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303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届] 二战武大新传的笑与泪,“擦线党”与你倾心而谈 ——一...

[复制链接]

5

主题

12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80 元
注册时间
2014-2-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战武大新传的笑与泪,“擦线党”与你倾心而谈
——一篇颠覆备考神话的、满满诚意的帖子
前言
为什么道理听了许多,可路依旧不会走?
为什么建议听了许多,可依旧迷糊着不知如何着手?
为什么考研经验贴看上去很牛,但回头寻找却不知所有?
有时候,不是你出问题了,而是写帖子的人忽略了一些问题。譬如:只告诉你该怎么做,却没有讲明为何要这么去做!只告诉你这本资料很好用,却没有说明为何好用!只告诉你每个月每一天每个上午下午晚上该干嘛,却没有告诉你,那只是个人的专属,而具体之问题应该因人而异!
也有些时候,我们习惯于接受一目了然的指令,就在这种机械式的灌输与被动的接受中,失去了保持自我判断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勇气。
还有些时候,我们的眼光过于关注成功者的经验谈,而对一时失败的人为何失败的原因置之不理。
这篇帖子,将颠覆以往考研的陈旧经验论,破除种种备考的神话与迷思,送上笔者满满的诚心。——它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具诚意和突破精神的考研经验贴。
当然,这不是招摇过市之谈,而是我写这篇帖子的初衷,是浸透于文字背后的小小期望,也是写罢落笔后一次大胆的预测。
初试·第一年·二战
这篇帖子酝酿了很久,只是很多在当时体会深刻的心绪,随着复试的结束、生活的繁忙、时间的推移,渐渐冷却。但不是变得平淡亦或寡味,只是说,在过往那些日子里,所沉淀下来的点点滴滴之记忆,已然与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我从未将考研与生活隔离开,也从未将“考上了”这个事实,看做是从此便可“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绝佳理由。简言之:考上了是好事,但接下来,该干嘛还得干嘛!正如近来很多17甚至18年考研的小伙伴们问我:为什么录取的结果都出来了,学姐你依然这么忙碌?
是的,我一直都未停下脚步。即便面对考研这件大事,即便报考的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硕,即便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别人一年就走好的路。现在,我还是需要每天给自己充电,看书,写文,经营微信公众号,接论文,改稿;时间充裕了,就出门晒晒太阳,或者录一段音频,上传到电台,安安静静;或者偶尔小盼一下,谁人会请我去看一场最有诚意的电影!听着是不是很有一种诗意的味道?其实,做这些,一半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一半实为生存所迫。譬如:凌晨接到改稿的噩耗......
没有办法,这就是我生活的常态——永远在夹缝中,寻求诗意地生存!
所以,当我与你谈考研的时候,我究竟在谈论什么?
答案是:生活。
当然,在谈及其他之前,我还是愿意自曝一下家门。我自称“擦线党”,其实并非真的擦线党!武大2016年新传学硕分数线是370,较2016年上涨10分,原因是全国政治英语考试难度创了历史最低系数。不过,这纯属个人判断,并无官方言论佐证。我的初试总成绩在本方向排名第三,专业课总分排名第三。本想着通过复试来一次华丽的逆袭,谁知,面试之时遭遇的“意外”,让我险擦面试及格线。这是后话了。
对于看到“擦线党”字眼后,仍然有勇气点击进来的朋友们,我表示非常钦佩。这可以算是个人自嘲式的小玩笑,也算是我有意挑战诸位的辨识力——至于辨识什么,各位自行脑补吧!另外,请原谅我的小调皮,以及,绕了大半圈还在说的废话。毕竟,这篇文章我并不想以“经验贴”称之,我说过,聊的是生活。当然,你可以将此番言辞,看做半盏昏灯下的闲扯。我乐意,诸位自便即可。
前面说到这篇帖子酝酿良久,不是客套话,因为我确实从2014年樱花纷飞的三月就开始在做这一场梦了。那是我第一年考研。
我的本科是普通二本院校,据说自我们这一届毕业之后,学校升为了一本,但我个人并未感觉到哪里不一样。第一,它并未给我毕业后的生活带来任何附加的光环;第二,我也从未以母校是二本而过分羞愧、甚或自卑;第三,我并不认为二本、三本的考生,考上武大就是“逆袭”。人人生而平等,这是我们在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的小册子中首先铭记的一句话。新闻自由也正是在这样的呼声中,逐渐为世人所重视。而对于考研这件事,从第一年开始,我就并没有那么关心报考人数、推免人数、录取比的问题。985211的学生,可以获得推免资格,我虽羡慕,但也坦然接受,毕竟他们曾经努力过;普通高校的学子,享受不了这般优待。但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说,你我考研的起点是不相上下的,总体竞争格局平等。所以不论报考的人数是一百,还是一千,你都有可能成为那名被录取的幸运者。(宝宝们,请不要用数学的知识在这里纠结录取概率的问题。)如果始终盯着每年蹭蹭上涨的报考数字和残忍的淘汰制,那点滴的信心,最终定会不攻自破。
这是我的坦然,不知道它会不会成就你的自信?!
我不想在这里详谈20143-20141226日的第一年备考经历,后文必要之处会有穿插。但我会告诉你,那时候院系中与我结识过的老师们,几乎一致看好我,定能上武大。我本科的每一个长短假期,都是在忙碌中度过:做过社会调研,组织过暑期实践,在传媒企业和传媒事业单位均有实习体验,发表过专业论文,登过学术期刊,当过餐厅的服务员,也做过商场的销售,拿过国家奖学金,本科四年的成绩稳居专业前三,也曾被推举为“感动校园”十佳人物,毕业论文拿优秀。在一路的备考过程中,与我一起备考的朋友,都坚信我没有问题。不论酷夏还是严冬,我几乎都是全校所有考研学子中,每天第一个到达图书馆门口静静等候开门的那一个,也是最后被馆长叔叔微笑着催回宿舍的那一个。所有这些,老师、同学和朋友都看在眼里,或许根本不值一提,或许我只是很自然地想给自己再做一次无力的辩解:被淘汰的,不一定是最差的;经历的失败,不等于生活的失败。后来,戏剧性的是,20141227日上午,第一门专业课考试,三小时规定时间内,因为写字慢只匆匆忙忙写完一半分值的答案,我的整年备考成果就这样潦草地宣告结束。毫无征兆,恍若一梦。
如此,20156月末,处理完毕业的一切事情,我义无反顾地决定二战,学校仍是武大。闺蜜劝我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换一所容易上的学校,我说:还是想再试一次。如若上不了,那只说明我与武大无缘,从此再无挂碍,天涯海角。
其实,我自己在说那句话的时候,心已经如铁石落地了。记得一位朋友曾说:你应该去武大,那里才是属于你的天地!
闺蜜说的“自身情况”,既关乎我身体的原因,也关乎我的家庭,这里不做谈论。(只是这些情况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个人考研的复习安排,故仅作提及)。正是二战的决定作出之后,我又开始寻求兼职,为接下来几个月备考的各种开销做物质准备。我能够忆起的日子大体是这样的:
1)七月-八月中旬,每天同时做三份家教,中途因体力透支在医院住了一晚。
2)八月中旬至八月底,因身体原因,往返于医院和住处。这期间断续地读完了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分册,并做了一本笔记。这本书趣味性足,虽属经济学入门读物,但对于非科班出身而又对经济问题缺乏洞见的孩子而言,足够长长见识了。其好处在于可以积累并理解一些可能考察到的专业术语,并引导你借助理论解读社会经济现象,这对于应对武大综合知识中后面50分的时政与经济题型大有助益。譬如:2016年考到的“范围经济”,即便考前从未复习到专业的定义,在看了《经济学原理》或者其他一些经济学读物后,也可以尝试自己做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解释来。
八月的后期,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给流浪狗喂食,反被热情的狗抓伤,一个多月内不得不再次连续跑往医院,耽误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3)九月份开始,真正全身心投入专业课复习:
①大语笔记整理及617综合知识部分经济、法律、时政的历年真题考点分析与总结。首先是大语笔记。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梳理了落落、木铎、唐朝才子、海天考研等个体及机构的笔记,并结合武大真题风格对这些笔记做全面的删改、精炼和补充,使《大学语文》中每一篇文章对应的笔记,都既不冗余、也不缺少提分点,而且保留一页纸的容量,背好了可直接拿来作考场答案。犹记得,古代语文部分手抄了整整六天,每天8小时;后来到了现代文就撑不下去了,直接敲键盘。
关于大学语文具体该如何做笔记?50分值的政法经,该从何处着手?这些问题,我在复试期间应小伙伴们的要求,专门写文章讨论过。见后文附录。
②九月中旬左右,开始专业课二笔记整理。我认为这才是真正能够拉开专业课总分的大头。武大学硕专业课二,与专硕334参考书目一致。有了第一年的专业积累,我对新闻学与传播学这两门学科的整体概况及具体知识点,算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认识。我用了40余天的时间,做了一本20余万字的《新闻学基础知识点详细笔记》。笔记编写,结合了李良荣老师《新闻学概论》(第四版、第五版)、李卓钧老师《新闻理论纲要》、童兵老师《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陈力丹老师《新闻理论十讲》《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将这几本书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进行对比式整理,融进当前新闻界的热点名词和热门现象,对于重难点议题,查找学者们的代表性论文,罗列代表性观点,并将个人观点和思考补充上去,标注存疑点;同时,时刻结合新闻学真题,提炼出最佳的答题视角和切入点。这里面要说明三个问题:
其一,论文。很多人以为论文就是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看看就好,而且与专业课复习分隔开,我并不认同这是好方法。对于重要的论文,我几乎是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断阅读和补充的。其他论文,快速翻阅,记下重点。譬如:针对笔记中值得探讨的知识点和专题,就将学者的论文穿插进去,主要有石义彬、单波、罗以澄、秦志希、黄旦、陈力丹及其他一些学者的著作。每个学者在同一学术问题上的意见未必一致,而且往往由于“学术派别”之分,导致在观点表达上可能存在较大分歧。我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对专题进行深入、全方位、辨证式的剖析,同时也激起自己独立的思考。武大的考题,非常注重辨证视角、辩证思维,而这一点,恰好在我做笔记的过程中,略有体现。
