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1908|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法外]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硕士点增列报告

[复制链接]

6

主题

23

帖子

240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150
K币
90 元
注册时间
2013-4-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硕)硕士点增列报告



一、申请增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

本院于2003年自审通过一个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6年报国务院学位办备案后开始招收全日制两年制(现已改为三年制)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并于2011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至今已授予5届全日制硕士学位共141人。从2006年开始,我院与软件学院联合招收了232名软件工程硕士(新媒体方向),其中127人已获取硕士学位。另有中国哲学、美学专业毕业生118人。
基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已经奠定的良好基础,也鉴于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特此申请增列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论证如下: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新闻传播业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闻传播业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张,对于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随着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其它新兴媒体的从业人员需要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学历层次的提升;国家对政府、党委及网络必设新闻发言人以及主流媒体须尽快进入网络传播领域从而确保舆论导向的硬性要求,均表明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都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以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同时,随着传媒产业地位的日益凸显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通过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更好地从事与信息传播相关的行业或工作。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而言,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市场需求极为广阔。
具体招生对象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人员:一是现职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二是拟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其他在职人员;三是拟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上述人员通过国家组织的专门考试均可获得学习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是新闻传媒业大省,其发展一直走在我国前列,对既谙熟新闻出版行业和传媒市场运作,又懂传媒管理和经营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此外,广东是全国数字媒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网易、腾讯、3G手机门户网这些落户广东的数字媒体在全国占据较大用户市场份额,有着庞大的复合型数字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
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有着广泛、充足和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生源保证,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职业成长空间。
此外,我院与广东各重要传媒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有不少专职教师和兼职教授来自新闻传播行业,拥有丰富的业界资源,加之自建院以来已有7届1191名本科毕业生,也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将充分利用业界资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并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吸引优秀生源。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闻传播学素来以应用型为发展方向,其典型的教育模式也是注重以实务导向为主。华南理工大学素以“工程师的摇篮”著称,其新闻传播学科自设立起就十分重视打造具有工科属性的文科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我们始终秉持培养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本院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招生分设为五个专业方向,即新闻理论与实务、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研究、影视传播、品牌传播、跨文化传播,以便强化硕士生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避开与其他高校同质化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根据传媒出版市场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拟增设出版营销策划专业方向。
为确保新闻传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长远发展和稳步增长,以及层次的提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有力而灵活的措施:
(一)联合培养与招生
采用与广东省主要媒体联合培养的方式或者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招生的方式保障招生规模。
(二)学习年限与培养方式
①在职学习者年限可定为3年,脱产学习者年限可定为2年;
②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相结合的学习与培养方式;
③教学方式可以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重视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对新闻传播业务能力的培养;
④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尽可能聘请媒体的资深记者、编辑或其它相关岗位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生的教学及培养工作;
⑤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分可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核办法可以灵活多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新闻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并提升教学理念
学院将根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对原有的教学理念和师资队伍进行适当调整。
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强化新闻传播业务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设计对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他们能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学好专业课程,并进行自身业务实践经验的总结,有效地完成学习计划;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重在考察和反映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与新闻传播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四)管理和制度建设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系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院长(学科带头人)、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学院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以及相关学术骨干组成领导小组,指导和组织招生、教学以及其它日常管理。
制订《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手册》,明确归纳培养工作的流程及相关管理规定、注意事项,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有章可循。
合理使用统一收取和下拨的培养经费,同时与新闻传媒单位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培养或项目合作等形式,有效地筹措和利用社会资金。

三、培养方式
本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注重产学研结合,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基本概念的把握、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上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在学习最后阶段,校内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介绍行业的最新变化,解决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不足,增强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培养模式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着重培养教学科研人才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位于面向产业需求,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掌握。同时,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培养的全过程。首先,建立高层领导沟通制度,每年定期举行联席会议,以便双方沟通产学研情况,了解产业需求发展和合作思路并明确发展方向。其次,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协调制度,落实决定的重要事项,协调推进合作的展开。

四、质量保障条件
(一)师资条件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教授14人,占29.8%;副教授16人(其中外籍1位),占34.0%;具有博士学位的30人(占教师比例的63.38%),在读博士5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有6位外院的导师。
学院非常重视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鼓励教师进修博士学位和出国访问的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近年来,学院先后有教师前往美国西北大学、密苏里大学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学习交流。2012年,学院还与全球最早开始新闻学教育(第一个授予新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以“密苏里式的动手”著称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了定期定向合作关系,举办了“密苏里新闻学院讲学周”,共同探讨目前业界最关注的“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培养“全能记者”问题。这些行业与学界的合作,帮助我院共同建立了一支具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丰富的新闻出版实践能力和卓越的科研能力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
根据学科特点,学院积极与传媒业和国内外知名学府开展合作,共同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自2005年起,学院积极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截至2013年12月,我院先后聘请了48位传媒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囊括中央驻粤、广东和广州各大媒体领袖和业务骨干。
(二)教学条件
从2006年开始,我院就与软件学院合作培养软件工程硕士(新媒体方向),迄今为止已培养了232名工程硕士,探索并积累了培养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学院目前已具备足够的专业文献资料、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学院有图书6172种,共12135册;期刊786种,共2969册;音像415种,共4011张。为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我院2008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南方新闻传播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另有“21世纪跨媒体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和“21世纪品牌传播与管理系列教材”两套系列教材。2008年至2011年4年,学院共出版著作63部(每年每人平均达到了1.5部著作),CSSCI论文总量达到130篇。近5年科研项目立项共计138项,合同经费共计1033万元,到校科研经费865万元,纵向课题总经费176.6万。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3063平方米,投入教学实验设备近1000万元,学院拥有摄影摄像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广告摄影实验室、视听元素分析实验室、平面设计与出版实验室、教学示范作品电子展播墙等六个大型现代化教学实验设施。
(三)实践基地
学院自建立以来,陆续与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网易、腾讯、广东太平网联广告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等传媒单位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方式深入合作。实践基地数量充足(共34个),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管理制度健全。
与学院联盟的校内实践基地主要采取“多位一体,突出自主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整合构建、支持服务、考核评估、激励引导”为原则,利用学院内不同专业的优秀师资和平台资源,组建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全面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

