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678|回复: 0

[新闻] 失位的120接线员,迟到的救护车,永远离开的女孩儿......和仍有力量的公民新闻。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34

帖子

553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1
威望
2
K币
551 元
注册时间
2018-5-14
发表于 2022-6-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自猫哥传播考研
今天,我们就生活在大数据和各种定位中,举手投足间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特有的痕迹,但在生命攸关之际,她却没能在大数据时代寻得那片属于她的容身之地。



留下的,只是一出悲剧:失位的120接线员,迟到的救护车,永远离开的女孩儿......




#1

迟来的救援

本可避免的悲剧


这周,一场本来或许可以避免的悲剧——“河南大学学生脑出血离世,郑州120延误救治”事件引爆了整个舆论场。

6月3日,一段河南大学学生彭某某拨打120求救的录音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这段求救电话长达8分钟,这段录音我看到了无数次,但直到现在,都不敢把它听完。



通话录音显示,求救学生描述了自己的情况与位置,并在通话期间一度意识模糊,但急救中心接线工作人员却不断说出“你到底咋回事啊”“20多岁的人了”“要不要救护车”“我感觉你没事”这样的话。而在电话挂断后,急救中心没有进一步核实信息,也并未派出救护车,直到两个小时以后,同寝室同学做完核酸回到宿舍,发现彭同学已经昏迷不醒便再次拨打120,救护车才到达现场。令人惋惜的是,死亡面前分秒必争,虽经全力救治,彭同学还是在5月30日因脑出血离世,年仅21岁。



图片



图片

离世彭同学的父亲在微博曝光



彭同学的父亲向媒体记者透露,孩子突发疾病的时间是5月17日,家属当天下午4点左右赶到郑州,18日看孩子手机时,才发现她曾在17日上午10点27分主动打过120求救。为了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与120急救中心通话时间长达8分钟,他们向辖区龙子湖派出所报警,之后在派出所听到了这段网传的通话录音。不过在5月30日前,他精力都用在救治孩子这一件事上,没有时间去找郑州市120急救中心讨要说法。料理完孩子后事以后,6月3日上午,他向郑州市卫健委反映相关情况,希望能追究郑州市120急救中心的责任,但没有得到积极回复。6月3日下午,他选择在网络上曝光此事,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图片



6月3日,在网络舆论发酵之后,各大媒体迅速跟进,郑州市卫健委也紧急回应,表示已成立专项调查组,正对情况进行调查。



图片

昨晚,彭父在微博的最新回应



今天白天,#河南大学脑出血死亡女孩父亲发声#的词条再次冲上微博热搜榜首,无数网友都关注着事件发展,而焦点仍在“120延误救治”上:为何求救需向120接线员通话近8分钟?为何求救后仍未派诊?为何不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以致延误了彭同学的最佳抢救时间?




#2

发问的价值

克制理性,但也要积极发声


关于上面的那些问题,我并非专业,也给不出什么标准回答,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保持关注,不断发声发问去追寻答案,这也正是我们最适当也最有效的参与方式。



如今网络为普通民众赋予话语权,提供话语表达的公共空间,公民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基本上是政府权力的一种延伸和补充,而我们的发声则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一部分,填补了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缺口:


(1)对政府:

①影响政府政策,促使政治更加具有公共性,转变执政方式,促进民主进程。

②促进信息公开,强化公众知情权。

③了解民意,制定更加符合民众利益的政策。



(2)对社会:

①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倾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②网络舆论成为各种话语博弈的“场域”,公众变成主动传播者和参与者,草根力量崛起,这是网络媒介事件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所见证的社会变迁。

③詹姆斯.凯瑞仪式的观点:媒介事件不仅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也是一个仪式,使参与传播的人们再现了社会中共享的信念和价值观的维持和确认。



(3)对公众:

“公共性”的舆论监督本质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得到体现,它把监督的主体权回归给公众,实现自下而上、从舆论一律到多元共生,增强公众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

①匿名性,开放性,分权性,使公民摆脱现实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压力。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扩大受众知情权。

②互联网创造了公民对公共事务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形成相对自由的意见市场,能够汇集民意,推进事件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③提高公民意识、参与意识,促进中国公民社会建构。

④互动、分享、互惠促进社会资本的增加,提高社会效率。

⑤互联网加强了民众之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有利于集结、形成公民组织,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结构性支撑。通过这种方式,互联网增加了社会资本。



(4)对传统媒体:

从作为党政权力的延伸更关注民间力量,改变其新闻模式和信息来源。互联网成为中国民众抵制话语霸权和发出声音的唯一出口,能促进中国的民主进程。



可以说,只要我们保持关注,持续发声,就有希望让类似的悲剧在未来更少一些。当然,在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时,我们依然要保持克制,目前网上已经出现对当事120接线员的人肉搜索和网暴行为,面对这样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大家有情绪可以理解,但过激行为于事无补,还是要理智发声,正向推动事件解决与相关政策改革。


#3

公民新闻

参与式新闻的力量


前面说起公众参与的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这次我们也看到了全民参与的公民新闻的力量:



公民新闻,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后者的定义可谓更加具体与易于理解。在这次事件中,从彭父发声,到各路大v转发声援,还有亲属、同学乃至社会各方热心人士,都参与到了“新闻生产”中。



公民新闻相较于传统新闻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容易地在第一时间在现场进行实时报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它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传统主流媒体对公众议程设置的重新思考。“议程设置”理论提出“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关心什么”,那么公民新闻的出现,表明受众已经不太愿意被动地去接收新闻,他们更倾向于自己能够选择新闻。而这也为主流媒体应该怎样选择新闻开拓了新的思路。比如此次,公众就通过广泛“报道”彭父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成功再次将事件相关词条送到微博热搜榜首。



相对于受众而言,公民新闻的诞生,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意义上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新闻将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声音。也因为有了大众的声音,政府的工作才能更加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公民新闻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但是,公民新闻也有杂乱、失实、新闻价值观有偏差等缺点。正是出于此,公民新闻在发展中难免产生误差,使得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公民记者,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故意作出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而写作方面,公民记者缺少专业锻炼,其报道也会显得杂乱不规范。



在更抽象的公共性层面上,公民新闻同样也不占优势。新闻媒体在当代社会的重要存在价值之一就是代表公共性发言。在公民新闻兴起的时代,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新闻业将变得更加专业化和组织化,而且社会将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新闻信息提供机构。如果说挑战真的存在,那只能说明原有的新闻业存在着社会结构层面或制度层面的问题,而后者从专业意识形态的层面被折射出来并加以放大。



公民新闻毫无疑问是具有力量的,这种力量首先是话语的表达权,公众的表达因自媒体技术而真正有可能转化成为话语权。传统新闻媒体主导任务就可能从我们习惯性认知的客观报道转向核实报道。两者的正常关系应当是专业新闻为主导,公民新闻为补充,互相核实、互相印证。


总之,我们不必守着新闻专业主义将公民新闻妖魔化,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绝不会是专业新闻的掘墓人,它只是限定并推动专业新闻业发展的催化剂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3-29 00:38 , Processed in 0.034980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