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31746|回复: 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考资料] 中国思想史方向介绍——院校报考、阅读书籍、研究综述等

[复制链接]

5

主题

115

帖子

81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45
K币
474 元
注册时间
2012-2-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undun1991 于 2012-7-10 12:58 编辑

我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总分382,历史240,顺利录取,作为考研网的受益人,最后给同学们贡献点什么,按照我的理解简单的介绍(是介绍,不是创新研究)一下中国思想史这个研究方向,包括这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学术史、院校实力、阅读书目,最后无偿奉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述评》的一部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民国时期,哲学史和思想史无异,后来随着学科专业的划分,出现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争论,思想史逐渐脱离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时间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各种思想,但中国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思想史,他们隶属于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一般招生简章直述中国思想史的,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史包罗宏富,用不同的分法,就表现为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军事思想史、哲学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科技思想史等;地域思想史,如江南思想史、湖南思想史等;阶层的思想史,如士人、农民、商人、官人的思想史等;
从学术史上看,中国思想史可以研究思想家、思想著作、思想派别、思想事件、具有思想意义的物象(如泰山、麒麟的名号)等;
总之,中国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及其流传,它包括各时期各阶层各地域的各种思想。
二、学术史(大线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庄子的《天下篇》,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等,再到后来的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伊洛渊源录》等,再到近代的学术史式,梁启超、钱穆诸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再到哲学史式,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再到思想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再到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再到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再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葛兆光教授的《思想史的写法》及一些回顾综述研究文章。
三、思想史院校及奖学金问题(学术)
思想史和哲学史相通,凡是治哲学史强的高校,思想史自然不差,这里主要是推荐几所最重要的思想史高校。
清华思想史主要是张岂之老先生,可能还带博士。
复旦文史研究院主要是葛兆光教授,只带博士。
南开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刘泽华教授,还有张荣明、张分田老师。公费,一年4000补助。
西北大学主要是哲学思想的研究,偏哲学,因为方光华校长、谢阳举教授、张茂泽教授都是哲学出身,都带硕博生。。全额奖学金比例少,大部分为半公费,8000一年学费,每月100——200补助。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则主要是以历史的角度研究思想,所以偏史,主要是由许苏民教授、颜世安教授、申屠炉明老师、童强老师等组成,实力强大,中心的硕士生导师是入学三个月后互选完成的,中心根据当年老师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意愿互选,一般是由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担任导师,副教授。公费,每月500.
社科院主要是崔大华教授、耿云志教授、郑大华教授等。8000一年学费,奖学金比例低。
还有比如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岳麓书院的中国思想史,中山大学等,酌情选择。
在难易程度上,清华>复旦>南京>南开>西北,社科院只招一人,不详。
在学术成绩上,术业有专攻。
四、阅读书目
这个专业在复试的准备中,不仅要看古籍,还要看近现代的研究著作。
1、十三经、诸子书
最好精读几本,我看了大部分,尤精读四书,因为较短也最重要。
2、学案著作
3、梁任公、钱宾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4、胡适之、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5、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
6、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
此书500万巨字,我只是翻翻,不过有一简本,可读。
7、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有本科版和研究生版,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指定复试用书。
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课堂讲录》
开风气之先,引导我入门,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另行出版,但在两卷本中都是前面的导论,故两卷本也含这个黑皮小本。
9、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两卷本)》
10、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卷本)》
精读古代。
11、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主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200本,200多位传主,可选看。
12、一些期刊
复旦大学的思想史期刊,社科院梁涛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理论前沿》,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编的思想史期刊等。
13、一些论文
目前为止,通过中国知网,搜集到的思想史理论的论文不到600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下载,或者直接问我要。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22 收起 理由
    涪州节度使 + 30 精品文章
    dufei334491 + 30 感谢分享
    齐鲁小卒 + 30 精品文章
    1989zsj + 2 学问不错
    87后 + 3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5

    帖子

    81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45
    K币
    474 元
    注册时间
    2012-2-2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有什么错误、不到,请明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5

    帖子

    81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45
    K币
    474 元
    注册时间
    2012-2-2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ndun1991 于 2012-7-8 13:38 编辑

