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3539|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态学考研题库

[复制链接]

8

主题

15

帖子

11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4
K币
109 元
注册时间
2012-12-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态学考研题库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获得数据编制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集群: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
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
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一定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生活型谱:指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的一个系列。
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丛内的植物种。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
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
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
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
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
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
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
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                      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            B.芦苇                C.马铃薯                 D.玉米
20、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群落类型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A.
B.
C.
D.
95
52
12
1
1
5
21
20
3
38
20
62
1
4
5
15
0
1
42
2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                                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          B.特征种           C.建群种            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
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
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
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沼泽
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
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   
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45、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
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
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5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
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4、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70、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           B.片状结构            C.块状结构           D.柱状结构   
75、比较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母质是(B)。
A.酸性岩母质         B.冲积物母质           C.风积母质          D.黄土母质   
76、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及土壤团粒结构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生物是(D)。
A.植物             B.原生动物              C.节肢动物             D.微生物   
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78、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                          B.10只/hm2黄鼠
    C.100个/hm2鼠洞                            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79、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                B.蛔虫                  C.珊瑚虫              D.青蛙    80、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             B.一窝小鸟            C.一只鸡             D.一棵松树   
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82、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8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84、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87、旅鼠和北极狐的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的周期为(D)。
    A.1~2年                  B.2年           C.3年             D.3~4年   
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8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91、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           B.原始合作          C.偏害作用            D.拟寄生  
92、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C)。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93、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                          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                    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99、欧洲的穴兔于1859年由英国澳大利亚,10几年内数量急剧增长,与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这种现象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B)。
    A.种群大发生          B.生态入侵           C.不规则波动       D.种群大爆发    100、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
    A.大型有蹄类           B.食肉类            C.一些蜻蜓的成虫         D.蝗虫  
101、在渔业生产上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海洋捕捞时,应使鱼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在(A)。
    A.K/2                 B.K              C. K/4              D.K/3   
102、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0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10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            B.奥德姆              C.苏卡乔夫              D.坦斯利
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
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
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大陆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
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               D.水库
126、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B)。
A.化能合成细菌           B.真菌              C.蓝绿藻          D.蕨类植物
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
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9、捉100种动物容易,捉一种动物的100个个体难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湖泊                   C.草原              D.荒漠
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31、大型食草有蹄类和穴居哺乳类动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草原
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
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
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                         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                       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137、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
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141、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殖                      B.农田的间作套种
C.海洋的网箱养殖                        D.稻田养鱼或养鸭
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
A.2~3个               B.5~6个             C.8~10个         D.12~14个
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145、能流和物流速度快的生态系统是(A)。
A.热带雨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北方针叶林
146、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A)。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14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               B.河口               C.红树林               D.盐湖
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
A.植食动物                         B.一级食肉动物
C.二级食肉动物                     D.三级食肉动物
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53、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15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55、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15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157、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B)。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58、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15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60、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6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162、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16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6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65、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16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16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兼养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68、下列哪一类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69、生态系统内消费者的营养级的确定是根据(D)。
