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7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 万物皆可传播学之:杠精是怎样“炼成”的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518

帖子

1358

积分

入驻机构

精华
11
威望
-28
K币
1386 元
注册时间
2021-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11 2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互联网曾经被认为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但现在,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网络表达变得越来越不自由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网络“杠精”实在是太多了。似乎我们无论发表什么样的观点,都会有一些人不满意,千方百计地挑你的刺。


图片

在无处不在的“杠精”攻势下,大家的网络表达逐渐变得谨慎。有的人习惯于浏览,拒绝发言;有的人发明了一系列制服“杠精”的方法,希望在遭遇“杠精”的时候可以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还有的人为了防止被“杠精”盯上,在发言时总要加上长长的补充说明,力图不然自己的表达有一点点能被杠的风险,例如:

“非杠非黑;狗头保命;纯属骚话;并无敌意;仅表达字面含义无讽刺、暗示意味;仅代表个人观点并无意引发论战及侵占公共资源;本人尊重黑女穆同等一切团体;若本回复冒犯到您我诚挚表示歉意;若您不赞同我的观点不必特地回复我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与你有差异那就是你对……”

“杠精”这个叫法是逐渐发展而来的,其含义就是抬杠加戏精,指以各种方式来刻意以反驳他人观点来表达自己的群体。“杠精”这个词虽然带着色彩鲜明的贬义色彩,一提到就能引发人们的负面情绪。但是在网络媒介中,其实“杠精”并不像键盘侠那样特征明显,可以被一下子察觉到并自动加以忽略或抵制。杠精这类人之所以被人们反感,是因为他们的言论针对的是内容生产者,呈现出一种无害甚有益的姿态看似平和理性的指出内容上存在的问题。“只有我一个人这样觉得吗?”“你行你上啊!”“我不信!”都是“杠精”们经常使用的代表性话语。那么,这些“杠精”们,是为什么出现的呢?


01
作为对抗性表达的“杠精”


(一)主观原因

1、前台与后台的形象塑造
微博中“杠精”的现象可以通过美国学者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来进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便是“前台”和“后台”。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形象塑造方法是不同的,我们强化有意识流露的信息,同时弱化无意识流露的信息。虽然网络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真实,但是网络上的内容却也越来越不可信。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网络发声权,这使得每个人都在有意识的塑造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这就使得有的人倾向于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于是在发言时总要“举世皆浊我独清”。

2、自我意识过剩
在微博讨论中,人们自由而平等的交流观点,但是对抗性表达会打破这种平等的交流模式。有些人社会化不完整,他可能就会一直保持原有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对他来说,他是主体,其他人都是客体,是被经验、观察、思考的对象,即自我意识过剩。当抱有主导和统治的心态去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会想要去“纠正”与自己相左的“错误”观点。所以他们的沟通目的并不在于说服别人,而是要享受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单项表达所带来的快感和优越感。

3、情感宣泄需求
网络具有黑箱特性,承载了人们负面情绪的宣泄。特别是微博这种开放、匿名的媒介,在其中,用户不用再小心翼翼的维护现实中的形象,所以这导致了即使是现实中高素质的人群也会下意识的在其中放松自我,宣泄情感。网络和现实被区分开来,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的沉默、无法表达的观点和无处安放的负面情绪都在网络中寻到了表达空间。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可以引发一群人的负面攻击,双方都在通过对抗性表达的方式发泄自己。

图片

(二)客观原因

1、语言体系复杂
现在乐于在微博上发表自己与众不同观点的人,其实并不是因为情商低或者性格太过耿直,而是无法正确解读语境和事件大环境,以至于以自我为中心,发表自认为合适的言论。汉语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信息的创造主要依靠语言交流的场合。即交际信息的创造不是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而主要依赖于整体交际语境。这造成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都有可能因为信息理解不到位而无法给出适合的回应,在网络媒介这理解语境更是难上加难。

2、吐槽文化的引导
吐槽文化从日本以二次元为载体的方式进入中国,弹幕是吐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弹幕文化中,观众以当下内容为基础,不用顾忌到整体的内容,只要能发现细节中的有趣之处就可以在分享出去后得到满屏的认同。在吐槽文化中,与众不同的才是有个性、有趣的,人们追求这种能发现新起点的快感。在微博发展的过程中,吐槽文化也逐渐进入,新奇有趣的观点才能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引发关注。微博的吐槽文化发展到现在开始逐渐失去控制,为了博取关注,言辞变得越来越激烈,观点的选取越来越偏激。

3、网络边界特性
由于网络社区发展过快,网络道德观念到了今天依旧发展的十分缓慢。日常中,人们的言行除了小部分依靠法律来强制限定外,大部分都是要依靠道德力量来自觉遵守。但是现在网络道德建设的不全面,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行缺少舒服,处于混乱的状态。人们肆意的对他人的私人言论进行批判;用粗俗不堪的语言互相攻击成为常态;对抗性的表达发展成不追求观点上的高下,而一定要分出言语上的胜负。负面的因素在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而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却进展缓慢。

