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楼主: news_2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信息] 上海大学报考攻略(欢迎补充)

[复制链接]

1

主题

25

帖子

9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0
K币
76 元
注册时间
2012-5-23
21
发表于 2012-5-25 12:53 | 只看该作者
我想报考2013年上大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我想问下是不是考试科目不固定的 参考书目也是有变动的呢 希望有学姐学长能帮我解答 感激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0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6 元
注册时间
2012-5-18
22
发表于 2012-6-15 12:39 | 只看该作者
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料啊   现在感觉好崩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

帖子

16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63 元
注册时间
2012-2-20
23
发表于 2012-6-15 23:55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一起考上大 qq 10738104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

帖子

16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63 元
注册时间
2012-2-20
24
发表于 2012-6-15 23:55 | 只看该作者
手机:152228250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

帖子

5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56 元
注册时间
2012-5-29
25
发表于 2012-6-30 15:54 | 只看该作者
news_2008 发表于 2012-5-13 09:31
上大学生拍的一组关于学校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很广,个人觉得拍得挺好。

好漂亮!看完照片更想去了,我的本科大学就是很漂亮很漂亮的,我的摄影技术也有了地方发挥,咩哈哈~~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考上上海大学,能在研究生这几年多拍拍美丽的上大!{:soso_e102:}
这里有没有考上英语笔译专硕的学哥学姐啊,求经验!QQ3564440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5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56 元
注册时间
2012-7-1
26
发表于 2012-7-2 17:41 | 只看该作者
给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570

帖子

3323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2
威望
1146
K币
2177 元
注册时间
2008-3-30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ews_2008 于 2012-7-4 14:18 编辑

                                                                                   上海大学位授权点及研究生培养平台建设纪实
学位授权点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新上海大学组建以来,我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国家实施“211”工程为契机,经过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结构相对合理、特色比较鲜明的综合性学科布局,使我校完成了由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为最终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了 坚实基础。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始终把学科内涵建设作为学科点建设工作的中心,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实现了学位授权点数量的跨越式增长,为我校培养不同类别、层次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校是国家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1年,获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新上海大学组建之前,共建立有9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我校抓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契机,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使我校学位授权点数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我校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9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 授权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 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按照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努力探索综合性大学学科的均衡发展,着力加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使学科布局显著优化,初步形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有的学科格局。
  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之前,我校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线电物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均为 理工科博士点。新上海大学组建后,按照建 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在继续加强理工类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形成了我校理工类学科和人文社会类学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我校博士学位授予领域覆盖了理、工、文、史、法、艺、管、经八个学科门 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 权点达到11个,拥有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 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上海大学美术创作中心、上海大学公共艺术创作中心等6 个人文社科类上海市重点学科,并且实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全面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有的学科格局。
  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门类齐全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使我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若干优势和特色。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钱伟长校长著名的“拆除四堵墙”重要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 即拆除“学校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间的‘墙’”。
  多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学位授权点建设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培养了一批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目前,我校已经拥有“信息资源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和“全球学”(世界史、社会学、应用经济学)二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 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律金融学、都市社会管理、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文化研究、材料化学、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环境化学、协同创新与组织行为、知识产权管理)也都体现了2-3个学科交叉的特点。二是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的优势,使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若干特色。如通过推进影视、艺术、美术等艺术学科与通信、计算机等工科学科紧密融合,使我校在艺术类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特色;又如通过理工学科和法律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我校在知识产权等法律人才培养方面也形成了优势,所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的欢迎。
  着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我校研究生培养体系。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我校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新探索。目前,我校已与宝信软件、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沙钢集团、易居(中国)研究中心、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档案馆等六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市级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各学院学科也利用自己优势积极与各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目前已经与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航天部802 所、欣民公司、中国电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此外,各院(系、所)还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设立了100多个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改变了以校园课堂授课为主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企业参与办学,两者结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在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使得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企业增强高级人才储备能力和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以及研究生更好实现自身发展的诉求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今年6 月,我校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首届研究生顺利毕业,举行了毕业生成果发布会,初步表明了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当前,随着我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推进专业学位发展行业转变的进程中,校企联合培养 这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不断完善,逐步成为我校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照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建立了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博士后培养体系,形成了博士后工作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
  自1991 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我校先后设立了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3 个流动站,累计招收博士后330多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00多人。
  开展博士后工作以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等举措,使我校博士后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 年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20 周年之际,我校冶金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学科陈立群博士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冶金工程学科任忠鸣博士荣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后。通过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博士后已经成为我校科研和教学重要力量,2007-2011年,我校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1项、上海市博士后基金23 项;2007-2009 年期间,仅我校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的12 名博士后人员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并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多项。随着“师资博士后”等制度的建立,博士后将在我校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走过32年的辉煌,而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起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校研究生教育将认真贯彻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按照学校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力争到2020 年形成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学科布局和研究生培养体系。

