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9000|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体育学院611综合基础资料大全 想报考上体的师弟师妹可

[复制链接]

5

主题

16

帖子

-142

积分

Beggar

精华
0
威望
-200
K币
58 元
注册时间
2010-12-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5 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蟹河蟹 于 2012-5-26 22:30 编辑

体育概论部分(共十章)1、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吗?(既是又不是) 竞技体育的基础来自于学校与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两者有和区别?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       借鉴国外经验。美国优秀运动员发展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式的业余训练。(2)       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3)       推进中小学体教结合,广泛开展课余训练。(4)       提高高校竞技水平,促进两大体系协调发展。 1、 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吗?(不是)群众体育:从运动员选材原理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属性明显不同。从参与目标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明显不同。从参与者要求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明显不同。从参与项目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明显不同。从成材过程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明显不同。从组织形式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明显不同。 2、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对策。(1)       处理好项目之间的关系,促进健身活动的开展(2)       正确理解“奥运增光计划”(3)       改革单纯以金牌总分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的好坏标准。(4)       竞技体育要走向市场、国家、社会、个人投资相结合。(5)       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局面。 3、 怎样规划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目标)与群众体育的发展?第一,   要找准体育事业内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客观参照标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客观参照标准应该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内生产总值所达到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相一致。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客观参照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水平,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的能力来考虑一个国家群众体育发展的规模。第二,   国家和社会对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都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加大。但是不应该在投入的渠道和数量上造成人为的矛盾。应该根据各自的特殊性给与科学的安排,特别是不能在数量方面将投入到群众体育经费与投入到竞技体育的经费绝对化,并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使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以达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目的。第三,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应该由国家和社会同办,以国家为主。群众体育应该采取国家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同办,以社会和个人为主的方式,大力提倡和促进社会及个人消费性群众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要加强群众体育特别是社会及个人版体育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主要应该集中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资助和扶持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等方面。4、 我国体育工作怎样体现出以人为本?第一,   一切要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制定体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进行体育的各项工作。要以“人民满不满意”为标准评价体育工作。在体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把体育工作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对体育工作的建议和批评,坚持体育工作的人民性。第二,   要以法律形式保障广大群众享有体育的权利。法律具有根本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基本特征,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理念,必须完善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武器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和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利。并用法律的形式把人民群众的体育权利固定。第三,   体育工作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必须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同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来不断改进完善体育工作。5、 和谐体育的特征(1)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全面发展。             ----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2)协调发展(3)可持续发展(4)以人为本7、和谐体育的目标体系(1)体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和谐。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社会大环境,规定并引导体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和谐。体育在促进、培养让人的过程中,提倡以人为本。(3)国内外体育关系的和谐。体育与对外交往中国体育文化交流(4)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和谐。8、影响和谐体育构建的不和谐因素(1)社会问题导致的不和谐因素。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城乡问题、公平问题、弱势群体问题。体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2)体育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和谐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问题)、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3)体育各子系统内部之间的不和谐竞技体育方面:奥运会金牌数的获得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缺失。重视国家队的训练而相对忽视基层训练锦标主义理想过于浓厚。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伦理道德的沦落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夏季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奥运会与全运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的关系群众体育方面: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发展出现“两级分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差距悬殊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人口数与全国总人口数比例不容乐观国家队群众投入力度不够,投入机制不健全学校体育方面: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受重视程度与学校体育应有的地位不符。学校体育改革尚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城乡区域之间的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现有体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与学校的实际需求的差距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之间的矛盾(4)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制度的不和谐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失当国家负担过重,管的太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系统分割思想严重。社会化程度较低现有体育法制不健全,缺乏约束力。9、中国体育发展要协调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体育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2)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的关系(3)处理好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之间的关系(4)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之间的关系(5)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之间的关系(6)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的关系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健全人与非健全人(含智障人)10、和谐体育构建的途径(1)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体育的双效机制(2)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体育文化需要(3)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营造和谐的体育环境(4)优化整合体育资源,多方培育体育组织,建立有机体育结构。(5)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动运行机制创新,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补充3、在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利益冲突的表现。(1)                     竞技体育超前发展(2)                     群众体育产品的供给匮乏,公共体育场地是最主要、最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众体育产品。第一是总量不足,第二是开放效率低。(3)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利益矛盾。第一,中央政府的决策和立法与地方政府的执行严重失衡。二、国家制定的群众体育发展政策严重具有巨大的模糊性。三、体育发展的法规体系的不完整性。11、怎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体育的实践?(1)树立大体育观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群众体育)(2)树立和谐发展的体育观——处理好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奥运会与全运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关系。——处理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的关系。(3)实现体育运动资源配置逐步从政府转向市场。