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心得 ] 23北大新媒体总分第1状元学习方法分享 事无巨细!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518

帖子

1358

积分

入驻机构

精华
11
威望
-28
K币
1386 元
注册时间
2021-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6 17: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个人情况
本科就读于北京某财经类211财务管理专业,研究生报考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一战总分390。二战总分422,初试排名第一。其中英语二90,政治77,专业一124,专业二131。复试94.2分,总分排名第一。

#2写在前面
我在构思这篇经验贴时,曾迟迟无法落笔。我不知道应该用怎样动人的开篇或者笔触去引人入胜,也不知道怎样行文才能使自己的经验可以最大限度的被呈现。终于我决定分享我的见闻和感触,我只需要把它平静地铺开,而把遐想和思考留给读者和每一个考研路上的奋斗者们。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我对择校的思考,我的备考经验以及心态上的一些个人见解。
一、关于择校与专业:我是否应该选择北大新媒体想得出答案,我给自己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也同样适用。因此供大家参考。
01:我有哪些不足?答:我有很多的不足。我的本科学习可以用四个字“糊里糊涂”来形容——毫不夸张。在高考后逐热般地选择了商科和财经类的专业。本科四年的表现也十分平常——大二以后几乎只以“达标”要求自己。因此在择校时,我认为我应该避开这些自己本身已经不感兴趣、不够擅长的领域。比如数学科目,比如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我应该跨考,或者至少避开自己的短处。
02:我有哪些优势?答:我还真有几个优势。作为一个文科生,我本身文学、英语方面的兴趣十足,也看过大量的书籍。因此在英语上,我自认为有不错的功底,此外我很热爱口语,也参加过许多比赛。平时我也喜欢写写随笔,作作诗“附庸风雅。”这些至少意味着一是在考研的英语学科中能发挥出一定的优势,二是在组织语言、接受文字信息以及内容提取方面能够更加高效。明晰自己的优势很重要!优势一方面是自信的来源,一方面也是在考试中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03:我有多么渴望上岸北大?我会为它牺牲多少?答:在确定这个目标之后,我无比地渴望。我想要它胜过同期的一切。正因为这个念头足够强烈,才能做出牺牲。在我看来,考研的过程也许不是痛苦的,但一定需要自己下定决心舍弃许多东西——舍弃娱乐时间、舍弃数不清的饭局、舍弃球场上的淋漓尽致,或者是社交媒体上复杂的关系网络。我认为必须足够渴望才能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才能在步入歧途时及时折返。对我来说,渴望的力量远远大过其他的东西。
04:如果失败了,我能否接受?答:我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首先我对自己的本科院校和自己的学习并不满意,我希望用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证明和突破自己。所以我心里其实预想了失败,如果一战落榜,那就二战,如果二战折戟——那就去当打工人。对于我来说,三战的结果并不一定会比二战好。其次我是一个风险偏好者,一个爱做梦的人。我喜欢通过拼搏获得0/1的收益,这种赌徒心态其实并不好。但心理的准备很重要,太高的期望只会徒增焦虑,一步一个脚印的效果更好。
05:我与北大之间,有多大差距?在激情之余,我也审慎地看待自己。我查阅了新媒体研究院的历年初试分数和相关真题。对我来说,由于是跨考,因此我缺少相关学科的绝大部分知识,这意味着自学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我萌生了报班的想法。此外在英语政治上,我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练习,这意味着应该早些开始学习相关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大差距并不重要,关键是判断如何弥补这些差距。
06:所报考的专业是否是自己喜爱的?答:不厌烦即可。平时我是个互联网重度沉迷者,对各种媒体平台的使用也很频繁。追星、游戏、直播等都干过。偶然一次机会在猫哥的公众号和公开课看到了对“新媒体专业”的介绍时,我便产生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想法。之后我便尝试阅读了相关领域的论文和书籍,我进一步地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深入了解自己行为和背后逻辑的机会。在我看来,目前热爱学术和所报考专业还有些难度——只要我不厌烦就很好了。回答了上述的几点问题后,我对于“是否应该报考北大”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大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问一问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现实、理想等多个方面重新做出抉择。Anyway,如果你觉得这些太过理性。那么为了至高理想拼一把,无论如何也都值得。

