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7892|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大学法学考研经验(8月更新)

[复制链接]

2

主题

11

帖子

20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04 元
注册时间
2010-9-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2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mt007 于 2013-8-18 00:14 编辑

(由于无法编辑两周前的帖子,这里重发,希望不是违反版规。这里是文档版 考研经验.doc (126.5 KB, 下载次数: 153)
(前言:时隔4个月,这一次根据学弟学妹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增补,目的主要是对专业课特别特别是法概的复习进行细化,另外关于复习计划增加3000多字,以便使其具有更大的可行性。一篇文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问题,更何况很多问题具有个别性,但我已经尽力将一般问题系统化。一般的问题在里面都可以找到。我没有像有些帖子对字体加粗使读者注意重点,这是因为我相信读者自有主张。而且我想说的是,读者不妨将这篇帖子作为法学考研经验乃至文科考研经验来看。)
这一篇经验之谈,分为四个部分,即抉择、初试、计划、复试。其中抉择主要将一些关于考研选择的话题,不会太多,我想这方面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一、抉择
关于考研的抉择问题,在不少同学那里是个问题,在一些同学那里则不是问题。我想这因人而异。这里集中为一个问题,就是复旦大学法学院难不难?其实难不难是个伪命题。在决定报考学校时,我也曾犹豫过。在浏览一些学校的法学真题后,我特别觉得复旦的法理学题目最对我的口味。因为它不考那些随便背背就能基础概念,像什么“法律规则的模式”、“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分”等教科书小标题的题目。复旦法理学的题目很有“学术味”,比如2008年的题目如下:
一、简答题
1、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2、卢梭的公意概念
3、边沁的功利主义原理
4、庞德关于解决利益冲突的理论
5、公民社会的概念
6、法律的局限性
二、论述题
1、西方人权观的思想渊源
2、自由的伦理基础
这样的题目我看了就有要答题的欲望。因为我觉得这样的题目我更能答得出彩。特别是论述题,越来越具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不是真的有一定的法理学功底,恐怕都不知道写什么。
因此,难于不难,一个关键的因素,是要看这个专业的试题是否符合你的口味,你能否答得出彩。根据我的接触,很多人在选择报考学校时,试题的风格都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参考。
虽然复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我知道它有一定难度。这里先分享一个经验。在初试成绩出来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不是复旦其实并不难,而是更为概括的一个感想,就是你的目标是多少,之后就差不多接近或超过这个水平。比如你身边的几位同学在选择学校时,有的认为自己的“实力”不行,觉得复旦自己考不上,于是报了一个普通的211,有的则认为自己可以冲冲名校,还有的甚至选择报考本校了。等初试成绩出来后,你会发现,很可能那个选择复旦的人远远超过国家线,而那个报考普通学校的人则苦逼地纠结国家线了。报考名校的人的分数未必能一定达到该校的分数线,但是报考普通学校的很多人,则必然会纠结于国家线这样的东西。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是你的实力决定你的目标,而是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实力。现在还徘徊在实力考量线的同学们,你们如果真的想考一个好学校,就要扪心问问,是你们的实力不济,还是内心畏惧。你们愿意生生地“自愿”把自己贬为庸人,还是给自己一个拼搏的机会。
以上的分析,属于主观方面的。客观方面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下面的分析还会让你认识到,没有绝对的客观方面。大多数的人在评估一个专业的难度时,招收人数是必须考虑的方面。招收人数多点,当然机会多点。像复旦的法理学计划招4个,一般推免2个,那么就剩下2到3个(有时扩招1名)。如果你的出身背景不是太好的话(这在复试部分中再细说),就必须考第一,不仅如此,还要尽量把第二名甩远点。于是你就要考虑,你虽然能保证却得好成绩,但是你有多少把握考第一。考第一不是个偶然的事情,需要很多的努力,但这种努力不仅是指你看多少小时书,少睡多少觉,掉多少肉。同样都是成绩优秀,有的人经常能考第一,有的人则一直徘徊二三名后,这是为什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就好比是射击运动员,有的人就有把握主客观情况的本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因素中,把握自己的行动,精确命中红心;有的人虽然也朝着红心努力,但不具备那样的“精确度”。他们缺少什么?我也说不清,这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思维过程。但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你要回顾下自己的考第一的“精确度”。在招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分析下你命中的准确度。这个分析其实很有意义。因为这个分析已经接近复习的计划制作了。制作计划的前提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这至关重要。
我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复旦法学的分数线是355。那么我要考一个什么分数才能确保考上呢?355肯定不行,这在复试中都是“走钢丝”的命。我第一年361被刷,第二年同专业的一个女生361也未能幸免。所以我至少要考370。好啦,总分确定了,这是个总任务,现在要把总任务分配给“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就是各科的分数。现在计划下各科能考多少分。分配各科任务不是那么容易,先从容易的下手。我假设自己的政治能考75左右,这个最好估计,其次是法概,由于压分严重,区分度不是很大,在保守和乐观间权衡出一个分数110(这个估计其实很乐观),法理学不那么压分,就120了。这样三科总分就是305。很显然,偶然性最大的英语至少要考65分,总分才能达到370。这个分配子任务的过程是我的真实经历。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隐含了许多别人看不见自己也不容易说明的东西,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自己各科水平和能力,对应考试难度的分析过程,是一个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给自己估值的过程。也因此,你如果也这样分配任务,也务必认识到,尽管总任务可能一样(但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本科名校,你大概只要过线),但子任务的分配就大不同了。也许你最确定的是英语的分数(但也许你肯定自己最多只能考60分),也许你最不确定的是政治分数。所以这是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个人能力是一种考验。子任务的意义就在于具体分配各科的复习时间和投入。这同样至关重要。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分配完了子任务,还有“孙任务”(姑且称之)。不言而喻,孙任务就是把各科分得的子任务继续在各科内部继续分配。这个过程最有意义是英语和政治,特别是英语。举65分的目标为例。先看阅读理解40分的阅读能够得多少分,我个人而言,发现这个我最擅长,不仅提升的空间很大,而且最有保障。我限定自己阅读最多错4个(在乐观与保守之间权衡一个偏保守的数字),那么阅读就是32分。其次我发现完形填空虽然不太擅长,也基本没有专项训练,但一般都能稳定在对13~15个,这样估计下完形填空的分数是6分。深度阅读我估计的是5分,翻译5分。这样总分就是48分,取50整。因此要完成65的任务,作文要得15分。15分里,小作文的成绩很平均(稳定)的,可以取5分,那么大作文的得分是10分(这个估计很平稳)。作文是主观题,所以对它的估计显得保守,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如何达到这个任务,就要计划自己具体的英语复习了,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与目标的距离。
对于往届生来说,还有一个需要抉择那就是找不找工作,或者辞不辞工作。考研是个体力活,而且脑力同样也需要体力的支持。试想一个工作的人,每天起早贪黑,晚上已是十分疲倦,复习却需要大量的记忆工作。如此以来,身体是没法支撑的。这是客观规律,不是主观能动性能够解决的事情。其次,考研需要的是“心无旁骛”。有人说,我晚上看书可以什么都不想。这基本不可能。所谓心无旁骛就是在复习期间没有人事纷扰。白天工作,必然会接触一些人,处理一些事,这或或少都会对情绪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感情细腻的人来说,晚上看书时,头脑里还是萦绕白天的人与事。如果工作的环境充满人事冲突,那对情绪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了。考研最好的情况是基本与世隔绝,只与极少的人交流(比如共同租房考研的战友),断绝多数外出的社交活动,以达到一种理想的情景,那就是心无杂念,每天心里想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每天放下书,就想的是别的东西,你很可能失去对自己复习行为的珍贵的反思,变成了闷头看书的苍蝇。