    A.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消费者的食性                  D.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70、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17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D)。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17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B)。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173、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B)。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175、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B)。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76、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D)。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7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78、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D)。
A.疏透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79、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80、种群是指(A)。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81、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B)。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82、种群平衡是指(B)。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83、法瑞法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B)。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184、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D)。
    A.蒙古栎          B.长白落叶松            C.红松              D.兴安落叶松
185、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D)。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86、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8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18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C)。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89、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C)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
  A.初级总生产力                    B.初级净生产力
    C.群落净生产力                    D.次级生产力   
190、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D)。
    A.改善环境                         B.消灭竞争者
    C.增加总生产量                     D.增加净生产量
191、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C)。
    A.海洋                B.草原             C.海陆交接地带             D.荒漠
192、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193、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湖泊               B.草原             C.果园                D.热带雨林
194、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D)。
    A.石油            B.天然气             C.煤               D.水能
195、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D)。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96、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C)。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
    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                       D.保护害虫种群
197、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B)。
    A.3%                 B.0.5%               C.20%           D.万分之一
198、生态系统的概念是(B)于1953年提出来的。
A.Fisher            B.Tansley            C.Vickerman           D.Mobius
199、外温动物的代谢速度随温度的增加用温度系数描述,那么温度系数Q10是温度升高(C)对代谢速度影响的指数。
A.20℃              B.5℃                 C.10℃              D.15℃
200、在(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              C.种间               D.种内
201、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B)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202、在温带生态系统中,热的主要储存位置是(B)。
A.空气              B.土壤                 C.水                D.生物体
203、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C)。
A.气候驯化              B.调节              C.驯化              D.适应
204、(B)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05、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C)。
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
206、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C)。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207、全球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为(A)t/a干物质。
A.120×109              B.120×108         C.50×109          D.50×108
208、酸雨中含有的酸性化合物是(D。
A.HCl与H2SO4      B.HNO3与HCl      C.H3PO4与HNO3     D.H2SO4与HNO3
20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害生物的是(D)。
A.鼠                B.蝗虫               C.红蜘蛛              D.麻雀
210、稳态的英文是(A)。
A.homeostasis        B.homeotherm          C.homogenons         D.homologous
211、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C)。
A.蜗牛              B.细菌               C.藻类              D.蚯蚓
212、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213、捕食者优先选择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D)的一定大小的猎物。
A.质量              B.重量               C.体积               D.能量
214、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B)。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215、(A)是将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一个测量,运用于外温动物可反应这些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环境温度及时间。
A.生理时间          B.物理时间            C.生物钟          D.温度时间
216、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C)。
A.收获最大产量                                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217、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B)表示。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218、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D)。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219、对于植物,下面选项中(B)是可以被消耗掉的。
A.温度               B.太阳辐射             C.盐度             D.负反馈
220、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A)。
A.栖息地(生境)         B.生态位           C.位点            D.生存空间
221、夜间,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A)。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降低
222、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C)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        B.Hamilton定律       C.比尔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23、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A)。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24、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B)。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225、(C)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A.鱼类             B.细菌             C.浮游动物            D.藻类
226、根据生物个体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B)种形式。
A.2                 B.3                C.4                  D.5
227、(B)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228、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C)。
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229、生态位的英文是(B)。
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230、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气温上升了(D)。
A.0.5~0.7℃          B.0.3~0.5℃            C.0.5~0.7℃         D.0.4~0.7℃
231、物质的热容量是1cm3物质上升(A)所需要的热量。
A.1℃               B.10℃                C.5℃               D.100℃
232、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B)。
A.温带常绿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D.落叶
233、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C)。
A.河口湾            B.大陆架            C.海藻床或珊瑚礁        D.大洋区
234、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A)。
A.磷                B.碳                  C.硫                D.钾
235、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食草动物           B.杂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碎食动物
236、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无脊椎动物        B.外温性脊椎动物     C.内温性脊椎动物      D.原生动物
237、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C)。
A.二氧化碳          B.温度               C.水               D.营养物质
238、下列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最快的是(C)。
A.木质素            B.纤维素             C.单糖             D.半纤维素
239、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B)。
A.温带森林          B.热带森林           C.草地            D.北方针叶林
三、多项选择
1.减少土壤侵蚀的方法有(ABCD)。
A.进行等高耕作     B.覆盖作物(如豆科作物)    C.轮作     D.进行免耕农业
2.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对每一部分,生态学家感兴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那么在生态系统这一水平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有(ABD)。
A.能流           B.食物网            C.群落的组成         D.营养物的组成
3.植物种间对辐射强度反应的重要战略差异显示为(CD),它们分别具有适应于高的和低的光辐射范围。
A.强辐射种        B.弱辐射种          C.阳地种            D.阴地种
4.种群的密度制约有(ABD)几种形式。
A.过度补偿        B.补偿不足           C.均衡补偿         D.准确补偿
