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42553|回复: 1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播] 重磅推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复制链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么学长,传播学有哪些参考书呢?”

这三年来,我感到每年,每月,每日,都在被同样的一个问题困扰着。这个问题贯穿我的生活。我感觉可以跟“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是干什么?”并列为考研者人生经常遇到的第四大经典问题。而且不管你是如何费尽口舌给这一些人解释了,改天又来另外一批孩子们又得继续这个过程,这个割麦子一样的过程。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求生之路》《我是传奇》之类游戏的男主角一样不断的跟这些可怕的无止境的问题作战。(非常巧,我第一次写考研攻略名字就叫《求生之路》,那时候我以为我写的是别人,现在我倒有点觉得越来越像我自己)

回归正题,你得放弃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我看了这本书,我就能考得好。”完全错了,你看了书,你有一些问题——你看了书——掌握了若干知识点——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知识也有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你明白了大概是什么(知晓),第二个层次,你确定,并且能够正确复述这个东西是什么(理解),第三个层次,你不光理解,而且能够写出来(记忆),第四个层次,你能够用这个东西解释一些现象(应用)。第五个层次,你能够将这个知识点和别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共同解释一个现象(综合)。第六个层次,在你已经拥有了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批判、反思和拓展。当你的所有的知识点都达到了第六个层次,你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题目了。所有的读书、理解、圈点、做笔记、背诵,事实上都是为了你达到这六个层次。

哪么,这些知识点包括什么?已经完全写在大纲里了。准确的说,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的硕士招生公告栏目里。

(说实话,这么明白的,干脆的告诉你我要打哪里的这么品性纯良,童叟无欺的BOSS,你有在除了《喜洋洋与灰太狼》以外别的地方见过吗?)

或许你看了这个还是感到心中茫然。其实我不能指责你的思维是错的,因为常年我国灌肠一样的教育制度是以书本为基础,有的时候甚至是以老师为基础。这几天搞科研设想,很悲哀的是发现很多本科学四年相关专业的孩子反而不如跨专业的孩子不会写科研设想,离开书本的案例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要人们习惯不靠老师自己看书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跳跃了,再告诉人们,你要以知识点为基础,不要指定参考书。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是也是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这是研究生的本意)所必要的过程。

我得再说清楚一点,关于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参考书好比是枪,但是你不是仅仅过来打枪的。你的前面有一个怪物,为干掉这个怪物,市面上有许多种不同的武器。大部分怪物是普通的,用基本的步枪就可以解决大部分。有些怪物(例如怕痒的),必须只能用一些奇怪的武器对付(比如说痒痒挠或者于正版的金庸剧),你可以运用这些武器,买到这些武器。但是时刻记住,仅仅是买枪或者射击并不是这个事情的结束,事情的结束是,你必须把它们打晕,打伤,乃至彻底干掉。从这个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看了几遍书出发,纠结“做笔记还是背诵”出发,尽管一开始会很困难,但结局很踏实。

另外——请一定牢记在心,不要在一开始的时候看太多书,这好像在你火还没有烧旺的时候匆忙添柴,结果让火熄灭。最初应该是《传播学引论》和《传播学总论》

说这么多,第一是我刚刚的那种,幻想着看了参考书就能解决问题的人,第二种是囤积型人格。很多人恨不得一口气买下所有的书,以及辅导教材,然后看着他们心满意足的睡去。我只能告诉你的是“你买的书的数量和你读他们的可能性成反比”。

在此我决定将所有的参考书,所有宣称自己有用的参考书——都加以一个评点。这个评点我不能保证其完全客观中立,但是我能够保证它相对而言覆盖了大部分值得覆盖的教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木雪塔塔 + 30 太感人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1 | 只看该作者
      二、阅读顺序
      
      入门(对传播学完全没有理解)
      
      《传播学引论》,入门部分只求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不要求记忆和更深掌握,这个阶段,只需要回忆之时能够想清楚传播学大概包括哪几个部分即可。
      
      新人:
      
      《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五本书是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和传播实务的五本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参考书。
      
      新人部分应该对基本的部分进行细化,搭建笔记框架。框架是什么?简单的说即是一本你自己的《传播学资料》的目录,将大点细分为小点的纲目,《基础》《总论》是最为重要也最基本的内容,它们构成整个的骨架。
      
      与《传播学基础》同级别的基础性书籍还包括《教程》《纲要》等等,它们分别在某一个部分或者某几个部分可以对其内容进行补足。因此可以选择性吸收(其内容下文已经说明),但是注意发生冲突的时候仍应该遵循《传播学基础》和其它中传老师的论著。
      
      中级:
      
