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reckages 于 2016-4-16 14:48 编辑
1.个人基本情况的介绍 我本科来自很一般的一本学校,学的工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我的初试专业课成绩为212分,专业课单科排名第四。我对于心理学专业完全是零基础,从正式准备复习到考研那天一共历时6个月。这将是我对专业课的复习上总结出来的一篇满满的干货,希望对今年考华东的你们特别是跨考生起到一点帮助。{:6_291:}
2.华东的专业课考情分析,对于跨考生的包容性。 华东专硕今年复试线323分,除去推免录了53个人,而且据我所知进了复试的80%都是跨考生,所以跨考是心理学专硕考研的主要趋势,而且华东包容性很好,并不歧视跨考生,所以对于跨考生的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外力的阻碍,只要你选定了目标并付出努力,就一定会看到回报的。 来分析下真题。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有六套真题,题型也是逐渐稳定下来。11年和12年的题型设置已经没有了参考价值;13年和14年题型稳定:单选(30*2分)、名字解释(8*5分)、简单题(8*10分)、论述题(3*20分)、应用题或案例分析(20*3分)包含2个案例分析,1个统计计算。15年和16年题型一致,相对前两年做了一些改动:单选(35*2分)、名词解释(8*5分)、简答题(7*10分)、论述题(4*20分)、应用题(2*20分)包含1个计算,1个灵活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华东题量是非常大的,考的也很细,需要对知识做到烂熟于心,看到题目就要下笔,留给你思考的时间不多。所以华东的备考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3.作为跨考生可能面对的问题 ①面对庞大的考试科目怎样高效率的吸收新知识 对跨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面对这么多的复习科目,如何高效的理解和内化新知识以及把握知识重点和考试范围。对于华东的初试专业课备考,广度和深度同样重要。 1.广度:有主次,有侧重的看教材。大家看到华东347的书单是不是就头大了,有十本书要看,涉及的科目非常多,但是不是每本书都同样重要,根据华东历年真题在不同科目上的分值比重,复习大致分为三个梯队: - 第一梯队:导论、发展、社会、统计
- 第二梯队:咨询、bt、管理、人格
- 第三梯队:实验、测量
这是看书的一个大体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去制定复习计划,不至于让你在复习时感到盲目和困惑,也不必每天纠结于我应该先看哪本书?每本书要花多长时间?要看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在心中都会有个适当的把握,也有利于复习的一个整体规划。 2.深度:在基础阶段要特别重视教材的理解,做到对知识的内化。第一阶段打基础的时候,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就拿导论来说,为什么那么厚一本,因为里面有非常多解释性的内容,而不是直接的理论和结论。 - 搞懂里面的一些实验逻辑,对相应理论的理解非常有帮助。比如说沙克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理论,他其实是有一个实验作为理论来源和支撑的,如果你弄懂了这个实验逻辑,你也就理解了这个理论。为什么是情绪的产生是环境生理和认知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解释是情绪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搞懂了实验,你自然就会明白,而且这个理论经过了你的精细加工,你就会记得更牢,这是看教材的意义所在。
- 如果有辅助理解的专业课视频,看视频之前最好先看一遍教材,带着思考去看书,找出不理解不懂的点,再带着问题去看视频,我觉得这之后的理解才是你第一阶段真正的收获。是不是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看完了第一遍教材,合上书,不留下一片云彩,就好像没看过一样。这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看进去,带着思考去看,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过一遍眼睛就行。内化就是吸收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而带着思考去看书,就是内化的最有效途径。
- 对看书和复习效果的自我检测方法。
① 这个知识点我看到过 ② 能够迅速反应出在哪本书那一章节,可以马上翻到具体位置。 ③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不一定对也没关系。 ④ 理论性知识可以自己举出几个例子或相应实验帮助他人理解。 ⑤ 能够用专业术语清晰复述。 这五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基础阶段争取做到第二点,强化阶段争取做到第四点,第五点是冲刺阶段的目标,也是我们应付考试必须要达到的效果。
②在欠缺心理学专业性思维的情况下,怎样应付华东很灵活的考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华东的真题,华东的题目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比如说15年考了一道题:请用社会心理学知识解释“全职爸爸”热这一现象。像这种题目,不会明确指出考查的知识点,如果你没有敏锐的专业性思维,能够一眼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而只是背重点,死记硬背,到了考场你都不知道搬哪些知识点上去。所以这时候,框架感就非常重要。因为框架感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去把握知识,在答题的时候可以做到快速的检索和排查,迅速聚焦和定位,总会找到可以解释的理论和知识。 - 框架感应该如何建立:整体把握—添加细枝末节—整体把握。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先做到整体的去把握,像书本目录一样粗略也没有关系。第二个阶段就是添加枝叶的阶段,也是内化框架最重要的过程。首先初步了解框架重点,明白哪些是枝哪些是叶,然后每个知识点深度加工理解,再组成知识体系内化在头脑之中。这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变化。