5.大型种子无法有效地被风传布,除非靠水传布或依靠动物来散布,下面选项中的动物可作为种子扩散者的有(ABCD)。
A.啮齿动物          B.蝙蝠               C.鸟             D.蚂蚁
6.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7.鸟和哺乳动物属于(AD)。
A.恒温动物           B.外温动物           C.变温动物          D.内温动物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ABC)。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自相残杀
9.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出现在(ABCD)。
A.沼泽               B.温地             C.河口湾            D.耕地和珊瑚礁
10.农业对生态的影响有(ABCD)。
A.控制害虫的后果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壤侵蚀                               D.营养物、水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11.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是(ABDE)。
A.光         B.二氧化碳           C.氧气         D.营养物质          E.水
12.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ACD)。
A.太阳的日总辐射量               B.水的温度              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D.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E.水中磷的含量
13.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有(ABD)。
A.营养物质                        B.光                     C.水中氧气的浓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E.水的浓度
1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ABCDE)。
A.收获量测定法                   B.氧气测定法            C.二氧化碳测定法
D.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E.叶绿素测定法分生产量.
15.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ACD)。
A.碎裂           B.溶解        C.异化          D.淋溶           E.矿化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ABD)。
A.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B.分解者的生物种类          C.待分解资源的种类
D.分解时的理化性质           E.待分解资源的数量
17.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一般在(BCD)层次上进行。
A.物种           B.种群         C.食物链       D.生态系统        E.生物圈
18.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ABCD)。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E.图象信息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10、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
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 (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
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1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17、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18、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19、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
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FU
   (2)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
   (3)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
2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①增加对食物的竞争
②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
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  ②补偿不足  ③准确补偿
2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2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714.png(1)收获量测定法;(2)氧气测定法;(3)二氧化碳测定法;(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5)叶绿素测定法。
2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2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29、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3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33、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
(1)竞争与协同进化;
(2)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3)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4)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3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38、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41、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42、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3、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4、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5、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46、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7、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48、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
49、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50、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51、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2、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5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54、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5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
    (2)垂直结构
    (3)年龄结构
56、生态位有哪些特征?
    (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
57、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58、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59、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60、比较镶嵌性和复合体。
镶嵌性
复合体
(1)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
(2)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
(3)斑块较小
(4)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
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
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
斑块较大
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
61、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62、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63、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64、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内环境无特点。
(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
(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
65、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66、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过程。
(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
67、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2)沉水生物群落阶段;(3)浮叶根生生物群落阶段;(4)挺水生物群落阶段;(5)湿生草本生物群落阶段;(6)森林生物群落阶段。
68、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69、顶级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1)生物量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3)净生产量低;(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6)群落稳定性高。
70、陆地生物群落有哪些分布规律?
(1)纬度地带性;(2)经度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
7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和依据是什么?
(1)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
72、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1)群丛(基本单位):①层片结构相同;②各层片优势种相同
(2)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相同
(3)植被型(高级单位):①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②水热条件一致
73、简述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体系。
(1)植物区系分类原则;(2)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相同的群丛纲,群丛目,群属应具有类似的特征种和区别种,群丛是具有一个或较多特征种的基本分类单位。
74、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有何区别?
(1)分类原则的区别:①英美学派为动态原则;②法瑞学派为植物区系原则。
(2)对群丛的理解和确定不同:①英美学派:凡是外貌,生态结构和种类组成相似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②法瑞学派:一个或多个特征种相同的群落属于一个群丛;③英美以优势种确定群丛,法瑞以特征种确定群丛。
(3)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二个系统,法瑞一个系统。
(4)群丛命名方法不同。
75、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1)生活型;(2)叶性质:①叶级②叶质③叶型;(3)季相
76、主要顶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1)单顶极:同一气候区内,无论其他生态条件如何,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2)多顶极:同一气候区内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群落。
(3)顶极-格局:同一气候区内,可有多个顶极,但各顶极呈连续变化格局。
77、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
(2)生境:终年高温多雨。
(3)群落特征: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②群落结构极其复杂;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④无明显季相变化。
78、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乎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79、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80、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大陆。
(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81、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82、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大陆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83、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大陆中心。
(2)生境:极端干旱。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84、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冰洋沿岸。
(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
85、比较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异同。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分布
生境
群落特征