      中级的目标在于在初级的基础上,对初级中内容较为粗略的部分加以细化,丰满,同时对于两本书没有的内容而大纲又有所提到的,加以补足。
      
      开始进入传播实务部分的复习和笔记。首先要注意的是《传媒经济学教程》,它与平常的传播学不同,另成一个体系,因而是一本重要的骨架书(尤其是对于传媒经济学同学而言),另外两个大部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补足传播效果部分,《传播学研究方法》补足研究方法部分。
      
      除此之外下面推荐的中级读物,中级读物的主要内容是中外学者对某一部分的知识点的总体性概述读物。其功能往往是对于《传播学基础》的语焉不详的部分的进一步细化(例如批判学派)因而需要运用活页纸,补充已有知识点。在读中级读物时,需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何为有所为?有所为即是从这些书中获取所需,即使对原本内容进行补充。何为有所不为?与《传播学基础》重叠的部分不需要关注,对于内容阐释较多,发散较多的部分,仅需要理解。(理解深度问题,下边书籍逐一都有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1 | 只看该作者
      高级:
      
      高级的目标在于扩展视野和知识面,提高答题深度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于传播现象的思辨能力。
      
      中间提到的重要原著,及原著文本选读。这个部分主要是指学界专著(尤其是外国人写的学界专著),以及难度较为艰深的传播学概论类读物。这些读物理解难度大,内涵宽广,因而必须在初级、中级读完之后再涉及(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推荐人们看《传播学概论》的原因,因为高级的问题不仅仅是艰难,还在于思维上的差异以及付出的努力和所得的分数往往不匹配)。典型包括《里程碑》《娱乐至死》《文化工业》之类,读这一类书可以非常有效的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但是读高级读物一定要注意三点:
      
      多读导读和序,以及如果有的话,可以极大的提升你阅读书籍的容易程度。
      不要局限于一点,要从整体上把握书籍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脉络
      3.设定边界。读书一定要进得去而且要出得来。考研读书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获得分数,在较为晦涩的内容上花费太多时间,实质上是产生高昂的机会成本。因而,在读高级书籍的时候,一定要设立自己的基本边界。
      
      资深:重要的论文和文献。这一类重要的论文和文献主要是指学界的目前热点研究,及大纲提到,但是内容重点并不够构成一本书(例如传播学亚文化);这些部分需要做到的几个层次,文献必须要倒着读。基本:结合摘要和最后结果理解核心结论,其次,理顺文章的逻辑,最后:通过本论文的研究综述,与其它论文建立起该方向研究的整体脉络。
      
      辅助文本:《应试精编》《五十题》等资料,学长笔记
      
      必须强调,任何笔记都是辅助,辅助意味着,不能够直接拿来利用。世界上不存在一种能够背完了就能够万事大吉的资料(即使我以后做了资料也做不到这一点),知识体现于你发掘的过程之中。这些辅助文本的意义在于,帮助你在中后期(注意是中后期)查缺补漏,同时参照这些资料
      
      看辅助文本也有几点必须注意:
      永远永远记得,辅助文本永远不可能替代书本内容!

      注意辅助文本的出处,辅助笔记等很多图省事不标出处,因而你不知道它的内容来自于哪里,不少的内容来自于认可度很低的信源,甚至是百度的资料。这些内容跟书本会有较大的冲突,有些论点可能已经过时,有些观点会跟有差异,因而,对于辅助文本的内容要留心眼,不能够全盘接受。

      注意你的考察范围跟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的不一致。大部分资料资料一般贪多求全,十分喜欢堆砌各种各样的冷门知识,殊不知这些知识大部分考察概率非常低。这些低频考点又往往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艰深晦涩。如果盲目扩展会浪费极多的时间。因而一定要从考察内容出发,先核心再扩展,先高频再低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2 | 只看该作者

      概论类:
      
      概论类书是传播内容的主干,这一类的书几乎会耗费你70%以上的时间。对于非传播学同学、亦即广告学、传媒经济学、传媒教育、传媒政策法规、新闻与传播硕士等,可能还要更高。
      
      传播学基础(第二版)
       
        适用范围:初级、中级、高级皆可,必买
      使用评价:★★★★★★
      
      传播学的水。有三个理由:
      
      其一,水是人人都要用的,但又人人都会忽略。人们会去买汽水、买可乐,各种华而不实的化学饮料。人们忘记了,其实他们最基本的目的是解渴。作为一本涵盖了几乎95%以上大纲知识点和所有的考题知识点的传播学教材,对这本书再过溢美之词,其实都不为过。何况已经第二版,几乎对之前的所有漏洞又做了一次增补,甚至还增加了很多新鲜案例,请问,你还能找得到更加权威,更加新鲜的传播学教材吗?
      
