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055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考现当代文学的请进——当代文学知识点梳理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07

帖子

840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64
K币
376 元
注册时间
2008-6-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
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八. 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六十年代初,毛泽东提出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左”的思潮进一步发展,反对“修正主义”成为文艺批判的主题。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66年5月至1976年进行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林彪委托江青召开会议,形成纪要。主要内容: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污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队乌“黑”。给文艺界带来巨大灾难。
“三突出”,1968年,于会咏在《文汇报》发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三突出”原则,姚文元定为“在……正面人物,……英雄人物,……主要英雄人物”。无视文艺规律,公式化,扼杀创造性。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但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有着形态的单一化趋向,写英雄典型、写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的小说的主张,取得绝对统治地位。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 、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以农村生活作为主要取材范围的作家有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李束为等。在当时的农村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有影响、艺术倾向却有所不同的创作“群体”:一是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陕西作家。农村小说除了山西、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 、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山西作家在创作上形成了有迹可寻的共同性。(一)地域的特征。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二)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注重小说的社会功能,写小说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石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本来面貌”是以一个有先进思想的农民的眼睛的所见、所闻、所感。(四)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这个流派可称谓“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这个流派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一)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农民的作家
赵树理下决心成为一个农民作家。他认为要真正实现为广大农民写作的目的,就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感到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于是他决定不上文坛,只上“文摊”,写农村中农民看的,不识字的人可以让识字的讲给他们听的故事。
2、《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播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它的发表,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基本内容的过渡时期。这也是全国人民在“新的历史任务之下”“创造新经验的时期”。当时大部分作家“都到各种社会主义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
3、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
赵树理坚决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无冲突论,而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他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这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主张,在建国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得特别鲜明。大胆揭示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歌颂勤勤恳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赵树理短篇创作的主要内容。短篇小说主要有《登记》、《求雨》、《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杨老太爷》《互作鉴定》、《卖烟叶》。
4、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特色
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是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的最突出的特点。反封建的主题决定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内容,这民族内容需要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去表现,这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就是赵树理笔下的一代新人。其特点: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形式,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二)马烽、西戎的小说
马烽与西戎,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对于农村生活有着比较深厚的积累,在创作主张和艺术实践中有不少相近之处。他似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或称“山药蛋派”)的重要成员。
三 、柳青的《创业史》
(一)生平和创作道路
柳青(一九一六——一九七八)是在三、四十年代根据地农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对我国现代、当代文学都作出了宝贵贡献。《创业史》和它的作者柳青属于当代,然而,这一部当代作品与这一位当代作家距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不到50年的时间间隔,竟然已经沧海桑田。
(二)《创业史》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对于《创业史》(第一部),在60年代曾发生争论。《创业史》是“单一的政治视角”,“意识形态化写作”,“围着政策转”,等等成为不易的结论。然而,《创业史》不是一部记述合作化运动的史著,也不是一部研究合作化运动的论著。它是小说。是生活故事,是只有柳青才能写出的生活故事。
(三)柳青创作的艺术特色
1952年5月,柳青做出一个人生中意义的决定: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曾经西装革履的他,把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陕西老汉”。在皇甫村十四年。《创业史》漫长而艰辛、专注而坚韧的创作过程甚至像一部行为艺术作品。到了21世纪初,柳青信奉的“生活”和他本人的生活一起受到嘲笑。柳青的行为在当时也是特立独行,响应号召深入生活的作家很多,但只有柳青愿让自己一家人十几年如一日地过着农民式的生活,
柳青的意义是真实的细节描写,无论对《创业史》持赞扬还是质疑态度,人们始终承认《创业史》描写的生动性。文学观念变来变去,而艺术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不重要的位置未曾改变。细节描写是小说家最基本的才能,体现着作家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节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内容
(一)“史诗性”的追求(长篇小说)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以“一代风流”为总题的《三家巷》、《苦斗》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
(二)历史的记忆(短篇小说)
强调革命斗争的难苦和残酷,并在这样的背景上塑造经过血与火检验的英雄形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三人行》。茹志娟的《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孙犁的短篇小说《吴召儿》、《山地回忆》、《小胜儿》、《正月》,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二 、 历史小说《李自成》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一、二)以明末农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反对朱明王朝的斗争为主线,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上,真实地反映了明末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热情地讴歌了农民起义,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和历史功绩。它填补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在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方面的空白,获得读者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
第四节 非主流文学
50年代初,陆续有一些作品受到批判,非主流文学在缘故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萧也牧的《我们夫妻之间》, 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
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1956年,《人民文学》第四期刊出了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9月《人民文学》刊出。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这个时期的诗歌,正如朱自清所说,今天的诗是以朗诵为主调的,“我们”替代了“我”,“我们的语言也替代了”我“的语言。比较重要的作品是抒写开国大典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何其芳)、《新华颂》(郭沫若)、《时间开始了》(胡风)等诗。
1953年到195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中,有三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诗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调整发表新作。