辞去工作肯定是一种冒险。然而风险与收益是相对应的。这个世上没有多少东西,它的收益巨大,但风险微小。我们要想得到一点东西,必须失去一些东西。每个收益的前提都是成本的付出。所以面对一向巨大的将来收益,如果不想去冒险,只能错失良机。虽然每个人都有风险规避的本能,然而认识到我们抉择之际的犹豫原始为此,那接下来该怎么做,就看你自己自己的了。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也是想二战。他先是在一个小城找了个工作,我于是投奔于他。我劝他辞职全心考研,因为基于上述分析,在职考研,特别是在职考一所好的学校那是基同儿戏。他犹豫并侥幸觉得边工作边复习可以应付(大概是他觉得自己在晚上看书也可以像没有工作时那样精神饱满吧)。过来两个月,他经常哀叹,说明年一定辞职考研,因为在职考研就是个幻想!他每每打起精神看两天书,然后困倦彻底摧毁了他,他停滞了一段时间又强打起精神。如此反复挣扎。最后考试那天,他选择了放弃。到了今年,他仍然反复于辞职还不辞职的矛盾中。我才发现原来他的风险规避本能太过强烈,不必勉强。
他的一个新同事,是我们的校友,她也准备考研。我半开玩笑的对他说,那你跟她一起辞职,然后“夫唱妇随”。这个女孩后来辞职,先是考上事业单位,后来又考上交大医学院。
而我,第一次失败后,就压根没想过找工作、不考政法干警、不报公务员,甚至司考也没考。我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就去向好朋友筹钱考研。我知道往届生找工作更难,但我豁出去了,考不上大不了去富士康嘛。当然,我是个极端的例子了嘛。可是这些例子,也足以给各位借鉴的了。我只是想说,年轻人,怕什么失败!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
对于应届生甚至往届生,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司考问题。法学考研一般有门基础课,像复旦的《法学概论》,有些同学觉得复习司考有助于这些基础课的复习。其实不然,司考和考研的考察方式相差很多。比如考研中的名词解释,它是要求你能准确的写下来的;而司考只需要理解这个名词,去分析选择题中的案例什么的,至于你能不能把它表述出来,司考在所不问。这就是它们的一个明显的差别。而且司考喜欢考察法条之间的细微差别(极尽变态之能事),这于考研根本毫无裨益。另外,据我观察,且不说司考的难度,就说司考的强度,那是大的惊人,如此耗费心力的复习司考,到了九月结束,再休息几天,我不知道你还能像没有司考那样精力充沛,时间也没有那样充足了。司考的周期至少也有三个月,而且它的复习GC正好发生在暑假,对于应届的考研人来说,这简直是个噩梦——因为暑假是专业课复习的黄金时期!
二、初试
总的来说,初试复习的安排是这样的。对于应届生来说,①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主要复习英语;②暑假两个多月,主要复习专业课,其目的是建立知识体系;③9月~10月专业课笔记扫尾;④10月~11月,主要是政治基础知识学习;⑤至11月中旬完成全部的第一轮复习。11月中旬之后,开始回归英语的训练,但重点在于作文的训练。这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科的复习时间和强度,并在12月后进入冲阶段。
1.英语
英语非常重要。要在初试中脱颖而出,英语至少要考到60分。这对于不少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据我了解,很多人之所以放弃考好的学校,就是因为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英语重要是因为英语难。有一句考研谚语,“英语复习跟不复习是一样的,政治不复习跟复习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就是很多人发现,英语即使复习,其实跟不复习是一样的,最后该考多少还是考多少。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经验之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是不能靠背诵和突击,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的。短时的突击,可能提高英语成绩,但在紧张的考场上,你会觉得自己跟没复习是一样。我举两个例子。虽然我两年的英语成绩都是7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考英语时感觉就好点。实际上考英语的感觉十分糟糕。在平时复习和真题训练中,你可能睡眠充足、精神放松,也许能够得个六七十分,而且切切实实的感到自己复习的成果;但是在真正的考场上,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很可能昨晚睡得不好,精神高度紧张,下午考试睡意沉沉。实际上我第一年考试前一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考英语时困得我不得不掐着自己的胳膊坚持考下去。那么面对这样的试卷、生词连篇的阅读以及困倦不堪的下午,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之前的很多努力都难以发挥作用,一不留神就会做不完,更别说做好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感受。第二个例子是我在真题训练中遇到的。我在大三暑假除用了10多天实时训练了以下英语历年真题,以检验我大三整个学期英语复习的效果,并据此安排我下一阶段英语的复习。这之后等到12月份后,我才开始做第二遍英语真题。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二次比第一次总体上有所提高(也许是对真题有些印象),但是我原先在哪里错了,这次一般还是在哪里错了;我原先是怎么错的,这次很有可能还是那么错的,甚至翻译都错很“一致”。要知道,第一遍真题模拟时,我是一套真题用一天做的,光订正就花费3个多小时。但是结果呢?别看我装模作样的订正了那么多,最后还是错的很“一致”。
但是“英语复习跟不复习是一样”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这句话是英语失败者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只看到英语复习(别看你雄赳赳气昂昂的复习大半年)实际上对英语成绩的提高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他们没看到这只是个瓶颈,只要突破这个瓶颈,你的英语水平就有可能真正提高。如何突破这个瓶颈?简单的说,就是避免做无用功,就是要我们时时刻刻考察我们的英语复习工作是否收到成效了。有不少人复习英语时这样的,他以自己是否报了班,报的班是多少钱一套课程的,自己看了多厚的单词书,背诵了多少天的单词,做了多少篇阅读理解等等这样的数字来“证明”自己的确在复习英语,而且十分努力。他却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每一次的努力是否取得成效,取得成效是否得当。这是很可悲的,这种愚蠢的复习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英语考场上,突然感到天旋地转,不知所措。
所以英语复习一定要根据自己给每个部分分配的任务和实际进步的情况不断的评估自己的复习,一定要看到自己是在做有用功,而不是无用功。显然这一点离不开上面讲到的计划问题。对英语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于专业课的复习。
是否报班?我自己是没有报过班的。因为我感觉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没有什么所谓的热点,而且最适用于举一反三。学会一个单词,在任何一篇文章中,都能认识。因此英语学习只需要自己踏踏实实就好了。那些辅导班所谓的技巧什么的,基本都属于蒙人,如果你想靠技巧来考研,那我只能遗憾地说,你注定失败了。辅导班其实利用的只是一种跟风的群体心理,看到别人报班,感觉自己好像缺乏指导变成没头的苍蝇似的,于是花钱买个心安理得。还有一部分学生懒得思考英语复习的计划和重点,只想依赖辅导班的老师传授。据我所知,这样的学生,很少考得很好的。他们基本都没通过初试。对于计划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说,报班只会打乱自己的复习安排,不但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影响英语与其他学科复习的协调性。须知考研是一件自主性十分强的事情,太多的“官方”安排,将彻底摧毁你复习的耐心和毅力,因为辅导班致使你的复习安排支离破碎(比如英语,它可能安排每周六上一次课,仅仅是上四次课,就需要一个月),很有可能最终让你心烦意乱。
关于单词。不论你单词基础是差还是好,我都不建议你花太多的时间背单词书。因为你在做无用功。特别是有的同学买**的那几百页的一大本单词书啃。(没几个人能真正看完,而真的看完也说明你的英语复习彻底失败了。)啃单词书的复习方式不适合考研英语这样短时的复习时间。每一个啃过单词书的人都不不得承认前面看着后面忘着。90%的单词在今后阅读遇见还是似曾相识,不知其意。机械的单纯记忆单词,根本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至于为什么每一家考研英语辅导机构,都出版英语单词记忆书籍,除了商业利益,我看不出有别的真实目的了。那么单词就不要学了吗?不,单词必须学,不过不是在单词书中学,而是在阅读中学。众所周知,考研英语的阅读题材是很固定的,四篇阅读理解,大约有两篇都与经济学有关联。其中关于经济学的很多词汇,在相关文章中都是经常出现的。像什么“通胀”、“萧条”、“经济人”、“股票”这些词都经常出现。在做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碰到这些生词,直到你认识它们为止,而那些你很少遇见甚至从未遇见的单词,你不会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这些单词也被载进单词书,不一样的是,你可能花费一样的时间去看经常遇见的单词和很少遇见的单词,而结果可能是两种单词都没记住。至于说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单词的好处,这是众所周知的,我就不多说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单词基础实在太差(四级可能都没过),那么到网上找篇“15天记忆7000词”,打印出来薄薄的几十页,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啃一下。然后就转入阅读理解的复习,并在阅读理解中记忆学习单词。每篇阅读理解订正时,都要对照翻译,把原文仔细看一下,找出不懂的单词记忆,找出不懂的句子琢磨下。除了做题目,还得对译全文,熟悉生词,重要的还有对长难句的理解。理解长难句对于英语语法学的不好的人很有困难,也更为重要,其实在最初的阅读理解中,只要咬牙坚持研究一二十篇的阅读理解的长难句,基本就能在以后的阅读中对付长难句了。长难句的分析在很多阅读理解资料中都有的。长难句的学习目的并不是它本身,而是能理解阅读材料中复杂句式的大致语法成分,能看懂,并不需要看我们逢长难句就精确它们的语法结构。这之后的阅读理解就剩下做题、对译和单词了。这个过程在一开始很苦,也很慢。一开始单词的记忆也很繁重,但是经过几十篇的练习,一些相关题材的常见单词都会浮出水面,今后就不会显得那么苦难了。万事开有难,而一个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列宁语,所以苏联还是解体了),在英语的复习当中,一开始陌生的地方多,但如果能够坚持,那么以后会越来越容易,否则到最后就是一致在做无用功了,就是俞敏洪也不能救你的单词,尽管你说你看完了他主编的词汇书。