      其二,水掩藏着暗礁。水因为平易而被人忽略,又因为内敛让人难以引人注目。《传播学基础》很基础,很简略,跟那些读上去很有趣或者很高大上的读物不同。这让人忘记了,在水底下掩藏着多少个被人忽略的“知识暗礁”,如果你08年不知道熵,09年不懂文化依附理论,10年不知道网络乌托邦和文化效果,11年不知道霸权和国际传播,12年不知道健康传播、媒介素养和谣言(MJC),13年不知道三十年怎么答,今年不知道大型媒介集团有哪些,在你为你买的复习资料的拙劣而懊悔的时候,是否真的想过了它们其实就在你眼皮底下,在传播学基础的153、87、185、288、81、97、104、220、284、139及197页,不是要你从字里读出字来的那种,而是直接明明白白写在上面的那种?14级准备二战的同学,扪心自问,此刻你对《传播学基础》了解了多少百分比?

      其三,若要尝遍世间的醍醐味,单纯的水确实是不够的。但这必须是在你对本书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因为水是一切的基础。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只要跟考纲有关的(因为毕竟有一两个地方还是没有提到)知识点,必须做到地毯式的全面覆盖。无论读也好,背也好,笔记也好,请务必做到本书任何一个地方都烂熟于心再讲拓展。而到后期,当你的理论大厦已经初具规模,你仍然需要回到《基础》,一是查缺补漏,二是巩固框架和思路。记住,无论走了再远的地方,水永远是生命之源。是你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
      
      适用范围:初级,中级,高级均可,必买
      重要评价:★★★★★
      
      曾经的传播学核心书目,“总论派”和“基础派”之争,一直是传播考研的一个大争议。大部分时间总论占上风,但是由于基础出了第二版,同时考题多偏向基础独有知识点(以上已列出),目前个人更倾向于基础派。这个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总论的新版出现。
      
      然而总论仍然具有它的相当价值,即使传播学基础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例如媒介内容部分(媒介娱乐部分和文本分析部分)、公共服务的媒介部分、媒介的发展历程这些仍然只在总论中有。另外,总体框架上,总论和基础仍然稍有差别,因而,总论加上基础的合二而一,基本上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的核心书目。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与《传播学基础》合二而一,建议与《基础》合作一本笔记,作为你的最终笔记的基础。(扩展内容可用活页或贴士)与《传播学基础》相似的地方可以暂时忽略。与《传播学基础》不同的地方,仍然要像《传播学基础》一样重点对待。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适用范围:中级、高级,选买
      重要评价:中传★★★(非中传★★★★★)
      
      三大传播学概论书籍的最后一本。全国至少一半的学校使用这本书,除了人大系老师在全国到处的地位,也跟本书的本身的经典有关,体系分明,内容丰富,性价比高,更重要的是还超薄(各个书中间,个人感觉这本书是最薄的)。有些内容是《基础》里面没有而且又比较有用的。但是由于其内容与中传有较大差异之处,个人建议在《基础》消化之前,不要急于看《教程》以免引起概念上混乱(这也是为什么放在中高级的原因)。理论和观点多元化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是主,如果考中传,自然《基础》是主。《教程》只是拓展。反之亦然。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非考中传的同学,这本书的重要性与中传同学的《基础》一般。
      
      因体系清晰,中传的同学,应该注意几个点,传播隔阂和传播障碍了解即可,精神交往不需要关注,动物传播不需要关注,诸多日本人的理论当作拓展知识既可。需要注意的:符号部分,说的比《基础》更为透彻,可用以辅助《基础》的理解,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一节应该注意;集合行为与流言这一节讲的很详细;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媒介组织的性质与社会作用(尤其是公众性与公益性,出过原题);媒介框架(比《基础》更为详细);国际传播(与《基础》互为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3 | 只看该作者
      传播学引论(第三版)
      
      适用范围:初级,中级(仅批判学派)
      重要评价:★★★(入门,无传播学基础者均必读)
      
      诸多传播学学子的入门书籍,李彬老师的文风具有侠客风范,嬉笑怒骂别具一格。行文夹叙夹议,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颇有点散文或者小说味道。非常好读。类似于“被一个坏女人耍了,便怀疑所有的女人”“我虽然知道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是军国主义分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讨厌日本人”(大意)等句子随处可见,如此行文,足见是性情中人。这本书也是我传播学的启蒙读物。
      
      但问题也是这样,即夹叙夹议的部分过多,直接影响了它的行文中剥离知识点的难度。李彬老师的文风能够拉近读者与他的距离,但恐怕并不能拉近你和考官之间的距离。另外一方面,有些框架与其余书籍差异均很大,适合理解,并不适合作为整理和记忆教材,也不利于框架的整合。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零基础的同学上手的最好选择。对任何学校都是一样。
      
