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213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笔记课件] 社会学专题2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1

帖子

11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72
K币
42 元
注册时间
2008-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协调的、均衡的过程。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社会冲突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运行也不是行动者单纯被动地服从“社会安排”的过程,而是在既定的结构框架内自主地追逐自身利益与目标的过程。社会冲突与失序,正是导源于行动者之间对自身利益与目标的这种自主追求。艾森斯塔德通过将冲突论思想引入到功能主义框架中来,对功能主义社会过程观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帕森斯早期的著作很少涉及社会变迁问题,这使得人们批评他不能描述和解释社会变迁过程。帕森斯晚期与其支持者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了对社会变迁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分化理论”的功能主义社会变迁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点是:(1)认为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是社会分化,社会变迁的基本趋势是不断地从功能重叠的简单结构向功能特化的复杂结构演进;(2)提出推动社会分化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功能需求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性压力,认为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功能需求,当这些功能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时,就会对社会结构产生一种压力,迫使社会创造出一种更为有效、更为分化的结构安排;(3)认为社会分化的结果是不断提高社会系统的效率和效力;(4)认为社会分化过程包括分化、适应性增长、包容和价值概括化几个基本环节,等等。
然而,这个最初的分化理论又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新的批评。人们指责它:(1)关于社会分化是社会变迁基本形式的说法过于空洞抽象,缺乏对变迁过程的历史与经验的专门分析;(2)对社会变迁动力的解释过于简单,未能对卷入社会变迁的具体社会群体的作用进行考察,也忽视了权力与冲突对变迁的影响;(3)认定分化必然导致系统效率与效力的提高,这点值得质疑;(4)对现代社会的状况过于乐观,与整个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样内在地具有保守倾向。
当代的新功能主义者们试图在坚持分化理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分化理论。主要指向四个方面:
1.扩展原初分化理论模型的经验范围,通过发展出一些与社会分化的“大趋势”相背离的变迁模式来补充它。如鲍姆和莱切尼尔等人指出:“逆分化”(dedifferentiation)现象,即拒斥社会的复杂性而促使社会组织朝着较低分化水平的方向变迁,如“原教旨主义”运动等,在现代社会,“逆分化”现象多数是作为一种对现代化不满的结果而出现的。钱帕基等人则提出了“不平等的分化”的概念,用来表示不同的功能领域或制度之间在分化的速度与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现象。柯罗米等人又提出了“不平等的分化”(uneven differentiation)指某一制度部门或角色结构在不同地域之间分化速度与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斯梅尔塞则提出了“受挫的分化”(blunted differentiation)这一概念,用来揭示某种分化过程受到阻碍这种现象。
二、超越对分化的纯系统论或进化论的解释,趋向于强调偶然性,具体群体以及社会冲突对分化过程的影响作用。分化不能被理解为对结构性压力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一种反应,也不能被理解为系统内在固有的趋于更高效率的一种冲动。社会变迁过程是由具体的社会群体来完成的,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具体群体的动员、群体关系格局以及群体内外冲突等因素的影响。艾森斯塔德还提出了“制度提倡者”(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的概念;认为结构变迁的发生以及它采取的特殊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也被制度提倡者的活动所形塑。艾森斯塔德又提出要重视精英群体对结构变迁的影响。他认为精英活动是制度化的一个相对自主的方面,精英的活动与眼先以及精英之间的冲突对结构分化的形式与方向等有直接的影响。柯罗米还提出了“制度追随者”、“制度保守者”、“制度迁就者”等概念,认为结构分化直接受到这些群体之间相对力量及冲突的形式与过程的影响,等等。新功能主义者们试图以这种突出利益冲突在结构变迁过程中之作用的“利益模式”(interest model)来补充过去那种单纯强调结构压力导致变迁的“压力—分化”(strain-produces- differentiation)模式或“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ving model),把个人与群体的能动作用、利益与冲突等因素导入分化理论,使分化理论更具现实解释力。
