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0147|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普通心理学大题整理

[复制链接]

0

主题

4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1
威望
5
K币
13 元
注册时间
2010-1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1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整理了一份普通心理学的大题资料,其中把已考过的都删除了,还请大家指点。

考研大题梳理(普心)
第一章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一般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又包括需要动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过程。个性心理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人格。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缺陷: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的优点:1.可揭示因果关系2.可重复,可检验3.数量化指标明确
实验法的不足:在实验中容易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研究者的期待和态度等也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同时被试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试验,也可能干扰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三),调查法:一大家关心和了解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观点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操作简单,收集数据快,不足是:1.不能揭示因果关系2.不够严谨3.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
(四),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三,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其他所有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知觉是由感觉,观念是由意向,情绪是由激情构成的。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强调被是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是心理学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了心理学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3.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虽然过于极端,否定了意识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是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对研究客观性的强调,促进了心理学眼科学的道路发展下去。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格式塔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领域取得了很有价值的成果。
5.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愿望或冲动。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释梦。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和行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不是手痒无意识的欲望驱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充分发展人潜能,并获得成就的过程,即自我实现。
7.认知心理学:产生
第二章
一,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动物行为损伤程度与与切除大脑皮层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第一机能系统并不对某个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但却提供了各种活动的背景。当这个系统受到损伤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将普遍下降,并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4)模块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支持了模块学说。
第三章:主义和意识
一,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是一种较低级的消极被动的注意,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注意形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刺激物的强度,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以及刺激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兴趣态度,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已有的知识经验等都会影响人们的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影响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有:(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兴趣特点:对活动结果的强调,激发人们对活动的兴趣,即间接兴趣,能够维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3),活动的组织性:正确合理组织活动(4)过去的经验:要与过去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才能更好的维持注意(5),人格特征:顽强坚毅的性格特点的人,容易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任务与目的。
3.随意后注意:兼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与一定的目的,任务联系,但是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试验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住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布罗德本特和特瑞斯曼的理论的共同点: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者衰减装置加以调节;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3)后期选择理论:由多伊奇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重要的反应,不重要的不反应。
第四章:感觉
一,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其他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比例兴奋地结果。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二,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的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震动的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出的神经冲动的量少。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刺激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震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增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的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也不同。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他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第五章:知觉
一,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二,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或者说我们把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叫知觉的恒常性。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知觉的恒常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的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各种参照物体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视觉线索说明了人们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三,深度知觉: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其线索有:肌肉线索:1.眼睛的调节:眼球水晶体的曲度变化2.双眼视轴福合线索;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四,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2.诱发运动:由于一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3.自主运动:在暗室中,如果你点一支烟,并注视这个光点,一会儿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4.运动后效:在注视像一个方向运动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时候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就是运动后效。
五.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六,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13.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是指有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即刺激组合。
(一)模板匹配理论:
观点:1)人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种模板。  2)刺激信息与脑中的模板实现最佳匹配,这种匹配要求两者具有最大相似的重叠。 3)人会在模板匹配前主动将刺激信息在局部性与标准化两方面进行前期加工。
评价:模板匹配理论有它一定的启发性,但如果按该理论观点来看,没有预存储模板便不能识别事物,因此就要求人脑中必须存储无数个模板,既加重记忆负担,也使得识别缺少灵活性。并且,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人有时能够迅速识别某些新事物的现象,也没能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方式。
(二)原型匹配理论:
观点:1)人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不是模板而是事物的某种“原型”。2)外部刺激是以原型为表征,并在人脑中与原型进行近似匹配。3)模式识别开始于特征分析,通过结合刺激信息各属性的关系来加工并与已有原型或改变原有模型进行完全或不完全匹配、命名。评价原型匹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模板匹配理论,也显得较活泼而富有弹性。但是该理论只有自下而上而无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然而在知觉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三)特征匹配理论:
观点:1)模板是由若干元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特征组成,模式识别就是对信息特征的分析并与原有模式比较后再匹配的过程。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是该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的存储。3)“魔鬼城堡”模型进一步完善特征匹配理论:记忆对模式的分析是呈阶梯结构的,模式的识别是平行加工与系列加工共同进行的过程。
评价:特征匹配理论被运用于计算机模式识别中,对特征的觉察也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其他模型,该理论更加灵活有效地解释了人的模式识别过程。然而,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并不仅只依赖于目标特征与干扰特征,还受空间频率的影响,并且该理论只关心自下而上的加工部分却忽略了基于背景信息与主观期待的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潘菲尔德和鲁利亚的研究都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二,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检索可能有三种方式:1.平行扫描:即被试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2.自动停止的序列扫描:即被是对项目逐个进行扫描,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扫描。3.完全的序列扫描:即被试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判断。斯腾伯格的试验支持完全序列扫描,认为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序列扫描。但后来研究表明,序列扫描和平行扫描都是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途径。
三.长时记忆的含义和信息加工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储存时间长,可达终身,容量无限。主要编码形式:按语义类别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主观组织,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有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