相同处
热带荒漠与热带森林之间
终年高温
散生有耐旱乔木
喜热旱生禾草占优势
均为旱生禾草占优势的草本群落
温带荒漠与温带森林之间
低温,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无乔木
耐低温旱生禾草占优势
86、分析比较远洋生态系统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表层:光照充足、生产者多、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生产力高。
    深层:光线微弱、几乎无生产者、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少、生产力低。
87、为什么说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非独立性的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大。
   (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资料靠其他生态系统输入。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要运到其他生态系统去。
88、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
(1)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
    (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而且,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
89、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大循环)的特点。
小循环:必须有生物参与,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
    大循环:可以无生物参与,范围大、流速慢、周期长。
    小循环寓于大循环之中,没有大循环就没有小循环。小循环对大循环也有影响,自从生物界诞生以后,许多物质的大循环都有了生物的参与。
9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   
    (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91、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92、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
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93、简述当前世界不可更新资源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
趋势:日益枯竭。
原因:全球储量有限,地域分布不均,过量开采和消耗,不能更新。
94、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g/m2或J/m2。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表示的是速率,单位是:干重g/m2·a或J/m2·a。
95、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96、请简述生态因子的几个特点?
(1)综合性: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它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改变常引起许多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明显变化。
(3)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不可缺少,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其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4)限定性:生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还有阶段性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喽。
97、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2)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3)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4)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98、二十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英美学派:英国坦斯列,美国克莱门茨
    研究重点:植物群落的演替。
    法瑞学派:法国布朗-布兰柯,瑞士卢贝尔      布朗不难嗑 诺贝尔
    研究重点:特征种和区别种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且建立了一套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德日兹     得日鸡
    研究重点:对群落进行分析,研究了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的关系。
    前苏联学派:苏卡切夫
研究重点:以欧亚大陆寒温带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着重于草原利用、沼泽开发,北极的资源评价。
99、生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
1、低温
植物:(1)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2)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
动物:(1)降低热传导(最直接方式);(2)增加产热;(3)局部异温性;(4)降低体内温度;(5)行为调节;(6)耐受冻结;(7)超冷。
2、高温
植物:(1)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2)生理上: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
动物:(1)通过皮肤血流量来散热;(2)改善身体外部环境;(3)蒸发散热,如出汗、呼吸等。
100、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1、植物:(1)促进种子萌发;(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4)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2、动物(1)加快发育速度;(2)增加昆虫的产卵数。
101、火的来源、分类及火的生态作用。
火来源于天然的火山喷发、闪电、陨石下落等。火分为树冠火、地面火、地下火等。火的生态作用是:(1)焚烧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压力作用:火烧掉老枝,利于新枝条生长;(3)火在物种竞争中起重要作用;(4)灾害作用:引起物种绝灭。
102、土壤生物性质的生态作用。
(1)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还原者,它们能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
(2)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可以直接分解。
(3)微生物产生一些生长激素和维生素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有具体作用。
(4)某些微生物与某些植物形成共生体。
103、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生物因素(1)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干扰(1)自然干扰(2)人为干扰
    3、空间异质性
    4、岛屿效应
104、简述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105、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
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3)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06、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
r-选择和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的比较:
                         r-选择                            K-选择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种间竞争
选择倾向