其二,真题。掌握真题是引导专业课复习走上正途的魂。究其实质,在备考阶段,很少人会是为了看论文而看论文,为了做笔记而做笔记。(不排除,很多时候我自己就是“为了......”的怪人,你们大可不必学我)通常而言,做笔记、看论文、读教材、拓展阅读等,这些活动最终都是服务于一个终极目的:解题。首先,我将武大2003-2015年这13年间的新闻学真题和2005-2015年这11年间的传播学真题按照所考察的知识点做了细致的分析,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类,总结了历年真题考察的侧重点、重难点。譬如:将与“新闻客观性”有关的真题归为一类,分析这些题都是从哪些角度来提问的?有何异同?答题框架、思路及观点陈述有何异同?如果再围绕新闻客观性来出一道题,我可不可以马上在脑子里建立起自己的答题模式?这里以2009年的一道题为例:
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失去自己应有的权利。
题目中涉及了诸多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新闻失实、诽谤罪、新闻自由、监督权、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等。这些议题在当前环境下,是有讨论之必要的。从中随便抠出一个专业点,就是一个棘手的话题,何况将之糅合在一起进行提问。所以答题过程中如何不偏离题目的重点,同时又将话题阐述清晰,观点表达明确,就很考验人了。
我在笔记上大致整理的几个答题要点是:新闻自由是答案的核心(简述背景、内涵、意义,重点围绕监督政府与维护人民权利答;误解与滥用);新闻失实与新闻真实(意义、重要性);新闻诽谤罪的基本概念等;新闻法规及其与新闻自由的关系问题;总结: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如何正确运用新闻自由;辅以最新案例,以名言点睛。
我这里给出的答题点看起来是分散的,但其实话题之间都是可以建立联系的,且这里的每一个小点所对应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笔记中寻到详细的出处和较为透彻的说明。
其三,什么样的笔记才是好笔记?或者,究竟该如何做一份好笔记?我认为最没有挑战性的笔记大概是这样的:一本书,对应一本笔记;我上面列举了五本书,就对应五份笔记。框架简单、逻辑简单、内容简单。因为笔记中的内容,定是来自书中。既不用考虑交叉的知识点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也不用思考不同的书本、不同的学者、不同的表述、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观点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区别?不用考虑看待同一问题,为何会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往往在这种攻克了一本书就像攻克了一座城堡的自我满足中,背着这样的笔记走向考场。最后考上了是万幸,没有上确是有因可循。不好意思,也许言辞过于直白,但我无意于抨击谁!事实是,只有真正地关注到知识点本身,对比思考,前后关联,才有可能抛开各种书本已有框架的限制,才可能建立起纯知识点之间的思维逻辑和结构体系。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就是,做笔记分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本书;第二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个知识框架;第三层是,看到某个知识点,联想到某个知识框架,进而联想到框架中其他与之关系或近或远的议题。
简单举例:谈到对“新闻真实性”的基本理解,首先想到李良荣老师在《概论》中所谈及的:“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一说,李卓钧老师在《纲要》中提出的“狭义真实”与“广义真实”,以及童兵老师在《导论》中的提法等等;其次是思考“具体事实”究竟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狭义”来划分吗?那么所谓的“广义”又是必然可达到的还是需要追求的?这与“宏观”“微观”、“单个”“整体”甚至“现象”“本质”等在提法和内涵上有何异同?有无历史因素?再者:联系到新闻真实性的背面是新闻失实,当今失实的表现有哪些?什么原因造成?与此相关的其他媒体失当的表现有哪些?比如:有偿新闻、媒介审判、隐性采访、新闻侵权等等。最后,这种现象如何缓解或遏制?比如:新闻道德、新闻法规;进而到新闻自由。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度在哪?最后的最后,还可以回到新闻真实性问题上来,反观其背后的诸多复杂因素。
(4)在做上述工作时,一直没有间断对英语的复习。直到进入十月份,开始重点攻破英语阅读真题;对已整理好的专业课笔记的反复记忆;关注新闻热点事件,尤其是时政;此外,十一月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始真刀实枪地练习专业课真题。下面,我将有所侧重地作出分析。
①英语真题。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已经对英语真题反反复复做到几乎烂熟于心的地步了。第二年我给自己的目标是:阅读在保险范围内的得分不能低于30分。这要求并不高,但就我个人而言,最难以克服的问题,不是考场上遇到单词不会认,读完阅读不会解题,而是做到关键的阅读和新题型时,很容易走神。这个毛病在2016年考试的时候,仍旧没有克服。在英语整体难度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我的英语分数也并未有大的长进。犹记得,做阅读的时候,心中分明暗自窃喜题目简单,而脑子却一直开小差。——我一直由衷地敬佩在考场上能够凭借略微紧张的心情而专心致志做题的人。说这些只想告诉大家,考前准备充分很关键,考场上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更是关键。不论是对于哪一门课的考试。有人说,考研70%靠努力,10%考运气;也有人认为,这一比例应该调换过来。我想,放到不同时地的不同人身上,应该有不同的答案吧。马克思爷爷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的是阐释事物规律的万能钥匙。(此处意在提醒诸位,即便应付考研,也要好好学习政治,努力吸收其精华!因为考研之后,面对的还是生活这个大话题。)
这里我再谈谈关于英语真题阅读的具体方法吧。第一年我看了**范猛老师的视频课程,老师很精炼地总结了做阅读的步骤和技巧;第二年我又翻来文都何凯文老师的视频课程,老师带着同学一句一句读,并作分析,同时也有相关方法的总结。在看这些视频的当时,我以为自己真正地掌握了某些做英语的法则,实则不然。一直到后来,我开始尝试自己每天做一篇真题阅读的详细笔记,把握文章的架构,作者表达感情及观点的特点,剖析出题规律,最后在量的积累下,对前前后后的文章不断作对比式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已有经验的积累和新方法的探索,我才在第二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甚至其他题型的技巧性所在。以致于经历了这么多以后,我跟朋友开了个玩笑:我都可以去做考研英语的辅导老师了。(诸位,勿喷,只是一个玩笑啦!)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另一段插曲。前不久,一位同样准备在今年(2016年)二战武大新传的朋友与我聊到:“其实,之前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第一年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是必然还是偶然因素。看了你写的,我找出了问题,那就是没有把复习做到细节处,没有掌握到一些内容之外技巧的东西。”我与这位朋友素未谋面,但体会却是不谋而合。对于二战的、甚至三战的一些人而言,往往有了知识的积累,缺少的可能恰好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技巧性的经验。由于某种心理,我们往往会加倍强调“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却因此而遮蔽了对“运气”、“技巧”、“精神状态”、甚至“物质基础”等一类东西的重视。第二年,我一直在探求和寻找这些,并试图得到突破。
②专业课笔记的记忆,包括前面提到的大语笔记、新闻学笔记,以及《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前两者,我不想再作过多论述了,所有的体会,凝结在了我那几十余万字的笔记中。那既是笔记,也是思路,所以仅从个人角度而言,做完笔记之后,对一些知识点的把握,基本上是了然于胸了。重复更多是为了更好地巩固。
《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在传播学复习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起初我拿着学长的笔记,对照着书本看了几遍,学长将《教程》中的章节打乱,建构自己的框架,我将二者结合来看,有获益匪浅之感;后来拿着另一份买来的笔记(这是我买的笔记中唯一觉得还不错的)通读了2遍,对传播学整个学科的发展和现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加之在第一年的时候,有阅读过中传学长夏日之阳做的两本良心笔记(仅针对中传考生),便生发了对传播学尤其是批判学派的浓厚兴趣。所有的这些,你可以看作是走的“弯路”,当然,也不排除它们的某些内在精髓确实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很难用考研这件带有功利性的事情来衡量。第二年十月份,再度认真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所有看过的笔记上的内容,就好像在书本上跳跃:这个时候,我无需再用任何笔记了,直接开始大篇幅地背书。
见过一些经验贴里说,《传播学教程》背了78遍,或者更多的。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完整地背诵书本的次数并不多,倒是有事没事拿在手头翻一翻,看到某些新闻事件了,可以结合传播学理论来解读的也拿出来翻一翻,如此,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我自己都不清楚这些算不算次数,反正书本是翻烂了。