四,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
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五,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保持和遗忘都是时间的函数。遗忘的过程最初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③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2、干扰说;3、压抑说情绪动机的压抑;4、提取失败:没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六,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第七章思维
一,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二.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柯林斯等人提出。(1.)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即概念是由语义表征的。(2),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各类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3)每个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存储,即在每一层概念的节点上,只储存该概念的特有特征,而同层个概念共有的特征,存储在上一层的概念节点上。层次网络模型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分级储存可以节省储存空间,体现出经济原则,但他说概括的概念种类较少。
2、特征表理论。波纳等人提出。该理论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性功能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非本质特征。基本观点是:(1)概念是由一些语义来表征的。(2)概念的语义特征分为语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3)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人工概念,但是难以解释自然概念。
3、原型理论。茹什等人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形来表征的,于是提出了原型模型。所谓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从概念的结构来讲,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加上与原型特征有相似性的成员来组成的。较好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有原型,比如抽象概念。
三.概念形成的策略: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1.保守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为之概念的有关属性,以后只改变其中一个属性。如果改变后的这个实例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这一属性就是位置概念的无关属性。相反,那么这一属性就是该概念的有关属性。
2.冒险性聚焦:它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概念改变焦点卡片上的一个以上的属性。这种策略带有冒险性,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是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现概念。
3.同时性扫描:它是指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包含的属性提出全部可能的假设,然后逐个加以验证。这种策略,记忆负担重,难度比较大。
4.继时性扫描:它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只检验一个假设,如果这个假设是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六,创造性思维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特点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定向阶段:定义和确定问题的重要维度2.准备阶段: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问题的资料和信息3.酝酿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被移植到潜意识中进行,即问题被搁置一边不去想,而实际上仍然在继续被思考4.顿悟阶段:思想火花的山现阶段5.验证阶段:检验并批评地评价顿悟阶段的问题解决方案。如果证明是错误的方案,就返回酝酿阶段。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酝酿:酝酿有助于重新形成问题的表征,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社会因素:无论是单独任务还是集体任务,被试知道他人对自己的成果做评估时,他们的创造性程度会降低。
七,表征理论
Kosslyn在心理扫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理论。根据该理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1.表层表象: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扫描的表征2.深层表征,即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表层表征是我们意识到的表象,其容量有限,极易消退。深层表征有两种:一是本义表征,该表征提供一种关于某一客体形象的信息。二是命题表征,这种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它们是解释客体的。该理论认为,从深层的本义表征生出表象的过程为
1.        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2.        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3.        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是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的正确位置上
4.        表象过程: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
第八章语言
一,言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1.        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直接交流的语言活动。特点: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2.        独白语言: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语言。特点:独自进行,展开性,又准备有计划
3.        书面言语:一个人借助于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别人的语言。特点:严谨性,展开性,计划性
4.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隐蔽性和简略性
二,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包括三个水平:词汇理解,句子理解和语篇理解
1.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2.句子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3. 语篇理解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影响语篇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区别是情绪主要指情感的生理过程,即个体需要和情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即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和肤浅性,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表现,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经常描述具有深层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主要是心理上的体验过程。情感更具深刻性和稳定性,而且始终在意识控制之下,表现的更深沉。
二,情绪的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3、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确定刺激时间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反应行为,在作出反应之前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的反应。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第十章:动机需要和意志
一,动机的含义和功能: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5.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詹姆士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性的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麦独孤系统的提出了本能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根源和动力是本能。本能具有三个成分:能量,行为和目标。个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有本能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弗洛伊德也将人类的行为归结为本能的驱使。他认为本能冲动是为满足躯体的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驱使人们采取行动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虽然本能不能在人们的意识层面起作用但是他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思想体验,并使人常处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
2、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已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赫尔提出了驱力降低理论,认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要有需要,需要进一步产生驱力。驱力可以提供给个体能量,使个体做出行为,需要得到满足驱力下降,所以寻求驱力降低就成为个体的行为的动机。P=D*H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唤醒是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他带来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太高或太低,个体都会感觉不舒服。唤醒理论认为,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
(1)期待价值理论:托尔曼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即行为的动机是期待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归因是指用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从人们的行为的结果来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海德的归因理论任我i,人们在成功或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行为的原因可以归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存在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等。外部原因是指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海德还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巴行为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因素,外控性的人倾向于巴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韦纳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败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他把稳定性作为归因的一个新的维度,他认为,决定一个人行为成败的主要原因有四个: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如果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动机;把失败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行为的动机。归因还影响情绪。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人们就会感到满意和自豪,相反就会感到内疚和羞愧。
第十一章:能力
一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区别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是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能力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技能: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直接控制活动的动作程序的执行,因此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成分。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心理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个别性和稳定性。知识和技能不等于能力。只有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转化为能力。