三、增加社会分化结果的可能性范围。承认适应性升级只是社会分化的多种可能的结果之一。效率的增长与整合能力的提高是传统分化理论认定的两个主要社会进化结果。新功能主义者们则普遍认为,效率的增长与整合程度的提高只是理论上与经验上的可能性而非分化过程的必然产物,他们拒斥分化会自动增加系统效率与整合程度的观点,指出社会分化的结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亚历山大提出功能性的分化和相对自主的亚系统及精英的出现会促使现代社会冲突数量的增加,但同时也会缩小冲突的范围。斯梅尔塞等人指出分化出来的制度为各群体提供了重新组合的新的利益基础。芒奇则对“整合”的概念进行了补充,相出各个分化的亚系统之间除了以帕森斯曾经提出的“相互渗透”的形式发生相互关系之外,还存在着其它不同的关系形式,如相互调节、相互孤立、单方面的控制等等。所有这些对分化之后果的重新探过都对传统的分化理论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补充或修正,提高了分化理论在预见分化结果方面的灵活性。
四、改变原初理论“价值无涉”的形象,用一种明确的“批判主义”态度取代原来的对现代社会的乐观主义态度。针对功能主义的反对者关于功能主义及其分化理论内在地具有保守性这种诘难,许多新功能主义者都试图刷新功能主义及分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形象。例如,亚历山大承认社会科学中的每一种理论视角都包含着一个意识形态的部分,它自动地来源于该理论视角的预设、理论模式和经验命题,他和博里库德等人认为功能主义的意识形态承诺不是社会稳定和系统均衡,而是个体自主性,任何威胁到个体自由的制度安排都应该受到批判或攻击。苏里和古尔德对现代社会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批判态度。苏里认为现代社会一方面受到政治与经济寡头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受到被绥靖的消极公民的威胁,提出要用自治性的社区或社团来重构现代社会;古尔德则强调现代社会产生的压力只有通过财产关系的转变才可能被缓解,等等。
简要评论:新功能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就将功能主义理论朝着一个新的、更具“多维性质”的综合性理论方向推进而言,新功能主义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亚历山大等人对行动理论的重新阐述中,从罗西、芒奇和艾森斯塔德等人对结构理论的补充与修正中,从芒奇和艾森斯塔德等人对社会过程的重新刻画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到新功能主义的“新”意所在。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新功能主义者们的努力,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空间确实被大大地加以招展了。关于行动过程是一个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建构过程以及行动过程是一个策略性的理性选择过程的思想,关于社会结构不是一种完全外在于个体行动的既定存在而是一种不断被人们的行动所建构的未定存在以及社会结构是一种利益——冲突结构的思想,关于社会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群体冲突过程的思想,关于社会变迁并不必然导致于结构性的功能迫力而是导致于群体冲突以及社会变迁的结构并不一定是系统适应力与整合度的提高的思想等等,与功能主义关于社会是一个有着自我功能需求的相对独立的有机实体的强调似乎可以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功能主义社会学不再以一种只重宏观不重微观,只重合意不重冲突,只重客观不重主观,而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将所有这些对立的要素都包容于自己的理论框架当中。获得了一种崭新的面貌。
尽管有以上这些进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他们大都承认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在许多实质性的具体讨论中,它们仍更多地侧重于探讨如何重新解释结构对行动的约束作用,而对于人们如何通过行动来建构社会这一点却仍然缺乏足够的说明;尽管引入了利益关系与群体冲突的概念,但它们仍然被认作是功能关系和系统运作过程的伴生物,而不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与过程,尽管承认分化理论的种种不足,但分化仍被视作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等等。这些缺陷不能不使新功能主义者们的理论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阻碍他们的进步。
第三讲   结构社会学
结构主义:60年代初期形成的一个流派;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主义思想来源广泛。
一、结构的意义
结构是一个有序的要素排列——因为结构社会学特别强调结构的组成部分,结构是有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结构是对外界事物的分析是一个整体的集合的描述。结构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要素间的排列与互动。
结构:(1)结构就是关系;(2)结构就是包含的各种要素的组合;(3)结构具有功能。
结构分析问题以个体和个体单位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一个个体与另一个的关系。
结构的形式是不变的,但他的内容不同——结构社会学类似于几何学,社会被视为个人的互动,结构的社会学在于对互动的描述。
结构社会学的意义在于他注重社会形式,从内容中抽象出形式,并不意味着形式和内容是不相干的。结构主义者喜欢构造系统,构造形式。
二、社会结构的“心象”(形式)