详见上海大学校报2012.06.25 http://sdxb.shu.edu.cn:8080/index.php?release_id=125&paper_id=6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570

帖子

3323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2
威望
1146
K币
2177 元
注册时间
2008-3-30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ews_2008 于 2012-7-4 14:34 编辑

                                                               上海大学校“ 211 工 程 ”三 期 建 设 综 述
                                                                  (本文配套的各种数据图表见链接)
我校“211 工程”三期建设于2008 年8 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 部、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为保证“211 工程”三期的顺利实施,提 高建设成效和管理水平,我校认真学习研究《“211 工程”建设实施 管理办法》及《“211 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在调研 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大学“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学校还组织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保证了我校“211 工程”三期建设的科学管理,体 现了高水平内涵发展、出标志性成果、提高效率的原则,使“211 工 程”三期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一、“211 工程”三期总体建设目标和主要内容我校在《上海大学“211 工程”三期建设方案》中提出“211 工 程”三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构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 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与上海现代化大都市地位和 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研究 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格局,为将学校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 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总体建设目标,我校“211 工程”三期建设的主要内容包 括: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机制体制创新。
   重点学科建设。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以 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为主干学科共有12 个子项目, 即:“应用数学和力学”、“现代冶金理论与新技术流程”、“先进材 料及其制备技术”、“先进制造及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环 境污染与环境毒理”、“能源工程与新技术”、“社会组织与管理”、 “公共艺术”、“传媒制度转型与传媒发展”、“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 化生态”以及“现代产业经济发展与管理”。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了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估体 系;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重点推进大类招生 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有生命科学 知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深化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 革,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筑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科研 创新能力,扩大研究生创新基金覆盖面,设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和合作基金;加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设立研究生短期 出国访学及参加国际会议资助基金, 拓展海外实习项目。
   队伍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主题,以满足上 海及全国发展需要为基础制定教师队伍规划,队伍建设:重点抓 创新团队建设和着重推进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学科建设的人 才梯队。
   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完善学校基础教学、科学研究和 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并力争为上海其它高校服务。主要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上海社会科 学调查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微结构测试中心”、““文献资 源保障体系”、“管理信息化建设”等7 个建设项目。
   二、“211 工程”三期建设主要成效1、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方位新学科布局形成新增2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5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 功建设2 个国家级、4 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形成4 个国家重点学科,文、理、工协同发展的重点学科格局。 目前拥有20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学位授予领域覆盖理、工、 文、史、法、管、经、艺术等八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综合性研究教 学型大学的学科格局。
   2、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在“211 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我校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优 秀人才,积极建构研究型大学培养格局,深化教学改革,在培养模 式改革、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 了新的探索。
   建立了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持续进行常态化评估和 质量状态分析,连续六年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以定量与 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考评,激励各院系形成质量保障体系; 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重点推进大类招生 和通识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科学完善的生 命科学课程体系,打造了大量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实践项目, 为本科生构建学科交叉的知识架构和技能奠定了基础;创建符合时 代特点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政教学体系。
新增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 个;金属材料工 程等6 个本科专业及通信与信息系统等6 个研究生层次学科 领域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08 年以来,获得教育部大 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90 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500 项;2011 年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3 项、二等奖1 项和等奖2 项, 位居全国第13 位,捧得优胜杯。
   2009 年10 月,我校正式成为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 目签约高校;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2011 年研究 生在校规模为9425 人,较2007 年增长了21% ,研究生论文发表 以及专利申请稳步增加;“基于问题逻辑模式”、“项链模式”思政 教学改革获得了教育部、上海市以及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3、优化结构,凝练团队,师资队伍建设上新台阶师资队伍建设在总体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专业技术队伍和 专任教师队伍大幅增加;在专任教师队伍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包 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在内的各 种内涵性结构指标全面优化,师资队伍取得进一步的优化。