#3备考经验
在讨论每科考试之前,我想提出这样一个大胆的观点供各位参考。那就是,对于政治学科、英语学科、新媒体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是永无止境、无止无休的,它们是如此的多元深奥。但是当成为“考研政治”、“英语二”、“334、440”这样的考试科目并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时,它们便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就新媒体这个专业的备考学习而言,它最终会有一个上限——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上限。而当知识的掌握与练习已经达到这个水平线时,无论初试出现怎样的题,都可以应付——或者至少都可以比别人应付的要好。我的经历告诉我,自己每天都应朝着这样的上限去前进,纵然达不到它的水平,但是趋近它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文社科专业的优势也在这里,你的发挥绝大多数时候与清醒与否无关,它就像健身后的根根肌肉纤维一样,在发力时全都永远作数。因此拼的不仅仅是状态,更是积累。

政治备考
2022年:78分;新媒体研究院复试名单前十名均分:75.2
2023年:77分,第一名;新媒体研究院复试名单前十名均分:70
从分数上看,2022年的78分高于2023年77分,但在北京政治常年干旱以及今年主观题压分的情况下维持,政治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下面是我的备考经验。
01 备考思路
政治考试不需要像专业课那样专精,但一定要做到全面。这种全面需要5个月左右按部就班的准备。在一战中由于我整体过于托大,政治9月中旬才开始复习。虽然最终凭借一定的文科素养勉强维持,但更大的消极影响在于把政治备考的焦虑弥漫到其他的科目上,导致整体的规划紊乱。因此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我的建议是7月底到8月初就稍早开始。过早可能会导致后期乏力,而过晚则略显匆忙。稳定的进展可以带来良好的暗示和平常心,会对整个考研产生积极的影响。
02 时间安排
7-9月:夯实基础阶段,同时刷题
9-10月:刷题同时开始二轮过书
10-11月:整理错题和真题,继续强化基础11-12月:搜集热点,冲刺背诵关于基础知识:从参考书目上,我听的是徐涛的网课,使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1000题等。在前期基础的准备中,我觉得只需要跟着一位老师就好,这样能保证思路的连贯。之所以听徐涛的网课来对照肖书,一是因为二者的讲述有很多重合的地方,方便学习,二是视频可以防止走神(懂的都懂)。其实学好客观题的基础知识对于主观题的回答同样适用。我个人喜欢采用“画书”的形式,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比如,绿色是第一次听课标注的重点。黄色是1000题中出错的知识点所涉及的部分。红色是多次刷题后仍然无法熟记的部分。此外,徐涛老师每年强调的归类,我认为也非常重要,网上每年都有可以搜集到的针对如“毛泽东的革命著作、革命时期会议”这样的整理。同时可以扩大到更多的领域中去。针对时间线和政策的归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思路,同时强化记忆。
关于1000题:我认为肖1000题是检验自己基础的最好材料。二战以来肖1000题我前后刷了3遍。针对1000题,我当时第一遍是每章时学时刷,答案可以写在附赠的选项册上。第二遍先刷题再回看对应的知识点。第三遍可以在小程序上刷提升熟练度。
关于考前热点:热点和重大事件部分,我认为可以不拘泥于某一位或两位老师了。我当时把腿姐、肖秀荣还有各种其他老师的热点也都拿来参考。在热点这一块我觉得腿姐做的是比较好的,最为全面和细致。
关于押题卷:押题卷我还是主打了肖8和肖4,选择题部分还包括腿4.这个和大部分同学相同。但是二战里我把肖8的大题也仔细看了一遍,并将这些题全部整理出来实时翻看。肖四自然熟背,不必说。腿姐的选择题出的也很好,大题选择性的看一看。另外我还翻看了徐涛、徐之明、米鹏等一些其他老师的模拟题(可以不做,用来查缺补漏)。至于肖4,两年来我的主观题,基本全靠它,很多经验贴说不能只背肖4,但在我看来背的题目过多是舍本逐末,性价比并不高。我认为背肖4同时背熟问题和对应的答案,就已经可以领先一大批人了(真的要非常牢固)。