书籍选择。英语单词的书籍我已经说过,而且单词书不是重点,还可能是陷阱。阅读理解我推荐张剑主编的英语阅读黄皮书。张剑的书印刷好,出题人对文章理解准确、难度适中,翻译也准确。**的阅读理解我也做过,印刷质量实在太差!胡敏主编的阅读理解是我在第二年用的,因为张剑的书我不能看第二遍啊,总有印象的。正如胡敏在序言中提到有女生做着他的题骂着他的人,胡敏的阅读理解其实就是该骂的,不是难度极大,而是错误连篇,很多错误就是作者对文章缺乏准确的理解就贸然出题。如此题目如何指望学生答对?而答对这样的题目岂不是更加危险?阅读理解训练是英语复习的核心,一定要抓住大三下学期的机会,做个100篇左右。如果是往届生,可以最开始花一个月时间,每日三到四篇。
真题训练。真题训练很重要,但我不是“拜真题教”教徒。拜真题教的教义是以真题复习作为英语复习的核心,要求反复做上四五遍。这是没有必要的,在短时间内做重复做的效果几乎等于零,因为你对题目的记忆是在太清楚了。我建议将真题作为检验你复习效果的手段,兼做为复习的手段,在大三集中复习后的暑假开始,花10天的时间,每天一篇真题,白天做,晚上订正。实时训练,不做作文。实际上这10天英语的成绩基本就是你今后英语的成绩了。
作文训练。真题做完了,英语的主干复习也就结束了,就要评估自己的英语成绩了,好好想想自己还需要在那些方面努力。此后的复习要全面转入专业课的复习。英语的复习可以暂时搁置,或者每天花少许的时间继续做阅读理解,并在阅读中学习单词。在12月后,政治主干复习结束后,开始作文训练。我建议大家还是老老实实买本作文训练书认真看,不要想着只背一些模板。模板看得再多,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写作文,虽然真的写作文很痛苦,但是一定要坚持。晚上对着范文题目先写,然后再看范文,并且背诵一下。有一个技巧就是你不必丢下书本完全记诵,你可以对照范文的中文翻译背诵。当然英语作文的一些固定语句还是要记忆的。这个过程在大约12月1日~12月20。每天写一篇,背一篇。不宜太早,因为太早作文训练的效果会降低。作文训练的书我还是推荐张剑主编的,一种小开本的那种。
在英语的主干复习结束后,进行其他课程复习时,还是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做做阅读理解,一次可以是四篇,比如在晚上做,可以隔一天做一次,不耽误其他课程的主干复习。
总结一下,英语的复习阶段主要如下。①大三下学期,单词(第一个月),阅读一百篇(直到暑假);②暑假7月1日~7月10日,真题演练;③8月~12月,阅读理解等题型(非重点的复习);④12月英语作文训练,偶尔阅读理解或者真题。
2.专业课
专业课方面,很多人最疑惑的就是法学概论的复习。因为对照法概的参考书和真题,你会发现法概考察的范围超过了参考书的范围。这个判断没错。法学概论的参考书主要是《中国法律概论》、《法理学导论》和《民法总论》这三本书的核心是《中国法律概论》。这本书大概有十年没有更新了,内容陈旧;薄薄一本的书,竟然包括十四门核心课程,内容也难免简略。以上两个特点都十分不利于我们的复习。首先,我相信复旦的题目不会以旧法律为蓝本考察,而《中国法律概论》中的《公司法》就是旧法律,现在《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修订了,所以依赖这些旧法律的复习是十分危险的。其次,《中国法律概论》简略,但我看到很多考研的前辈建议将其通背。如此机械性的记忆必然会影响复习的效果。特别是对法律的两大支柱——民法和刑法,这本书实在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我在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法律概论》一书其实可以直接作为考试内容的不多,差不多每一个概念,它都是一笔带过。基于上述,我建议我们最好将《中国法律概论》当做法学概论的考试大纲。
补充教材。说到补充教材,因为法概考察的是基础中的基础,基础概念教材都是采通说,所以自己的本科教材完全可以胜任。如果民法部分看本科教材,《民法总论》则没必要再看了。法概是基础考察,看高教版完全没有问题。法概复习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把《中国法律概论》看完(大三时),对比真题分析考察特点。然后(暑假时)通读一遍后,再分别读《中国法律概论》每章(各是一个部门法)后,丢下《中国法律概论》,看相应的高教版教材,做笔记。然后再接着看《中国法律概论》的下一章,再相应的高教版教材,以此类推。
参考书的使用。看《中国法律概论》的意义在于不能遗漏在上面的一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大都是一些书中序号罗列的文字,容**简答题,另外就是一些高教版教材中没有而《中国法律概论》有的名词解释,或者是二者表述不同的名词,例如《中国法律概论》中特有的表述:“排除性犯罪行为”。但是,复习的主体还是补充教材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民法和刑法。而对于一些比较次要的部门法,《中国法律概论》则是提供了大部分的复习内容,比如对于知识产权。
《法理学导论》要中等强度的看,因为简答题会有牵涉,论述题需要用到我们的的法理学知识。它和《中国法律概论》不一样,重点是要“理解”观点和基本问题,比如法律规则的概念、特点、要素等,而《中国法律概论》则注重知识点的“记忆”。
《民法总论》我只是在大三下学期浏览一遍,再也没看过,我觉得它编的不好,有了高教版民法教材,我还看它干嘛,直接并到《中国法律概论》复习中的民法章节中去了。若果你报的是民商,更可以考虑对它进行合理处置。
大三下学期就浏览一遍,分析真题就可以了。此间的重点是英语,对于专业课,重点是熟悉它的考察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比如问我问题),目的是为自己下一步专业课复习端正方向。
试题分析。千万不要把真题向英语真题那样,拿来反复练习,那样毫无必要。网上流传的大概是1996—2009,都可以看看。其实所谓研究真题,也就是感知下法学概论的考察特点、考察风格。
什么是考察特点?比如你可以看到法制史、国际法等从来不考问答题,又比如知识产权法基本不考理解的内容,都是一些死板的记忆内容,行政法也是如此,而宪法就可能会考些理解和评价的东西,复旦老师还是比较看重宪政理论和宪法实施,所以在复习中,一旦碰到什么“法律的可诉性”(见张光杰《法理学导论》,我国宪法没有可诉性)、人权问题、宪法法院、违宪审查等,都会仔细积累着看。这就是说通过领悟考察特点,来揣度命题人的偏好、他的价值取向。从真题可以看出命题人很多价值取向,比如人权问题、司法独立、法律职业主义(一个新的取向,孙笑侠研究),甚至反腐败(所以刑法分论复习中也就注意记忆贪污贿赂罪,渎职罪等罪名)。法学概括的试题,一直都是有特别明显的倾向性的,如果非要说明,可以人权、民主、法治、司法独立、程序正义等关键词示之。这是指导我们复习的精神旗帜。以上都是一些举例,不是给你说具体的点。
什么是考察风格?比如你可以看到,首先题目非常简单,不再赘述。另外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名词解释,喜欢考一些很短(两个字),看似简单,或者常常不被注意的概念,实则内涵丰富,并是各相应部门法的重要概念。甚至可以这么说,复旦老师挺喜欢考些看起来稀奇古怪的名词解释。比如他考什么“洗钱罪”。是否如此,你可以再去翻看真题,也许我的表达有问题,毕竟这是一种真实的感觉。以上当然还是举例。
所以,可以看出,真题不是用来推算什么考过了不必复习了,也不是用来像英语真题那样反复练习的(一遍都不需要做),而是分析它的考察特点和风格,以此指导复习。
如果你还不清楚各部门法的具体权重,可以参考真题。参看真题,其中民法和刑法占据最大的比例,复习时要投入最多的时间;宪法的总论和宪政发面的问题也是重点;行政法则喜欢考察一些罗列性的问题,诸如行政复议的受理范围、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如何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还有一些就是每个罗列性问题中一个项目的考察,比如具体行政行为中的“行政许可”、“行政给付”等等;知识产权的考法和行政法比较类似;对于法制史、国际法等,这些从未考过简答题,每年仅分别有一个名词解释,因此复习中这些仅需背些“大路货”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的考研人要有“考商”,这个“考商”就是说要有一种直觉,会发现每个部门法中的重点在哪里,会觉得某个问题是重点,甚至觉得某个概念更可能考到。这种直觉依赖于对真题的分析和把握,也依赖于我们对各个部门法本身的认识。以宪法为例,在复习中,我是这样认定重点的。我在复习宪法的过程中,是参照北大、高教版的红皮书的,拿到这本书我认为这本书没有必要全部细看,重点是看总论部分。总论部分里关于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基本理论(分权制约理论)等是重点,在分论,也就是宪法的实施部分,我主要关注宪政的相关理论、违宪审查制度等。在违宪审查方面,我特别注意到我国的宪法审查制度的不完善。再比如民法,只依靠《中国法律概论》短短一章的内容肯定远远不够,所以我拿来我们本科的红皮教材,花半个月细细看,从头至尾。在复习法概的过程中,我基本是按照每个部门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来做专业课笔记的。所谓基本概念,就是为名词解释做准备,只需要知道其核心内涵并对其外延有大致的了解即可,记忆务求准确;对于基本问题,就是为简述题做准备的,这个要靠你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进行总结,比如诉讼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陪审团的改革、审判委员会的废革这些都是问题。