一类是1949年前开始创作,但于本时期成名。
一类是新中国出现的新诗人。
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
一、 郭小川的诗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丰宁县凤山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因为工作,诗人从1943-1953年长达十年没有写诗。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生活的激流,努力发掘我们时代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表现出诗人自己独特的个性:坦率,真诚,热烈,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他的诗品和人品都是崇高的。郭小川的诗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而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政治抒情诗。
(一)抒情诗
1955年到1956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题,发表了一组“楼梯体”政治抒情诗。1960年以后,郭小川的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写作了一批政治抒情诗,《刻在北大荒的土地.》、《祝酒歌》、《青松歌》、《大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将军三部曲》、《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他那政治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热烈的反映。
(二)叙事诗
叙事诗不是郭小川诗作的重点。但他的为数不多的叙事诗,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建国后他的叙事诗都产生于五十年代后期。主要作品有《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
(三)、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读郭小川的诗,有如泛舟于闪光的河流,无时不惊异它的丰富多彩:早期创作的明朗欢快,开国之初的激昂慷慨,六十年代的滂沛汪洋,七十年代的曲折深沉。他的诗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他的诗作总的风格是视野宽广、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瑰丽丰厚、情真意切。
第一个特色:有强烈的时代感。
第二个特色: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
第三个特色:郭小川诗歌的语言运用具有独创性。
二、 贺敬之的诗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主要作品有《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放声歌唱》、《桂林山水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
三、闻捷的诗
闻捷(1923-1971)是在五十年代开始引人注目的一颗诗坛新星,他开拓诗歌题材的新领域,抒写劳动人民的新风貌,是新时代的劳动和爱情歌手。对新中国诗歌的发展卓有贡献。诗集有《天山牧歌》、《祖国,光辉的十月》、《河西走廊行》、《东风催动黄河浪.》、《生活的赞歌》和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闻捷的《天山牧歌》用牧歌的笔调来处理“颂歌”主题,并发挥了闻捷长于叙事的艺术处理方法的才能。其中的代表作有《苹果树下》、《葡萄成熟了》、《河边》。
还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马车》,阮章竞的《漳河水》等。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58年至1976年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1977年后中国当代戏剧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戏曲、话剧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当代戏曲的改革、当代话剧的新变、当代歌剧的发展。
第二节 老舍的《茶馆》
写于1957年的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在当代的杰作。借北京城里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图,通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它通过对旧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近50年来风云变幻的描绘,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政变失败后的晚清末年,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这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是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的老大帝国日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觉醒抗争,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怒涛。老舍先生用3幕戏,3万字,就深刻地描绘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社会画面,出色地完成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艰巨使命,并含蓄地点明了“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茶馆》的意义重在形式的创新,没有运用中心情节和贯串全剧的冲突,而采用“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的表现方式。
创作特色:
(一) 剧本是从横的和纵的两方面来概括所要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的。
(二) 采用一种“侧面透露”的方法
(三) 老舍的新尝试
第三节 田汉的《关汉卿》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原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人。他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从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和“创造社”到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十年当中,他一直投身于进步的和革命的文艺运动,曾组织和主持有名的“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等戏剧团体和戏剧教育组织,培养戏剧人材、开展戏剧活动,对我国现代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奠基性的贡献。他的《获虎之夜》(一九二四年)、《名优之死》(一九二七年)、《丽人行》(一九四七年)等话剧,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影响的优秀之作。田汉的代表作是《关汉卿》。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的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至195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通讯报告的主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一个方面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1957年至1966年,是当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杨朔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初,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他是将散文当诗一样写,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而在写作的个人想象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现。在艺术表现上留有雷同化的倾向和求工的斧迹。象征比附的模式化亦成为他散文创作的定势。“杨朔模式”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在1958年写出《日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刘白羽写的几乎都是报告文学。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日出》、《青春的闪光》、《红玛瑙》、《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第四节 秦牧的散文
秦牧提出了题材和表现方法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创作了《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说狼》、《菱角的喜剧》等抒情性、知识性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反动性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第二节 “四人帮”创作谬论的泛滥:及其“帮派”文艺的出现。创造“样板”实验,八个样板戏的形成和演出。与戏剧比起来,小说创作更具“个人性”,也不存在某种成熟的可依凭的“模式”。如浩然的小说《艳阳天》,《艳阳天》之后的《金光大道》就运用“三突出”的原则来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从而使之成为小说的样板。
第三节 天安门诗歌
天安门诗歌产生于一九七六年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伟大的“四五”运动。在中国人民同万恶的“四人帮”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关头,诗歌成了这场革命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直接战斗武器。就产生的背景、发挥的作用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学与政治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来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天安门诗歌都是罕见的文学现象。
第四节 手抄本小说
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拥有大量的读者。另外还要《公开的情书》。
                     下编 新时期的文学
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概况
第一节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创作的新面貌
