有学术范又好理解,这就很适合时间紧迫的备考。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先生在历史地理学界的地位我就不说了。和《波峰与波谷》有些类似,就是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史会有一些知识点涉及到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时候可以做很好的参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鸿篇巨制,被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扛鼎之作(大意,忘了谁说的)。所涉及内容很多,与周先生的书一样,可作为工具书随时翻看。毕竟是出自众人之手,某些地方还是不够完美,不过应付考研,够了。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这是本论文集,可以视情况翻看论文,不必全看。
还有些我参考过的著作因为是我之前看过的,所以用起来会相对省力点,但不适用之前没看过的考生。这里就不罗列了。
至于其他论文,就随缘吧。因为往往是很偶然的机会看到的。如果你效率高,也可以专门去知网找。
最后说一下,如何在考研过程中兼顾复习和学术著作阅读。一句话,学术论著阅读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你的首要任务是从教材掌握好基础知识,学有余力再去翻看。切记不要为了捡芝麻,丢了西瓜。最后很有可能两件事都做不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雪域寒灯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353

帖子

128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8
威望
180
K币
1103 元
注册时间
2016-3-22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word复制的时候没注意,排版有点乱,尽量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353

帖子

128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8
威望
180
K币
1103 元
注册时间
2016-3-22
 楼主| 发表于 2018-5-9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惭愧,一点微小的工作,谢谢大家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504980836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6 元
注册时间
2016-8-15
发表于 2018-5-10 08: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exci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88

帖子

39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394 元
注册时间
2013-7-10
发表于 2018-5-1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不错。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8 元
注册时间
2018-5-12
发表于 2018-5-14 17: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

帖子

14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40 元
注册时间
2018-1-29
发表于 2018-5-17 0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好,说了这么多干货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4

帖子

14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40 元
注册时间
2018-1-29
发表于 2018-5-17 10: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吉林大学的历史631中国史,官网上没给书目啊,怎么找啊[害羞]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353

帖子

128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8
威望
180
K币
1103 元
注册时间
2016-3-22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6: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yh向日葵 发表于 2018-5-17 10:38
吉林大学的历史631中国史,官网上没给书目啊,怎么找啊[害羞]

我考的是678,不太清楚631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6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26 元
注册时间
2018-5-17
发表于 2018-5-18 0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厉害][厉害][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3-29 05:40 , Processed in 0.070608 second(s), Total 12, Slave 10(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