③专业课真题的练习,包括专业课一617、专业课二809。坚持三天左右做一年的真题,并查阅资料对所做的答案作修改和补充,同时进一步总结答题方法。这件事情,是我第二年复习的重中之重。不仅仅因为真题自身的重要性,而且更多地与我个人情况有关。第一年的惨败,给予我的教训尤其深刻:在大家担心该如何答题时,我在为能不能将所想到的知识点在规定时间内写上答题纸而忐忑;在大家担心题目出偏可能会无话可说时,我在踌躇同时想到了好几个知识点是不是该都搬上卷面;在大家谋划着12页的答题纸只能凑合写8页左右就可能把想表达的都说完的时候,我在酝酿着如何精简自己的话语,并能够在3小时内把自己的想法写在12页的答题纸上;在大家觉得有创新点、有个人见解的答案难求时,我在纠结写上自己的观点及自认为有新意的答案,会不会惹得老师不喜欢。总之,当我开始真正去面对自己第一年的失败并不断反思原因时,才体会到很多耳熟能详的“经验论”其实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是一种误导。在考研仍旧属于应试教育的一环时,高分与低分的差别,可能不单是由于智力因素、或者知识量的多少、努力的程度来直接决定。别人所强调的重难点,你恰好掌握;而别人认为不需花大气力去琢磨的东西,恰好是你所迷惑不解的。这样,搬着旁人的经验,套用在自己身上,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惶惑。我以前读了众多的考研经验贴,却从未见有前辈去揭开这一层迷雾,去挑战某种甚嚣尘上而早已被公认为合理的论断。我想,那些同我第一年一样,被考研的洪流冲刷下来的那一大批人,大概就是处于既被某些神话迷惑着,又倍感难以单凭努力就冲破迷雾的困顿之境吧。这一点感悟,其实体现在这篇文章的前前后后,在我后文将要谈及的面试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④关注热点。很多考新传的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热点,这习惯很好,但也得有所讲究。我给1718届考研的小朋友们推荐过不多的微信公众号(各大考研群都有,我不列举了),但同时希望他们多将注意力放在学界和业界所创办和发行的更具专业性、学科严谨性、权威性的学术杂志、期刊上来。《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等,这些都是本科期间就多次被老师们推荐过的。考研期间,能够关注其中一二,保持习惯,便是再好不过了。需注意的是,不论对期刊,还是新闻热点,或者微信、微博等的关注,切勿贪图多。选取一二经典,足够。我常见到的一种情况是,大家对于娱乐圈的事非常关注,每天的大小动荡,了如指掌,还积极地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解读。个人认为,能够多与学科联系,是把知识学活了,好事;对这个圈子感兴趣,也是个人之事,我无意评论。但对于考研而言,应把握一个度:对于每天热点不断的娱乐新闻,了解即可,不必花时间深究。放心,这样的新闻炒得再热,也不会放在武大的考卷上的。(反正以前都没有;2016年学硕考到的与热点结合紧密的题目有两个:UGC模式;“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5)如果说九、十月份是我二战备考的黄金阶段,那么我的十一月份,几乎是在慌乱与调整中迅速度过的。这一点我毫不讳言。十一月份,继续攻英语阅读,并开始钻研英语新题型、找回英语作文的感觉;政治上,买来新版的《1000题》,并比对新旧大纲内容的变化,标注可能的重点;专业课真题练习依旧不断。这一切貌似进展顺利,但是我的慌乱一半源自这一阶段复习任务量大、时间紧迫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一半是由于这个时候,家中突遇变故,而我分身乏术。
①关于英语,我这里再简单补充:新题型与阅读一样,同样需要讲究方法。譬如,针对某些排序题,并不需要将文章句句读完,一字不漏,每句弄懂;抓住主题词,重复多次的单词(名词),表转折的词(副词),时刻回头联系上下句,时刻预判行文逻辑。作文,方法有很多种,因人而异。譬如:有人背了王江涛、何凯文或其他老师的作文;有人套用作文模板,自己填充内容;有人通过做阅读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有人自己做几个模板,在考前背下来,以应对绝大多数的话题。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就我而言,几乎是混合了上述提到的各种方式。前面说过,我的英语分数不高,但是考场上的作文我写得得心应手,失分的环节,个人猜测应该是自己一直走神的阅读了。
②其次,因为种种因素的存在,我第二年的政治复习,其实都推到了最后的十二月份:计划中的《1000题》一遍都没做完,只能凭借第一年所掌握的情况和模糊的印象,在考场上应对政治选择题;主观题部分,则是狂背了肖秀荣老爷子的《四套卷》《八套卷》,其他辅导机构的一概不管。这是第一年的经验告诉我的。当然,大部分人在最后时间内,直接背诵肖四,肖八的主观部分只是看看;不过在学习这个事上,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所以只要在肖八上面出现过肖四中所没有的,哪怕只是一句话,我也给背下来了。我花的时间并不多,对政治性话语较为敏感。第一遍每套卷背下来达到8分熟的程度,1个小时;第二遍开始30分钟;之后5-10分钟基本结束一套卷。直到上考场。
(6)十二月份,除了在政治上冲刺之外。前面一直没有提到的《单向度》的复习,以及综合知识中的政法经的最后冲刺,也陆续提上日程。这个时间安排,尚属一战的小伙伴不要参考,你们应该更早一些,但做法可以借鉴。
①前面提到,我在九月份做了一件事:对617综合知识部分经济、法律、时政的历年真题进行考点分析与总结;十月份做了一件事:关注新闻热点,尤其是时政。后者不仅是对专业课二809有所帮助,而且是为综合知识617的政法经复习打基础。我十二月份政治主观题背诵和复习,之所以时间短、效率高,还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很多内容具有相通性。至于对真题进行的考点分析,则与我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复习方式上一致。
②《单向度》抛在了最后,不是不重视,而是在第一年就有好好琢磨这本书的知识,也背了笔记。此书的难度我不作评价,不过对于读不懂的朋友而言,确实可以结合笔记将书看1-2遍,增进理解,后期再直接背笔记。当然对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霍尔、鲍德里亚、女权主义等几大板块本来就有所了解的朋友,觉得笔记也难背,那你大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问题,注重表达的专业性即可。
十二月份,我的生活陷入了一种窘境——前期靠家教及各种兼职积攒的生活费、资料费等所有的经济基础,在最后的一个月到来之前,所剩无几。由于我二战的事情,没有告诉任何人,所以这个时候,只能硬着头皮顶着日子过。于是乎,长久一个人奋斗的疲惫,让我迫切盼望着考试日早点到来,以结束这场拉锯战;但对武大的向往,又使我担心这一次的准备是不是仍然不够充分。后来迫于无奈,开口向好友借了500¥,在武大附近租了房子,考试的两晚上房租费用去了498¥;十二月份吃饭的资金也没有了,便再次续借了500¥。好吧,真心感觉到了友谊的力量……这些,也是为何如今考研结束了,我的生活依旧忙碌而充实的原因:生活不只有考研,生活还得在小憩之后,不管不顾地继续往前。
当然,这些琐事对于现在备考的你们而言,大可不必讲。你们需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考研信息、资源、复习方法等等实用的东西。不过我之所以想把这点私事丢出来,只是想尽力给需要的人送去一点坚持的决心和备考的勇气:在物质和精神都双重匮乏的情形之下,曾经那么艰难的我都走出了这片泥潭,你们呢?
我相信,一定可以。
关于复试的那些事
武大的复试,去年是3.25-3.27,今年略有提前,3.23-3.25。复试分数占总成绩40%,学硕复试项目包括:面试(0.2)、口语(0.05)、笔试(0.15);专硕仅有:面试(0.3)、口语(0.1)。看比例可知,面试是关键环节。注意:这并不说明,其他的不需要准备。
我个人复试真正准备的时间只有5天。你没有看错!这也是形势所迫,不详谈。我就一些关键问题聊一聊吧:
(1)口语:整个流程包括简短的自我介绍,小组讨论。一般4人一组,每个人先单独来一圈简短的自我介绍,再开始话题的讨论。各组时间长短不定,少则5分钟,多则20分钟。讨论的话题,通过抽签领取。
为了诸位更加清楚考场的情景,减少我个人的主观因素对你今后准备复试的影响,以下我会以叙事的形式再现整个过程。
①自我介绍:当时负责口语考试的老师,特意在监考了两场专硕的口语考试之后,出来强调了这么一番话:你们的自我介绍不需要说那么多的废话,你只需要用简洁的话告诉我你的姓名、毕业院校、本科或报考的专业等基本的情况就ok了。你们大多数人那蹩脚的口语,老师一听就清楚了;你们准备的那么多爱好、特长、家乡、还有考上了心情又紧张又激动之类的信息,都不知道私下背了多少遍了,当做口语说出来有意思吗?所以,这些我都不关心。
老师说完,在场的我们都笑了。这里,我基本上是将老师的英文准换成了中文,如实客观地呈现给诸位。剩下的,知道怎么准备了吧?!
②小组讨论:当时笔者所在的小组恰好有一个人前去面试,剩下3人,直接上阵。笔者当时抽的话题是business advertisement。抽完前一个小组已经开始在紧张的准备话题了,几分钟后她们开始进入讨论环节,老师坐在对面边听边打分。这一组讨论了十分钟之久。
笔者这一组,有一个英语专业的学姐,还有一个三战的,我是二战的。我的口语完全没有任何的准备。从进办公室到坐在老师对面,脑子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空白状态。(前面说过,我是平时“磨刀霍霍向猪羊”,坐上考场就神游,上了战场就空白的人。这一点,各位引以为戒。)所以自我介绍就按照老师要求,说了基本信息,大概30秒;讨论环节,轮到我的时候,我的脑子还是空白,但不能不说话,所以就使劲挤出了一些我自己也不懂逻辑在哪的话,总共轮流了两次,一共1分钟左右,小组讨论下来持续了5分钟左右。但我的口语发音,自认为还行,所以最后成绩80,不高不低。
(2)笔试:学硕的笔试2小时,满分100分。笔试的复习,可以参考各方向学姐学长推荐的参考书,初试背过的笔记,最好是能回顾起来。笔者没有来得及看参考书,凭着老底子度过了笔试。
这里不得不提醒诸位:笔试的答题纸每人一张,但如果感觉纸不够,可以向监考老师索要。笔者当时完全不知道还有这个梗,本来想多论述一下的,无奈一张纸写满了,时间还没到,只好提前了半小时交卷,出来之后,简直懊悔不已。
(3)面试:终于写到面试环节了。这是最不能触及的痛吧,然而还是愿意谈谈以昭告世人。我的复试准备只有5天,其中大部分时间,就花在了面试上,不论从何种层面而言,我都很重视这一场面试,其意义堪比是“拟态环境”演变为了“客观现实”。
面试的一般经验是,搜集面试可能被老师问及的话题,这里可罗列出几十条,但基本不离这几大主旨:
①基本问题:本科专业是什么,学得如何?跨专业,为什么要跨?如何认识两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②是什么的问题:本科的成绩有哪些?发表论文?实习?潜心向学,那么看了何书?有何收获?其他。
③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报考武大?为什么选择本专业?为什么......
④怎么样的问题:读研规划?职业规划?研究课题的规划?
