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84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哲学] 转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

帖子

7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5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08-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套西方哲学史教材之比较

一、 关于西方哲学史的教材(原发于你来我往论坛)
     西方哲学史我读过四种教材。
    第一是南开大学出的〈欧洲哲学史》,冒从虎主编,上下册。这套教材是年代编写的,我觉得明显地显得陈旧,带有很重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套书的好处在于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主要概念都解说得比较清楚。我第一次读哲学史就是读的这套,我觉得这套书作为入门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觉得这套书有很多不足。书中的康德哲学部分,显得较为薄弱,可能受当时学术研究条件限制,其康德哲学主要根据《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来讲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讲到,而且我认为有些地方有误解。(这本书有修订本,没读过)
    第二,是苗力田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新编》。这套书是90年代出的,由人大的泰斗集合多人之力编成。我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编得比较仓促,因为感觉读起来某些地方文字硬硬的,甚至于会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不通顺。但是,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内容广而深。尤其德国古典哲学部分,我觉得写得很好。
    第三,是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这是近几年新出的,因此首先的好处是,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它基本上是就哲学讲哲学,哲学之外的东西讲的相对比较少一些。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广而深,基本上各个部分都写得很好。
    第四,是全增瑕主编的《西方哲学史》,我为了考上海的学校才买的,只买到了上册,下册只有朋友复印给我的康德、黑格尔部分。这套书看起来巨厚,很吓人,但其实每页字比较大,内容其实和其他几本书差不太多。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从下册还包括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部分。不过看到德国古典哲学就可以了。现代西方哲学部分看刘放桐的那本。全的这套书也是80年代编的,可是现在仍然在用,说明这套书是编写得相当不错的。读过之后,确实如此,文从字顺,对各种理论、概念的解说都相当清楚。
    读过四套之后,我的体会是多读几套哲学史教材还是有好处的。一方面,每读一次,都会加深哲学史的印象和理解;一方面,有些哲学家的思想相当不好理解,如康德、黑格尔,看了A书不懂,也许再看了B书,结合A书,也许原来A书中看不懂的现在就可以看懂了。尤其是黑格尔,不同的书讲法很不一样。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比较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套教材
承接上次的话题:几套哲学史教材之比较。上次谈过我读过的西方哲学史教材,现在讲《现代西方哲学》的教材。我读过三套,一是刘放桐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大部分学校都以这本书为参考书。二是南开大学出版的《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李国山、常建主编。三是赵敦华的《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1,刘放桐这本。这本书重版多次,好象所有考现代西方哲学的,都以这本书为参考书,这本书的质量是无可厚非的。这本书很厚实,讲的内容相当丰富,涵盖范围极广。它集合了多人之力,因此有很多章节都是很扎实的。所以,这本书一定要认真读,仔细读,争取将书中的都读懂。但是,由于集合多人之力,我觉得有些章节显得较为薄弱,有些章节有的讲得不太清楚,让人读不明白,有时你会觉得讲得不到位。好比两大重镇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这两个章节都写得不好,也是因为他们二人的哲学不那么好把握,所以我觉得只是看这本书是看不明白的,还得找别的书看看。
