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6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24北大新媒体总分状元是如何炼成的?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518

帖子

1358

积分

入驻机构

精华
11
威望
-28
K币
1386 元
注册时间
2021-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分享经验之前,我想先对个人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是一名典型的三跨考生,本科就读于华中地区某理工类211大学,计算机专业。在24考研中初试395分(国际传播方向第1),复试89.4分(全院第1),最终总成绩全院总分不分专业总分第1一战上岸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我的正式备考时间线从3月开始,历时10个月。下面,我将从专业课、英语、政治三部分入手,向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历程。
全文脉络
#各科经验分享
一、专业课
专业课部分我将从传播学基础、专题、练题、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传播学基础1传播学基础的学习可以分为读书背书两个阶段。
1、读书(3-5月)这两个月我主要阅读了以下几本基础书目:
传播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范式与流派》刘海龙新媒体:《网络传播概论》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彭兰
这个阶段我并没有做详细的笔记,而是用幕布app做了一些关键词式的读书笔记,例如:

此举重点并不在于把每个知识点整理得多么详细,而是通过关键词对全书结构做提纲挈领的把控,也方便以后索引,迅速找到知识点所在的书和章节。如果我看到一些我觉得很新颖的观点,也会将它摘录出来。
其他书目推荐:《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胡翼青(这本书可以作为查询学者的工具书)《重访灰色地带》刘海龙(对传播学史的再研究,以及对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的再思考,很有启发性)
2、背书在通读完传播学基础知识后,我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我没有使用现成的名词解释背诵手册,而是自己整理,这个过程中我按照名词解释的答题逻辑(提出、定义、原因、作用、意义、新媒体下的嬗变等)进行整理,这种结构化处理既方便背诵,也适合于培养答题思维。
示例:
我的背书计划可以分为三轮:
第一轮(5-7月):这一阶段以书本上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点为主,例如培养理论、符号互动论等。
第二轮(8-10月):这一阶段可以在自己的名解册子补充进更多知识点,边补充边背诵。例如书本上的生僻知识点(如海德平衡论(P-O-X)),或书本上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如参与式文化、社会网络理论等)。虽然后来我也并没有全部背完,但是整理的过程也是在留下印象,不至于考场上遇到写不出来。
部分示例:

第三轮(11-12月):重点在于回归基础,抓大放小。这一阶段挑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再次回顾,不用追求一字不差,只要保证遇到任何名解都能有逻辑地把意思表达明白即可。
【小tips】:这里说一个我自己的看法,也算是一个学习小技巧那就是——传播学史弄明白,传播学也就弄明白了。暑假的某一天,我产生了以下感悟:

因此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将传播学的历史脉络梳理了一遍,这其中还发现了很多历史上学者间的趣事,例如拉扎斯菲尔德堪称传播学绝交第一人,默顿、米尔斯、阿多诺都先后跟他分道扬镳;例如麦克卢汉和默顿还吵过一架,然后说出了“I don't explain, I explore”的名言。梳理完之后,整个传播学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我理解了理论的演进逻辑、范式的转换原因,这使我对知识点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因此将这个方法推荐给大家。
(二)专题1选择考新传的学子们大多绕不开一个叫做“专题”的东西。在我的理解中,专题相当于知识库+答案库,既用于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又用于提取知识进行答题。因此我对专题的两轮整理也是按此逻辑进行。
首先,专题的整理要以院校真题为指引,我做了一个excel表格,将北大新媒体研究院334和440所有考过的题目做了分类,以此统领整个学习方向。


通过对以上真题的总结归类,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导向——
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类型比较固定,近几年基本是从“传播学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集中在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类)、新媒体、学者”这几类里出题。因此复习时需额外补充社会网络方面的理论。例如:

2、简答&论述首先,新媒体研究院的出题风格灵活,但基本不会出现偏题怪题,尤其是334的论述,都属于专题一定会准备到的内容。但是在答题中,如果照搬模版,一定拿不了高分,老师喜欢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的答案。因此在整理专题时要尽可能扩充知识面,同时要学会将掌握的知识串联起来,训练更加灵活的思维。
其次,近年来对研究方法的考察增多,24年更是直接成为一道论述题。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研究方法时不能只背名词解释,还要了解每种方法该在何种情境下如何使用,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以上题目类型,我将专题分为了“新媒体与技术、新媒体与文化、新媒体与政治、新媒体与产业、新媒体与社会、传统理论变迁”六大版块,然后在备考过程中慢慢进行细化和补充,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能够涵盖考试考察范围的专题。
部分示例:

下面介绍我的专题学习流程,可以分为两轮准备+冲刺。
1、专题第一轮(5-7月):丰富全面,扩充知识面——“知识库”前文提到新媒体的考题灵活,因此第一轮专题整理应尽可能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用死板地按照答题格式来,这也对应了我前文所提到的专题的第一个功能——“知识库”。
这个阶段我以论文为主,因为论文中常会有前沿的、新颖的观点,有逻辑的论述,还能学到高级的学术表达。(论文从知网下载,一战考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门户进,其他考生可以从tb买知网会员)
例如整理“粉丝文化”专题,我会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找到权威期刊论文或下载量较高的论文,放到一个文件夹里,再从中提炼出所需内容形成自己的专题。
示例:

但是这种方法相当于“从0到1”,相较于“从1到2” ,前者更加耗费时间和精力,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些推荐——
(1)期刊(新传四大刊):《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其中国际新闻界每一期会有不同话题,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关注一下新近的研究热点
(2)学者:传播学史:刘海龙、胡翼青(这两位老师的研究范围很宽泛,不局限于我提到的)国际传播:史安斌、姬德强、王维佳(pku)数字劳工:孙萍平台:刘金河(pku)、张志安(平台治理)新媒体:彭兰、胡泳(pku)其他:黄楚新、罗譞、方兴东、王建磊、连水兴、袁艳、黄旦、张广利......
(3)公众号:猫哥传播考研、新传考研猫、谭天论道等
(4)其他:每年七八月左右会发布《新媒体蓝皮书》,对各个新媒体产业进行深度分析,很适合作为答题框架和案例补充,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2、专题第二轮(8-10月):条理化,知识整合——“答案库”经过第一轮的整理,我拥有了一分庞大的专题,于是第二轮我将专题整理成更加精炼的、符合答题格式的版本,每一个子专题里都包含下图中的几部分,并列出小标题,这是一个知识整合和输出的过程,也对应了我前文所提到的专题的第二个功能——“答案库”。

3、冲刺(11-12月):精简+熟悉专题+补充案例最后两个月的冲刺阶段我做了两件事:
一是精简+熟悉专题。我将每个专题的整体框架和小标题反复回看,熟悉的一带而过、不熟悉的加深印象。这让我在考场上看到题目后能迅速组织起框架,而不会因回想半天导致耽误时间。
同时,关注一些可以作为答题案例的时事热点,这会成为试卷上的加分点(让老师看到即使在考前咱依然是个关注热点心系社会的好孩子,而不是只抱着老掉牙的案例反复用)。最后,如果有新颖的观点和思考,也可以补充进专题。
二是形成答题方法。到十一月底时我已经练过大量题目,于是某天我突发奇想,能不能从这些题目的答题逻辑里提炼出一些共性,整理成模板,方便在考场上快速提供思路呢?于是我开始着手整理不同的答题思路和思考框架。
部分示例:


(三)练题1很多同学会陷入一个误区,在整理专题的时候只输入不输出,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但实际上写题仍旧写不出来,这就属于无效输入。因此练题一定要贯穿始终!输入一定要与输出并行!
我在备考过程中练了大量的题目,这个过程非常之痛苦,但这也是我作为三跨考生能一战上岸的最大原因。虽然平常写题的时候觉得输出很难,觉得把心都挖出来了也憋不出一道题,但当我在正式考场上时,我真的感觉到曾练过的题目、曾写过的每一句答案都在脑海里翻涌,然后体会到了一把哐哐一顿写、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ps:大家可以在淘宝上买答题纸进行训练 我的练题计划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5-6月:主要练习传播学基础知识的答题,如名词解释、简答等,频率为每周一张完整的卷子。
示例:简答:简述场域理论,并用其分析中国媒介场。论述:数字鸿沟有哪些表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鸿沟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2、7-8月:以专题为导向练题,每周针对一个专题做一套完整的卷子.
示例:

3、9月-考前:从9月起,我不再针对性地练某一专题,而是开始综合性的练习,每周模拟一套334+440,一直到考前。

(四)研究方法1我的研究方法学习从6月中下旬开始,6-7月,我看完了袁方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看完之后可以说是一脸懵,觉得知识点很碎,抓不住重点。于是我开始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思路。
研究方法分为“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三个部分,我用百度脑图把每一部分进行结构化处理。
部分示例:

搞明白整体框架之后,我开始整理自己的背诵手册,与传播学基础一样,我同样采用了名词解释的答题逻辑(定义、操作过程、特点、优缺点等),整理完进行背诵。
示例:


二、英语 在今年英二普遍反映较难的情况下,我的客观题拿到了满分,因此对于这部分的结果还比较满意,但是主观题扣分太多T-T。下面将我的学习过程拆分成单词、阅读、作文三部分分享给大家。

ps:整个英语学习我并没有看任何网课(因为实在不爱看网课,一看就想睡觉)
(一)单词1单词的背诵要贯穿整个备考过程始终,尽量不要中断(中断很容易忘光光),这也是英语备考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在单词背诵过程中有以下两点需要特别注意:(1)重复是记忆之母,复习比背新词更重要!(2)注意僻义我在刷题过程中发现,真题很爱考察熟词僻义(例如address除了“地址”,还有“对...讲话”“处理”等意思),因此在背单词时除了常见意思,可以多瞄几眼生僻意思留个印象。

1、第一轮:单词app就我的复习经验来说,英语备考前期不要急着上来就刷真题,一定要先把单词基础打好,否则是无效刷题(这也是我曾经踩过的坑)。单词的背诵可以选择单词书或者app,我主要是用不背单词app,我觉得它提供的复习机制很好用,但也确实容易滚成高利贷(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要复习七百多个T-T),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适应情况来决定。
2、第二轮:联想记忆法哐哐一通背到八月之后,我发现有一些形近/意近单词极易弄混,十分影响做题。由于单词app是随机乱序,无法将这些单词放在一处对比记忆,因此,9月份我又自己开了个word文档,整理相近单词(有点类似于联想记忆法),这样整理完之后常常翻看,就基本没有再因为相近单词而烦恼了。
部分示例:

(二)阅读1阅读一定要吃透真题!考研英语真题足够,不需要再买额外的题目。
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先练阅读,再练小三门(新题型、完形填空、翻译),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写完整的卷子,所以我是一整套卷子一起练,按顺序完成完型+阅读+新题型+翻译(并且会计时),写完之后复盘,然后算出得分。
我刷完了2004-2023年的历年真题,先做英语一再做英语二。这里推荐一下黄皮书【零基础】版里配套的手译本,我每做完一套卷子后,会对着手译本复盘试卷上的每一个句子,做到每一句都看懂。
手译本图:

刚开始做的时候不要害怕错误率高,以及从英语一切换到英语二时,也会短暂地出现错误率变高的情况(这是因为出题思路不太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的,大家不用担心。
部分示例(其实还有错得更多的,不好意思放了...)

(三)作文1英语二的大作文很像有固定格式的八股文,比较好准备。
我的作文开始得很晚,基本上到十一月才开始断断续续地学,然后十二月冲刺了一下,仓促准备的结果并不理想,所以建议同学们早点开始。(ps:可以淘宝买答题纸进行练习)
我买了几本作文书,比较之下最喜欢黄皮书作文【高阶版】和黄皮书真题解析里给出的范文(这个好像推荐的人不多,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具体而言,小作文需整理出每一种题型的模版,大作文需整理出每一段的模板。
这里推荐一个b站up主:Fiona的英语美食,她会总结一些外刊中的地道表达,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尝试积累.