(4)                     建立好竞争机制、激励机制(5)                     完善体育法,实现依法治体、依法兴体(6)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7)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8)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12 60年所凝聚的中华体育精神及其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中华体育精神?(1)是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体育工作者为正在进行的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华民族贡献的一份厚礼,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2)怎样看待中华体育精神?第一、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了精神力量,极大的鼓舞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二、顽强拼搏体现出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战胜自我、不畏强手的顽强拼搏精神。体现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的体育精神。思想过硬、身体过硬、技术过硬、训练过硬、比赛过硬的要求,以及“三从一大”原则,体现出运动技术、战术、心理和意志品质的较量,以及“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气。第三、为国争光是基本目标和动力,是中国运动员的光荣和梦想。是中国运动员参加重大国际竞赛的使命,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13、体育全球化的基本特征。(1)经济全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基础。(2)科学技术是体育全球化的技术基础。(3)体育全球化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推动为主体。(4)体育全球化是以西方化的体育文化的传播为主,存在着“西方化”的倾向。(5)体育全球化的基本动力是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政治因素、国际体育组织,文化传播。 第二章 拓展内容1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影响。第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最早确立与留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建设主要是在留日学生的影响下进行的。第二、在近代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引发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双轨制”第三、近代中国留学生对学校体育制度建设的影响,还表现在1922年后中国学校体育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1922以后,随着留学欧美学生对中国教育影响的增大,中国的学校体育由此开始发生新的变化。2近代中国留学生对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第一、军国民思想是清末民初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思潮。第二、实用主义体育思潮。主要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第三、是自然体育思潮。20世纪30年代后的中国学校体育主要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自然体育思想最早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美国人威廉士是自然体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中国人对自然体育思想的了解和认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蕴瑞和袁敦礼等人。3近代西方体育能够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原因。第一、西方体育具有进步性和科学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无论是瑞典的体操还是德国的体操,或者是欧美的田径与球类运动,都与自然科学如生理学、解剖学、卫生学等密切相关。,并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基础。第二、西方体育一般具有着较为科学与完整的活动体系,这无论是在运动竞赛工作的组织方面,还是在具体的运动活动中,都表现出它一定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第三、西方体育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这特别表现在球类和游戏项目中。4“土洋体育之争”——“土洋体育之争”实际上是当时一场关于中国体育是要走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西洋体育发展道路的争论。这一争论的起因是,1932年刘长春一人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并在100米和200米预赛中即遭淘汰的消息传来所引起。许多关心体育的人士纷纷发表主张,要求进行体育改革。 5二战后职业体育高速发展的特点。1)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二战后世界职业运动发展的核心。2)职业体育主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开展。3)体育文化传统在职业运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电视媒体在推动体育职业化和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5)竞技体育的职业化也给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6“乒乓外交”31界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由于中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友好接触,促成了中美两国运动员的互访。由于乒乓球在中美建交过程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最后促成了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了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了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7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成就(1)                     改造了旧体育,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的社会主义性质。(2)                     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民族体质得到根本性的改善。(3)                     运动训练形成体系,竞技体育进入世界前列。(4)                     体育科学研究体系从无到有,科教兴体日益显著。(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扩大,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6)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7)                     打破封锁,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扩大在国际体育组织的影响力。(8)                     体育新闻出版形成网络。(9)                     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0)                 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体育产业取得初步成效。8新中国体育的历史教训1)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2)忽“左”忽“右”的形而上学。——表现在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方面的失误,如体育完全与政治画等号。——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具体工作上的形式主义。如:???“五人??”3)粗放发展的资源浪费。——竞技体育的人海战术。——低水平重复导致财力浪费。——体育场馆的闲置导致物力浪费。9改革开放30年,中国体育发展道路。1)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检定不移的实施奥运战略。2)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一、以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为龙头,全面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第二、以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为方向,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构想。第三、以优化运动项目结构改革为基础,着力竞技体育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与时俱进,改革国家队体制,不断探索国家队内部新型管理模式。3)以全运会为龙头,全面推进竞赛体制改革。。4)不断探索竞技体育制胜规律,改革完善训练体制。第一,稳步推荐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强对抗的训练体制。第二、坚持运动训练练的科学思想的指导和原则,不断探索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新模式。第三,不断创新运动训练方法,探索不同运动项目发展和制胜规律。5)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员保障体系。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础保障作用。10、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发展的经验。1)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是中国体育高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2)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中国体育高速健康发展的活力之源。3)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是中国体育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4)坚持德治与法制并举,规范体育发展秩序,是中国体育高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5)科教兴体,人材强体是中国体育腾飞之翼。6)在吸收与借鉴中走向世界,在自觉和创新中彰显民族个性,是中国体育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11、美国体育体制的基本特点    生理学部分(共一百多题) 1.简述动作电位有何特点? 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 (1)“全或无”现象 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它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向整个细胞膜传播,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增加而减弱。 (3)脉冲式 由于不应期的存在使连续的多个动作电位不可能融合,两个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 2.简述神经—肌肉的传递过程。 (1)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Ca2+ 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 (2)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突触小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进而破裂,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上的Na+ 、K+ 通道开放,使Na+ 内流,K+ 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即去极化。 (4)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肌细胞的阈电位)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是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3.简述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 (1)兴奋(动作电位)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Ca2+通道开放,Ca2+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Ca2+ 浓度升高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构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Ca2+ 再回收