寿命
最终结果     
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低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多变,通常不紧张
⑴发育快
⑵增长力高
⑶提高生育
⑷体型小
⑸一次繁殖
短,通常少于一年
高繁殖力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临近K值
经常保持紧张
⑴发育缓慢
⑵竞争力高
⑶延迟生育
⑷体型大
⑸多次繁殖
长,通常大于一年
高存活力

类型
种1    种2                       特征
1.偏利作用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4.中性作用
5.竞争:直接干涉型
6.竞争:资源利用型
7.偏害作用
8.寄生作用
9.捕食作用
+     0               种群1偏利者,种群2无影响
+     +              对两物种都有利,但非必然
+     +              对两物种都必然有利
0      0               两物种彼此无影响
-     -              一物种直接抑制另一种
-     -              资源缺乏时的间接抑制
-     0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     -              种群1寄生者,通常较宿主2的个体小
+     -              种群1捕食者,通常较猎物2的个体大
107、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08、生物群落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教材上是生态系统特征,有所不同。。。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4)形成群落环境
(5)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6)一定的动态特征
(7)一定的分布范围
(8)群落的边界特征
109、生态规划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基础有哪些,具有哪些特点?
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生态规划的理论是:(1)整体优化理论;(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生态平衡原理;(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110、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111、简要回答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
根据生态农业的定义,它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可调控性;(3)地域性;(4)高效性;(5)持久性;(6)稳定性;
112、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解释。
生态系统的动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进化和生态系统演替。生态系统进化是长期的地质、气候等外部变化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活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的生态系统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演替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之分,也有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的区别。
四、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类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整体观和综合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显然,研究生活在地表凋落物层的甲虫,是没有必要了解树林20米高度以上的温度情况的。此外,即使生物是处于同一地区、同一季节和同一天气类型之中,但由于小环境的不同,它们实际上是受到彼此不同的小气候影响而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例如,在严寒季节,即使雪被上的气温是零下60-70度,雪被下土壤表面的气温仍维持在10-20度;雪上生活的动物忍受着低温,而雪下生活的动物,实际上是生活在类似南方的小气候中,它们是因为有了适宜的雪下小环境,才能在冬季寒冷的地区生活下来。植被个体表面不同部位也存在着不同的小环境。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透±壤肥力的形成。微生物直接参与使土壤有机体中营养元素释放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也起着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土壤中某些菌类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如菌根、根瘤,它们有的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有的能形成维生素、生长素等物质,利于植物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而促使植物生长。
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
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的影响。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3、论述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的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的进化现象称协同进化。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者通常具锐利的爪,撕裂用的牙,毒腺等或其他武器,以提高捕食效率,猎物常具保护色、警戒色、假死、拟态等适应特征,以逃避被捕食。
蝙蝠能发放超声波,根据回声反射来确定猎物的位置;而一些蛾类能根据其腹基部“双耳”感受的声纳逃避蝙蝠的捕食。不仅如此,某些灯蛾科(Arctidae)种类能发放超声波对付蝙蝠的超声波,并使其堵塞或失灵。更有趣的是,为了对付蛾类这种“先进”的防卫系统,蝙蝠还能通过改变频率,避免发放蛾类最易接受的频率,或者停止回声探测而直接接受蛾所产生的声音以发现猎物。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是进化过程中的一场真实的“军备竞赛”。
在捕食者与猎物相互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常常是有害的“负作用”倾向于减弱。捕食者如有更好的捕食能力,它就更易得到后裔,因此自然选择有利于更有效的捕食。但过分有效的捕食可能把猎物种群消灭,然后捕食者也因饥饿而死亡,因此“精明”的捕食者不能对猎物过捕。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15、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
(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
16、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着发生联系。
17、论述顶极群落的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比较,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量最高;(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约为1;(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4)群落净生产量低;(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6)群落结构复杂;(7)物种多样性最高;(8)生化多样性最高;(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10)矿质养分循环封闭;(11)生物的生活周期长而复杂,生物体积大;(12)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
1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9、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
(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
(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
(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
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
(2)垂直结构: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②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
(3)年龄结构。
21、论述生物群落的外貌。
生物群落的外貌特征包括生活型,叶性质和季相三项内容:
(1)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的适应特征。
(2)叶性质:包括叶级,叶质,叶型等,群落不同,叶性质不一样。
(3)季相:是外貌的动态变化随季节更替而变,季节越明显地区,群落季相救明显。
22、论述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空间生态位;(2)营养生态位;(3)n维超体积;(4)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5)生态位的重叠;(6)生态位分离;(7)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压缩,生态位释放。
23、论述中国植物群落分布的原则、系统和单位。
(1)分类原则: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2)分类依据:①种类组成;②外貌和结构;③地理分布;④动态特征;⑤生态环境。
(3)分类系统: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亚群丛。
(4)主要分类单位:①群丛(基本单位);②群系(中级单位);③植被型(高级单位)。
24、论述英美学派和法瑞学派群落分类体系及其二者间的区别。
(1)英美学派
①代表人物:F.ECLements和TansleyA.G
②分类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
③基本观点:把成熟与未成熟群落分开,建成两个平行的分类系统,高级单位以动态特征为依据,群丛及其以下以优势种为依据。
(2)法瑞学派
①代表人物:J.Braun-Blanquet
②分类原则:植物区系
③基本观点:以植物区系为基础,所有分类单位都以种类成分为依据,具体分类时以特征种和区别种为标准。
(3)二者区别
①分类原则不同:英美动态原则,法瑞区系原则。
②对群丛理解不同:英美以优势种为依据,法瑞以特有种为依据。
③分类系统不同:英美两个相同,法瑞一个相同。
④群丛命名不同
25、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1)单元顶极
①代表人物:Clements
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
①代表人物:Tansley
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
①代表人物:Whittaker 怀梯克
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
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时间相适应的。
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
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26、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
(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
(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
(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
(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
27、论述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
(1)生物的迁移和定居:迁移能力强,定居能力强者可成为群落中一员,反之不能占领环境。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先期的群落创造了群落内环境,为后继的群落进入铺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适应而逐渐退出。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群落随生物密度增大而竞争变得激烈,导致竞争处于劣势者空间缩小,甚至退出群落,强者留下。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气候、地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群落演替发生相应的变化。
(5)人类活动: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砍伐、垦荒、火烧等)。
28、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特点:①建群种明显;②种类组成不稳定;③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
(2)发育盛期特点: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
(3)发育末期特点: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③种类组成开始混杂;④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
29、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
(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
(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
(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
(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
(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每个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30、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
(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
(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
(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
(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
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
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31、论述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乔木层消失,形成强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条件。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与原阔叶树种形成混交状态。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环境,便逐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
32、论述演替过程中群落特征的变化趋势。
(1)生物量:由低到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P/R):由高到低;
(3)总生产量/生物量(P/B):由高到低;
(4)群落净生产量:由高到低;
(5)食物链(网):由简单到复杂;
(6)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7)物种多样性:由低到高;
(8)生化多样性:由低到高;
(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率:由快到慢;
(10)矿质养分循环:由开放到封闭;
(11)群落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由低到高;
(12)熵:由低到高;
(13)信息:由少到多。
33、比较森林群落的生境及群落特征。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分布