以1976年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我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继“十七年”文学时期、“文革”文学时期以后的第三个文学时期。相比于前两个时期,它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纷繁动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论争和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2、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3、现实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并积极地在对西方文艺的评介中觅取新的发展路径。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提出了现实主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题和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对“朦胧诗”及新的美学原则,文艺心理学,文艺批评方法,复杂性格,文学创作的商品化倾向,通俗文学等问题先后展开了讨论。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从1985年开始,新时期文学步入了新变时期。这一新变时期的到来,与时代的急速变化紧密联系着。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80年代后期的文艺发展的重要的特点就是观念的深刻变革。
第八章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一九七六年,人民用英勇的斗争迎来了胜利的十月,祖国大地,重放光华。在这历史性的转变时刻,被压抑了整整十年的诗人们终于又和人民一起,放开喉咙尽情歌唱。诗歌创作象滚滚春潮,汹涌而来。这些诗歌,对“四人帮”的愤怒声讨,如火山爆发,电闪雷鸣;对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之情,如江河决堤,一泻千里。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和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等,是当时牵动着亿万人心弦的比较优秀的篇章。
第二节 政治抒情诗
这个时期出现一批写政治抒情诗的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作是郭小川、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在新时期的延伸。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的诗作呈现了进一步深化的倾向。政治抒情诗直抒胸臆,炽热奔放,色彩浓烈,最有代表性的是雷抒雁,他的《小草在歌唱》引起了轰动。
第三节 朦胧诗
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这个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东方国家,“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的青年诗人食指和芒克、多多、根子等人为主要成员的“白洋淀诗派”,其社会起源与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解决,历史机遇在他们身上体现为怀疑——觉醒——思考的历程:我的理想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是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如果命运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情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后来通常所说的“朦胧”诗人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的作品确实较多地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而这种诗艺上的探索与诗人怀疑和反抗的精神取向是合而为一的,其中真正孕育了中国诗歌的现代主义。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
朦胧诗派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一、酝酿期:大致从1970年到1979年。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他们由分散走向集合,由各自的探索,趋向于风格的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二、社会承认期:从1979年3月开始,第一首获得公开发表的是北岛的《回答》,刊于《诗刊》1979年3月。
三、理论建设和争鸣期:从谢冕的诗评《在新的崛起面前》,构成这一时期的表面的主要特征是争鸣,但从文学思潮史的高度来认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实质是开始了新的审美理论的建构,并从朦胧诗的这种诗歌创作现象上抽出对整个新时期文学创作鉴赏都有意义的新审美认识。“三个崛起”谢冕的诗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新时期朦胧诗的技巧特征:
第九章 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丹心谱》、《报春花》和《陈毅出山》
进入新时期以后,曾经被禁锢十年之久的话剧创作,发扬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新的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以相当活跃的姿态蓬勃发展起来。剧坛新人苏叔阳的《丹心谱》就是较早出现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剧作,一反“四人帮”的所谓“三突出”模式,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一九七五至七六年间我国人民与“四人帮”之间的尖锐斗争。它一搬上舞台,就获得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反响。
第二节 80年代戏剧改革
戏剧领域在“文革”后一度繁荣空前的社会问题剧之后,一度发生了新的危机,这是戏剧参与社会现实的变革所带来的兴奋过去之后,戏剧文学与戏剧表演艺术的陈旧与凝固化所必然导致的结果。最早的戏剧表现艺术探索开始于1979年,其最大的特点是重在表现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并努力开拓戏剧表现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1982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和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刘会远合著)和《车站》,是影响较大的探索戏剧。
以《绝对信号》、《屋外有热流》为例,谈戏剧改革的的特点:一、打破传统的所闭式结构,借用灯光的变化回忆过去。二、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出现在舞台上。三、用独白表现心里活动。四,灵魂出现在舞台上。五、象征性。
第十章 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随想录》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陆续以每三十篇编为一集,共出五集,依次为《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其间历时八年。写完这部全长四十二万字的散文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还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伴随着内心巨大冲突而逐渐深入的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
第二节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在敌视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和愚民政策刚刚被触动、人们对知识分子尚在另眼看待的时候,徐迟就以一个革命作家应有的胆识和勇气,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热情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为报告文学和整个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一、《哥德巴赫猜想》首先以真实迅速、令人信服的新闻性取胜。
报告文学这一体裁带有鲜明的新闻性,迅速地反映生活,严格地尊重事实。《哥德巴赫猜想》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新闻性。1、环境的真实。2、人物的真实。
二、生动的文学性
作者还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文学和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渲染描写环境,刻画凸现人物。作品中有着浓烈的诗歌散文式的抒情,有着尖锐的政论式的评说,有着小说式的细腻描绘和电影戏剧式的结构形式。
三、精炼优美的语言,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朵玫瑰花上和美丽花辧,也是作品脍炙人口、令人爱不释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十一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本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出现,1985年前后又出现寻根文学,之后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第二节 历史创伤的记忆
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分出了《历史创伤的记忆》的章节,在这个章节里列出了一批作家,如王蒙、张贤亮、李国文、从维熙、方之、陆文夫、高晓声、张弦等。
刘心武的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短篇,提出“文革”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后遗症”问题,而名声大噪。《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被称为“京味都市小说”。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在描写当代农村生活的长篇悲剧小说。作者周克芹,五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乡土的爱恋回到四川农村,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六十年代初开始业余写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是他于十年动乱后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向人们展现的则是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所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斗争,通过真实的艺术描绘,使我们了解到早已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新的遭遇和生活命运。
第三节 王蒙的小说创作
