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99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4

主题

38

帖子

741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2
威望
338
K币
403 元
注册时间
2012-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 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概念解释:
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神系。因居于奥林匹斯山而得名。这是一个高度组织纪律化的庞大神族。诸神各司其职,分别掌管天上人间各种事物。它是父权制时代社会的反映,其中主要的神有海神波塞东,太阳神阿波罗等。
荷马史诗:
古希腊流传下来最早的大型文学作品。在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公元前9、8世纪形成雏形,前6世纪中叶开始形成文字,前3—前2世纪亚历山大学者最后编订。史诗包括《伊里昂纪》和《奥德赛》两部。前者写特洛亚战争,后者写奥德修斯的海上历险。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理想,也表现了古希腊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史诗结构紧凑,安排巧妙,采用以局部带动全体的手法,从关键情节入手,带动整个事件,结构高度凝缩概括。史诗保留了口头文学特色,诗句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其中大量取自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现象的长串的直观的明喻被称为“荷马式比喻”。史诗对了解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形象的史料价值,并为后代史诗提供了典范。
荷马式比喻:
荷马史诗中采用的广泛丰富的比喻,这类比喻多取自于自然现象、动物形态和日常生活现象,并且是比较长的连接在一起的明喻。其比喻形象直观,生动贴切。
希腊悲剧
古代希腊悲剧的专称。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典,由酒神颂演变而来。其悲剧形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约在公元前534年左右,悲剧诗人忒斯庇斯首先把一个演员引进了酒神颂,以后经过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不断丰富和创造,才使悲剧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古希腊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悲剧的布局一般是1、开场白。2、入场歌。3、场。4、场次之间的唱段。5、“退场”。悲剧题材多取自于神话传说,以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为依托,曲折反映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的社会生活。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英雄悲剧,风格崇高悲壮,情节发展经由发现、逆转、灾难的悲剧进程,通过主人公的毁灭唤起人们深沉的美学、哲学思考。公元前五世纪是希腊悲剧的繁荣时期,曾先后出现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 作家,他们先后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获得“桂冠诗人”奖。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戏剧影响巨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庆典仪式上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公元6世纪在雅典戏剧节比赛中正式定为比赛项目。古希腊喜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旧喜剧多是政治讽刺和社会讽刺剧。中期喜剧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问题为主,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被称为“喜剧之父”,重要作品有《阿卡奈人》和《鸟》。晚期喜剧是新喜剧,大多是世态喜剧,主要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强**节的曲折和风格和雅致,但缺乏早期与中期喜剧的深刻思想内容。米南德是新喜剧的代表作家。
希腊喜剧取材现实生活,夸张滑稽。利用日常琐事、偶然滑稽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形式轻松,主题深刻严肃。
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中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教会文学:
又称僧侣文学,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由教士、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采用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教会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写上帝万能、圣母奇迹、信徒苦修等,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传神的权威、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教会文学的主要体裁有基督故事、圣徒传说、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等,在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及象征寓意的手法。
英雄史诗:
中世纪在民间流传的以歌颂伟大英雄为内容的人民的文学,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英雄史诗反映了民族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着重歌颂部落英雄,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代表作是盎格鲁萨克逊的史诗《贝奥武夫》;后期的英雄史诗产生于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一般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代表作是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达远征记〉早期英雄史诗产生在民族大迁徙时期,产生时间早,多以神话史件为依据,较少受基督教的影响和封建化色彩,神话的成分强,后期的英雄史诗形成在封建化之后,表现封建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忠君爱民思想,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渗透宗教观念。
谣曲:
  故事性诗歌,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15世纪在英国出现民谣的繁荣时期。其题材广泛,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有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故事,多表现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中世纪著名的谣曲是“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的形象。表现起劫富济贫的侠义行为。
骑士文学:

11—12世纪表现骑士阶层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它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骑士精神为基本内容。骑士文学源于法国,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两种体裁。骑士抒情诗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主要抒写骑士美人的爱情,又称“普罗旺斯情歌”,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破晓歌等形式 。抒情诗典雅缠绵的爱情描写具有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并为后世抒情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骑士传奇源于法国北部,主要写骑士为了获得荣誉、为护教、或为了赢得贵妇的爱情而冒险行侠的故事。依据题材来源骑士传奇可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是骑士传奇中最有代表性的。

骑士抒情诗:

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最普遍的主题是讴歌骑士之爱。中世纪的贵族视骑士爱情为“典雅爱情”。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诗法、曲调和表现技巧方面受民间诗歌的影响较大。最常见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形式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恩格斯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在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影响下,法国北部、德国和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流行和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

骑士传奇:

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中心在法国北部。传奇,音译为 “罗曼司”,指一种长篇叙事事诗,有长约数千余行或逾万行的。依据题材来源可分为三系统:根据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的故事,构成古代系统的骑士传奇,如《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等。取材于不列颠得历史、写亚瑟国王的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构成不列颠系统,这是发展的得最充分、最典型的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利斯坦和绮瑟》、《朗斯洛》等。取自拜占庭的历史传说的骑士传奇构成拜占庭系统,如《奥迦生和尼哥雷特》、《弗洛阿和白朗希英勒》等。

骑士传奇故事完全是虚构的,但情节生动,注重人物心理与生活细节方面的描写,初步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以后欧洲长篇小说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其离奇情节、浪漫情调对后世浪漫主义文学有很大影响。

城市文学:
中世纪市民阶级用以反抗封建主的文学。11-13世纪前后适应市民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世俗文学。城市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表达市民的生活情绪,理想情感和愿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讽刺性和批判性。风格朴素,语言生动鲜明,以动物王国故事影射现实人生。城市文学在法国最为发达,其文学样式包括韵文故事,讽刺诗,戏剧等,风格活泼富有讽刺性。著名市民文学代表作是《列那狐的故事》。
温柔的新体诗:
又称“清新体诗派”诗派,产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之南的托斯卡那。这种诗体对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和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发展。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站在市民立场上抒写个人的情感体验,真切、热烈、细腻,把女性高度理想化、神圣化。但丁早年写的抒情诗,就属于这一诗派。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写的十四行诗,继承了这一诗派的传统,形式更加完美。温柔的新体诗派把以爱情为主题的抒情诗推向新的高度。

文艺复兴概念解释:
十四行诗:

又称“商籁体”(Sonnet的音译),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浒于英、法、德各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作者,他使这种诗体臻于完美。他的十四行诗称为“意大利体”,(又称“彼特拉克体”),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构成。诗句每行十一个音节,一般是抑扬格。韵式为环式韵脚(ABBA,ABBA,CDC,DCD,或ABBA,ABGBA,CDC。DED)。十六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 ,改为三节四行和一节两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称为“伊丽莎白体”(或“莎士比亚体”),诗句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韵式是隔行押韵(ABAB,CDCD。EFEF,GG)。

双韵体:
英国格律诗的一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诗人乔叟对古代英国诗体进行了变革,创造了以重音节为基调的诗体,其格式为每行十个音节,抑扬格,两行一押韵,称“双韵体”。成为后来英国诗歌中最通行的一种诗体。
斯宾塞体: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斯宾塞首创的抒情诗体之一。因他的名字命名为 “斯宾塞体”。斯宾塞体节数上无限制,每节有九行,前八行每行包括五音步即十个音节,最后一行六音步即十二个音节。韵律为抑扬格。九行内要换三个重复几次的韵脚,韵式是ABABBCBCC。该诗体完美、诗句响亮动听,富有音乐性。斯宾塞的长诗《仙后》及采用该诗体完成的。
流浪汉小说:
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叙事文学样式。作品一般采用自传体形式,取材城市平民的生活,主人公多为无业游民、流浪汉,以他们的下层流浪生活为线索,展开社会环境的描写。以平民的眼光讽刺各阶层人物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包括主人公为生活或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恶作剧等。语言生动俏皮、较注重外在历险性。代表作《小癞子》。
七星诗社: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大学才子:
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
文艺复兴运动:

