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4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论文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2 元
注册时间
2017-10-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3: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分享一些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2 元
    注册时间
    2017-10-2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3: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为啥发不了文件。。。。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2 元
    注册时间
    2017-10-2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3: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发点别的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2 元
    注册时间
    2017-10-2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3: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先秦文学史大纲
     
    第一讲 绪 论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文化的发展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立夏朝,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公元前十六世纪,汤建立商朝。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自商朝。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态。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中国社会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春秋时期,诸侯壮大,周天子权威衰落,由分封制度奠定的政治关系也遭到破坏。史官以及史籍的载录成了此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落为普通的小诸侯国,又被吞灭。礼乐文化分崩瓦 解。士阶层迅速发展,百家争鸣。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百家争鸣也告一段落。
    自周朝建立以来,楚国地处偏远,信巫重祀,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特点,形成多重文化交融的特征。
    第二节 先秦作者的流变和文体的衍生
    巫师与巫文化:周代以前,巫师是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用于占卜的甲骨文,有记事,也有韵语,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商周之交出现的《易》卦爻辞,也产生于巫官的占卜活动中。巫术祭祀活动还产生了歌谣和神话。
    史官与史官文化:大约从西周时开始,史官由颁朔告时、记录重大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开始记录社会事件。到春秋时期,史官创造出基本的载录规范。现存的《春秋》一书就是在鲁国史官载录的基础上删削编定的。《左传》、《国语》等书的原始材料也出现于春秋时期。
    贵族文化:贵族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早在西周时期,朝廷就建立了学宫制度,贵族子弟开始学习 “ 六艺 ” 。贵族士大夫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了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创造者。史官的载录也越来越理性化。
    士文化:春秋时代,官学之外,私学开始发展兴盛,士阶层逐渐壮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 “ 礼贤下士 ” 之风大盛,比如齐国设稷下学宫。策士们发展了游说技巧。
    第三节 先秦审美精神和文艺观念
    殷商:早期音乐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乐器也是礼器的一部分。人们在春秋时期通过音乐所认识到的 “ 和 ” ,对中国美学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儒家认为文艺首先是道德实践,可以疏导情感、节制性情、成就品德、完善人格,推崇温润和谐、端庄朴素的 “ 中和之美 ” 。道家学派以自然为人类理想的极至,肯定自然性情,反对矫饰做作。
    第四节 先秦文学的成就和地位
    诗歌:《诗经》和楚辞并为中国诗歌的两个源头。
    散文:甲骨文。《尚书·盘庚》。《毛公鼎》。《尚书·周书》。《论语》。《墨子》。《老子》。战国诸子文章。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也是一杆标尺,它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模式。
    第二讲 诗 经
    第一节 《诗经》的收集和功用
    《诗经》的采集与编定: “ 献诗 ” 、 “ 采诗 ” 两种说法。 “ 诗三百 ” 在孔子之前已基本成型,《诗经》的编定者应该是周王朝的巫官或乐官。
    《诗经》中风、雅、颂分类的依据。
    《诗经》的功用:春秋时期,主要是“赋诗”和“引诗”。 “ 赋诗 ” 用在礼聘会盟等正式外交场合。 “ 引诗 ” 是指在评论中引用《诗经》的章节或句子,作为根据或加强说服力。战国时期,则主要作为学术而传播,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其中断。到汉代由学者背诵写定后,得以延续至今。
    第二节 《诗经》的情感和思想内容
    情爱婚姻诗,如《周南 · 关雎》、《秦风 · 蒹葭》。
    农事诗,如《豳风 · 七月》。
    燕飨诗,如《小雅·宾之初筵》。
    战争诗,如《小雅·六月》。
    徭役诗,如《豳风 · 东山》,《小雅·采薇》。
    怨刺诗,如《魏风 · 伐檀》、《大雅·民劳》等。
    民族史诗及祭祀诗,主要在《颂》和《大雅》中。
    《诗经》在情感表达上以淳朴的现实感受为主,基本没有情感的放纵和泛滥,显得厚实而淳朴。诗歌的感情倾向也是积极的,即使是在面对着无可挽回的逆境时,诗人也没有放弃追求和责任感,表现了敢于承担、不屈不挠的勇气。
    第三节 《诗经》的形式和手法
    句式四言为主,重章复沓,端庄整饬,舒缓悠扬。也常杂以二言到八言的诗句,于整齐中显得参差,同时也丰富了诗经的韵律。
    乐舞一体。
    押韵灵活多变。