上述内容,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填充便好。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面试中易被忽略的基本规则问题。譬如:很多帖子会告诉你:面试一定要放松,就像与长者聊天一样啊;不会就坦诚,切勿不懂装懂啊;有想法就大胆说,没有想法就谨慎说,切勿自己挖坑自己跳啊......但是它们没有告诉你的是:即便与长者(老师)聊天,轻松的氛围是一方面,聊天不能闲扯也是必须注意的一方面,除非你所有的问题已回答完毕;不会就坦诚,得到的是老师的印象分,但不会给你面试的实际成绩增分,因为老师的问题,你并未给出答案;有想法就大胆说,前提是你的想法对上了老师的路子,你才有说下去的机会,不然在开场白上就因路走偏锋而被打断,后文再精彩,也无继续谈论之时机。
这些问题,正是我个人没有注意到,也未在经验帖中见过,未听前辈提及的。笔者在面试之时,带上了精心制作的简历,还背了一个很沉重的男士背包进现场,里面塞了几本曾发表过文章的杂志和期刊,还有自己写的书,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这些小东西,一直到我悻悻地走出面试考场,都还静静地沉睡在我的书包里。我所准备的话题,也未来得及与老师好好道来。复试第一环节的面试之后,我深知这次既未能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反而还可能因自己临场表现的重大失误陷而入“万劫不复”之境。所幸最后成功“擦线”,阿弥陀佛。
破除一些耳熟的神话
备考路上,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建议,看到各种谈论如何复习的方法,它们无疑是考研路上的一盏明灯,让惶惑的你找到方向。但也有一些说过头的、不分时间空间对象、抽离背景和因果而谈得天花乱坠的话,听多了不仅无益,还可能对你产生误导。在这里,我试图列举一二,各位看官切勿对号入座。
(1)是否歧视本科学校?仅针对武大而言,首先,斯以为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因而全然没有讨论之必要。但由于这个话题在每年的考研季都会成为必究热门之一,我还是愿意以小女子个人的名义论之,以正视听。从经验角度而言,每年报考武大新传的大批大批都是来自非名牌高校,最终被录取的,也大批属于“名不见经传”一类。实践出真知。从理论角度而言,重点高校的,毕业之后的路途相对广阔,选择较多,并不是那么多的学子,都盯着好学校的研究生名额,除非真的想走科研道路;这其中要除去一部分保研生。剩下留给一般高校学子的名额,还是有的。
(2)“准备得很晚也考上了。”此种言论,笔者屡见不鲜。考研不宜拉太长的战线,但也绝不是不费功夫便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非天生智力超群。大抵这种言论来的猖獗的原因在于,写帖子或将讲故事的人,往往将自己已有知识的积累历史与备考过程割裂开来,譬如:分明在前期有意无意阅读过专业内外的书籍,接触过专业内外的知识,有过各种经验和体会,却只在故事中讲述自己做过哪些与考研直接相关的活动来,避而不谈之前的积累。这无异于大伙齐心推到一棵树,而当最后一个人出来助力的时候,树突然倒了,于是乎功劳就被那一人领走一样。以我自身为例,倘若没有第一年的种种,二战单纯地从九月份开始,我也几乎不可能有现在的结果。
(3)“努力就有回报的;坚持便可重见光明。”谈这个话题并非有意想打击诸位的雄心。努力确实重要,但盲目的努力和使劲,不找准方向,瞄准目标,很可能努力了,但是做的功为零。这一点,物理中的力学知识可以给予形象的说明。坚持也自是不可或缺,但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无效的方法上兀自坚持,浪费的只会是宝贵的复习时间和备考精力。除了努力和坚持,还有技巧值得强调。上文中有论述。
(4)笔记资料越多越好?考研不仅拼才华,拼努力,还拼资源,拼经济基础。对于考新传的学子而言尤是。每天关注大小新闻动态,起码需要有报纸可翻看、有手机可查阅、有网络可登录吧,这一部分的信息搜集确实不可缺。但接收的信息过多,超过了一个合适的度时,反作用就可能开始出现。同样的,不论资讯、笔记还是其他考研辅导资料,宁可求精,也不求多。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资料,若不懂分辨,难以取舍,便很可能使自己陷入繁杂的信息洪流中难以自拔。可以说我第一年的挫败,也有这部分的原因:节衣缩食,痛下决心买了各大辅导机构及个人的笔记,然而,精华的不多,且因此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5)详细的时间表靠谱吗?考研是一件需要明确规划并严格执行的事。不过每个人对知识的敏感度、接受程度、吸引效率都不同,有的人早上看政治很高效,有的人则偏爱读英语;有的人1小时就可完成他人2小时完成的任务量,有的人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卡壳好久;有的人半天难以拼凑出一句漂亮的话,有的人走在路上就可以挥洒出一篇文章。如此种种,个人情况不同,复习的进度和方式自然不同。拿着网上给的、学姐学长写的详细时间表,盲目套用到自己身上,就可能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尴尬,以至于行动与计划越走越远,打消复习积极性
(6)“这本书不用怎么看!”我不知道这句话会戳中多少过往好汉的泪点,但我还是调皮地把它摆在台面上来。说“这本书不用看”的人存在两种可能的逻辑:①这本书他自己看过,觉得价值不大;②这本书他自己压根没看,也是听前人说。就前一种情况而言,斯以为不管这本书究竟好不好,至少他考上,他看过,所以你也应该乖乖地看吧!没准书中某些精华早已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说者的脑海中,只是他自己未曾好好发觉呢?!而后一种情况,则更不具有说服力,沿袭他人的理论,未经过自身实践便盲目给出判断和定论的行为,那是耍流氓。
(7)落榜者的教训纯属无用之谈?高分前辈的意见就一字千金?
我见过一些天真无邪的言论:初试分高的能力一定不差,复试分一般也可以!初看起来,合情合理。毕竟别人没凭关系、没凭长相拿到了高分,那不是实力是什么?!但麻烦宝宝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年录取情况:所谓的初试顺数第一与倒数第一者之间的分数差有多少?这里面的落差有多少是由于政治英语的拉分造成的,有多少是因为两门专业课拉分造成的?譬如第一名的政英高出平均成绩的10分,但专业课平平;而最后一名同学的政英刚滑过及格线,但专业课考了高分,从而逆转了被刷的局面。那么,你如何评价所谓的“实力”或“能力”?标准在哪?譬如:英语学得牛,确实是一大优势,但考新传的人,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哪方面?如果是英语,那何不直接去招收大批的英语专业学子呢?!当然,我是以极端情况作了假设和推理,但诸位不妨照此思路去琢磨一番真实的数据。此例只想说明:你备考在英语方面迷糊了,应该去找英语牛人做指导;在专业课方面迷糊了,应该去找专业牛人做指导。妄图在任何录取者的身上找到包含所有领域的绝对正确经验,多少有些异想天开。
另外,前面我说过:有些时候,我们的眼光过于关注成功者的经验谈,而对一时失败的人为何失败的原因置之不理。成功固然值得学习与尊崇,但我们不要忘了:第一,任何一场考试对人才的遴选,都会充斥着大量的偶然因素。有人偶然高了分数线几分从而过了初试,有人偶然差了那么几分,从而遭残忍的淘汰。你如何就此划定失败的经历一文不值?第二,从必然因素看,导致失败的众多因素中,是否也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自身在备考的过程会遇到的?如果你自身不曾发觉,听之任之,那你是否也容易重蹈覆辙?相反地,看到了别人尝试过的方法不合适,走过的路不正确,而你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是否就可以在这一点上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走同样的弯路呢?
归根到底,我费劲心思说这么多,只是想让诸位在复习的过程中,多留一份心,切勿空信某些言论,切勿盲目跟风。包括我这篇文章,我同样尊重你质疑的权利。
关于本帖的几点说明
开篇提过这篇帖子的性质,但忘了说,我更乐意叫它“帖子”而非“经验贴”,我怕自己的某些感悟和体会,放在其他人身上会出现不适“综合征”。
这帖子没有按照惯常的套路去写,譬如:从专业课一、专业课二的参考书和方法,说到政治、英语的复习时间和计划;或者完全按时间顺序来。而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而有所侧重。有些话题(如政治),来不及细说,但并不表明我没有去做。
单纯地写下帖子,花了整整三天,从早到晚,对着电脑反复修改和补充,以至于连续三个晚上疲惫失眠至凌晨三点。最后写完,发现有26000字了;当然,我并没有说字数等于质量。
这里面有关于一战的挫败,二战的点滴,关于如何做笔记,如何利用论文,如何看待热点,关于如何探索英语阅读和新题型的技巧,如何拿下综合知识,关于警惕各种甚嚣尘上而未经检验的备考神话,还有关于2016年考研朋友最为关注的真题解析。但更多的,也许是关于生活的行走与思考。
我想把备考的种种都告知给即将走上这条神圣之路的学子们,给她们以善意的提醒和正确的指引。但毕竟这只是一篇帖子,既覆盖不了考研的全部,更代表不了生活的所有。面面俱到,往往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我的第一年在深秋九月中走向崩溃,第二年在黄金九月中努力奋起。如果我的考研之路有那么一些平坦,那我也许会拿到更不错的成绩,然而我并没有你们大多数人幸运。我的个人情况必须让我在肩负种种物质的、生活的、精神的多重压力下,寻求属于个人最佳的备考姿势。
后文有补充两篇附录:综合知识的复习见解,以及各位都很期盼的2016年武大学硕真题详解。我毫不吝啬地丢上来了。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各位考研的伙伴在努力搜集和查询信息仍旧无果的情况下骚扰我。QQ:971526535。或者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无知之幕WzhizhiM,给我留言,看到会及时回复哒!最近比较忙,公号内容正在努力更新中!你们有好的原创内容,也欢迎前来投稿,不过我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高啦!(这不是广告,自便就好)
后记
不知道写道后面,是不是该应景地来一次感谢,我感觉没这个必要,毕竟写的是帖子,而非感谢信。但我还是忍不住回想起了过往的点滴,那些在我困顿之时,热情相助的人。在第一年备考中,我的直系学长,给我提供了各种精彩的笔记,耐心地在电话里给予一次次的指导,只是我没上,辜负这片诚心了;所以第二年,我一直一个人摸索着,从未有勇气去询问学长什么,只想在最后告诉他一个考上的好消息;还有第一年的12.27日,学姐将热腾腾的午饭送到考场门口,而我却由于专业课遭遇了滑铁卢,心情灰暗到冰点,在考场外哭得歇斯底里,学姐她一直静静地陪着,下午送我进了考场。还有本科学院的老师们,听闻我考试失利的消息后,在电话中给予的安慰和鼓励。第一年中一起复习交流互相指导的研友们。在我二战期间,一直让我住在宿舍没有轰走我的学姐,谢谢她的善意和帮助;还有在我迷茫、困顿中,不断给予物质帮助、精神鼓励的朋友......我不敢去设想,没有这些,我是不是会一个人走得更加艰难?!
