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29227|回复: 64

[文史哲] 【文学】古代文学作家名录

[复制链接]

6

主题

39

帖子

16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5
威望
801
K币
814 元
注册时间
2009-3-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名丘,字仲尼,号圣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号亚圣。
司马迁,字子长,官太史令。
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
王维,字摩诘,有“诗佛”之称。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
杜牧,字牧之,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司马光,字君实,谥号文正。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关汉卿,号己斋叟。
施耐庵,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归有光,字西甫,好震川。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
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曹雪芹,名沾(应加雨字头),字梦阮,号雪芹。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先秦文学
1.     上古神话
远古时代,幼稚的人类还不能区分自身与自然界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推想/解释外部世界各种现象,于是他们的观念中便出现了神灵及神们的活动.上古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圣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托作品,因为其在理解自然、反映生活、寄托理想中不自觉地采用了离奇、夸张、拟人化的艺术方式,而极富于幻想色彩,对后代偏于浪漫想象的文学创作有直接影响。
我国古代没有记录神话的专书,显存神话片段分别见于后代各种书籍,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保存较多。
2.     周易
《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shi)书,也是上古时代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卦象和爻辞两个部分。卦象由阴(--)和阳(—)六爻(yao)符号组成,卦爻辞则是附在卦象后面来说明卦象寓意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以繇(yao)辞形式,通过具体的物象、形象展示吉凶状貌,说明事理关系,十分耐人寻味;其中除专为卦象创制的部分外,还多采用固有的民歌谣谚,也就颇具文化认识价值和文学色彩。它们是迄今最早见于书面的歌谣作品,可藉此了解《诗经》之前的诗歌雏形。
3.     尚书
《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前偏于记言的古史资料的汇编,因“上古之书”而得名。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夏史料当为后人追述。内容多为商、周两朝王侯发布训、诰、誓、命的记录,语涉政治事件,有重要的历史和思想史史料价值。文章多数比较完整,语言古奥,情景、语气逼真,可见出上古散文的形成和发展。旧说《尚书》为孔子所编,并为之序,尚无确考。
4.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另有6篇只有目录。原只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就可考诗作而言,这些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馀年,可能经周王朝乐官陆续收集编订,结集于春秋中叶之后。传说孔子为《诗经》的最终编订者,但尚无确证。
《诗经》中的诗本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多为采风所得,保存了不少长期流传的民歌作品;“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周朝卿大夫及士人依王畿(ji)雅调创作的诗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诗经》内容丰富广泛,既有周部族成长历时的回忆、王朝政治的兴废及其对时人心理的影响,又有各阶层各种生活状态的写照和各种情感的表达,大多淳朴、真实,有及其珍贵的历史及文化认识价值。《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居多,整齐规范;风格各异,又以和谐为其主调;创作上运用了包括“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这一切都为我国后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经》传本在汉代原有齐、鲁、韩、毛四家,今仅存《毛诗》。
5.     左传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记事的历史著作,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代为线索,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鲁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发生的历史事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原作者可能是左丘明。该书附在孔子所撰《春秋经》之后,是“《春秋》三传”之一,实际上其记事范围和内容远远超出《春秋》,有自己的独立性。
《左传》又是一部长于叙事的文学著作,春秋年间贵族间的矛盾纠纷、新旧势力的消长、礼崩乐坏的程度、诸侯国的相互交往以及大大小小的争霸战争,还有这个时代观念的更新、各色历史人物的活动乃至特点、性格等等,都被记述描写得清楚明了,曲折生动,惟妙惟肖。它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要发展,也为我国后世叙事文学特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     国语
《国语》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著作,记载了西周至战国初年(约钱967-453)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及其言辞,记言多于记事。关于该书的撰写,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jue)有《国语》”之说,后人因此曾认为作者与著《左传》的左丘明为同一人。进人有称该书为先秦瞽曚(gu meng)讲史资料汇编者,就传授渊源来说,或与左丘明有关。
《国语》的记事虽与《左传》同样集中于春秋时代,也多涉及到同一时间,但记述偏重不同,有些内容远较《左传》相近,西周部分则是《左传》所无,作为先秦史料,同样为史家所珍视。就文学叙事而言,《国语》诸篇的风格、水平极不平衡,总体上不如《左传》形象生动,但其中有些篇情节复杂曲折,语言形象逼真,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平。
7.     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记载战国时人历史活动的文章汇编,以国为别,依次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记事多不标出年代,据史实推断,大致上继《春秋》,下迄楚汉之际。各篇作者不详,写作时间不明,曾分别见于汉宫所藏《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书中,最终是由西汉刘向加以汇辑、整理、校订,并定名为《战国策》(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策》的内容偏重于当时活跃在诸侯国见的一些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游说活动及其谋略和辞说。因其多涉及重大事件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司马迁《史记》所取材;同时也因其出自游说之口的夸饰以及作者的部分虚构而不尽与史实相符,从而更具有文学叙事的色彩。其文注重渲染,富于气势,又巧于用譬,语言则浅明生动,并开始讲究形式修饰。
8.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婴言行的历史散文著作,旧题晏婴撰,实为战国时人根据他的事迹和传闻轶事演绎而成。今本共八篇,分215章,每章叙写一事,以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的晏婴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特点得到了具体充分的表现。该书每章的写作特点不尽一致,有的部分对人物的叙写比较幽默生动,有较强的故事性,有的则偏于记言,文字较为平板。此外,内容还有重复甚至矛盾的情况,知此书可能不是出于一人之手。
9.     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作者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成书约在战国前期。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仁”、“礼”主张及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孔子曾为鲁国司寇,不久去鲁,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返鲁,从事著述、整理古籍和讲学活动。相传弟子三千,其中名姓可考者七十馀人。《论语》作为孔子日常行踪、谈话最原始的记录是了解其为人、思想、性格的第一手材料。该书所记孔子之语,大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有些谈话片段,则能于对话中显示不同人物的神态和特点。
10.   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一部格言形式的哲理著作,共81章,五千馀言,分上下篇。相传春秋末年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今见《老子》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应是对长期流传着的《老子》格言的增补写定本。老子,又称老聃(dan),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尚无为、贵阴柔以及对立转化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老子》一书即是其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该书语句精炼,哲理深邃,有些章节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11.   墨子
《墨子》是一部以记述墨子思想、活动及其弟子的答问为基本内容的散文著作,今存53篇,大部分为其弟子和后学所记。墨子(约前468-376),名翟,战国初期重要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墨子》文章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结构完整清晰,语言质朴,有些篇章写得较为生动。
12.孟子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论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著作,大约是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定而成,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 子思的弟子,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又一重要代表。其“仁政说”和“性善论”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发展。他也曾周游列国,但其主张不为当时急于开疆辟土的诸侯所用。晚年退而讲学著述,《孟子》一书的撰写,即当在此时。该书仍然沿用《论语》的语录体,但篇幅明显加长,其中有些论辩说理文字,随文设喻,流畅犀利,滔滔不绝,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有些描写又细腻生动,十分富于表现力。
13.   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代庄子及其后学所撰的一部哲理散文著作。庄子(约前369-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老子“无为”学说基础上进而齐万物,尚返真,追求主观精神上的恬淡逍遥,避世自得,形成了与儒、墨诸学派的对立和互补。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本33篇,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研究者多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杂篇》多出于庄子后学所追记,基本上属于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语言风格及表现方式也大体一致。其抒发议论常常运用新奇的想象,光怪陆离,仪态万方;又援引和创造了大量寓言故事,机智巧妙,富于情趣;文章体式则打开大阖,变化无穷,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最富文学特性。
14.荀子
《荀子》是一部以表现荀子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现存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作。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曾在齐国讲学,后来任楚国兰陵县令,老死于楚。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又因博采众说而独成一家,其折中于礼法、重后天改造、尚贤使能等思想,带有总结诸子的性质,其否定天明、强调人为的信念,则是新兴力量的声音。
荀子散文浑厚朴实,说理细密,主题名确,词汇丰富,篇幅加大,显示了说理散文在战国后期的发展。
15.   韩非子
《韩非子》是一部以表现韩非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秦诸子散文著作,现存55篇,大都出于韩非自作。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末年韩国公子,屡次上书韩王,韩王不肯用,秦王激赏其文章,遂攻韩迫使其入秦,在秦遭受忌害而死。韩非是荀子的弟子,却接受了法家思想,熔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于一炉而又有所发展,主张因时制宜,强调君主集权,重视赏罚手段,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法治理论,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散文长于说理论事,思理严谨细密,言辞切实犀利,分析入木三分;有些篇集中运用寓言故事,则使事理浅近而易晓。
16.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又称《吕览》。《汉书•艺文志》列于杂家类。吕不韦(?-235),阳瞿(今河南禹县)人,曾为秦王政相国,门下有食客三千人。该书即是食客们奉令各抒所闻之作。书中文章内容博杂,结构规整,语句简练,曾号称“一字千金”。其中通过故事说理的部分比较生动。
17.   礼记
《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有关礼制文章的选编,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编者为汉人戴圣。该书内容较为博杂,体例也不一致,有论有释有记,其中有的部分如《檀弓》等,杂记战国及钱袋的轶闻故事,言近意远,笔触细腻,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18.   屈原
屈原(前340-278?),名平,战国后期楚国人。与楚王同宗,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之职。政治上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受到贵族集团排挤、诬陷,被怀王疏远,贬官汉北。在楚遭到秦重创后,曾被召回郢(ying)都。其后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贵族集团当政,屈原受到更大迫害,被放逐江南(今湖南长沙一代),最后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11篇)、《九章》(9篇)、《天问》、《招魂》等,大都是贬官后和流放中所作。其抒情之作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抒发了遭谗害的愤懑和痛苦,也表白了至死不渝的人格追求。还有一些篇章则是南方民间艺术的集成和升华。这些作品均收入西汉刘向所辑(ji)《楚辞》一书之中。
屈原作品情感充沛,诗思奔放,并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丰富奇特的想象构筑抒情境界,从而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
19.   宋玉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生卒年不可考,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作家。相传地位不高,经人推荐曾仕于楚襄王,近似文学侍从,后来受馋罢官,郁郁不得志。宋玉的作品收入《楚辞》、《文选》的有《九辩》、《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其中唯《九辩》公认为宋玉所作,其馀各篇是否出于宋玉手,后人颇多争议,尚难遽(ju)作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9

帖子

16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5
威望
801
K币
814 元
注册时间
2009-3-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汉文学
1.        李斯
李斯(?-前208 ),战国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初为郡吏,后与韩非俱学于荀子。战国末入秦,为客卿,后为廷尉。秦统一六国后,为丞相。秦二世时为赵高诬陷,以谋反罪被诛,夷三族。
李斯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秦统一六国及建立中央集团制度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也是秦代散文家的代表。为文富于文采而论证轴向,带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的习气。散文作品主要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等,此外尚有刻石文多篇。
李斯作品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
2.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初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出仕前就以善属文而闻名。二十多岁被汉文帝刘恒招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后由于受到权贵排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又改任梁怀王太傅。因政治上不得志,三十三岁便郁郁而死。曾屡次向皇帝上疏,指陈时弊。主张削减地方王侯权势,抗击匈奴侵扰,重视农业,安定人民,从而稳固中央政权。
贾谊为汉初重要的政论文作家和辞赋家。其文章善于通过分析形势来陈述利害,说理透辟,语言富于形象性,且使用排偶句较多。作有《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吊屈原赋》、《鵩鸟赋》等。现存贾谊文集《新书》十卷为后人所编辑。
3.        晁错(chao)
晁错(?—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汉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主张对外防御匈奴入侵,对内实行重农贵粟(su)的政策,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剥夺诸侯王土地,引起吴、楚等七国之乱,最后晁错以此被杀。他的文章长于分析问题,注重说理,讲求实用,逻辑性较强,但文采稍嫌不足。
4.        枚乘
枚乘(?—约前140),字叔,淮阴(今江苏淮阴县)人。他生活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初为吴王濞(bi必)的郎中,后为梁孝王门客,以辞赋著称于时。武帝即位,征召入京,死于途中。枚乘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九篇,今流传的有《七发》、《梁王菟园赋》及《柳赋》三篇,其中《七发》一篇较为可靠也最有名。
5.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从梁孝王,与枚乘等游。武帝时因作《子虚赋》、《上林赋》得到赏识,用为郎。曾以中郎将奉使西南夷。后有人告发他出使时受金,被免官。年馀,又重新召用为郎。后拜孝文园令,再以病免,家居至死。
司马相如是汉初以来最有名的辞赋家。他政治上积极执行汉武帝的政策,曾出使西南夷,加强了汉王朝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在文学上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家。他的赋体制博大,辞藻富丽,对后代大赋作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司马相如之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9篇。今存有《天子游猎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天子游猎赋》,《文选》将其分作《子虚》、《上林》两篇。其它赋作大多散佚。后人辑其辞赋和散文为《司马文园二集》二卷。
6.        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东北)人。汉武帝初即位,征召天下贤士,时东方朔22岁,指阙(que)上疏,被招入朝。后用为常侍郎,又擢为太中大夫给事中。朔为人好谐谑,善调笑,被武帝视为俳优一类人物,虽屡屡上疏直言切谏,终未被重用。作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楚辞》卷13载《七谏》七篇。明张溥(pu)缉有《东方大中集》一卷。
7.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约前93),字子长,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附近),西汉著名的历史家和文学家。父司马谈于汉武帝初年为太史令。司马迁幼时有过一段“耕牧”生活,后随父至长安。二十岁开始漫游,先后到过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一带;后任郎中,曾奉使至云南、四川等地。公元前108年继父任职太史令,四年后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曾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关进监狱,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坚持编写《史记》。约在《史记》完成后不久即去世。
《史记》全书共五十二万多字,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所记历史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的人物传记部分比较重要。战国历史散文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来显现人物,而《史记》的许多传记则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写人物来记叙历史,这是由历史散文到传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8.        杨雄
杨雄(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好学博览,但不喜章句训诂(gu),通其大义而已。四十几岁时,由蜀来游京师,以文见召,侍从汉成帝祭祀游猎,上《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大赋,被任为郎官,给事黄门。历经成、哀、平三朝。王莽篡汉后,被封为大夫,作《剧秦美新》赞美新朝。后校书天禄阁,受刘歆(xin)事牵累,被收捕,投阁自杀未死。晚年潜心经血,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并著有《训篡》、《方言》等语言文字著作。杨雄是著名辞赋家,除上述四大赋作外,尚有《反离骚》、《解嘲》、《解难》等作品。张溥(pu)编《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有《扬侍郎集》。
9.        桓(huan)宽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盐铁论》是根据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的文件写成的政论性散文集。它比较生动地记述了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从全国各地找来的“贤良”、“文学”们的辩论,保存了许多西汉中叶的经济思想史料和风俗习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写作上,它通过一定的集中和概括,描写了几个各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语言和描写文字比较生动,感情色彩也比较浓;特别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这在散文作品中式很少见的。但整体看来,其写法稍觉刻板。
10.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出身世代显贵家族。父班彪,汉代著名学者,曾为《史记》作“后传”数十篇。其后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明帝时以班固为兰台令史(掌章奏及印文书),继续《汉书》的写作。晚年因大将军窦宪获罪,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续成。
《汉书》继承史家的“实录”精神,叙说西汉一代二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武帝以前部分多采用《史记》的材料而稍作增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一部有成就的史传文学作品,具有与《史记》并称的美誉。《汉书》叙事,“文赡(shan)而事详”,“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后汉书•班固传论》),表现出文辞富赡、组织细密的特点,对后代散文有较大的影响。另外,班固也是有名的汉赋作家。其赋极力追慕司马相如,规模宏大,尤以《两都赋》最为有名。
11.        王充
王充(27-107),字仲任,会(kuai)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自称出身“细族孤门”,父、祖曾与豪族对抗。二十岁左右受业太学,师事班彪,但不守一家之言而好博览各家之说。一生除做过几任小官外,大部分时间以教书为主。著有《论衡》、《养性书》(已佚)等。
《论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该书“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讨论了有关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对当时盛行的瀸(jian)纬迷信和世俗禁忌展开了系统的针锋相对的批判,对当时许多不良文风也进行了抨击。在文章写作和文学批评方面,主张重视文章的事迹作用,反对“虚妄”、“华饰”的文辞;强调文章要有好的内容,要有独创性,要写得通俗易懂,等等。文笔朴素通达,不为艰深之言,颇具批判锋芒。
12.        张衡
张衡(79-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精天文、阴阳、历算之学,东汉安帝时被召为郎中,先后做过太史令、侍中(皇帝的侍从官)、河间相(河间王刘政的相)等。为官时,敢于对国家政事提出意见;但遭到宦官馋毁后,时有全身远害、归隐田园的思想。
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曾发明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著有《灵宪》、《算罔论》等。在文学方面,创作有诗、赋多篇。较著名的赋作有《二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等;诗作有《四愁诗》、《同声歌》等。
13.        秦嘉
秦嘉(生卒年不详),字士会,东汉陇西(今甘肃)人。桓帝时(147-167)仕郡,举上计掾(yuan),入洛,后除黄门郎,病卒于津乡亭。作品今存《述婚诗》二首、四言《赠妇诗》一首、五言《留郡赠妇诗》三首等。
14.        赵壹
赵壹(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市)人,主要活动约在汉桓帝、灵帝时。为人不满世俗,恃才倨傲,初屡抵罪,几被处死。灵帝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吏,到京师,名声大振。后十辟公府,皆不就,终于家,终身为官不过郡吏。他的著作据《后汉书》本传所记,有赋、颂、箴(zhen)、诔(lei)、书、论及杂文十六篇。流传到现在的,以《刺世疾邪赋》最有名。
15.        蔡邕(yong)
蔡邕(132-192),字伯喈(jie),陈留圉(yu)(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文学家。有才学,好辞章、数术、天文,通音律,善鼓琴。灵帝时为议郎,因上书匡谏朝政阙失,几被杀,后减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海,远跡(ji)吴会”(《后汉书•蔡邕列传》)十余年。董卓转圈,被认为侍御史,官至左中郎将。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势、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后汉书•蔡邕列传》),多散佚。有后人所辑《蔡中郎集》行世。
16.        汉代乐府民歌
“乐府”,原为汉代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汉代的乐府诗,既有贵族、文人的创作,也包括一部分民歌。据记载,仅西汉乐府机构收集民歌的地区即几乎遍及当时的全国,范围超出了《诗经》十五国风产生的地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其它原因,当时收集到的民歌,很多都已经亡佚了。
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收集汉代至唐代的乐府诗,并根据音乐的不同,将其分为十二大类。其中汉代乐府民歌多见于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几类中,大约有三、四十首。这些作品,有的真实地再现了民众的种种悲惨遭遇,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还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爱情生活和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它们往往叙事的成分较多,形式自由而富于变化,语言则以刚健清新和朴素自然为特色。
17.        辛延年
辛延年,东汉人,生平事迹不详。
18.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始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前后排列也没有严格的顺序。从诗的本身看,作者可能多是社会中下层文人,写成的时间大约都在东汉的后期。其内容,有的是抒发仕途的失意和不满,有的是描写朋友、夫妇间的离别情绪,有的是感慨岁月的流逝等。虽内容各有不同,而格调却是一致的,表现的是文人心灵中带有普遍性的几种感伤情结,意蕴深微,故能引起后世读者的广泛共鸣。艺术上,这些诗写得朴素而清新,能够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的物象,把主观的感情表现得委曲尽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五言抒情诗进一步走向成熟。
19.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十卷,题汉赵晔撰。今人或以为系隋唐间人皇甫(fu)遵合赵晔(ye)《吴越春秋》十二卷本及杨方《吴越春秋削繁》五卷本而成今本。赵晔(生卒年不详),字长君,东汉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县吏,后从杜抚受韩诗,积二十年。著有《吴越春秋》、《诗细历神渊》等(见《后汉书•儒林列传》)。
《吴越春秋》以记载吴国历史为主,多记述吴越争霸时期的情况,本属杂史。在记述中,许多段落吸收了不少“迂怪妄诞”的传说内容,因而表现出较浓厚的历史小说意味。
20.        越绝书
《越绝书》,十五卷。旧传为子贡或子胥作,不确。近人多以为系东汉袁康作,吴平编定。袁康、吴平,会稽(今江、浙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
本书以记载吴、越两国争霸历史为主,内容与《吴越春秋》颇多接近。过去多以杂史视之。从其对历史事件的记述看,颇多想象描摹之词,极具小说意味。