结构社会学对结构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如:(1)结构是指行动者未认识到的组织性;(2)结构只不过是否按个体组成的网络。这种理解的分歧形成了“弱结构理论”和“强结构理论”。
1.作为位置的结构——社会结构描述的是个体的社会位置(弱);
仅仅研究结构的存在对个体的影响,称为“弱结构理论”。注重对个体的结构分析,而且是对整体的结构分析(只说差异,不排列,不说明相互关系)。
2.作为角色的结构——结构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关系模式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社会关系的组成方式不是个体范畴而是角度的扮演者。(弱理论)
角色总是蕴含着某种关系。角色可被视为期望行为的组合,期望规定着行为。
角色结构理论——表明了可容忍的选择限度——可容结构。
3.作为组织的结构——主要是从结构关系模式上来分析问题。(社会关系模式是可见的行动者的关系,而结构关系并不能从社会互动中直接看到,不依赖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存在)
我们对企业的研究通常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作为组织的结构在于限制社会关系的范围,他不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而是研究组织中决定组织行为方式的变量。
4.作为分布的结构理论——各种角色和位置是怎样在社会中分布的。注重社会联系(社会合作)和社会过程(社会流动)。
通常会用“异质性”(是分布结构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同质性”。
5.作为网络的结构——分析单位是网络关系
社会网络是个体的集合。一个个个体是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个体的行为是由他在网络中的位置来决定的。默雷诺提出了“社会网图”的概念,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注重个体,强调个体的决策。
这种理论通常用矩阵的形式来研究。——研究相互之间的变量关系。
布劳——位置的平等
        强调社会的位置是开放的。
资源、资本
寻求以下三方面答案:
(1)一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他的影响(霍曼斯的理论);
(2)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3)一个网络对另一个网络有什么影响。(布劳)
目标和网络的位置的关系
一个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
网络决定了行动者的资源的流动;
社会权力取决于行动者支配的网络中的资源。
网络中的位置,社会整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处于中心的行动者比处于边缘的行动者的权力要大。
网络的开放程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封闭的网络中个体是相互理解的,网络中的交换较多,而网络间的交换不多,多网络外的资源的占有较少;
网络的开放与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消极);
秘密的社会结构(黑社会)——与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很密切
等级制度很严格,秘密的网络结构,威胁整个的社会网络。
强结构理论与弱结构理论都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强调结构对人的作用
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意识对行为与结构的影响。
注意非理性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讲   象征互动论
一、象征互动论的理论沿革(历史)
布鲁默(1937)首创“象征(互动)”术语表明了理论的独特之处。关注社会互动的性质、质量和过程。而不是研究社会的原因和社会的结果。
红旗代表了一个民族,标志着民族的气概与地位。
互动是极其有序的;互动有序期的过程;人们对遭遇的人所做的反应。
1.互动者在相互接触的时间内,双方都看对方的反应来做出反应。
2.行动的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从社会本质看,这一行动的意义由一系列的观念组成的。社会是由行动中的概念组成(将社会的本质放在心理层面)。
3.任何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互动双方的行动的意义和目的相当清晰。社会学家应该理解这种情境和遭遇。
第一代人:奠基和开拓者:库利、托马斯、米德
第二代人:继承和发展者:布鲁默(集大成者)、库恩、戈夫曼、特纳
库利:继承了詹姆斯的思想——“自我”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来研究)——自我是他人意识的反应(个人、群体、组织、社会、国家)
人有了“我”的意识后,也产生了他人的概念——实质上讲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个体观念的感知都是通过“心”去体会的,提出了“镜中之我”。
自我的一切行为无不受他人的影响。“初级群体”的概念,是社会的根基。最亲密的关系形式,面对面的互动——结果,合作形式完成。“我与我们的意识”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托马斯:他对人们的行动如何受到境遇的影响进行调查,注重对“遭遇”的解释来阐述人们互动的结果。
提出“情景定义”,这一概念。
米德:三大假设:(1)实在世界只有以象征的形式存在;(2)社会实在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对他的新知觉的感受;(3)世界客观性的变化能够看清他、改变他。
知识在改变人的命运过程中的作用。
二、“象征互动论”的象征概念