    2,南开的,李国山、常建这本。这本书好象是写给哲学专业的学生的,内容有点艰深,许多章节都是要很认真才能读懂的。编者试图从哲学家的原著出发,并将原著中的思路表达出来。所以,我想他们这本书写得相当不容易。这本书的好处是,对各位哲学家的介绍都比较到位,详略得当,而且比较有条理,读起来是一定要比刘放桐那本吃力的。例如,维特根斯坦,南开本就比刘本要好,介绍得很清晰,让人比较好理解。还有伽达默尔,南开本介绍得非常详细、清楚。
    3,赵敦华本。这本我看得不够仔细。赵上国内是很优秀的学者,他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是非常深的。这本书好象是在讲课稿的基础上改写的,带有他个人的印迹,有些地方表达了他个人的见解。好处在于,他将某些哲学家很艰深的思想作了比较明白的解释,让人比较容易明白。好比现象学,海德格尔,他都讲得挺清楚的。
    比较起来,我觉得刘放桐这本是必备的。此外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南开本或赵敦华本,当然也可以都买。最近市面上好象还有新出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教材,我不知情况如何。张祥龙出了两种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的笔记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笔记,张祥龙的水平很高,估计这两种笔记的参考价值可能很大。建议有兴趣的人去看看。最后,谈一谈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体会。我觉得,相对于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现代西方哲学仍然是显得不太成熟的学科。所以,不同的教材可能相差很大。这表现在:1,教材中入选的哲学家可能大不相同;2,对同一哲学家思想的解说可能大不相同。而古希腊到黑格尔这一段,有哪些哲学家,某个哲学家的主要思想是哪些,学术界都比较有共识了。所以,为了更好地把握诸位大哲的思想,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多看书。然后,我觉得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太多,一定要把握重点。好比分析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
最后总结一句话:要多多看书。
(发此贴后,网友们反映,南开本不行,很多是抄的。我觉得,不论如何,南开本有些章节是写得不错的,写得似乎更接近哲学家本人的思想。所以,就算很多是抄书,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三、我所见到的现代西方哲学课本及简评
    很久没来了,路过后看到觉得不同意一些说法,所以写一些东西,以便大家讨论.先就现代西方哲学课本做一些简评,希望有助于大家学习.
    1)<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此书功力是很深厚的,尤其是现象学部分,得宜于赵先生和鲁汶大学的关系,他能得到一些最新的胡塞尔档案馆资料.由于是很少见的单独写成的课本,有些观点略显单薄,但不能掩饰的作者的独特视角和功力.此书不很适合考试,但可以作为主要参考书的再参考.
    2)<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这是现在考研中用的最多的参考书,体例详尽,解说细密,各章节都有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确实是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首选.尤其其前言部分,是我所见的最好的总结,希望大家重视.由于刘先生的马克思哲学功底,对现代西哲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非常出色.但这本书缺点也在于琐屑,各章节之间联系较为松散.需要仔细联系起前言精读.
    3)<欧美哲学通史:现代哲学卷>,李国山、常建.这本书一些章节还是不错的,但整体水平一般,所引用的原著太多,有刘小枫的风格,不适合短时期内学习.
    4)<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夏基松.夏先生是国内开展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最早的学者,这个是最新的版本(1998版),以他的年龄应该不会再修订了.该书是最正统的教科书之一,章节清楚,观点传统,很适合初学.但其观点可能会引起年轻人的反感.不过,我还是以为,只要书中有可以看的地方,看看也无妨,而且这本书确实脉络清晰,简单易懂.
    5)<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江怡.这是社科院集体编著的一本现代西哲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以最新的资料,加上最详尽的疏解,学术性非常强.缺点在于章节缺乏联系,而且专业性太强掩盖了其可读性,如果作为研究生教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大家学有余力的话,读读此书一定可以提高你的学养的.
    这几本现代西方哲学史是我读过的,以上拙见仅供讨论.另外,有其他的现代西哲史也听师友谈过,但因为我没有亲读,所以容以后读完再评.