申请增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授权点简况表

填 表 说 明

1. 本表由申报单位组织填写。
2. 确保填报内容真实可靠,有据可查。表格各项填写不下时可自行增加附页。填写内容应不涉及国家秘密。无相关信息时,请在表格中填写“无”。
3. 本表中所涉及到的专业人才需求、支撑学科专业、师资条件、专业实践成果、教学条件、实践基地、招生情况等方面,如无特别说明,都是指与所申报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直接相关的内容。专业学位类别中分设领域的,需按申报领域分别填写。
4. 表格中关于近五年以来的数据是指2009年1月1日以来的数据。
5. 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页码依次顺序编排。封面及填表说明不编页码。
6. 本表请左侧装订。

Ⅰ 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近三年相关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申报学位点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新闻传播业是当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软实力的构建和传播影响巨大。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对新闻传播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
    网络与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新闻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面临着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巨大冲击,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亟待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从业人员迫切需要实现知识的更新和学历层次的提升;国家对政府、党委及网络必设新闻发言人以及主流媒体须尽快进入网络传播领域从而确保舆论导向的硬性要求,均表明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都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以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同时,随着传媒产业地位的日益凸现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进行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系统学习,从事信息传播和传媒相关行业的需求大幅提升。因此,侧重培养新闻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市场需求极为广阔。
    从地域发展现实分析,广东是我国新闻传媒业大省,其报刊与视听新媒体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随着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广东极其缺乏既谙熟新闻出版行业和传媒市场运作、又精通媒体管理、经营与技术的高级复合型媒体管理人才。同时,广东省是全国网络新媒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网易、腾讯、3G手机门户网等网络媒体在全国占据较大用户市场份额。这些龙头企业有着庞大的复合型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的需求。我院依托华工深厚工学基础,对于培养重技术重装备的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好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便利。
    近三年来,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因就业范围较广,就业情况保持良好水平。以我院毕业生为例,近三年来,我院本科生最终就业率年平均超过98%,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也达到97%以上。在2013年网络举办的“21世纪最具前途的职业调查”中,传媒记者也以较高的认同率位居前十位之列。
    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有着广泛、充足和稳定的市场需求和生源保证,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成长空间。
三年拟招生人数
申报学位点未来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50人
60人
60~80人
保障优秀生源与招生规模的措施
我校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较大的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我院近几年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重点发展视听传播、新媒体传播和品牌传播等方向,在学术界和传媒业界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此外,我院与广东省的各大报业集团、电视台、门户网站等传媒业界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很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授均来自新闻传播行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界资源。本院自建院以来已有6届共1058名本科毕业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9人,以及200余名新媒体方向软件工程硕士(与软件学院合招)。上述几方面为本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生源的获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具体招生对象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人员:一是现职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二是拟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其他在职人员;三是拟从事新闻传播及相关领域工作,具有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上述人员通过国家组织的专门考试均可获得学习资格。
据2011年的统计,目前广东省共有1家省级电台,2家省级电视台,21家地市级广播电视台,99家县区级广播电视台),从业人员5.4万人,其中3.5万人拥有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22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2012年);共有103种报纸(不含校报、学报),380种期刊;共有图书出版社21家,音像电子出版单位30家、音像制品制作单位54家。上述新闻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约4.8万人,其中2.3万人拥有本科及大专以上学历,2500人拥有研究生学历。广告经营单位共计2﹒7万余家,从业人员18﹒37万。上述统计不包括数量巨大的新媒体公司和网站以及政府机关、其它企事业单位对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我院将充分利用业界资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并通过设立奖学金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开展企业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吸引优秀生源。
一、整合学院与合作企业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招生工作体系
1. 综合运用海报、网络、报纸等载体,加强招生宣传,有针对性地、全方位地发布招生,并及时考生进行互动交流。
    2. 建立起以导师和行政人员为主体,以学生为辅助的招生宣传队伍,加强招生政策和招生宣传培训,设立激励机制,定期分批到目标高校和龙头传媒企业现场宣传,强化校际、校企交流,着力吸引优质生源。
    3. 充分调动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的积极性,引导导师将校内外学术交流与招生宣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展学术报告、讲座时进行招生宣传。
    4. 加强对招生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建立生源质量数据库,为生源质量评估和深化招生宣传提供依据。
    二、争取各方资源,设立奖学金制度,吸引优秀生源报读。
    三、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能力培养方式,利用合作传媒企业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吸引优秀生源。
    四、与合作传媒业界推出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计划,开展订单式(包括分区域、分媒体的在职班)定向培养,拓展招生来源渠道。
     Ⅱ 支撑学科专业
相关学科专业基本情况
相关学科专业名称
招生时间
获得学位授权时间
传播学(本科)
2003年9月
2003年4月
广告学(本科)
2004年9月
2004年4月
编辑出版学(本科)
2004年9月
2004年4月
传播学(硕士)
2006年9月
2003年9月
美学(硕士)
2003年9月
2000年12月
中国哲学(硕士)
2006年9月
2006年3月
新闻学(硕士)
2012年9月
2011年3月
Ⅲ 师资条件
1. 教师团队整体情况
教师
类别
职称
30岁以
下人数
31至45岁人数
46至60岁人数
60岁以上人数
具有博士
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
学位人数
正高
0
4
9
1
9
1
副高
0
14
3
0
13
4
中级
0
15
1
0
9
7
合计
0
33
13
1
31
12
正高
0
10
8
0
2
14
副高
0
8
5
0
6
6
中级
0
3
0
0
1
2
合计
0
21
13
0
9
22
总计