考试本身。法概的题目本是可以说十分简单,简单到还没有我们期末考试的题目难,只要你复习过你就会,可是只要你没复习到,你就不会,就这么简单。但是法学概论的得分却很低,一个原因就是法概的考察范围十分广泛。它涵盖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的所有基本概念和重要问题,因此如果一个问题你没复习到(这很有可能),或者记忆不清(这更有可能),你就不会。用一句形象的话形容就是“彩票式考察”。这提醒我们在法概的复习当中,要努力培养“考商”,既要发掘重点,也务求全面准确,记忆知识不能模棱两可。
法概考不考热点。这个问题有必要提一下。首先就法概自身的性质来说,法概就是法律基础,这注定了总的来说法概基本都是考察基础。但也不是说法概不考热点。我把热点的考察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考察,一种间接的考察。什么是直接考察?就是直接考察当年热点本身,只要你注意到了它,一定会做,也不需要什么法学基础。直接的考察一般只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中,而且似乎是每年必有且仅有一题。例如似乎是1996年名义解释有“特别行政区”,2012年有“危险驾驶罪”(当年新罪)。除了名词解释,其他题型一般不直接考热点。但是2013年是个例外,最后一道简答题是“试述刑诉修订的进步与不足”,如果事先没准备相关材料,那真的很抱歉了。我就没来得及准备,只能敷衍几句了。什么是间接的考察?就是当年的热点引起命题老师对某方面知识的注意。一个热点可能牵涉诸多方面的法学知识,命题老师可以考的很广,也可以考的很窄。须知由热点引起对知识的考察是极为可能的,因为法学那么多东西,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让老师注意的。热点的间接考察,具有很大的灵活度,既可以兼顾法概基础性的本质,又可以回避热点本身(热点本身具有争议,不好直接考察)。例如2012年的论述题是“试述道德建设对法治的意义”。这一道题跟热点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还记得小悦悦事件吗?2011年“见死不救罪”的呼声很高。当年国内外的道德新闻事件很多。就国内来说,道德失范事件频出。因此老师就想到了法律与道德关系这方面的问题。试题注明“举例”意在不让考生单纯的理论探讨,而是把现实和书本结合起来。这就是个典型的间接考察。间接的热点考察,就是你注意到了热点,还是需要法学知识的支撑。也许这种考察的作用只是提醒你看书多看几眼热点牵涉的书本知识而已。那么有人会问2014年会不会考像“李天一案”这样的热点。很多人会一口否决。他们是对的,像这种充满争议的东西,2014年绝对不会直接考察它。他们又是错的,因为间接的考察就不好说了。李天一案牵涉的法学知识太多了,未成年年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刑诉证据概然性(不是怀疑受害人是卖淫女吗)、法律的平等保护(清华教授的言论)等等。再比如,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冤案,这个著名案例本身并不一定会直接考查,但它牵涉到很多的法学问题则有可能触及。还有去年呼声很高的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争议,今年复试已经考过,直接问题的就是该制度是否违法。但最后要提醒一下,法概的复习总体来说是踏踏实实的基础复习适当关注热点,在最后的阶段收集下相关的材料就可以了。
复习时间。专业课的复习时间主要分为三段。首先是大三下学期。可以将专业课参考书浏览一遍,并研究真题,提升“考商”。已经说过,这一阶段的复习重点仍是英语。其次是暑假。这是专业课建立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暑假的时间完整,十分有利于集中复习和做专业课笔记。法学概论和专业课的花费应该差不多。分别占据一个月。开学之后,也就是9月份至10月份,是专业课笔记扫尾阶段。此间要把英语的复习放慢。10月后,待笔记完成,也要开始政治的复习了。但是如果你的政治基础还不错,我建议是从11月后进行。
复习笔记。不是每个人都习惯用复习笔记,但是我不得不说复习笔记很重要。首先,整理复习笔记的过程其实一个对复习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消化的过程,非常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思维清晰。很多人认为做笔记不重要,可能是忽略了笔记这个作用。在我看来,这是做笔记最重要的作用。其次,复习笔记对于冲刺阶段的复习十分便利。因为在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你还指望每次都翻完五六本的参考书吗?从记忆规律来看,每次紧急翻阅参考书,其记忆每次都是扫描式的,造成知识点的记忆都是模糊的,次数多了会造成你永远都无法准确记忆这个知识点了。但是复习笔记因为内容简略,可以让你耐住心思精确记忆,一次花费力气精确记忆,以后就会记得很清楚。这是个真实的记忆规律。从12月起,我基本丢下了书本,全心全意的背诵自己的笔记,这样做的效率实在很高的。
笔记的制作。简单的说说我的专业课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很多人不一样,我的笔记是在电脑上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因为我觉得用手写实在累人,而且觉得自己的字好丑。当然啦,我打字的速速也不是很快啦。我暑假从7月份开始看法概。先把《中国法律概论》的每章看完(就是一个部门法),然后找出相应的我本科教材开始看。我基本是白天看,晚上抱着笔记本做笔记。(这个不是绝对的,看完一段就可以集中做。)白天看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勾画、总结重点的概念和问题。有时候我看了几章就开始做笔记,有的我甚至是看完一整本教材才开始做笔记。其实我看书就是为了做笔记。我看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做两件事,找出重要概念和基本问题。
有些人还是不清楚笔记怎么做。他们提起笔记往往相当排斥,因为他们觉得那样按照教材的体例安排一章、一节的做笔记,显得很浪费时间,收效甚微。其实不然,我不主张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体例做笔记。我们做笔记是要梳理重点。所以有的知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有些则不然;但是教材跟笔记不一样,它的目的是全面的概述它所论述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教材体例安排的最大框架下安排我们的笔记。比如,按照它的章节,而章节下就不需要跟着教材走了。我们甚至可以按它的“编”这样的框架来安排。例如在法概笔记中,我是按照部门法的最大框架来编写笔记。比如“民法”这部分,我的笔记直接就是1、2、3、这样的做下去了,根本不管教材继续细分的体例安排。这样的安排适合教材太多或者太厚或者又不都是重点知识的情况。再例如,在法理学笔记中,杨心宇的《法理学导论》,它有“编“的体例安排: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历史论、运行论和发展论。由于这本书内容繁杂,而且语言冗余,不是它的每个小标题下的论述都有用,它的重点知识(主要是问题)分散在各个章节的段落里,我于是就按照它的”编“的最大体例做笔记。每编看完,就分析这篇讲了几个重要问题,将它们提炼出来,这样就做出笔记了。(可以看参见下面的笔记规范。)如此以来,我们做起笔记就自由多了,可以更轻松的把真正重要的东西写上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完整”,束缚在教材的体例安排,写了太多无关紧要的东西,最后导致自己厌倦了做笔记。
笔记的内容。笔记的内容其实就包括两大部分:概念和问题。什么是概念?就是面向名词解释的独立陈述。一般它们不需要罗列要点,而且相对孤立,不需要延伸。例如“特别行政区”、“洗钱罪”。什么是问题,就是对面向问答题的某个方面知识的复杂论述,其特征是具有要点。例如“法律执行的过程”、“法律推理的基本逻辑”。需要说明的是,问题不是严格按照教材小标题体例安排的,而可能是散落在段落中甚至是跨段落中的,这一点在专业课(不是法概)中特别明显。我想概念和问题区分应该很好处理的,这时咱们的基本功。
特别要说明的是,法学概论的笔记和专业课的笔记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法概主要考察基本概念,有10个左右的名词解释,而专业课(我指的是法理学,其他的不清楚),不考名词解释,而是5个简述题和两个论述题。所以法概的笔记会有很多名词解释,然后就是一些基本问题的要点。对于专业课,则主要面向简述题,我基本不囿于教材的体例,而是以问题为归依。接下来请看笔记规范。
笔记规范。
法学概论
宪法(以部门法为体例,一下直接123
重点概览(这是拿到宪法这本书大概画出的重点部分,会有变动)
n  宪法的概念
n  宪法的本质
n  宪法的特点
n  宪法的分类
n  宪法的发展
n  宪法的原则
n  宪法关系
n  宪政
n  宪法监督制度
1、宪法(这是在说概念)
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是民主事实的法律化、制度化,是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集中表现。
2、宪法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关于宪法的本质,有阶级意志论一说,持此说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法学家;但也有西方资产阶级持此观点:美国批判主义法学家们认为,资本主义法律是“神化了的教条之后掩盖着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美国宪法的一个主要功能就在于充当掩盖社会、经济、种族、性别压迫的大遮羞布”。
3、宪法特点(这就是在说问题)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n  法理学
杨心宇《法理学导论导论》框架与问题
六、法学方法论(以“编”为体例)
主要问题如下:(全部是问题)
1、自然法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p163
2、试述康德的法哲学方法学论。P173
3、试述罗尔斯的正义论。P178 ,试述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
4、试述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P182
5、试述分析法学的历史意义。P184