      已经上手的同学,注意:传播学的发展一节,对施拉姆一出来就太监的《传播学史》续了一个尾;斯蒂芬森的游戏论,但最最注意的是批判学派这一节。对于批判学派的缘起,与经验学派的差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人文部分,说的很透彻。全球化和批判、文化帝国主义等章节对于《基础》中的几行内容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最后,传播学的中国化,可以获得进一步了解。

      5.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著
      
      适用范围:中级、高级
      重要评价:★★(传播学专业选读)
      
      新生代学者所著的传播学理论教科书中。@刘海龙 老师的这本书应该属于佼佼者。框架清晰,体系完整,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很多外在的传播学理论都有独到的思考,并不囿于5W的范式,当初刚刚当我看到其中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顿时便有一种“卧槽,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了”之感,从未想过大陆学者也能有人有如此宽阔的理论视野。接下来的几章,真正是把新世界的大门不光打开,而且几乎是合不上了。
      
      然而,这本书我仅推荐给传播学同学,并且在传播学的后期进行阅读。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书籍内容艰深晦涩,是因为“不破不立”,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对既有的传播学框架的一次重构,因而往往是假定读者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学基础之后,才能够起到提升的效果。
      
      使用方法:本书更多的意义上是视野拓宽,因而本书并不需要详细从头到尾做精读笔记。这也是之后我们对于很多高级的书籍的一个总体梳理,对内容艰深的高级书籍应该做点读笔记,即首先先用一天时间粗看内容,另外,在感到知识点的盲区,或者自身觉得重要的地方勾记下来,先记在一个本子上,然后再补充在总笔记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瓦叔 于 2014-4-15 01:24 编辑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适用范围:中级、高级
      重要评价:★★★(仅传播学同学必读)
      
      如果不算小约翰的《人类传播理论》,《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这本书是传播概论类读物中最为难读的一本。很多人都对这本书感到叫苦不迭。
      
      难点在哪里?除了上面我已经说过的,中国和外国书的逻辑差距以外,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书是先易后难,这本书却是先难后易,即:并不是从传播概念推及总体,也不是就大众传播谈大众传播,而是先将大众传播先摆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角度,然后逐步延伸出去。同时这本书明显有一种树状的特征,就是每一章的点非常多,内容及其丰富,而且每一个点都有相当深入的内容但彼此之间联系又不够紧密,附带有大量人们不熟悉的实例,这导致很多人陷入到某个点出不来,很多时候必须回到目录才知道这个部分为什么能够出现在这里。(个人觉得这个是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做的比较失败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我还是要给传播学同学推荐这本书,甚至给这个打三颗星?答案是简单的,本书弥补了传统的传播学概论类书中最为缺乏的一块:媒介与社会视角。此外,还有大纲中提到的另外一个部分:媒介组织。个人认为本书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在这两个部分,即第四章和第十一章。这两章应该成为传播学同学,尤其是理论传播同学需要重点补充进你们的总笔记之中的。读完了这两章之后,学有余力,可以再读别的内容。


    经验学派/传播效果部分:

        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

      适用范围:中级、高级
      重要评价:★★★★(所有专业均必读)
      
      传播经验学派与传播效果的核心书籍。这本书的重要性看它和《基础》的重叠部分就能明白。
      
      然而,这本书对于中国人并不好读。这也是中国传播学书和外国传播学书的一个核心不同。中国人不喜欢,喜欢搞类似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之类,看上去背景、本质、特征,条分缕析,凡事出于本质,具体内容却往往浮于空谈。米国人至少在这本书里面比较喜欢从现象出发,就事论事,具体明确,但新人不容易整理出超越性的逻辑线索。因而个人感到,美国书有两种读法,一是上手时候读,容易引起兴趣,二是有了框架以后读,容易拓展充实。新手万万不能以美国书作为主力核心,哪怕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除了搅乱自己并没有好处。
      
      言归主题,在11年之前,中传的传播学还比较集中于经验学派和效果研究的时候,我个人感觉对《传播学基础》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下限,而对《传播理论》的掌握则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传播学基础》后半效果部分基本来源于《传播理论》,但《传播理论》内容丰富翔实,例证充足,又胜一筹。尤其是那时《基础》还没出第一版,对于西方经验学派尤其是效果研究这一块的充实,《传播理论》几乎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来源。
      