    五、把论文的引言和第一节发上来,愿对大家有帮助
    引言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出版了大批思想史学术论著,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举办了一系列的思想史会议,还有了定期出版发行了专门的思想史刊物,思想史学科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业已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思想所、西北大学思想文化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中心、南京大学思想家中心、复旦大学文史学院、南开大学社会史中心等思想史学术重镇。
    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做出回顾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其学术史的梳理还有助于找到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使中国思想史研究向着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动力。
    本文主要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探讨的回顾。诚然,已有专家学者对思想史研究理论探讨进行了总结反思,但他们一般是从思想史论著入手以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对象、方法、范式等问题,笔者认为如此不足以认识到较为完整的思想史理论框架,本文主要从理论探讨的论文着手,总结探讨中的思想史理论观点,尤其注重学者间观点的对比,以期通过不同理论观点的冲突互动,初步建构一个思想史理论框架,包括该理论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和若干方法,从而促进思想史研究理论的自觉。
    通过回顾发现,近百年来的思想史研究在理论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各个时期理论探讨的特点鲜明,从横向上看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对的,从纵向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探讨前后存在着明显的转向,诸如思想史研究对象的扩大、方法论的多元化、诠释理论的转变等,这些转变并非是纯粹的学术转变,它是随着时代特征、学术环境的变化而转变的。
        我们也应看到,理论探讨中的不足,比如方法论的不自觉、学科界限的模糊等,导致争论和不足的内在原因即是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是建构在西方学术意义上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盛,在各方面表现出跳出近代历史的倾向,作为与思想意识形态联系最为紧密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文化自觉,应当说这种学术自觉是当下最应该予以褒扬的。
    $1__VE_ITEM__一、     阶段与特点
        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是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学术划分的入传才得以确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只具有现代意义。
       纵观近百年的思想史研究,它明显的存在阶段性,这种阶段性也并非是粗犷的人为划分,而是由我国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转变决定的。相应的,思想史研究的阶段性也就决定了理论方法的转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一)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初创时期
        现代西方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开始的标志,大体上1902年梁任公的发表的《论中国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2],而1918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1922年梁启超的《先秦思想史》,1926年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明确提出“学术思想史”②,1929年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30年常乃德的《中国思想小史》③,1931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1934年下,1937年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1939年蔡尚思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法》,等可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端;1943年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学说史》,1944年《中国近世学说史》(上),1945年《中国近世学说史》(下),1937-1946冯友兰的《贞元六书》,1947年《中国思想通史》(以出版的年代计)第一卷等为中国思想史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果丰厚,中国传统方法和西方学术方法交相辉映,尤其明显的是中西结合的方法,在范式上表现为学术史式、哲学史式、思想史与社会史式等三种主要的方法,也成为中国思想史至今存在的三种有效范式,在指导思想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的道术、西方的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此一时期,从学科上看主要是哲学史和思想史混而为一,不分彼此。从学者们的反应来看,有些学者是不同意使用西方这一哲学的概念的,诸如傅斯年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以及后来胡适将中国哲学史又改为中国思想史,钱穆的中国传统的思想史研究等。又如“陈垣便根本不承认思想史等可以算作‘专门学问’,他认为,‘什么思想史、文学史等,颇空泛而弘廓,不成一专门学问’。④”
        应当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的理论研究是缺乏自觉的,但他们使用的方法和研究成就依然有借鉴价值。
    (二)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稳定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建国后,以侯外庐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家独大,由他们创立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成为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经典范式,一直沿用至今。1950年《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1951年第三卷,1956年《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1958年《中国哲学史略》,1959年《中国历代大同思想》,第四卷上,1960年,第四卷下,1963年第五卷原《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中国哲学简史》,1978《中国近代哲学史》,1980《中国思想史纲》上,1981下,1987《宋明理学史》,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特点,归于平静,指导思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学科上来看,依然没有没有区别思想史和哲学史,在范式上主要是经典式和哲学史并存,在理论方法上比较一致。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起他著作,如19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一,1964二。
    (三)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以1983年第一次中国思想史全国学术会议的召开和讨论哲学史和思想史区别的一组文章的发表为标志,从这一时期,意识到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区别,其实在1981年十月包遵信先生已经发文指出这一问题⑤,更重要的是思想史开始有了全国学术讨论会,而且在理论上也开始有了转变,一方面是与社会史、学术史、文化史等的结合,另一方面与港台和国外的交流逐渐增多,一些学者开始重视起方法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学科自觉。但是也应看到这一时期的思想史研究从总体上依然是经典式与哲学史并存的,如冯友兰1985《中国哲学史简史》及三,1986四,1988五,1989六,1990七。1984-1986年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1987年《宋明理学史》,1997年《中国思想史》等。
    (四)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活跃阶段
    这一阶段以葛兆光1998年《中国思想史》上卷的出版为标志,虽然之前葛兆光和其他学者已经有了些理论上的探讨,但在葛著出版之后,引起了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阵旋风,一批书评和总结性质的文章出现,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探讨进入到了空前的阶段,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思想史理论探讨非常繁荣,在一系列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果,尤其是在学术视野、学术方法上进展更大,思想史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史、文学史、学术史、史学史等的区别联系讨论热烈,思想史的对象问题,从精英思想到一般知识思想信仰再到民众思想,从传统的思想史理论方法到西方传入的历史语境、后现代等方法,从注重文本分析再到思想与行动相并列,从史料使用的单一到丰富,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虽然在理论方法上没有达成一致,但是极大地拓展了研究视野、更新了研究观念。
    这一阶段主要的思想史成就有以下几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匡亚明主编的200位《中国思想家评传》,2005年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6年朱大渭主编的《插图本中国思想史》,2007张岂之主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等。
    学术会议的增多[3],学科的多元化发展,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与他学科的区别联系依然强劲,学科自觉和文化自觉提上日程,思想史学会建立的迫切,中国话语和问题意识的提出,专门的思想史刊物的出版等等都是新时期思想史研究的成果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5