魏晋南北朝文学
1.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历任虎贲(ben)中郎将、北海相、将作大匠、少府等职。为当时名士,秉性刚直,因多次触犯曹操而被杀。善著文,其文富激情、气势而多辞采。有《孔少府集》。《建安七子集》辑其传世之文四十馀篇、诗七篇。
2.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ao)郡(今安徽亳bo州)人。东汉灵帝时征拜议郎,进济南相。献帝时参与讨伐董卓,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至许昌,为大将军,削平北方割据豪强,任丞相,封魏王。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擅诗能文。今存诗20馀首,全用乐府古题,叙写战乱,抒发理想和慨叹人生,风格古直悲凉,境界雄深阔达。散文直抒胸臆,清峻通脱。有《魏武帝集》。
3.        蔡琰(yan)
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汉末陈留圉(yu)(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学者、作家蔡邕之女。在董卓之乱中被胡人掳入南匈奴,嫁左贤王,留二十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遣使赎回中原,嫁屯田都尉董去祀(si)。博学能文,通音律。作品今传《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其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疑为伪作。
4.        王粲(can)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平四年(193)避乱荆州,依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归曹操,受器重,初为丞相掾(yuan),迁军谋祭酒。入魏,拜侍中。能诗善赋,语意清警,情调悲怆。刘勰《文心雕龙》称他为“七子之冠冕”。有《王侍中集》。《建安七子集》辑存诗二十馀首,文四十馀篇。
5.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后避难冀州,为袁绍掌书记。建安九年(204)归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曹操军国书檄(xi)多为陈琳所作。有《陈记室集》,《建安七子集》辑存诗四首、文二十馀篇。
6.        阮瑀(yu)
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受学于蔡邕,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当时军国书檄多出其手。有《阮元瑜集》。《建安七子集》辑存诗十一首并失题诗三则。
7.        徐幹
徐幹(170-217),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西北)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中,任司空军谋祭酒,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性格恬淡,不重官禄。擅长诗赋。另著有《中论》二卷。有《徐伟长集》。《建安七子集》辑存诗四首、文十篇。
8.        刘桢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辟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临淄侯曹植庶子。以五言诗著称,言状情骇,气势过人。《建安七子集》辑存诗十三首并佚句、文十一篇及失题文若干。
9.        应玚(yang/chang)
应瑒(?-217),字德琏,汝南顿县(今河南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曾为曹操丞相掾属,转为平原侯曹植庶子、五官中郎将曹丕文学。有《应瑒集》。《建安七子集》辑存诗七首,文二十一篇。
10.        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217)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220)代汉称帝,为魏文帝。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现存诗四十馀首,多写游子思妇和男女爱情,形式多样,清新流丽。其《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论。有《魏文帝集》。
11.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在曹操军旅中长大。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天资聪敏,倍受父宠,几为太子,因放纵任性,而渐失宠。曹丕称帝后,受猜忌,屡次贬爵徙封。明帝曹睿即位后,几次上疏请求任用,均遭拒绝。十一年中,孤独困顿,同于软禁,终抑郁而死。死后谥(shi)“思”,因终封陈地,世称“陈思王”。
曹植诗现存九十馀首,风格清新,形象飞动,语言自然流丽,内容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和遭受迫害的愤懑。其诗体多样,尤以五言诗的成就和影响最为突出。赋和散文也有佳作。清人丁晏有《曹集诠评》,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今人赵幼文友《曹植集校注》。
12.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汉末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幼年随叔父诸葛玄避乱荆州(今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此他协助刘备,联吴抗魏,建立蜀汉。蜀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亮治蜀法度严谨,赏罚分明,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做出了贡献。章武三年(223),刘备死时,受遗命辅佐后主刘禅(chan),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死后,谥“忠武”。有《诸葛亮集》。
13.        阮籍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今河南尉氏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故又称阮步兵。他本怀济世宏志,但因处于易代之际,便纵酒尚玄,以狂放的方式对抗虚伪的名教。常独自驾车,率意而行,车迹所穷,即恸哭而返,由此可见其精神压抑之重。其诗歌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内容复杂,笔致隐晦,素有“阮旨遥深”之评。其文则长于玄思,风格泼辣,体现了魏晋风度的某些特征。有《阮步兵集》。
14.        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曾做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与阮籍齐名。美风姿,性不偶俗,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最终因触犯司马氏而被杀。其哲理文章成就尤高,思维缜密,笔锋犀利;其四言诗于曹操之后别开生面,体现了峻洁雅秀的特色,但时露玄言习气。有《嵇中散集》。
15.        向秀
向秀(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精于老、庄之学。与嵇康、吕安友善。嵇康被杀后,慑于司马氏的威势,应征入洛,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有《庄子注》等。
16.        李密
李密(224-282),字令伯,三国时犍(jian、qian)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人。少年孤苦,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曾任蜀汉尚书郎。后晋武帝召他为太子洗马,因行孝道而谢绝。祖母死后,出仕为县令。
17.        傅玄
傅玄(217-278),字休奕(yi),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历仕魏晋两代,任侍中、御史中丞等职。博学能文,精通音乐。其诗多为乐府,大都反映妇女不幸的命运。有《傅鹑觚(gu)集》、《傅子》。
18.        张华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人。少年贫苦。因伐吴有功而封侯,官位显赫。后因为拒绝参与赵王伦和孙秀的谋篡而被杀。张华在当时以博学著称。其诗歌多情致缠绵之作,因此获“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诗品》语)之讥。实际其作品并不乏铿锵之声。著有《张司空集》。
19.        潘岳
潘岳(247-300),字安仁,荥(ying、xing)阳中牟(mu)(今河南中牟县)人。任河阳令、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谄事权贵贾谧,为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首。因旧怨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他早负才名,尤其擅长哀诔文字,文风华丽。其《悼亡诗》对后世影响尤大,别开“悼亡”一体。有《潘黄门集》。
20.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上海松江县)人。出身高华,其祖陆逊、其父陆抗皆为东吴名将。吴亡后家居十年,太康末携弟陆云到洛阳。任平原内史等职,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yi/ai),兵败为颖所杀。他素有“太康之英”之称。理论上颇有建树,其《文赋》中多精辟见解。创作上重拟古,讲究排偶、词藻、对六朝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有《陆士衡集》。
21.        张协
张协(?—307),字景阳,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曾出仕任河间内史等职。后见天下昏乱,便寄迹草泽,以吟咏自娱。才气清拔,与兄张载、弟张亢并称“三张”。其诗感觉细腻,造语清警。有《张景阳集》。
22.        左思
左思(250?-305?),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寒素。因妹左棻(fen)入宫为妃,移家京都。欲为《三都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洛阳为之纸贵。后齐王司马冏(jiong)命为记室督,不就。晚年家居,专意典籍。因家世寒素,怀才不遇,其诗多抨击门阀之作。风格挺健,语言遒丽,素有“左思风力”之称。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23.        刘琨(kun)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在西晋末年五胡乱起之时,慷慨自励,投身国难。曾出任并州刺史,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力保北部边疆。后为石勒所败,投奔段匹石单,为段所害。其诗洋溢着真挚的爱国情感,也透露了末路英雄的情怀。格调直承建安。后人辑有《刘越石集》。
24.        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以博学多闻著称,尤精阴阳卜筮(shi)之术。曾任王敦记室参军,因谏阻其谋反而被杀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他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等书。诗赋都很有名,以《游仙诗》为代表作。有《郭弘农集》。
25.        鲁褒
鲁褒(生卒年不详),字元道,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大约生活于西晋元康年间,隐居不仕。
26.        孙绰
孙绰(314-371),字兴公。年轻时怀抱恬淡,隐居自守;后入仕,官至廷尉卿。他是东晋玄言诗人的代表,诗风枯淡,缺乏情味,但也有少量情理兼备的佳作。有《孙廷尉集》。
27.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东晋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工诗善文,有《王右军集》。
28.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有高趣,颖脱不群。二十九岁开始,继续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四十一岁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直至去世。死后,亲友私谥“靖节”。今存诗歌一百二十四首、辞赋三篇、纪传赞述疏祭九篇。尤以田园诗的成就和影响为最大。其作品表现了一个个性鲜明、人品高洁的知识分子对虚伪、欺诈的官场和世俗社会的鄙弃,对自然、自由、和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追求。风格冲淡自然,真淳隽永。语言质朴无华。陶集旧本有清人陶澍(zhu、shu)编著的《靖节先生集》,今本有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
29.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世族,为东晋名将谢晋之孙,袭封康乐公,曾任相国从事中郎、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终因政治纠葛而被杀。灵运性嗜山水,踪迹所至,辄付之吟咏,因而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擅长对自然景物的刻画,造语精工,对改变东晋诗坛的玄言习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有的作品过于繁富,流于生涩。有《谢康乐集》。
30.        范晔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历任新蔡太守、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等职。后因参与拥彭城王刘义康事件被杀。善为文章,作史推崇党人,表彰隐士,轻视王侯公卿;笔势纵放,文采斐然,受后人激赏。所撰《后汉书》为“二十四史”之一。
31.        鲍照(bao)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tan城县一带)人。身寒微,少负文采,慷慨不羁。宋文帝元嘉中,因献诗临川王刘庆而获知赏,擢为临川国侍郎。后历任太学博士、中书舍人、秣陵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等职。子顼反,兵败,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他兼善诗赋骈文,诗风遒丽,操调险急。乐府诗和七言诗成就尤著。辞赋、骈文写景寓情,亦高出流俗。鲍照诗文多散佚。南齐虞炎编其遗文为《鲍氏集》。今人钱仲联有《鲍参军集注》。
32.        沈约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东)人。博学能文。历任宋、齐、梁三代。助梁武帝夺齐有功,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令,卒谥“隐”。齐永明间,与谢眺、王融等人创“新体诗”,讲究声律,对近体诗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原有集一百卷,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又有《宋书》一百卷传世。今人陈庆元有《沈约集校笺》。
33.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人。宋时任始安王、建平王幕僚,贬建安吴兴令。升明初,依萧道成,受器重。入齐,历任中书侍郎、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入梁,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li)。现存诗赋章表诸体二百六十馀篇,多为永明以前作品。诗风“幽深奇丽”,善于摹拟。后人辑有《江文通集》。
34.        孔稚珪
孔稚珪(447-501),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齐时,累官至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卒后赠紫金光禄大夫。为人风韵清疏,好文咏,爱山水,不乐世务。有《孔稚珪集》十卷,元以后散失,明人有辑本。今存文十三篇,诗五首。
35.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宋末,萧道成引为诸子侍读。齐时,官至奉朝请。后隐居修道,潜心学术,晚年信佛。曾多次辅助萧衍定大事。入梁,国家没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后人辑有《陶弘景集》。
36.        谢眺
谢眺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竟陵八友”之一。齐永明初出仕,任参军、祭酒、太子舍人等职。永明八年(409)任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转文学。从随王至荆州,受赏识。十一年(493),遭馋调入京都,适逢宫廷之争,受猜忌。后虽由宣城太守直升至尚书吏部郎,但终因难脱上层权力之争,为始安王萧遥光逮捕下狱而死。
谢眺是谢灵运族侄,其诗不如灵运朴茂峭劲,然流转圆美,清丽工巧,无芜累板滞之病。二人并称大、小谢。有《谢宣城集》。今有曹融南《谢宣城集校注》。
37.        吴均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障(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世寒微,好学能文。曾参与南齐与北魏之战。梁吴兴太守柳恽(yun)召为主簿。后入建安王萧伟府任记室,与何逊、王筠、王僧孺等游处。除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获罪于梁武帝,免官。后又被武帝召撰历代通史,未竟而卒。《梁书》本传称“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敩(xue/xiao)之,谓为‘吴均体’。”后人辑有《吴均集》。
38.        何逊
何逊(472?-519?),字仲言,东海郯(tan)(今山东郯城县)人。二十岁举州秀才,诗文极为当时名流范云、沈约赞赏。天监中,为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为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卒于庐陵王萧续记室。
何逊诗风近谢眺,清新精巧。对唐杜甫等人影响甚大。有《何记室集》,今存诗一百一十馀首。
39.        阴铿(keng)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梁时任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入陈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五言诗长于模山范水。风格清新隽丽,与何逊并称“阴何”,对唐杜甫等人有较多影响。原有集三卷,今残存一卷,最早为明刻《六朝诗集》本。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诗三十四首。
40.        王籍
王籍(480-550),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有文才,不得志。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梁天监末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迁中散大夫等。诗慕谢灵运,今存二首。
41.        王褒
王褒(511?-574?),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梁元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ye)。江陵失陷后,被俘入北,因文学而受礼遇,官至太子少保、少司空。仕周,武帝时卒于宜州刺史任。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二十六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四十八首。
42.        庾信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父亲庾肩吾及徐摛(chi)、徐陵父子出入梁萧纲宫廷,与徐陵并为抄撰学士。所作诗赋绮艳靡丽,世号“徐庾体”。侯景叛乱,建康失守,他逃至江陵。梁元帝即位,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出使西魏至长安,梁亡,西魏慕其文名,扣不放归。北周代魏后,弥受厚待,加官至骠骑(piaoqi)大将军,开府同三司。
庾信今存诗三百二十馀首,赋十五篇,多为羁北作品,常有乡关之思,风格沉郁苍劲,技巧纯熟,诸体皆工,集六朝文学之大成,有承前启后、南北融合之功。清人倪璠(fan)有《庾子山集注》。
43.        温子昇
温子昇(495-547),字鹏举,自称祖籍太原,晋大将军温峤后代。家居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家世寒素,以文才显贵,为“北地三才”之一。仕北魏、东魏,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因被怀疑参与元僅等谋反,下狱饿死。文风雅丽,有南朝风致。有《温子昇集》,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二十馀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十一首。
44.        邢邵
邢绍(496-561?)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市)人。仕北魏、西魏、北齐,以文名为时所重,“北地三才”之一。官至中书监、国子祭酒,后授特进。今传明人辑本《邢特进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二十九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八首。
45.        魏收
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以文才自傲,“北地三才”之一。所著《魏书》为“二十四史”之一。历任北魏、东魏、北齐。官至太子少傅,兼尚书仆射(puye),加特进。原有集七十卷。今传明辑本《魏特进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十五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其诗十四首。其诗模仿南朝诗风,多绮情艳语。
46.        郦道元
郦道元(?-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o)(今河北涿州)人。历任尚书主客郎、冀州镇东府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猛,为权豪所忌。孝昌三年,出为关右大使,为雍州刺史萧宝夤(yin)所害。著有《水经注》。《水经》本是一部记述水道的地理书,旧传汉代桑钦作,清代学者多疑为三国时人作,内容极简略。道远旁征博引,又结合游历考察,作《水经注》四十卷。擅长模写山水之美,文风清峤隽永,绚丽多姿。《水经注的版本较著名的有《永乐大典》本,清人戴震、王先谦等人的校注本。近代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集各家校勘之大成。
47.        杨衒之
杨衒之,杨或作阳,又误作羊。生卒年不详,北平(今天津蓟ji县一代)人。北魏永安中(528-530)为奉朝请。历期城太守、抚军府司马。东魏孝静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览洛阳,感于战后洛阳之残破,撰《洛阳伽蓝记》。“伽蓝”为梵语“僧伽蓝”略语,佛寺之意。魏末位秘书监,曾上书孝静帝。《洛阳伽蓝记》五卷,历叙佛寺兴废,寄托亡国悲慨;语言洁净明快,描写生动精致。今有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
48.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现存五百首左右,辑入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其中大多被归入“清商曲辞”,极少被归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归入“清商曲辞”的按其产生地域又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吴声歌曲”流传于六朝故都建业(今南京市)一代,这一带习称吴地,故称其民歌为“吴声歌曲”、“吴声”或“吴歌”。“西曲歌”流传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州市)等地,它们是南朝西部的经济文化重镇,故称其民歌为“西曲歌”或“西曲”。吴歌产生于东晋至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的居多。南朝乐府民歌百分之九十以上属情歌,多用女子口吻,以五言四句为主。诗风明快,情感纯真热烈,基调哀伤缠绵,出语天然,或素朴,或鲜丽,皆清新浅易,多用双关、谐音手法。
49.        北朝乐府民歌
流传至今的北朝乐府民歌有七十首左右,基本上皆辑入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其中编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的有六十六首,其它则收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jia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乐府诗集》卷二一)北朝民歌流入南方后,为梁朝乐府机构所采录,故在乐曲名称前加“梁”字。北朝民歌绝大部分反映的是北方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多为婚恋之歌,也有反映北国风光、豪侠尚武、民生疾苦等内容的偏什。风格大都刚健质朴、粗犷直率。五言四句的形式约占百分之六十,其次多为七言、四言,杂言极少。
50.        列异传
《列异传》,《隋书•经籍志》题为曹丕作,新、旧《唐书》始题晋张华作。南朝刘宋裴(pei)松之《三国志注》、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皆有征引,当为魏晋人所作,或为曹丕所作而后人有所增益。书中叙鬼物神怪,一般篇幅较长,情节曲折,细节逼真,颇有佳作。原书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五十则。
51.        搜神记
《搜神记》,干宝撰。干宝(?-336),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少以才器召为著作郎。平杜弢(tao)有功,赐爵关内侯。晋元帝时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又迁散骑常侍。著述极富。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已亡佚。性喜阴阳术数,集古今怪之事为《搜神记》,时人因称干宝为“鬼至董狐”。《搜神记》原为三十卷,后散佚,明人胡应麟辑二十卷。通行本有今人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二十卷。
52.        西京杂记
《西京杂记》,《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题作葛洪撰,或以为他人所托。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司徒掾(yuan)、咨议参军等职。后隐于广东罗浮山。好神仙方术,有《抱朴子》、《神仙传》等传世。
《西京杂记》,以记西汉西京长安人无轶事为主,博涉宫室苑囿、珍玩异物、典章风俗等。“意绪秀异,文笔可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53.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刘义庆撰。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永初元年(420)袭封临川王。历任侍中、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等职。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艺,喜纳文学之士。
《世说新语》,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事上起东汉、下迄东晋。主要记载魏晋三百年间十足阶层的琐闻轶事,尤多东晋人事,为魏晋名士精神风貌之写照。文字精练传神,意味隽永。梁刘孝标为之作注,“征引浩博。或驳或申,映带本文,增其隽永。所用书四百馀种,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原书为八卷,宋以后多分出三卷。今人余嘉锡有《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有《世说新语校笺》。
54.        幽明录
《幽明录》,又名《幽冥录》、《幽冥记》,志怪小说集。作者刘义庆,生平见《世说新语》部分。与搜神记相比,《幽明录》增加了许多宣扬佛教的古史,文笔更加生动优美、细致入微,情节也较曲折完整。《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佚。元代以后有辑本一卷。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有二百六十五则。
55.        续齐谐记
《续齐谐记》,志怪小说集,吴均撰。刘宋时东阳无疑有《齐谐记》(佚),亦只怪小说,取名据《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吴均盖叙其书。内容涉及神鬼怪异、民间传说、岁风时俗等,或者蕴含哲理,或情意宛转,大多诙谐有味,清丽不俗。今存《续齐谐记》十七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9