6、试述现实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P190
7、试述在本体论解释学上德沃金与波斯纳的交锋。P206
8、试述法律解释学方法论p208
1、自然法学的基本观点有哪些?p163
自然法是西方自然法学派的重要概念,实质上说,它所指的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法律,……
答题规范。很多人对如何答题很是疑惑。我就简单的介绍下我在这方面的认识。首先,我们要尽量把字写工整。这个也许对政治特别重要,政治主观题如果你把字写工整了,基本丢不了什么分。其次,层次清晰。要注意分点,政治特别多多分点,把字写满,尽量多写。下面集中讲讲专业课的答题。对于名词解释,一般写50~100个字。首先把此名词的基本内涵写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就是此名词的外延,如这个词有特别密切的概念(如“一人公司”中的财产独立问题);如这个概念需通常与其他概念进行鉴别(如“强奸”中提一下需和“通奸”鉴别);如这个概念有关系密切的子概念(如“公司”中的公司类型,可以简单罗列,不需要再解释它们)。这些都是外延性的内容,不是必须要写的,即使要写,也要注意拣关系最密切的,适当取舍,不要喧宾夺主,要注意名词解释的核心始终是该名词本身的内涵。举个例子。如1996年的法概中的一个名词解释:“证据”,首先答出证据的基本内涵;其次是证据的外延概念,比如证据的特征(简单罗列);在此就是一般的证据规则(罗列)。这样基本就把证据这个名词解释答的很丰满了。专业课3个小时的时间其实并不是很充裕,不能在名词解释上花费过多时间。
如果你的内涵已经写的很多了,就可以不写外延了。但是要注意,名词解释一般不要分点,不要把名词解释答成简答题。
对于简答题而言,就好处理了,一般就是答它的基本要点。如何掌握基本要点,这就要看我们平时做笔记的功底了。从我的经验看,试卷上的简答题没有基本不超出我的笔记的总结。再说论述题。论述题是区分考生的重要手段。首先是字数,我认为字数应该不低于800字,一般在1000~1500左右。就像写篇作文了,每个论述题一般耗时30分钟左右。其次是要注意分析的层次。如何体现论述的层次,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标注小标题,让阅卷人一眼就看出你的思路,把论述题的答题当成写一篇小论文。我不建议在论述题中还要像简述题中那样标括号序号,即如下形式:
(1)………………………………………………………………………………………。
(2)………………………………………………………………………………………。
举个例子。2102年的法理学的第一个论述题大致是这样的:
试述法律思想史上关于“唯理论”和“利益论”的争论以相关代表人物的观点。(大致是这样的。)
我的答题结构如下:
………………………………………………………………………………………………………………………………………………………………………………………………………………………。(前言,引入话题)
一、基本概念
…………………………………………………………………………………………………………………………………………………………………………………………………………………………。(介绍自己对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二、相关争论
…………………………………………………………………………………………………………………………………………………………………………………………………………………………。(两派的交锋)
三、评析
…………………………………………………………………………………………………………………………………………………………………………………………………………………………。(自己对争论的认识,不必有明确的结论,且最好不要明确支持任何一方。)
当然每个标题的下面可以有小的标题,也不止一段落。其中代表人物观点放在争论中衔接比较准确。
考试时间。也许这个部分并非你现在关注的重点,但这里提醒下其实很有必要。专业课的答题时间是3个小时。乍一看,时间充裕,而根据我两年的答题经验,其实不然。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提醒自己答名词解释除了内涵,外延应该多写点,不要让答案显得太单薄。答简答题时,除了书本对应的知识外,我们最好能进行相应的眼神,比如直接应用法学家的观点评析。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现实是什么呢?就是在考场上,如果能把我们想到的答上去,就很不错了,特别是简答题,你会发现写下来的东西基本上对应书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还要过多延伸,那么即使你能想的到,时间也允许。所以一张试卷答下来,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华丽,在考试中,需要特别注意时间的分配。比如法概,10道名词解释大概60分钟(甚至50分钟),5道简答题60—80分钟,1道论述题60(如果事先觉得自己梅花可说,可以只给30分钟)。其中论述题是很见法学功底的,也是试卷区分度的主要来源。希望大家能注重自己专业功底的积累,并借助上述的答题规范和一些技巧,答得出彩,答出高分。
3.政治
关于政治的复习,这里不想多讲。上面说过一句考研谚语“英语复习跟不复习是一样的,政治不复习跟复习是一样的”,这里说的是政治的简单性。确实,政治是考研中最简单的。这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政治考试的目的是端正政治方向的。
复习时间。对于文科生来讲,政治复习的时间可以尽量推后。时间最好在11月开始。大约从11月1日~11月15日,看《政治大纲解析》(教育部考试司出的,俗称考研政治红宝书),目的是建立知识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之前不报班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找辅导机构的政治导读课程(**考研网站上就有)。导读课程就是指出考研政治各部分的框架、考试的侧重点和考查方式。看了视频后,你才会胸有成足,在政治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除了导读课程,其他的没必要看了。在阅读红宝书的过程中,可以买一本政治选择题练习册(考研机构都出着这种书)跟着做下。11月15日结束后,先暂时转入其他学科的复习。下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针对时事政策和专题。建议买陈先奎的100题大串讲和时事政策(其他的也行),看个10天左右也就差不多了。我建议这一阶段的复习最好是靠后,有利于把记忆的东西及时用到考试当中。我的个人做法是在12月中旬后花点时间看的,
对于理科生来说,可能对政治有点畏难情绪,如果确实茫然无知(在你看过导读视频后仍然无所适从的话),你可以选择报班。当然了,我个人不建议报班。政治自学完全没问题,报班浪费钱不说在,最重要的是浪费时间,严重打乱复习安排。
书籍选择。第一阶段,《政治大纲解析》是政治复习的核心用书,通览一遍就可以了,并同时做选择题(比如张剑主编的)《1000题》)。第二阶段,是陈先奎的100题大串讲和时事政策(其他的类似也行)。
关于考试。这里就简单的说一下政治答题。我分享一下自己答题的一点经验。由于政治是统考科目,所以集中阅卷,要知道这么试卷是没有人细看你的试卷的。我曾经参与过一次比较正式的阅卷工作,深知阅卷的辛苦。阅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和迅速,所以为了追求速度,很多阅卷人最后就直接看你写的字工整与否,篇幅如何,分点多不多。如果以上三点能够做到,并且答题本身不是太离谱的话,政治主观题是问题不大的。毕竟,由于政治考试本身的目的并不是考察你的什么能力,我想阅卷负责人也会提示阅卷人不必批的太严格。政治答题纸跟我们高考答题的纸是一样的,非常厚的那种机读纸,写起字来一般都很丑,同学们要有个心理准备。专业课的答题纸就是普通的白纸,每页纸下面有页码,这样的纸写起字来还不错的。但要注意标明页码。关于这个,请自行百度,这里不再赘述。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其实也没有写出多少有用的经验来。实在是很抱歉。当然你也不能完全依赖我的这篇小小的文章。能够有所启发就足矣。
三、计划
每一位向我咨询的学弟学妹我都会反复提醒他/她计划的重要性。学习和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这似乎是个常识。然而各人对计划的认识千差万别,也许这其中的差异并不在于计划的重要性,而在如何制定计划。很多人也会制定计划,但是往往发现计划无法执行,以一句“计划赶不上变化”终结。其实这都是我们不知如何计划的原因造成的。
计划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分,形式就是我们班平常意识到的日程表,这个大家都知道;实质就是我所谓的“进度”或者说每一步要到达的效果,这个可能不为人所知。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简单的分享下我对制定学习计划的经验。
1.计划的“形式”内容
计划有不同的层次,有微观与宏观的,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暂时与长久的等等。什么是微观与宏观的区分?以我们考研复习为例。制定计划先要从宏观开始,比如8月的一天当你坐在书桌前翻开书籍,开始想复习计划,你首先就要在分析自己各科的情况和人事安排的基础上,为接下来的复习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例如8月先全力做英语阅读理解顺带浏览法概教材、9月转入法学概论的复习,10月是民商法的复习、11月前半月是政治复习、11月后半月整理专业课笔记。12月冲刺。这其实就是一个宏观的计划。这样的计划很好制定,原因在于没有那么多的细节需要斟酌,也不需要太多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接下来我们再细分计划。那自然是先细分下8月的计划。例如你可以在纸上写下如下文字:
①8月1日-8月31日,每日4篇阅读理解;
②8月1日-8月7日,《中国法律概论》
③8月8日-8月15日,《法理学导论》
④8月16日-8月23日,《民法总论》
⑤8月24日-8月30日,调整区间