0
108
52
2
80
68


2. 主要专职教师简况
姓  名
年龄
职称
学历/
学位
专业
拟承担
培养任务
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名称及获得时间
主要专业实践经历
苏宏元
50
教授
研究生/博士
网络与新媒体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新闻记者证》(1984年)
1983年7月起先后任职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经济部)、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林芝、阿里和日喀则驻站记者),共计7年,发表新闻作品、文学作品200多篇,并参与江苏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多家媒体的节目策划、评选及横向课题合作项目;分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文化与社会科学院传播系,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7年4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副教授和副院长,出版《网络传播学导论》、《新闻采访学》和《广播电视学》等著作,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新闻研究会会员、IACS会员等。目前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以及新闻理论与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段淳林
49
教授
研究生/博士
品牌传播
讲授授课及指导研究生
主持及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级、厅局级项目,以及企业横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的项目主要有:主持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委托项目“粤港企业品牌竞争力与国际化研究”,主持广东省软科学项目“政府在出口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主持广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五”规划课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横向课题“广东昭信集团企业文化塑造工程”“中国南方电网企业文化建设工程”“广州市煤气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等等。曾为中国南方电网、羊城晚报、珠海电信、珠海移动、广州中一药业、广州地税、山东六和、中山大学TFO 培训基地、肇庆星湖科技、连州电厂、广州市煤气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培训。
朱剑飞
57
教授
研究生/硕士
新闻理论与实务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高级编辑(2004年12月)
曾就职于广东电视台。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全国广电传媒期刊四大名刊之一《南方电视学刊》创始人,国际华语电视周主要组织工作者,高级编辑。担任中国视协电视节目研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博雅奖”、“金鹰奖”专家评委。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国际华语电视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华南片特邀编委。个人作品获得主要奖项: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系列片一等奖、中国理论创新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中国新闻事业50 年百篇优秀论文奖、中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优秀“刊载类”论文金奖、国家广电总局《新世纪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全国征文大奖赛一等奖等;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传播论文大奖等。
张步中
49
教授
研究生/博士
影视传播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州市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新闻奖和文艺奖评委;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广播电视节目场外监听监看专家组成员;南方传媒集团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研究,参与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10余档节目策划研讨、栏目改版研讨。为澳门电视台等10余家电视台记者培训授课。2007年7月以来,开始对13个广东知名电视栏目监制进行访谈,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46篇,在《现代传播》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篇;个人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均已完稿待出版。2008年指导《南方的天空》获得广东第三届DV NEWSCAR最佳编剧奖、最佳男女配角奖;2009年指导《被忘记的生命》获第六届夏威夷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奖、第四届“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二等奖;2010年指导《台北,我爱你》获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业余组最佳导演奖、第五届“科讯杯”全国师范院校学生高清暨DV作品大赛二等奖。
安然
49
教授
研究生/博士
跨文化传播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2009 年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传播类”评审专家,2008年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评审专家。2009年广东省委宣传部重大科研项目“国际视野下提升广东对外传播能力战略研究”的小组成员。获教育部回国留学启动基金项目研究“中西方教与学的差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约主编并出版了《科技汉语中级教程》、《科技汉语高级教程》。2006 年获教育部国际司科研项目,从事“来华留学预测研究”。撰写的调研报告《来华留学影响因素分析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文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属地各有关高校参阅。2007 年从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术语的生成、演变与中西文化互动研究”子项目“跨文化传播术语群研究”。2008 年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心理学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研究-从需求分析到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在China Media Research、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Educational Research、Race,Ethnicity and Education、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高教探索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中英文专编著4部。
韩红星
43
教授
研究生/博士
品牌传播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与企业广泛合作,近年来主持多项横向项目:中国南方航空“春节包机品牌规划”项目,中国南方航空“网络新闻传播调查研究”,广州达意隆公司“达意隆品牌塑造”等项目,参与贵州省哲社科课题“教育思想史研究”项目,河南省哲社科课题“跨文化与隐喻研究”项目等。主编《品牌学概论》教材,并在《光明日报》等刊物杂志发表论文“南航品牌传播及其品牌建设的研究””、“品牌价值的评估与提升” 、“以管理打造成功品牌”、“三大文明时期文化传播概貌及特点” 、“包机直航:航空公司借势塑品牌””、“机遇与品牌形象提升” 、“创建品牌的有效传播” 、“让媒体做品牌代言人”等数十篇文章。
胡兵
43
副教授
研究生/博士
网络与新媒体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2006年12月)
美国IEEE 协会会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线电视分会委员。具有广播电视行业和高校双重工作经历,具有理工科知识背景和传播行业经验,对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出版方面的技术和业务均有所掌握和研究。目前研究方向为媒介融合、跨媒体数字出版和新媒体技术。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上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论文被EI 索引和CSSCI 索引。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级纵向科研技术项目和广播电视“产学研”大型横向课题研究。承担《传播技术基础》、《网络媒体设计》、《电子与网络出版》和《电子出版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21 世纪跨媒体新闻与传播教材《传播技术原理与应用》。
赵泓
47
副教授
研究生/硕士
出版营销策划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副编审(2001年11月)
1991-2005年间从事图书出版工作,历任贵州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编辑,南方日报出版社副编审、新闻编辑室主任。编辑出版的图书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贵州省优秀图书奖、广东省优秀出版物奖等。现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编辑学会电子与网络编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出版业协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媒介经营管理、媒介文化、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等。出版有学术专著《风俗通义全译》、《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合著)等。
郑宇丹
43
副教授
研究生/博士
新闻理论与实务
讲授课程及指导研究生
主任编辑(2002)
曾历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文化新闻部、哈尔滨新闻部主任、《冰城焦点》主编;《新都市报》副总编辑兼黑龙江省青联新闻界别秘书长;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总编辑助理、编委等职。数十篇新闻作品获全国、省级新闻奖,获选黑龙江省首批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曾策划并主持多项大型媒体活动及《非常中产》等大型特刊,参与《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研究》、《深度阳光》、《超越新闻》等书目的创作,发表《分众的生成:国内报业市场构成状况分析》、《内容经济与报业创新》、《民生新闻——主流意识的话语建构》、《记者人脉思维的异化及影响》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教育部、广州社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重点课题等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广州社科项目等课题。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传媒经济方向)及新闻史。
说明:此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指除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以外的职业资格证。
3. 主要兼职教师简况
姓名
年龄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及从事的主要工作
拟承担培养任务
职业资格证书名称
主要工作成果
张惠建
54
高级编辑
现任广东省电视台台长、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裁。知名记者、媒介管理专家,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和广播电视管理工作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
获得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多次获得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带领广东省电视台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位居传媒品牌40强中的第11位。
曹轲
47
高级记者
南方都市报总编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社委会委员。从事新闻采编、报业管理工作,现任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新闻记者证》
多次荣获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广东新闻奖、中国新闻奖;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新闻“金枪奖”,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婉芬
54
高级记者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广州日报社总编辑。广州新闻学会会长、广州杰出青年协会主席。曾担任第八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从事新闻采编、报业集团管理工作。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新闻记者证》
曾获省新闻金枪奖。获第六届广东省“南粤巾帼十杰”荣誉称号、广东省、广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第四届广州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广州十佳优秀中青年新闻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广州抗击非典标兵荣誉称号、广州市优秀专家称号等。2010年入选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四批“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蔡照波
58
高级编辑
南方电视台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和媒介经营管理。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
电视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国际纪录片大奖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奖三十多项;2003年个人荣获广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金梭奖,2008年被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等部门授予“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传媒杰出人物”,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核心期刊《传媒》杂志社、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评为“2008—2009年度中国地面频道经营管理十大人物”。
周建平
46
高级记者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新闻采编、报业集团管理。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新闻记者证》
《关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的研究报告》已被纳入广州市十五规划“创建文明城市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广州市知识产业十五规划部分;《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纳入2001年“广州市第六次文化战略研讨会”的重要文件;《关于发展广州文化产业的研究报告》已被纳入《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广州市文化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执笔);参与文化大省有关文件起草,参与省以及广东各地市、区县草拟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文件起草。
张向东
36
总裁
久邦数码联合总裁。从事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和企业运营管理。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创办目前中国最大的无线互联网门户网站“3G门户”,开创了中国无线互联网的独立免费模式。2013年,带领3G门户母公司久邦数码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费勇
48
教授
广东电视台副台长,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和媒介管理工作。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
《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第二作者)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第二作者)获得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此外,已出版《言无言——空白的诗学》、《洛夫与中国现代诗》、《张爱玲传奇》、《我看张爱玲》、《先兆——21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趋势》、《我的江南》、《自以为灯》、《零度出走》、《刹那花开——坛经心读》等主要著作。
夏跃
43
副总经理
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广告设计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广告创意策划和广告公司管理工作。
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研究能力培养
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意总监100人”称号;获中国广告节、全国优秀报纸广告、广东省优秀作品评比金奖、银奖、铜奖数十件,入选“2000年中国十大营销个案”。广东省广告优秀作品评比评委。在中国第二届广告高层论坛、首届学校品牌高层论坛、“中国4A大师走进高校全国巡回演讲”、中国广告网“和大师一起飞”等论坛发表演讲。为金龙鱼、立白集团、小天鹅电器等企业进行品牌培训;为泸州老窖、南方航空、深圳航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知名企业或品牌提供整体策划与创意。