      不服?请问两个,一个议程设置,一个说服效果。想想人名,如果你只能说出麦库姆斯和霍夫兰,恐怕你的分数难以超过一百。这个事情有点残酷,但至少说明《传播理论》这本书,你并没有详细去看。因而最重要最吃分的一部分,你也并没有掌握。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这本书是一定要笔记的,但不要一开始看这本书。最好在看到《基础》的后半部分时候,参考着加入你的传播学笔记,或者,把这本书当作一个词典。讲到效果的某个名词的时候。翻到这个部分,将这个效果作为一个新的章节加以充实和补足。

      7.《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适用范围:中级及以上
      重要评价:★★★(传播学必读,其余选读)
         
      比起罗杰斯的那本书来,这本书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传播学史》,(附,有人推荐阿芒马特拉的《传播学简史》,个人觉得比起这本来稍显繁难,因而这本我觉得更为适合)尽管作为美国人的著作,其内容更加偏向于经验学派,但另外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尽可能的涵盖了所有的传播学内容包括一部分批判学派的内容。总体上看,《大众传播理论》虽然没有特别划出一章讲历史,确实是理论概论类读物中间最为符合历史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本书我觉得比较优秀之处有三点:其一,脉络明晰,特别是经验学派部分,前后环环相继,对于《传播学基础》着墨最多也让人琢磨最多的传播效果部分,这个部分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拓展。其二,对传播效果理论的评价正面负面都十分完备,这个是别的文章所没有的。其三,文笔风趣幽默,十分易懂,如果仅仅是略读的话,两天之内可以读完。
      
      本书可以说用来弥补传播学史和传播学效果研究部分的理解,但是如果《传播理论》已经做过了笔记,本书并不需要去另作一本笔记。仅需要补充《传播理论》和《传播学基础》中所不包含的传播理论内容,尤其是对诸多理论的评价。这个部分是你所需要去补充的重点。另外,你也可以根据《大众传播理论》中的先后脉络整理出一条线索,附在《传播学史》内容之后。

      这一本很类似的是段鹏老师的《传播效果理论》,这本书也可以为除传播学以外其他传播方向的同学的同学使用,可以说是《大众传播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整体最重要的部分——传播效果的提升和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5 | 只看该作者
      
      8.传播学史(罗杰斯版)
      
      适用范围:中级
      重要评价:★★(除MJC所有专业均需了解,但价值不高)
      
      对不考研的来说,是一本太监书。
      对于考研的来说,是一本大水书。
      
      想真正了解传播学史的,这本书以施拉姆作为结束。这啥意思?这等同于魔戒这本书从弗罗多走出村子就结束了。冰与火之歌从劳勃上台结束了。红楼梦从林黛玉进贾府结束了,西游记从石头里蹦出个猴子结束了。
      
      这要是在起点上,会被人骂成什么样你造吗?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 对于考研的来说,请找出三大先驱、芝加哥四杰、三论创始人、四大奠基人、阿多诺、施拉姆,对了,还有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功绩。我算了,字大的三页纸可以写完。这就是五百页传播学史对你们有用的全部干货。
      
      对于爱八卦的。帕克到五十岁才交了狗屎运,伊利县研究有冰箱的广告,维纳没事就爱乱漫游,霍夫兰躺在浴缸里面溺死了。
      
      然而,本书又不得不承认,传播学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到这个地方,其实已经足够。一方面因为传播学史继续会分成不同的支流,例如效果研究史、文化研究史、媒介政治经济学史,因而会分为不同的单项中逐一呈现。那么如果对整体的传播学史还想有一个了解,个人认为《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和《传播学简史》皆可,两本都是法国人的书,个人更推从前一本。无他,这本书有一种腹黑的幽默感。
      
      
      
      9.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发展战略研究
      
      适用范围:高级
      重要评价:★(仅限传播学专业)
      
      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看出考研辅导者的水平。2014年还把这本书列进必须参考书的,基本可以评价为水平不怎么样。让一个不过20出头没有什么媒介管理经验的学生奢谈国家的媒介发展战略,除非出题人和考试人都抽了同一种风。那么这本书基本唯一的用处是谈媒介现状和媒介政策,可是即使这样,这也是八年以前的产物了。八年以前,超女还是时尚,N97还是机皇,上证还在5000多呢。
      
      如果要了解中国媒介目前的媒介现状和媒介政策,《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更好,不仅更新,更便宜,而且描述的更加清晰。而且还是理论传播的复试参考书。这本书同时也针对传播实务部分的“传播政策部分”。

      插句题外话,读《中国广播电视公共体系》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为导向的书籍。什么叫问题为导向?我们在读一些书是为了建立框架,读另外一些书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框架,而读这些书籍。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获得我们想要的问题的答案。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这本书非常繁杂,除了基本体系,它还包括一些实例。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需要的仅仅只是解决传播实务大纲中的“传媒制度、传媒政策与传播发展战略”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的是在本书中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
      
      我国的传媒制度(此处主要是广电制度)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变革目的是什么?
      我国媒介的功能是什么?跟其他国家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什么是媒介政策?近年来,我国有哪些重要的媒介政策?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媒介政策如何作用于媒介的良性发展?具体广播、电视、报纸(报纸媒介需要论文补充)各有什么具体的配套措施?
      