帖子

16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5
威望
801
K币
814 元
注册时间
2009-3-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五代文学
1.        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任北齐、北周、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隋炀帝所杀。其诗清丽委婉,颇受南方诗风的影响。曾作《昔昔盐》,中有“空梁落燕泥”句,为时传诵。现存诗二十馀首。
2.        王绩
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隋炀帝大业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正字,未就,求出位六合丞。后浪迹中原,漫游江南,客游河北。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六合丞待诏门下省。贞观十一年(637)任太乐丞,不久弃官归隐。绩鄙视功名,性格孤傲,仰慕阮籍、陶渊明之为人。其文友萧散之趣,其诗多质朴之韵,在初唐文坛上风标独绝。有《王无功文集》。
3.        骆宾王
骆宾王(635?-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属文,作《咏鹅》诗,号称神童。父官青州博昌(今属山东博兴)令,随父来山东,寓居齐鲁十馀年。后为道王府属。乾封元年(666)应举及第,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以事罢职,从军西北。又调赴姚州(今云南姚安)平叛,奉使西南。上元三年(676)春,为武功主簿,寻调明堂主簿。仪凤三年(678),授长安主簿,旋迁侍御史,被诬下狱,遇赦,从军北讨突厥。调露二年(680)夏,除临海丞,世称“骆临海”。武后光宅元年(684),徐敬业(即立敬业)在扬州起兵讨武则天,宾王为记室,作《代李敬业传檄(xi)天下文》,兵败不知所终。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为诗擅长七言歌行,与卢照邻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的基本体式。吴之器称其“无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沉,含初(唐)包盛(唐),卓然鲜俪。七言缀锦贯珠,汪洋闳肆。《帝京》、《畴昔》,特为擅场;《灵妃》、《艳情》,尤极凄靡。虽本体间有离合,抑亦六代之遗则也。”(《洛丞列传》)有《骆宾王文集》。
4.        卢照邻
卢照邻(636?-695?),字昇之,或谓名子昇。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初授邓王府典签。曾以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高宗麟德二年(665)底,出位益州新都(今属四川)尉。后染风疾,乃去官归长安太白山,曾从孙思邈问医道。咸亨四年(673)作《病梨树赋》,序称“余年垂强壮,则有幽忧之疾”,遂自号幽忧子。后客东龙门山,服药疗养。万年徙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下。终因不堪病痛折磨,自投颖水而死。照邻以七言歌行见长,为“初唐四杰”之一。有《幽忧子集》。
5.        杜审言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郡望京兆(今陕西西安),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为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咸亨元年(670)进士。官隰(xi)城尉,累转洛阳丞。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后武后召见,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与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同时遭贬,流放南方峰州。召还,授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冬病卒。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为人恃才傲物,能诗工书,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颇大。现存诗四十三首,古诗仅二首,五律多达二十八首,只有二首不合律,七绝三首全合律,五排七首,《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在初唐是极为罕见的。他的诗由绮靡纤弱转向壮阔雄浑,体现了唐代初、盛过渡时期的特色。许学夷曰:“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而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诗源辩体》卷一三)有《杜审言诗集》。
6.        王勃
王勃(650-676,或谓649生,或谓675卒),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著名学者王通之孙。早慧好学,被誉为“神童”,荐之于朝,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征为沛王府侍读,因事被逐出府。高宗总章二年(669)夏,南游巴蜀,后补虢(guo)州参军,因匿杀官奴,死罪当诛,遇赦除名。其父王福畤(zhi/shi/chou)亦坐贬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令。上元二年(675)秋,勃随父赴任,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作有著名的《滕王阁序》。三年八月,不幸溺海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勃被推为“初唐四杰”之首。陆时雍曰:“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谁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诗镜总论》)胡应麟谓其无言律:“兴相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sou)•内编》卷四)闻一多称“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四杰》),扩大了诗的题材范围。现存诗百首左右。有《王子安集》。
7.        杨炯
杨炯(650-703?),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永隆二年(681)为太子詹事府司直、充崇文馆学士。为人“恃才简倨”,常嘲讽矫饰无实的朝官位“麒麟楦”,故不容于时。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其从弟参与徐敬业起兵事受牵连,贬为梓(zi)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执教于洛阳习艺馆。晚年任盈川(今浙江衢qu州境内)县令,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有《盈川集》。炯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边塞诗,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其他唱和、纪游之诗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8.        刘希夷
刘希夷(651-678?),一名庭芝,又作挺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宋之问外甥。上元二年(675)进士。长于长篇歌行,多写从军与闺情,风格凄艳。初不为人所知,开元中,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此为时人所称。
9.        宋之问
宋之问(656?-713?),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陕西汾阳)人,一说虢(guo)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与沈佺期同为上元二年(675)进士。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召与杨炯在洛阳分直习艺馆,后任洛阳参军,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预修《三教珠英》。中宗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参军。逃归洛阳,因告密有功擢升鸿胪主簿,转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学士。迁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后因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配徙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徙所。之问能诗,与沈佺期齐名。《新唐书》本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宋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如赵翼所说:“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瓯北诗话》卷一二)沈、宋并称,但各具千秋。胡应麟曰:“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稍缜密。沈之作亦不如宋之繁富。”(《诗薮•内编》卷四)现存诗二百馀首。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10.        沈佺期
沈佺期(656?—715?)字云卿,排行三,故人称沈三。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曾授协律郎,后迁通事舍人。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长安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再迁给事中。中宗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发动宫廷政变,中宗复位,诛张易之兄弟,沈佺期因谄事张易之,坐流驩州(今越南荣市)。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后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二人俱以律诗见称,时号“沈宋”。独孤及《皇甫公集序》云:“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亦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沈、宋对律诗的贡献,就是使律诗在形式上定型化,使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可以说近体诗的诗律规范在沈宋时代基本完成,这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沈、宋伟御用文人,所作多应制诗,写得好的是反映贬谪生活和抒发内心情思的作品。沈佺期现存诗约一百六十首。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11.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一说名冕,字子昂,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684)进士。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世称“陈正字”。转右卫胄(zhou)曹参军,升右拾遗,世因称“陈拾遗”。曾两次从军边塞,后以父老解官归侍,为县令段简诬陷死于狱中。陈子昂为初唐重要作家,陈振孙称其“诗文在唐初,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直斋书录解题》卷六)。论诗强调“兴寄”,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反对齐梁绮靡文风,为诗歌走向盛唐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对齐、梁一概排斥,未免失之偏颇。现存诗一百二十馀首。有《陈伯玉文集》。
12.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少以文词著名,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武则天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授国子四门博士,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工部侍郎、太子宾客,授秘书监,故世称“贺监”。天宝初求还为道士,敕(chi)赐镜湖以居。为人放达,晚年尤甚,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亦工书法,善为草隶。《全唐诗》录其诗一卷,以七绝为妙。
13.        张若虚
张若虚(660?-720?),扬州(今属江苏)人。曾官兖(yan)州兵曹。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以文辞俊秀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存诗仅二首。
14.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故世才称“张曲江”。长安二年(702)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洪州都督,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为李林甫所忌。二十四年以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唐名相,刚正不阿,深谋有远识。又工诗能文,为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擅五言古诗。其写景抒情诸作,以和雅清淡为宗,实开王孟一派。明胡应麟曰:“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tan/dan),而益以风神者也。”(《诗薮•内编》卷二)有《曲江张先生文集》。
15.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六世祖以官迁居绛州(jiang)(今山西新绛)。初以门荫得补衡水主簿,被诬去官,优游山水,至晚年复补莫州文安(今属河北)尉。为官清正,为人倜傥(titang),曾游边塞,善写边塞诗,境界壮阔雄浑,广为流传。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其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可见名噪当时。今存诗仅数首。
16.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地回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时并称“王孟”。许  岂页 《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他的诗风格冲澹清幽,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gui)签》卷五引《吟谱》)。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馀首,有《孟浩然集》。
17.        王翰
王翰,一作王澣(han/huan),生卒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710)进士。历昌乐县尉、秘书省正字、通事舍人、驾部、兵部员外郎、汝州长史、仙州别驾、道州司马。期间多以恃才傲物、纵欲狂欢遭贬。善写边塞诗,为当时宰相张说看重。
18.        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开元初,为荥(ying/xing)阳(今属河南)主簿。开元十七年,曾任朝官,此后行迹莫考。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往来吴、楚间,多有佳作。现存诗十首,以《次北固山下》最著名。谭宗评其诗曰:“湾诗精思俊气,如极秀迈人,虽布袄芒鞋,必剪制不同,迥出尘外。”(《近体秋阳》卷一)。
19.        刘眘(shen)虚
刘眘(古“慎”字)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累官弘文馆校书郎。诗负盛名,流落不偶。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一首,并云:“眘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十数人,然声律婉态,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惜其不永,天碎国宝。”《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载(753),据此可知眘虚卒于天宝十二载前。其性格高古,脱略势利,啸傲风尘,与孟浩然、高适、王昌龄等友善。乔亿谓其诗“空明深厚,饶有理趣”(《剑溪说诗》卷上),《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仅十五首,尚杂有他人之作。
20.        李颀(qi)
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东川,故世称“李东川”。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调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世称“李新乡”。久不迁调,乃归隐东川。故殷璠叹曰:“惜其伟才,只到黄绶。”(《河岳英灵集》卷上)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好道术,服饵丹砂,结好尘嚣之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友善,有诗酬赠。诗作风格奇拔雄浑,清新秀丽。尤擅七言,前人评曰:“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偏偏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现存诗一百二十馀首,有《李颀诗集》。
21.        王昌龄
王昌龄(690?-756?或谓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士学宏辞科,迁汜水(si)(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尉。后以事贬岭南,北归后改江宁(今江苏南京)尉,世称“王江宁”。天宝中,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世又称“王龙标”。安史乱起,避乱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有“诗家天子(一作‘夫’)王江宁”之称。尤擅七绝,出语爽朗,意蕴深长。清人宋荦(luo)说:“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漫堂说诗》)现存诗一百八十多首,有《王昌龄集》,还有《诗格》等著作。
22.        王维
王维(700-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徙家于蒲州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授太乐丞,因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贬济州司仓参军。二十三年,张九龄荐为右拾遗。天宝元年(742)改官左补阙,十四载迁给事中。十五载,安史乱起,陷贼,迫授伪职。西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罪,维以《凝碧池诗》闻于行在,为肃宗称许,又得弟王缙力救,获免,责授太子中允,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改给事中。上元元年(760),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奉佛,笃信禅宗,诗饶禅趣,故人称“诗佛”。王维性喜山水,在蓝田营建辋川别墅,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长期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向于孟浩然并称“王孟”。又是一位艺术天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仅就诗论,诸体兼工,尤擅五言律诗。贺裳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又编》)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而庵诗话》)有《王右丞集》。
23.        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德州蓨(tiao)(今河北景县)人。出仕前,长期居住宋城(今河南商丘),曾游闽粤、长安、荆襄、幽蓟、淮楚、齐鲁等地。天宝三载(744),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共登吹台,为一时之盛事。八载,举有道科,授封丘县尉。十一载辞官去长安,与杜甫、岑参等同游。后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任掌书记。安史乱起,入朝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玄宗奔蜀,适间道追及河池,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至德元载(756)十二月,出任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长史。遭李辅国馋毁,左迁东都太子府少詹事。乾元二年(759)授彭州刺史,转蜀州刺史,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召还京,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故世称“高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旧唐书》本传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高适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二人诗风同属悲壮,但高悲壮质实,岑参悲壮奇峭,所谓“岑超高实”,又各具特色。现存诗二百馀首,有《高常侍集》。
24.        李白
李白(701-762,或谓699年生,或谓763、764年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幼年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yu)师孙女结婚。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pei)政、张叔明、陶沔(mian)等隐居于徂徕山(culai),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jin)、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后遭馋谤,不被重用,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后游吴越。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后李璘兵败,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代)。途中遇赦,得以东归。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李白诗重在抒发激昂情怀,想象神奇,风格雄放,语言清新明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他的诗现存约千首。有《李太白集》。
25.        崔颢
崔颢(ha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开元后期,以监察御史任职河东军幕。天宝初任太仆寺丞,迁司勋员外郎,世称“崔司勋”。天宝十三载(754)卒。颢为盛唐著名诗人。殷璠(fan)曰:“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yuan),说尽戎旅,……可与鲍照、江淹并驱也。”(《河岳英灵集》)存诗四十馀首。有《崔颢诗集》。
26.        常建
常建,生卒、里籍、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曾官盱眙(xuyi)(今属江苏)尉。后隐居鄂渚西山(今湖北鄂州西)。与王昌龄有交往。诗作颇为时人推重,殷璠编《河岳英灵集》首列其诗,并称赞:“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多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意境恬淡清迥,语言洗炼自然,风格质朴清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今存诗五十馀首。有《常建集》。
27.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在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房琯(guan/gun),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荆、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期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它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锤炼精严,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现存诗一千四百五十馀首。有《杜工部集》。
28.        李华
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等博学宏辞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右补阙等。安史乱中尉叛军所得,授伪凤阁舍人职。乱后贬杭州司户参军。广德二年(764),李岘(xian)领选江淮,辟华入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客隐山阳以终。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文,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亦有诗名。其集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29.        岑参
岑参(715-770,或谓717年生),江陵(今湖北荆州)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其家三世为相,但自伯父岑羲(xi)伏诛后,家道衰落。天宝三载(744)等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八载,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十三载,又在封常清幕任安息北庭节度判官,后迁支度副使。西北多年的军旅生活,是其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重要时期,边塞名篇多作于此时。安史乱后始东归。至德二载(757),为杜甫等举荐,授右补阙。乾元二年(759),出为虢(guo)州长史。大历二年(767),赴嘉州刺史任,故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卒于成都旅舍。他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因其“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馀载,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唐才子传》卷三),深有生活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雄奇瑰丽,风格奇峭,读来令人慷慨感奋。殷璠评其诗曰:“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云:“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迥拔孤秀,出于常情。”今存诗约四百首,有《岑嘉州集》。
30.        寒山
寒山,唐诗僧,玄宗至德宗时人。长期隐居于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山亦名寒岩,故自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时相过从。其诗内容复杂,多写僧人生活,亦有描写山林景色和反应农民愁苦生活之作。诗风通俗自然,多有俚语。有《寒山子诗集》。
31.        钱起
钱起(715?-780年后),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开元二十六、七年(738-739)间,曾游荆州,与被贬荆州长史的张九龄相唱和。天宝九载(750)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乾元二年(759)任蓝田县尉,与王维过从甚密。约在广德二年(764)入朝仕职,大历中历祠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官终考功郎中,世因称“钱郎”。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大历诗人诗,以起为首,并评其诗曰:“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shan)。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王维),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称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有《钱考功集》十卷,《全唐诗》据之编为四卷,共录诗五百三十一首,其中混入他人诗作不少,已考出位其曾孙钱珝(xu)所作的,就多达一百二十一首。
32.        元结
元结(719-772,或谓715生),字次山,自号元子、猗(yi)玗子、浪士、漫郎、漫叟、聱(ao)叟。先世为鲜卑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安史乱起,逃难入猗(yi)玗(yu)洞。乾元二年(759),授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以讨贼功进水部员外郎,任荆南节度判官,曾一度代摄节度使事.后历任道州、容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大历四年(769),加左金吾卫将军。元结为干才,有政绩,关心人民疾苦,有忧道悯世之心。杜甫《同元使君春陵行》称赞他:“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诗风朴拙无华,韵味稍逊,对后世颇有影响。尝编选时人诗为《箧(qie)中集》。有《元次山集》。
33.        司空曙
司空曙(720-794?),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人,或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长林(今湖北荆门西北)丞。贞元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yao/gao)幕任职,官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曙为卢纶表兄,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行旅赠别之作,长于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gui)签》卷七)有《司空文明诗集》。
34.        张继
张继(725?-779?),字懿(yi)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郡望南阳(今属河南)。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安史之乱时避居江南,大历年间曾任侍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兼转运使判官,故世称“张祠部”、“张员外”。为人自矜气节,素怀大志。工诗文,诗风清迥,所作流传不多。《全唐诗》编为一卷,混入他人之作不少。