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和《风筝飘带》。离开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伤痕”、“反思”小说时期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感方式,而表现出更关心人的心灵现实,和对历史理念、逻辑所作的哲理思辩的倾向。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二、心理时空结构。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第四节 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张贤亮因1957年发表诗《大风歌》被划为右派。1979年重新写作后的小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表现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如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中篇《龙种.》、《河的子孙》;一部分则主要以自身近二十年“苦难生活”经历为素材,如《土牢情话》、《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习惯死亡》,后一部分更为批评界所注意,被看作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绿化树》是张贤亮的《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中的第二部,发表于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绿化树》的续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一篇探索性的作品,聚合着创作实践中太多的经验与矛盾,它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由于对作者创作背景及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的阙如以及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或者说也由于时代本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至今无法对这一作品的各个方面作出满意的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探索的尝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许并不成功,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篇非常优异作品的可能,她本身的种种矛盾实际上都在证实并说明着张贤亮作为一名秉赋非凡的作家的出色与独特之处。
第五节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在80年代初,高晓声小说以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著称,他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是当时有影响所作品。和那些反思小说一样,人物的生活道路与当代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事件。政策的关联,是作品的基本结构方式。
高晓声是专注于当代农民生活的一个作家。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作者的用意是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第六节 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造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后均退职,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品集有:小说集《张承志集》(1993);《清洁的精神》(1994);诗集《神云的诗篇》(1991);文集《张承志作品集》(1995);以及集外重要的长篇小说《心灵史》(1991)。
第七节 蒋子龙的改革小说
蒋子龙的改革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一篇反映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矛盾斗争的成功之作,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七月。作品通过电机厂厂长乔光朴在粉碎“四人帮”后重新上任,为改变该厂的落后面貌所进行的斗争,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在新的长征路上敢挑重担、激流勇进、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以冀申为代表的那种对待“四化”消极动摇、贪图安逸、知难而退,甚至刁难阻挠的错误态度和恶劣作风。整篇作品洋溢着火热的情感,闪耀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第八节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出版小说、散文、文论集二十余本。作品曾四荣获国家级文学奖,一次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但以《废都》为代表的后一种创作似乎并不成功。
第九节 路遥的小说创作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第十节 文化寻根小说
在1983年到1984年间,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围绕“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比起“伤痕”、“反思”小说来,带有“寻根”特征的小说,在思想倾向和价值故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暧昧。
由“寻根文学”作家创造出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大都生发于作家主体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其中有一些作家,倾向于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力量,以求达到对当代生存困境的解脱和超越,这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通过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了对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比如阿城,他的《棋王》、《孩子王》、《树王》都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里的人物便在与传统文化的相融之中,实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除了这类对人格境界的审美塑造,“寻根文学”体现出的另一种新的文学思维,即对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关怀。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等小说都带有这方面的探索意义。1、阿城的《棋王》,2、韩少功的《爸爸爸》、《马桥词典》。
第十一节 市井小说
列入市井小说的有:邓友梅、陆文夫、冯骥才、林斤澜和汪曾祺的一些小说。
1、邓友梅的写北京的小说引起文学界的注意,《话说陶然亭》、《寻找画儿韩》、《那五》、《烟壶》、《索七的后人》、《“四海居”轶话》等。在他的小说中,社会风俗的描写,是人物命运的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情节个人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冯骥才影响较大的中短篇小说有《雕花烟斗》、《铺花的歧路》、《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感谢生活》、《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冯骥才对“雅”和“俗”的沟通,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留下了诸多矛盾。
3、林斤澜的小说,有两大障碍:一是语言,一是结构。
要读林斤澜,得先过他的语言这一关。他的语言,单看一个字、一句话,都极讲究,下字精到,讲究炼字,炼句。但通篇初读下来,有时候让你觉得不知所云。就如汪曾祺所言“云苫雾罩,看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跳跃,他的语言跳跃,跳脱,节奏快。意虽相属,语却不伦。而且别人是一步一跳,他是三级跳;别人跳的是直线,他是“之字跳”!林老曾说,小说的语言不仅要表现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隐藏什么。这就有点玄了!——其实就是要富含暗示性。林老还说,写小说就是玩藏猫。——这才是打开他小说之门的钥匙。所以,他才跳跃,才“之字跳”(你想一想,小时候玩藏猫,不都是跑“之”字嘛),才隐藏。既隐藏,又得让你知道他是在隐藏!汪曾祺才说,读林斤澜的小说“费事”。
4、陆文夫的《小贩世家》、《特别法庭》力图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层底蕴,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美食家》是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1985年发表的《井》,是陆文夫继《美食家》之后的又一次创作高峰,他试图从民族文化心理多种角度考察社会生活。
5、汪曾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写小说,出版了《邂逅集》,1949到60年代没有写小说,1962年写了3个短篇,出了一个小集子《羊舍的夜晚》,以后又是一段空白。80年代初,60多岁的汪曾祺开新花,写了《受戒》、《大淖记事》等,并一发不可收,陆续出版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几个小说集,1994年,四卷本《汪曾祺文集》出版。重新写作的汪曾祺,半个世纪一以贯之,可谓风情依旧,这“依旧”就是他始终如一的非小说特质。汪曾祺既有乡土小说《受戒》、《大淖纪事》,也有写民风民情的小说,但都表现他熟悉的、经过他的情感、心智所沉淀的记忆。
第十二节 战争历史小说和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
1、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红高粱》
莫言1985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次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梁》,之后是小说集《红高梁家族》。《红高梁》系列以及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另一些小说写当代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如《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2、新时期的战争小说: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与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评。它们的主题走向,则可以说共同完成了对于“军人是人”这一命题的重新发现和正确表现。两部作品完成了对军旅小说对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突破。
第十三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文学中激进的实验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1、马原小说最大价值就在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先锋小说"带头人的马原,却认为自己是古典主义作家。他说自己是古典主义小说作家是因为他崇尚古典。古典小说的"经典原则"或说是"基础原则"马原认为就等于是"故事原则"。事实上各国先锋小说家基本上都以破坏故事、破坏传统原则为己任,而马原更愿意做的是提供更多可能性,"这可能因为我骨子里不是一个破坏的人,我是在建设,不是在革命。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2、残雪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主要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公牛》、《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等,她将现实和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
3、苏童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离婚指南》,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等,1987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出现时受到注意。他的小说多取材历史,对“意象”的经营极为关注。
4、格非更具有浓厚的“先锋性”。他的作品晦涩难解,出现被称为“叙述的怪圈”的结构。这在1987年发表的《迷舟》和1988年发表的《褐色鸟群》中就有体现。90年代发表了《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等长篇小说。