可以看到上面的计划十分工整,比如1日到31日都是4篇阅读理解,似乎是不能多也不能少;每本教材的时间都是一个星期,似乎也是不能多不能少;还有最后七日居然给了一个“调整区间”。首先,计划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如果你一开始就制定不变的计划,那几乎是不可能。计划是随着实践和事情的完成程度变动的,没有不变的计划,只有变化大小而已。比如上面的宏观计划(跨月计划),一般就变动不大,这就是静态计划;这宏观后的“月份计划”,就肯定会在执行中进行调整,可以视为动态计划了。在上面的计划中,②③④只是给出一个大致的区间,但是各本教材的厚度不一,重要程度不一,难度不一,所以实际执行的时候,可能发生有些书早一天看完,有些书晚有些看完;更加不排除的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突然中止复习,去处理其他事情,比如人事接待、生病等,甚至是因为打游戏、聊天熬夜第二天精力不佳,此时大概就用得着⑤了。其实是⑤经常只是我做计划时“意犹未尽”之举,并不是必然发生,有时我标出⑤这样最后一项后,常常是直接留下了空白。
制定完8月的计划,那么9月呢?9月怎么看呢?10月呢?不管它,因8月很近,9月太远,我们暂且还不知道8月执行的情况,现在制定计划并没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也不能不说没有任何的计划。9月是留给法学概论的,也可以计划下。9月的具体计划很简单:总共十四门核心课程,去掉不要看的法制史、国家法等,要看的就是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这几本书,当然有些部门法其中还有子分类。对于10月之后的计划,就不能想的太详细。这要等到那个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况再定。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制定计划也是遵循一定的方法的。第一,计划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计划一般好制定,且执行起来问题不大,因为它一般不需要过多调整。微观计划就是在宏观计划的框架下进行细化,这要考虑很多的具体情况,是个动态的过程。所谓动态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适当调整,但调整又不能离开宏观计划的框架,否则就变成可没有计划。第二,一套合适的计划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人正式复习时,就坐在书桌前想把全盘计划一下载制定出来。这是不可能的。而当他发现这样做比较困难时,就干脆不去制定计划了,举得制定一个真正可行计划真实遥不可及的幻想,还是走一步算一步吧。所以计划的制定要有一个过程。最开始,我们可以坐在书桌前写下一个大致的宏观计划(比如跨月度计划),然后可以先去看看书,把心静下来,再慢慢想具体计划的制定。第三,就是在只需要制定近期的具体计划,越是往后的的计划,越是简略,这样可以避免我们企图把整个阶段的具体计划都制定时感到的无能为力。
2.计划的“实质”内容
下面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人问,你说计划是动态的,但不要超过宏观计划的框架,那么在具体计划变动不居时,我怎么知道我走错路了路呢?还有,当我按部就班的执行计划时,却有一种惶恐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落下什么,总觉得自己可能没有达到复习效果,总是担心这样做下去会不会成功?这就牵涉到计划的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方面,那就是“进度”!多数人在制定计划时,只是一种日程表,就是上面那部分说的方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即进度,却不为所知。这个进度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无论是制定宏观计划还是微观计划时,以及我们在调整计划时,都要考虑到在执行这些日程后,我们需要达到的效果、可以达到的效果(制定计划),以及当效果不够理想时应该如何弥补(调整计划甚至中断计划)。比如我们在制定专业课的复习时,第一个月是浏览一下所有的参考书,其效果就是熟悉参考书的大致内容,并结合真题,奠定专业课复习的大致基调。这就是效果,在这种效果的指导下,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不必刻意的记忆书本内容,也不会在之执行计划的时候,因为没有去记忆书本知识而感到自己在瞎忙活。因为我们要的效果就是熟悉一遍教材,或者说,目前专业课的复习计划的进度就是如此。下一步是精度书本,做复习笔记,这是第二个进度,最后在重测阶段,才会进入知识记忆阶段。只有明确你每一步的计划要达到的进度,你才能更好的检验自己之心计划的效果,不仅是你是否按时完成了计划,更重要的是完成了计划的“实质”内容。也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更准确地去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而调整计划。也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因为计划的中断(生病、人事接待、打游戏熬夜),而感到自己的学习真的中断了(只要你的内心还清除的指导你自己的复习进度,并知道在计划恢复时如何衔接起来。
所以我在复习时候,心中就有一把标尺,那就是复习进度,掌握了这把标尺,我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当我熬夜打游戏时,我并不因为一时的放纵而感到惶恐,因为我很快就在心里为没有按计划完成的进度交代给力下一步的行动。当我按部就班执行计划时,我并不会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认真复习,实际上却并没有出什么效果而感到惶恐(虽然我也不时的这样怀疑下,但这是为了检验我是否如期完成复习进度)。当我在初期只是大致的浏览复习专业课时,对照真题时举得自己基本答不出来时,我并不感到惶恐不安,因为初期的复习阶段只要求达到这个效果。
讲完了以上两个方面,我想起了我一个同学的问题。他书,你总是说要制定计划,可是我过去制定计划就感觉执行不完?结合以上两个方面,我就最后就这个问题说一下。这世界上有执行不完的计划吗?没有。除非是你不去执行。首先计划是根据实际的复习情况进行调整的。如果你一开始制定的计划客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那么还要死板的执行下去吗?其次,计划不仅有日程表,也有进度,或者说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最初的计划总是很完美的,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很可能达不到最初的预想效果。比如在复习的过程中,本来一切都好好地,孰料中间感冒,耽误半个多月,甚至发生更大的意外事件严重缩短了复习时间,那么你还想把按照原先那个日程表看书吗?更重要的是,你还想按照原先预想的效果看书吗?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斟酌以后的妥协。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有一本书让我们按照计划去看,然后去看。如果给我们一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制定一个一年的看书计划,那样达到的效果也可能是相当理想的;如果仅有三个月时间,我们就制定三个月的看书计划,要达到的效果较一年的可能差点;如果只给我们一个月的时间呢?毫无疑问,一个的计划,效果就更不能强求。如果只给我们一天时间呢?或者你想想某科期末考试开考之前,监考老师突然宣布试题会有书本里的那个重要问题,而距离开考只有10分钟。10分钟算什么呢?10分钟你就坐以待毙了。这时再看书,谁也不会奢望像有1个月时间看书那样的再去深入理解知识,而只是以最快的最机械的方式把答案的要点背下来。以上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计划的“形式”和“实质”相结合的典型问题。我希望读者能认真体会,下一次,不要再说你制定的计划完成不了了。
四、复试
从这两年来看,复旦法学的实际复试线要比公布的低10左右。当然不啦,如果所报专业达到公布线足够,则该专业的实际复试线就是公布线。所以大家在复试线公布后,自己的分数距离复试线很近千万不要放弃,仍需好好准备复习。
复试复习要趁早。我建议同学们在初试结束后的寒假期间最好找导师论文读一下,把握导师的学术思路、观点和倾向。这点非常重要。其次如果原意的话,可以把老师的代表作也看一下(这个不是必须的)。一个专业有好多导师,最好把他们的论文都看看,当然你也可以有所侧重。
关注法学动态和法律热点。在假期可以多多刷刷微博,了解当前法律热点。在cnki上找些最新的法学论文(不一定局限限于所报专业),就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对于这两个方面不可以完全不知道,但也不必深入了解。
复试前,要准备三样东西。第一,是导师的基本学术观点和倾向,这通过导师的论文得知,不必怎么刻意记忆。第二,是当前最热门的法律热点。比如2012年最热的法律热点是劳动教养(估计2013年还是),你就要准备下这方面的材料,比如劳动教养是否违法等等。我这次准备复试就搜集了一些劳动教养的材料,从它的历史沿革到事实作用以及法律分析都有。遗憾的是,在复试中我没有被问到。但是同专业的另一位同学就被问到这个问题,并问他劳动教养具体违反哪些法律,甚至让他具体到《立法法》的第几条(当然这是老师的额外要求)。我要说明的是对于法律热点,其实你还可以放到更广阔的范围内去考察,凡是一些社会热点,都应该可以用法律去思考和分析。对于一些人尽皆知的社会热点,如果老师问到你居然毫无印象,这会令老师十分失望,做学术不关注现实是很危险的。比如我当时复试前还特意查阅下“PM2.5”这个概念,这个名词在2012年非常热门,牵涉到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2012年冬天的雾霾有多严重吧),虽然它与法律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我不希望在老师万一问到我这个问题时竟然一无所知。第三,就是最近的法学热点,其实这个与法律热点不是很好区分,可以结合法律热点来准备。我记得2011年复试时,孙老师问我知道“能动司法”吗?其实这就是法学热点,因为这几年最高院搞司法能动,必定会引起法学界对能动司法的关注。如果你一无所知的话,老师会有多么的失望。