四、介绍一本哲学史。
    书名:〈西方哲学史〉。作者:[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著,丁三东,张传友,邓晓芒等译,邓晓芒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邓晓芒作的序。他说,这本书的特点:一是时间跨度上,从古希腊一直讲到当代的哲学,如罗蒂等;二是表述上的清楚明白,善于抓住每个哲学家的总体特点进行描述。我读了读古希腊哲学的部分,的确写得不错,就象一位朋友坐在你身边与你娓娓道来,有条有理,从容不迫。诸位学友,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看看这本美国人新写出来的哲学史,应该是优胜于梯利的那本的。这本书的不足,是对德国观念论(即德国古典哲学)的介绍不够,只重点介绍了康德,黑格尔,费希物和谢林则被略过了。对20世纪哲学的介绍也相对薄弱一点。
    中华书局本的西方哲学史据说是北大学生的英文教材,但该书个性十足,对许多哲学家的地位和评价与传统大不相同,不推荐作为教材来读.其中的一些翻译我觉得略有问题.最近需要做推荐的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和赵林教授的<西方哲学史>,这是对陈修斋先生和杨祖淘先生的<欧洲哲学史稿>的更新,其中的欧洲唯理论经验论部分,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功力非常,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力作.

五、其他论述见解   
    1、全增瑕主编的这套《西方哲学史》,当我第一次翻,感觉也不怎么样。后来,当为了考试而认真去看,才发现这本书写得很好,当你不去关心那些意识形态话语,而去关心书中介绍的各个思想家的思想本身,我就发现这本书在介绍思想这方面的表现不输于其他几本教材。介绍详尽,文笔流畅,表述也非常清楚。全增瑕是负荆海外归国的学子,外语非常好,据说英语系的老师有时遇到英语方面的问题都会向全增瑕请教。而为了写这本书,全先生也是写了很多年,写得很辛苦也很认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时各方面的资料都不足的情况下,能写出这样的著作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不足是当代哲学部分,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之后的各部分。这一部分,由于划归为《现代西方哲学》,我们有更新的刘放桐主编的书作参考书。不要因为是83年的而轻视这本书,也不要因为意识形态而轻视这本书。而且我们要知道,即使这本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对于我们考研者来说,作者的学识还是远远高于我们的。所以,还是诚心而谦虚地去学习吧。

    2、LZ说的四本偶都没有看过哈,真的是每个学校的风格差别很大哈。
    我们上西哲的时候是用韩震编的《西方哲学新编》,当时还用赵敦华老师的白皮书作为参考。两者给我的感觉十分类似,一方面,长篇大论把什么都讲透了,没有了思考的余地;另一方面,虽然写得多,但好像都是停留在表面,理解总是深刻不起来。另外,自己认真看过的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以及北大影印本《西方哲学史——及其以后》。前者是我力荐给非专业人士看的首选书,后者是自己有了问题就去求教的书。以前不知道这本有中译本,没有看过。不过最近邓晓芒老师又重新翻译了此书,并加入了一些现当代内容,同学在出版社实习,正在校对这本书。因为中国教材往往会忽视或忽略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但西方教材是无法绕开的,因此,这本书会让我们有不同的视角,那毕竟是人家的根,这让我想起赵敦华老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也是本不错的书。但让我不爽的是,此本书名字为《A History of Philosophy》,但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却只字未提。
总之,多看几本然后对比学习,不是坏事。

    3、梯利版的《西方哲学史》,枯燥,这是它的最主要特点,我看的第一本就是这个。体例方面有些不当,重点人物的思想往往难分伦理学、生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等等,这一点梯利自己也提到了。我怀疑梯利这书就是从原著里一点一点抠 出来的,不好,非常“客观”。好处也有,论及思想人物之间的过渡很见功力。文德尔班版很好,哲学史大家风范。对考研的帮助是潜在的。
    斯通普夫版的《西方哲学史》我见过的最合适的考研用书,写得有哲学味,又紧扣了考试的重点。但是现代部分讲得太简略。
    人大译牛津版的《西方哲学史》也看过,没什么意思,还是不看的好,外国人的哲学史挫的估计也不少,不过中世纪哲学部分倒挺详实。
    国内的看过张志伟的西方哲学十五讲,于考研大有裨益,因为会考的题目它都提到了,只是没什么大的意思,还好了。
    现代西方哲学,我看过刘放桐的,赵敦华的。刘的胜在内容详实,失在宗马列(不能全怪他),但因为是合著有的章节实在不怎么样;赵的胜在简略得体,不过也就那样了。另外看过当代哲学主流,挺好。
    老实讲,国内的这几本,若不是考研,我是一本都不会去看。国外的大概也就会随便翻翻其中的一两本。看了这么多哲学史,有收获,却如鸡肋。
    4、张祥龙教授的两本哲学史笔记我已经看完了西方哲学史的那本,确实很见功力,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先生惯于中西比较,一些问题的观点显得缺乏论证,但确实十分新鲜精彩。看他的书时一定要注意吸收,不用统统记下。赵敦华的简史中有些部分当时看得不是很明白,而这本书由于著者的笔记性质,涉及的都是对重点问题的理解,对考研很大的帮助。书中一方面有写作,另一方面还有侧批性的注解,拓展思路,展开中西比较,也不拘于哲学,甚至还有调侃。现代那本没有看,不做评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宋青考研 + 3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