Ⅳ 近五年有影响的专业实践活动与成果(限填20项)
序号
内   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中国教育部·电通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电通学生广告讲座(2009年第一届、2013年第四届)
电通学生广告讲座是株式会社电通和中国教育部签署的“电通•中国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支持中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和人才培养,尝试在国内面向学生开展授课教学,为国内广告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顶级广告人的大门。首届和第四届均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广州、深圳及汕头15所高校广告专业共一千五百余名学生从中受益,学习和吸收广告业界的最新潮流和未来走向以及业界最新的经验。
教育部将把华南理工大学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的辐射中心,与长三角地区的复旦大学和西南地区的四川大学一起,构建三大区域辐射基地,影响和带动该区域乃至全国广告人才的培养力度,尽力为中国广告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第三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2009年)
南方传媒高峰论坛于2005年5月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立,已经成功了举办了两届,在业界引起了积极良好的反响。在此期间,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了三届中国南方品牌高层论坛以及中国高校影视学院第十一届年会,第四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首届中国影视学院奖,广东省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战略论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和社会的关注。本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的未来”,由华南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新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协办,并受到江苏卫视的独家赞助和网易现场直播。邀请到《南风窗》、《凤凰周刊》、《传媒》、《财经》等国内十多家著名的期刊负责人,多位知名期刊的研究学者前来共同探讨在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面前,中国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嘉宾们就分众化时代主流期刊的定位、期刊与电视、新媒体间的互动、主流期刊的专题策划与内容制作等议题作专题研讨。
学院师生通过这一平台参与学术交流与讨论,从而充分接触传媒业界发展现实,以及及学科理论研究前沿。