所有这两年的过往所烙下的印记,太过深刻,也太过迷离。一路上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汇聚在心田,遭遇过挫败,相遇过惊喜,说不出来,倒不出去,最后只能以云淡风轻的姿态,笑谈曾经;走了太多的弯路,努力得做过太多的“无用功”,错过了太多的美好,丢失了太多同样宝贵的东西,但也无悔。谁让我与你们一样,最是着迷那一片风水樱花地呢?!
曾经在我迷茫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给自己写下了这些话,现在送给正在拼搏的你们:
我不知道风在往哪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命运的船会在载着我驶向哪里
但我会努力掌好手中的舵
使它不至于被风浪掀到
附录一:
谈谈综合知识复习的几点见解
很多人都关心:大语中的课文需要看吗?每一篇都要背下来吗?学姐你怎么背的啊?我背了几遍仍然记不下去怎么办?作文如何准备啊?法律基础也得背吗?当代那本书密密麻麻的字怎么看得下去啊?如此云云。
首先,大学语文。古代部分和现代部分一共八十多个篇目,两部分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疆土。假设每一篇目笔记一页,你也得硬生生把八十多页的文章赏析背下来;再加上一些特殊篇章和特殊人物的特殊贡献。可以说是一整本书的记忆量了,类似于传播学中的《传播学教程》。很多人这么一想,就想半途而退了。其实,如何挑重点,又不落下必要成分,还得有规律地记忆,是达到事半功倍之前该思考的。这不仅仅适应于记忆大语。
笔者的做法是:古代文言本就简洁精练,课后的参考赏析,也基本是思路清晰,有章法可依,表述委婉蕴藉,多读几遍即可朗朗上口。其态,犹如私塾中摇头晃脑诵着四书五经的童子。说人话就是:
1.古代部分重在培养汉语的语感。方法与培养英语的语感类似;
2.记忆之前,一定要对课文理解透彻。那些妄图不读文章就背赏析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同一时期作品作横向比较,不同时期作品作纵向比较,了解文学作品发展脉络;
4.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作品,把握人物生平并由此掌握文章的感情维度;
5.每一个篇目的艺术特色看似相差万里,实则大同小异,需总结经验;
6.罢了!
想告诉你们的太多,但方法论只能够引导你如何去做,结合这本笔记实战,你可能会有自己的深刻体会。后期我期待与你们进一步详谈。
针对大语的现代部分,笔者的建议是:不必字字照背。现代文的赏析,就像你平时与闺蜜在一起的时候去侃侃而谈另外一个人。谈论的话可长可短,可精简可拓展;可一锤定音,可洋洋千言;可阳春白雪,可下里巴人。总之,很灵活。基于这一原则,现代文大可不必像古代文那样,一字一句记忆下来。
譬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你读了小说(或节选)之后,一定会对这个故事形成一个印象,对故事中的人物形成一种理解。由此即便不给你参考的赏析,实在要你憋出一段评论的时候,你也可以憋出来的对吗?!我相信你具备这一能力。
如此,记忆现代文的第一把钥匙就是要学会“抓骨头”。再注入血液。
再者,法律基础与当代。先说当代。在初期,同学们不用为这本书过于着急,因为此书的内容与考研政治大纲基本吻合;其次,武大所考的题型,与当年国内政治中的最大事件结合最为紧密。譬如:13年的政府干预市场经济;14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海自贸区的建立;15年的“一带一路”;以及刚刚逝去的16年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我这么说,你该知道怎么把握方向了吧。
法律基础这本书,编写年代虽久远,但仔细通读一遍,还是可以引起人对法律概念的敏感,或者说是兴趣。因为其语言比较通俗易懂,章节环环相扣,故耐读。当然,通过研究真题,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对这本书的直接考查少了,要考生自己掌握的东西多了。但抱着“我就要上武大新传”的孩子们,大多数还是会选择乖乖地把该背的知识点背了。不然,谁能保证不会遇到一回回马枪呢?笔者自认为,疏通法律基础的基础知识,加上对经济、时政的基本了解,应对武大的考题,足矣。
综合知识里面,还有作文这一块。这里不再赘述。笔者喜欢的领域之一是文学,这一块,若有需要,可以交流切磋。
.......(有所省略)
复试在即,战鼓擂擂。我诚心诚意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望你可以透过它寻到更多的光明。
2016年3月8日晚间 整理书稿一天了,不知不觉写下了这些个有用无用之语。
愚汐star
附录二:
2016年武汉大学新传学硕809真题解析
by:愚汐star
新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2*5
1.知情权
2.媒介审判
二、观点讨论(2*20分)
1.信息只由少数人发布的媒介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网络中记者仅能保有的权利就是信息发布的权利,如果没有通过共享,会发现周围都是无意义的信息;媒介融合的意义在于记者关注于分享信息,彻底抛弃对信息的控制权。
2.媒介反映世界时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编辑选择信息的片面……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不能只是停留在客观性的操作 ,更需要传媒从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辨析题(25分)
有人认为UGC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也有人认为UGC只是公众的幻影。请对以上两种观点加以辨析。
传播学部分(75分)
一、辨析题(2*15分)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淡化对可信度低的信源可信度质疑的倾向。
2.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来源于遗传机制,对于同一条信息,不同人会有相似反应。
二、论述题(25分)
请论述拉斯韦尔5W模式的意义及危机
三、材料题(20分)
双十一是电商营造的消费节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联合CCTV等媒体......在网络、手机等媒体中打造“双十一晚会”。请谈谈你的观点。
————————————————真题解析————————————————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笔者这份真题来源于网络,基本与原版真题一致。值得说明的是,据笔者的印象,部分题目的表述与真题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直接影响答题的具体表述。故在此提醒各位,关注答案的同时,要更关注答案诞生前的思路、框架的建构策略等;
其次,笔者自认为,一千个人的笔下可以诞生一千种答案。所以关键问题并非在于写不写得出12B5大小纸张的答案,而在于怎样让自己的答案在这一千种当中脱颖而出。除了基础,也许,好答案还得作更多思考;
然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在这里并不想呈现出一篇标准的“背诵版”参考答案出来,而更愿意根据这一年来的积累和个人愚见,在组织答案的时候,给各位即将参加2017年考研的学子,提供一种解题的思维模式,以及建构答案的一种策略。对,只是“一种”。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在经过摸索和练习之后,可以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答题方法和原则。
最后,笔者愿意再次以身在考场的考生的名义,来进行答题,即所谓的“现场演绎”。故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弄出一份“完美的专家型”答案,而是与诸位交流:如何在考场上,写出一份还不错的“考生”答案;
以上赘言仅作提醒,下面就开始真刀实枪地练吧!
新闻学部分(75分)
一、名词解释(2*5
1.知情权
2.媒介审判
【题型分析之名解】武大以往真题中,并没有直接出名解的习惯,比较接近名解的,算是“概念辨析”一类的题型,今年算是一反常态。这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同时,如何准确把握这分值不大不小的两个名解题呢?如果有考生忘了专业解释的话语,该如何应对?笔者在这里愿意提供一个参考的维度。见下文。
【框架建构及要点】有人认为,5分的名解,仅解释下概念本身的意义就行了。笔者以为,如果你可以很漂亮地就概念解释三五行,可以;如果记不清,也可以这样来:
1.知情权
①基本概念:知情权指的是........
备注1:解释可来源于李良荣老师的《新闻学概论》,或童兵老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两者内核一致,表述有异,不妨碍答题;
备注2:提分环节,可适当阐述知情权产生的历史背景、人们对其认识的发展过程,知情权的强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尤其是政治生活。具体为:
②知情权的提出背景:1945年美国记者库柏首提“知情权”概念,在国际社会都引起较大反响。但最初只是强调新闻媒体或者记者应该享有知情权,政府信息应该向媒体公开;
③知情权的发展过程:随着认识加深,知情权从媒介权利回归至一般公民普遍享有的社会权利;
④知情权上升为法定权利:如美国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6年的《阳光照耀下的政府法》,均有规定;
⑤知情权的当代意义:如中国政府近年强调“信息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等执政理念,即是充分照顾公众的知情权的表现;同时,这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环节。失去知情权,监督与参与无从谈起。
备注3:以上基本是笔者信手写的几个可以作为提分的点,并不是最终答案;其次,考试的时候,没必要面面俱到,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及答题篇幅,适当取舍即可。
2.媒介审判
备注1:考武大的考生,如果没有看过相关论文或者其他书籍,可能并不能准确地对这一常谈的话题做一个明确的概念解释。怎么办呢?笔者的策略是:基本概念还是要有的!问题是怎么编?按照“顾名思义”的方法:
①基本内涵:媒介审判即是在法院正式判决之前,媒体预先对事件或相关人物作定性评判并加以传播的行为。