关于23年政治主观题:今年北京政治主观题压分空前严重且模拟卷答案成为了考试的题目材料。23年政治的主观题可能是“反押题,重思维”的一个信号。考前我只背了肖4,考场上其实能写出来的已背内容并不多。但是我还是做到了两点,一是在肖4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与考试问题相关的一定要写出来。这就提到了上面的熟背肖4。另外一点是,除了已经背过的内容,针对上述问题,自己有怎样的思考?能分点论述吗?自己的思考配合政治的学术语言,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理又没有错误,那就已经很理想。回到考场,政治的上限是什么呢?我时常这样问自己。我给自己定的上限,是根据我备考过程的各种练习得来的。那就是:可以确保所有出现过的知识点,不会出错。主观题能够将所背的相关内容,铺到试卷上,同时加一些自己有理有据,有分点和结构的思考。在铃响那一刻落笔,就算是成功!
英语备考
2022年:81分;新媒体研究院复试名单前10名均分:87.1
2023年,90分,第二名;新媒体研究院复试名单前10名均分:85.6
对于英语二而言,我认为它是一门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学科。而且它分数的高低并不与英语的应用能力完全相关。即使英语基础并不太好的同学,只要遵循一定的套路并加以练习,也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成绩。相反,即便是英语底子较好,如果训练不足,也可能翻车。粗暴地讲,比起雅思托福和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二似乎更“八股”一些,遵循特定的模式并强化,就可以不落下风。
01 复习方法
英语学科的学习在于积累,因此每天留给英语的时间不需要很多。一战时我由于整体开始较晚,因此做题、背单词也拖得很久。这也使得主观题的准备比较仓促。
单词(开始时间:from now on)单词是英语能力的核心,我的观点是不需要任何单词书,但是可以用多个英语单词APP如扇贝单词、百词斩等反复刷。这些APP的便携性很强,可以随时拿出来看一看。英语二的单词一般每天100-150词的情况下,考前已经可以过两三遍。注:多次刷到仍然不能脱口而出的单词需要记到笔记上,时时温习。
客观题(开始时间:6-7月开始)英语二的客观题并不难,想要拿到高分需要的是仔细。仔细意味着,每一行文字都要认真的看。与题目相关的所有地方都要划线。二战的我没有题做,因此前期买了许多模拟题来刷,但效果很一般。一是模拟题的难度远高于真题,二是出题的风格有所偏差。因此我的观点是,不推荐做太多的模拟题。以英语一的阅读题为前期练习,后期以英语二真题为主即可。英语一般时间充裕,所以每天只需要做1-2篇阅读保持题感。如果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可以适当买一些模拟题的文章来读,许多模拟题摘自外刊,通用有助于强化(可以不用做)。至于完型,我认为通过真题适当练习即可。用以积累固定词组以及因果转折这样的易错点的考法,同时体会文章整体的行文意图。英语二真题是可以充分模拟考场的宝贵资料。因此不建议前期做,后期可以留出最后三年的试题在考前的三天依次掐点练习。
主观题(开始时间:8月中下旬)其实主观题我的发言权并不高,因为我两年的主观题分数都很一般。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三点值得注意。(1)字迹,字迹真的很重要!每天可以抄写一篇小作文,用来练习字迹。(2)关于作文:我两年都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第二年还听了周思成的作文课。但是最后小作文没有背,所以不太理想。大作文整体还可以。(3)关于翻译:我是一个不懂语法的人,所以我的翻译主要靠的是大量练习。有时间的同学我还是建议理解一下英语和汉语语法的区别。考场上我先把字面意思写在了卷纸上,再最终转译誊写到答题卡中。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02 总结
英语二的套路并不多,取胜在于按部就班的练习和背诵。考试中我背了许多固定用法和语句,这在我后面的复试英语面以及各种英语写作场合,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我看来,英语的上限就是:熟练地掌握考研范围内的所有单词,并适当做一定的积累。能够在考场上耐心地将客观题的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读到、读懂。主观题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训练,可以在大量模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路,快速作答。如此一来,英语成绩一定不会低。