    帖子

    7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50
    K币
    22 元
    注册时间
    2008-7-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0:03 | 只看该作者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黑格尔为前人“算总帐”

    王太庆

    黑格尔并没有写出一部讲哲学史的专著。他只是在大学的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前后讲了好多次。在他逝世以后,他的历届学生把自己的听讲笔记聚集到一起,才编成了这部《讲演录》。第一版是Michelet编的,收的材料比较多,包含不同年份所讲的内容,所以从编辑的观点看似乎有点冗杂,后来黑格尔的儿子重编第二版删除了不少内容。这样做表面上要比第一版规整一些,却损失了原汁原味。这个第二版后来成了英译本依据的底本,苏联出的俄译本全集中这部分译文也是从第二版译出的。这种根据简本翻译的办法对读者理解原意很不利,例如列宁看的是原来的第一版,并且根据这一版作了笔记,指出作者很多深刻的重要思想,可是这些笔记依据的原话在俄译的《讲演录》里常常找不到。我们的中译本没有重复英、俄译本的失误,是根据第一版的原文译出,参阅第二版的译文,并且根据后来新发现的听讲笔记作了必要的补充的。这样做比较吃力,我们用了三十来年的时间做这件工作,是有它的原因的。

    原因就在于黑格尔的这部书包含着一种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是他以前的哲学家所没有的,也是我们中国人所没有的。我们缺少这种思想,这样就处于非常不利的状况,亟需改变。正是为了促使这个改变,才译这部书。

    黑格尔并不是像他的前人那样,把世界上出现的各种哲学思想看成一个一个的偶然的孤立现象。此起彼伏有如过眼烟云,并没有一个线索把它们贯串在一起。正好相反,他是把全部哲学思想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矛盾进展的观点把一切哲学思想的出现联系成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全世界只有一个唯一的哲学,我们看到一个一个思想体系先后出现,好像彼此独立,甚至互相抵触,其实都是这唯一的哲学的一环,是整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哲学思想尽管千差万别,却并非一盘散沙,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它们合成一个不断提高的前进历程。他认为这个发展并非简单的增长或演化,而是通过矛盾的曲折过程,贯串着必然的规律性,即他所说的辩证法。

    由此可见,黑格尔描述的哲学史不同于一般人心目中的历史,并不是简单地堆积一个一个的历史事件,有如会计一笔一笔登记下来的流水帐那样。流水帐要求笔笔如实,但是仅仅如实记录还不够,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估量,算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看出这一总帐的意义。黑格尔正是要求要算清总帐,像高明的会计师那样。历史上出现的那些思想如果只是作为一个一个的成绩,那就是死了的东西,把它们读来读去只是与死人打交道。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则与此相反,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变成活的东西。只有这样读历史,才能有益于今天的活的哲学,因为今后的哲学是已往的哲学的必然发展。