      当你找到答案以后,接下来就是将其作为专题。然而这个部分还没有结束,因为我们明白,一个知识点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往往跟其他很多传播理论相关。那么这个部分在哪里呢?
      
      首先在传播者的传播体制理论部分,我们可以找到其中相关的联系。因为我国的传媒制度,说到底仍然是传播体制理论的延伸。同时,传播媒介(这里指的是媒介组织),因为传播政策最终要通过传播媒介来起作用。从内容上来看,我们还会注意到传播政策很多都是针对传播中的不当内容,例如娱乐化和媒介暴力。此外,媒介政策还可能影响到媒介效果,例如对于媒介内容的控制(如限娱令),往往与社会的宏观效果相关。(例如涵化)
      
      这也是我们在寻找论文、或者一些小知识点的基本方式。例如舆论部分、亚文化部分、媒介与社会公平部分、国家形象部分。这些部分,如果去寻找专著进行详细分析无疑是费力的而且不一定讨好。因此,要学会抓住概念的要点,同时将其内化入原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得出圆满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6 | 只看该作者
    10.传播学研究方法(柯惠新版)

      适用范围:中级(所有专业,包括MJC均必读)
      重要评价:★★★★
      
      自从传播实务改革之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迅速上升,正式在传播实务公共部分中占据了三分之一。从一本研究方法的复试书到了传播·广告·传经都需要高度关注的重要参考书籍。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大趋势,也是大陆传播学要想正规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传播学如果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就意味着不可能再用拍脑袋,编数据,抄洋人,认祖宗的方式。事实上,三年读下来,我也仍然认为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获益使我最大。
      
      然而这给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传播研究方法》的内容使得研究方法的考察深度大大加深,不仅仅是从前的简单的一个名词解释就可以糊弄过去。而必须对现有的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过程、可能问题尤其是相关重要概念有更深的认识,甚至可能有出实验设计题的可能。
      
      这本书的使用方法:这本书的地位,个人认为与《传播理论》相仿佛,因而使用方法,个人认为也和《传播理论》差不多。将《基础》的个体词条细化,变为一个章节,主要内容?适用范围,操作过程,可能问题与局限性(这个容易被忽略尤其要注意,只要犯了一个不专业的错误可能满盘皆输),相关重要概念(例如实地调查要掌握到“随机抽样”这一词条的水平)。另外一个是实际操作部分的设计。这个部分,夏日之阳推荐了《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这本书也不错。
      
      1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著

      适用范围:高级(传播学、传播研究方法必读)
      重要评价:★★★

      本书是一本对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之作,不过,与理论到理论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是从实验到实验——包含了近二十个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实验过程和评价。
      
      这本书同样可以作为传播学史和传播效果研究的补充部分,但是我个人把它归结为传播研究方法,是因为其中很多例子是传播研究方法的经典研究。了解经典的传播研究方法对于做类似的传播效果题目和实验设计非常有用。例如霍夫兰的说服和态度改变研究,很多时候可以给大家实验设计中灵感。
      
      因而,本书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各取所需:如果你对传播效果的顺序比较混乱,本书的按时间排列可以帮你整理出一条理路,如果你缺乏研究的实例参考,你可以去通过对本书的实验的研究来获得对实验和大众传播研究方法的直观了解。本书一般来说不用做笔记,但是可以做一个表格,对各个研究的时间、发起者、过程、贡献、理论、缺陷等进行整理。约花三天时间。
      媒介经济学:
      
      12.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版)
      
      适用范围:中级、初级(仅限传媒经济学)
      重要评价:★★★★、★★★★★(传媒经济学和传播学核心,其余专业必读)
      
      传媒经济学的核心书籍。对于传媒经济学同学而言,这本书重要性不必多言。这本书基本上应该作为《基础》一样重要性予以掌握。但即使对非传媒经济学来说,只要在中传考传播、广告、传经、MJC等相关专业,都要掌握其基本的知识脉络,不仅因为已经2014年开始出现传媒经济学的题目,也因为传媒经济学已经成为了媒介分析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纵观整个传播学考研真题,其实正逐渐从纯理论的探析不断变为实际操作、具体问题,因而,传媒经济学作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所不缺少的角度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具体来说,传播学同学,媒介经济学的基本原动力对于理解于媒介所有制及其对于媒介的影响(私有、公有)等,跨国媒介的扩张、媒介融合的经济原因、媒介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等这几个角度的分析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总体上看,这本书的难度并不大,也比较好读。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比较难的是其中的经济学部分,特别是供给与需求,竞争与垄断部分。这个部分传播学同学可以仅仅略过,但传媒经济学可以参看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进行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6 | 只看该作者
      13.《理解传媒经济学》吉莉安·道尔著,胡正荣翻译
      重要评价:★★★(媒介经济学) ★★(其它)
      