5、叶兆言以《枣树的故事》知名,他的《状元境》、《追月楼》、《半边营》等中篇,被称为“夜泊秦淮”系列。孙甘露1986年发表《访问梦境》之后是《信使之函》与格非的《迷舟》常被称为“先锋小说”在文体实验上的典型文本。
6、余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和1988年的《现实一种》才找到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河边的错误》、《鲜血梅花》、《古典爱情》是对传统的侦探、武侠、言情小说的消解,也参与了对于现实秩序的经验的颠覆。90年代余华在创作上有了变化,尝试了新的解决方法,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向新写实转移。
第十四节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次回归。但是和历史上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新写实小说淡化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当中那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色彩,力求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关注“元生态”的生活。而且在叙事方式以及文学气息上,都受到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影响。
  在以追求形式,讲究叙事方式和语言实验的先锋小说之后,或者是与先锋小说同步,出现了这样一些小说。其中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新兵连》,《塔铺》等等。这些小说从先锋小说的复杂多变的文本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纷纭繁复的语言实验当中摆脱出来,再一次将关注的焦点指向现实,而且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同,这些小说回避重大主题,忽视典型的社会人物和社会形象,拒绝宏大的主流叙事,而更多的是对社会下层庸庸生命的注目与关怀,尤其是对琐屑零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普通人在无奈与窘迫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挣扎与痛苦,揭示残酷而灰色的“元生态”的生活,以及表达最基本的欲望与希求。
1、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被称为新写实小说,与此后发表的《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称为“新写实三部曲”。方方1987年发表的《风景》在评论界反响热烈,这个中篇被当作“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2、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
3、刘恒创作的取材的领域比较开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和《白涡》可以看到作家对生存的基本欲望(食、性、权力等)的关注,并流露了人很难摆脱欲望陷阱的宿命情绪。
4、刘震云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他的《塔铺》、《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等侧重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或者说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刘震云的小说有对“哲理深度”更明显的追求。90年代先后出版了长篇《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和《故乡面和花朵》。
第十五节 女作家的小说
1、张洁的小说创作
张洁是领着一个“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而登上文坛的。其时是1978年夏天,张洁刚刚度过“不惑”之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年人。接着出现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争论甚多。
中篇小说《方舟》是张洁最富于个人特色的一篇作品,它以女性所特有的尖锐、激愤和性别意识,叙写了在社会变动和个人觉醒中的女性生存处境,敏感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奋力挣脱旧式的人身和精神锁链的同时陷于新的异化状态时所面对的痛苦、绝望和抗争等复杂心理状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张洁作为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形象的刻画。
《祖母绿》发表于《花城》1984年3期。从《方舟》到《祖母绿》表现了一种人生态度的达观。曾令儿在经过了深重的磨难后终于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座标,达到了与外部世界的某种和谐。但矛盾并没有消失——过去生活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曾令儿达到人生的一个高度,是以她的全部青春和幸福为代价的,她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永恒矛盾是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的地平线,尽管我们可以无限地逼近它。
《沉重的翅膀》在《十月》1981年第四、第五上连载。在《我为什么写<沉重的翅膀>》里,张洁谈到她的信仰,她说:“我非常严肃地做出了回答: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管我遭遇过许多冤屈,误解和困难,但如果我到浴室去洗澡,仍然会不由自主地走去关人家走开去搓肥皂而暂时不用的水龙头,要是我不关上那个水龙头,任它哗哗的白流,我连一分钟也受不了。说过了这些,也许人们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写《沉重的翅膀》。我明明知道,这景况和那拧水龙头差不多,可是我改不了。我就是这么造就出来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牛虻》、《钢铁是怎样炼出来的》这供给我们那一代人整个发育期所需要的养料、水分和阳光,非常的傻气。我要说的是,我所以写,是因为我对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还满怀着信心和希望,如果没有这点,我便不再写了。”
2、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王安忆(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人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调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任编辑。1980年曾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北京文艺》1980年6期)等雯雯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获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作品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为题材,表现其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以心理描写见长。80年代中期以后则着力于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恋”等。90年代以后开始追求新的叙事风格,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等为代表,她用现实世界的原材料来虚构小说,以小说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渐平庸的客体世界,营造体现知识分子群体传统的精神之塔。近来语言变化更为明显,由简洁而趋拥挤,如《长恨歌》等,对上海这个城市作细致入微的繁复的描绘。
3、铁凝的小说创作
铁凝(1957-- )已出版的小说集有:《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屋顶》、《哦,香雪》、《六月的话题》、《铁凝小说集》等,《玫瑰门》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各类作品16部(集),共300余万字。
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1986年以后,铁凝的小说明显地转向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反思,主题也趋向多义性,手法更富有变化,艺术上保持了以往的风格,笔触又向深沉、冷峻方向发展。《近的太阳》、《麦秸垛》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寻到这种转变的痕迹。
第十六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九十年代文学,是在许多前所未有的因素合力推动下发展的一个时期,自五四以来,我国文学就形成了关注现实,余时代主潮共生共荣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新时期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现实的忧患意识,不断在80年代十分明显而且形成的创作惯性也作用于9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主题之中。但与80年代所不同的是:90年代中国大陆的最主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并获得体制上的合法性。80年代初期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虽然是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但在当时,主要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调整,作家的生存方式以及作品的生产和流通,与国家机制仍有着密切的关系。1992年提出中国社会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文学体制的改革也作为一项文化政策直接提了出来。市场化不仅改变了作家的生存方式,而且也出现了作品自身与出版运作、广告宣传相配合而构成“畅销”热点的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文学作品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从写作、出版到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受到市场选择和干预的“集体”行为。
90年代文学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求与世界文艺思潮深入的一体化态势。90年代以来,在文坛唱主角的是许多“后”理论,如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我国文坛上土生土长的各种“后”新时期理论意向,这些都形成了90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80年代相比较而具有的独特性。
第十七节 90年代小说述评
时光悠悠,站在2000年的门槛上回首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长篇小说无疑是其中的一道特别绚丽的风景。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不但呈现出百花齐放式的多元化创作角度,而且确实出现了一批艺术思想含量颇高的佳作。虽然九十代的长篇小说创作承载了八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却突破了像《新星》《古船》《活动变形人》《金牧场》等八十年代长篇佳作的“问题”视角,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叙述角度、叙述方式与手段都显得丰富多彩,探索性的长篇创作也锋芒毕露。

