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44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史哲] 兰州大学 西方哲学史 课堂讲义

[复制链接]

6

主题

67

帖子

55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60
K币
495 元
注册时间
2012-2-18

真题小王子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1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墓碑铭文

第二章 康德
第一节 概论

一、康德的生平
(主要参看古留加著《康德传》之“附录”,商务版。)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
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的康德的一天是这样进行的:五时康德起床,穿着睡衣去书房,先喝两杯淡茶,再吸一斗香烟。七时康德去教室上课。课后他又换上睡衣回到书房看书。十三时康德再次更衣,与朋友共进午餐。饭后十三时三十分,康德便踏上那条被后人称为“哲学家之路”的小道,哲学家开始散步了……
    康德的私宅是在校任教后不久才买下的,共两层。书房里摆着两张普通的书桌,墙上挂着一幅卢梭的画像。康德的私人书籍并不多,各种书加起来也不过五百本。
     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一,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
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二、著作
前批判时期
(1746) Thoughts on the True Estimation of Vital Forces (Gedanken von der wahren Schätzung der lebendigen Kräfte) 《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
(1755)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First Principles of Metaphysical Knowledge (Neue Erhellung der ersten Grundsätze metaphysischer Erkenntnisse; Doctoral Thesis: Principiorum primorum cognitionis metaphysicae nova dilucidatio) “对形而上学认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5) Universal Na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of Heaven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 《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
(1756) Monadologia Physica 《单子物理论》
(1762) The False Subtlety of the Four Syllogistic Figures (Die falsche Spitzfindigkeit der vier syllogistischen Figuren) 《四个三段论格的错误烦琐》
(1763) The Only Possible Argument in Support of a Demonstr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Der einzig mögliche Beweisgrund zu einer Demonstration des Daseins Gottes) 《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
(1763)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Negative Magnitudes into Philosophy (Versuch den Begriff der negativen Größen in die Weltweisheit einzuführen) 《将负值概念引入世俗智慧的尝试》
(1764) Observations on the Feeling of the Beautiful and Sublime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önen und Erhabenen) 《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1764) Essay on the Illness of the Head (Über die Krankheit des Kopfes) “试论大脑的疾病”
(1764) Inquiry Concerning the Distinctness of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Theology and Morality (the Prize Essay)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Deutlichkeit der Grundsätze der natürlichen Theologie und der Moral) 《关于自然神论与道德的原则之明晰性的研究》
(1766) Dreams of a Spirit Seer (On Emmanuel Swedenborg) (Träume eines Geistersehers) 《一个视灵者的梦》
后批判时期
(1770) Inaugural Dissertation (De mundi sensibilis atque intelligibilis forma et principiis) 《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与原则》
(1775) On the Different Races of Man (Über die verschiedenen Rassen der Menschen) “论人的不同种族”
(1781) First edition of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92]) 《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
(1783) "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784)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Beantwortung der Frage: Was ist Aufklärung?) “问答:什么是启蒙?”
(1784) "Idea for a Universal History with a Cosmopolitan Purpose" (Idee zu einer allgemeinen Geschichte in weltbürgerlicher Absicht) “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通史的想法”
(1785)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1786)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al Science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Naturwissenschaft)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1787) Second edition of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
(1788)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实践理性批判》
(1790) Critique of Judgement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判断力批评》
(1790) The Science of Right
(1793)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Die Religion innerhalb der Grenzen der bloßen Vernunft) 《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1795) Perpetual Peace (Zum ewigen Frieden) 《永久和平论》
(1797) Metaphysics of Morals (Metaphysik der Sitten) 《道德形而上学》
(1798) Anthropology from a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Anthropologie in pragmatischer Hinsicht) 《实用观点下的人类学》
(1798) The Contest of Faculties (Der Streit der Fakultäten) 《学科的争论》
(1800) Logic (Logik) 《逻辑学》
(1803) On Pedagogy (Über Pädagogik) 《论教育》
(1804) Opus Postumum《遗著》

三、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
1、形而上学的命运与理性批判的使命
(1)形而上学的命运
在“第一版序”中,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理性产生出来的一门知识,具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即:理性向自己提出了超出了理性一切能力的问题。但是,这个命运不是源于理性本身,而在于我们理性在经验的进程中,总是要诉诸一些普遍的原理,然而当这些原理超越了经验的运用时,它就会掉到“黑暗和矛盾冲突之中”,因而经验也就是无效的了。于是,康德说:“那些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就叫做形而上学”!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做了刻画。最初,形而上学是“科学的女王”。现在则是“受到驱赶和遗弃的老妇”。从“科学的女王”到“被驱赶和遗弃的老妇”,乃是因为它经历了从独断论到怀疑论的双重洗礼。在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战斗中,独断论者试图一劳永逸地从我们的天赋观念出发建立关于形而上学知识的城堡,而怀疑论者则通过对这些天赋观念的怀疑摧城拉寨。于是在战争过后,留下的只有冷淡、无所谓的态度。