   4、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11 工程”期建设期间,学校大力促进从人人搞科研到科 研上水平的转变,并引导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团队从科研上水 平到科研入主流的转变,为学校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提供了 必要的条件。以国家战略发展、上海市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为目标,在“211 工程”三期期间,我校的科研实力在全国 高校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 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 多个。近五年来,我校科研 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5 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 SCI、 EI、 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 位左右,专利申 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 位左右。在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 领下,我校在科研成果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11 工程”三 期项目建设期间,我校共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21 项、三等奖20 项。随着文科 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11 工程”三期,获人文社 会科学全国性奖5 项(其中二等奖5 项)、上海市32 项(其中一 等奖6 项);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5、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6、海纳百川,走向世界———国际交流加强通过“211 工程”三期建设,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提 高了我校的国际声誉和地位。我校与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63 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合作科研关系;年均700 人次赴 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000 余人,其中学历生520 人;与海外大学合作建立了 4 所孔子 学院。
   7、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学校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的制度化建设,积极推动章程制定 工作,完善包括“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在内的校内各项规章制 度,基本形成“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预算管理格局。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着眼于构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兼容并蓄、和谐向上的上海大学文化,组织了大量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 动,并连续几年获得上海市“高雅艺术进校园”优秀组织奖。 2011 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三、重点学科标志性成果1、碳/ 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本项目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是对碳/ 碳复合材料及其制 备技术的创新研究。
   项目完全采用国产原材料,依靠自主研发,在碳/ 碳复合 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关键设 备,制备了高性能碳/ 碳复合材料。项目经专家鉴定认为:项目 工艺先进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具有创新性,总体水平达到国际 先进。该项目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 献。2011 年“碳/ 碳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及应用”荣获中国纺 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基于探测机器人技术的水域水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水域安全保卫,是我国“科技强警”、反恐防暴的一个新的 重要领域。该项目针对水质混浊、河道窄浅、过往船只频繁、风 浪涌流影响严重等特点的内河水域,研究开发了基于探测机器 人技术的、用于水域水下安全保卫的监测监控系统。由上海世 博局指定监理公司组织的验收专家组,在经过50 个科目的现 场检测后,一致认为“系统和技术具有实用性、易操作性和创新 性”,“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获发明专利27 项,获2011 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 等奖(排序1)。
   3、污染物高效治理技术及应用研究在有机污染物辐照处理研究方面,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处理 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采用电子束辐照及纳米催化材料处理技 术,深入分析污染物辐射降解特性,阐明了系列难降解有机污 染物的辐照开环机理,建立了电子束辐照处理装置,实现工业 规模的辐照处理。
   目前该方向承担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 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在内的多项 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相关研究获30 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 成果分别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基于在 相关领域的突出贡献,负责人吴明红教授2008 年被评选为俄 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1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4、宽带综合业务光纤接入网关键理论与技术该成果深入研究了宽带光接入系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 问题,并由汪敏教授领衔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了 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 IPv6 路由交换技术、 VDSL2 电话 铜缆调制解调开发和测试技术、 EPON/ GPON 光接入技术、冗 余结构设计技术等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品获得了工 信部的电信设备入网证,已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数十家分 公司获得应用。该成果于2008 年底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 奖。
   NGPON2 是下一代光接入网的演进技术,学科组对下一代 光接入网的可重构、具备冗余保护功能的大规模接入架构进行 了持续研究,已发表 SCI/ EI论文30 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 余 项。在前期相关工作基础上,汪敏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点项目“ OFDM- PON 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于2011 年获 批,该项目将先进的光 OFDM 技术与 PON 无源光网络技术相 结合,构成了全新的全光接入网技术。学科组在光接入网方向 的研究进入了国际最前沿的领域。学科组研发的下一代广电网 ( NGB)光传输设备经学科组的产业化基地上海凌云天博广电 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近三年实现产值1.36 亿元,利税2200 万 元,其中光纤放大器( EDFA)的广电市场占有率达到25%,成果 获2011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 迁》该书是上海市社联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纪念建党90 周 年推出的“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化使命”丛书之一。该专著力图在 具体的社会背景下透过国家与社会二元关系的张力,来解读制 度与生活之间的既相互渗透、相互建构又相互矛盾的动态关 系,分析在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力量格局下,制度与生活之间 的力量关系以及两者是如何相互改变的,尝试在制度与生活的 互动关系中分析社会力量和权利意识的发育和成长过程。中国 社会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立中评价说,该专 著具有明确的创新意识,分析和结论以中国社会变迁的史实为 依据,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客观、公正。中国社会学会副会 长、上海市ZF参事卢汉龙评价该专著,从“制度与生活”的视 角讨论中国社会变迁可以产生新的理论,同时,也对世界社会 学发展贡献了中国学者的智慧。