宗教题材写作:由于汉语思想界对上帝隔膜已久,又缺乏对宗教的体验与信仰。故宗教性的小说创作在中国一直阙如。直到张承志的《心灵史》的出现才填补了一个空白。事实上张承志的《大坂》《九座宫殿》《残月》《黄泥小屋》甚至《西省暗杀考》,都是具有宗教情绪的优秀之作。而《心灵史》更是历史、宗教、文学的互相融合,它朴素、雄浑、磅溥、激情澎湃,以巨大的震撼让人敞开心灵,倾听从俗界平庸的人生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传来的声音,这是为信仰牺牲和受难的声音,是追求理想和人道、能抵达终极海岸的声音。另外北村的《施洗的河》以“沉沦与救赎”的主题呼唤信仰与宗教的降临。渴望聆听神的声音。宗教性的写作在长篇小说创作中是一个另类,也许宗教离我们还很远,很远。
现实问题写作:这是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写作中最庞大的一群,如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系列三部,邓一光的《我是太阳》、陆天明的《苍天在上》、王跃文的《国画》、张平的《十面埋伏》、柳建伟的《突出重围》《北方城郭》等,虽然这些现实问题的写作对现实生活、切入的角度较以前多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写改革,而是表现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但由于其题材的局限与读者的阅读期待,此类小说往往高扬主旋律的创作大旗,描写现实的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流于肤浅。现实主义创作在根本上是一种批判现实的写作,而不是美化现实。纵观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似乎还缺少直面社会底层的优秀创作。
历史传奇写作:在这个领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有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张笑天的《太平天国》、冯昭的《世纪之门》、刘斯奋的《白门柳》、唐浩明的《曾国藩》等。九十年代长篇小说对历史的书写走出了专写起义农民的模式,唐浩明、二月河等一批作者大胆地将笔触伸进帝王将相的天地。这并不是一般的写作对象的转移,它在深层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中奴隶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而刘斯奋则更突破了“寻找历史创造者”的思路,把目光投向了文人——历史思考者,《白门柳》的深入开掘,使作品成为中国文人心灵史的浮雕。项小米的《英雄无语》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突破。它把笔触深入到英雄的灵魂深处,通过对英雄人性的复杂描写,体现了一种发人深思的“审父”意识。
文化、寻根写作: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中期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进入九十年代,文化、寻根的长篇写作方兴未艾,代表作有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土门》《高老庄》、张炜的《九月寓言》、阿来的《尘埃落定》、刘震云的《故乡面与花朵》、李佩甫的《羊的门》、王安忆的《长恨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
由于“马桥之争”,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也因为“马桥之争”,评论家及读者过多关注论争官司的结果,而忽略了小说的文学价值与艺术创新。《马桥词典》利用一个个词条组织历史,树碑立传,这显然是一个罕见的实验。不难想到,在词典与文学之间抛出一条联结的索道,这需要不拘成规的想像力。可以说《马桥词典》向我们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心,同时也显示了小说的可能性。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重现历史的雄心,想像出了一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和故事召回白鹿原上已逝的时光。贾平凹的《土门》脱离了作者一贯的对都市的隔膜、排斥和对乡村的赞美、向往的情结,而对城市腐朽生存方式和乡村保守心态进行理智的双重批判。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在文化寻根题材上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也可以说是成就最突出的。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写作方式及其广阔无边的丰富内蕴。
女性主义写作:八十年代女作家的写作是以男人视角,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从小说的内容上根本看不出女性独有的特点。但到了九十年代,陈染、林白、海男、徐小斌等一批女作家向男性文化和男性叙事模式发起强有力的挑战。诞生了一批精致的女性主义文本如《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林白)、《私人生活》(陈染)、《羽蛇》(徐小斌)等,女性作家们以其枝繁叶茂的语言,用一种打破男性单一线形逻辑的女性发散性思维的表现形式,描述出经由身体而感知的隐秘的女性生命体验。一些特殊的表意代码,诸如有关女性的********恋、镜中之像、飞翔……等等也都在文本中凸显,显现出女性生命和话语的勃勃生机。可以说,女性主义创作是九十年代文坛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探索性写作:“探索性写作是一个歧义较多的词,从某种角度上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属此类。本文论述的探索小说是曾维浩的《弑父》、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童王一的《返祖》、东西的《耳光响亮》。《弑父》虚构了一个虚幻的故事,我们无法把现实生活作为参照的系数,无法调动我们自己的生活感受到阅读中去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我们很难用习惯的标准去判断它的对错、是非、正谬,平素正常的思维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时时受到了作者不言而喻的阴击。《日光流年》的写作采用了时光倒流的新颖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了作者创作手法的变化和独具的匠心,让人看到作为探索性的长篇小说在小说观念的审美和层面,显得别开生面。东西的《耳光响亮》其实是本土化的“嬉皮士小说”,由于写作手法简洁明快,使得青春和生活的气息朴面而来,让人回味再三。
九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匆匆一瞥,必有遗珠之憾。尤其是以六种粗陋简单的写作形式来划分丰富多彩的创作内容,无疑是一种冒险之旅。但在“冒险之旅“中却蕴含了阅读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或许也自有其价值吧。