    帖子

    81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45
    K币
    474 元
    注册时间
    2012-2-2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ndun1991 于 2012-7-8 13:39 编辑

    六、参考文献奉上,对中国思想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

    $1__VE_ITEM__一、     著作

    [1]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上海:复旦大学, 200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绪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中国思想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韦政通编.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张岱年.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韦政通.中国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9]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自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0]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编.中国思想史与思想家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3]韩震,孟鸣岐.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4]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二辑 )—纪念侯外庐先生百年诞辰专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15]刘梦溪.学术思想与人物.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6]康乐,彭明辉主编.史学方法与史学解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17]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8]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问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丁耘、陈新主编.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20]朱大渭主编.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序.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1]张岂之,谢阳举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3][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王中江编.思想的跨度与张力——中国思想史论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4]南京思想史家研究中心编.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5]冯天瑜,何晓明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

    [27][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

    二、论文

    [1]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探索与反思.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黄朴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人民日报,2009-6-02(007).

    [3]蒋广学.“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讨论之评议.江海学刊,2003(2).

    [4]顾友谷.常乃德思想史研究——《中国思想小史》试评.河西学院学报,2009(4).

    [5]罗志田.探索学术与思想之间的历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2(3).

    [6]包遵信.思想史与哲学史怎样分家——重读《中国思想通史》札记之二.读书,1981(12).

    [7]萧功秦.思想史的魅力.开放时代,2002(1).

    [8]刘尧.高等教育学术史与思想史研究漫谈.民办教育,2009(11).

    [9]李良玉.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之一.开放时代,1998(02).

    [10]郭双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思想史——读郑大华《民国思想史》.中国图书评论, ,2007(04).

    [11]张立文.中国学术的界说、演替和创新——兼论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哲学书的分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

    [11]续泽. 张岂之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史》出版.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12]汤一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哲学研究,1983(10).

    [13]黄卫平.思想史与哲学史浅谈.绥化师专学报,1985(10).

    [14]胡希伟.思想史的定位:对观念的观念.新视野,2003(1).

    [15]杨波.谁的思想史?——历史学家、清华答谢教授葛兆光访谈.解放日报,

    $2.

    [16]王琨.寻求精英思想与民众观念的统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2).

    [17]刘志琴.民间文化与思想史研究-代序.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8]利科尼.什么是思想史(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4).

    [19]布林顿.思想史.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3(6).

    [20]周群.文学之士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河北学刊,2005(1).

    [21]刘俐娜.中国思想史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1984(1).

    [22]张岂之.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相互关系.哲学研究,1983(10).

    [23]陈启云.跨学科与超领域的研究.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4]孟志国.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学海,2005(4).

    [25] 邵健.学术非思想及思想泛学术.学术月刊,2001(10).

    [26]刘志琴.礼俗互动是中国思想史的本土特色.东方论坛,2008(3).

    [27]葛兆光.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考”.江汉论坛,2003(7).

    [28]白锡能.哲学史是被把握在思想史中的人类史.哲学研究,2000(3).

    [29]杨海文.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作的“中国话语”.河北学刊,2005(2).

    [30]李维武.哲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重构以及思想史空间的拓展——李锦全先生的有关思考及其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

    [31]洪波.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史料学刍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4).

    [32]尤小立.思想史研究与人的思想史——读《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博览群书,2005(6).

    [33]高瑞泉.上天入地:思想史的边界与方法.新哲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34]姚新勇.由“文学史”到“思想史”:原因、张力与困惑.天津社会科学,2006(01).