14—16在欧洲 兴起的一场以新兴资产阶级 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其它欧洲国家 。“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复兴世俗的、自由的古代文化以反抗中世纪的神学思想统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运动提出“复兴古代文化”的口号,以反抗中世纪神学思想禁锢。

文艺复兴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在中世纪神学思想的黑暗统治下发现了人、解放了人、恢复了人的尊严、价值及神圣地位,因而这个时代被称为“人的太阳”升起的时代。恩格斯称誉说: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如绘画方面的艺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天文学家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哲学家培根;思想家蒙田、马基雅维里;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文学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他们对新的思想意思的传播,对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文主义:
  在欧洲中世纪,神学之外的世俗科学被称为“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想、新文化代表人物都喜欢以“人文学者“自称,以表明自己研究的是人性世俗的新学问,区别于基督教科学。后世即用“人文主义”来概括当时与神学对抗的新思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反抗神的权威。以人性人权反抗神性神权。
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1)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反抗神的权威,以人性、人权反抗神性、神权。提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肯定现世享乐,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3)倡导知识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认为人应当发展理性,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求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4)主张国家民族的统一,反对封建割据,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的统治。人文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崭新的时代精神、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代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主张、生活理想和愿望的文学。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人文主义理想,歌颂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品质的人物,鞭挞封建教会势力的代表人物。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和反封建反教会意识。在艺术上继承发扬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现实传统,面向现实、视文学为反映现实的“镜子”。注重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欲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历史感与真实感。在表现手法上,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抛弃教会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代之以自由清新、活泼的表现形式。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创新和发展。皮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奠定了欧洲抒情诗的基础,是近代爱情诗的拓荒者,薄伽丘的《十日谈》开近代小说的先河,创造了框架体小说的结构模式。莎士比亚的戏剧则将近代戏剧的发展推向高峰。

福斯泰夫式背景”:
恩格斯在致拉萨尔信中提出的著名命题。莎士比亚通过这个人物的活动,真实地描绘了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状况和道德面貌,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必然瓦解的历史趋势。此背景对深化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性格起到积极作用。恩格斯称赞“福斯泰夫式”背景,旨在要求作家们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错综复杂的典型环境中再现生活。
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十七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冈果拉派:
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 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
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
三一律: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即“三个整一律”,要求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一个事件在一个地点、一天内完成)。三一律是对亚里斯多德情节整一性的片面发展,在规范戏剧创作的同时也限制了艺术的发展。
清教文学:
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主张清理整顿旧的天主教势力,建立廉洁教会,以勤俭节欲的态度对待事业。在这一口号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称作清教革命。清教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伴随清教运动出现的、表现清教伦理思想和资产阶级反王权斗争的文学即清教文学。清教文学在艺术上往往采用寓言、象征、隐喻的方式,借用历史故事、圣经故事,宣传清教理想。风格严肃沉郁。代表作家弥尔顿、班扬。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体现了诗人清教徒的革命思想。班扬的《天路历程》以梦境寓意的形式,揭示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不满。表达了清教理想和生活态度。
巴洛克文学:
16世纪后期到17前叶出现在欧洲的贵族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流派,起源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barruco”,西班牙语,“珍珠、奇妙”的意思。16—17世纪中国的彩陶、织锦、瓷器等工艺品进入欧洲,其艳丽夸饰的风格引起西方的惊叹。巴洛克一词原用于首饰行业,后把16世纪繁复雕饰的建筑称为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洛克文学内容上写宗教狂热与感伤、幻灭情绪,形式上夸张雕饰,追求华丽纤巧,贵族情调。
巴洛克文学代表人物西班牙的卡尔德隆、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冈果拉诗派。马里诺诗派光怪陆离的想象与夸饰趣味形成“马里诺诗体”,刚果拉派的诗歌用词怪癖,比喻新奇,被称为“冈果拉主义”(或“夸饰主义”)。德国格力美尔豪森的《痴儿西木传》,虽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也有明显的巴洛克文学的特征。巴洛克文学发展了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
古典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源于法国影响欧洲的文学思潮。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抗衡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创作上以专制王权的政治标准、艺术标准为准则,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为专制王权服务,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思想上崇尚理性,服从公民义务,强调以理性克制个人**。艺术上摹仿古典,重视规则。强调语言与形式的典雅规范,比如题材、体裁的等级界限,戏剧的三一律原则等等。
古典主义继承发展古代文学的现实传统,对统一发展法兰西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其摹拟古典的教条化限制了艺术的发展。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英国的蒲伯、约翰逊等。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代表作《熙德》被公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成功的悲剧。拉辛代表作《安德洛马克》是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古典主义的理论家布瓦洛,代表作《诗的艺术》,系统阐述了古典主义的诗学主张,被视为古典主义的理论法典。
玄学派