(2)理性批判的使命
然而,这一冷淡的态度,却埋伏着批判的契机。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康德认为,我们的时代不能再被知识托住后腿。代之以冷淡的态度的,是批判的旗帜。“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必须受批判”
!康德要理性接受最困难的任务,即自我认识,并且要委任一个法庭,不是通过强制命令,而是通过“理性的永恒的不变的法则”来对一切非分要求加以审判,这个法庭就叫做“纯粹理性的批判”。具体说,就是要对形而上学知识的根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而这些都根据的是理性的根本原则。用另外的话说,就是要“摆明形而上学之可能性的源泉和条件,并清理和平整全部杂草丛生的地基”。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康德对理性批判提出了三条要求,即:完备性、详尽性、确定性、明晰性。通过这些标准,康德自信,这一工作将彻底解决形而上学的全部问题,给后人什么都不留下。

2、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
在“第二版序”中,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所掀起的“哥白尼革命”做了回顾和分析。他首先对人类的知识历史做了回顾,认为逻辑学诞生以来,由于其特有的限制,即脱离经验内容的纯粹形式性,使其获得成功。但是,逻辑学虽是评判知识的前提,却还不是真正的和客观的科学。康德所谓的“真正的和客观的科学”,指的是数学和物理学。康德把数学成为通过概念的构造而产生的科学,因为,数学家在获得某些数学知识时,已经有先天的概念在起着构造作用。这一特点在物理学中尤其明显,康德把这一特点称为“质问自然”,也即:此处参看《批判》13页。
那么,自然科学中的这一思维革命,是否也适用于哲学或者形而上学呢?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至今还没有走上一条可靠的道路,尽管它比其它任何学科都更古老。为什么呢?康德认为,数学和无连续可以给这个问题的回答提供参考和比较。这个比较的结果,就是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
引文参看《批判》15页。直观的层次、知性的层次、理性的层次
“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1)自在之物与现象的区分
我们的知识只适用于现象,而自在之物就其自身而言虽然是实在的,但是却对我们处在不可知的状态。但是如果在我们所知的物之外去找作为无条件者的对象,那么这个矛盾就可以消失。
(2)理性批判或者形而上学知识的消极意义与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永远也不要冒险凭借思辨理性去超越经验的界限;
积极意义:一个限制那种扩展的批判,虽然自身是消极的,然而由于它消除了那限制甚至威胁要取消理性的实践应用的障碍物,事实上就具有积极的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确信纯粹理性有一个完全必要的实践运用,那么它在其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扩展到感性的界限之外。
(3)可认识的与可思维的区分
理性的一切思辨的知识只要有可能,都是限制在仅仅经验的对象上的。但是在这方面总有保留,即:我们正是对于也是作为自在之物的本身的这同一些对象,哪怕不能认识,还至少必须能够被思维。康德在注解中说:
“要认识一个对象,这要求我能够证明它的可能性;但是我可以思维我想要思维的任何东西,只要我不自相矛盾,只要我的观念是一个可能的观念,虽然我不能担保在一切可能性的总和中是否有一个可能的对象与它相符合”。这些观念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如灵魂、世界和上帝,虽然他们作为自在之物的现象在可见的行动中必须遵守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然而作为物自身,却不受自然法则的舒服,因而是自由的。
(4)知识与信仰的区分
如果不取消思辨理性对于形而上学对象的僭越,那么我即使在实践的运用上假定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都不可能。因为思辨理性为了达到洞见必须使用这些原理,而这些原理只涉及到可能经验的对象,即使把他们设想为可以运用于不可经验的对象,后者也会成为现象,这样纯粹理性的实践上的扩展就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