1.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
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进行探讨。强调人类世界固有的本质——就是象征(或说符号)。
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
    贯通意识
人——————自然
      象征
象征——象征化的行动是创造性的,使我们认识的对象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贯通意识。给定的自然是不具有意识,但我们通过象征,给其意识,使自然界具有了意识,无秩序、无感觉的世界变得丰富。象征与符号就是一种意识。
人与自然的互动
象征模式就是人与自然的交往模式
(1)象征模式就是我们反思世界的工具;
(2)象征是构成世界的工具;
(3)即社会生活模式。
三个命题都是在意识的层面来说的。
实在
人————自然
人————人
预先设定了情景,即实在也即标签。象征通过实在来表现。
米德:对象之所以对我们存在,是因为我们注意他,我们之所以注意他、创造他,是因为我们具有某种意向。这些意向决定了对象具有的意义和不具有的意义。
       符号
象征   语言
       外观象征
每一类象征都是一种代码。
通过观察象征代码来获得事物的意义。
2.境遇定义
即人的一种能力,人能把境遇定义成实在的意义。境遇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构成实在的能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经验及符号经验做出行为反应。
(1)是象征把有序和贯通意识给予的一种能力;
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实际我们知道发生的事情更重要——根据所感知的东西做出反应;
(2)托马斯
境遇一般较模糊,因参与者的观念而变异
行动者使用各种各样的信息去理解境遇,所占有信息的变化将影响境遇的定义。
境遇定义产生于人们的目的,定义一经做出就会影响社会行动。
境遇是构成实在的过程。
(3)怎样学习和理解适应境遇。
通过社会化的形式理解境遇。
三、能动力量(沟通何以实现)
1.反省性(即象征互动的形式)。
人是能反省,能超脱。
人能够评价自己的行为,能够评价他人的行为。
米德:反省思维是人使用象征的独特能力,反省能力表现了个体的成熟。
2.自我概念的提出
自我是一个过程——由不可分割的两部分组成。主我、他我。
主我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冲动性,具有意识流的特点(间接积累的)
主我可以预见和打算未来的事情。
主我善于反思。
3.自我呈现
一种表现——给他人一种印象——是由他人操纵的——要呈现一个符合他们的自我。
四、象征互动的过程
1.角色
社会互动是一个过程,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象征互动的每一个片断即行动都是暂时的,不断的变成其他的东西——改造与创新
社会行动不是先前行动的结果,或者说这一行动不是下一行动的原因。应被看成是过程(而非一个事物),是一个动态的。理由有四个:
(1)角色具有“期望”的解释,他是一个无视、操纵和改变的期望,而不是占有的社会性的地位——他与规范相联系。
(2)典型化(角色“典型化”是行动者的行为倾向)——模仿在扮演某一个角色——进而显示出角色与角色的差异性。
(3)支配角色
行动中的人总要选择一个行动路线(主观),实质上他是被客观对象所支配的,可以不断的进行修改,从而具有了创造性的特征。
(4)角色具有能动性
角色的训练;角色反思;角色修改性;技术性
改造与创新
2.结构——角色结构是不断变化的,人的角色具有多价度(所以结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决定了行为的复杂性——行为具有了固定性、严密性——合作——行为成效——角色利益。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研究角色,是典型的微观社会学。

第五讲   理性选择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术语
1.理性选择理论
运用经济的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理论,强调最大限度的获取收益,是作为“理性人”的社会行动者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微观意义上的个人的行动与结果,对于他人的影响与客观意义上的个人的结合都起着支配作用。
2.理性人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趋利弊害的。尽可能的以最少的成本投入,争取最大化的效用。
3.机会成本
以同样的资源做另外一件事情,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好处,或者做出一种选择必须放弃另一种选择的代价。
4.交易成本
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易中达成各种和议的花费。
二、理性选择理论的学术渊源
纵向: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
(美)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学术渊源
经济人、理性选择
(法)凡尔拉斯《经济学原理》,1874年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
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标志性著作。
共同提出“边际效益理论”。亚当•斯密《国民财产的性质和原因分析》,提出看不见的手,使其生产的价值能够达到最大。
建立在“个人主义”的行动理论上。个人主义包括企业和个人。
背景条件下
个人的偏好;资源的总量;社会制度;技术;知识的信息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假设:
(1)人们总要选择为其带来最大利益的可行方案;
(2)对各种选择方案进行比较时不发生自相矛盾。
围绕以上两个基本假设产生“经济人”的概念