密苏里新闻学院讲学周(2010年6月14日—18日)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邀世界顶尖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三名资深教授围绕“媒介融合”主题主讲系列讲座:“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 in the New Media Era)、“新媒体与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密苏里大学媒介融合实验室的建立和对融合媒介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
经过交流磋商,双方达成了相关的合作意向:新闻与传播学院选派一名优秀教师前往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进修一年;华南理工大学与密苏里大学联合培养新闻专业本科生(2+2模式);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每年来华工举办一次讲学周活动。推进了学院发展国际化的步调,并通过与世界顶级新闻学院的合作促进师资力量的提升。

纽约广告节媒体中心落户华南理工大学暨“品鉴纽约广告节获奖作品”巡讲活动(2010年—2012年)
自2010年以来,“品鉴纽约广告节获奖作品”巡讲活动连续三年走进华南理工大学,由世界知名广告大师苏秋萍、刘凯杰及纽约广告节中国首席代表吴金君等通过专业视角与国际视野对在这些广告创意与广告评奖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与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专业性的展示与评析,并针对中国广告业行业现状和广告人才培养所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独到见解,让参加讲座的广告专业的同学以及广告公司从业人员受益匪浅。
作为世界三大广告节之一的纽约广告节也首度落户广州落户华南理工大学,不仅对华工学子,也是对整个广州乃至珠三角创意发展产业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2010年—2013年)
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是One Club在中国设立的,以中国学生以及青年创意人为主要群体的每年一度的广告创意竞赛,与金犊奖、学院奖同为业界公认的中国学生创意三大赛之一。SENSE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为主体成员,致力于一切与创意有关的活动。
曾经获得2010年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全场大奖、铜奖、优胜奖;2011年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全场大奖和最佳创意奖;2013年ONE 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视频类金奖。

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2011年)
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于2011年11月25日—27日在华南理工大学拉开帷幕。应邀出席本届年会的境内外100多位学者和业界人士以“聚焦新媒体 体验新世界”为主题,共同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将指向何方、传统媒体该如何转型和微博传播力震撼社会等焦点话题。该年会发端于“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及“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是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最高规格的研究会。本届年会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和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常务理事单位华工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
本届年会组委会向境内外传播学者、新媒体业界人士以及关注新媒体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征集并入选105篇专业论文,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6所高校的知名教授和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评选并颁发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年度学术奖,同时从参会代表所提交的论文中评选出年会最佳论文、年会最佳研究生论文。

中国4A“大师进校园”(2011年、2012年)
2012年6月1日,2012中国4A“大师进校园”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举行。两位业界“明星”,旗智传播机构董事总经理向寒松、广州火之鸟广告有限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刘戈,分别以“全媒体时代公关的挑战与机遇”和“享受创意  享受广告”为题展开精彩演讲,引发同学们对公关理念、广告创意的深入思考。“大师进校园”活动是中国4A自2007年起推出的公益性创举。
活动邀约行业先锋力量与高校学生零距离接触,使高校学生了解最新行业发展趋势,汲取专业知识,提升认知能力,助力未来发展。本次讲座是中国4A“大师进校园”第二次走进华工,也是广州市唯一一站活动。

“我的实验课”广东省大学生首届文科实验教学创新论坛(新闻传播类)(2012年)
2012年5月13日,“我的实验课”广东省大学生首届文科实验教学创新论坛(新闻传播类)在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拉开帷幕。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相关院系的领导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交流实验教学的创新成果,探讨文科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和新举措。本届论坛是国家推动高校文科实验室发展以来,广东省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文科实验教学创新论坛。中国电视新闻学研究的先行者、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匡宇教授,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新媒体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兵博士分别以“影视实验,将技术化为学生的生命基因”、“新环境,新课题”为题做了专家主题发言,以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了未来高校新闻传播类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
论坛中,来自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广州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教学一线的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重点探讨了其创新理念、举措及其成效;学生代表则通过鲜活的影像图片资料与在座观众交流和分享了其丰富的课外实践经历和宝贵的经验教训。论坛组委会共征集到摄影作品近千幅、摄像作品36部、平面设计作品15幅、论文48篇,并成功举办各高校实验教学成果展。

艾菲广告奖推广中心挂牌暨艾菲实效营销全案获奖作品品鉴会(2012年)
2012年12月18日,2012年艾菲实效营销全案获奖作品华南理工大学站品鉴会在大学城校区B2行政楼举行。会上举行授牌仪式和赠书仪式,并获赠2012中国艾菲奖获奖作品案例集和《创意经济》杂志各十套。随后三位主讲嘉宾先后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营销传播的实效理念与方法。本次艾菲奖实效营销全案获奖作品讲评活动由中国艾菲奖推广委员会(EFFIE CHINA)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共有30多家参赛单位、60多家企业代表参会。12月18-19日活动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三校相继举行,并对金奖作品进行联合巡展。
中国艾菲执行主席贾丽军,世界级知名广告大师苏雄,原奥美广告公司董事长朱嘉华等作为主讲嘉宾现场品评艾菲奖优秀获奖作品,分享营销传播经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艾菲广告奖推广中心”。

