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信息] 【真题解析】2021年上戏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考研真题解析

[复制链接]

567

主题

567

帖子

1540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2
K币
1538 元
注册时间
2022-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1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题解析】


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 考研真题解析


2021年上戏真题题源分析


题源分析的目的在于,给同学们一定的复习范围,让同学们能够知道,上戏公布的参考书中,哪一本比较重要,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当做重点,而其他的不怎么重要的,则略过即可。


2021年上戏614真题及题源分析

1.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主要艺术特色。

题源:《世界电影史》

2. 试分析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美学特色。

题源:《电影名片十五讲》

3.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娱乐片”。

题源:《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与美学1978-2008》

4. 试分析中国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特征。

题源:《中国电视剧史教程》

5. 试分析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战纪录片在国内外的影响。

题源:《中国纪录片发展史》




2021年上戏真题答案示例


关于答题方式以及答题方法,我们以其中一题为例给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参考:

1.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和主要艺术特色。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先驱者,代表人物是亚力山大克鲁格,奥博豪森宣言的倡导者之一,新德国电影的领袖,在德国电影界确立了“作家电影”的概念。

亚力山大克鲁格的代表作是《向昨天告别》,影片表现了一个从民主德国来到联邦德国的妨娘阿尼塔•G的艰难生活,她处处受到人的打击,被人践踏利用。克鲁格通过阿妮塔的种种不幸遭遇,多侧面地展示了西德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济奇迹”时代的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和社会的倾向。


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有了重大的革新,影片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单一,平铺直叙,因果关联的封闭式的戏剧性结果,代之以新的开放式的叙事结构。表现在影片剧情大幅度跳跃,出现省略,时空也跳跃,借用字幕引言和评论加以衔接;“空白结尾”有意识地将影片的结尾人物的命运留给观众去思考想象。同时,影片采用了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将许多纪实镜头和虚构镜头一起剪辑,并且启用非职业演员,避免戏剧化的表演。

它体现了新德国电影和新浪潮相结合的特征: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是他们自己亲自目睹或经历过的事情。

新德国电影的第二个代表人物是让—玛丽斯特劳布,斯特劳布的影片追求的是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理论”的启蒙戏剧风格,把电影看做是一种心智活动,反对编织银幕梦幻和煽情描写,不考虑商业盈利,追求严肃庄重,力求画面自身的真实感和内在张力,目的是对深受银幕梦幻毒害和麻醉的人们进行启蒙和美学教育。这种极为个人化的创作引起了很多争议,被称为是“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他坚持台词、原著、思想真实可情,要求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代表作《安娜 玛格达列娜 巴赫纪事》采用独特的纪实手法,以巴赫的第二任妻子的日记为叙事线索,同时加上大量的原始资料,构成了一种“编年史”似的题材,安娜的视点成为透视这位音乐家思想和性格的主要角度。


引用和穿插的音乐不仅仅是当做一种背景音响,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原始资料,使观众了解巴赫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巴赫的性格和心理的暗示。安娜的日记采用一种语调平板的画外音来朗读,以免观众感情上的卷入。通过声音和画面的静止,在片中插入一些沉默的段落,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影片节奏缓慢,动作很少,人物也很少说话。摄影构图和布光显示出明显的认为设计的痕迹,避免深度空间感,追求平面化效果。剪辑常使用对位或重复的方法,与巴赫的音乐结构相呼应。评论家认为该影片不仅是关于一位艺术家性格和精神的纪实,也可以说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处境的政论性影片,而片中那个时代和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时代环境并没有多少区别。


另一代表作品是《没有和解》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将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与联邦德国在战后现实做了对比,演员口中是极具有文学化台词,影片演员的说话方式、场面调度和画面构成旨在让人们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这种风格,体现了导演试图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所要达到某种间离效果的追求,同时它还使人们想起电影史上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许多的影评家都注意到这是一部“用历史的闪回镜头直接回顾了纳粹时代”的影片,“是一部有政治现实意义、风格新颖的先锋派影片”。


新德国电影的第二次创作高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维尔格•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威姆文德斯和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维尔格•赫尔措格离群索居,孤独的艺术家,性格怪诞,手法奇特,想象丰富。赫尔措格的影片题材奇特,内容怪诞,大多表现超乎常人常规或远离人类文明文化的某种异常极端环境中的人和事。影片的主人公大都是身心异常或不健全的人,精神错乱者,侏儒、残疾人、弃儿冒险家等,大多孤独和疯狂。并不因题材和人物的怪诞性而使影片流于平庸和猎奇,其影片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哲理内蕴支撑,体现出深光的社会和人性意义。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


代表作品有《阿基尔 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菲茨卡拉多》

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擅长将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注重电影剧作,拍摄的影片具有浓厚的文学和文化功底,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他认为电影是大众化的媒介,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的电影在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娱乐性和通俗性,使他同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


1975年拍摄代表作《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 布鲁姆》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纪实手法描写真实事件:一家名为《图片报》的报纸如何在警方的支持和配合下,把一个清白无辜的女人污蔑成恐怖分子的通过或,败坏她的声誉,被迫拿起武器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正义。