贝克尔:经济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涵义
第一阶段:研究生产资料的消费与结构——“经济人”注重的是以什么手段使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消费;
第二阶段:研究商品、注重货币的交换关系——“经济人”算计的是交换的平等性;
第三阶段:研究人类的全部行为与社会的全部行为关系——“经济人”(社会的全部关系变成了经济关系)。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建立在“理性人”和“资源稀缺”假定的理论基础上的。理性并不等于清醒的有意识的计算,而是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使自己的行为最大限度的符合追求的目标。
“理性人”的标准是客观的,同时强调主观标准,强调个人具有偏好。
自我理性不能等同于自利。
自我利益不能排除他人的利益,强调自我的同时强调合作,最大化是相对于成本消耗来说的。
“资源稀缺”:除了金钱、土地外,还包括时间、信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四大基本假设
(1)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与传统社会学理论不同,他不是具体解释人们行为的理论,而是解释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功能的关系的理论
从结构上看,理性选择包括行为者和系统两个层面,注重从行为者的层面向系统转变。
转化的动力:内在性(自身的资源条件)——作为个人主义的理性行为
            外生性     统一于社会结构之中——合作
宏观的社会中,稳定的社会结构
个人的选择是在确定的条件下进行选择的。
(2)行为者的最优化原理(效用、目的)
追求个人行为效用的最大化,是行为者的目标。
(3)社会优化:
(4)社会均衡:(纳什均衡——所有参与者最优收益的战略组合)。
a. 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通过个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进行交换;理性选择:强调个人对控制资源的放弃而获得利益,转让给社会与他人。这种放弃容易造成社会均衡的失控。
b. 新古典经济理论是对基于内生性的假设,注重对固定的社会资本的分析。理性选择强调对外生性资源的分析,强调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社会资本的变化。
c. 新古典经济理论,注重对权力的研究。理性选择理论注重权力的来源,而不对权力本身感兴趣,权力的来源与分配有关系,权力分配不均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
行为的等级制度与社会
d. 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把市场制度作为预先假设的东西而存在。理性选择理论:把制度看做是一种外生性的东西,是行为者和社会系统的中介。(制度结构)
经济的分析方法(机会成本、交易成本、外债性)。贝克尔(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分析)、家庭理论。
四、经济分析方法
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
1.机会成本
以同样的资源做另外一件事情,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好处。核心事项:代价问题。
2.交易成本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达成和议所花的费用。
3.外债性:运用社会成本的分析,反应着正外债与负外债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收入之间的差异性。科斯创立了法律经济理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和社会成本理论。经济分析法即:机会成本      两个理论的综合。
                                交易成本
科斯:《企业的性质》,华夏出版社,运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从事什么活动,是现代企业家必读的一本书。
内容:(1)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他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容许某种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市场、运行成本。
(2)企业规模的极限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3)交易成本的实质就是效益的最大化。《组织行为学》、《企业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成本问题》。谈到交易成本与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的关系。
把一般化的概念变为现实,运用交易成本的概念来分析法律制度。任何一个法律制度要坚持公正与正义的原则,通过交易成本分析,法律制度也应有效益原则。
人们在选择任何制度安排的时候,都要比较不同的经济效果;对制度安排的成本进行计算;在总量上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五、介绍贝克尔的关于《人的行为的经济选择》
代表作《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家庭论》、《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理性选择理论的最早的例证。
观点:
1.以多种用途为特征的资源稀缺情况下,产生的资源分配与选择问题,均可以纳入经济学范围,均可以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三个假设:(1)经济人的假设:(2)市场均衡假设;(3)偏好稳定的假设。