专业课备考
二战的我毕业后回到家里,没有去自习室也没有与研友线下见面,而是独自开始了一段自我雕琢的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开始思考了一战没有思考的问题。
(一)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曾经问过很多学长学姐:我到底怎么写才是老师喜欢的?我这样的风格老师喜欢吗?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学长学姐的经验,我认为其实老师并不拘泥于某一类的风格,而是看重优质答案中共通的一些特质。所以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觉得一份高分答案,至少有以下几点特质。
完整的逻辑链条:完整的逻辑链条是老师顺畅地通读到结尾最关键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的过程中,不能偏题,不能厚此薄彼。充足的理论储备:知识基础是向老师展示自己基本功和学习覆盖面广度、深度的体现。这种基础即体现在440的名解、简答中,也体现在334和440论述随时可见的“引用”和实例里。充足的理论储备意味引用恰当全面,基础题目有所拓展而不犯错。比如一战中,我曾把拉扎斯菲尔德和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媒介功能弄混,这是很致命的。
精彩的学术语言:行文的学术性,是经过大量论文阅读和练习校正后的一种特质。它可以让文字更有深度,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工整的考试卷面:考研不是书法考试。因此对于字的美感并不做过多要求。但由于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很强,因此考试卷面应做到的是层次分明,字迹清晰。
(二)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论
早期——基础训练时期:4-6月;每天学习时间7-9小时攻读基础书目。其实猫书序列一、序列二已经十分全面,但考虑它毕竟是知识点的汇总,所以我们在阅读基础书目之后才能对它进行更为高效的利用。由于二战时间相对宽裕。结合一战一共读了《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网络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传播理论:方法、起源与应用》、《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七本书。这七本书加上猫书,基本上构成了我的基础架构。其中前四本书是每一个新传学子都必读的书目,而胡翼青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期间的阅读,主要的目的是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吸收。无论是猫书也好还是自己整理的资料也罢,这一阶段由于压力较小,可以尽量地熟记基础知识。即便是无法逐字逐句地将《传播学教程》和《范式与流派》的基础知识背诵,也需要有一个较好的掌握。比如以今年的真题“镜中我”为例,它的提出者、定义、基本内涵以及当前是否在社交媒体中有新的延展等等。我给自己的要求是这些基础知识能背的尽量要背,因为考试时会发现,那些没有背看似好像会了的知识,实际上在考场上没那么容易行云流水地写出来。这一期间每天除了学习基础知识,猫哥班也提供了北大往届的真题,可以对照着看一看这些基础知识是怎样考的?题型如何?但这期间不需要动笔,可以用真题校正自己的轨道。
中期——专题搭建时期:7-9月,8-10小时7-9月是考研公认的最佳“超车期”,因为事情较少,所以可以拿出大量时间学习。这一阶段也是整理专题的黄金时期。注:很多人说专题没必要弄,也有人不做专题就考上了。对于这一问题,我认为专题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结果,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和自我成熟,它的完善可能比考试本身更重要。另外,即使别人告诉我不做专题就上岸了我也不敢不做,因为我不是别人。所以,我的建议是无论一战二战,尽量踏实地完善专题!什么是专题?专题就是在积累中形成的对可能考察问题的“现成的答案”和思路。就是一份应对所有考场问题的解决办法。专题的整理需要从论文、从考研公众号、从各大网站和讲座信息中提取,是一个庞杂的工程。