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5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跨文化交际概论笔记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0

帖子

7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72 元
注册时间
2017-7-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一、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一、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Richard Porter 8 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

Porter. 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

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6 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

二、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  与语言学关系密切

1.发展的比较晚,具有不同的传统,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

2.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

3.Jenny Thomas 《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因为语境可能不同。

4.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它的国情语言学方面,后来转向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国情知识分析着重研究文学名著的篇章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 80年代初期始。

初期,重点在于外国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已经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集中于:

语言与交际的关系;非语言交际;中西习俗对比;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国民性研究。

四、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的理论与材料来至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等。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实地观察、调查访问。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等都作了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准备了必要条件。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关于文化的定义,主要是依据人类学家的著作。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

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精确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深入分析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同的的心理反应,一般采取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调查,收集确切的材料和数据,然后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重视理论。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从事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提出注意目的语的文化。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一、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

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

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

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 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

《现代汉语词典》: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80年代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对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1)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2)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3)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3. 我们所使用的文化的定义

“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再某一个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Kluckhohn 1)文化时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3)文化时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4.文化定义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文化本身涵盖面广,其次学者们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正是人类有了语言,人类知识才得以积累,文化财得以传承。

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研究文化的困难之一在于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文化支配着人的行动。

5.文化时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贯穿研究课题的主线就是文化,文化时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研究跨文化交际就必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文化既包容历史又反映现实;既包括实物,更包含制度与观念;既有客观存在的稳定性,又有它的能动性;既有涵盖一个群体的特点,又包含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

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文化因素:

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



第四章 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

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而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四、传播的模式

早期影响最大的,Harold Lasswell   5W模式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特点:优—简明扼要 缺—忽略社会环境、反馈

1949 Claude Shannon Warren Weaver  线性模式   增加“噪音”(干扰因素)、分解媒介

50年代    循环式的模式   加入“反馈”

五、传播模式与跨文化交际

编码、译码是两个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即使相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能出问题)

Lyle模式  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总:我们观察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孤立地看,而是要考虑到传者和受者的周围的群体以及整个的社会环境。



第三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第五章 语言交际

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残余影响。

纳西族——母系社会。

②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山高水长,水深火热。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同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

总:以上仅仅是从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词的构成方面观察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实际上,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名的选择,口彩及语讳,成语及谚语等。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联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语言学。

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与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二、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人们普遍认为——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反映文化的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由于未经验证,所以称为假说。

1) 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

2) 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到的。

3) 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

三、 词义与文化

1.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2.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涵义。二是文化词汇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又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风、华表”,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红、黄、白、黑、松、竹等;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宗教的词语。

但是这样分类,容易让人认为文化词汇不是一般词汇。

3.对于词汇意义通常作“指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的区分。Politician

4.70年代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将俄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在对外国人教授俄语时对于词的民族文化内容应给予特别的注意,他们称这种意义为文化伴随意义或简称为词的伴随意义。

5.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又称作认知意义,是最基本的意义),内涵意义(附加在概念意义上,因人而异,最不稳定的,旧的可能消失,新的可能产生),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四、语用规则与文化

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讲话规则)才能正确地交流思想,否则难免会造成各种误会,甚至使交际发生障碍,无法进行下去。

与语言规则相比,语用规则的掌握要困难得多。

五、交际风格与文化

在人们连贯地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法、说理方式、思维模式无不表现特定文化的某些特点,在这里笼统地归纳为交际风格。

1.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性违背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烙印。

2.Karl Pribram将世界上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一类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第二类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第三类属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最后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

E.g.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作“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

美国&日本

1)日本人对于讲话的态度与美国人不同,美国人强调敢于讲话,出现沉默局面马上填补,认为沉默是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

2)美国人常常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讲完。

3)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往,把转弯子讲话看做是思路不清或缺乏诚意,日本人直截了当可能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感情缺乏考虑。

4)对于美国人来说,讲话几乎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而日本人表情、姿态、服饰都可表意传情。

美国&韩国

美国学生倾向于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提出主题思想,而韩国学生倾向于再文章的结尾提出主题。

美国&中国

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一点地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们通常都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但Scollon认为其实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所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另一种情况,即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意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中宗材料、事实铺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11 04:26 , Processed in 0.036342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