   6、石油高效开采新技术研究该项技术价值意义在于研究提高了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 新方法;降低油气钻探成本,减小作业风险;形成上海大学能源 领域多学科(力学、石油工程、化学、机械、材料、计算机、环境) 交叉学术平台和队伍。
   解决了超长细比钻柱动力学特性仿真难题,建立了超深井 钻柱动态安全性仿真平台;解决了复杂结构微通道减阻难题, 形成了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技术;解决了具有不同压力体系的 多层系储层的选择性开采难题,形成分层开采新技术;解决了 稠油冷采技术所需泡沫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抗盐难题。在石 油高效开采新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7、新媒体发展的决策咨询研究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以及国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决 策咨询为目的,在深入了解世界新媒体发展状况的前提下,结 合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特征,对上海以及全国新媒体产业 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解决关键问题有:上海发展新媒体产业的突破口选择;社 会管理中的新媒体应用和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现状的把握。
   8、微纳尺度材料的力学行为和器件原理研究该研究发现了碳纳米管中的多米诺现象,表明碳纳米管在 器件设计中可作为供能单元,并设计了自供能新概念碳纳米管 驱动器件。发现了碳纳米管多米诺现象的可逆性,表明可利用 碳纳米管的结构变化实现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并设 计了无需工作物质的新概念纳米热机。发现了纳米接触中的边 界效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纳尺度摩擦规律。提出了碳纳米管 的各向异性壳模型,研究了碳纳米管的振动等力学行为。
   建立了弱相ss DNA 系统中构型熵和非静电、溶液中反离子 渗透压和离子静电作用产生的能量与芯片宏观信息以及溶液 离子浓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测了 DNA 聚电解质毛刷层电 势,利用 Fogolari 修正公式建立了ss DNA 芯片纳米力学分析的 一个非线性弯电模型。建立了由生物层杂交放热引起热场变化 导致的三层层合梁挠度响应模型,预测了 Berger实验中杂交放 热效应引起微梁挠度变化值。相关论文在 Phys. Rev. Lett., Nano Lett.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后,被 Nature, Nature Nan- otechnology, Nature Chi na, NGP Asi a Materi als等作为研究亮点报 道。
   9、冶金物质微结构研究冶金熔体、冶金原料、非金属夹杂物、耐火材料、涂覆材料 以及冶金添加剂的结构- 性能关系是冶金物质微结构的重要 研究内容。
   通过设备体系的构建,研制了若干新型的显微热台,依靠 Raman 光谱测温、热偶测温及光学测温计等方法的结合,保证 读谱时温度的准确性;同时,运用可见和紫外、连续和脉冲等不 同激发光源以及耦合时间分辨探测技术,实现了以适应超高 温、易挥发及惰性气氛或真空等极端条件下样品的检测。
   在“211 工程”三期建设期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会议上 发表论文100 余篇,出版专著2 部, SCI和 EI收录逾70 篇次; 完成与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国家支撑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项目( No.50334040)在专家鉴定会中被评为 A 级。
   10、新型特种光纤的理论、制备及应用研究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磷化铟( In P)掺杂放大石英光纤,观测 到 1100-1350nm 波段宽带荧光光谱;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 ( ALD)成功实现了纳米硫化铅( Pb S)掺杂放大石英光纤 In P 光 纤;发明并研制出宽带光纤波片;提出并研制了温度不敏感包 层模谐振特种传感光纤,特种光纤探针结合纳米材料技术,研 制分析细胞内环境拉曼光谱检测仪器波片光纤,包层模光纤。
   该研究的创新在于开拓了纳米半导体掺杂的新工艺——— ALD 掺杂技术;实现了石英光纤掺杂的新材料———纳米半导体 掺杂材料;获得了特种保偏光纤的美国授权专利———宽带光纤 波片与生医学科交叉———细胞拉曼光谱检测纳米光纤仪器。
   成果论文: Opti cs Express, IEEE Photoni cs Technology Letter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 ne soli ds, Appli ed Surface Sci ence。 四、服务国家、地方社会发展“211 工程”三期建设期间,我校的产学研联盟向纵深发展。 我校与宝钢集团、自仪集团、电气集团、上汽集团、飞乐股份等 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战略联盟。上大-飞乐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 成立,上大-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中心落户上海大 学。学校还加强与区域经济结合,分别在广东东莞和浙江宁波 设立了“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大学-宁波技 术成果转移中心”,并积极参加外省市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项 目洽谈会,努力服务全社会。
   军工研发及保密工作规范有序。国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 加强,军工科研生产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先后获得了 二级保密资格、军品质量管理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 总装备部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为我校教师、科研人员更好地参 与国防建设和承担军工科研生产任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世博会期间,我校不断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承担世博 会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和特色,组织科研 队伍,以富有创见性的研究为上海世博会贡献力量。先后完成 了“世博会博物馆展场布局设计”、“增强虚拟现实实时互动与 大型异性屏技术集成与应用”、“浦东生活垃圾产业循环生态园 构建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多功能纳米材料及涂层技术开 发”、“浦东新区迎世博图像监控系统”、“世博园区浦江水域水 下目标机动探测与处置多功能扫测艇警戒系统”等21 项世博 项目,总经费近6000 万元,涉及通信、计算机、机械制造、新材 料、公共艺术、环境工程等领域。
   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我校的一些部门和ZF 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决策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决策咨询研 究。如李友梅教授被聘为上海市人民ZF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在社会建设方面直接参与市领导层的决策咨询。吴信训、赵来 军、刘玉照等教授所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市主要领导的肯 定。
   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上海市ZF发展中心合作成立 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韩正市长亲自为中心 授牌。中心直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按年度出版的调查报 告《上海调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10 年该调查中心入选 中国社会调查网络( CSSN)会员单位,成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决策咨询的公共服务平台之一。
   服务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到2010 年,上海大学承担并完成 50% 上海地铁站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82% 上海地铁站大型壁 画;编制的上海地铁“导示系统规范手册”成为上海轨道交通法 规文件。
   “211 工程”三期建设期间,学校全面完成了“211 工程”的建 设任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效益,为把上海大学建设成为国际 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 础。