③如何在答题时体现我们跨考生也有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要靠答题的内容以及所用的专业语言去体现,前面都是为你的专业的答题内容打基础,要做到流利的使用专业的答题语言,让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能够得到分,需要一个将内化的知识外化成专业的术语和考试能够认可的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靠背诵实现。我那时强化阶段刚结束的时候,很多知识点我都清楚明白理解,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说出来就很白话,但考试是很正规化的,特别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都需要用非常专业的语言去答,那时我们的要求是名词解释要背得与导论上的解释一字不差的。 - 但是背书不是抱着教材背。师兄师姐整理的笔记我一共背了三遍,这本笔记是模仿华东的题型以题目的形式整理的,突出了华东的考试重点,也做到了系统的知识块的归纳,这样非常利于背诵和记忆。比如人格发展的依恋这一块,共包含了6个小的知识点,包括依恋的发展阶段,关于依恋的实验研究,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景实验),依恋类型,依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采取这样的归纳方式整理出笔记。这样归纳的好处是它与你之前打下的框架基础匹配度是非常高的,记忆的过程就是框架内容的具体化的过程。
- 背书也是有小诀窍的,利用编码是方法之一。假如有一个很大块的知识点而你仅仅用几个字就可以记住,这就大大减少了你提取和检索记忆的时间。比如说知觉有几种恒常性,对应有一个编码是小明颜方状,意思就是小明的脸是方块状的,对应大小,明度,颜色,方向和形状恒常性,很有意思吧,又很好记。又能增加背书的乐趣又可以提高背书的效率。
来说说我背书的个人体验。第一遍的时候花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痛苦,我每天背书背到很痛苦的时候都会拿头撞墙,真的毫不夸张。进度很慢不说,背了也不知道自己记住没有,前面背后面忘,然后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还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真的是非常煎熬的。所以背书效果的反馈很重要。我在9月份开始背书的时候,找了一个小伙伴,我们在前一天约好第二天晚上抽背的章节,按照笔记的内容以题目的形式抽背,因为我背书的进度在抽背之前,是错开的,抽背就相当于反馈和巩固,然后睡前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再回顾一下当天背诵的内容,所以其实我的第一遍是大于第一遍的,但是时间花的特别长,中间还经历了一个自我放松的国庆节,所以历时将近两个月。之后第二遍轻松很多,第三遍只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就能过一遍六本书,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潜伏学习是什么意思,你背的时候可能不会立马看见效果,但是这些知识已经进入了你的脑子里,在适当时候就会被唤醒,考试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我和好多进入了复试的小伙伴交流就是,大家都至少背了两遍笔记,真的没有别的,就是重复,但是往往最简单的方法大家都不能够做到,就好比都知道减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坚持做到的人都会成功的。
④如何在专业课上拉开差距 我的建议是好好复习统计和实验。去年华东考了60多分的统计,我的计算题20分是拿到了,但是简答的论述一共30分我等于是交了白卷。这就是我复习时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不足所导致的,这个缺陷就是还不够踏实,我复习其实是有些投机取巧的,在分析了华东历年的真题以后,发现统计这块计算题比较简单,另外还有一道十分的简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放弃那十分简答,只要得到计算题20分就行,导致我统计这一科,无论是理论还是概念我都复习的非常浅,甚至有些似懂非懂,其实我是非常不能忍受似懂非懂这种状态的,但是在统计这一门上我放纵了自己。近几年华东统计题目分值增多,所以说,放弃统计大题的考试方法已经不再适用。而且据我所知,统计实验是大部分人的弱项,考的更多的也许是数学和逻辑。华东越来越重视统计和实验了,复试面试的时候老师有要求同学设计实验,所以今年说不定会考实验相关的题目,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想,就算不考,也就当为复试打基础。复习从来没有说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无用功,必须做到全面,做到无懈可击,上考场才会更加自信,更有自我效能感,发挥得更好。
虽然这是针对跨考生的一篇干货分享,但是我希望最后无论是跨考生还是本专业考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顺利考上华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