35.        刘长卿
刘长卿(726-790?),字文房,祖籍宣州(今属安徽),洛阳(今属河南)人。至德间进士,授长洲(今江苏吴江)尉,摄海盐(今属浙江)令。上元元年(760),贬南巴(今广东电白东)尉。广德间,官殿中侍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赃,贬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后迁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晚年流寓江淮间,刘长卿为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他作诗自许为“五言长城”。诗歌内容比较广泛,风格工秀邃(sui)密而又委婉多讽。卢文弨(chao)谓其“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刘随州文集题辞》)。丁仪曰:“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诗学渊源》卷八)现存诗五百馀首。有《刘随州文集》。
36.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曾从萧颖士学。至德间,避乱流寓鄱阳(po)。广德元年(763)刘晏(yan)贬忠州刺史,叔伦出为东阳(今属浙江)令,治绩斐然,加大理司直。四年入江西节度使李皋幕任判官,后主持节度留后事。兴元元年(784)任抚州刺史。以政绩卓异,封谯县开国男。贞元四年(788),授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容管经略使,世因称“戴容州”。五年四月,以疾受代,上表请度为道士。戴叔伦为大历、贞元间重要诗人。丁仪谓其“诗清新典雅,而不涉秾纤”(《诗学渊源》卷八)。《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录诗约三百首,而可确定为伪作的有五十六首,确为戴作的只有一百八十四首。
37.        韩翃(hong)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后归京闲居十年,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存诗较多,大都是送行赠别、流连光景之作。高仲武评其诗曰:“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中兴间气集》)徐献忠曰:“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唐诗品》有《韩君平集》)。
38.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自名门望族,十五岁即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安史乱后,失职流落。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德宗建中二年(781)擢尚书比部员外郎。三年出为滁州(chu)刺史。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世称“韦江州”。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四年出位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韦应物为中唐著名诗人。其诗众体兼擅,尤长于五言。白居易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韦诗题材广泛,而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后人往往将他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或与柳宗元并称“韦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五言古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qi)”。有《韦苏州集》(又称《韦江州集》)。
39.        张志和
张志和(743?-810?),初名龟龄,字子同,号烟波钓徒、玄真子、浪迹先生。婺(wu)州金华(今属浙江)人。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因事贬南浦尉,而决意仕进,隐居江湖。大历九年(774)游湖州刺史颜真卿幕,撰《渔歌子》词五首,广为传诵。又工诗善画。
40.        卢纶
卢纶(748?-798?),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早岁避安史之乱,客居鄱阳(po),曾游吴越。大历初,还京师,屡试不第。大历六年(771),由宰相元载、王缙举荐为阌(wen)乡尉,旋任密县令、昭应令。迁监察御史、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十二年,坐与元载、王缙善,下狱去官。十四年,调陕府户曹。贞元元年(785),为奉天行营副元帅浑瑊(jian)判官、检校金部郎中。十四、五年间,因舅氏韦渠牟荐,拜户部郎中,世因称“卢户部”。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名颇著。胡震亨曰:“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lei)钱(起)、刘(长卿)。”(《唐音癸签》卷七)其诗多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而边塞诗不乏盛唐之音。存诗三百馀首。有《卢户部诗集》。
41.        李益
李益(748-829),字君虞,祖籍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六年中讽谏主文科,授郑县(今陕西华县)尉,迁主簿。建中四年(783),又登拔萃科,为侍御史。官低位卑,抑郁不得志,先后从军朔方、鄜(lu/fu)坊、邠(bin)宁、幽州等地,任职幕府,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写下了大量诗篇。元和元年(806),入朝为都官郎中,历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集贤学士,累迁太子右庶子、集贤学士判院事、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身经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九朝,阅历丰富,诗名卓著。其诗题材广泛,尤以边塞诗著称,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其《从军诗序》云:“五在兵间,故其为文咸多军旅之思。……或因军中酒酣,或时塞上兵寝,相与拔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于慷慨意气,武毅犷(guang)厉。”为诗诸体兼工,尤擅七绝。现存诗一百六十馀首。有《李益集》。
42.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隐嵩山,称处士。贞元十二年(796)中进士,时已四十六岁。四年后方调溧阳尉,又四年辞官家居。元和元年(806)冬,郑馀庆伟河南尹兼水陆运使,奏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后郑馀庆伟山南西道节度使,又召郊为其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郊携妻赴任,途中暴病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潦倒一生,有诗名,与韩愈并称“韩孟”。为诗刻意苦吟,思苦奇涩,韩愈称其“刿(gui)目 钅术 心,刃迎缕解,构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 (《贞曜先生墓志铭》)苏轼称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其二),并将他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郊诗今存五百馀首,有《孟东野诗集》。
43.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幼孤力学,三试不第,贞元八年(792)方中进士,又三试博学宏辞而不入选,乃先后入董晋、张建封节度使幕任推官,后迁监察御史,又以直言得罪,贬阳山令。元和十二年(817),以行军司马从裴(pei)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以功升任刑部侍郎。十四年,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量移袁州。后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世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界又称“韩文公”。韩愈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他是韩孟(郊)诗派的领袖人物,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风格奇崛险怪,豪健奔放,但亦有平易清新之作。清叶燮(xie)谓:“唐诗为八代以来一大变,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原诗•内篇上》)有《昌黎先生集》。
44.        张籍
张籍(770-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元和元年(806),补太常寺太祝,沉滞下僚,十年不调。十一年,官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次年改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四年,任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又称“张司业”。张籍一生贫困潦倒,四十多岁时,患眼疾几近失明,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张籍工诗,尤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刘攽(ban)《中山诗话》谓“张籍乐府词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至七言诗,则质多文少。”存诗四百八十馀首。有《张司业集》。
45.        王建
王建(770-829?),字仲初,关辅(今陕西)人,郡望颍川(今河南许昌)。曾与张籍同学于齐州鹊山。贞元、元和间转历淄青、幽州、岭南、荆南、魏博幕,后任昭应丞,转渭南尉,与宦官王守澄联宗,写《宫词》百首。又历太府丞、秘书郎、陕州司马,晚年罢任闲居于京郊。建有诗名,长于乐府、宫词,与张籍并称“张王”。二人作诗重写实,尚通俗,为新乐府运动的先导。白居易说他“所著章句,往往在人口中,求之辈流,亦不易得”(《授王建秘书郎制》)。沈德潜称张王乐府“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启人聪颖”(《唐诗别裁集》卷八)。有《王建集》(又称《王司马集》)。
46.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十一年,授太子校书。后入杜佑幕任掌书记,调渭南县主簿,入朝为监察御史。“永贞革新”时,他是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任屯田员外郎。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奉召回朝,旋因玄都观诗得罪权贵,出位连州、夔(kui)州、和州刺史,前后度过了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入朝历主客、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因称“刘宾客”。后迁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发奋有为,立志改革,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初衷,身处逆境而不肯屈服,历任地方官而多有惠政。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并称“刘柳”。尤工于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炼含蓄,骨力豪劲,富有哲理,并注意向民歌学习,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现存诗八百馀首。有《刘梦得文集》。
47.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gui)(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出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十九年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zhou/chou)厔(zhi/shi)(今陕西周至)县尉。后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是白氏一生思想的转折点,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后屡经内外迁调,曾外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多有政绩。太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定居洛阳直到逝世。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称“白傅”、“白太傅”。卒谥文,世又称“白文公”。与元稹友善,皆以诗名,时号“元白”,并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自《诗经》以来直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显示内容和社会作用。诗风平易浅近,明畅通俗,因而广为流传。现存诗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数量最多的。有《白氏文集》。
48.        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家迁无锡(今属江苏)。为人短小精悍,人称“短李”。元和元年(806)进士。累官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时号“三俊”。后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敬宗即位,贬为端州司马。武宗会昌二年(842),自淮南节度使入微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郡公,复出为淮南节度使。李绅与白居易、元稹交往甚密,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诗歌运动。他在晚年曾自编其部分诗作为《追昔游诗》。
49.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东永济),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十四年登博学宏辞科,授集贤殿正字,迁蓝田尉。十九年拜监察御史里行。二十一年擢升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召回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十四年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和韩愈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文章多借物说理,批判时政,用语警辟,富有哲理性。山水游记,刻画细微,寄托幽远。其诗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是山水纪游之作,向与韦应物并称“韦柳”。他的诗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苏轼称其“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有《柳河东集》。
50.        卢仝
卢仝(775?-835),自号玉川子。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济源(今属河南)人。早岁隐居,后寓居洛阳,曾得韩愈接济。与孟郊友善。“甘露之变”时适宿宰相王涯家,遂共罹难。其诗惊奇险怪,人称“卢仝体”。韩愈颇推重之。有《玉川子》。
51.        白行简
白行简(776-826),字退之,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下邽(gui)(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之弟。宪宗元和二年(807)进士。曾任校书郎、剑南东川节度使掌书记、左拾遗、主客郎中。善诗能文,尤长传奇,代表作为《李娃传》。
52.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名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四年,任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因得罪宦官权贵,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十年奉召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guo)州长史。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即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工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推崇杜甫,主张乐府由“寓意古题,刺美见事”,进而“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乐府古题序》)。元诗有特色的是艳体诗和悼亡诗,有“元轻白俗”之讥。赵翼曰:“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共欲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瓯北诗话》卷四)现存诗今九百首。有《元氏长庆集》。
53.        贾岛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lang)仙,自号碣石山人,范阳幽都县(今北京市西南)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已五十九岁,始任遂州长江县(今四川蓬溪)主簿,故世称“贾长江”。任满迁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转授司户参军,未受命卒。临终之日,家无一钱,唯病驴、古琴而已。岛与姚合交谊很深,又因其诗风相近,并称“姚贾”。贾岛诗风清峭,诗思奇僻,善写荒凉清幽之景,多抒愁苦幽独之情,为著名苦吟诗人。对晚唐、南宋永嘉四灵、江湖派,以至晚明竟陵派都有很深的影响。现存诗约四百首,有《长江集》。
54.        李朝威
李朝威,郡望陇西(今甘肃秦安),生卒年不详。其作品《柳毅传》约成于贞元、元和年间。
55.        许浑
许浑(788?-860?),字用晦,一作仲晦,郡望安陆(今属湖北),籍贯洛阳(今属河南)。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丁卯涧,并自名其集为《丁卯集》,故人称“许丁卯”。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后授当涂县尉,转令,移摄太平县令。大中初,为监察御史,以疾辞官东归,起为润州司马。后官虞部员外郎、分司东都,历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浑为晚唐重要诗人,与杜牧关系甚密。诗歌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怀古咏史、登临题咏、田园风光、寓兴抒怀,多所吟唱。韦庄赞其“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题许浑诗卷》)。所作诗全为近体。清初田雯谓“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古欢堂集•杂著》卷三)。现存诗约五百首,《全唐诗》编录十一卷,多混入杜牧及其他人作品。浑诗误入杜甫集者亦不少。有《许用晦文集》。
56.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因家居福昌之昌谷,故或称其为“李昌谷”,其诗集或称为“昌谷集”。贺为唐高祖李渊叔父郑王李亮之后,李唐皇室以陇西成纪为郡望,故贺常自称“陇西长吉”、“刺促成纪人” 。本欲应进士试,排挤者谓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肃”与“士”音近,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后在京城做了三年奉礼郎小官,郁郁不得志,回到故乡,在贫病交加中病逝,年仅二十七岁。李贺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诗多抒发怀才不遇的忧愤,也有针砭时弊,反映人民疾苦之作。在艺术上“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杜牧《李贺集序》),刻意追求创新,想象丰富,立意新奇,辞藻瑰丽,形成了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独特风格,但某些篇章过于晦涩。有《李长吉歌诗》。
57.        张祜(hu)
张祜(792?-853?),字承吉,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南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浪迹江湖,狂放不羁。长庆、宝历中,曾两谒白居易。大和中,又为令狐楚所举荐,遭权贵贬抑,晚年寓居丹阳(今属江苏)。一生遂以处士而终。张祜苦心作诗,宫词及五律中颇有名篇,当时即享生命。有《张祜诗集》多种传世,以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收诗最多。
58.        杜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旋沈传师辟为江西、宣州幕吏、左补阙,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复出位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二人时号“小李杜”。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价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四百馀首,有《樊川文集》。
59.        陈陶
陈陶(803?-879?),字嵩伯,晚年自称“三教布衣”。江北人。文宗大和初游于江南、岭南一带,曾作诗投献南方各节度使。大中三年(849)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卖柑为资。卒,方干、曹松、杜荀鹤皆作诗哭之。南唐亦有诗人曰陈陶,后人常误为一人。陶工乐府。有《陈嵩伯诗集》行世,其中混有南唐陈陶诗,有待甄别。
60.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xi/ji)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ying/xing)阳(今属河南)。九岁丧父,少有文名。文宗大和三年(892)
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六年,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商隐随至太原。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商隐无辜受其牵连,屡遭排挤,先后作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张 纟延之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有晦涩费解之弊。现存诗六百馀首。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
61.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原名横,因屡试不第,愤而改为隐,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二十七岁即在贡籍,却十试而不中。后从事湖南,历淮、润诸镇,皆不得意,直至五十五岁才投奔雄据东南的杭州刺史钱镠(liu),辟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位县令。天祐三年(906),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判官。梁开平元年(907),钱镠被封为吴越王,又表荐罗隐为给事中,世称“罗给事”。二十二年中,宾主遇合,如鱼得水。罗隐诗文多愤世之作,但散佚较多,今存《甲乙集》。
62.        皮日休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后改袭美,自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鹿门子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自编所作诗文集《皮子文薮》。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曾在苏州刺史崔璞幕下做郡从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出位毗陵(piling)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巢败,不知所终。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有《皮子文薮》。
63.        陆龟蒙
陆龟蒙(?-881?),字鲁望,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举进士不第,曾任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松江甫里,自号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懿宗咸通十年(869)得识皮日休,二人相与唱和,后自编其唱和诗为《松陵集》。乾符六年(879),卧病笠泽,隐居著书,自编其诗文为《笠泽丛书》。大约于中和初年病卒。其诗文与皮日休齐名,并称“皮陆”。有《甫里先生文集》。
64.        聂夷中
聂夷中(837?-907?),字坦之,河南中都(今河南沁阳)人。出身贫苦,奋起草泽,备尝艰辛。懿宗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适值兵荒马乱,且无人援引,久滞长安,后授华阴县尉,仕途亦不得意。他工于五言,擅长乐府,多关怀民生疾苦与讽喻时事之作,古朴无华。
65.        韩偓
韩偓(842-923。或谓844生,941卒),字致尧(yao)(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龙纪元年(899)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之。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稚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lian)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有《玉山樵人集》。
66.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闪人,池州石埭(dai)(今安徽石台)人。未仕前曾隐居九华山、庐山多年,足迹遍及浙、闽、赣、湘等地。大顺二年(891)中进士。后为宣州节度从事。天祐元年(904),朱温表荐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因疾旬日而卒。杜荀鹤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专攻近体,无一篇古体。语言浅近通俗,明白晓畅,亦被人讥为“鄙俚近俗”。有《杜荀鹤文集》。
67.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宾至(一作宾圣),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寓居处州缙云(今属浙江)。懿宗咸通间,应举不第,入天台山为道士。僖宗避黄巢乱入蜀,他应召充麟德殿文章应制。后留蜀,事前蜀王建父子,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赐号广成先生个,封为传真天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登)瀛子。著作颇多,今存《广成集》、《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等。
68.        郭煌辞
敦煌词,是指清末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词写本。其写作年代,大抵自唐初迄于五代,除少数几首署名外,均为无名氏作品。敦煌词内容广泛,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说:“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状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更多的作品还反映了广大妇女的生活和情感。敦煌词具有浓重的民间色彩,表现出浑厚、清新刚健的艺术特色。
69.        温庭筠
温庭筠(801-866,或谓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属山西)人。貌丑,才思敏捷,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未尝起草,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温八吟”;又谓八叉手而八韵成,故又称“温八叉”。性倨傲,放荡不羁,又好讥刺权贵,为时所忌,累举不第,仅做过随县尉、方城尉一类小官,官终国子助教,故世称“温助教”。生平行迹可考者,以关中、金陵为多,江、淮、湘、鄂次之。庭筠工诗善赋,侧艳清丽,韵格清拔,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号“三才”,三人皆以骈文绮丽著称,又都排行十六,故文号“三十六体”。庭筠为晚唐重要诗人,存诗三百馀首,以曾益等编著《温飞卿诗集笺注》较为完备。温庭筠又是第一个着力为词的文人,存词七十馀首,是唐代诗人中作词最多的,内容多为绮怀闺怨,风格秾艳绮丽,被奉为“花间鼻祖”。
70.        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僖宗中和三年(883),在洛阳应举作《秦妇吟》,一时传诵,人号“《秦妇吟》秀才”。屡试不第,流落江南达十年之久。昭宗乾宁元年(894)始登进士第,先后任校书郎、左补阙。光化三年(900),选杜甫、王维等一百五十人诗为《又玄集》。次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唐亡,劝王建称帝,国号蜀,以功拜相,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谥文靖。生前由其弟韦蔼将其作品编成《浣花集》,世称“韦浣花”。庄工诗,今存诗三百馀首,多怀古伤时、离乱感旧之作,诗风清丽飘逸,感慨顿挫。庄尤善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为“花间派”代表词人。存词五十多首,清简劲直而不浅露,笔直而情曲,辞达而感郁。
71.        冯延巳(si)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仕于南朝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多才艺,尤长写词,内容虽多闺阁情事,而语句清新,取象开阔,艺术成就很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论其词曰:“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可见其影响之大。存词一百多首,有《阳春集》。
72.        李璟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改名瑶,后名璟,交泰初(958)因避周讳又改为景。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烈祖李昇长子。十六岁时仕吴为司徒同平章事,后继承父位为南唐中主。曾灭楚,后臣服于后周,改称国主。再为十九年,庙号元宗。性懦弱而多才艺,工诗词,风格明快自然,长于抒情,但偏于感伤。与后主李煜并称“南唐二主”,后人辑有《南唐二主词》。