    在黑格尔之前,西方还没有讲辩证发展的哲学史,只有流水帐式的作品。黑格尔批评了这些作品,其实在黑格尔死后这种性质的哲学史著作还是有,我们就读到不少。它们的共同之点是不讲必然的发展,没有科学性。我们中国人受西方这种著作的影响,很多人停留在黑格尔之前,即使口头上也讲辩证法,实际上却不要发展,因此黑格尔的批评对我们也有效。但是,在传统的中国哲学里也有并不把各个哲学家的思想看成孤立的原子,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看的。例如太史公论六家要者就用统一的标准评论各家的得失,张载的“横渠六句”里说到“为往圣继绝学”,也是把哲学思想联系起来看。但是,哲学思想是怎样联系的,张横渠对这个“继”字却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接着”,然而“接着”并不一定是推陈出新,与黑格尔说的矛盾发展毕竟不一样。中国传统哲学有深刻的洞见和精微的体验,但是缺乏细致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所以不能达到黑格尔式的矛盾发展观。我们要从传统的哲学里更进一步走出来,一定要学习西方哲学,取彼之长以补我之短,看一看体现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是可以起它山之石的攻错之功的。

    此外,我们还有些读者接触西方哲学只是抱着欣赏的目的,跟读点唐诗宋词玩味一番差不了多少,因此见了柏拉图、叔本华、尼采那样的兼有诗味的作品就心向往之,而对其中的主要成分哲学思辨视而不见。这样的读者可以说是与哲学无缘,为入宝山空手而还,非常可惜。也有些人还够不上欣赏,只是听到号召去学点哲学史,心里想的是借此取得一点现实收获,他们的学习只是“多识虫鱼鸟兽之名”,以资谈助而已,当然更与哲学无缘。这两种人如果耐着性子读一读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的序论,仔细想想,是会有所得的。

    黑格尔的哲学史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指明人类的思想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永无止境,永远不会有哪一天在哪一个人手里达到了无比圆满、无以复加的绝对真理。这真理是只能无止境的靠近,而不能完全实现的。不断靠近真理是我们人的光荣使命,宣称自己掌握绝对真理却是狂妄的骗子。这个思想有些人听了会觉得不习惯,以为自己研究哲学就是为了掌握最后的无上真理,怎么能永远达不到呢!我们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肯定有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这样一些“圣人”达到了绝对真理,以为他们发出了“圣人之言”,即无上真理,我们这些人读了圣人的书,就张着嘴咽下“圣人之言”了,不用自己费力,只消顺着说几句,“代圣人立言”就得了。这样的想法从古至今支配着我们的心灵,为一切迷信留下了地盘。读一读黑格尔的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解放思想。

    当然,黑格尔的辩证法也适用于他自己,他的《哲学史》也不是达到了绝对的真理。我们在他那里学习他高于前人的新思想,也应当发现他的不足之处予以克服,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哲学史讲演录》(1-4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梯利:《西方哲学史》
    哲学史的典范

    陈启伟

    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1865—1934),美国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曾任教于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在大学讲授哲学史多年。《西方哲学史》一书就是以其讲义为基础编写的一部哲学史著作,于1914年出版。本书问世后,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好评,在美国各大学哲学系被广泛采用为哲学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梯利逝世后,他的第子和同事莱杰·伍德对本书从结构到内容都做了相当大的修订和增补,分别于1951年和1957年出版了增订第二版和增订第三版。

    本书初版本在解放前曾由陈正漠译成中文,于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列为当时教育部定的《大学丛书》之一,也是中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解放后,葛力仍据那版本重译本书,于197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葛力将原书第三版中第20—22章有关现代哲学的部分译出,附于原译全书之后作为补遗,于199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本书中译本的增补修订版。

    本书共有三编或三大部分,即按一般传统的历史分期,将全部西方哲学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亦放在近代哲学一编之下。从本书和版本看,作者基本上是从古希腊写到十九世纪为止,最后一篇讲所谓“现代新倾向”,当时也主要是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哲学倾向。伍德的增订本才以较大的篇幅补充介绍了直至本世纪50年代以前出现的现代重大哲学思潮和流派,当然就全书而言,所占分量也是很小的,而一般通史的写作大抵如此,似无需苛求于本书。

    从本书三大部分的篇幅比例来看,显然是“厚今薄古”的,其中近代部分几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部分与希腊部分在篇幅上相差无几,作为对中世纪各种形态、各种倾向的基督教神学哲学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叙述,与以往哲学史家们普遍轻视和贬抑中世纪哲学的态度颇不相同。