关于复试的具体形式,我这里提一点。复试时有三到四位老师,其中中间一位一般是学科带头人,他负责主持,一般不问专业问题。他的职责是做面试的引入,让你自我介绍,并根据你的回答问一些很个人的问题,比如你的专业,你的学校,你的本科表现等等。他还有可能问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在你感兴趣的方面提问。这属于开放性的提问。其他老师则问题比较专业了,有的甚至问题很固定。一位老师可能会负责问你一些比较基础的专业问题,另一位老师则会直接问你看过什么书,并据此提问。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专业课的复习中,还是要回顾下以前的笔记,然后就是准备一本你最熟悉,最拿手的著作来回答“你看过什么书”这样的问题。这并不是每个考法学院都必须的,也不是说复旦法学院所有专业都需要的。但这个问题确实很有可能被问到。复试前应该准备向老师介绍(当老师不问你最好别主动提)你读了哪些书(一般你当然要说法学方面的书啦),并确定一本你“最熟悉”的书来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方面,如果老师有代表作,你可以买本认真看看,如果没有的话,就挑你看过的一本书,再细细研读。老师们的阅读都是很广泛的,一旦你说你最熟悉某本书,他就会对这本书提各种问题,例如对这本书的具体章节提问,或问你在这本书中学到什么,这本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还可能会对书中的某种主旨或观点进行等等。重要的是你确实看过这本书。
形象和表达重不重要?重要。在复试中,可以说形象和表达比知识更重要。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是无法测度出你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老师的目的也不是测试你的知识究竟是否深厚。因为我们的知识水平在老师那里都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让老师喜欢上,认为你有潜力。这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把形象搞好,干净利索。如果你的外表给人一种你“不适合搞学术”的错觉,你就更要在表达上下功夫。我复试中,有一位女生外表就给人这种错觉(老师都不太想问她问题),更严重的是她又不善于表达,造成了复试的失败。比如,她曾看过导师的著作,但是她却在复试中没有提到(想想和学生讨论自己著作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而她觉得这有献媚之嫌);她第一年考研曾进入一所北方的知名大学的法学院的复试(当我从她口里听说这个信息,我开始努力重新审视我对她的看法,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意识到她的形象和不善于表达害了她,她其实是一位有实力的人)。然而这个信息她在自我介绍中居然“不好意思提”(她觉得复旦老师会因为她最初的选择是别校而不高兴)。可见这位同学的一个不足就是对他人心理的揣摩能力不足,不谙“人之常情”。面试虽然是一个严肃的考试程序,但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投其所好,送其所要”的东西。我们学过法律的人都知道即使在最严格的程序中,执行程序的人也是情感各异的,他们都有一定的爱好,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类普遍的“弱点”他们也可能有。可以说在复试中,除了专业知识,要我们动脑筋想的东西还有很多。
关于形象和表达,这里还可以提下成功的例子。同我一起复试的另一位女同学,就甚谙“人之常情”。她亲自跟我说,她喜欢对着别人笑,因为这是化解戒备和尴尬最好的武器。她跟我提到在第三位老师侯老师提问她看了什么书的问题中时,她回答的是茨威格特的《比较法》。我对比较法研究没有关注,但是另一位比较法大师的名字也是如雷贯耳——大木雅夫。于是中间的孙老师就问她是否看过大木雅夫的《比较法》。她说她还没有,孙老师没有放过她,给她讲了他们的一些不同点。大概是侯老师又接着对比较法进行提问,她碰到不会的居然转头向孙老师求教。在我看来,这是“史无前例”的,学生居然在考试中问考官问题。我想这在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位同学对场面的驾驭能力,对孙老师敬仰之情(她提到这个方面)的自然流露。这样的交流自然让双方十分愉快。我想我的复试境界就是回答问题,而她的境界确已是探讨问题。
顺便也提一下我这个“情商”不咋样的人是如何把握在复试中的表达的“尺度”的。在第一次参见复试中,我找到一位上届考上的学长,他以他的经验给了我很多的经验。他的话大致的就是复试不是太严肃,老师的问题也是相当的随机的,没有固定的问题,会问你看过什么书。于是我过分信奉了学长的经验。没想到那次复试老师居然问的差不多都是固定的问题,甚至对不同的考生都不换问题。我那时并不是第一个进去的,第一名,第二名出来后我们就问老师问的问题,可是我居然还是不相信老师会对每个学生问同样的问题。有个问题我一无所知,如果我能稍微百度下也不至于到了里面对这个问题哑口无言吧。在第二次的复试中,我便做了两份备案,一份是固定问题,一部分是随机提问。而第二次的复试就又恢复“正常”了。所以这里要提醒的就是,对别人的宝贵经验千万要有所保留的吸取。
在第一次复试中,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在我下面的一位同学就十分紧张,后来他被调剂了,我连个调剂的机会都没给。我在回答一个问题时说了很多,以至于主考老师打断我,“你不用再说了,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这说明必要的紧张是有益的,而且在回答问题中最好直来直去,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可有可无的话就不要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给老师留下夸夸其谈的坏印象。夸夸其谈的特点还不仅限于回答问题漫无边际。有的同学上来在自我介绍中就说自己看了多少多少的书,甚至写了多少多少文章,把自己吹嘘的不可一世,而老师据此提两个相关问题就他就接不上去了。还有的同学独自沉醉于述说对某位法学派、某位法学家(特别是国内的)、某本法学著作的喜爱之情,毫不顾及到自己已经给老师留下了十分浅薄的印象。我要提醒的是,在老师眼里,我们只是刚刚破土的树苗,离参天大树还远着呢!我们在提到某些学派,某位法学家,甚至在提到自己喜爱或熟悉的书籍、法学家或法学流派时,一定抱着一种谦虚的态度,不要对它们或其一进行大肆否定、批判;也不能迷失方向般地陷入对喜爱的它们或其一的迷恋当中。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做学术要的是冷静的批判精神,不是艺术般的狂热——爱恨分明。并且,也不要忘了,你讨厌的却可能是老师喜欢的;你喜爱的却可能是老师厌恶的。这,或许就是态度问题,也是体现自身品味的问题。
有时在回答一位老师的问题时,主要是面向提问老师,但也应该偶尔回顾下其他老师,因为他们同时也在倾听你的问题,这样他们有种被重视的感觉(虽然这种重视在他们那里无关紧要,但却因此赞赏你尊重人的品格)。与老师进行真诚的眼神交流,或者像我那位同学那样用微笑感染别人也非常重要。当老师提到调剂,你要看着他们的眼睛,一定要表达(说)出你对读该专业的渴望,你甚至可以说:“请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不会令各位老师失望的!”
基本上关于复试表达的一些经验我都说完了。这里我想说的是,所谓技巧并不是保证你成功通过的万能钥匙,机械的使用所谓“技巧”,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唯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平时就对自己严格要求,把那些耍小聪明的、夸夸其谈的毛病改掉,才是正道。
关于英语口语复试。英语口试的形式是和老师进行英语的口语交流。一般要准备一份英自我介绍。英文介绍不是随便准备的。首先不应太长,太长了到时背诵是容易卡壳。而且老师往往不让你把自我介绍“背”完,就开始根据你的介绍问问题了。其次,要对你的自我介绍内容进行预提问。这里的提问除了常见的提问,如介绍你的家乡,你的学校,你的业余爱好,你的专业,你的家庭等等,还有就是具体到自我介绍里的提问。我当时上来开始自我介绍,Good morning,my respected professors! It is my honor to be here for your interview. I amxxx, a 24-year-old boy graduated from xxx Medical University.老师就不让我说了,然后开始问我的专业是法学吗?我说是。她又问那么你学习医学吗?我说我学习。她又问你都学哪些课程呢?我支支吾吾的回答了几个单词(医学英语我真不会啊)。她又问为什么医学院开设法律专业。握有艰难的回答了以下市场需求。接着她就独自说了一大段话,我听不太懂,里面的关键词似乎是指复旦的医事法研究中心,我就说一个劲的点头说yes,说如果被录取,将在这方面努力。……这说明,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背个自我介绍就万事大吉了。
另外大家还要切记,一定不要在口语复试中说汉语,无论你有多么难受,都要咬牙坚持。这是英语口试最基本的原则。面对一个问题,即使你不会,也要用英语表达出来。例如Sorry,but I have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is topic/question. I hope can learn more about it inthe future。这样老师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如果你支支吾吾的用汉语说,对不起,这个……我不太清楚。那真的game over了。类似的套话还有如下的句子:
I'm sorrybut I can't follow you, could you talk a little slower please?
I couldn'thear you clearly, I beg your pardon?
I knowlittle about this field, but I will learn more in this field in the future.
It's beyond my knowledge.  Could you change another question please?
If youcannot understand, ask: "Would you mind rephrasing the question,please?" The question will then be repeated in different words.
最后我想说的,在复试前找到一位好学长(姐)对你进行“辅导”,非常重要。他们提供的信息具体而实用,不是我这篇浅薄的一人之见能相媲美的。
祝你好远!
2013年4月6日,8月7日增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8