73.        李煜(yu)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即位时更名煜,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而二年(961)嗣位,在位十五年,史称后主。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今江苏南京),亡国出降,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实被软禁,不久被逼服毒而死。后主多才多艺,诗、词、文、书、乐、画皆精,其词尤负生命,清丽婉转。被俘至汴京后,把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写进词里,眼界始大而感慨遂深,始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其“乐府为宋人一代开山祖”(《诗薮•杂编》卷四)。存词近四十首。后人辑有《南唐二主词》。
74.        无名氏词
这里所选《菩萨蛮》、《忆秦娥》两词,唐代未见著录,约为宋初人所编《尊前集》、南宋黄昇所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载入,署李白作。但此两词之内蕴、风格,异于词体初成期之作品,故后人颇多怀疑。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疑为“晚唐人词,嫁名太白”。甚或认为北宋无名氏所作。故附于此。
宋代文学
1.        王禹偁(cheng/chen)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因晚年贬居黄州,故人称“王黄州”。家境贫寒,累代务农。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因刚直敢谏,屡遭贬谪。在文学上他反对晚唐五代以来华靡颓唐的文风,主张改革。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柳宗元,诗歌则学习杜甫、白居易。创作成就亦较为突出,诗文皆卓然可观,风格简淡洗练,平易有味。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2.        林逋(bu)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恬淡好古,自甘贫困,终生不求仕进。隐居西湖之孤山,以养鹤种梅自娱,人称“梅妻鹤子”。卒,赐谥和靖先生。以诗著名,多写自然风景与隐逸情趣,有《林和靖先生诗集》。
3.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积极主张改革,在守卫西北边疆时也有突出业绩。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正。其文学成就亦可大观,散文、词皆有名作传世。有《范文正公集》。
4.        晏殊
晏殊(991-100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少年即有文名,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钟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好奖拔人才,一时名臣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卒,谥元献。文章赡丽,诗风闲雅,尤工词,风格接近冯延巳,特别善于在离别相思、流连风景中表达对人生的某种感悟和体验。有《珠玉词》。
5.        柳永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shi、qi)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早年流连于酒楼舞馆,为歌妓填词,其作品流布于市井间,致使科举失意。晚年(1034)始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市民情事,有一部分作品则抒发自己漂泊江湖的感受。艺术上柳永善制新声,开拓了慢词的创作,尤擅铺叙,语言近俚俗,也有典雅之作,受不同层次读者广泛喜爱。有《乐章集》。
6.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嘉禾判官,晏殊荐为永兴军通判,又历渝州、虢州,官至尚书都官郎中。以词著名,兼长小令和慢词,多写闺阁恋情、羁旅相思。风格蕴藉(jie)含蓄。有《安陆集》,词集单行的又有《张子野词》。
7.        宋祁(qi)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历任大理寺丞、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等职,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卒,谥景文。当时与其兄宋庠皆以文学显,人称“大小宋”。文集今已散佚,近人辑有《宋景文长短句》,今存六首。
8.        梅尧臣(yao)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曾任建德、襄城等处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以诗著称于世,其作多贴近现实,针砭时事,受到欧阳修等人的高度赞扬。诗风古淡深远,情感挚厚,也间出奇巧,对宋初诗风的转移影响颇大。文学史上虞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有《宛陵先生集》。
9.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状貌怪伟,慷慨有大志。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长垣(yuan)县令,大理评事,以范仲淹荐迁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触犯权贵,被人借故弹劾除名。退居苏州,筑沧浪亭读书其中。后复起为湖州长史,寻卒。苏舜钦是诗文革新的中坚人物,也是最早写作散文、反对时文的作家之一。其文学成就在诗歌方面表现更突出,风格慷慨磊落、豪迈奔放,多批判现实、抒发爱国情感之作,与梅尧臣齐名。有《苏学士文集》。
10.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西京推官等地方之职,庆历初年担任谏官,在任正直敢言,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改革,受到政敌的忌恨,招致贬谪,但能泰然处之。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忠。
在文学上,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起者和领袖人物。他大力倡导写作内容充实的古体散文,反对空泛浮艳的骈体时文,又喜好奖拔优秀文学人才,对转移宋初文风起了重大作用他的散文平易流畅,委曲练达,成就最高,成为继韩柳之后的一大家。其诗一反西昆体的绮靡典缛,风格疏朗豪宕,颇有散文化倾向。其词多写个人情事,富有情韵,与晏殊并称“晏欧”。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11.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四十岁前应进士,茂才异等试皆不中,于是绝意功名,焚毁旧稿,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有《几策》、《权书》、《衡论》等著作问世。嘉祐初重游京师,欧阳修向上推荐其所著文章,士大夫争相穿越,一时学者多效其文。因除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篡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苏洵以散文名家,长于策论,文章风格雄壮多气,纵横博辩,具有威慑人心的力量。著有《嘉祐集》。
12.        曾巩(gong)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先曾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jiao)勘、集贤校理等职,后又担任越、齐、襄、洪等多处地方官,均有政绩,官至中书舍人。卒后追谥文定。曾巩以文章著称,文学上主张文以名道,散文学习司马迁和韩愈,其文雅正平和,章法谨严,简洁明晰,自成一体。风格略近于欧阳修。有《元丰类稿》、《隆平集》。
13.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曾任鄞(yin)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处地方官,体悉下情,慨然有改革之志。神宗熙宁年间为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主要在于抑制地方好抢势力,缓和财政危机,以增强国力。由于朝内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改革虽有所成效,但未能成效。王安石被迫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封荆国公。卒,谥曰文。崇宁间追封舒王。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卓著,散文长于说理,观点深刻,结构严谨,笔力简劲、奇崛。其诗好为新奇,有散文化倾向,后期一变为婉丽清新,首开宋诗风气。词也有佳作传世。有《临川集》。
14.        王令
王令(1032-1059),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活贫困,以教书为生,却有远大的抱负和超人的才华,尤以诗见长,受到王安石的推崇。其诗雄健奇伟,激情四溢,富有浪漫色彩,在北宋诗坛上别具一格。二十八岁因病卒。有《广陵先生文集》。
15.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人。自幼便立有报国大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任上体恤民情,修堤救灾,广为民众所拥戴。元丰二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被罗织罪状,逮捕入狱。接着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继位,起用旧党,苏轼入朝,升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因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不同意完全飞出新法,又被远谪惠州、儋(dan)州。后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一生积极进取,志向坚定,又乐观旷达,坦荡超迈,把传统的儒、道、释思想与本人的个性融合贯通,构成了独特的人生境界。苏轼最大的成功是在文学方面,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的领袖。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成就实超过了欧阳修。诗则爽利明快,意境灵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开创了豪放派风格,对后代影响尤为深刻,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出现,标志着宋代文学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6.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九与兄苏轼同岁称进士。因主张革除弊政,擢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位河南推官等职。苏轼下狱,也受到了牵连。元祐中官至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新党指正,一贬再贬。晚年居颍川(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苏辙散文成就卓著,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号称“三苏”。其文章于汪洋澹泊、委曲波折中透出不凡的个性和才华。苏轼称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有《栾城集》。
17.        晏几道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暮子,生卒年不详。他早年过的是贵公子的豪华生活,性格高傲,不与世合。以后失意落魄,只做过太常寺太祝,颍昌许田镇监之类的小官。晏几道擅长填词,与其父齐名,号称“二晏”。其词善以华美之思想写离情别怨,往往于其中投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故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能摇动人心。风格接近花间派。有《小山词》。
18.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fu)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叶县、太和县等处地方官,哲宗元祐年检召为校书郎、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新党执政,亮度被贬,竟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黄庭坚在文学上以诗著称,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创作途径主要是取法杜甫,好在格律、句法上下功夫,务求创新。自立为瘦硬峭拔、奇刻生新之风格,开启诗歌创作的一条新路,风行一时。在他的影响下,有宋一代形成了声势壮大的江西诗派。其后末流一味模拟,走向极端,以文字、学问为诗,在诗坛造成消极影响。有《山谷集》。
19.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曾任蔡州教授等职。哲宗元祐间除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后坐党籍,屡贬郴(chen)州(今湖南郴县)、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卒于放还途中。秦观以文学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能诗文,尤擅长于填词,所作多写柔婉之情,往往于相思别怨中掺入个人的身世之感,故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艺术上善于以景传情,构造意境,风格清新雅丽,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
20.        张耒(lei)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江苏淮阴人。宋神宗熙宁六年进士,任过寿安(今河南宜阳)县尉、咸平(今河南陈留)县丞等职,哲宗元祐初迁秘书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后坐党籍连续遭贬,尝三至黄州。晚年才退闲陈州。张耒以诗名,青年时即受到苏轼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不尚雕琢。晁补之称:“君诗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风开百花。”(《题文潜诗册后》)其不足在于锻炼不精,有些作品过于草率。有《柯山集》。
21.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受业于曾巩。因苏轼等人的推荐入仕,曾任徐州教授、秘书省正字等职。一生贫困,然而耿介自守,不附权贵。陈师道以诗名世,宗法杜甫,受到黄庭坚较大的影响,尤工五言诗,风格朴拙精警,意味隽永,被人归入江西诗派,与黄庭坚并称“黄陈”。其缺点在于构思刻意求深求僻,过分讲究语言技巧,以致一些作品显得艰涩难懂。有《后山集》。
22.        贺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共城(今河南卫辉市)人,宋孝惠皇后族孙。性格豪爽,好评论是非,尚义有侠气。以门荫入仕,做过几任武官,后转文职。因不媚附权贵,仕途蹭蹬,只任过泗州通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贺铸工诗文,尤以词著称。其中有爱国忧时之作,更多的则是叹咏男女情事及书写个人闲愁的作品。风格多样,具备悲壮与婉丽等对立的特色,好融化前人诗句入词,艺术上有独到之处。有《庆湖遗老集》、《东山词》。
23.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神宗时因献《汴都赋》擢为太学正,后交替在地方和京都任职。徽宗时因精通音律,提举大晟(sheng、cheng)府。卒,赠宣奉大夫。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他的作品多写男女情思及羁旅行役,表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压抑和苦闷。艺术上他精通音乐,能自度曲,尤严于格律,平仄之外,又分四声,经他之手,词的声韵变得更为和谐精当。他还发展了柳永开创的铺叙手法,在其改造下,词的章法结构、谋篇布局显得变化多端,跌宕有致,词的表现能力、抒情容量都有了提高。周邦彦本人的创作风格典雅精丽,颇有传世杰作。因上述缘故,他受到了后代评论家的高度赞赏,并对南宋及后代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24.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老人,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以布衣重名。南渡后,应征召出任秘书省正字、兵部郎官等职。因与主站派大臣交结,遭弹罢官。晚年在秦桧的龙落下曾出任鸿胪少卿,秦桧死即致仕。朱敦儒以词著称,追求清旷超逸的境界,实际上作品以闲适舒放、清新晓畅为主。南渡后一部分词转向悲愤苍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有《樵歌》(一名《太平樵唱》)。
25.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父亲李格非是著名散文家,苏(轼)门后四学士之一,丈夫赵明诚为金石学家。李清照前期生活安逸,夫妇志趣相投,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后金兵南下,中原沦陷,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丈夫在金陵病逝,大量金石图籍散失,在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重重磨难后,李清照晚年孤独凄凉,寓居杭州。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文善诗,敢于评论时事,尤以词著称于世。前期所做多以闺情相思为主,后期则转为深沉的身世之叹、故国之思。词风清新婉俊,活泼自然,造语奇警,一一自胸臆流出,富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人称“易安体”。有《漱玉集》。
26.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以太学上舍甲科入仕,任开德府教授、太学博士等职。南渡后辗转到达临安,历吏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官至参知政事。文学上以诗著名,前期创作收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深的影响,讲究锻炼辞句,追求奇警瘦硬的艺术趣尚,被后人归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后期收到国家巨变的影响,创作转为悲慨沉郁,并注入了爱国的激情,风格上更加接近杜甫。有《简斋集》。
27.        张元幹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末曾任李纲行营属官,参加过东京保卫战。南渡后,官至将作监丞。因不愿与秦桧同朝,致仕还乡。绍兴中,坐以词送战派人士胡铨得罪除名。张元幹以词著称,早年创作多为流连光景、相思怨别之类,风格清丽婉约;南渡以后一变为悲壮慷慨,风节凛然,开启了南宋爱国词人的创作道路。有《芦州归来集》、《芦州词》。
28.        岳飞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名将。与金兵作战屡建奇功,时人呼其部队为岳家军,金兵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历官河南、北诸路诏讨使等职。因坚持抗敌复国,反对和议,被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岳飞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却充满爱国激情,为人千古传颂。有《岳武穆集》。
29.        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举进士第一,历官中书舍人、建康留守、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等职。积极主张抗金北伐,曾因此被免职。张孝祥工诗能文,尤以词著称,风格雄丽清旷,悲壮慷慨,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誉。有《于湖词》、《于湖居士文集》。
30.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奉命使金,冒死守节,不辱使命。先后在静江(今桂林)、成都、明州、(今宁波)、金陵(今南京)等处任职,官至参知政事。晚年归隐苏州的石湖。范成大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最突出的是抒发爱国情感和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艺术上取法唐宋诸名家,而为己所用,风格清新婉峭。与陆游、杨万里、尤袤(mao)并称“中兴四大家”。有《石湖居士诗集》。
31.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秘书监、江东转运副使等职。坚决主张抗金,为人刚直不阿,因触忤权相,退职家居十五年,以忧愤国事而卒。杨万里一生作诗甚富,创作道路曲折多变,初学江西派,再学王安石及晚唐作家,最后一切摒弃,转向师法自然,随性而发,形成了新鲜活泼、通俗自然的“诚斋体”,在南宋诗坛上别树一帜。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也有表达爱国情感和关心农民疾苦的篇章。有《诚斋集》。
32.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二十九岁(1153)参加进士考试,名列前茅,因遭秦桧忌恨,被除名。秦桧死后才出仕,先后任枢密院编修、镇江通判等职。四十六岁(1170)入蜀任夔(kui)州通判,在蜀中八年,先后于蜀州、嘉州、荣州、成都等地任职,曾一度亲临西北前线。这段生活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让他真正领略到了“诗家三昧(mei)”。东归后担任过福建、江西等处地方官,因开仓赈济灾民和写诗倡言恢复,两度被罢官。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诗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和灵魂是爱国。在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情节方面,他接近于杜甫;而澎湃的热情、瑰丽的想象方面,又与李白相似。陆游一生创作诗篇近万首,风格丰富多样,前期以豪迈为主,后期多写乡村生活,趋向于平淡,主导风格则是雄丽奔放。散文和词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33.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中原掀起抗金GC,辛弃疾聚集二千人,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职。不久军中叛徒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星夜急驰,率众闯入金营,生擒张安国归宋。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力主北上抗金,反对投降、妥协。于湖南任上组建过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为当政者忌恨,被劾罢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近二十年。其间曾两度被起用,但时间都不长,最后带着一腔悲恨,抑郁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使之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溢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纵横慷慨,沉郁顿挫,富有充沛的气势。艺术上敢于突破前人,借鉴诗、文等艺术手法,大大拓宽了词抒情、写意和状物的能力。在以豪放风格为主的同时也兼有清新平淡、委婉隽永之作,部分作品刚、柔互融相济,艺术上蔚为大观。有一些作品存在过于散文化的偏向。现存词六百馀首,有《稼轩长短句》和《稼轩词》,邓广铭作有《稼轩词编年笺注》。
34.        陈亮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婺(wu)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才气超迈,喜谈兵。曾三度上书,力主抗战,反对和议。虽屡遭嫉恨陷害,志气不衰。他是南宋中期著名的哲学家兼政治家,倡导事功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光宗时登进士第,未赴官儿卒。陈亮与辛弃疾为挚友,词风也相近,尤好作议论,而文采略嫌不足。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35.        刘过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属江西)人。平生以功业自许,力主抗战,曾数次上书陈述恢复方略,不用。应举,亦不中,遂流落江湖间。晚年依友人客居昆山。能诗词,受到陆游、辛弃疾、陈亮的推重。其词尤著名,豪迈奔放,境界阔大,后人归为辛派作家。有《龙洲集》、《龙洲词》。
36.        姜夔(kui)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po)阳(今江西波阳)人。终生布衣,未入仕途。早年随父寓居湖北。结识诗人萧德藻后,随萧移居浙江湖州。以后又往来于苏、皖一带,结交名公巨卿、诗人词客,依人周济为生。虽常困窘,却闲适洒脱,自得其趣。晚年卒于杭州,贫不能葬。姜夔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诗、词、抒发皆擅长,词的成就最高。其词多写个人情事,间有家国身世之感,风格趋向清空、幽冷。艺术上讲究声律,韵调协美,又受到辛弃疾以及江西诗派的影响,运健笔写柔情,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刚柔两种词风,在南宋后期影响较大。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37.        史达祖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宋宁宗开禧年间为权相韩侂冑(tuo/zhou)的堂吏,深受信任,文书皆出其手。北伐失败后,韩侂冑被诛杀,史达祖也被黥面流放。史达祖以词著称,长于咏物,风格奇秀清逸。有《梅溪词》。
38.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世家子弟入仕。关心国事,直言敢谏,故屡遭挫折,曾四进四退。历官枢密院编修、广东提举、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兵部侍郎,以龙阁学士致仕。其诗初学晚唐,后学陆游,属江湖派作家;词则以豪放为主,是辛派词人中的佼佼者。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忧国伤时,充满爱国激情,颇多慷慨激昂、愤世嫉俗之作。词的成就超过诗,风格刚健,气势豪纵,不受格律束缚。艺术上进一步散文化,喜好用典,有自由晓畅的特长,亦不免流入粗疏。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39.        吴文英
吴文英(1207?-1269?),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入科举。青年时曾在苏州做过仓台幕僚,以后一直以游士、清客的身份与官僚权贵交游,往来于苏州、杭州、绍兴等地。晚年困踬以死。其词注重形式美的追求,音律和协,词采秾丽,意象缜密,章法曲折,往往造成一种雕缋(hui)满眼又朦胧凄迷的艺术境界。内容除赠答之类外,多写个人私情,兼有伤时忧国之作。有《梦窗词》。
40.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2),字履(lv)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状元,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曾出使元军谈判,被拘留,不久冒险脱身南归,在国势危殆的形势下,继续组织军队抗元,转战于赣、闽、岭南一带。后兵败被俘,坚贞不屈,于燕京从容就义。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诗分前后两期,以临安陷落为界。后期创作充满了炽热的爱国情感,慷慨激昂,悲凉沉痛,字字血泪写就,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
41.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yi)阳(今属江西)人。文天祥同榜进士,以忠义自任。宋末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元兵东下,力抗元军,兵败后改换姓名,隐居福建一带。元朝多次征聘,不就。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诗风朴素端直,有时也饶有韵致。有《叠山集》。
42.        刘辰翁
刘辰翁(1232-1298),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做过濂溪书院山长。文天祥起兵勤王,曾入其幕府。宋亡不仕。刘辰翁以词著称,所作多悼念亡宋,抒写故国之思,沉痛悲咽,直抒胸臆,风格豪放雄健,又时饶跌宕之姿。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有《须溪词》。
43.        周密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等。祖籍山东济南,曾祖辈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南宋末任过临安府幕属、奉礼郎、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生平著述丰富,尤以词著称于世。其作品格律谨严,风格秀雅,字句精美,与吴文英并称“二窗”。为人传诵的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的作品。有《蘋洲渔笛谱》(又名《草窗词》)。
44.        汪元量
汪元亮(1241?-?),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末位宫廷琴师。元军贡献临安,胁迫宋君臣北徙燕京,他随同前往,羁留北方十馀年,曾访问文天祥于狱中。后为道士南归,漫游以终。其诗记录了南宋覆亡前后的史实,叙述周详生动,感情沉痛悲凉,人目为“诗史”。有《湖山类稿》、《水云集》。
45.        王沂(yi)孙
王沂孙(?-1290?),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至元年间曾做过庆元路学正,与周密、张炎、陈允平等均有来往。其词长于咏物,多写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能将体物和情思完美地结合起来,风格凄婉清丽。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玉笥(si)山人词集》)。
46.        蒋捷
蒋捷(1245?-1310?),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中竹山,坚不出仕。他在宋末词人中与众不同,词风兼有豪放、清空、秾艳等多种特色,部分词又民歌的风味。内容则多抒写漂泊中触物伤情之细微感受,表达了遗民的孤苦、悲哀。有《竹山词》。
47.        张炎
张炎(1248-1323?),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名将张俊后裔,早年生活优裕。宋亡后,家产丧失,落魄纵饮。元世祖至元末一度北游大都,失意而归。晚年流落江浙一带,生活贫困,抑郁以终。张炎论词上清空,重格律,所作多追怀往昔,抒发身世兴衰之感,风格婉丽清疏,凄怆缠绵。有《山中白云词》,另有词学论著《词源》。
48.        谢翱(ao)
鞋翱(1249-1295),字皋羽,一字皋父,长溪(今福建福安)人,后徙居浦城(今属福建)。性耿介,有大节。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百兵归附,任咨议参军。宋亡不仕,漫游江海以终。谢翱诗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诗辞采浓烈,沉郁奇特,文则长于记叙,风格近柳宗元,为纪念文天祥所作诗文尤为沉痛感人。有《晞发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9