(二)联系:知识和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加了,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反过来影响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力强的人只要付出很小努力就可以获得同样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差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对知识、技能与能力关系的应用
1、不能仅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判断能力的高低。
2、在教育工作中不光要关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同时要关心学生能力的发展,并促使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灵活迁移,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流体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知觉,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流体智力是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主要与人的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即主要决定于先天的因素,很少受后天教育因素的影响。
流体智力的发展:先增加后降低。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晶体智力:
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经验的结晶。
晶体智力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才渐趋平缓。
3、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关系
一方面,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发展较好。另一方面,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三能力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1911)提出,人的能力是有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组成。如抽象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不同的能力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发展。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1927)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这个理论。能力的两种因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叫G因素,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一般能力的存在,所以人们在完成不同的操作时,表现出某种正相关。特殊能力:又叫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正是由于特殊能力的存在,所以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正相关。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3、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行为。七种智力成分: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社交能力7、自知智力
(二)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Guiford,1967)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
内容包括:是智力操作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这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产物包括:单元、分类、关系、转换、系统、应用。主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最高层次:一般因素第二层次:两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第三层次:小因素群——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特殊因素——各种特殊能力
(三)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解释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容,智力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        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
(1)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高级执行过程。
如确定问题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2)操作成分
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3)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

        智力情境亚理论
这里的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如:到达一个环境中,努力的适应环境,并对环境进行塑造以提高自己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适应某个环境时,会选择另外一种环境。

        智力的经验亚验论
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
(1)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
个体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遇到新问题的能力;应付遇到新环境的能力。
(2)信息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能力
当人们遇到复杂问题时,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这些操作自动化后,才能够容易地完成复杂任务。不同个体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到复杂任务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不同。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1.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1)元成分: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2)操作成分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
2.智力情境亚理论
这里的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如:到达一个环境中,努力的适应环境,并对环境进行塑造以提高自己与环境的和谐程度。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适应某个环境时,会选择另外一种环境。
3.智力的经验亚验论
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1)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个体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遇到新问题的能力;应付遇到新环境的能力。(2)信息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能力:当人们遇到复杂问题时,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这些操作自动化后,才能够容易地完成复杂任务。不同个体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到复杂任务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不同。
2、智力的PASS模型
PASS(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即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四种认知过程。
这四种认知过程包含三个认知机能系统:
(1)注意系统——又叫做注意-唤醒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2)信息加工系统——同时性和继时性加工,处于中间层次。
(3)计划系统——最高层的统治系统,它负责监督管理,调节其他的心理过程。
三层认知功能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智力活动的完成。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智力活动最一般,最普遍的加工过程。三层系统之间是一种动态联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十一章人格
一,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B.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C. 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二,现代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
(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外倾性表现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五个因素: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七个因素。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三,人格类型理论:
(一)单一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具有的某种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典型——T型人格: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细分: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根据活动特点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体格T+:如运动员各种运动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对立类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格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
1、A—B型人格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的人格。容易得冠心病,概率是B型人格的人的两倍多。B型人格:性情温和,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可以胜任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
2、内-外向人格
瑞士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倾向”把人格划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内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外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任何人都具有内向和外向两种人格,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内向人格的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等。
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把人格分为8种类型:(1)外向思维型:(2)外向感情型:(3)外向感觉型: (4)外向直觉型:(5)内向思维型:(6)内向感情型: (7)内向感觉型:(8)内向直觉型:
(三)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人类生活的六种形态,把人划分成六种性格类型,每种都含有一定价值观成分。(1)经济型:注重实效,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2)理论型:兴趣在于探究世界,力图把握事物本质,如思想家、科学家。(3)审美型:不关注事实,富于想象力,追求美感,如艺术家。(4)权力型:倾向于权力意识和享受,支配性强,最高的目标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5)社会型: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宗教型: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信仰是其最大的人生价值。
四,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
1、本我(id):这是人格结构的最底层,由先天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具有较强冲动力量,也被称做“力比多”(libido),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处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超我的作用: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善的境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关系:三者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整体,各自代表人格的不同方面,即生物本能我,心理社会我,和道德理想我。三者相互协调,人格才表现健康;三者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五,气质理论
(一)气质类型学说
起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配合的比例不同,就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罗马医生盖伦基于此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现代气质类型仍然沿用这四种分法。
1、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爆发快、平息快、思维灵活、精力旺盛、争强好胜,为人直率但是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2、多血质: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思维敏捷、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缺乏耐心,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3、黏液质: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周到,踏实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适度,交情深厚。
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胆小,优柔寡断。