    作为一部哲学史著作,本书有一些特点是可以称道的。

    首先,是作为反复强调的“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采取不偏不倚和客观的态度。”

    所谓“客观”,作者主要是指在介绍、叙述历史上各种哲学体系时,不可按自己的哲学观点或主观好恶去任意剪裁取舍,不可横加批判而将哲学家本人的思想切割支解得失去完整的面目。而是“注意让作者摆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泛加品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论点,而不要常常加以批驳,使他受到干扰。”(《序论》)我们看到,本书对各家各派的哲学体系、其主要学说、理论,都根据哲学家原著及其他信实可靠的资料,做了比较全面客观忠实的介绍。

    其次,本书力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序论》亦即哲学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作者并不赞成像黑格尔那样为哲学史设定一个辩证发展的先验的图式,但是他认为每个哲学体系都是整个哲学史的一个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产生正是由于先前的哲学体系留下了未曾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而它对其提出的某种解决又包含了自身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后继的哲学体系所须面对和处理的课题。这是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逻辑的必然的过程。读者阅读本书都会注意到,作者叙述每个大哲学家的哲学体系时,开头大都专有一节讲他的“问题”,“他所研究的问题”、“探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思考的问题”等等。本书就是以哲学家们的种种“问题”为纽结,展开对各个哲学体系的阐述,而揭示其前后相继,不断推进的逻辑行程的。

    第三,是作者力图贯彻一种历史主义的原则,或者说“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本书对每一种哲学体系都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背景相联系,加以具体的考察,给出历史的评价。它反对把古代现代化,反对用现代的标准要求和褒贬古人,“我们不能单从现在的成就方面着眼来批评一个体系,就是说,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而贬低它。”(《序论》)

    本书自然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作者梯利是一位具有康德主义倾向的唯心主义者,尽管他在写作本书时力求保持客观主义的态度,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完全消除个人因素是不可能的,哲学史家先入为主的成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于他的著作中。”(《序论》)事实上,出于唯心主义的偏见,他对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学说都不曾给以应有的重视和客观公允的评价。

    本书毕竟是八十多年前的作品,其修订版也已过去了四十余年。近几十年间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没有也不可能在本书中有所反映;至于晚近西方哲学中的种种新形态、新观念,则更非本书所能涉及了。这是读者在读罢本书之后须向其他有关著作寻求补足的。

    (《西方哲学史》(增补校订版),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罗素:《西方哲学史》
    独树一帜的哲学史

    陈小文

    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家、政治学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博学多才,思想涉及的范围极广,所著书籍、文章卷轶浩繁。他的哲学观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他的思想深邃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的著作文辞优美,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最为驰名并且拥有最广泛读者的哲学家之一。

    罗素尽管以哲学家的声名享誉世界,但是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在大学里,罗素是学数学的。在研究数学时,他发现所有的数学都可以通过原始的逻辑予以定义,并且所有数学命题都是可以从少数基本逻辑原理演绎出来。在这样做时,他形成了一种逻辑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逻辑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地位,他为了这个目的而引用的本体论,十分具有柏拉图主义的特性。

    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里读一读他关于哲学的通俗而有趣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宣称能够作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罗素认为,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人们对哲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受人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当然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哲学问题的交互作用的历史。

    基于这样的哲学史观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所写的标准哲学史相较,具有以下极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罗素不大注重哲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强调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时甚至用后者来剪裁前者。这是标准哲学史的大忌。但罗素显然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的哲学史家所做的为多。”此外,罗素认为,如果要想对一个哲学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叙述一般的历史。这样,比起标准哲学史来,罗素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一般的历史。

    第二,罗素不大注重哲学家的学术有多么深刻,而是更为强调一门哲学对于它的时代所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罗素在论述哲学家时,将那些对社会影响大的写得就详细,而将那些对社会影响较为小的就写得较为简略。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如卢梭和拜伦,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在政治学方面,而后者纯粹是一位诗人,是不入标准哲学史家的法眼的,但是罗素认为,他们“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以致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史的发展。”因此他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他们的思想。此外,对于那些对哲学的发展有过影响的政治家,罗素认为在哲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之地,比如他认为“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或拿破仑的。”因此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他们也着墨甚多。