    [35]张宝明.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文学评论,2008(2).

    [36]吴兴宇.思想史不能取代文学史.文艺报,$2.

    [37]张宝明.人文学:文学史与思想史关系的再诠释.文学评论,2008(2).

    [38]温儒敏.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10).

    [39]张光芒.思想史是文学史的风骨.天津社会科学,2006(1).

    [40]赵宪章.也谈思想与文学史.中华读书报,$2.

    [41]木末.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讨论会述要.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2]贺照田.文学史与思想史.郑州大学学报,2003(6).

    [43]贺照田.为什么转向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44]林岗.思想史与文学史.天津社会科学,2006(1).

    [45]张宝明.问题意识:在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交叉点上.天津社会科学,2006(1).

    [46]侯外庐.我是怎么研究中国思想史的.

    [47]张分田,王利华.“思想与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1(5).

    [48]余华青.推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巨著——《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的主要创新.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

    [49]刘志琴.思想与社会:从生活领域拓展中国思想史的资源.江海学刊,2003(2).

    [50]罗志田.思想还是学术史.社会科学报,$2(005).

    [51] 邵健.学术非思想及思想泛学术.学术月刊,2001(10).

    [52]倪梁康.学术语思想:是否对立以及如何对立.学术月刊,2001(1).

    [53]刘曙光.学术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及其反思.云梦学刊,2006(4).

    [54]雷戈,鞠健.思想史与史学史新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55]葛兆光.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 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6]湛风,斯人.“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综述.华夏文化,2007(4).

    [57]俞颖杰.哲学史还是思想史——以胡适的哲学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为例.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5);

    [58] 于沛.历史学的“界限”和历史学的界限何以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历史研究,2004(4).

    [59]张分田.大力弘扬思想史研究所固有的开放性——关于中国思想史学科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08(5).

    [60] 崔罡.试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传承,2009(3).

    [61]黄玉顺.思想及其历史的生活渊源.湖南社会科学,2009(2);

    [62]蒋广学,巩本栋.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创新.光明日报,$2.

    [63]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史料.开放时代,2003(4).

    [64]刘丰.中国思想主体性探究——对《中国思想史的写法》合理性的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65]范立舟.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眼光“向上”与“向下”(“向内”与“向外”).浙江社会科学,2010(1).

    [66]吴斯清.浅谈《思想史》研究的性质、人物、对象和方法.贵州民族研究,1983(4).

    [67]童强.结构与思想的结构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6)

    [68]袁吉富.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69]张荣明.思想史研究的三个根本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0]冯天瑜,宫哲兵,张武.重视地域思想史的研究——兼论湖北历代思想发展的轨迹和特点.湖北社会科学,1993(12).

    [71]陈少明.什么是思想史事件.江苏社会科学,2007(1).

    [72]解丽霞.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论释.现代哲学,2005(4).

    [73]钟敬文. 中国民众思想史研究的新收获——《中国民众思想史论》中中译本序.群言,1995.

    [74]晋荣东. 略论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及其限度.人文杂志,2001(1)

    [75]岳宗伟.思想史视野中的档案文献.山西档案,2006(1).

    [76]葛兆光.诠释学三题.中国文化研究,2003夏之卷.

    [77]刘笑敢.从注释到创构:两种定向 两个标准——以朱熹《论语集注》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2).

    [78]侯才.从诠释走向建构——理论研究的三种范式和境界.哲学动态,2009(02).

    [79]陈少明. 思想史解释——逻辑与逻辑之外.社会科学战线,1993(3).

    [80]张荣明.如何让史料说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81][新加坡]李焯然.同门曰朋:从《论语》注释看思想的文化与历史维度.学术月刊,2007(4).

    [82]丁四新.方法.态度.心的文化——徐复观论治中国思想史的解释学架构.学术月刊,1996(5).

    [8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5).

    [84]罗志田.史无定向:思想史的社会视角稗说——近代中国史学十轮自序.开放时代,2003(5).

    [85]王中江.何种意义上的思想史:境况、描述与解释.北京行政学院院报,2004(2).

    [86]张汝伦.思想史是一个对话过程.文汇报,$2(008).

    [87]赵吉惠.试论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88]方光华,胡列清.思想史需要引入——格局分析法.华夏文化,2007(1).

    [89]谢阳举.论比较原理与比较思想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90]张旭曙.思想史和社会史的沟通与整合——略谈艾尔曼“新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1).

    [91]侯且岸.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揭开思想史的面纱.学习时报,$2(006).

    [92]吴廷嘉.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新探.社会科学,1986-4.