经济人追求最大利益,最大效益动机的基础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
效益最大化的过程是人的偏好的满足,基本的偏好决定了偏好类型,他是稳定的、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偏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资源,而资源的分配是通过市场进行的,所以市场能有效的调整参与者的行为。
2.人类的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的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人类的行为是错综复杂的。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都是通过积累适量的信息和其他市场投资要素,他们使其资源源于稳定偏好的效益最大。
3.经济分析方法渗透着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
他的理性选择理论总是要以最佳的资源配置获取最大的利益。
社会要提供充足的资源供应与选择
崇尚自由主义的经济人假设
4.(歧视现象的经济研究)经济方法研究非经济问题、种族歧视、妇女歧视、少数民族歧视。经济上的不平等就是歧视,歧视是人们的一种偏好。
“劳动市场模式”
(1)首先从收入的差距入手(与民族和性别相关);
(2)收入的变化(工作时数与边际生产力)歧视;没有歧视存在,只是双方的交易,则歧视会大大减少;歧视现象增加歧视者的收入,被歧视者收入减少。
(3)购买歧视,与价格密切相关,与收入相关。
在劳动力市场中,歧视者总是主动的,而被歧视者总是被动的。歧视者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三、贝克尔关于犯罪与惩罚的经济分析
犯罪与惩罚的经济成本。用几何的精确性来研究犯罪与惩罚。
1.理论的贡献
(1)前提:绝大多数犯罪分子都是神经正常的,有理性的,因而他们决定是否犯罪,有两个前提:(1)考虑被抓的可能性;(2)如果被抓,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1)(2)——计算成本(受益——负收益)。
因为两者都是可能的,所以犯罪不可杜绝。
(2)将犯罪看成一项活动或是产业;
(3)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行为是最优化的方法(方式);
(4)法律执行的资源(资本)——惩罚模式——建立在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提高犯罪的成本。
2.犯罪与惩罚关系模式
(1)犯罪的数量与违法成本之间的关系;
(2)违法数量与量刑之间的关系;
(3)违法逮捕与定罪数量,与警察、法庭等公共支出的关系;
(4)定罪数量与监警或其他形式惩罚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5)违法数量与用于防护的私人支出的关系;
对付犯罪行为是各种支出的优化。
囚徒——困境——博弈模式
讨论:犯罪分子通常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一个风险计算;公共政策可以使犯罪分子一直靠量犯罪的成本。
3.最优化的罚款
既能保有资源,既能惩罚罪犯,又能补偿社会,而且有利于定罪的可能性,与惩罚措施的最优化价值的决定,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四、贝克尔的家庭理论
1.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包含要素:(1)资本资产(储蓄);(2)资本设备(耐用品、日常用品);(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储存、开发、管理)。
时间货币:技能、都是生产要素——含产生联系效用——家庭生活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将三大要素有效配置。
家庭为什么能绵延长存——家庭的分工所促成的效益最大化造成的:(1)分工;(2)经验技能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5.婚姻问题: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所担负的成本时。人类的婚姻高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
婚姻市场
6.对生育子女问题的看法
避孕知识的增长,大大拓展了决策的范围。
多胎——决策——间隔时间(子女的教育问题)
多育——决策——选择发展方向。
五、贝克尔的人力资本
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经验分析
1.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资本
人力资本:因为对人的投资形成了人力资本。这些投资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收集价格、收入的信息等形式,人力资本的投资。
2.包括正规教育:人的智力、体力、健康状况、知识、技能都属于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投资受什么因素影响,受货币和消费的影响。
4.人力资本的开发
任何一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效用总是大于目前的投资。
教育: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性的投资,能够得到均衡的——
投资的收益效率。通过收益效率来调整投资的不足与过剩。
教育的预期收益如果低于投资,则弃学从商。
因此,提高教育的收益率是普及教育的关键。
健康投资,不仅是社会保障活动,而是生产性的投资活动。
现代人的时间价值观念,时间是金钱,分析健康收益的年龄,把其他各项的资本归纳成人力资本,提出投资的收益效率,调整投资。