3、经验知识与纯粹(先天)知识
(1)定义: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按照时间,没有任何知识先于时间;但是知识不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因为经验知识是复合物;把独立于经验和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称为先天知识(a priori), 把在经验中有其来源的知识称为后天知识(a posteriori)或者经验知识(empirische Erkenntnis);先天知识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因此是纯粹的(reine)知识;例如“每个变化都有其原因”是个先天命题,但是不是纯粹命题,因为变化只能从经验中取得。
(2)先天知识的标志:必然性、严格普遍性(经验知识因为采用归纳法,因而不是必然的和严格普遍的)。
(3)先天知识存在于判断(一切变化都有一个原因)和概念(“物体”、“实体”)中。
(4)理性或者形而上学要回答的课题是:上帝、自由和不朽。
4、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
(1)先天综合判断的来源:休谟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在休谟看来,前者就是必然真理,或者先天判断;后者是偶然真理,综合判断。康德试图寻求二者的统一,提出先天综合判断。如图:
逻辑形式
内容     性质

分析判断

综合判断
先天判断
必然真理
后天判断
偶然真理
同时,先天综合判断时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总结。后者认为,只有逻辑的和数学的知识是先天的,而综合判断是后天的、偶然的,不具有必然真理。前者认为,我们有所谓天赋观念,包括数学和逻辑命题,也包括了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但是他认为天赋观念轮是由缺陷的,在于,第一,具有任意性,第二,没有考察天赋观念的来源。真是在此二者的基础上,康德才提出自己的先天综合判断的概念。
(2)定义:从主词与谓词的关系出发,如果谓词属于主词,是包含在主词之中的东西,那么谓词是外在于主词的,所形成的判断就是分析判断。反之则是综合判断。前者的连接基础是同一性,后者没有。前者也叫做说明性的判断,后者叫做扩展性的判断。前者的例子是“一切物体都有广延”,后者是“一切物体都有重量”。
(3)经验判断全都是综合的,而分析判断不需要任何经验的证据。
(4)先天综合判断,例如“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有其原因”,“原因”是外在于“事物”的概念。
(5)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首先,数学的全部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如7+5=12这个算术命题,“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个几何命题只有依靠直观才能可能。
其次,自然科学(物理学)包含着先天综合判断作为自身原则。如“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和“在运动的一切传递中,作用和反作用必然完全相等”。
再次,在形而上学中也包含着先天综合知识,至少究其目的而言是纯粹先天综合判断构成的,如“世界必然有一个开端”。
5、纯粹理性批判的总课题:
(1)总课题: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首先,纯粹数学是何以可能的?
其次,纯粹自然科学是何以可能的?
最后,形而上学自然的倾向是何以可能的?
(2)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就是包含有完全先天地认识某物的诸原则的能力。把一门单纯评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入门,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它的用处不是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使它避免犯错误。
(3)先验哲学:“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究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这样的一些概念的一个体系就叫做先验——哲学”。
它的目的不是扩展知识本身,而只是校正知识,并且应当充当一切先天知识的有价值或者无价值的试金石。
“先验哲学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对于这门科学,纯粹理性批判应当依照建筑术、即从原则出发,以构成这一建筑物的全部构建的完备性和可靠性的安全保证,来拟定出完整的计划,它是纯粹理性的所有原则的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是完备的先验哲学的理念,而不是这门科学的本身。
先验哲学是一种仅仅思辨性的纯粹理性的人生智慧。
构成:要素论、方法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6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6-21
    沙发
    发表于 2014-7-4 19:4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何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

    帖子

    6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6-21
    板凳
    发表于 2014-7-4 19:42 | 只看该作者
    好崇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3

    帖子

    395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80
    K币
    315 元
    注册时间
    2014-10-8
    地板
    发表于 2014-10-12 22:00 | 只看该作者
    有完整版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26

    积分

    未激活ID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6 元
    注册时间
    2013-7-2
    5
    发表于 2014-10-12 22: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你是兰大学哲学的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

    帖子

    9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94 元
    注册时间
    2014-11-29
    6
    发表于 2014-11-29 18: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近几年几乎没考康德,除了知性,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还有点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

    帖子

    9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94 元
    注册时间
    2014-11-29
    7
    发表于 2014-11-29 1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朋友,有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题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

    帖子

    64

    积分

    未激活ID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2-4
    8
    发表于 2015-1-3 12: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嗨,你是哪个学校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7

    帖子

    55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60
    K币
    495 元
    注册时间
    2012-2-18

    真题小王子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2:21 | 只看该作者
    唯有时间 发表于 2015-1-3 12:15
    嗨,你是哪个学校的

    湖北大学啊,你呢,考的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1

    帖子

    64

    积分

    未激活ID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4 元
    注册时间
    2014-2-4
    10
    发表于 2015-1-5 21: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因信而证 发表于 2014-11-29 18:15
    朋友,有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题吗?

    我有发照片给你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4 07:47 , Processed in 0.049836 second(s), Total 13, Slave 14(Usage:7.2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