    运用“赋”、“比”、“兴”:《周礼 · 春官 · 大师乐》以 “ 风 ” 、 “ 赋 ” 、 “ 比 ” 、 “ 兴 ” 、 “ 雅 ” 、 “ 颂 ” 为 “ 六诗 ” 。其中 “ 风 ” 、 “ 雅 ” 、 “ 颂 ” 为诗之体,而 “ 赋 ” 、 “ 比 ” 、 “ 兴 ” 则为诗之用。 “ 兴 ” 是较为复杂的概念,仍需进一步探讨。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确立“风雅”传统:执著于人生、立足现实的诗歌内容,委婉迂曲、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
    “比兴”手法的影响。
    诗体的影响。
    第三讲 先秦史传散文
    第一节 早期散文的产生和发展 。
    早期散文产生于仪式中,是巫史对祭祀过程的记录。甲骨文是最早的祭祀文献。
    铭文的篇幅较甲骨文更长,开始讲究体制和韵脚,可达三、四百字。
    《尚书》是载录商周文献的资料汇编,是我国最早的散文集,以记言为主。
    “春秋” 原是各诸侯国史书的通名,现存的《春秋》以鲁官史官的载录为基础加工编定,是我国最早的纪年体史书,奠定了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结构模式。《春秋》既无事实因果的记述,也无直接评论,编纂者只通过选词来表达态度。
    第二节 《左传》的思想和叙事成就
    《左传》的作者、编撰缘起。
    《左传》 的叙事成就:第一,关注事件的原因、发展经过和结局,尤其关注原因第二,宏观叙述结合细节描写。第三,对战争的娴熟叙述。第四,人物形象生动入微。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 是记事的代表之作。在记言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其语言达到了先秦的最高水平,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第三节 《战国策》的思想和记言艺术
    《战国策》的体例和流传。
    《战国策》的思想:战国时期,礼仪德治思想和封建宗法制度受到极为严厉的冲击,策士则凭借过人的辩才,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极大的作用。策士大多是功名利禄之徒。
    《战国策》的记言艺术:第一,善于营造情境,取得信任或认同;第二,运用夸张和对比,将论题尖锐化、深刻化,突出某种合理性优势;第三,引类譬喻,旁敲侧击,避免风险,保护自身。
    《战国策》的文辞历来受人称道,但它也具有相当的叙事成就。
    第四讲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论语》及语录体散文
    孔子生平和《论语》的结集。
    《论语》 作为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第一, 继承史官文献中的记言体文,即载录前代史官或 “ 君子 ” 的言论;第二,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经常有不同的回答,《论语》的评论方式总是趋向一种相对的真理;第三,只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与学生之间的简短对话,尚不能成为独立文章;第四,总的说来,《论语》文辞简约,意蕴深厚隽永。
    《论语》的影响:战国诸子,如《孟子》和《墨子》、《荀子》的部分章节,以及后世的理学家的《二程粹言》、《朱子语类》、《传习录》等,也都采用了语录体形式。
    第二节 《孟子》及论辨体散文
    孟子生平。
    《孟子》作为论辩体散文的特点:第一,常常抽象地论述概念,如 “ 仁义 ” 、 “ 心性 ” 等,以说理的方式发展了诸子散文艺术,提高了诸子文章的理论品格;第二,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气势磅礴,咄咄逼人,感情色彩强烈;第三,好辩论,展示了儒家士人以道自任的的人格力量。第四,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特征,循循善诱,层层推进。第五,善于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其比喻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通俗易懂。
    《孟子》的影响:唐宋古文运动的杰出散文家,对《孟子》充沛的文气极是推崇。
    第三节 《庄子》及诗性体散文
    庄周生平及思想:反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并进而认为一切社会制度都有违人的自然本性,都会造成对人的精神的戕害。
    《庄子》作为诗性散体文的特点:突破语录体和对话体,每篇都围绕一个中心,并且有了题目。有诗一般变幻莫测的结构,有优美华丽的意象、寓言、神话,语言流畅而意蕴丰厚。在先秦散文中独树一帜,其文学成就达到空前高度。
    《庄子》的艺术特色:第一,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常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意象来启发人们打破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界限,使人在喟叹惊异的同时,领略到更高更远的境界;第二,结构形式与众不同;第三,语言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庄子》的影响:在思想上深刻地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文章风格上是浪漫文学的先驱。
    第四节 《荀子》《韩非子》《墨子》等论说体散文
    荀子、韩非子、墨子生平。
    《荀子》作为论说体散文的特点:第一,先总论后分论,构思周密,逐层深入,论述严谨,条理明晰,成为后世论述文的典范;第二,很少使用寓言,而多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做譬喻或铺垫,显得体贴温和;第三,非常注意句式的安排,如排比和骈偶。
    《韩非子》作为论说体散文的特点:第一,文风冷峻峭拔、锋芒毕现;第二,擅长驳论,驳论技巧甚至高于《荀子》;第三,寓言众多。
    第五讲 楚 辞
    第一节 楚文化和楚辞
    楚文化的特点:多神灵、多信仰 。包含浓郁的浪漫精神。
    “楚辞”和楚文化的关系: 楚辞是楚文化和屈原卓越的思想、性情完美结合的产物。
    屈原生平及屈原赋的流传。
    第二节 《离骚》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离骚》内容简介。
    《离骚》的艺术特色:第一,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有神奇的神话和宗教信仰,又有美丽独特的地方风物,感情热烈奔放,想象奇幻优美;第二,以娴熟瑰丽的象征手法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第三,《离骚》是屈原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句式较《诗经》更为自由,更富变化,更具表现力。
    第三节 《九歌》等其他楚辞作品