十七世纪初在英国形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是约翰-多恩,因屈来顿曾批评多恩“诗中的玄学成份太多了”遂被称为“玄学派”。此派诗歌内容比较复杂,有较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表现较多的感性内容,他们时而共鸣,时而又遣责人的感性本能的罪孽,显示了世界观的深刻矛盾。其诗中充满紧张的心情和关于人情感的议论和分析。在形式上追求精雕细刻,经常采用出人意料的比喻。此派诗歌在现代欧洲获得颓废派诗人的重视,多恩被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先驱者。


18世纪文学概念解释:
哲理小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文学样式,采用对话、游记、书信等形式,表达作者的政治、哲学、宗教等观点。重心不在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的刻画描写,而在于通过具有鲜明倾向性、教诲性的故事等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观点。这里小说成为启蒙作家思想家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因而小说的哲理性强,文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相对较弱。著名的哲理小说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严肃剧:
又称市民剧,启蒙时代由法国作家狄德罗提出。狄德罗顺应启蒙时代需要,提出戏剧改革主张。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建立一种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新剧种——正剧。内容上是市民的,家庭的,以普通市民的家庭日常生活代替贵族宫廷生活,以严肃的笔调处理现实题材。体裁上是悲喜剧相混杂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以表现常态的生活。语言上使用市民的日常生活语言、散文化的语言。同时强调戏剧的启蒙教化作用。此后德国作家莱辛来此提出建立市民剧的理论。
“散文滑稽史诗”:
18世纪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对自己小说的称谓,即用散文写出的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史诗性的叙述和描写,注重人物性格刻画,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历险对生活展开全景式描写。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艺术上以幽默、滑稽、冷嘲热讽为显著特点。这种史诗性和滑稽幽默交融在一起的作品称为“散文滑稽史诗”。如《约瑟夫·安德鲁斯》、《汤姆·琼斯》。这些被称为“散文滑稽史诗”的小说,代表了英国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

百科全书派:

指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学者,因参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而得名。他们以先进的思想观、科学理性总结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对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封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抨击。该派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成熟和GC,推进了反君权、反教会的思想斗争。主要代表人物有:达朗贝、狄德罗、卢梭等。