三、政治 作为一个之前没接触过政治的纯理科生,我在政治上其实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最终考试客观题44(满分50),主观题33,总体来说还比较满意。

政治学习中途不建议中断太长时间(可以每天学一点点),否则很容易忘记之前学的内容,然后又要花很长时间捡起来。我将自己的复习过程分为三轮:
1、第一轮:打基础(7-9月)这个阶段我用了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这两本书,花了3个月时间完完整整地听完了徐涛老师强化班(徐涛老师讲课非常生动,即使是我这个十分不爱听网课的人也经常被感动得眼泪汪汪),并在精讲精练上标注重点,每听完一节就去刷对应的肖秀荣1000题。(大家可以用一个空本子写答案,方便后面二刷)

2、第二轮:夯实强化(10-11月)这一轮我从题目入手,开始二刷1000题,同时刷了徐涛优题库的选择题(微信小程序“苍盾考研”可以直接刷,很方便),每刷完一节就会将重要的、**易错的知识点用幕布进行总结(以关键词的方式),最后整理的效果类似于自己的“背诵手册”,我觉得这样自己整理比直接买肖老/腿姐的背诵手册效果更好。第二轮结束之后,我就对政治科目的每一章都形成了自己的框架。
部分示例:

二刷1000题我依然选择了完整刷一遍而不是只刷错题,这是因为之前做对的题很可能是因为刚听完课印象深刻,而过了三个月之后,刚开始学的东西基本都忘得差不多了,此时重刷有助于检验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
3、冲刺(11-12月)这两个月政治开始进入模拟卷练习的阶段,对于北京这种政治旱区,得客观题者得天下,因此我做了市面上所有政治模拟卷的选择题,包括肖八、肖四、徐六、腿四、米三、米六等,并将错题和时政题单拎出来反复看。政治主观题我只背了肖四,我觉得足够应付考试。肖四确实很长很难背,大家可以先把答题思路捋明白再进行背诵。

#其他问题
1一、学习时间1 我的学习时长并不算长,满打满算也不过不到1900个小时,我也没有做过每天的时间表,对于我个人来说,比起时间导向,任务导向更为合适,把每一阶段的任务规划好,并按照计划一步步完成,就能到达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留有弹性空间,允许自己不完美。考研是一个持久战,偶尔一天、几天甚至一周状态不好都没有关系,无需过于自责和焦虑,把后面的时间利用好即可。
其次,只有做,才会做。开始一件事之前不要完美主义,做之前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慢慢找到最恰当的方式。
1二、心态调整1备考前期大家的冲劲都比较足,这时可以保持一定的学习节奏,劳逸结合,例如每天抽空散散步、每周留出休息时间。我觉得运动是一个很好的解压方式,比如我喜欢打篮球,每周都会去参加训练。
而到了后期,心态波动是非常正常的。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算心态很不错的人,但到了考前两个月还是会三天一崩溃五天一绝望(因为一直到12月,我都觉得觉得三小时写完整张专业课卷子简直不可能),大家可以通过向父母好友倾诉等方式适当纾解,最重要的是这时候千万!不要!放弃!要相信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给大家推荐一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央视访谈视频,我在备考过程中经常翻出来看。(访谈 央视面对面:采访《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_哔哩哔哩_bilibili)(BV11q4y1c7GA)。
他在书中写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我读书,我学习知识,我去理解学者们的思想,我观察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我看人,我看社会,都让我快乐,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独立之思想、批判之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我相信报考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诸位,一定都具有自己的人文理想与情怀,因此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多么难得。所以啊,前进就好了,只要脚步不停下,气力就会有长进,会驱使着你再往前踏一步,说不定哪一步就会跃到终点。

#写在最后
行文至此,我不由回忆起去年看经验帖时的心情,那时我觉得学长学姐们都好厉害呀,又自律学习能力又强,而我只是个小菜鸟。当接到猫哥今年的经验帖邀请时,我甚至都有点恍惚——我也可以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了吗?
我在电脑前坐了两天没有下笔,我觉得自己好像没做什么,也没有什么勤学不倦的壮阔经历可以述说。我经常崩溃,经常焦虑到睡不着觉,经常没能按时完成制定的计划一拖再拖,经常像仓鼠一样屯了一大堆资料却连点都没点开。而当写完经验帖后,我突然惊觉,原来自己也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原来原先只敢偷偷许下的愿望,也可以变成现实。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看到这里,我钦佩每一位将北京大学作为最终目标的学子的勇气,希望在下一个春天,大家的梦想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30 23:11 , Processed in 0.614375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34.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