影片突破了西德电影中“政治电影”的禁区,深刻讽刺抨击了70年代联邦德国当局对恐怖主义的歇斯底里的情绪,也鞭挞了新闻界滥用“新闻自由”的卑劣手段。以真实性和纪实性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

1978年《铁皮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


《铁皮鼓》根据京特 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改编。影片以独特的视点——一个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而不愿想长大的小孩的眼睛,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德国小资产阶级中各色人物的众生态,目睹了他们呢的种种宠幸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逆来顺受的丑陋国民性。


影片的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隐喻和象征色彩。奥斯卡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影片运用款怪诞夸张变形的手法,引导人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反思那段历史。

另一个讽刺手法使利用细节来暗示时代氛围,刻画人物性格。

将荒诞纪实讽刺闹剧等多种风格杂糅在一起,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揭示了当时德国的阴暗面和现实丑陋,被认为是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性电影。

威姆文德斯的重要贡献是创立和发展了公路片的样式。公路片是指影片主人公的生活大多是在驾车旅行中度过的,通过无休止的旅行,领略沿途的城乡景色和风土人情,记录旅行中的遭遇和见闻,使观众充分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种种情调和氛围。

他的影片偏爱表现公路汽车摩托车飞机火车和轮船,迁移、迷航、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

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

代表作《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带有明显的公路片的特点,表现一个叫特拉弗斯的男子孤独的四处寻找四年前离家出走的妻子剑,虽然后来特拉弗斯找到了简,但是夫妻间的鸿沟已经难以弥补,最后他孤独地踏上了漂泊流浪的旅程

“巴黎”只是德克萨斯州中的一个小地方,当年他的父母在这里相遇结合孕育了他,这里成了他生命的起点。特拉弗斯买下这块地,希望建立理想的家园,成为想象中的“巴黎”,但是以失败告终。

德克萨斯州的荒漠象征着现实社会中淡漠隔绝的人际关系,和人生难以摆脱的孤独感。特拉弗斯悲剧的原因有自身性格的悲剧,但更重要的是荒漠般的社会环境,人生已经变得干枯贫瘠,这样的土地和心田是不可能孕育出美好的失去和正常的感情的。特拉弗斯的命运带有普遍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中人生的孤独感和被放逐感节奏舒缓,意境悠远,格调高远。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的代表作品有《四季商人》《玛利亚布朗恩的婚姻》《莉莉马莲》《水手克莱尔》。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反抗这个系统、资本主义经济、保守主义政府、以及那些跟纳粹由联系、信奉权威主义的老一辈,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被认为是代表了“年轻一代的愤怒”。

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探索了令人压抑的权利关系和依赖性、夸张的情感、不幸的妥协、以及无处可逃的环境——他十有八九都以主人公的自杀告终。

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选自《2022版上海戏剧学院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外国电影史论》

好了,以上就是咱们对于21年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的真题的解读,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咨询小编。

我们今年特别对上戏的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了完整的改版,正式推出:2024版上海戏剧学院专业一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考研资料


【上海戏剧学院614电影电视基础理论历年真题】

614的历年真题主要是包含了近3年更新过的614的考题,以及特别整理了之前上戏改革前的考题,由于近3年的考题在之前考试中,出现过重复的题目,因此,大家之前的题目最好也要做一做。


【中国电视剧史教程:重点笔记】

《中国电视剧史教程:重点笔记》参考吴保和老师的《中国电视剧史教程》进行整理汇编,同时,老师也补充了部分重点内容作为这部分知识点的补充。







【电影名片十五讲:重点笔记】

《电影名片十五讲:重点笔记》参考上戏的【电影名片十五讲】进行重点整理,包含了【十五部电影的整理和汇总】,同时,老师在汇编的时候,也没有一位的照抄书本,而是融合了对这些电影的最新研究进来,让内容更加符合当下视野。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在22年和23年的考试中,都有所涉及,虽然用《十五讲》的知识也可以应对,但总不会那么的从容,其中的部分内容同学们可以与《十五讲》呼应来看,1978年年以后的,则可以与《当代电影工业美学》呼应来看。







【当代电影工业美学:重点笔记】

《当代电影工业美学》参考的是万传法老师的书籍,将其中的考试重点汇总出来,构成了这本资料。







【外国电影史:重点笔记】

《外国电影史:重点笔记》主要参考了郑亚玲老师的版本,并且在整理汇编这本资料时,也将外国电影史的重点部分进行了融合,依然是按照【国别史】的方式来进行的汇编,包含了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丹麦、西班牙、日本的电影史,以及单独整理了电影理论。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重点笔记】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重点笔记》主要参考了何苏六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将其中的重点部分整理出来,方便同学们直接使用和背诵。







【614补充材料:传播学、影视摄制、影视声音、主持艺术、影视导演理论】

《614补充材料:传播学、影视摄制、影视声音、主持艺术、影视导演理论》主要将614中的传播学、影视摄制、影视声音、主持艺术、影视导演理论这五个部分的内容融合成了一本,内容上没有专业课那么深入,但应对专业一的考试是足够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10 09:31 , Processed in 0.047492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