备注2:编完这个再怎么继续:
②媒介审判的典型表现:举例子,如:薄熙来案件审判过程中,我国部分媒体的表现。用陈力丹老师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的辩护是无用的,你就是有罪。
③媒介审判的非法治影响:媒体的舆论误导;对案件及当事人的不公正;有损司法公正;甚至还可以联系当前的“全面依法治国”来补充:这是对法治的亵渎;等等。
④媒介审判的反思:试图以媒介审判的方式遏制不良现象,其自身亦成为另一种不良现象。还可以继续深入一步:媒体该加强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啦!
二、观点讨论(2*20分)
1.信息只由少数人发布的媒介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网络中记者仅能保有的权利就是信息发布的权利,如果没有通过共享,会发现周围都是无意义的信息;媒介融合的意义在于记者关注于分享信息,彻底抛弃对信息的控制权。
2.媒介反映世界时总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编辑选择信息的片面……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不能只是停留在客观性的操作 ,更需要传媒从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题型分析之观点】很多前辈提点过:武大的观点或辨析一类的题型,重在辨证看待问题!辨证!笔者比较认同。
【考题分析1此题初看,各种概念混谈,所以第一步:缕清思路。怎么缕?首先,把握整体意思。基本要义是:网路时代,新闻记者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把控者,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因为:更多的“路人”参与到了信息传播与流通活动中来。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媒介转型了,媒介融合了,故记者的角色与定位也相应地在转变。——这便是突破口之一。
【框架建构及要点1此题角度有很多,如可以从记者的职业角色定位谈起(源于童兵老师《导论》这本书);也可以谈信息的实质(源于刘海龙老师的《范式》这本书,当然这并不是武大的指定参考书目);还需要谈:媒介融合(题中提到的专业概念,最好不要少);针对“信息的控制权”可以谈:“把关人”角色的变化。基于以上几个基本点,最后可以回归到“传播”的实质这一问题上来:传播(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分享;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诠释精神交往的意义;同时,结合武大单波老师的“主体间性”的思想,补充强调传播双方的关系实质。这是提分点。、
当然,这么多零散的点,如何组织起来体现你的逻辑呢?以下方案供参考:
①记者职业角色的传统定位:记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意见交换的桥梁”、“监督权利的镜鉴”、“社会民众的教师”等。这一定位,虽然试图平衡传播者与受传者在信息传播中的关系和思维,但仍隐约体现着一种传统的“传—受”模式。在网络时代,记者定位转换思维。备注1:第一点既是一般的概念阐释,而且还包含着一种批判思维,同时,也为下文做铺垫。
②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转型:解释媒介融合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如媒介融合之中就包含新闻生产从主体到策略、从平台到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融合”发展。
备注2: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大篇幅阐述媒介融合的基本知识点,只需要根据题目所涉及的范畴,作简要论述,因为题目重点并非直接考查媒介融合。笔者在这里单独拿出来解释,也只是起承上启下之用。
③网络空间“把关人”的变迁: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到网络时代的“百家争鸣”,信息的把关权,部分地从传播者手中,过渡到受众手中。
备注3:以上三点,就从“传播者”开始,逐渐谈到所谓的“受传者”;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详谈“主体间性”、信息传播的实质、传播的意义及精神交往。参考资料源于《传播学教程》、单波老师的论文及《单向度》。笔者后文不再赘述。
备注4:这里我们也可以做个小小的总结:新闻学的考察,不一定局限于新闻学的范畴,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有和传播学挂钩,你的见解才可能更深入。
④传授双方的关系——“主体间性”思维
⑤信息传播实质——信息分享
⑥精神交往的意义:除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可以引入哈贝马斯的“行动交往理论”,即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行动交往理论正是从主体间性出发,来建构公共性。
总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参与主体更为多元,传播者对信息的绝对控制有所削弱,信息传播更强调“传而通”、“平等性”;但也不可完全将传媒的控制功能弱化,不论是“媒介议程设置”还是“沉默的螺旋”,或者是“新闻框架”等这些关于传播效果的经典研究及其研究成果,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这告诉我们,传媒的控制力依然在若隐若现地发挥作用。
【考题分析2首先有必要说明一下,上述题目与真题表述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印象中,真题并非强调要“发挥主观性”(这句话说过了的话,很可能曲解原文意思,走向“主观性”的极端),而是说人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其次,客观性理念,不仅仅具有操作层面的意义,更是根植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道德意识、理性精神等更深层面的东西。这一点,直击单波老师1999年的论文《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
总体看来,这道题分值大,但要拿高分,也并不难,属于“性价比高”的题型。
【框架建构及要点2一般考生基本都会联想到:客观性的基本内涵;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也有一些考生会提及单波老师论文中的观点。那么如何答出深度来呢?且看:
①新闻客观性的基本内涵:形式+内容
②客观性理念形成的历史背景:19世纪政党报纸向商业报刊转变,新闻由“政党模式”转向“信息模式”;哲学上的可知论基础确定;传播科技的发展;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下的必然产物;通讯社的出现。等等。
备注2:能够将理论与历史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厚重感;
③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新闻事业的倾向性可结合一些典型的理论,如媒介议程设置、拟态环境等;而新闻记者的倾向性源自于记者个人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政治倾向、价值取向等等。
④谨防“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前者强调绝对客观,后者否认客观,强调绝对主观。都是走入极端的表现。
⑤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基于武汉大学单波老师的研究成果(略)
四、辨析题(25分)
有人认为UGC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也有人认为UGC只是公众的幻影。请对以上两种观点加以辨析。
【考题分析】不论是UGC,还是PGC,均与互联网联系紧密。这也可以看出武大出题的风格,即既注重基本理论的把握与理解,又关注前沿成果。这里的前沿或许不是最热的,但一定是在特定时期引起过学界内外讨论的。
对于此题,笔者不想提供任何具体的参考答案,因为互联网领域实在有太多可谈的了,不同的切入点,引出的是不同的话题。大家可以专门挑几篇论文(比如:人大喻国明老师、彭兰老师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此类型的题目,做出一个归纳。这样在下次换一种角度提问时,也可以从容应对。
此外,变中的不变之处在于:不论怎么变,还是有规律可循;而所谓的5W模式,几乎是万能救急解药。
需注意的是,题中特意提出了“幻影”这一概念,其实也并非偶然。李普曼在《幻影公众》中,详谈了这一概念,包括“局内人”与“局外人”。在这里,我们怎么将李普曼的这一观点辩证看待,是体现考生个人思想的一个点。
【答题框架及要点】这里仅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框架:
UGC产生背景:简要介绍互联网时代,UGC模式的生成及其特点;
UGC存在的意义及其局限:凡事正反面,尤其是对于这种新兴概念;
备注1:局限,主要是源自于用户生产行为所导致的非专业性及其他的问题,如:信息时代的信息冗余、信息失真/新闻失实、诽谤、侵权等等;落脚点在于“用户”的混杂性,并由此引出以下第三点内容。
UGC的参与主体——公众行为及心理分析:这一点其实可以很自然地与传播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挂钩,如:“沉默的螺旋”现象、公众的“刻板成见”;对公众行为的肯定看法,其依据则来自于对这些理论的辨证批判,如:公众的理性精神、舆论监督。
备注2:以上两点,可以结合实例来谈。如:正面的维基百科;反面的就是网络时代的种种群体非理性表现。这里不做详述。
传播学部分(75分)
一、辨析题(2*15分)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淡化对可信度低的信源可信度质疑的倾向。
2.人们对信息的认识来源于遗传机制,对于同一条信息,不同人会有相似反应。
【考题总体分析】不论是这两道辨析题,还是接下来的论述题,我们可以发现,传播学这一块,武大首先是重理论的掌握的。这种掌握,并不是照背书上的几段话,而是要在背与记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将不同的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甚至可能产生自己的合理的批判性思考。这样,在考试的时候,遇到此类辨析,便不会顿感无措。因为功夫已经在平时花进去了。