六、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1.在“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的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利己主义,一种态度是利他主义,建立在消费需求理论的基础上。
2.利己主义的选择是市场行为所必需的(人的行为、人的相互作用)。遗传物质的各个参数。
利他行为——以社会生物学为基础,可以通过遗传解决。
利他主义行为存在于——生活共同体中,有亲缘的关系——亲近原则,并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而必须在一个亲密关系的群体中。利他主义在市场中是罕见的,但在家庭是非常普遍的,这是因为利他主义没有什么收益,而在家庭中可以抵制突变,分散风险。利他主义对家庭由——,社会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人类社会是在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交互中发展的。时间的价值越高,利他行为越少,降低时间费用,则利他行为较多。
“实际上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不仅仅是人性的问题,而是经济问题”。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范式。
社会过程的随机模式。科恩的“范式”——科学家在某一科学领域内达成的共识和理论。共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是一种潜在的知识框架。
一、科尔曼的主要贡献:两种模型
1.对不同系统的同一种行为进行样本分析或在同一系统内在特定时期的不同行为进行样本分析。这是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2.强调检验系统内部的分化过程,在方法上通常是采取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社会过程的随机模式。
基于一个社会内部的,把个人与社会放在一个共同体中。
个人行动的原则为基础,由微观到宏观,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对个人行动的主观理解,研究个人行动的目的。个人的目的为基础作为自己行动的原则。
个人的目的性
(1)个人行动的目的性,寻找各种行为的内在的动机;
(2)个人行动的选择(与目的合理性相联系),追求最大效益为目标。(过程)
二、(在微观上)将个人的行为目的的六种结合方式
1.个别行动者的独立行动给其他行动者造成了某种外部影响,改变了其他行动者面临的激发行动的报酬结构;
2.两个行动者的双边交换;
3.双边交换扩大为市场竞争;
4.集体决定和社会选择;
5.相互依赖的行政结构(正式组织的建立);
6.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集体权力的建立。
人类社会组织的变迁:原始的法人组织向家庭和社区转变。
社会过程理论——社会交互作用的理论
小结:对理性选择理论的评价
1.是社会学理论的新的视角
2.不足之处:过分的扩大了经济利益的作用,对不平等的根源作了歪曲的分析。理性选择苛求理论的完美性,导致理论的自我检验性很差,现在理论已经较为成熟。
对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的比较。
用理性分析的角度,分析家庭劳动是市场的还是私人的,是精心比较的结果,考察家庭劳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望对各位在奋斗中的学生有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2 收起 理由
    bati-argentina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8 元
    注册时间
    2010-3-28
    沙发
    发表于 2010-8-19 17:06 | 只看该作者
    xie xi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

    帖子

    8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30
    K币
    52 元
    注册时间
    2014-5-31
    板凳
    发表于 2014-5-31 08: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33

    帖子

    160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16
    K币
    144 元
    注册时间
    2014-4-9
    地板
    发表于 2014-6-8 09:5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336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100
    K币
    236 元
    注册时间
    2014-4-22
    5
    发表于 2014-6-8 10:24 | 只看该作者
    可惜不考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4

    帖子

    7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70 元
    注册时间
    2014-3-5
    6
    发表于 2014-6-8 17:3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灰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4 05:29 , Processed in 0.051870 second(s), Total 12, Slave 11(Usage:7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