      又是一本英国书。英国书,连同麦奎尔的《大众传媒理论》一样,并不适合新上手阅读。其一,这本书的例证主要来源于英国媒介,与中国媒介环境、媒介体制都有巨大差异,更何况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其二,本书是假定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学常识之后,其三,本书是事例和说明体的特点,即以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为主,,与中国的先进行理论推演,指出概念有一定的差异。
      
      本书的优点:第一,给予了较多的实例,尤其是分每节给出较多的西方国家实例,内容很具体。很多时候是《传媒经济学教程》一些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二,按照媒介分类,这对于具体的媒介发展策略来说诗歌非常有益的补充。第三对于西方媒介体制、公共服务与自由市场的博弈说的比较清晰,这也是胡老师的研究课题。
      
      本书的看法仍然倾向于以《传媒经济学教程》为主,对《理解媒介经济学》可以作为一个理解的辅助。对于传播学同学来说,选取其中你感兴趣的内容理解即可。但一定要在后期在阅读
      
      顺便,读外国书一定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读有所不读”,外国入门书的特点往往是非常具体,案例极多。然而这个的问题就是让人一下陷入案例的迷宫里,只看见树看不见森林,因而,读外国书不能够从头到尾,而更应该注重结合目录提纲挈领。此外,外国书的翻译有非常多都比较拙劣,许多甚至不合语法。(很多人问我《基础》上面某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也不能解最后翻了原文发现都是往往翻译错误。)
      
      14.《媒介经营与管理》凌浩莹著
      
      适用范围:传播学、媒介经济学、MJC
      重要评价:★★★
      
      媒介经营与管理这个部分是在新大纲的革新后加入传播学内容的。目前市面上对于这个部分的叙述的书籍有很多,本文选择的是凌昊莹老师的《媒介经营与管理》,原因无他,该方向一直是凌昊莹老师的主攻方向,并且在应用传播迄今为止一直担任导师。尽管其他书籍各自都有自己特色,但是毕竟舍近求远是毫无必要的。
      
      然而,即使凌老师的书已经较为简化,但是我们仍然还是感觉到,《媒介经营与管理》的内容非常庞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明确一点,学媒介经营与管理,肯定不是就管理谈管理,考虑到90%的传播学毕业生一辈子能够管理的全部媒介或许就只是他自己的微博。《媒介经营与管理》这样的课程,等于是纯粹的屠龙之技。
      
      那么开设这个知识点,究竟用意为何?个人认为,媒介经营与管理,其实可以看作是媒介中,媒介组织乃至媒介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实例和延伸,媒介组织如何履行自己的商业职能?文化产业和产品如何在消费市场上获得优势?传统媒介遭到新媒体的挑战,如何应对?垄断媒介集团的经营策略是什么?这些内容的微观层面,就是媒介经营与管理这个知识点所给我们的核心内容——媒介组织的经济运行过程。因而这个部分,个人建议将其与传播者、传播媒介的相关部分尤其是媒介组织做在一起。最终形成对于媒介组织的全面认识。
      
      对于MJC而言,这本书意义更大,本书除了媒介管理而外,还包括媒介生产的内容,尤其是报纸、电视、广播的生产流程。这个也是MJC考纲上的内容,要注意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

    帖子

    8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30
    K币
    51 元
    注册时间
    2014-3-2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0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瓦叔 于 2014-4-15 21:51 编辑

    15.《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著


        适用范围:中级及以上(传播学必读,其余专业选读,MJC不需要读)
      重要评价:★★★
      
      这几年,批判学派的地位正在上升,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问题是,这一改变还没有充分的传递到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上,目前,尽管《传播学基础》对于批判学派的总描述已经达到了三页之多。但是对于不断出新的新题而言未免还是力不从心。
      
      一直以来,我想寻找一本能够与《传播理论》相提并论的,对批判学派进行一个全面梳理和整理的书籍,同时又不失之过难及过繁。然而这是十分困难的。
      
      难在哪里?难在批判学派本身是一个无边无沿的内容,批判学派深深根植于欧洲传统的文学思想之中,同时自身的发展又无时无刻不与文化、哲学乃至社会学、政治学发展产生不断的联系,同时还是对日常的世界观的一个挑战新入门者经常会感觉到“拔起萝卜带出泥”、“无边无界”之感。这对于传播学这门浅显易懂的学问记忆批判学派,最为艰难的莫过于要在寻找知识的同时,为你的知识“划定边界”,因而,推出一本能够讲清楚批判学派的思想的书籍往往会陷入内行觉得图样如森破,外行觉得WTFIR(What the fucking I am reading)的状况。《传播学引论》的批判学派部分是个人觉得不错的,然而对于中级而言略有些浅。
      