(二)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他根据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划分了四种类型。强度:承受强烈而持久刺激的能力。平衡性: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兴奋优势或抑制优势。灵活性: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速度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如下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
强,不平衡        冲动型        胆汁质
强,平衡,灵活        活泼型        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        安静型        粘液质
弱        抑郁型        抑郁质
六,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做认知方式。如有人喜欢与人讨论问题,而有人则喜欢独立思考。
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的差别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根据人对外界环境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将认知风格分为:
1.场独立性:信息加工时,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的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不够细心、不能体察入微。所谓心理分化是指自我与环境的分离。
2.场依存性:信息加工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心理分化水平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应用与评价:1、两者之间都没有好、坏之分。2、认知方式通过训练可以改变。
如有人通过艺术、音乐和体育训练,有效提高了儿童的场独立性水平。3、教学方式与认知方式相匹配时,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冲动型和沉思型
卡根等人根据对问题的思考速度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该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多采用整体性的认知策略。沉思性的特点是反应慢,但准确性高。该认知风格的人总是考虑周全后在做反应,重质量,不重速度,多采用精细型加工策略。
三、同时性-继时性加工
达斯等人通过脑功能的研究提出: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继时性的加工风格;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为同时性的加工风格。继时性加工特点: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一步只考虑一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检验完后,再检验第二个,一环扣一环,直至最后把问题解决。言语操作和记忆属于继时性加工。同时性加工特点: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方式,同时考虑几个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许多数学操作和空间问题的解决属于同时性加工。
两种加工方式对教育的影响:学习材料与加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教学方式与加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通过对两种加工方式的训练,可以提高两种加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3

    主题

    2万

    帖子

    35万

    积分

    荣誉版主

    拉面馆

    Rank: 8Rank: 8

    精华
    87
    威望
    201845
    K币
    155036 元
    注册时间
    2009-5-30

    Travel考研论坛2010年下半年优秀版主考研论坛2010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7 14:50 | 只看该作者
    太感人了
    我把指环赠你,尽管流离散落,恒有一轮守护你的红日,等候于深夜的山头。

                                           Travel ♧云流鹤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0 元
    注册时间
    2010-10-16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7 16:59 | 只看该作者
    好给力啊
    绝不能倒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296

    帖子

    2632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623
    K币
    2009 元
    注册时间
    2010-9-16
    地板
    发表于 2010-10-17 17:09 | 只看该作者
      爱死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61

    帖子

    396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18
    K币
    378 元
    注册时间
    2010-3-24
    5
    发表于 2010-10-17 20:2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 没有最后一节 社会心理学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7

    帖子

    176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100
    K币
    76 元
    注册时间
    2008-7-6
    6
    发表于 2010-10-17 21:10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8

    帖子

    60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30
    K币
    575 元
    注册时间
    2010-10-11
    7
    发表于 2010-10-18 19: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2

    帖子

    611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11 元
    注册时间
    2010-9-2
    8
    发表于 2010-11-28 21:22 | 只看该作者
    貌似心理学还挺有意思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271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249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11-7-3
    9
    发表于 2011-7-4 23:26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太强大了~[em:42][em: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

    帖子

    4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6 元
    注册时间
    2010-9-18
    10
    发表于 2011-7-6 20:3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的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5 11:05 , Processed in 0.076314 second(s), Total 22, Slave 21(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