但这个工程也基本决定了考研的胜负。整理专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专业课论述的专题。二是基础知识的专题。先说专业课。专业课的专题整理需要在基础的框架上不断完善,我在一对一学长的指导下从:技术、文化、政治、产业、社会等五个方面整理。而这些方面的专题也应不断细化。我用的是有道云笔记beta版,对于我而言它的操作足够简单。在整理中,我们要填充的是每一板块下的具体内容。以算法专题为例,我会从微信平台的公众号、知网(如新传四大刊物)、会议和数据平台(艾媒咨询、艾瑞咨询、CNNIC)的报告等渠道搜集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涵盖概念、对传媒业的变革、对平台的影响、以及批判治理、相关学术名词的算法专题。早期的专题主要是一种“誊写”,将与题目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挪到自己的专题中,填入适当的框架内。最开始的时候,光是算法专题就已经达到了3万字。这一时期不要怕专题过于庞大。因为这可以帮助自己在精简中优中选优。基础知识的专题,主要是对一些经典理论嬗变(如把关人理论的变化)、人物志进行梳理。这样的梳理可以帮助自己把基础概念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的部分,我认为新媒体的考题存在更加细化、问法更加多元的趋势。因此在6月、7月看完基础书目(袁方书2遍,艾尔巴比书快速浏览)并熟记基础后,我又去看了统计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相关书目(如北大侯玉波老师的《社会心理学》,卢淑华老师的《社会统计学》)。同时在模拟题和真题中提取一些框架给自己出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覆盖度,在考试里更加从容。大家自己也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其他学校社会学、新传专业的题来了解题型。研究方法的题在于多看,多写——因为我们无法预知考场上会出现什么样的题型。专题整理的同时,要逐渐增加输出的量,也就是每天的练习。如在整理完算法专题后,可以按照大致的记忆,形成一段关于定义、作用、问题、对策这样的论述。长度可以与考试的50分大题相同。基础知识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7、8、9三个月要尽量将专题整理结束。同时进行输出(以回忆和总结每天所学为主,30分钟到1小时为宜)。
后期——整合输出时期:9-11月,9-10小时进入9月中下旬,整合好专题后,就要开展两部分的任务。一是对已有专题进行二次整理和缩略,突出目录、关键行文和引用。使得专题的框架性更加突出。另外,针对所考专业老师的论文和相关命题可以着手补充到专题中。我也是在这一阶段将新媒体研究院老师近两年的论文进行了通读。另一方面就是要开展大量的输出,同时也可以开展正式的模拟。我与学长会约定每个周六作为考试时间(前期可以只做334或440,待10月中旬后可以模拟考试的真实场景)。此外在日常,我也会每天抽1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做真题或给自己出题。长期的训练效果很好,大量练题对字迹和行文结构都有显著的提升。在输出方面,猫哥班提供的真题和模拟我基本全都参与,这样在模拟考试和上战场时才不会生疏。
考前——成熟、修葺时期:11-12月,8-10小时这一时期专题已经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记忆和复述。我会把专题讲给爸妈听,同时让他们提问我对某个现象的看法,帮助我快速形成思路。由于我本人喜欢纸质版的文字,所以我会把自己的专题打印下来,时时翻看。同时,不要停止模拟,现在这一阶段可以给自己限时3小时,两次的全天模拟了,以写满15页为宜。在考前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种专题仍然需要继续熟悉,我秉持的是每天只要进步一些,不要求熟记所有专题。这一过程中可以形成自己个人的语料,方便在考场上快速反应。我考前十天阳了,就躺在床上把电脑侧过来看专题。同时,在最后的几周需要再过一遍基础知识,从传播学基础到研究方法,再到可能会考的各个学派的人物,有了早期的熟记,这一次的复盘节奏可以快些。采用“多轮滚动的战略”。
考场:厚积薄发,尽情释放考场上专业课我采取的是利用审题的10分钟构思,利用开考后的10分钟搭建框架,利用剩下的时间写题。考场的卷纸比我平常练习的纸更容易印染开来,同时可写面积要小。这使得我能够加快速度。整个上午和下午我都处于一种写满后很有成就感的愉悦当中。