生境
赤道及两侧湿润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
亚热带大陆东岸

夏热冬温,无明显旱季
西中欧、北美和亚洲温带大陆东岸
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北半球寒温带

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
季相
不明显
不明显
明显
落叶松林明显而其它林不明显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8900.png种类组成:丰富                                 贫乏
群落结构:复杂                                 简单
高位芽比例:高                                 低
净生产力:高                                    低

34、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发出的光能,被绿色植物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能,经食物链再转化为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化学能。在能流过程中,一部分化学能转变为供生物取食和运动的机械能并进一步以热能形式散失于环境中。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
35、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36、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7、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
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38、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2)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另一种反馈叫正反馈,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正反馈的实例不多,下面我们举出一个加以说明: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39、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营养位级。
    (3)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运转、做功的动力,没有能量的流动,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太阳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在细胞代谢中又转化为机械能和热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主要指生物生命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元素。生态系统中流动着的物质具有双重作用。首先,物质是储存化学能的运载工具,如果没有能够截取和运载能量的物质,能量就不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其次,物质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的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有有机体之间的信息传递。
40、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3)新生特性原则。当低层次的单元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较高层次的功能性整体时,总会有一些在低层次从未有过的新生特性产生。
4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初级生产主要能量参数,即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生态系统发育的早期,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低。随着生态系统的发育,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增加,到了生态系统的青壮年期,生物量继续增加,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生物量最大,呼吸量也最大,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反而最小。随着生态系统的衰老,各能量参数都逐渐减小。
42、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43、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分析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限制因素的差异。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水,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形关系。其次是光和温度。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光和二氧化碳,对于水域生态系统来说水总是过剩的,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二氧化碳在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少,从而限制水生生物的呼吸。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中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如N﹑P)也是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食物种群
动物得到的
动物未得到的
动物吃进的
动物未吃进的
被同化的
未同化的
净初级生产量
呼吸代谢
更高营养级取食
未被取食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过程的一般模式<BR<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8 元
    注册时间
    2014-9-17
    沙发
    发表于 2014-10-7 00: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心能不能发我邮箱呀,,我想打印出来可是不知道在这个上面怎么就能打印,,拜托了,526996972@qq.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9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38 元
    注册时间
    2014-9-25
    板凳
    发表于 2014-10-7 07: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可不可以也发我一份啊?十分感谢597900190@qq.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5

    帖子

    7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72 元
    注册时间
    2014-4-20
    地板
    发表于 2014-10-7 14: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哪本书的题啊?能不能给我也发一哈!谢谢860738564@qq.com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32

    帖子

    27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72 元
    注册时间
    2014-4-4
    5
    发表于 2014-10-7 17: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求楼主好心给发下邮箱,1002686467@qq.com十分感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6

    帖子

    6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2 元
    注册时间
    2014-5-13
    6
    发表于 2014-10-7 22: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0

    帖子

    6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7-25
    7
    发表于 2014-10-8 00:0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0

    帖子

    6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7-25
    8
    发表于 2014-10-8 00: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求同2513893586@qq.com楼主好人平安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8 元
    注册时间
    2014-10-6
    9
    发表于 2014-10-8 09: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也给我发一份呗,先谢谢楼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5

    帖子

    9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92 元
    注册时间
    2014-7-13
    10
    发表于 2014-10-10 07: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楼主附件上传可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5 02:05 , Processed in 0.126006 second(s), Total 20, Slave 20(Usage:9.2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