肌质网膜上存在的Ca2+—Mg2+依赖式ATP酶(钙泵),当肌浆中的Ca2+ 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Ca2+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Ca2+ 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4.简述运动中影响爆发力的大小的因素。 (1)质量或体重: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越大,爆发力越大。 (2)加速度: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越大,爆发力越大。但在运动中整个人体或人体某个部位的加速度大小是由肌肉力量决定的,所以肌肉力量越大,爆发力越大。

(3)运动距离: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运动距离越大,爆发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取决于运动员的肌肉、骨骼长度以及动作结构。以同样速度完成相同的动作时,身材高大的运动员,由于肌肉、骨骼较长,爆发力较身材较矮小的运动员大。

(4)运动时间: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运动时间越短,爆发力越大。实际上做功的时间和肌力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克服相同的负荷,肌肉力量越大,收缩速度越快。因此,增加肌肉力量可增加肌肉的收缩速度,缩短运动时间,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由此看来,肌肉力量大小,是影响运动员爆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5.用“离子学说”解释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可以用“离子学说”来解释。离子学说认为:(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Na+、CI-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另外细胞内的负离子主要是大分子有机负离子;(2)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具有选择性。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较小,对A-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形成在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K+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所以,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K+由细胞内向外流动达到平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 6.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1)兴奋—收缩耦联 当运动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通过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肌细胞膜产生兴奋。之后,肌质网向肌浆中释放Ca2+,肌浆中的Ca2+浓度瞬时升高。肌钙蛋白亚单位C与Ca2+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进而导致原肌球蛋白的分子结构改变。 (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原肌球蛋白滑入F-肌动蛋白双螺旋沟的深部,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一旦肌动蛋白分子上的活性位点暴露,粗肌丝上的横桥即与之结合。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后会产生两种作用:A.激活了横桥上的ATP酶,使ATP迅速分解产生能量,供横桥摆动之用;B.激发横桥的摆动,拉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移动。然后,横桥自动与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分离,并与新的活性位点结合,横桥再次摆动,拖动细肌丝又向A带中央前进一步。如此,横桥头部前后往复地运动,一步一步地在细肌丝上“行走”,拖动细肌丝向A带中央滑行。由于每个肌节中的横桥的运动,最终使肌肉收缩。 (3)收缩的肌肉舒张