帖子

16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5
威望
801
K币
814 元
注册时间
2009-3-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元文学
1.        董解元
董解元,名已佚。解元是金元时对读书人的敬称。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和陶宗仪《辍耕录》都称他是金章宗(1190-1208)时人。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有“仕于金”的说法,未必可靠。《西厢记诸宫调》卷首,作者自称“俺平生性情好疏狂,疏狂的情性南拘束”;又说:“一回家想么?诗魔多,爱选多情曲,比前贤乐府不中听,在诸宫调里却著数。”可以推知,他是一个不拘礼法,擅长通俗文艺创作的文人。仅有《西厢记诸宫调》传于世。
2.        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xin县)人,鲜卑拓跋氏后裔。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任内乡、南阳县令,哀宗正大八年(1231)入朝,任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居家筑野史亭,收集金源一代文献,于金代文化遗产的保存,功绩卓著。他是金元之交的杰出诗人。生长于北方,禀性豪健,又值蒙古铁骑南侵、金朝灭亡的历史关头,亲历流亡和战乱,故所作诗苍莽悲壮,跌宕多气。七言律诗为其擅长,笔力雄劲,意象深邃,情感真挚沉痛。清赵翼称:“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卷八)兼擅词与散文。有《遗山集》。
3.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代不可确考。元中钟嗣成《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首,当为由金入元之杂居作家;又称其为太医院官。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称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其[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套,自述平生多才艺,寄迹娱乐场所中,十分风光,矢志不移。是则由文人而走向瓦舍勾栏,终成为“驱梨园领袖”、“捻杂居班头”,被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所作杂居有六十馀种,今存十八种。题材多样,曲辞亦俗亦雅,富有时代生活气息。亦工散曲,风格率直泼辣。
4.        白朴
白朴(1226-1306后),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祖籍隩(yu)州(今山西曲沃),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围攻汴梁,父白华随金哀宗出奔。城破,母死于难,被元好问携之归真定(今河北正定),并受其教养。及长,长期依人,漂泊南北。晚居金陵,放浪形骸,寄情词曲。词又《天籁集》。以杂剧著称,悲喜剧皆擅长,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有十六种,今存《梧桐雨》等三种。
5.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归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之列。有[商调集贤宾]《退隐》散套,自述曾为官,后归隐林下,悠然自乐。元苏天爵《滋溪文稿》载《元故资政大夫中书左丞知经筵事王公行状》,记王德信生平仕履,与《退隐》颇相合,或即为曲家王实甫。实甫作有杂剧十四种,以儿女风情题材居多。今存三种,以《西厢记》一剧擅曲坛,名存史册。剧作风格秀丽婉约,明朱权评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6.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生卒年不详,属元代前期作家。早年有过二十年漂泊生涯,中年时任过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归隐田园。马致远在大都时参加过元贞书会,与民间艺人一起写过杂剧,当时已“姓名香贯满梨园”(贾仲明语),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所作剧本有十五种,今存七种。最著名的是《汉宫秋》。散曲成就亦很高,有“曲状元”的美称。今人辑有《东篱乐府》一卷。
7.        纪君祥
纪君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列于“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谓与李素卿、郑廷玉同时。所撰杂剧剧目六种,今只存《赵氏孤儿》一种,已足不朽。
8.        康进之
康进之,棣(ti/di/dai)州(今山东惠民)人,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生平事迹不详。贾仲明为其所作挽词云:“编集《鬼簿》治安时,收得贤人康进之,偕朋携友莺花市。编《老收心》李黑厮,《负荆》是小斧头儿。行于世,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所作杂剧两种,《黑旋风老收心》已佚,今存《梁山伯李逵负荆》一种。
9.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今山西临汾fen)人。钟嗣成《录鬼簿》列为“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识者”。曾“以儒补杭州路吏”,秉性方直,不妄与人交往。为元后期著名杂剧作家,被推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倩女离魂》、《王粲登楼》等八种。
10.        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历官监察御史、吏部尚书,曾因直言敢谏而屡遭风险。后罢官家居。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多写山林隐居之趣,而忧民之心终不能忘。晚年接受征召,入关中赈灾,因积劳成疾,死于任所。
11.        睢(sui)景臣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又作嘉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移居杭州,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相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而仕途不得志。著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今不传。散曲尚存三套,其中《高祖还乡》制作新奇,被人推为绝唱。
12.        刘时中
刘时中,古洪(今江西南昌)人,生平不详,约生活于元代的后期,《录鬼簿续编》著录有他的名字。他的散曲保留下来的只有杨朝英《阳春白雪》所收的两篇套曲。根据作品的语气看,他应是一个潦倒的下层文人,与元散曲作家中另一个名叫刘致、号逋斋,做过翰林侍制的刘时中当不是一个人。
13.        乔吉
乔吉(1280-1345),一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有《正宫•绿幺遍》小令,自述生平诗酒作生涯,漂泊江湖四十年。作有杂剧是十一种,今存三种。散曲尤著名,风格清丽,雅俗交融,与张可久并称。有《惺惺道人乐府》、《乔梦符小令》等。
14.        张可久
张可久(1280-1348以后),一名久可,号小山,庆元(浙江鄞yin县)人。做过路吏、典史、幕宾,一生沉迹下僚。致力于散曲创作,传世作品之多,为元代散曲作家之冠。内容多是描绘自然风光以及抒写个人怀抱,风格秀丽典雅,格律工整谨严,明清以来受到曲家推崇。有《小山乐府》。
15.        贯云石
贯云石(1286-1324),维吾尔族,原名小云石海涯,因父名贯只哥,即以贯为姓。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曾任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翰林侍读学士。后辞官南下,隐居杭州。散曲多写恋情和隐逸,风格豪放清俊,甚为时人所赏,与徐再思(甜斋)齐名。后人辑有《酸甜乐府》。
16.        刘因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征为右赞善大夫,不久就以母病告归。至元二十八年(1291),再召为集贤学士,坚辞不就。平生以讲学授徒为业,四十五岁时卒于家。他是元初较有影响的北方诗人,论诗讲究风骨,诗风接近元好问,晚年风格又转向平淡闲雅,描写自然景物的小诗写得饶有情韵。有《静修集》。
17.        张孟 兆页
赵孟 兆页(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南宋末官真州司户参军。入元,经人荐举入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宋宗室的身份仕元,收到社会的非议,惭愧而无从解脱,于是将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他具有多种艺术才能,书法和绘画均“冠绝当时”,诗也享有较高声誉,真正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是那些抒写内心痛苦的诗篇。有《松雪斋集》。
18.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宋亡侨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大德初,以荐受大都路儒学教授,累官集贤修撰、奎章阁侍书学士。以诗称名于世,风格典雅老沉,被推为“元诗四大家”之首。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19.        杨载
杨载(1271-1323),字仲弘,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徙居杭州。受荐为国史院编修,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因受到赵孟 兆页 的赞赏而名扬文坛。做诗讲究法度。与虞集、范梈(peng)、揭傒斯并称“四大家”。有《杨仲弘诗集》。
20.        揭徯(xi)斯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延祐初受荐任国史院编修,前后三入翰林,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以诗著名,风格清丽婉约,虞集评其诗“如美女簪花”。有《揭文安公全集》。
21.        萨都剌(la)
萨都剌(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祖父镇守云、代,遂定居雁门(今山西代县)。曾官江南御史台掾(yuan)、闽海廉访知事,游历甚广。所作诗多记游,及状写山川风物之美,也有宫词和艳情乐府。风格多样,以清丽俊逸为主。有《雁门集》。
22.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又号铁笛道人、东维子,诸暨(ji)(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江西儒学提举,元亡不仕。作诗追求新异,风格诡奇,自成一格,人称“铁崖体”。以古乐府和竹枝词为最著名,其中不乏暴露社会黑暗的篇什。有《东维子集》、《铁崖古乐府》。
23.        王冕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诸暨(今属浙江)人。佳境贫寒,童年为人牧牛,苦学成才,终身未仕。擅长于绘画,尤工墨梅。其诗质朴劲健,颇多慷慨愤世之作,一些题画诗标示了自己清高的人格。有《竹斋集》。
24.        高明
高明(1307?-1359),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历任处州录事、江浙行省丞相掾(yuan)、福建行省都事。元末弃官,隐居明州(今浙江宁波)栎(li)社,潜心词曲创作。朱元璋即位,征其出山,佯狂补出。有《柔克斋集》,今已散佚。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晚年创作的南戏《琵琶记》,后人将其馀王实甫的《西厢记》并提。另有一剧《闵min子骞单衣记》,今已失传。
明代文学
1.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早年受学于元末名儒吴莱、柳贯、黄溍,以学问闻名于时。元顺帝至正年间,辟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固辞,入龙门山,为道士,闭门著书十年。朱元璋取婺(wu)州(今金华市),征为郡学五经师,明年召至南京,作为儒学提举。洪武二年(1369)修《元史》,任总裁,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洪武十三年(1380)因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贬茂州(今四川茂县),病卒于途。宋濂以文章受知于明太祖,明初典章制诰多出其手,号称开国文臣之首。生平以古文名世,所作今存千馀篇,其中写人记事摩景的文章,宗法唐宋古文,笔法生动,有较高的文学性。有《宋文宪公全集》、《宋学士文集》。
2.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元至顺间进士,任高安县城、江浙儒学副提举、浙江元帅府都事,因反对招安方国珍,与朝廷大臣意见不合,一度被羁管于绍兴,后隐居于青田山中著书立说。元至正二十年(1360)为朱元璋所招致,辅佐其成就统一大业,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也”。入明历任太史令、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其文闳深朴茂,识见俊卓;诗亦古朴雄放,沉郁磊落。有《诚意伯文集》。
3.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张世诚据吴称王,高启曾为淮南行省参政饶介所物色,出入其幕僚,不久依外家居住于吴淞江之青丘,自号青丘子。洪武二年(1369),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翌年史成,擢为户部侍郎,以“以年少不敢当重任”固辞,赐白金放还,仍居青丘,授书自给。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修复张士诚旧官作府衙获罪,他曾为做《郡治上梁文》,坐罪被腰斩。
其诗出入汉魏盛唐宋元诸家,天才高逸,为明初诗人中创作成就最高者,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著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辞》、《姑苏杂咏》等诗集,凡二千馀首。自选得《缶fou鸣集》,九百馀首。清人金檀辑注《高青丘诗集注》,并附文集《凫fu藻集》和词集《扣舷集》。
4.        袁凯
袁凯(约1316-?),字景文,号海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末做过府吏,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为朱元璋所厌,佯狂得免。归乡后,常背戴乌巾,倒骑黑牛,游行于峰泖(mao)之间,好事者绘为图画。幼贫力学,有才辩,年青时以《白燕诗》得名,人呼为“袁白燕”。有《海叟集》。
5.        瞿佑(qu)
瞿佑(1347-1433),字宗吉,钱塘(今杭州)人。少才思敏捷,曾被杨维桢称赞为“千里驹”,元末以善作艳体诗、风月词而闻名。洪武年间,被荐出任仁和、临安、宜阳等县训导,后为开封周王府长史。永乐十三年(1415),因诗祸被充军陕西保安十年。生平秉承家学,博极群书,著述很多,其文言短篇小说集《剪灯新话》共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多写元末动乱背景下的幽冥灵怪故事,有意模仿唐人传奇,故事中穿插诗词文赋,逞才炫采。其后仿作者有明永乐时李昌祺之《剪灯馀话》、万历时邵景詹之《觅灯因话》。《剪灯新话》于十五世纪中叶传入韩国,金时习仿作《金鳌新话》,为韩国小说之始祖。十六世纪又传入日本、越南,影响了两国的小说创作。
6.        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明永乐间进士,历官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南侵,英宗于土木堡被掳,他力排南迁之议,调兵勤王,迁兵部尚书。也先围攻背景,他运筹帷幄,亲自督战,论功加少保。英宗复辟后,为徐有贞、石亨谗言加害,以谋逆罪处死。生平未尝以吟咏为事,但因其诗直抒胸臆,质朴刚健,非文士所能为。哟u《于忠肃公集》。
7.        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少有神童之誉,景帝曾三次召见,并准入顺天府学。十八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仕四十馀年,入阁十八年,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以宰臣领袖文坛,奖掖后学,挽引才俊,天下翕(xi)然宗之。论诗宗法杜甫,对诗歌的声调音节、用字结构颇有体会。诗文随事抒写,浑雅劲健,法度森严。在明前期的诗文演变中,王世贞谓“长沙之于何、李,犹陈涉之启汉高”。有《怀麓lu堂集》。
8.        马中锡
马中锡(1446-1512),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河北故城)人。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第二年中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历迁兵部侍郎。为人耿介,宪宗、武宗时,多次弹劾贵戚宦官,被刘瑾逮捕入狱,械送辽东。刘瑾伏诛后,起为大同巡抚。正德六年(1511),河北爆发刘六、刘七兄弟领导的起义,马中锡以右都御史、提督军务前往镇压。因其主张对义军进行招抚,并曾亲往刘营劝降,起义军至故城,戒“毋犯马中锡家”,谤遂大起,朝廷以“纵贼”罪,逮捕入狱,庾死狱中。生平有文名,李梦阳、康海、王九思曾师从于他。著有《东田集》。
9.        唐寅(yin)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苏州)人。少年入乡学,敏颖力学。与张灵纵酒狂放,祝允明规之,经年闭户,举乡试第一。会试时受科场作弊案牵连,下诏狱,谪为吏,耻不受。还乡后曾被宁王朱宸濠优礼聘去,因察其有异志,佯狂而返,筑室于苏州金阊(chang)门外桃花坞,常高朋满座,饮酒作乐。自刻一图章,名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的画在“明四家”中声名最大。诗文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其诗才情烂漫,天然之趣,谐俚之句,人不可及。著有《唐伯虎全集》。
10.        李梦阳
李梦阳(1472-1529),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后徙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户部主事,迁郎中,因代人草疏弹劾刘瑾,下狱。刘瑾伏诛后,迁江西提学副使,以“陵轹li同列,挟制上官”(《明史•文苑传》)罪免职。当台阁体风行之时,他抨击其庸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子。创作上重在格调、气象和音节上模拟古人,七言古诗纵横排挞,七言近体开合变化,皆师法杜甫,然惟模拟过甚,有时“如婴儿之学语,如桐子之洛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著有《空同集》。
11.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官耿介,尚节义,鄙荣利敢于直论时政。与李梦阳倡导复古,谓“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与李空同论诗书》)。其诗歌行近体,取法于李、杜及盛唐诗人,古体取法于汉魏,与李梦阳为“前七子”之领袖,人称李何。然二人才分各殊,取径稍异,景明主“舍筏登岸”之论,其诗多清新之作。有《大复集》。
12.        李开先
李开先(1501-1568),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太庙失火,上疏自请乞休,遂罢归。盛年赋闲,放浪自适,寄情于文艺,诗文而外,尤致力于戏曲、散曲、小曲,收藏极富,有“词山曲梅”之称;编订元人杂剧、散曲数百卷,于戏曲、歌曲之搜集、整理、刊印卓有贡献。剧作有传奇三种、杂剧院本六种,今存《宝剑记》最著称。诗文有《闲居集》。
13.        谢榛(zhen)
谢榛(1499-1579),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家贫,自幼一目失明,有诗才,勤苦读书,特锐意于诗,闻名于乡里。嘉靖十三年(1534),赵康王朱厚煜(yu)延致府,遂长期居彰德(今河南安阳)。河南卢柟得罪县令,受诬下狱。他入京城为之辩冤,终得昭雪。是时,李攀龙、王世贞结诗社,他以布衣居首。后李攀龙负盛名,论诗与之不尽相合,王世贞等右李,遂削其名于七子之列。因其游道日广,豫、晋诸藩王争相延致,大河南北皆称谢榛先生。诗作工于近体,句烹字炼,声律圆稳,居七子之冠。有《四溟集》、《诗家直说》。
14.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应修,武进(今江苏常州)二年。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调兵部主事,后转吏部。嘉靖十二年(1533),任翰林院编修,校对累朝实录,后罢官入阳羡山中读书十馀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屡犯,起用为兵部职方郎中,泛海累败倭寇,以功擢右佥(qian)都御史,巡抚凤阳。嘉靖三十九年(1560),带病泛海御倭,卒于通州(今江苏南通)。他学识渊博,于地理、历算、兵法等,均究极原委,又志在经世,喜论政谈兵,探究性理。论文强调文章要有真精神和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识,并应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作品以议论纵横,气势洸(huang、guang)洋纡折见称。有《荆川先生文集》。
15.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九岁能文,弱冠通五经、三史诸书,嘉靖十九年(1540)举乡试。后八次会试不第,徙居嘉定之安亭(今属上海市),授书传业,从者常数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进士,授长兴知县,有政绩,为有司构陷,改调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chi)房,修《世宗实录》,次年病卒。生当王世贞主盟文坛,倡导复古之际,他以一老举子与之抗衡,其散文得《史记》之神理,唐宋文之情韵,叙事抒怀,不事雕琢,雅洁自然,欢愉惨恻(can ce)之情,溢于言表,是“唐宋派”在创作上最受当时和后世推崇的古文家。有《震川先生集》。
16.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自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晋员外郎、郎中。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有善政,擢陕西提学副使,谢病归。还乡后,赋闲白雪楼将十年。隆庆元年(1567),荐起浙江副使,改参政,又擢为河南按察使,以病卒。与王世贞等结诗社,号为“后七子”。其论“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其文章“聱牙戟(ji)口”,诗七言律绝被人称道,但重复较多,乐府、五古临摹太过。有《沧溟先生集》。
17.        宗臣
宗臣(1525-1560),字子相,江苏兴化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考功司主事,晋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因得罪严嵩,外调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有功,擢福建提学副使,卒于官。在“后七子”中,散文较少模拟堆砌,较畅达流利。有《宗子相集》。
18.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晚号弇(yan掩)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兵部主事,迁郎中,出为青州兵备副使。父王忬(shu/yu)以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总督蓟(ji)辽军务,以滦河失守被严嵩处死。他自劾罢职。隆庆元年(1567),兄弟伏阙讼冤,使父冤得昭雪。起复位大名兵备副使,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世贞学识渊博,著述极丰。早年与李攀龙结社,倡言“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攀龙死后,操文柄二十年,“一时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明史•王世贞传》)。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
19.        王磐
王磐(1455?-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少有俊才,好读书,秉性洒脱,厌弃科举考试,一生纵情于山水诗话度曲之间。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存长短散曲七十馀首,多抒写闲适的生活,部分取材于社会现实,抨击黑暗腐败的现象。
20.        陈铎(duo)
陈铎(1460-约1521),字大声,号秋碧、七一居士,下邳(pi)(今江苏邳县)人,后徙居南京。其曾祖父陈文辅佐朱元璋开国,封睢(sui)宁伯。他于正德初年世袭济州卫指挥。倜傥豪爽,淹贯经传子史,百家九流,工诗画,精通音律,擅长制曲,并以散曲名世。散曲集有《梨云寄傲》、《秋碧乐府》、《月香亭稿》、《滑稽馀韵》,另有戏曲三种。作品题材广泛,特别是《滑稽馀韵》描写社会上各个行业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体贴人情,描写物态,发前人所未发。艺术上集散曲诸格于一身,雅俗各臻其极。
21.        冯惟敏
冯惟敏(1511-1580),字汝行,号海浮山人,青州临朐(今山东临朐县)人。父冯裕家居讲学,好吟诗。受其影响,他与兄冯惟健、弟冯惟讷俱以诗文名。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后屡试不第,营别墅于临朐海浮山下,有终焉之志。嘉靖四十一年(1562)慨于家居多受纠缠,遂入京谒选,得涞水知县。为官清廉介直,抑豪扶贫,豪族嫉恨之,谤诟四起,谪迁镇江府学教授,五年后调保定通判,六十二岁时辞官归乡。冯惟敏“聪颖博学,诗文雅丽,尤善乐府”(《山东通志》),著有《海浮山堂辑稿》、《海浮山堂词稿》、《击节馀音》、《石门集》等,还有杂剧《梁状元不伏老》、《僧尼共犯》两种行世。现存散曲四百馀首,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贯注着耿介之怀抱,和对自由真情的追恋,才气横溢,笔锋爽利。
22.        薛论道
薛论道(约1531-1600),字谭德,号莲溪居士,保定定兴(今河北易县)人。家贫,早年丧父,一足残废,发愤读书,尤喜读兵书,都下公卿称为“刖yue先生”。中年从军,军旅三十多年,官至参将。后受人排挤,解甲归田。所作散曲,多达千首,描写边塞风光,讽时嫉俗,慷慨豪放。存有《林石逸兴》。
23.        时调小曲
明代自宣德、正统以后,民间流行的时调小曲,先后有《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耍孩儿》、《寄生草》、《银绞丝》、《桂枝儿》、《闹五更》、《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醉太平》、《驻云飞》等曲调。内容多是情歌,一些曲调因用于妓院歌唱,有不少秽亵(xie)淫词,但也有朴素自然、刚健清新的优秀作品。这些民歌曾受到当时文学家的注目,被称为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的“我明一绝”。留传下来的时调小曲集,有《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冯梦龙选辑的《桂枝儿》、《山歌》等。
24.        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清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颖异,十九岁称诸生,有盛名。后屡应乡试不中。嘉靖三十七年(1558),胡宗宪总督浙江,慕名招致幕府。督府势重,将吏莫敢仰视,徐渭角巾布衣,长辑纵谈,时出奇计。胡宗宪被捕,惧祸发狂,数次自杀未果。后因杀继妻入狱,论死,张元忭(bian)力救得免。出狱后纵游诸边厄塞。晚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他天才超轶,诗、书、画均有成就,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明史•文苑传》)。此外戏曲创作也相当出色,其杂剧《四声猿》被剧论家王骥(ji)德称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有《徐渭集》。
25.        李贽(zhi)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二十六岁中举,谒选除河南共城县(今辉县)教谕,游宦二十五年,历任南京国子监教官、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坚求去职,先后寓居湖北黄安、麻城、武昌等地,讲学著书。万历二十八年(1600)湖广签事冯应京驱逐李贽出境,弟子马经纶迎至北京通州。万历三十年(1602)被诬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逮捕下狱,以剃头刀自刭死。
李贽受王阳明心学影像,潜心研究性理之学,以“异端”自命,提出“是非”相对的观点,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认为儒家的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已成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童心说》),尤抨击“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yu)”的假道学(《又与焦弱侯》)。文学上,提倡抒写真性情,反对贵古贱今,肯定戏曲小说的地位。对晚明公安派文学理论有直接影响,对清中叶、近代的文学启蒙也有相当影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26.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我那年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负才名,二十一岁中举,因拒绝张居正的结纳,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才中进士,又因不受新要张四维、申时行的笼络,而仕居下僚,曾任南京太常博士、南京詹士府主簿、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因上疏抨击朝廷,贬广东徐闻典吏,后迁转浙江遂昌县令。万历二十六年(1598)自动去官还乡,归隐于临川玉茗堂中。汤显祖以戏剧名世,先后作有《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以前创作的《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诗文有《玉茗堂诗文集》。
27.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三年后选为吴县知县,一年馀告病回家。万历二十六年起为顺天府教授,迁国子监助教,补礼部主事,数月,借口有病告假回家。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老父督迫,入京补吏部封验司主事,转吏部考功员外郎,升吏部稽勋郎中。与长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中坚,他的成就最突出。袁宏道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其散文清新活泼,秀逸洁净,抒情写景,不拘一格;其诗轻巧本色,不事雕饰。但由于主张信手信口,不避俚俗,诗作有时戏谑嘲笑,间杂俚语,又生弊端。有《袁中郎集》。
28.        钟惺
钟惺(1574-1624),字伯敬,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年(1610)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工部主事,改南京礼部主事,进郎中。天启初年,升任福建提学签事,以父忧归,卒于家。他在前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想矫正复古派的肤熟格套和公安派的俚俗莽荡,另辟“幽深孤峭”之径。为此和同邑谭元春编选《诗归》五十一卷,风行于明末三十年间。其诗文流于冷僻晦涩,文气支离,词句险怪,当时称“钟谭体”或“竟陵体”。作为一时文坛名流,诗文也有一些佳作。著有《隐秀轩集》。