【考题分析1此题很容易联想到《传播学教程》中的第十一章,效果研究,霍夫兰。第一、信源可信度;第二、“休眠”效果。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研究,也即是题中所重点考察的点。
那么,这道题如果每个人都仅仅这么答,显然不够有亮点。突破在于:即便相关实验结果及理论证实了“休眠”现象的存在,但对此问题也不可绝对化,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比如:在“内容为王”PK“技术为王/技巧为王/策略为王”的时代,不管怎样,优质的内容始终不可或缺,其他的既可以发挥“锦上添花”的功效,也可以呈现“多足鼎立”的局面。
那么,笔者所说的这一点和题目有什么关联呢?关联在于: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那么“信源的可信度”问题,就可能只是导致某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决定因素,而非唯一决定因素。如果信源可信度低,同时内容可信度也低,那么即使时间推移了,人们对消息的质疑依旧不会有明显减弱的趋势;如果信源可信度低,但内容是优质可信的,那么才可能出现题中所述的情况。
其次,笔者在考场上,其实也不仅仅从这两大方面去分析此题,还结合了自身的经历。在此不作赘述。但笔者的意思是,提醒广大考生:法无定法。有思想、有观点、有见解都行,只要你自己可以把问题说通。我想,这也是让你的答案,能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同寻常吧。
【框架建构及要点1
①简要阐述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五大方面——主体、内容、渠道、对象、技巧
②聚焦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两个实验两种发现——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③单纯的关注信源的可信性,并不能完全下定论:正反阐述;
④总结及升华:传播效果是多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单纯地将某一效果归结为一种原因,是对效果产生条件的误读。
备注:诸如此类的总结,可多借鉴《教程》上郭庆光老师的方式,很专业,也很稳、准。
【考题分析2这道题也是可以在《教程》上找到对应版块的。首先可联想到的几个点是:“刺激—反映”心理模式;与之关联的是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最大的背景就是“魔弹论”。三个方面一以贯之。
同时,对此题,同样需要辨证。有同学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没错,是有些绝对和不合情理,但在特定的环境中,并非没有可能。譬如:大到一个国家,目前的朝鲜(犹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当然,政治敏感问题,你可以不详谈;小到一个封闭的群体,传销、集合行为中的受众表现等等。
【框架建构及要点2
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那么,人对信息的接受行为,也并非只是遗传机制在起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人的理性认识与判断。
②“魔弹论”的基本观点及产生背景:
A基本观点:药剂注入皮肤,子弹击中躯体;
B产生背景:
第一、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传播媒介的迅速普及与发展;
第二、第一次世纪大战中的宣传战时研究;
第三、第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影响。
备注1:第三点正好切中题目观点,可详谈。其中,关于大众社会论,可作一个客观评价。这就将《教程》中的第十一章与第十章打通了。
③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传播流”研究中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假说,既有倾向假说;霍尔的三种解读模式;“使用与满足”理论;等。
备注2: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哪怕一个小题;不要满足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理论,这样是看不到你学知识的成果的。
④总结中的辨证。(见分析)
二、论述题(25分)
请论述拉斯韦尔5W模式的意义及危机
【考题分析】说实话,笔者在考场上,做到这一题的时候,答题纸也没多少了。主要是前面话太多,所以这道题也只是答了个基本框架,也稍微谈了下自己的认识。现在看来,要答出新意,可能需要参考论文;或者,根据自身的理解,来合理地提出不同的看法。
再者,武大历年真题中,很容**察这一类型的题目:****理论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的适用性;这道题虽然没有这么问,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答。
最后,怎么理解“危机”一词?!笔者认为,“危机”,不仅仅是谈局限,更是要结合当下媒体的发展现状,谈这个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也最终归结到上面所说的新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上来。
【框架建构及要点】
①拉斯韦尔5W模式概述。这一点可以摆上模式图,更直观形象。
②拉氏5W模式提出的意义/价值:
A提出了五大环节及要素,为人们把握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提供了基本出发点;
B形成了传播学研究的武大基本领域;
C奠定了以“模式”或“图解”方式来研究传播学的基础。(这一点《教程》上并没有)
③拉氏5W模式的局限:单向直线、缺少反馈;
备注1:以上三点,其实是把握拉氏5W模式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点;任何理论,都可以先从这几大环节着手:理论提出、理论内容、理论意义、理论局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题仅仅摆上书上这几点,显然,也与25分值不匹配,具体看下面。
备注2:此题需对第③点稍作展开,因为《教程》上面是比较简括的:。我们可以联系后来的理论,或者关于受众行为的效果研究:“传播流”、“使用与满足”、霍尔的三种受众解读模式,谈及受众的主动性、传播过程的双向互动性及反馈的意义。
这一点,其实在上面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中,也有提及。所以说,知识是相通的,理论那么多,只考察了一个,但我们仍然可以用多个理论来作分析与支撑。
④互联网时代5W模式所面临的危机。这是提分点。可以谈:
A传播主体打破单一,呈现多元化;(尤其是自媒体平台)
B传者受者界限模糊,传受双方是“主体间性”关系;(UGC模式,联系新闻学部分)
C传播渠道被重点强调;(危机社会中的各种危机公关,要求渠道必须顺畅)
D传播讯息不再只是内容层面,媒介也成为一种讯息;(结合麦克卢汉的观点谈当下媒体的现状正好合适)
E传播效果被重新定位。(传统的“效果”,强调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现在既然是“主体间性”关系,受众自然不再只是“效果”评估的唯一对象)
总之,拉氏的5W模式,其重要性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在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的传播方式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危机同样也是需要正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模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三、材料题(20分)
双十一是电商营造的消费节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联合CCTV等媒体......在网络、手机等媒体中打造“双十一晚会”。请谈谈你的观点。
【考题分析】某辅导机构,针对这一热点,给过分析。此处,笔者从其他角度,稍作补充。
可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A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关于文化工业与传媒的观点、斯宾塞的“受众商品论”;B当然也可结合《教程》谈及“培养理论”、“使用与满足”等。
需注意的是,我们并非盲目罗列所谓的理论,而是要从中贯彻一种思想。比如:上述几种理论的关系在于,A中主打批判思维,B中从另一个维度强调了积极意义。
【框架建构及要点】
①从“双十一狂欢节”的源起及演变,窥视传媒转型发展轨迹。“双十一”,从单纯的单身族的节日,演变为传媒与电商联合打造的狂欢购物节,其背后既有商业逻辑的推动,也有传媒自身转型的需要。
②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流行。结合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这一点谈好了,自见深度)
③由消费主义中,物的符号化,过渡到文化工业中文化的异化。
④受众角度:A受众的商品化;B传媒对受众虚假需求的刺激与满足(源自马尔库塞的思想)C“单向度”人的产生。
⑤积极意义在于:培养一种社会共识;刺激经济发展;满足受众需求。
⑥因为此现象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候产生的,我们可以联系麦克卢汉的观点:技术的支撑改变了社会结构及社会生活方式。可能导致的危机是:“工具合理性”逐渐演变为“统治合理性”。由此也可窥视:一方面是传媒急切地寻找转型途径,一方面是转型的迷失带来的媒介功能的异化。
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小结:不论是从讯息及文本层面考察,还是从媒介技术环境角度考察,“双十一晚会”这一现象,既值得探索,也值得深思。作为参与者之一的传媒,如何在其中把握好方向和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备注:最后这一题,开放性可见一斑。但越是开放题型,越可反映出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情况。所以笔者在最后也想提醒一下接下来即将备考的童鞋们,前期切勿迷信各类技巧策略,打好基础是关键。暂且写到这里吧。
201614日晚 愚汐star
此帖完成于:2016410