1、,陈染、林白
九十年代,陈染、林白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创作出发点,在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和《一个人的战争》里,从孤独意识、躯体觉醒、女性情谊等方面呈现女性自我,挖掘个人经验,讲述了女性丰富独特的私人生活,对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2、徐坤的后现代主义小说
徐坤,女,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198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1992年开始小说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199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小说散文集十余部,代表作有《白话》、《先锋》、《热狗》、《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厨房》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语。先后获得《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评选的优秀小说奖,1998年获首届“女性文学成就奖”,2000年获首届“冯牧文学奖”,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其他如中篇小说《白话》《沈阳啊沈阳》《如梦如烟》,短篇小说《鸟粪》、《遭遇爱情》等。其中《遭遇爱情》获第七届百花奖。 
  今年,徐坤的工作单位从长安街东边换到了长安街的西边,从社科院文学所调到了北京作协。作家出版社在5月推出了成为职业作家的徐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你两周半》。她笔下的爱情,从《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到《爱你两周半》,似乎越来越“短命”。近日作协为这部发行了6万册的长篇小说举行了研讨会,与会的评论家们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徐坤笔下爱情的短命理由。
3、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
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两年时间里,如此地被人们阅读、关注、讨论,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是非常丰富的,而它所透露出来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王小波为许许多多的人们深深地喜爱着。
《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文学作品的精华,按逻辑来判断顺序,《黄金时代》是写给生命中最青葱的岁月,《白银时代》则记录下作者对未知世界的憧憬,而《青铜时代》刻划了王小波一路走来的脚印。
4、张炜的《九月寓言》
 山东籍青年作家张炜生于1956年11月7日。他于198O年从山东烟台师专中文系毕业,同年开始发表小说。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先后获1982年和1984年中国作协优秀短篇小说奖,《秋天的愤怒》获中国作协优秀中篇小说奖。自《古船》于1986年发表后,陆续又有长篇小说《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如花似玉的原野》、《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作品问世。
(1)说不尽的《古船》
 《古船》是张炜用心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所描述的,果然是深沉厚重悲壮动人的故事,其中关于土改,更不乏惊心动魄的画面。它所具有的悲剧美,令人回肠荡气,感慨良多。读这样的长篇小说,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呼唤。我们有值得自豪、骄傲的光荣历史,也有悲惨、辛酸的民族苦难史,滴着血、流着泪的历史。小说以其强烈的现实感、深厚的历史感和未来意识给人以感染和启迪,使我们面对复杂、艰难的时势时,仍能看到希望。总之,我打心眼里认为,这是一部真实感很强,塑造了一些内涵丰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具有开拓意义和史诗品格的大作品。
  (2)撼人心魄的《九月寓言》
《九月寓言》是张炜的巅峰之作。一群人不停地行走,不断地寻找。他们看似漫无目的,却又一次次地拒绝,拒绝着生命可承受的轻与不可承受的重,莫名而又固执地拒绝着一切。始终有盏灯亮在遥远虚无得不可及的地方,他们想在茫茫的黑暗中寻到哪怕是微渺的一丝光明。生命中的激越之爱、相濡之情便是这光与亮,让我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平淡如水地走过。瞬间与永恒,凝固与流动,刹那间融为一体。
这是一部寓言化了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不啻为人类群体走向的最为生动与具体的诠释、注脚。智慧的读者可能会隐隐约约感到一种隐藏于作品深处的体系,一种类似于能为“家园”遮风挡雨的情感护罩,模糊难辨却又分明存在,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很难用言语来传达的深意,每个人只能独自去面对生命中的绝望与希望,默默体味人世的沧桑与温暖。张炜便是守护着情与爱的家园,不断流浪着的拓荒者;恰似他笔下的人们,不断地询问着: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每一个真实生活着的人,又何尝不该如此?
5、陈忠实的《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陕西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幅中国农村斑澜多彩的画卷。约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从清末民初写到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两个历史阶段。在这半个世纪中,国共两党从联手进行反封建斗争到兄弟分裂争斗,再到联合抗日和抗日战争胜利后长达三四年的人民解放战争……这中间的艰难曲折、残酷惨烈,真有写不完的故事。而陈忠实就把这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生活浓缩地化为渭河平原上白鹿原这个村镇里一个家族两代子孙的矛盾纠葛和恩恩怨怨;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血雨腥风,剑拔弩张,翻云覆雨……家仇国恨错综复杂,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在作者精心结构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振聋发聩的人生活剧。