    [93]王元化.大传统与小传统及其他.民族艺术,1998(4).

    [94]陈贇.探寻思想史研究的“历史性”与“思想性”.学术月刊,2004(12).

    [95]张海晏.如何研究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96]汤一介.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文汇报,$2(006).

    [97]李良玉.论思想史的方法.江苏社会科学,1998(1).

    [98]方旭东.以意逆志 于心得之——中国思想研究法的省思.学术月刊,2004(12).

    [99]方光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

    [101]梁涛.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探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

    [102]张荣明.近百年中国思想史研究法的变动趋势.史学月刊,2007(4).

    [103][新加坡]李焯然.多元学科研究与思想史.学术月刊,2007(4).

    [104]张分田.完善事实陈述的主要途径——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治学心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05]蒋谦.论作为思想史的科学范式.江汉论坛,2007(10).

    [106]张宝明.思想史应该怎么写——读郑大华《民国思想史》.博览群书,2008(5).

    [107]翟洪峰.也谈思想史的“个人性写作”.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08]研究范式与学科意识的自觉(思想史访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5(4).

    [109]葛兆光.思想史为何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葛兆光教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6).

    [110]万宇.留住思想之美——从李良玉先生的思想史著述的旨意说起.中国图书评论,2003(7).

    [111]李良玉.历史的美感.开放时代,1993(1).

    [112]许苏民.中国思想研究的意义.河南社会科学,2008(1).

    [113]武道房.诠释中国思想本质——评蒋广学主编的《古代百科学术语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8).

    [114]李桂民.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色与学科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8(1).

    [115]张荣明.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学科定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16]葛兆光.谁的思想史?为谁写的思想史?——近年来日本史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4(3).

    [117]葛兆光.历史学四题.历史研究,2004(4).

    [118]葛兆光.什么才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史哲,2011(3).

    [119]陈晓明.“内在视野”与重建思想史——汪晖《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兴起》简评.书评,2005(2);

    [120]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兴起(对谈).开放时代,2006(12);

    [121]季剑青.理论与方法:汪晖的思想史研究.云梦学刊,2007(2).

    [122]李振宏.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学派、话语与话域.史学月刊,2010(11).

    [123]孙勇才.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安徽史学,2008(1).

    [124]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法微.政治思想史,2010(1).

    三、电子文献

    [1]姜广辉.沿流溯源 返本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概述[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04021712734.html,$2.

    [2]金观涛. 思想(观念)史研究方法[EB/OL].http://douban.com/group/topic/878101/,$2.

    [3] 淘宝图书评论.[EB/OL]. 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reviewlist.php?pid=20695274,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711

    帖子

    3790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0
    威望
    128
    K币
    3662 元
    注册时间
    2010-11-12
    5
    发表于 2012-7-8 17:27 | 只看该作者
    技术贴要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9

    帖子

    801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801 元
    注册时间
    2012-4-10
    6
    发表于 2012-7-8 17:33 |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  很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827

    帖子

    9497

    积分

    开国大老

    Rank: 5Rank: 5

    精华
    2
    威望
    1661
    K币
    7836 元
    注册时间
    2011-6-10
    7
    发表于 2012-7-8 17:58 | 只看该作者
    顶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3

    帖子

    732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732 元
    注册时间
    2010-9-27
    8
    发表于 2012-7-8 20: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真心觉得写的不错。学历史的人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414

    帖子

    5256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4
    威望
    941
    K币
    4315 元
    注册时间
    2011-10-3
    9
    发表于 2012-7-8 21: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错。。。看来是有志于此的。建议强化下,十三经某些背出来。诸子也背一背。当然,没野心的可以忽视。还有,要注意版本,十三经各类注解多矣,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的十三经注疏显然是必备的。中华书局的新编诸子集成一个系列也非常不错。另外,胡说两句,按楼主所列书目,固然都是好书。不过个人以为,虽然中国思想史属于东方文化类,思路上面很多东西不同于西方,不能完全用西方的理论去套,但是,我觉得如果能够对西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体系有所了解,必能以他山之石,拿来攻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5

    帖子

    81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45
    K币
    474 元
    注册时间
    2012-2-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21:44 | 只看该作者
    前进鹰 发表于 2012-7-8 21:37
    楼主不错。。。看来是有志于此的。建议强化下,十三经某些背出来。诸子也背一背。当然,没野心的可以忽视。 ...

    鄙人很愿意走宾四先生的路。{: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0 17:16 , Processed in 0.173562 second(s), Total 11, Slave 10(Usage:7.2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