29.        徐宏祖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自幼喜读古今史籍、地理方志和山海图经等书,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从二十一岁起开始漫游,历时三十馀年,足迹遍及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省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除艰苦的实地考察外,他坚持写日记,常走上百里路后,晚上“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钱谦益《徐霞客传》)。这些游记在兵灾战乱中散佚不少,经后人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此书在地理学上有重要的价值,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赞其“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在文学上,此书继承古代山水记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有开拓发展,钱谦益称之为“古今游记之最”(同上)。
30.        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姑苏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早年屡试不中,知道崇祯三年(1630)才考取贡生,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擢福建寿宁县知县,政简刑清,《寿宁府志》列为“循吏”。崇祯十一年(1638)离任还乡。明亡后参加过反清斗争。他搜集、整理、出版了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民歌集《桂枝儿》和《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小说《古今谭概》等,对通俗文学的保存,整理有很大的贡献。
“三言”共有白话短篇小说一百二十篇,有的是宋元话本,有的是明代拟话本,其中还有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小说,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艺术上代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31.        张岱
张岱(1597-1684或1689),字宗子,又号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仕宦家庭,青年时生活豪奢,自云:“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桔疟,书蠹du诗魔。”(《自为墓志铭》)明亡,携家人逃难,居嵊县西白山中,生活艰难,布衣蔬食,常至断炊。以气节自重,发愤著述,著有《石匮gui书》、《石匮书后集》、《三不朽图赞》等。能诗善文,兼通戏曲、音乐、书画、篆刻等,尤以小品文著名。明亡后所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追寻前朝风俗人情,寄寓故国之思,行文灵巧,极富情韵。
32.        张溥(pu)
张浦(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改庶吉士,辞未就。归家养亲,不再出仕。与同里张采以复兴古学相号召,组织复社,崇祯五年的虎丘大会,车船攒集,达数千人之多,四方噉(dan)名者也奔走附丽,声气通朝右,成为继“东林”之后与朝中阉党余孽进行斗争的清流政治社团。张浦文思敏捷,文名甚高,著有《七录斋诗文合集》,并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33.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绍兴推官,擢兵科给事中。明亡后,结纳反清义师,在松江起兵,事败后,遁(dun)迹嘉兴水月庵为僧。清顺治三年(1646),与钱栴(zhan)、夏完淳再谋倡义,事泄被逮,在押南京途中,赴水而死。陈子龙生活于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与夏允彝等以复兴古学相号召,组织几社——“几者,绝学之再兴之几,而得几其神之义也”(杜登春《社事始末》),并编选《皇明经世文编》五百馀卷。文学上,主张与前后七子相近,但忧时念乱,使其诗作苍凉遒劲,慷慨悲壮。词也有相当成就,开启清词中兴的帷幕。有《陈忠裕公全集》。
34.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玉樊,华亭(今属上海)人,夏允彝子。生而早慧,五岁读五经,七岁能诗文,十二岁时,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奇中”(王弘撰《夏孝子传》)。明亡,夏允彝起兵抗清,兵败投水殉难。他与其师陈子龙、乐府钱栴再度倡义,顺治四年(1647)被捕,解往南京,英勇就义。他是明末有成就的作家,只就诗文而言,亦可睥睨一代,辉耀千秋。有《夏完淳集》。
清代文学
1.        钱谦益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万历进士,崇祯间官礼部侍郎,被劾罢官。福王在南京监国,召为礼部尚书。清兵渡江,迎降,授官礼部侍郎,被劾罢官。福王在南京监国,召为礼部尚书。清兵渡江,迎降,授官礼部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旋自请归里,参预东南地区的抗清复明运动。在文学方面,力排前后七子之拟古、公安派之粗率和竟陵派之故峭,主灵心、世运、学养并举,为清代文风之转变起了先导作用。诗作甚丰,工于近体,庀(pi)材宏富,沉郁流丽。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
2.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四年(1631)会元、榜眼,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弘光朝,召授少詹士,旋假归。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征入京,授秘书院侍读,晋国子监祭酒,不久以丁嗣母忧辞归。
吴伟业是清初杰出诗人。诗宗法唐人,大抵早年所作以才情胜,藻思清丽;及经丧乱,感时伤世,忏悔失节,沉郁苍凉,情词悱恻。其歌行专取明清之际人物之浮沉,感慨盛衰,映照兴亡,叙事俯仰多姿,伸缩有致,词藻富丽,清韵悠然,开拓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艺术境界。有《梅村家藏稿》。
3.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馀姚人。早年即关心政治,为明末复社领袖之一。清兵渡江,于家乡募兵抵抗,依附于绍兴监国之鲁王政权,授兵部主事,升左副都御史。事败后,屏居家乡,著书立说,著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在政治学、经济学、学术史诸方面,卓有建树,为我国十七世纪卓越的思想家、史学家。强调文学之社会功用,文章质朴、犀利;诗宗宋人,不事雕琢。有《南雷文定》等。
4.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即持清议,重名节,为复社成员。清兵渡江,在家乡一带参加抗清义军。清兵初定江南出走北方,考察山川边塞形势,曾垦田于山东章丘、山西雁北,以待有变。晚年卜居陕西华阴。生平治学主经世致用,于古代典致、地理沿革、河漕兵农、音韵训诂之学,均悉心研讨,开有清一代学术风气。论文主“文须有益于天下”,论诗“主性情”。诗作感事抒怀,沉郁工稳,典雅矜练,字字贴实,“真合靖节、浣花于一手”(汪端《明三十家诗钞》评语)。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
5.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末举人,明亡,起兵衡阳抗清,事败,走依南明桂王,授行人司行人。清顺治七年(1650),潜身湘西石船山土屋中,著书四十年,学者称船山先生。博通经史,思想深遂,志节文章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立。论诗以“导性情”为核心,精湛而成体系。诗作步武《离骚》,喜托喻以抒其遗民心思,造语奇瑰,含意幽曲。生平著作,后人辑为《船山遗书》。
6.        杜濬(xun/jun)
杜濬(1611-1687),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人。明副贡生。崇祯末,举家移居南京。明亡,绝意仕进,以诗自娱,时出游,与江南遗民、过往名流唱酬。家渐贫,赖好友资助度日,曾一度往依李渔。诗宗魏晋初唐,多用寻常语,不假修饰,而思颖笔峭,意蕴悠然。尤以五律著称,吴伟业曾云:“吾于此体,自得杜茶村《金焦诗》而一变,然尤以为未逮若人也。”(《变雅堂文集•祭少詹吴公文》)有《变雅堂诗文集》。
7.        吴嘉纪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家居荒僻海滨,少逢明清易代,绝意功名,终身未仕。家贫,自甘藜藿,独好为诗。年逾不惑,时往来扬州,以诗会友,亦藉以稍解饥寒之苦。所交渐多,先后受到龚鼎孳、王士禛(zhen)等名流之称赏,遂诗名大起。诗就实见实感而发,多吟己苦、友苦、民苦,不事雕琢,不假典实,出语真朴,自成一家。有《陋轩集》。
8.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中年改名大均,广东番禺(yu/ou)(今属广州市)人。少年逢明清易代,曾参加武装抗清,广州陷,削发为僧,仍图恢复,奔走四方,曾入越,密谋响应郑成功水师之反攻,事后走秦、晋、燕、齐等地,联络志士,还俗易服。吴三桂叛清,曾一度入其军。生平所至皆有诗,多感时吊古,抒亡国之愤与不屈之志。诗初祖屈原,继兼学李白、杜甫,时而激昂奔放,时而沉郁苍劲,夭矫多变,不拘一格。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等。
9.        陈恭尹(yin)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晚号独漉(lu)子,广东顺德人。父邦彦于家乡起兵抗清,事败罹难。以此,南明永历朝授为世袭锦衣卫指挥佥(qian)事。清兵再陷广州,出走江南、川湘、豫皖等地。南明亡,返广州定居,以诗文自娱。诗宗唐人,衔悲含痛,感时怀古,沉郁雄健,晚趋于清新俊逸。七律最杰出。有《独漉堂诗集》。
10.        侯方域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号雪苑,河南章丘人。祖、父皆为明末朝官、东林党人。及冠,应试南京,交结复社名流连秦淮妓馆,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并称“四公子”。南明弘光朝,执政兴党狱,逮复社中坚,遂避难依史可法、高杰。明亡,归里。清顺治八年(1651),被迫应乡试,中副榜,旋抑郁而死。少有文名,为文师法唐之韩柳、明之归有光,染有晚明率易恣肆文风,传记文多写小人物之奇行异事,被称为“以小说为古文辞”(汪琬《跋王于一遗集》)。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11.        魏禧
魏禧(1624-1681),字冰叔,一字叔子,世称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少年成诸生,弱冠逢明清鼎革,遂隐居本邑翠微峰,与兄祥(后改际瑞)、弟礼,研读经史,肆力于古文。中年一度出游江淮,广泛结识文人奇士。平生抱忧患意识,为文砥砺士风、恢弘志气为宗旨。论策以识见卓越见长,碑传文叙中有评议,笔端带有感情,皆凌厉雄放。有《魏叔子文集》、《魏叔子诗集》。
12.        汪琬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世称尧峰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顺治间进士,官刑部郎中、户部主事。康熙九年(1670)辞官归里,筑尧峰山庄,专事著述。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辞,授予编修,与修《明史》,旋辞归。擅古文辞,与侯方域、魏禧齐名,而思想较正统,文风称雅正,碑传文以叙议有法、简当不繁著称。著有《钝翁类稿》,晚年自订为《尧峰文钞》。
13.        廖燕
廖燕(1644-1705),字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人。十九岁进学,不久即弃举业,以读书著作为务。三十三岁遭兵燹(xian),家益贫,长期以做塾师为生计。生平著作有诗、古文、戏曲,以古文为最。他高奇自负,所论皆独出己见,对程朱理学和儒家传统观点多持异议,其思想既有晚明的异端精神,又多与清初启蒙思想家相合。王源称其文:“卓荦(luo)奇伟,矫矫绝依傍,议论发前人所未发,序事宗龙门(司马迁、班固)。”(《廖柴舟墓志铭》)有《二十七松堂集》。
14.        宋琬
宋琬(1614-1673),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顺治末,官浙江按察使,以家乡于七起义事,株连下狱。赦免后,避居江南。晚年起复位四川按察使。使吴三桂反清,四川亦有响应,遂返北京,惊惫旋卒。以诗名,与施润章并称“南施北宋”。诗宗杜甫、陆游,沉稳淡雅,抚时触事,多悲愤激宕之词。有《安雅堂诗集》。
15.        施闰章
施润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六年 (1649)进士,历官山东学道、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以裁缺归里。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擢侍读。诗宗法唐人,多叹息民间疾苦,而质朴醇厚,格调平和,论者谓其以温柔敦厚胜。五言律诗有空灵隽永之韵致。有《施愚山先生全集》。
16.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家世清贵,祖父陈于廷官左都御史,东林党人;父陈贞慧,为南京“四公子”之一,复社中坚,明王埋身土室,离群索居。他少逢国变,又遭地方侵夺,外出依如皋冒襄,应乡试不中,中年落拓走南北。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不四年而卒。
陈维崧性豪迈,自负才情,诗、骈皆工,尤擅填词,生平所作达一千八百馀阕(que)。词宗苏、辛,感时怀古,记游赠答,多牢落不平之气,词情激烈,骨力遒劲,大大开拓了词之境界。有《湖海楼全集》。
17.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chang),号竹垞(cha),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青年逢明清易代,社会动乱,居家致力于经史、古文辞,曾载书客游南北。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罢归后,专心著述。博学多识,诗词并负盛名。诗清新浑朴,与王世禛(zhen)并称。词宗南宋姜夔、张炎,空灵清疏,讲究字句声律,开浙西词派。有《曝书亭集》。
18.        王士禛(zhen)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生长于山东新城(今桓台)世家,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初官扬州推官,入为部曹,转翰林,官至刑部尚书。
王士禛未仕时赋《秋柳》诗,崭露头角;官扬州五年,得江山之助,诗名大起。后名位日高,不改名士风流,朝野名流多出其门,被尊为诗坛领袖。论诗本之于严羽,以盛唐为宗,标举“神韵”,以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委最佳境界。诗多流连风景,咏怀古迹,赠答友朋,大都着墨简淡,意境清远,饶有韵致,尤以七言绝句最富此特色。诗文集为《带经堂集》,又删订其诗为《渔洋精华录》。
19.        赵执信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青州颜神镇(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削职。嗣后居里,间出游岭南、吴越,寄情诗文。论诗服膺常熟冯班,主“诗以言志”、“诗之中须有人在”、“诗之外须有事在”,而对王士禛神韵说大加非议。诗作质实奔放,思路峭拔。有《饴山诗文集》、《谈龙录》。
20.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重,浙江海宁人。少时曾入贵州军幕,继为太学生,因观演《长生殿》与洪昇同除名。是以改名慎行,字悔馀,号初白。康熙四十二年(1703)成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受知康熙帝,以老病乞休归里。雍正四年(1726),坐弟嗣庭文字狱,全家罹难,独以其原居官端谨赦免放归,旋卒。幼曾受学黄宗羲,诗宗法苏轼、陆游,诗作多写行旅闻见感受与地方风土,长于素描,清新隽永,以字句稳惬见称。有《敬业堂诗集》、《苏诗补注》等。
21.        曹贞吉
曹贞吉(1634-1689),字升六,号实庵,山东安丘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授内阁中书,出为徽州府同知,内迁礼部郎中,以疾辞湖南学政,归里。工诗,王士禛选其诗入《十子诗略》;而以词著称,吴绮选名家词,推为压卷。词多咏物、怀古,尚寄托,运笔惝恍夭矫,论者谓“如蜃气结成楼阁”。有《珂雪诗》、《珂雪词》。
22.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为内阁中书。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有《弹指词》。
23.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满洲正黄旗籍。大学士明珠子。少好读书,博通经史,喜结交朝野文士,以才学贡入国子监肄(yi)业。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一等侍卫,颇受皇帝宠信,然与其志向不合,心情郁闷。能诗文,尤以词著称。词多抒写扈驾出巡之凄苦,与妻子之离情别绪,以及“羁栖良苦”之人生感受,感情真切,着笔自然,风格婉丽清新。陈维崧评其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饮水词序》)有《通志堂集》行世。其词集另题《饮水词》。
24.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十九岁进学,后屡应乡试不中,晚年仅得岁贡。家贫不足自给,除四十岁时到江苏宝应县作幕一年,大半生在本县缙绅人家做塾师。一生著述甚富,有诗、词、文、俚曲、杂著等集,近人辑为《蒲松龄集》;使他名著文学史册的是其所著之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历时四十馀年,凡四百九十馀篇,大抵记奇闻异事,叙狐鬼花妖神仙故事。创作的基本特征是将六朝志怪小说之神秘思维及其故事模式化作文学的审美和表现方式,又发展了唐人传奇小说的叙事艺术,针贬现实,抒写忧愤,寄托心迹,成为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最富有现实内容和艺术创造性的文学名著,影响深巨。现已有近三十多个语种的译本,流传海内外。
25.        洪昇
洪昇(1645-1704),字稗(bai)畦,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败落的名门之家。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从王士禛、朱彝尊、李天馥、王泽弘等名流联吟倡酬,有诗名。由于同父母失和,加之以其父曾“被诬遣戍”(被赦免),家道愈衰落,在京贫甚,以卖文为活。康熙二十七年(1688),撰成《长生殿》传奇。次年,因赵执信等在佟皇后丧期观演《长生殿》,遭朝廷议处,被革去国子监籍。康熙四十三年(1704),于吴兴舟中酒醉落水死。有《稗畦集》、《啸月楼诗集》。所作戏曲除《长生殿》外,尚存《四婵娟》杂剧。
26.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山东曲阜人。青年时,困于乡试。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圣祖玄烨南巡,返程过曲阜祭祀孔子,以讲经、导驾观览孔庙孔林,破格任用为国子监博士。不久,奉使淮扬疏浚(jun)下河海口,居留三年,结识冒襄、杜濬(xun/jun)、邓汉仪、蒋易等前朝遗老,获悉南明弘光朝始末。康熙二十九年(1690)返京,转官户部,至广东清吏司员外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作成《桃花扇》,次年春以“疑案”罢官。诗文有《湖海集》、《长留集》等,今人辑为《孔尚任诗文集》。戏曲除《桃花扇》,另与顾彩合著有《小忽雷》。
27.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苏州)人。长期科举不利,设馆授徒。乾隆四年(1739)年近古稀,始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以能诗为皇帝宠幸,不数年五迁内阁学士。论诗以儒家诗教为本,倡格调说,古体以汉魏、近体以盛唐为宗,“一归于温柔敦厚”(《说诗晬zui语》)。曾评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等,示人诗法。诗作一如其诗论,平正朴实。有《沈归愚诗文全集》。
28.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辞,被罢,以授徒、吟咏终老。工诗、词,继朱彝尊之后,主盟浙派。诗宗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间入宋人诗风;词宗姜夔、张炎,尚醇雅、求清空。诗词均多纪游、写景之作,风格幽逸奇隽。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
29.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gao/yao),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89)举乡试第一,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受戴名世《南山集》案株连,被逮下狱,论死,得李光地力救获免。后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礼部右侍郎。少时家贫力学,博究六经百氏之书,古文上规《史》、《汉》,下仿韩、欧,清真洁净。论文主“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要求文章内容充实,讲究章法,语言雅洁。此后由刘大櫆(kui)扩充,姚鼐完善,形成桐城派系统的古文理论。有《望溪文集》。
30.        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三十三年(1768)充山东乡试副考官,擢员外郎。三十五年(1770)充湖南乡试副考官,次年充会试同考官,升刑部郎中。后任四库馆篡修。四十九年(1784)辞官。后历主扬州梅花、安庆敬敷、歙(xi/she)县紫阳、江宁钟山诸书院,“士子得以及门为幸”,门下方东树、梅曾亮、管同、姚莹号称四大弟子,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说。姚鼐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三祖之一。论文主张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合一,兼汉宋之学和辞章之学。将文章风格分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和刘大櫆的“神气音杰”说。又选《古文辞类篡》为学古文的范本,影响很大。有《惜抱轩全集》。
31.        郑燮(xie)
郑燮(1693-175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年丧母,家境贫穷,读书饶别解,性洒脱不羁,好放言高论,因得狂名。雍正十年(1732)中举,乾隆元年(1736)成进士,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三,有政声。乾隆十八年(1753)因请赈忤上官被罢。归里后,以鬻(yu)书画为生。善诗,工书、画,时称“郑虔三绝”。诗词文不拘体格,取道性情,言情述事,恻恻动人。画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诗钞》、《词钞》、《家书》、《题画诗》、《道情》。今人辑为《郑板桥集》。
32.        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号小仓山房居士、随园老人,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外放江南,先后任溧阳、江浦、沭阳、江宁知县,有政声。十四年(1749)引病辞官,退居所购江宁小仓山之随园,诗酒自娱,广交文士,或出游南方佳山水。秉性通脱疏放,思想活跃,“敢于进退六经,非圣无法”(章学诚《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具有反道学、反礼教的人文精神。文学上树“性灵”之帜,主张诗“必本于性情”。诗作独抒己意,思致新颖,笔调活泼,语言平易晓畅,呈现出一种突破传统格调的趋势。散文不依傍桐城门户,生动清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
33.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江西铅山人。幼从母学六经三传及唐宋人诗,随父游幕,遍历齐、鲁、燕、赵。乾隆十二年(1747)举于乡,官内阁中书。二十二年(1757)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纂(cuan)修官,与修《续文献通考》。后乞假奉母归乡,先后主讲绍兴蕺(ji)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工诗文、词曲。诗表彰忠义,留意民事,叙事抒怀,发诸性分,不主故常。乾隆中与袁枚、赵翼以诗齐名,称“三大家”。有《忠雅堂诗文集》、《藏园九种曲》。
34.        赵翼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长洲)人。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十九年(1754)中明通榜,为内阁中书,入军机处任章京,进奉文字多出其手。二十六年(1761)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编修,后出为广西镇安知府,曾入滇南军幕赞画军事,擢贵西兵备道。三十八年(1773)次官归里,曾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晚年专心著述,著有《陔gai馀丛考》、《二十二史札记》,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三大史学家。论诗主性灵,反对“荣古虐今”,强调创新。创作多咏史、评诗、论世之作,议论警辟,笔锋锐利,基调明快,歌咏西南山川之诗,雄奇豪放。有《瓯北集》。
35.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少孤家贫,十六岁应童生试,以第一名进学,嗣后屡应乡试未中,长期为人作幕。乾隆四十一年(1776),皇帝东巡,召试各省士子,取二等,为武英殿书签官,贫病以终。生平诗名卓著,一时著名文人如洪亮吉、翁方纲、朱筠、毕沅(yuan)、蒋士铨、程晋芳等,均与定交。诗作传者二千馀首,多有幽苦语,抒写穷愁不遇、寂寞凄凉之情,沉挚清奇,意境幽深。洪亮吉评之曰:“入咽露秋虫,舞风病鹤。”(《北江诗话》)有《两当轩全集》。
36.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乡试,五十五年(1790)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入史馆,奉派教习庶吉士,历官御史、郎中、山东莱州知府,因违忤上司,借病辞官,侨居于苏州虎丘。禀赋卓异,工诗文,擅书画,名重一时。徐世昌称:“有清二百馀年,蜀中诗人出无其右者。”(《晚晴簃诗汇》)其诗主性灵,尚真情,不拘唐宋,独辟新境。有《船山诗草》。
37.        汪中
汪中(1774-1794),字容甫,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幼孤家贫,曾受佣于书商,得遍览群籍。年二十,补诸生,三十四岁拔贡,嗣后绝意仕进,过着幕僚和卖文的生活。性亢直,恃才傲物,好臧否当代人,鄙视时俗,被目为狂生。治学私淑顾炎武,着眼于古今沿革,生民利病;对先秦诸子之研究,深邃独到,开近代诸子研究之风。还以骈文擅名一代,刘台拱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容甫先生遗诗题辞》)著作除经学、小学多种,另有《述学》内外篇、《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
38.        恽(yun)敬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江苏阳湖(今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选浙江富阳县令,以南昌府同知罢。与同邑张惠言共同致力古文,兼采清初古文与桐城派古文之长,别为阳湖派,以博雅恣肆取胜。为文有气势,不拘死法,讲求辞采。有《大云山房文稿》。
39.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仅一年,因病而死。早年工辞赋骈文,后受桐城派刘大櫆弟子王灼、钱伯坰(shang/jiong)影响,致力于古文,调和汉、宋之学,兼采古文、骈文之长,与恽(yun)敬开创阳湖古文派。尤以词著称,为常州词派创始人。所编《词选》刊行,针对阳羡词、浙西词之末流,提出词要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道贤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强调比兴寄托。清词至常州词而体格一变,影响所及,至于清末。有《茗柯文》、《茗柯词》。
近代文学
1.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zuo),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进士,曾官内阁中书、礼部祠祭司行走、宗人府主事等。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自幼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受过系统的汉学教育和良好的文学熏陶,自觉地以诗文创作来经世匡时,干预时政,宣传变革,在当时社会产生过发聩振聋的作用。龚诗多属于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语言警辟,运用意蕴丰富的意象来描绘、抒写现实,奇境独辟,别开生面。从“诗界革命”派到南社,乃至整个近代诗坛,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有《定庵文集》等。
2.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别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今属广州市)。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南康知府。他四任县令,于地方民情有所了解。早年创作即关注民间疾苦,有较强的现实性。鸦片战争后,目睹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写出了一些歌颂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诗篇,具有昂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他的诗“出入汉魏唐宋诸大家,取材富而酝酿深,气体则伉爽高华,味致则沉郁顿挫”(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著有《听松庐诗钞》、《松心诗集》等。
3.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si)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道台。道光十八年(1838),以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抗击英军。战后,被诬革职,谪戍伊犁。后放还,任云贵总督。他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写诗虽系馀事,但写得情深意浓,诗意盎然,从严谨的格律和深厚的功力中表现出诗人豪爽俊逸的艺术风格。著有《云左山房诗钞》。
4.        魏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chi)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有哲理意味。魏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5.        西林春
西林春(1799-1877?),原姓西林觉罗氏,后改姓顾,字梅仙,号太清,满洲镶蓝旗人,乾隆玄孙贝勒奕(yi)绘侧室.才思敏捷,聪慧美丽,与奕绘诗词唱和,时人比之于赵松雪与管仲姬.奕绘死后,被赶出王府,晚境凄苦.著有《天游阁集》、《东海渔歌》。词深婉清丽,天然浑成。王鹏运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说。况周颐评曰:“太清词其佳处在气格,不在字句,当于全体大段求之,不能以一二阕为论定,一声一字为工拙。”(《<东海渔歌>序》)
6.        梅曾亮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进士,官户部郎中。后乞归,主讲扬州书院。早年喜作骈俪文,后师事姚鼐,致力于古文,是“姚门四弟子”之一。散文平易清新,富有情韵。张裕钊评其文云:“梅氏胜出最在能穷尽笔势之妙”有《柏枧jian山房文集
》。
7.        吴敏树
吴敏树(1805-1873),字本深,号南屏,湖南巴陵(今岳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浏阳县学训导。后辞官,专治古文。少时,师法归有光,后深受桐城派的影响,但反对“私立门户”,不以桐城派自居。主张为文要有自己的风格。散文文辞清丽,意境幽深,尤擅长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著有《柈pan、ban 湖文集》、《柈湖诗集》。