    帖子

    52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524 元
    注册时间
    2014-3-31
    沙发
    发表于 2014-5-5 10:5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啊,这个可以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644

    帖子

    2211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11 元
    注册时间
    2014-4-25
    板凳
    发表于 2014-5-21 22:3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  不过我听说复旦法学院进投行的也不少  是真的么  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3

    帖子

    506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3
    威望
    106
    K币
    400 元
    注册时间
    2013-8-23
    地板
    发表于 2015-3-21 16:0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有道理,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13

    帖子

    506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3
    威望
    106
    K币
    400 元
    注册时间
    2013-8-23
    5
    发表于 2015-3-21 16:0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很有道理,有很大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 元
    注册时间
    2015-4-6
    6
    发表于 2015-4-6 22:26 | 只看该作者
    学长,是考的哪个专业?指定教材用的哪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30 元
    注册时间
    2015-4-14
    7
    发表于 2015-4-16 12:26 | 只看该作者
    有帮助,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

    帖子

    20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04 元
    注册时间
    2010-9-14
    8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15:15 | 只看该作者
    西瓜太郎xoxo 发表于 2014-5-21 22:36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人顶  不过我听说复旦法学院进投行的也不少  是真的么  学长 ...

    多数都去了金融业,去律所的也搞得是这些业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19 14:26 , Processed in 0.090110 second(s), Total 21, Slave 22(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