当肌浆中的Ca2+ 浓度升高时,肌浆网膜上的钙泵被激活。在钙泵的作用下,肌质网把Ca2+泵入肌质网内,使肌浆中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原先的构型,原肌球蛋白再次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活性位点,阻止横桥与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肌丝回至肌肉收缩前的位置,肌肉舒张。

7.试述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也可以用离子流学说来解释。由于Na+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得多,它有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的趋势。而离子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控制的。在安静时膜上Na+通道关闭。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被激活而开放,Na+顺浓度梯度瞬间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增加,导致电位急剧上升,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到消失进而出现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变化,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和反极化时相。当膜内正电位所形成的电场力增大到足以对抗Na+内流时,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即Na+平衡电位。与此同时,Na+通道逐渐失活而关闭,K+通道逐渐被激活而重新开放,导致Na+内流停止,产生K+ 快速外流,细胞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兴奋前的负电位状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亦即复极化时相。 8.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导的。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到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传导。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的。当某点发生动作电位时,膜出现反极化,即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状态。而与之相邻的没有兴奋的部位仍然处在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状态。由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某点附近又有电位差存在,所以必然产生局部的电流流动,其流动的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点流向该兴奋点,在膜内是由兴奋点流向未兴奋点,而形成局部电流。其流动的结果触发邻近部位的膜产生动作电位。就这样兴奋部位的膜与相邻未兴奋部位的膜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不断地流动下去,就会使产生在该点的动作电位迅速地进行传播,一直到整个细胞膜都发生动作电位为止。因此,动作电位的传导实质上是局部电流流动的结果。

有髓神经纤维外面包裹着一层电阻很高的髓鞘,动作电位只能在没有髓鞘的朗飞结处产生局部电流。因此动作电位是越过每一段带髓鞘的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的。动作电位在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比在无髓神经纤维上快的多。

9.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教育学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有教育方面的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19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育问题;但是,对自己理论的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尚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高度。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其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是,当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就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给人以很大启发;不足之处在于思辨气息很浓,很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过分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对理性主义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  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  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组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形成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  ④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1)教育活动的结构 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        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以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是指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莫顿提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总是同时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而已;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莫顿提出);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0 K币 -200 收起 理由
    金翅掠影 -100 -100 违规内容
    河蟹河蟹 -100 -100 违规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1万

    帖子

    12万

    积分

    荣誉站务

    拉面馆砖家

    Rank: 9Rank: 9Rank: 9

    精华
    16
    威望
    80388
    K币
    43132 元
    注册时间
    2010-3-19

    池塘论坛站务

    沙发
    发表于 2012-5-26 22:32 | 只看该作者
    游客,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积分高于 1.0E+37 才可浏览,您当前积分为 0

    考研网对外窗口,欢迎关注:新浪微博|QQ微博|人人公共主页|QQ认证空间

    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欢迎关注山东大学  


    饱历风尘培浩气,瘦骨犹自带铜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3

    帖子

    115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15 元
    注册时间
    2014-3-23
    板凳
    发表于 2014-3-23 22:2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 元
    注册时间
    2013-7-10
    地板
    发表于 2014-5-16 23:0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 元
    注册时间
    2014-5-25
    5
    发表于 2014-5-28 21: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6

    帖子

    3668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0
    威望
    12
    K币
    3656 元
    注册时间
    2014-2-18
    6
    发表于 2014-8-9 13:3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14-8-29
    7
    发表于 2014-9-14 12: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 元
    注册时间
    2014-9-19
    8
    发表于 2014-9-19 1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有2014年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真题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 元
    注册时间
    2014-10-13
    9
    发表于 2014-10-13 08:4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体育概论应该怎么复习啊,快崩溃了不知怎么复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7

    帖子

    30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66
    K币
    237 元
    注册时间
    2010-2-19
    10
    发表于 2014-10-14 21:29 | 只看该作者

    体育概论应该怎么复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6-9 22:33 , Processed in 0.075646 second(s), Total 21, Slave 21(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