    第三,在讲到哲学家个人时,罗素很注重讲述与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还将他们的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一些趣闻逸事也记录下来。这也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不屑做的。最著名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讲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工作,死亡”。但是罗素认为,这些细节和逸事往往足以说明一个人或他的时代,因此是值得记录的。

    第四,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标准哲学史的学究气和晦涩性,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总而言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不是一本标准的哲学史,但是它是一本极为有特色的哲学史,在著名的哲学史书籍中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它虽然不可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准教材,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的最正宗的哲学思想,但是它是喜爱哲学的一般读者的最好的读本。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哲学史是可以这样写的

    韩水法

    十九世纪下半叶,依然是德国哲学勃兴的时期。或许黑格尔“哲学史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所以研究哲学史就成了哲学活动本身,从而造就了一个哲学史佳作迭出精彩纷呈的年代。在众多杰出的著作之中,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独领风骚,意义深远,至今仍是学习与研究西方哲学史必读的参考书。就笔者所知,这个教程在1980年出了第十七版(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phie,Windelband,Wilhelm 17.Aufl.,unveraend.Nachdr.Der15.,durchges.Underg.Aufl Mohr 1980),不过是最新修订本第十一版的重印。

    在此书的绪论中,文德尔班阐述了他颇具特色的哲学与哲学史的观念,为理解此书的宗旨,其中所贯彻的原则以及材料的取舍安排,提供了清楚明白的线索。文德尔班指出,在自苏格拉底以后的希腊文献里,所谓哲学恰恰就是德语Wissenschaft所指的意思。Wissenschaft这个词虽然一般汉译为科学,但实际上它的含义要远远大于英语、法语science一词的意义;而汉语“科学”一词通常是与英语、法语的“science”同义的,尽管在一些人的用法里由于受到德国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是取与Wissenschaft同义的那种广义的。Wissenschaft的本义是指在特定领域的创造性的与研究性的认识活动,因此它与汉语的学术一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在英语世界,人们把历史艺术等学科称为humanities(人文学科),而德语里则可以称为Geisteswissenschaft(精神科学)或Kulturwissenschaft(文化科学),与之相对的则是Naturwissenschaft(自然科学)。

    因此,按照文德尔班的分析,哲学在其西方的滥觞之时原本包罗极广,尽管其核心乃在于从人类的认识中得出最为一般性的结论。不过,哲学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准确地说,变得越来越狭窄。经过康德哲学的革命性转变之后,哲学已经放弃了自命的宏伟任务,即从科学的洞察中提供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而只限于理性对于自身活动的批判了。但这同时也为哲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基本更加困难的任务,而且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回避这个任务。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文德尔班提出对哲学以及哲学史的一般看法:“哲学力图把人类理性呈现其活动的必需形式和原则自觉地表现出来,力图把这些形式和原则从原始的知觉、感情和冲动的形式转化为概念的形式。第一种哲学,向着某一方向,以某一种方式,在或大或小的广阔的领域里,力图将世界上和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材料用概念明确表达出来……哲学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欧洲人用科学的概念具体地表现了他们对于宇宙的观点和对人生的判断。”(上卷,18页)简单地说,哲学史就是问题与概念的历史,而这一点正是文德尔班这部哲学史的最大特点。我们看到,取代通常哲学史那种以政治的历史阶段为经,以学派和哲学家为纬的框架的,是问题和概念的历史演变,在这个结构中,除了康德哲学之外,其他哲学家思想体系的独立地位都被取消了:它们仅仅因为乃是某一个问题或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部分才有其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才是一部真正的哲学史,在这里出场的是哲学与其问题本身,而非其外在的形式。