8.        姚燮(xie)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三应会试不第。他多才多艺,诗、词、曲、骈文、绘画俱工,成就最大的是诗。他身经鸦片战争甬东之役,所写诗篇具有诗史的意义。他继承了乐府诗现实主义精神,采用比较通俗易晓的语言,许多歌谣体的诗,叙事性强,富有象征性。著有《复庄诗问》、《疏影楼词》等。

9.        郑珍
郑珍(1806-1864),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曾先后任古州厅学训导和荔波县学教谕。家境清苦,一生困厄,对现实社会和人民疾苦有一定的体察。他的诗题材较广阔,内容亦较充实,特别是后期作品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郑诗的风格有两类,一是“生涩奥衍”,二是深挚淳厚,平易自然,多数诗还是属于后者。有《巢经巢全集》行世。
10.        金和
金和(1818-1885),字弓叔,号亚匏(pao),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贡生。他亲身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在诗歌创作中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均有反映。他对太平天国持反对态度,写了一些咒骂太平天国革命的作品,但也从另一个侧面相当深刻地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以及残害、蹂躏人民的罪行。长篇叙事诗《兰陵女儿们》和《烈女行纪黄婉梨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长于叙事,工于描写和对话,有以文为诗的特点;笔调轻松、幽默,寓锋芒与叙事之中,颇受《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著有《秋穗吟馆诗钞》。
11.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7),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同治禀贡生。曾任驻英使馆参赞(兼驻法、德、西班牙使馆参赞)、驻日本使馆大使、川东兵备道等职。他提倡洋务,力主革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外交家和文学家。散文文字简洁,清新流畅,传记体散文和记游散文尤为出色。著有《拙尊园丛稿》、《莼斋四种》。

12.        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an),江苏无锡人。同治间副贡,参预曾国藩军幕。光绪间曾出使英、意、法、比等国。他原先提倡洋务,出使西方国家后,倡导发展民族资本企业,并期待中国政体向君主立宪制转化,成为早期的改良主义者。薛福成和黎庶昌是近代桐城派作家中有较大突破的两位文学家。其散文多为议政之作,亦有部分记事记游的文章,文笔简洁生动,流畅细腻,域外游记尤其脍炙人口。著有《庸盦全集》
13.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署人境庐诸人、东海公、观日道人等,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任驻日本、美国使节,官至湖南按察使,曾协助巡抚陈宝箴(zhen)创办新政。
黄遵宪是近代维新时期重要诗人,“诗界革命”实绩的体现者,梁启超谓“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他思想先进,视野广阔,加之以丰富的生活阅历,赋予他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社会内容。诗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描绘海外风光的;特别是抒写甲午战争的爱国诗篇根据由浓重的历史感,被人称为“诗史”。他在艺术上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沉博弘丽,雄健多变,活用口语和新名词,是其突出特点。著有《人境庐诗草》。
14.        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字幼霞,一字佑遐,号半塘老人,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原籍浙江绍兴。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官内阁侍读、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他忧心国事,积极参加变法维新,因上疏指陈时事,几遭杀身之祸。辞官后主讲于扬州仪董学堂,后客死苏州。其词宗苏、辛,多家国之痛,黍离之感,气势雄浑。叶恭绰曰:“半塘气势宏阔,笼罩一切,蔚为词宗。”(《广箧qie中词》)被誉为晚清四大词人之首。自刻所作词《袖墨》、《秋虫》、《味梨》等集,晚年删定为《半塘定稿》。

15.        林纾(shu)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中举,其后屡试不第,遂致力于古文,曾在北京、福建等地学堂讲授古文。戊戌变法前关心国事,倾向与维新。辛亥革命后逐渐落伍,以清朝遗老自居。“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尤其在译介西方小说方面功绩卓著,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在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著有《畏庐文集》、《闽中新乐府》、《畏庐漫录》。

16.        陈三立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戊戌变法时期,他的父亲陈宝箴官古难巡抚,三立助其父推行新政,支持变法运动。政变发生,与其父被革职。他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维新士人矛盾心态,有一定的意义。论诗主张崇新尚奇,“恶俗、恶熟”,诗作造句炼字,力求新警,亦有“生涩奥衍”之讥。著有《散原精舍诗集》。

17.        严复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年就读于马江船政学堂,光绪二年(1876)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等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忧心国事,努力寻找救国之路,提倡民主,提倡新学,成为维新运动中出色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和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政论文章恢宏雄辩,往复顿挫,渊雅古朴。著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译著编为《严译名著丛刊》。
18.        文廷式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号芸阁,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以父官高廉兵备道,侨居广州。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及第,授职翰林编修,擢侍读学士。文廷式忧心国事,是戊戌变法的中间人物。变法失败,他几遭不测,逃往日本。回国后穷愁潦倒,卒于萍乡。著有《纯常子枝语》、《云起轩词钞》。词作意境雄浑,笔力恣肆,于清代浙西、常州两派之外独树一帜。胡先骕(su)曰:“《云起轩词》,意气飙biao发,笔力横恣,诚可上拟苏、辛,俯视龙洲(刘过)。其令词浓丽婉约,则又直入《花间》之室。盖其风骨遒上,并世罕睹,故不从时贤之后,局促于南宋诸家范围之内,诚所谓美矣善矣。” (《评云起轩词钞》,《学衡杂志》第二七期)。
19.        朱孝臧
朱孝臧(1857-1931),一字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疆村,浙江归安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juyu),辞官,游览名山大川,吟咏自遣。后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著有词集《疆村遗书》。又校刻唐宋金元人词为《疆村丛书》,并辑有《湖州词征》、《国朝湖州词》等。其词沉抑绵邈,哀怨悱恻。王国维云:“近人词入复堂(谭献)词之深婉,疆村词之隐秀,皆在半塘老人(王鹏运)上。疆村学梦窗(吴文英),而情味较梦窗反胜,盖有临川(王安石)、庐陵(欧阳修)之高华,而济以白石(姜夔)之疏越者,学人之词,斯为极则。然古人自然神妙处,尚未见及。”(《人间词话》下)

20.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yi/dai),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授工部主事,未就职。在民族危亡日益深重之际,曾多次给皇帝上书,阐述其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和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极大,成为近代维新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他是著名诗人。诗作题材广泛,记录了诗人的政治活动和时代风云的变迁,抒发了他变法图强的思想。戊戌政变失败,流亡海外,足迹遍及亚、欧、非、美四大洲,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他的诗增添了新的内容。诗作远法杜甫,近接龚自珍,意象瑰丽,气势磅礴,风格雄浑,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著有《南海先生诗集》。

21.        况周颐(yi)
况周颐(1859-1926),原名周仪,字夔笙,号蕙风,广西桂人,原籍湖南宝庆。光绪五年(1879)乡试优贡。官内阁中书,后为两江总督张之洞、端方的幕僚。晚年在上海鬻(yu)文为生。著有《蕙风词》和《蕙风词话》。其论词主“重、拙、大”,并认为“真”字士词骨。所作词感情真挚,寄兴深微。王国维曰:“蕙风词小令似叔原(晏几道),长调亦在清真(周邦彦)、梅溪(史达祖)间,而沉痛过之。疆村(朱祖谋)虽富丽精工,尤逊其真挚也。”(《人间词话》下)。
22.        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又名秉渊,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仙、仲阏(yan/e),后改号仓海,世称“仓海先生”。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生于台湾苗栗县,是近代台湾籍的诗人。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一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谓“此君诗真天下健者”(《壬寅与任公书》)。他内渡后的诗作,以怀念故土、收复台湾、统一祖国为其基本主题,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字里行间洋溢着洗雪国耻、反帝抗日的战斗激情。诗多慷慨悲歌,于苍凉悲壮中闪露出豪气,读后给人一种振奋的力量。著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23.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qian)冥氏,湖南浏阳人。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写得有气势,有词采。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诗风诙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有《谭嗣同全集》。
24.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一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和西学的宣传,先后主持和创办过《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和《新小说》,为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历史、法学、教育和文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还领导了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发起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学的革新和近代化。在创作上,他的新文体诗歌、小说、戏剧和翻译,才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著有《饮冰室合集》。
25.        章炳(bing)麟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因慕顾炎武的为人,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他富于民族丝线个,先后担任《时务》、《昌言》等报编辑,并创爱国学社,鼓吹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革命军序》,坐《苏报》案被捕入狱。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狱,东渡日本,参加同盟会,主持《民报》。辛亥革命后,参加孙中山的军政府,旋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幽禁。他曾“七次被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鲁迅《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散文 ,见解精辟,文字简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著有《章氏丛书》。
26.        徐自华
徐自华(1837-1935),字寄尘,号忏慧,浙江石门(今桐乡县)人。秋瑾盟姊,曾任湖州浔溪女学校长,在秋瑾帮助下投身革命。秋瑾就义后,她冒着生命危险将她营葬于西湖西泠桥畔。徐自华是南社著名的女诗人,著有《忏慧词》、《听竹楼诗稿》等。
27.        金天羽
金天羽(1874-1947),原名天翮(he),后改名天羽,字松岑,号鹤望,笔名有壮游、金一、爱自由者、田放楼主人等。江苏吴江人。他早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1903年赴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章太炎、邹容、蔡元培等人交往,一起鼓吹革命。他曾撰《女界钟》,提倡妇女解放;又编译俄国虚无党史《自由血》,旨在反清。他的思想在当时是相当激进的。金氏的诗兼学诸家之长,取其神而遗其貌,且风格多样。陈衍评之曰:“松岑诗才调纵横,在画家为能品,近代中与龚定庵颇相似。”著有《天放楼文集》、《天放楼诗集》。
28.        秋瑾
秋瑾(1877-1907),原名闺瑾,字璿(xuan)卿,别署鉴湖女侠,留学日本改名瑾,易字竞雄,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光复会和同盟会,童年年底回国,宣传革命并组织光复军起义。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起义失败,同年六月六日(阳历7曰15日)殉难。她还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其诗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悲叹淋漓,慷慨激昂,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光辉,风格雄浑豪放。著有《秋瑾集》。

29.        高旭
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又字剑公、钝剑,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县)人。早年即倾向革命,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后参加同盟会,任同盟会江苏分会会长。他在南社诸子中很激进,把作诗作为唤醒民众奋起反清反帝的“觉世书”。诗作率直抒写,突破传统格律,属于“诗界革命”范围的新派诗。著有《天梅遗集》。

30.        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号君武,以号行,广西桂林人。他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在东京参加同盟会,任秘书长兼广西主盟人。他是南社著名诗人。后从事教育,任广西大学校长。他的诗以宣扬爱国主义和鼓吹新学、新思潮为其思想,宣扬发愤图强、保国保种的思想,号召国人起来拯救祖国危亡。君武诗风格爽朗,音节响亮,句式也比较自由,属于“诗界革命”派的新诗派;常以西方典实入诗,但没有“诗界革命”初期那种满纸堆积新名词的毛病,而重在熔铸新意境,表达新思想。有《马君武诗稿》行世。

31.        宁调元
宁调元(1883-1913),字仙霞,又字太一,湖南醴陵。光绪三十一年(1905) 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他一生为革命奔走呐喊,先后主编过《洞庭波》、《帝国日报》,抨击时政,宣传革命,丰满毕露,无所顾忌。        1913年到汉口秘密参加讨袁活动,事泄被捕,在武昌遇难。诗作风格以沉郁雄浑为主,慷慨激昂,而又悲凉苍劲。三年狱中生活,写诗六百馀首,今人编有《宁调元集》。
   
32.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名戬(jian),字子谷,后改名玄瑛,原籍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出身富贵之家,母亲是日本人。他青年时代即倾向革命,参加过中国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后削发为僧,但仍与革命志士交往,并参加南社。他多才多艺,能诗善画,又写小说,还精通多种外文。诗多是抒写爱情之作,缠绵悱恻,哀感顽艳,一往情深,在近代知识青年中曾产生过较大影响。有些诗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情感和民主革命思想,风格丽色天然,优美和谐,别具神韵。柳亚子曾概括为“思想的轻灵,文辞的自然,音节的和谐”。有《曼殊全集》、《燕子龛kan诗》。
  
33.        柳亚子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后遂以亚子行。江苏吴江人。宣统元年(1909)与陈去病发起神社交,后又与陈去病、高旭等人组织南社,为南社中最活跃、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人。他极富民族思想,推崇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和近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论诗尚“唐音”,对清末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诗派及淫靡的诗风极力排斥。诗作大多是政治抒情诗,风格豪放,凌厉雄迈,受龚自珍的影响极大,尝自称“我亦当年龚定庵”,又慷慨悲壮似陆游。著有《磨剑室文集》、《磨剑室诗集》、《磨剑室词集》。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80 K币 +150 收起 理由
kjckjc + 150 + 150
河蟹河蟹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39

帖子

569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60
K币
509 元
注册时间
2011-2-24
发表于 2011-2-2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必须顶啊,学文学也太不容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91

帖子

92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50
K币
874 元
注册时间
2010-4-24
发表于 2011-2-27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感动啊!这资料,太珍贵了!!!!!![em: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242

帖子

266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1
威望
60
K币
2605 元
注册时间
2010-12-1
发表于 2011-2-27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759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奋斗!!!

Rank: 7Rank: 7Rank: 7

精华
0
威望
10388
K币
39479 元
注册时间
2010-1-27
发表于 2011-2-2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_84:}
We are clear to take off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0

帖子

178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78 元
注册时间
2011-2-16
发表于 2011-2-28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感谢了。
2012古代文学,欢迎各位研友指点交流,QQ13511872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14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44 元
注册时间
2011-2-20
发表于 2011-2-28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的时候特喜欢古代文学的,上了大学却荒废了三年
TA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3-28 23:49 , Processed in 0.074876 second(s), Total 10, Slave 10(Usage:8.2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