详见上大校报电子版2012.3.19 第1.2版  http://sdxb.shu.edu.cn:8080/index.php?release_id=110&paper_id=573
                                                            http://sdxb.shu.edu.cn:8080/index.php?release_id=110&paper_id=5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570

帖子

3323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2
威望
1146
K币
2177 元
注册时间
2008-3-30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ews_2008 于 2012-7-4 14:30 编辑

上面两份资料一份是211三期的总结材料,一份是研究生学科设置与教学的材料.这两份材料是学校发布的官方材料,数据资料比较可信.如果想了解上大目前的情况和上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这两份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s:现在排行榜太多,让人眼花缭乱。我看到QS排行上大在20左右浮动,武大的排行榜上大12年好像是20多名,武书连的排行榜在40上下浮动,人大的排行榜连榜都上不了!不管排行榜怎么排,上大就是上大,排十几名也好,上不了榜也好,其实都改变不了什么。与其去盲从那些排行榜,不如看看数据资料,看自己是否感兴趣,如果有兴趣就静下心来准备初试;如果没有兴趣就果断换学校,或者直接选择工作。
   个人感觉现在的排行榜就是一个名利榜,是某些人或者某些机构赚钱眼球和利益的工具。不管报考哪个学校,去翻排行榜,不如去看学校的近些年的相关统计数据,特别是与自己报考专业、学院相关的数据和介绍。这样的资料更可靠,更真实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

帖子

10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03 元
注册时间
2012-4-20
30
发表于 2012-7-4 23:3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6 02:11 , Processed in 0.202754 second(s), Total 8, Slave 8(Usage:7.2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