华工·南都课堂(2012年)
“华工·南都课堂”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学院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开设的新闻方向专业课程。主讲团队由来自南方都市报采编一线的资深记者、编辑。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形成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良性互动,促进新闻人的职业沉淀,发展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程框架设计为六类:新闻报道类、视觉设计类、新闻摄影类、新闻评论类、新媒体类、营销策划类。

展翅计划(2013年)
“展翅计划”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整合学院资源,开展外部协作,完善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体系。设立企业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科技创新奖学金和基金”,对科技创新实践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完善指导教师激励制度,充分激发指导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将课堂教学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院的学风建设和学生新闻实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展翅计划”的开展,2013年挑战杯校内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百步梯攀登计划18项立项,比2012年多7项,其中二等4项,三等14项;Oneshow中华青年创意竞赛中获得金奖1项、入围奖4项;华工出版社科技创新奖,评选出一类优胜奖1项、二类一等奖1项、二类二等奖1项、二类三等奖3项,其他类特等奖1项、其他类三等奖2项;传媒文化节中摄影大赛获奖6项、DV大赛获奖6项、图书选题策划大赛15项。
Ⅴ 教学条件
名称
配备情况
专业文献资料

学院建设有图书室与资料室。目前有图书6172种,共12135册;期刊786种,共2969册;音像415种,共4011张。为提升研究生教学的质量,我院2008年成功立项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南方新闻传播研究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另有“21世纪跨媒体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和“21世纪品牌传播与管理系列教材”两套系列教材,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系统的知识载体,成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现代化教学设施
学院实验中心在学校南校区(大学城)的B9和B7栋办公楼陆续建成7个实验室、1个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1个校级网络新媒体创新实践基地,共投入建设经费约1000 万元,其中设备总值近900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设备数量达750台套。已建成实验室面积960平方米。各实验室具体用地面积及工作环境如下:
    摄影摄像实验室,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存放有80多台数码摄像机、20多台高清数码摄像机和80多台高清数码照相机等设备。主要服务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摄影》、《摄像基础》等课内实验课程以及其它课外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
电视演播厅,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另配有化妆间、备播间等配套设施。演播厅内集虚拟演播蓝箱、导播监控室、录音室等功能为一体,采用三讯道标清数码摄录系统。主要服务于课内实验课程和学生课外创意与创新竞赛节目录制;同时为学校网站和宣传系统的新闻片、纪录片等栏目的节目录制服务。
广告摄影实验室,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实验室内设有衣帽间,配有专业广告摄影台

和各式专业广告摄影灯。主要服务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摄影》、专业实验课《广告摄影》等课内实验课程。该实验室也是与广东省广告公司合作的产学研基地。
视听元素分析实验室,使用面积120平方米。上层为导播室和海外优秀电视节目收录室,下层为可容纳班级建制的视听赏析室,同时也是小型学术报告会的专用场所,该实验室作为视听媒介研究科研实验室。该实验室已获取多达百万余字的系列前沿研究成果和出版了多期视听研发资讯刊物;同时形成了学界业界名师通过直接参与实践课题联合指导研究生,以研促学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中国视协电视节目研究委员会定之为重点研究港、澳、台节目的南方基地。
平面设计与出版实验室,使用面积160平方米。上层为编辑出版与印刷室,下层为拥有40台苹果一体机的平面设计和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主要服务于《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课内实验课程以及其它课外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该实验室是一个集实验教学、科研与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在重点突出实验教学地位的同时,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发展的“全媒体集群研究中心”,以及与学校出版社合作的“编辑出版产学研基地”,实现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的融合发展。
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根据学科特点,积极与传媒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学府开展合作,帮助我院共同建立了一支具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丰富的新闻出版实践能力和卓越的科研能力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建立了师资基础。
除此之外,学院自建立以来,陆续与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网易、腾讯、广东太平网联广告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等传媒企业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方式深入合作。实践基地数量充足(共34个),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管理制度健全。
与学院联盟的校内实践基地主要采取“多位一体,突出自主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整合构建、支持服务、考核评估、激励引导”为原则,利用学院内不同专业的优秀师资和平台资源,组建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全面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
另外,本院所辖或依托本院的南方传媒研究所、品牌研究所、杨伟光工作室、客家文化研究所、跨文化传播研究室以及新设立的广东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均可为专业硕士提供实践的机会。