      因而,我个人选择两本书作为《传播学基础》在批判学派这一部分的补充。它们是《大众文化与传媒》《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两本特点是,深度不深,但是体系比较完整,另外适合中国人的思维。跟文化相关的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葛兰西等,《大众文化与传媒》的第二、第三章如果能够理解已经足够应试。第四章对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则是比直接翻《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更加易读。因而,作为考传播学的同学来说,《大众文化与传播》的这三章应当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其它同学,仅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掌握。还有一本《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比起这个少了阿多诺,来多了鲍德里亚和麦克卢汉,总体来说,那一本的行文略显晦涩,不过也可做参考和补充。

      
        16.《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刘晓红著
        或(刘晓红博士论文:大众传播与人类社会——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诠释,可登录学校图书馆后在知网上下载)
      
        适用范围:中级及以上(传播学必读,其余专业选读,MJC除文化帝国主义、受众商品论需要了解外不需要读)
      重要评价:★★★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七五之变”后重要性有所上升。原本即使是理论传播与传播学,对于整体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也不用过高关注,但是现在情形不同了。
      
      这个部分,有一本经常被提到的是,也是夏日之阳经常推荐的是莫思可《传播政治经济学》。我认同《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一本经典。但是,如果作为传播学的入门读物和备考知识,《传播政治经济学》太难了,不仅仅难在较为抽象的知识加上并不熟悉的西方例子。更重要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对于备考而言,实在太深了。
      
      这里有必要谈谈我们的备考与复习的深度概念。“传播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个涵盖了多个人多种观点的知识谱系。而《传播政治经济学》过分集中于莫斯可的观点,而欠缺对于整体观点的梳理。或者说,莫斯可关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或许可能出现的,但是它出现的概率远远小于对于整个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脉络与影响的把握。
      
      毋庸置疑,《传播政治经济学》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如中国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尽管后者也许是个比较粗糙的检视,并不能够提供很深入的内容。但是能够以比较适合中国学生的方式,提供对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总体了解。并且能够给一些有兴趣拓展的孩子一个大致的纲目——甚至对于传播学理论传播专业来说,这样也差不多够了。

      由于这个原因,个人选取《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这本书,不过这本书似乎销路很是紧俏,找了几次都是缺货。那么如果找不到这本书,还有一种方式,这就是去知网搜索“刘继红:大众传播与人类社会——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诠释”。重点,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对于传播学的同学而言,重点是记忆每一个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功绩,同时,尽可能的去理解。

        其他读物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著

        适用范围:高级(传播学必读,其余专业选读)
      重要评价:★★★

        比起经验学派来,技术学派长期是高频考点+困难点,反反复复的考,不是英尼斯就是麦克卢汉,不是麦克卢汉就是英尼斯。一会又是电子乌托邦,技术决定论等等。但是最近几年终于有所长进,开始往纽约学派乃至媒介环境学发展(从考纲和14年理论复试真题可以看出),可以想见,以后技术学派的内容会进一步扩展。

      如何应对不断拓宽的知识点?这本《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是国内我见过类似知识点解读最为充分,思路最为拓宽的一本书(尽管由于书老的原因,对于近几年的发展而言还是稍有不足),但是这本书对于媒介技术学派(其实已经超出了一般技术学派的限定,例如威廉斯的理论我便是从这本书中得到的)的叙述十分详尽。
      
      个人建议这本书可以做为技术学派那部分的延伸,除了辅助理解英尼斯和麦克卢汉外,还可以增加《基础》上所没有的其余一些人例如梅洛维茨的简单的主要著作、思想总结、评价。这些人尽管出名词解释可能性较小,但是对于媒介与技术方面的大题(再次说明一下,媒介与技术的关系绝对是经久不衰的高频考点),多一个人的思想,就多一份冲击高分的把握。但是这本书90%以上是不用做笔记的,你只要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总结并能够记忆人物的主要观点,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完成任务

      (当然注意,这个部分必须在传播学的基础已经完成了以后再继续,是理解和增补传播学基础的笔记内容。 并且核心概念仍然以传播学基础为准,尽量不要过早接触,技术学派内容较深较杂,容易给新手产生迷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27 08:09 , Processed in 0.049284 second(s), Total 12, Slave 11(Usage:7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