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5074|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哲学] 学习中哲的一些体会

[复制链接]

7

主题

59

帖子

50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132
K币
377 元
注册时间
2012-8-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0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的一些体会习中哲

    学习中哲一年多以来,明显的感觉到它和我们现在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时常有朋友问我,中哲和西哲的差别在哪里,中哲的特点是什么?其实这些问题在教科书上都有回答,但是那些都是大师级的专家学者们的体会,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不一定能体会得到,我在此就总结一下自己的感悟以及一些朋友的疑
问,写一写我对中哲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为了方便大家快速阅读,我还是简略点写,先写写中哲和西哲的不同吧。中哲在我看来,与西哲有着很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深刻地表现为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西哲要求认为对某一事物做出精确地分析,明确的归类,理性的意味,逻辑感很强烈,典型的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康德的逻辑归纳;而中哲则给你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他即有理性的成分在,又有道德(信仰)的成分在,最典型莫如宋明道学,感觉像是在理性和信仰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的节点,给人和社会提供一个指导。
    所以,学习中哲,首先要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不要非得把某一思想分析的彻底,用马哲话说就是要辩证的看。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多是以西方为模型而照搬过来的,我们现在看中哲,就有些像近代的人看西方的科学一样,难以理解。把自己的视野放宽,学习中哲的首要条件。
    其次,学习中哲个人觉得对历史得有相当的了解,因为中国先贤的思想都是和自己的人生阅历紧密相关的,只有结合历史,才能更好的体会为什么会有某种思想的产生。中哲非常重体会、感悟,但是我们年轻人的人生阅历不够,自然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唯有读历史,才能感悟到在那种人生境地之下,一个人的思想会怎么变化。读历史,就是要增加自己的人生体会,增加感悟。
    再次,个人感觉,最核心的是要把握形上和形下。形上并不是和马哲说的唯心、教条等同的形上,而是《易传》里说的“形而上者之谓道”,道德层面的形而上,这是在精神层面,或者说是信仰层面的理论、思维;形下的是和它相对应的在人生、社会上的具体展开,告诉我们具体该怎么做,是实际层面的东西。中国古人是没有“物理”和“物理学”之后的区分的,在中哲里,形上和形下都是“物理学之后”。古人认为这世界是统一的,是有一个“理”或者是“道”在统辖着的,所以我们看待形上和形下时,也不能单纯的把它们完全非别开来,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互相照应的,典型的是老子的“道”学,既有形而上的不可捉摸的“道”,又有在形而下(实际上)的“无为而治”,这两个就是贯通形上和形下的典范,中哲以后的发展路线基本上都是按老子的这个模式来的。理解了这个,那么中哲的大多数思想,理解起来就方便很多,条理性也强很多。
    另外,中哲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隋唐佛学,佛学艰深难懂,其中逻辑性很强,但又不像西方的逻辑;讲究信仰,但不同的宗派对佛性、真如等前提又时常有争论,这和基督教又不相同,所以看佛学的时候,要把它单独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对待。如果细心的朋友,比较下禅宗和以前的宗派,就会明白为什么说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以上就是个人对中哲的一些体会,说实话不仅是中哲,包括一切学问最重要的都是要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别人的意见只是参考,如果没能亲身去感悟,还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如果有看不明白的,还是再看看书,把不同的思想相互对照下,亲身去研究一下、发现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4

    帖子

    479

    积分

    未激活ID

    精华
    0
    威望
    18
    K币
    461 元
    注册时间
    2014-5-24
    沙发
    发表于 2014-7-28 16: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重逻辑思维理性思辨,中国哲学重人生体验和感悟。总体而言,西方哲学重“理”,中国哲学重“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24

    帖子

    479

    积分

    未激活ID

    精华
    0
    威望
    18
    K币
    461 元
    注册时间
    2014-5-24
    板凳
    发表于 2014-7-28 16: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任何归纳逻辑难免有挂一漏万。借用佛家的说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3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8 元
    注册时间
    2014-5-11
    地板
    发表于 2014-8-2 0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学中哲的吗?我对中国哲学很兴趣。我觉得道家注重宇宙伦理,儒家注重人生伦理,佛家注重生命伦理。希望可以切磋!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59

    帖子

    50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132
    K币
    377 元
    注册时间
    2012-8-14
    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1 20:03 | 只看该作者
    百家经纶 发表于 2014-7-28 16:32
    西方哲学重逻辑思维理性思辨,中国哲学重人生体验和感悟。总体而言,西方哲学重“理”,中国哲学重“道”。 ...

    “重理”和“重道”这种区分不太好,因为我们还得在理解之前我们还得厘清什么是“理”什么是“道”,而且你说西方哲学不重伦理,那也是不对的,西方哲学很多都以幸福为终极追求,而中国哲学里宋明理学时期的逻辑思维经过与佛教的磨合,也已经很出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

    帖子

    9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30
    K币
    62 元
    注册时间
    2014-8-21
    6
    发表于 2014-8-22 2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明觉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8 元
    注册时间
    2014-2-12
    7
    发表于 2014-12-20 11: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80

    帖子

    16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62 元
    注册时间
    2014-12-2
    8
    发表于 2014-12-23 1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嗯,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哲学是一种负的方法,而西方哲学是一种正的方法。这个正的方法本身就是逻辑分析的方法,就是像迪卡尔那样的在概念中间辨析分明,由分析上升到综合。但是中国哲学追求的是不断的上升与综合,不断在更高的层次上求知识的综合统一。是消除差别的。个人觉得这和民族思维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要把握中国古人那种思维,确认需要楼主说的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况中,毕竟中西不同,用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方式照搬到中国哲学上,很难求其通达,反而让中哲失去了活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85

    帖子

    632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32 元
    注册时间
    2014-8-30
    9
    发表于 2014-12-23 15: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觉中哲总是在想着走捷径…现在研究中哲要想跳出西方思维的框架显然是不可能的,就连“哲学”这个概念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社会的现代化我们也是靠着西方的工具和方法来开展的,怎么跳出来?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还好些,你说的读历史那是所有地方研究思想都必要的手段,也不单是中哲才需要的,而且这种方法说到底也是马克思所着重倡导的,说到底还是在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哲

    来自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0 元
    注册时间
    2014-12-5
    10
    发表于 2014-12-27 10: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开篇就是中哲和西哲的对比。对露珠的说法表示赞同,西哲总是和数学物理科学学科紧密相连,中哲更注重个人的身性修为。西哲可追溯的典籍也比较多,中哲大师们很多都是不屑于著书立作。西哲的理性思辨纯粹,真的很杀脑细胞。

    来自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4 13:39 , Processed in 0.055950 second(s), Total 9, Slave 9(Usage:7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