Ⅵ 实践基地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共同育人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为学校与用人单位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友好的合作平台,学院先后在大学城校区共建立了1个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30家学生创新实践基地,5家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些基地经过长时期的合作,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可以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第一, 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领域的经验和优势,贯彻“学科交叉、课程交叉、文理融合”的建设理念,采取“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的建设方针,搭建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辐射周边地区的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示范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属的七个分中心之一,是国家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面积960平方米,陆续建成7个实验室、1个省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1个校级网络新媒体创新实践基地,共投入建设经费1050 万元,其中设备总值近950万元(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设备数量达800台套。中心配置的标清、高清摄像机,各类型的数码照相机及配套镜头,window系统和APPLE系统的非线性后期音视频编辑系统和的非线性后期音视频编辑系统,广播级的电视节目录、编、播设备,多套音响系统、投影系统,卫星电视节目接收机和视频调制器等设备,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实践提供了充足和优秀的条件。
第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视台节目创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该基地是2012年11月获批的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基地),采取“前店后厂”的教学实践模式:
1.人才培养——“两段式”与“双导师”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学生的学习分为课程教学和在基地深入研究两个阶段。课程教学在学校进行,培养方向可以按照依托单位要求进行设定,毕业论文选题可来自公司技术攻关的项目,并在基地完成实验研究和论文。机房及运营场所设置在学校,两位导师都可以进驻基地进行现场指导,能够及时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使学生更快的完成科研任务和论文的撰写,同时也定向培养了符合市场化需求的人才。
2.学科建设与跨学科合作
以项目为纽带,发挥华南理工大学在学生、技术、信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管理和市场优势。同时,学生可以提出与项目相关的课题研究,进行联合申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多方互利;由于依托单位的项目涉及平台建设、内容服务、市场营销等多领域,可以为学校的文理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提供一个项目孵化的平台与测试环境,有利于学校的技术研发与项目申报以及持续性的学科建设。
3.组建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主要在基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研究生人才培养三个层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前提下,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省级、国家级实验室。这不仅对依托单位的知名度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完善的平台。
4.项目及教学成果的转化
依托单位在自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可为华工师生的实验型成果提供可供测试的环境,使相关研发能够具备完整性,相关科技成果、教学成果能够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实现成果转让。例如,学生可以将作业设计成适合依托单位标准与规范的视频内容,依托单位专业人员审核通过后可将其作为节目内容源,并根据点播率等市场价值反馈给学生一定的奖励,如奖学金、储备资格等,鼓励学生创新与创作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作品。除此之外,IPTV等业务平台还可以为在校多专业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实践机会。而学校高成本的设备、场地投入所产生的教学成果,也将在依托单位的商业运作中实现转化,避免闲置造成的浪费,为学校孵化出更多更有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用的科研项目。
第三,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2009年以来,我院已经与羊城晚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腾讯公司、珠海电视台等30家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进行社会实践,从事科学研究、毕业实习等活动;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企业配合学院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同时,学院优先向企业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服务。如“网络新媒体”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将“影视与新媒体结合”作为发展特色,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技术资源。2005-2008年与广州香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其流媒体播出平台,学生自办校园网络电视台;2009年起,与本校的软件学院合作,利用其开发的并获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的流媒体播控平台,搭建一个“移动式网络直播实训平台”,在“莘莘网视”网站上直播国内外高校学者和传媒业界专家来院举办的讲座和学院每年举办或承办许多大型文娱活动。
基地共建单位均具有打造创新研发基地的专业骨干队伍以及相关业务的优势资源与经济实力,并有大量的新闻传媒类实习生需求。比如,共建单位之一广东电视台现有卫星、珠江、体育、公共、新闻、嘉佳卡通六个开路电视频道,七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以及地铁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务。2007年广东电视台荣获“中国十大创新电视台”、“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媒体”殊荣;2008年以39.9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电视传媒品牌第六位。
第四,产学研合作基地
我院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2011年9月和2013年9月分别了建立了广东电视台产学研合作基地、南方影视传媒集团产学研合作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产学研合作基地、南派纪录片创作与研究基地、粤传媒人才培养基地等5家产学研合作基地。
实践形式包括: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依托单位委托的课题研究;每年可为50名学生提供实践研究机会;2)依托单位在学校建设的IPTV运营中心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每年可接纳50学生;3)依托单位派出资深传媒人士作为常设专业顾问,为学院成立以学生为主的实验电视频道及其实践活动提供业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每年可为30名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专业实践内容包括:1)节目形态分析;2)节目创意、策划与编排;3)媒体运营与管理;4)网络编码与传输技术;5)新媒体应用、多媒体终端和用户行为调查6)纪录片选题与拍摄。
通过这些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实现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等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
多年来,我院保持与新闻传播业界的密切合作。通过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对新闻传媒业界当下的发展做出即时的反应,使本院学生及时、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同时为其提供实践教学、项目实践和实习就业的机会。结合学院目前建设拥有的先进的平面设计与出版实验室、视听元素分析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广告摄影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等先进的硬件系统,我院已建立起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拥有充分的可用于培养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条件,为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充分、扎实的准备。


Ⅶ  经费、保障措施
未来三年申报单位对学位点的经费投入及用途

未来三年学院将通过与校外媒体合作开办定向培养创新班、产学研基地和横向项目的形式筹措经费,并从其他创收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点的建设。
经费主要用于研究生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改善教学条件的投入。
体制机制等相关保障措施
   1.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宣传等相关工作。
   2. 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领导下,建立包含主要教师、兼职教师、实验室主任和专业委员会成员在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委员会负责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建立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与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施办法并严格执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 学院还将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的特殊性,加大人员投入,招募2位秘书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和教学管理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和求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素质全面,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使其可胜任报刊、广播电视、出版社、网站等媒体单位的记者、编辑、节目编导职务,以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新闻发言等岗位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新闻学
2、影视传播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4、品牌传播
5、出版策划与营销
6、跨文化传播
三、培养年限
学制为2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期限后,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实践教学一般不少于3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以课程教学为主,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国内及国际新闻传播业实际问题,注重对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着重对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学分要求
总学分34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个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主讲教师
考核方式
基础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郭厚佳
笔试或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2
2
2
黄理稳
笔试或论文

专业论文写作
16
1
2
刘起林
笔试或论文

英语听说
72
2
1
左鸣放
视听考试

英语读写
32
1
2
左鸣放
笔试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32
2
2
刘小妮
于小川
笔试或论文

