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14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学] 每日一题(中国古代文学史)

[复制链接]

2

主题

1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15-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6: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的题目是“从《诗经 关雎》看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答案将在晚上八点公布
由于答案是自己整理所以如果有不尽详实的地方请大家加以补充。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71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6 元
    注册时间
    2016-3-11
    沙发
    发表于 2016-9-8 1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让自己成长的方法,加油↖(^ω^)↗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15-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20: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周南 关雎》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考今人聂石樵《诗经新注》先解词义。

    1.关关,《毛传》:“和声也。”象声词,状水鸟雌雄和鸣;

    2.洲,水中陆地;

    3.窈窕,《毛传》:“幽闲也。”扬雄《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形容相貌美好,兼指内心温良;

    4.淑女,朱熹《集传》:“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

    5.君子,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男子通称;

    6.逑,仇的借字,即匹、配偶。《毛传》:“宜为君子之好匹。”;

    7.参差,双声词,长短不齐貌。齐、鲁、韩三家《诗》“参”作“椮”。参为假借字。《说文 木部》:“椮差,木长貌。”《广雅 释诂》:“差,次也。”所以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椮差,谓如木有长者有次者,椮差然不齐也。”

    8.左右,指采荇女子的左右手。一解为喻荇菜漂流之无方,亦通。

    9.流,《尔雅 释诂》:“流,择也。”又《释言》:“流,求也。”

    10.寤寐,《毛传》:“寤,觉。寐,寝也。”

    11.思服,思,语助词。服,思念。

    12.悠哉,思念悠长的样子。《说文》:“悠,忧也。”

    《诗经》原是周朝王室采诗制度的产物,意为采民间风俗声音,以达民意。直到后来孔子编诗后,才赋予了《诗经》教化的意义,其《为政》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关雎》而言,全诗先以雎鸠和鸣起兴,写君子遇到采荇的淑女,心生爱慕,欲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达爱慕之情幽隐高雅;而反观郑风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情感大胆直白。在当时看来,一是写作的群体不同,《关雎》“君子”、“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应是周代的贵族所写,而如《子衿》文思直白,语言质朴,多用“兮”字这样的口语词,可能是寻常百姓所写,所以表达方式一隐露,一直白;二是写诗的地域不同,一为《周南》,一为《郑风》,地域环境不同,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民俗风情也不同。而到了孔子开始,提倡《关雎》而斥郑卫,开启了中国文学诗教的传统,他教授弟子也是以诗奠基,子贡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赞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他说你已经懂得《诗》的道理了,已经融会贯通在你的生命里了。孔子讲《关雎》,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是过度的意思,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可以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过度了。什么叫哀而不伤呢,就是我追求不到,到了晚上“辗转反侧,寤寐思服”虽然睡不着觉,但是并不感到伤感。孔子这个时候提倡的诗教,是比较单纯的理想主义的诗教,他愿望人人向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诗教就成为他教化的一种方式。

    孔子之后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从诗经起兴的手法来说的,中国诗的起兴属于一种意象思维,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并不一定真的有雌雄和鸣,只不过作者睹物起兴,借以表露心迹,荇菜的参差也是作者心绪随之起伏的表露。同时《关雎》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一是增加诗的韵律感,二是增加幽隐的抒情效果,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也有增强感情的效果。

    汉代何休《春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始确立其为民间歌谣,而《诗经》由“诗”变为儒家之“经”也是从汉代开始。自此以后《诗经》与文人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然则《关雎》、《麟趾》之化,是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不直名为“周”,而连言“南”者,言此文王之化,自北土而行於南方故也。”更注重其教化百姓的功能。

    而宋朱熹《诗集传》写:“制作礼乐,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为房中之乐,而又推之以及于乡党邦国,所以著名先王风俗之盛,而是天下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已经从“经”又上升到“法”,他在《论语集注》“诗三百”后一句注到,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把诗变成礼教的统治工具。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说:“《诗》无定解,臆测者多,故较他经尤为难释。遇拟广集众说,折衷一是,留为家塾课本。名之日《原始》,盖欲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也是梳理历代所传三家遗义,把各家异文、经说、传人等一一列举,并辨析异同。两位做的是清代文献考证,训诂释义的学问。

    各代看《诗经》的观点各不相同,也是从政治和文学的演变发展而变化的。陈世骧在《中国抒情诗的传统》里说:“以字的音乐做组织和内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中国抒情道统的发源,楚辞和诗经把那两大要素结合起来,时而以形势见长,时而以内容显现。此后,文学创的主流便在这个大道统的拓展中定型……汉朝两类创作文学,乐府和赋……乐府回首拼命推崇诗经响亮的古老抒情歌,并如其名地替汉朝举国上下制度化诗合于乐,合于歌的传统……赋家把诀窍表现在亚培克兰比所谓的‘振奋和怡悦的语言音乐里,如此将自己的话语强劲地打入他人的心坎’……当戏剧和小说的叙述技巧最后以迟来的面目出现时,抒情体仍然声势逼人。”最后就以此作结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15-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23: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先吐槽一句,审核好慢……
    功底不够,写的不好,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补充。
    一是关雎本身的比兴和双声叠韵的用法,关雎与郑诗的对比这两点写的不够详实完整。
    二是通过各代文人著作对关雎的注释对比完全没写出来,时间不够,资料也没有找全,只是稍作罗列。
    其他的建议和想法望指教。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9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34 元
    注册时间
    2016-12-7
    5
    发表于 2016-12-28 16: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3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

    帖子

    81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2
    K币
    812 元
    注册时间
    2017-2-6
    6
    发表于 2017-2-11 14:0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太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6-16 20:27 , Processed in 0.037098 second(s), Total 8, Slave 8(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