#4其他
(一)关于考试
1、尽量睡个好觉,困顿时用一些外部刺激强化自己(比如我早中晚各一罐红牛)
2、睡不好也没关系,要接纳它。我考前只睡了5小时,中午也没有午睡
3、考前7天还是要每天保持书写的习惯,但可以减少量
4、有什么需要一定要跟老师提,是否自带文具、是否可以加纸,提前问好
5、想一想考后的事,神仙日子就要来了
6、带好口罩防止意外
(二)关于玄学
1、考前戒骄戒躁
2、行举手之劳(捐款、扶老奶奶过马路)——多做好事积累功德
3、闲暇出游拜一拜也是可以的(北京学生可以去雍和宫)
(三)关于放松与娱乐
本人狂热羽毛球迷,在家期间每天会对墙抽球。每周都会与教练约一次。同时,在暑假也与一些朋友见面,吃喝玩乐。每周末会“探险一次”,登高、访园、逐日。同时偶尔刷一刷游戏实况。适当放松有助于大脑充分休息,同时能够让自己充满元气!不要逼自己太狠,学不下去就玩一玩!

#5复试
今年的复试与往年不同,重新恢复了线下。线下复试与线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参与感更强,与老师的交流中个人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立体也意味着多面性,因此如果表现不佳,可能也会难以斡旋。复试采取的是自我陈述、现场问答(专业课+英语)、抽题、自由提问的顺序。我的复试成绩为94.20,是非加分计划考生中的最高分。猫哥班帮助我进行了多次的模拟面试,老师们给我提出了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也让我在复试中更加从容。考虑到我的个人情况和最后分数,我想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以下心得。
1、履历并没有那么重要,初试成绩最关键。所以现在要努力考一个高分!不要去想复试
2、科研实践少没关系,毕业论文要认真写、弄明白。个人材料要用心去做,体现自己的诚意。
3、内容本身固然重要,但是现场的氛围与交流互动感才是打动老师最重要的因素。
4、大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要展示出自己的优点。
5、时刻保持礼貌谦逊,如果能时而露出一些幽默感,则更能加分。复试那天我只睡了四个小时,早上6:30就醒了。起来后看了看自己的基础知识。进了考场反而很放松,老师们都很和蔼,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考完试后我与研友在北大校园里游走,打卡了西门、邱德拔体育场。那天的天气很好,校园里弥漫着甜甜的静谧。最终,我等来了属于自己的结果,成功进入拟录取大名单。

#6结语
最后,我想感谢我最敬爱的学长,我的研友阿谷、小蓝和木木子。同时也会永远铭记复试各位学长学姐对我的帮助。也谢谢猫哥、飞飞,这些考研路上的亲人,是我努力的助推器。写到这里,我想以一战考研后的一段总结作为结尾语。希望大家都能此战上岸!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之前在北大遛弯的日子,夜里我和朋友的影子洒在月光中,静水流深的湖边传来阵阵草香,仿佛每个树桩里都有精灵在低语..北大是那样的神秘而羞涩..回过神来,我想起我的网易云正循环播放音乐到米津玄师的《Lemon》,当歌词唱到’苦涩柠檬的香气,在雨过天晴都无法归去’,一下让我更加感慨。

也许这段岁月的苦,未来能够化作回忆中的甜吧。我找了很多励志的话语,听过许多动人的鸡汤,但是就以这几句歌词作收尾,给我那个“想成为北大研究生”的荒诞的梦。‘时至今日你依然是我的光’
2022年3月5日

来自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3 18:58 , Processed in 0.043791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