新闻传播理论
32
2
1
陈娟
严俊
笔试或论文

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32
2
2
朱剑飞
江虹
笔试或论文

新媒体传播研究
32
2
1
苏宏元
笔试或论文

深度报道研究
32
2
2
郑宇丹
笔试或论文

影像传播研究
32
2
1
周建青
张步中
笔试或论文

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32
2
1
段淳林
刘晓英
笔试或论文
选修课

传播技术原理
32
2
1
胡兵
笔试

网络运营与推广
32
2
2
刘琼
笔试或论文

计算机辅助报道
32
2
2
苏锦钿
笔试或论文

影像编导与制作
32
2
2
陈映
周煜
笔试或论文

媒介创意与策略研究
32
2
2
韩红星
笔试或论文

出版策划与营销
32
2
1
赵泓
笔试或论文

传媒经济研究
32
2
2
江虹
笔试或论文

跨文化传播学专题研究
32
2
2
安然
笔试或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
32
2

曹智频
笔试或论文

知识产权
32
2
2
董文慧
笔试或论文

美国文学新闻研究
32
2
2
李梅
笔试或论文

媒介批评研究
32
2
2
李小华
笔试或论文

符号学视野下的品牌传播研究
32
2
2
杨蔚
笔试或论文

六、必修环节
(一)专业实践(4学分)
从第二学期末开始,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必须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二)学术讲座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会。每次应填写“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考核表”,其中至少3次附不少于1500字由导师签字认可的小结。
(三)学位论文环节
1.学位论文开题:第三学期初(2~6周),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开题报告可在实践单位举行。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第四学期初(4~8周),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可在实践单位举行。
3.预答辩:第五学期初(2~6周),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举行预答辩。
4.答辩:第五学期中(10~14周),符合答辩条件的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举行答辩。

七、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主要结合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可以采取理论研究、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二)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阅专家至少两人,至少一名是校外专家,两名评阅专家不能同一单位,要求本学科专业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目前仍从事科学研究,比较熟悉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与动态,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评阅专家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拟定。
(五)学位论文答辩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授予
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



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和求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素质全面,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可胜任报刊、广播电视、出版社、网站等媒体单位的记者、编辑、节目编导职务,以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新闻发言人等工作岗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新闻学
2、影视传播
3、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4、品牌传播
5、出版策划与营销
三、培养年限
学制3年。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期限后,在校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其中前三个学期为课程学习时间,学位论文工作不得少于一年半。
以课程教学为主,教学活动密切联系国内及国际新闻传播业实际问题,注重对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着重对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
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培养方案制订、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30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个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和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内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主讲教师
考核方式
学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郭厚佳
笔试或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2
2
2
黄理稳
笔试或论文

专业论文写作
16
1
3
刘起林
笔试或论文

英语听说
72
2
1
左鸣放
视听考试

英语读写
32
1
2
左鸣放
笔试

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
32
2
2
刘小妮
于小川
笔试或论文

传媒产业发展研究
32
2
2
朱剑飞
江虹
笔试或论文

新闻传播理论
32
2
1
陈娟
严俊
笔试或论文

新媒体传播研究
32
2
1
苏宏元
笔试或论文

深度报道研究
32
2
2
郑宇丹
笔试或论文

影像传播研究
32
2
2
周建青
张步中
笔试或论文

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32
2
1
段淳林
刘晓英
笔试或论文
选修
课程

传播技术原理
32
2
1
胡兵
笔试

网络运营与推广
32
2
3
刘琼
笔试或论文

纪录片研究
32
2
3
黄桂萍
笔试或论文

数字出版研究
32
2
3
刘银娣
笔试或论文

受众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32
2
3
高辉
付佳
笔试或论文

中国文化史论
32
2
3
曹智频
笔试或论文

社会学
32
2
3
张庆园
笔试或论文

七、学位论文工作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内容应主要结合新闻与传播业的实际问题。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可以采取理论研究、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理论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二)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阅专家至少两人,至少一名是校外专家,两名评阅专家不能同一单位,要求本学科专业或相近的学科专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目前仍从事科学研究,比较熟悉当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前沿以及发展与动态,学术作风正派,办事公正。评阅专家名单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拟定。
(五)学位论文答辩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授予
在职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授予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vickey昕晴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23

    帖子

    240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150
    K币
    90 元
    注册时间
    2013-4-1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4 20:29 | 只看该作者
    今年的成绩还没出来,我会继续关注考研方面的信息。各位同学在出成绩前还是尽可能多看看论文,跨考的同学多充实一下基础知识的复习。复试复试,第二次考试,你没一定的本事,是瞒不过比你年长几十岁的老师们的火眼金睛的
    2015年的新考生可以先看看我上一篇帖子【原创】华南理工新闻传播学术硕士【经验分享+书目解读】
    http://bbs.kaoyan.com/t4925954p1

    新老考生,无论2014还是2015或者2016,
    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可以加我的qq1149278096,我尽力为你们解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vickey昕晴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9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92 元
    注册时间
    2014-1-31
    板凳
    发表于 2014-2-18 14:43 | 只看该作者
    请问哪一年开始招专硕的?15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127

    帖子

    522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522 元
    注册时间
    2012-9-8
    地板
    发表于 2014-3-8 22:27 | 只看该作者
    华工新传必胜 发表于 2014-2-14 20:29
    今年的成绩还没出来,我会继续关注考研方面的信息。各位同学在出成绩前还是尽可能多看看论文,跨考的同学多 ...

    同问,14年会招新传专硕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7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0 元
    注册时间
    2015-4-21
    5
    发表于 2015-4-27 00:12 | 只看该作者
    请问2015招生目录中的 招新传专业硕士周末在职方向 是啥意思啊,,是指全日制两年制硕士么,还是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 元
    注册时间
    2015-3-15
    6
    发表于 2015-5-3 09:39 | 只看该作者
    请问 华工专业硕士英语是考英语(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3 03:35 , Processed in 0.086786 second(s), Total 20, Slave 20(Usage:7.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