    评分

    参与人数 1K币 +20 收起 理由
    考研帮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80 元
    注册时间
    2014-2-2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18: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上传这篇二万六千字的帖子,为了保持里面做出的特殊标记以提醒后来者,文档重复上传了不下十遍。颇费了一番周折,也多亏了考研帮的客服们友好的态度。希望帖子能够对17甚至18等考研的人,有那么一点用。如此,也算没白费功夫。也多谢前来读帖顶帖的朋友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66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64 元
    注册时间
    2015-4-18
    板凳
    发表于 2016-4-13 12: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姐真有心,顶一个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2

    帖子

    8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80 元
    注册时间
    2014-2-2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13: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矛盾生物体 发表于 2016-4-13 12:49
    学姐真有心,顶一个

    谢谢咯!对发帖没有经验,不大清楚怎么上传了,没有推送,也没有阅读量。求建议!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0

    帖子

    66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64 元
    注册时间
    2015-4-18
    5
    发表于 2016-4-13 20: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永不后退star 发表于 2016-4-13 13:08
    谢谢咯!对发帖没有经验,不大清楚怎么上传了,没有推送,也没有阅读量。求建议! ...

    额(⊙o⊙)… 我也没发过贴,也不太清楚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04

    帖子

    700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700 元
    注册时间
    2014-11-14
    6
    发表于 2016-4-13 21: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好!你发的帖子除了后面的专业课说明外,其他的我都看了,我今年刚刚考的东南大学计算机的!无奈没用考上!我和楼主好像!我没有经济压力,但是我也在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多少还有一点,而且老爸老妈都支持我!但是我身体也不怎么好!今天请假去医院了!我估计是颈椎病,有时候头晕想吐!好难受!明天结果才出来,如果不严重的话,我就再考东南大学,如果比较严重的话,我就换学校了,真的很无奈啊!舍不得东南大学!就看明天结果了!感觉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 元
    注册时间
    2016-3-27
    7
    发表于 2016-4-13 22: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就会有回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8

    帖子

    155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30
    K币
    125 元
    注册时间
    2016-4-8
    8
    发表于 2016-4-14 17:01 | 只看该作者
    微博上先看到此文,作者良心之作,目前看过最走心的“考研与生活”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8

    帖子

    7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72 元
    注册时间
    2018-1-28
    9
    发表于 2018-3-5 20:44 | 只看该作者
    看完学姐考研的心路历程 很感动 最走心的帖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8 04:46 , Processed in 0.079720 second(s), Total 9, Slave 9(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