    也正是有了这一特殊的叙述角度,文德尔班才会认为,哲学史之所以对无论学术教育,还是对无论何种文化都是必需的,“因为哲学史告诉我们,概念和形式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各特殊科学中,都用这些概念和形式去思维,去判断我们的经验世界。”(上卷,18页)

    文德尔班是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的创始人和重镇。他曾执教于苏黎世、弗赖堡和海德堡等著名大学,除了这部《哲学史教程》之外,他的另一部著作《序曲》也相当出名。文德尔班在哲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将一种全新哲学史观念引进哲学史的写作,第二,他尝试将康德的批判原则引进历史研究,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是历史理性批判。后一项工作,与其他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大师的成果一起,构成对二十世纪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影响颇大的新康德主义的文化科学学说。于是,自然而然的是,在这部哲学史教程里面,我们看到哲学与科学以外的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受到特别的重视。这种关系在文德尔班看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哲学接受“从宗教、伦理、艺术各种生活而来概念,与从科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一道,一股脑儿地拥进带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所欲形成的宇宙观念中来”,另一方面,从各种生活而来的概念、理想与信念在哲学中受到有价值的阐明和改造。“因此哲学对一般文化的关系不但是‘受’的关系,而且还是‘给’的关系。”(上卷,14页)

    这种见解与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念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但这并不影响文德尔班承认:科学的哲学史是从黑格尔开始的。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与哲学本身的逻辑展开原是一致的,而这种逻辑体系就是黑格尔自己那个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于是,在文德尔班看来,黑格尔的真知灼见就被黑格尔这个颇具特色而且重要的学说弄得残损了。为了使哲学史符合其范畴发展的次序,黑格尔不惜颠倒哲学史的事实次序。文德尔班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哲学的历史发展是一幅与此完全不同的图案。它不是单独依靠‘人类’或者甚至‘宇宙精神’的思维,而同样也依靠从事哲学思维的个人的思考、理智和感情的需要、未来的先知的灵感、以及倏忽的机智。”(上卷,20页)

    正是由于这种广阔的视野,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得文德尔班对哲学史别具慧眼,拎出许多有趣且大有深意的现象来。比如他认为,哲学在古代希腊是从一种社团性的科学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在希腊化与罗马时期,随着这些社团的解散,哲学活动就以纯个人的方式出现了。直到十八世纪后半叶,哲学才又变成集体活动,回到大学里来定居了。他的这个观点实际上开创了从其他学科,比如社会学来研究哲学史的先河。

    文德尔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分段的观点:不应该将哲学史塞入政治史的框架,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其自己的历史阶段,它体现为如下的历史发展1)希腊哲学;(2)希腊化-罗马哲学;(3)中世纪哲学;(4)文艺复兴时期哲学;(5)启蒙时期哲学;(6)德国哲学;(7)十九世纪哲学。

    但是,我们立即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缺陷,他与黑格尔一样将非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排除在了哲学史的主流之外了。其实,问题还不止于此。按照概念与问题叙述的方法,实际上造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缺点:许多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哲学家的重要学说无法予以深入系统的阐述,而哲学史的主干实际上是由这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构成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就是,一部尽善尽美的哲学史是无法写出来的。对于读者,弥补的办法就是不同风格的哲学史都找来读一读,而这里的首选就是黑格尔、文德尔班、罗素和梯利所写的四部风格迥异而堪称杰作的哲学史——这四部著作的汉译本恰好都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哲学史教程》(上、下册),文德尔班著,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82

    帖子

    554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236
    K币
    318 元
    注册时间
    2007-10-1
    板凳
    发表于 2009-3-27 20:3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谢谢LZ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

    帖子

    135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42
    K币
    93 元
    注册时间
    2009-3-14
    地板
    发表于 2009-3-28 09:29 | 只看该作者
    stumpf那本条理清晰 建议大家看北大出的影印本
    梯利的正好相反 感觉比较散乱 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一带而过
    赵敦华的在关键问题上讲得比较清楚 但是条目之间连贯性不如stump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27 14:52 , Processed in 0.047542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Usage:6.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