    《九歌》的形制:共 11 篇,作为一组祭祀歌谣,每篇祭一神,最末一篇《礼魂》,为送神曲。迎神主要采取感情相招的方式,即所谓 “ 人神恋爱 ” 。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各篇都以描写相思之情见长。《国殇》较特殊,通过对死者的赞颂来达到祭祀人鬼的目的。
    《九章》的思想内容:共 9 篇。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早年创作的,而《惜诵》、《抽思》、《思美人》作于被疏之后,《哀郢》、《涉江》、《悲回风》、《惜往日》、《怀沙》作于被流放江南之后。《橘颂》是托物言志的作品。《哀郢》记述流亡江南的路线,情绪由哀惋渐至悲愤。《涉江》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对自己品行的信念。
    奇特的《天问》: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包括 172 个问题,由天地之形成、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
    第四节 楚辞的流变和影响
    宋玉:《九辨》表达对自己蒙怨失职、生不逢时的悲愤,对理想和坚贞品格的坚持,对楚国政治黑暗的忧虑,冀望楚王能幡然悔悟。《高唐赋》和《神女赋》分别写楚怀王和楚襄王梦遇神女的故事,基本不具有现实意义,而以文辞娱情为主,显示了文人开始关注形式的趣味。宋玉作品虽然在思想情感上不如屈原,但在文词的整饬优美等方面对屈原有所发展,其文以华丽的铺陈和精细的描摹著称,直接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唐勒:曾为楚襄王大夫,《汉书 · 艺文志》言其有赋四篇,皆不传。 1972 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唐勒赋残简二十馀枚,也是以多方铺陈和描摹为特点,文字较《招魂》质朴。
    屈原和楚辞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人格力量,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秦汉文学史大纲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节 秦代文学的概况
    秦朝历时短暂,又实行文化专制,导致文学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可言。
    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议论开阔,文采斐然,思想和文化都有融百家于一炉的特点,但它成书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文。
    李斯《谏逐客书》,是赞颂秦散文的名篇。
    第二节 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经学的价值观;第二,经学的阐释方式以及其中体现的思维特征;第三,经学的授受组织及取士方式。
    两汉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 两汉文学的地位和成就
    文学走向独立 ,出现了 “ 文章 ” 和 “ 文学 ” 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散文创作继先秦之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局面。
    自汉代以后,乐府诗就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五言诗在汉代也逐渐形成。
    第四节 两汉的文学思想
    儒家文艺思想:占主导地位。扬雄和班固是代表人物,都曾站在封建正统观念立场上批评屈原、楚辞和司马迁。
    司马迁: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赞扬屈原,《报任安书》提出 “发愤著书”说 。
    王充:以 “ 疾虚妄 ” , “ 辩然否 ” 的态度,猛烈抨击当时的 “ 华伪之文 ” , “ 虚妄之语 ” ,大力提倡 “ 真美 ” 。
    第二讲 汉代论说散文
    第一节 西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陆贾《新语》:体现儒家文章立言有本、高屋建瓴的特点。
    贾山《至言》:借秦为喻,言治乱之道。
    贾谊的散文:在汉初成就最高,还带有战国散文重气势、重文采的特点。极力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文辞生动,节奏铿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过秦论》是一篇总结秦朝灭亡原因的文章。
    晁错 《论贵粟疏》 。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淮南子》:气象恢宏,内容宏博,文风闳丽。在思想上兼容并包。显示了西汉道家的文化精神,也带有汉代鼎盛期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西汉中期的论说散文
    司马相如的庙堂之作: 直接为朝廷歌功颂德。
    东方朔和司马迁感慨士之不遇、抒写牢骚的作品: 《答客难》,《报任安书》。
    董仲舒的经学散文。
    第三节 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抨击时弊的奏议:刘向《论起昌陵疏》 ;谷永。
    扬雄《解嘲》和《解难》 。
    刘歆《移书让太 常 博士》 与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四节 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歌功颂德之文:班固《典引》 。班固还作有赋体文《答宾戏》,模仿《答客难》和《解嘲》,却没有其中的牢骚不平。
    自由活泼之文:冯衍《显志赋》, 追求一种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 ;桓谭《新论》, 抨击谶讳和虚妄迷信之说; 王充《论衡》, 对当时流行的迷信、虚妄、庸俗、僵化的思想观点和社会风气作了全面的批判,带有强烈的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以及孤傲反俗的色彩。
    第五节 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批判性文章: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 。
    老庄色彩而充满艺术情趣的散文:延笃《与李文德书》。
    骈文的体式日臻成熟。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0

    帖子

    202

    积分

    Banned to Post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02 元
    注册时间
    2016-8-28
    5
    发表于 2018-3-9 11: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4 17:47 , Processed in 0.034702 second(s), Total 7, Slave 8(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