启蒙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宣传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和愿望的文学。它是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被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思想体系所规定,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浓厚的理性色彩。抨击封建专制与教会罪恶,宣扬启蒙理想,干预生活、批评时政,论战性和思想性很强。创作上具有民主化、平民化倾向,往往以第三等级小人物、普通人为正面主人公,扩大了文学表现现实的范围。文学形式体裁上具有多样化特点,创造了新的文学样式,如哲理小说、书信小说、严肃剧等。启蒙文学继承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取材现实,反映并评价议论现实。启蒙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德国的莱辛、席勒、歌德等。
狂飙突进运动:
十八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的文学革命运动,由一批青年作家发起,以克林格尔的戏剧《狂飙与突进》而得名。运动纲领的制定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主要作家是年轻的歌德,席勒。狂飙突进运动得目的是要摆脱沉闷虚伪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束缚,要求独立自由,个性解放。该运动总的精神特点是:倡导返归自然,强调民族意识,推崇天才和个性解放,用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暴政与特权。运动带有狂热,放荡自我中心的反抗倾向。作品往往浪漫气息、感伤成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该运动只是局限在文学领域,而没能发展成政治性的社会运动。
魏玛古典主义:
十八世纪歌德与席勒在魏玛公国十年合作时期被称为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也称魏玛古典主义。在思想体系上继承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传统,倡导人道主义,艺术理想上以古希腊文学艺术作为典范,追求单纯、静穆的希腊风格。创作方法上倾向古典,并强调古典与浪漫的结合。要求形式的完整、语言的纯洁。狂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发展继续,把启蒙时代理性与狂飙突进运动情感相结合,使德国文学走向繁荣。这个时期歌德写下了诗集《罗马哀歌》、剧本《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等。

19世纪浪漫派文学概念解释: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主情的、自由的文学。它是法国大革命自由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反响和体现。思想的自由,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民族解放运动的崛起以及对启蒙理想的失望是浪漫文学产生的时代土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产生的哲学基础。感伤主义、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以及反古典主义的要求是文学自身解放的要求。
“浪漫”由拉丁文“Romance”(罗曼司)转化而来,原意指富于幻想的传奇故事,仁慈的情感、忧郁的思念等。德国诗人、文艺理论家史雷格尔兄弟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进行探讨,并为之命名。提出:“凡是用幻想的形式描写情感内容的作品就是浪漫主义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崇尚情感,偏重理想,内心生活。自然崇拜与自我崇拜。厌恶城市文明,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他乡异国情调。离奇超凡的情节,孤独、叛逆的人物形象与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表现特点不同,德国的理论探讨活跃,并具有神秘主义、唯我主义特点;英国的泛神论、唯美主义色彩;法国的激情色彩、论战品格。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诺瓦里斯;英国的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史达尔夫人、雨果;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等。
耶拿派:

十八世纪末,以史雷格尔兄弟、诺瓦利斯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流派。因为在耶拿创办杂志《雅典娜神殿》而得名。耶拿派在理论上对浪漫主义文学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艺术的使命就是打破僵化的生活,追求人生的诗意。奥古斯特·施雷格尔提出“艺术的基础是热情而不是理智”,诺瓦利斯提出“走向内心”的口号。该派强调书写主观精神、情感,寻找精神家园。创作上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海德贝尔格派:
十九世纪初德国的一批新浪漫主义作家,聚集在海德贝尔格,创办《隐士》杂志,由此而得名,其代表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该派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对中世纪古风、生活方式加以赞美。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曾写下一些爱国主义诗歌和戏剧。该派主要文学成就是收集整理了近三百年的德国民歌《儿童的神奇号角》,保留了民歌的纯朴风格。歌德和海涅对这部民歌集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海涅称赞这部书“包括了德国人心灵的最动人的精华”。
湖畔派诗人: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因憎恨资本主义而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同时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这些人被称为“湖畔派”。“湖畔派”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写下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宣言”。序言指出:诗歌的情感性,并提出诗歌题材的变革,主张“诗歌应该表现微贱的田园生活。”同时强调诗歌的想象,借助想象将日常平凡的事物和情感以非凡的情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湖畔派”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超验主义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超验主义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超验主义虽带神秘主义色彩,但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意义。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
《雅典娜神庙》: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奠基者史雷格尔兄弟在1798——1800年创办的宣传浪漫主义理论的文学杂志。他们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依据,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热情、想象、内心、自我和生活的诗意,反对古典主义诗学传统的束缚。
奥涅金诗节:

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 ,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

感伤主义:

又称主情主义,十八世纪后期源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以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中小产阶级作家对启蒙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感到失望,他们以抒情的、感伤的笔调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该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刻画人的内心活动,书写苦闷心曲。他们重视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刻画,突出人生的不幸遭遇,因而具有浓郁的悲观色彩。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小说家理查生、斯泰恩,诗人杨格、葛雷等。感伤小说多半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回忆录式的形式写成。诗歌多写黑夜、孤独、死亡,具有逃避现实的神秘特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性、对自然自我的崇拜产生很大影响,故有“前浪漫主义”之称。

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


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在作品《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是:高傲倔强,忧郁孤独,追求自由,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反抗强权暴政,但却是孤独的个人主义的反抗,结局往往是悲剧的。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由于这些形象带有拜伦个人思想和个性气质的烙印,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海盗》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艺术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 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即强调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结合,以打破古典主义悲喜剧严格对立、美丑截然分开的做法。雨果认为生活是矛盾的整体,“大自然是永恒的双面像”,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写出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事物在矛盾对立中相互关联、依存、演化。因此强调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隐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共生”。

多余人形象: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渴望有所作为,但因为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阶级的偏见,缺乏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软弱,终于一事无成,在社会上成为“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成为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以后,在俄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余人”画廊。作家们通过“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谴责了形成“多余人”性格的沙皇专制农奴制社会,也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弱点。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还有毕巧林、罗亭、拉夫列茨基等。

奥涅金诗节:

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 ,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念解释:
《祖国纪事》: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学术、文艺 、社会政治的综合性大量月刊。1839年创刊于彼得堡 ,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编。俄国文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曾为该刊撰稿。著名的革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主持该刊的评论栏,成为刊物的思想指导者。别林斯 基离开后,刊物倾向日趋反动。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为资产阶级贵族自由主义的机关刊物 。1868年,该刊物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接办后,萨尔蒂克夫-谢德林随后也参加领导,才又成为进步的民主刊物 。沙皇为了控制舆论,**革命,于1884年查封了该刊。

《现代人》:

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 创办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性刊物。普希金逝世后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办。该刊物从1843年起改为月刊。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担任主编。由于涅克拉索夫团结了当时俄国杰出的作家 ,使《现代人》成为进步文学界的中心。别林斯基主持过该刊的批评栏目,并在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又相继于1853和1856年加入《现代人》编辑部,使其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论坛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先进思想和民主阵营的总部。

《现代人》杂志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及其维护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宣传了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的思想,捍卫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争取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服务,起了极大的战斗作用。1866年被迫停刊。

宪章派诗歌: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诗歌,宪章派诗歌是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在宪章运动中,为了推动群众运动的开展,创办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政论、特写和杂文等,后期还有小说和文学评论等,其中诗歌成就最高。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在形式上多采用群众喜欢的歌谣体和圣诗体,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民歌色彩浓厚,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代表作家琼斯、林顿等。琼斯,他是县宪章派的歌手,又是宪章运动的左翼领导人之一。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中期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学思潮,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思想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进行观察、思考与批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在内容与思想方面(1)具有概括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把文学看作分析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特定时代俄社会历史画面,揭示现实矛盾,探讨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2)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着力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坚持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批判。(3)同情下层社会苦难,提倡社会改良。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改良主义。(4)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小人物苦难与中小资产者的个人奋斗。塑造个人反抗者形象。
艺术方面的特征是:(1)确立客观写实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准确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现实生活描绘,再现论与反映论的时代。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构关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细节描写。(3)史诗性与心灵探索。心理描写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成就卓著
人物复现法: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将众多作品连成整体的手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反映出这个人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把这些作品连系起来才构成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高老》是使用“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30 K币 +100 收起 理由
    wpxfqy + 30 精品文章
    于佑和 + 100 + 10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55 元
    注册时间
    2014-4-19
    沙发
    发表于 2014-5-23 16: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55

    帖子

    30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302 元
    注册时间
    2015-2-26
    板凳
    发表于 2015-3-5 21:4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10 17:31 , Processed in 0.051917 second(s), Total 9, Slave 9(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