[ 本帖最后由 辋川之夏 于 2010-3-23 20:2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kjckjc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07

    帖子

    840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64
    K币
    376 元
    注册时间
    2008-6-3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20:21 | 只看该作者
    文学史知识量很大,很好的方法是看完一章后对着目录去复述知识点,或者在脑子里过知识点

    但是笔记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做好笔记,方便冲刺的时候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107

    帖子

    840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64
    K币
    376 元
    注册时间
    2008-6-3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20: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方法是老师教的,挺好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36

    帖子

    90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512
    K币
    391 元
    注册时间
    2007-2-9
    地板
    发表于 2010-3-24 15:56 | 只看该作者
    咳。。。好东西得顶啊~~~~~~~
    很全很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31

    帖子

    283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30
    K币
    253 元
    注册时间
    2009-5-15
    5
    发表于 2010-4-5 16: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资料真的很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4 元
    注册时间
    2008-9-5
    6
    发表于 2010-8-6 00:44 | 只看该作者

    ~~

    请问在哪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2

    帖子

    43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138
    K币
    294 元
    注册时间
    2010-3-11
    7
    发表于 2013-5-22 08: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资料很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7 元
    注册时间
    2013-6-4
    8
    发表于 2013-6-7 11:39 | 只看该作者
    跪谢学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0 元
    注册时间
    2015-7-30
    9
    发表于 2015-8-28 23: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

    帖子

    3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36 元
    注册时间
    2015-4-23
    10
    发表于 2016-3-9 16: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 08:27 , Processed in 0.077484 second(s), Total 21, Slave 21(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