(三)反意见人群的标签化

某些人群被称为杠精是因为他们的言论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制,所以被冠以杠精的标签来加以分类。但是这种模式因为排斥出去的都是与大众声音或是内容生产者本人观点不统一的存在,所以这就导致了只要是发表不同的观点,就会被强行赋予杠精标签的现象出现。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锐化效应,使得人们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因为做不到无视,所以就在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上贴上杠精的标签,一言以蔽之。杠精也是一种意见的表达,观点不论对错,选择这种表达方式的人只是用错了方法并且无法真正达到观点交流的目的。这种现象可以排斥,但是要讲究适度。一味采取暴力贴标签的方式在本质上说与杠精一样,是采取了对抗性、无效的表达,一样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输赢,只有不断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观点,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网络道德层次的总体建设是受到每个网民道德层次影响的,佛系的犬儒主义和以暴制暴的对抗回去都不能正面推动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


02
“反沉默螺旋”视角下的杠精


(一)“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

德国传播学者诺伊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后便遭到了传播学界众多学者的质疑。20世纪80 年代末该理论引入中国,引起国内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批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一些学者由此提出“反沉默螺旋”理论。

所谓“反沉默螺旋”理论,即指一种与沉默螺旋相反的模式,刘建明教授曾提出舆论背反模式,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王国华在《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中提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 一种模式即指在“反沉默螺旋”模式中,公众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受众会支持少数意见,而这些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友接受后,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相匹敌甚至超过多数意见的情况。两种路径指的是“反沉默螺旋”现象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即理性“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

沉默螺旋理论的奏效是有条件的,“反沉默螺旋”奏效的条件则与之相反。“反沉默螺旋”产生的首要条件在于少数派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在进行议题讨论时,他们是具备主观能动性且有主见的社会主体,因而当他们面对意见气候的强大压力时,依然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其次,在媒介议程设置方面,少数派一旦能发现媒介意见的荒谬之处或受众享有足够的知情权,沉默螺旋便会渐次失效。另外,“反沉默螺旋”的出现依赖于少数派的异质意见,在议题讨论阶段,异质意见是舆论反戈的重要前提,只有存在异质意见才有形成对抗性表达的必要条件,进而导致“反沉默螺旋”的产生。

(二)“反沉默螺旋”视角下“杠精”的具体呈现

1、“杠精”及其特征

2018年12月19日,“杠精”入选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研究中心给出的“杠精”释义为抬杠成精的人,这类人以抬杠为己任,往往并不关注客观事实,经常为反对而反对,不管别人所说内容的对错而进行持续的反驳。从多方给出的“杠精”定义来看,“杠精”倾向于被归类为非理性“反沉默螺旋”现象。

“反沉默螺旋”理论视角下,网络“杠精”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少数派。在网络中,“杠精”是和多数人持有异质观点的少数群体。另外,“杠精”虽属少数派,但其在网络中分布范围却非常广泛,微 博、弹幕、新闻 app 中都有这类人群的身影。

意见不符合民意。“杠精”对于某一议题的观点和大部分人不一致,甚至敌对。他们的价值观和见解不符合民意,更不符合媒介意见,同民意不能达成一体化,属“众意”中的“劣势”意见。

中坚分子。“杠精”符合诺伊曼提出的“中坚分子”特性,所谓“中坚分子”,即指一群愿意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试图与主流的意见对着干,并随时准备与任何阻挡他们前进的人发生直接冲突。

图片

2、“杠精”的表达及类型

对抗性表达是“杠精”最为常见的表达方式。网络中“杠精”常用的表达方式有: “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为什么总有人认为是这样”等,从其表达方式中不难发现,“杠精”的表达不随大流,特意强调自己观点的“另类”和对抗性,他们不会在意自己观点与他人不同,勇于申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即使观点不一定都是准确的。

依据“反沉默螺旋”两种传播路径划分,可将“杠 精”类型分为两类,即理性“杠精”和非理性“杠精”。理性“杠精”出现在一些是非观不那么明确的议题中,他们会针对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有一套合理的论证逻辑支持自己的观点; 非理性“杠精”则不管其观点是否正确,也不分青红皂白,就是要和别人抬杠。

(三)“反沉默螺旋”视角下“杠精”产生的原因

1、作为内部因素的“杠精”主体意识

“反沉默螺旋”奏效的主观条件在于“少数派”具有主体意识且在所讨论的议题中坚持主见,不轻易把媒介意见视为真理。正如前文提到的“中坚分子”,“杠精”符合“中坚分子”的特性,在议程讨论阶段,即使和别人的意见对抗,“杠精”也不会对自己原有的意见产生怀疑。由此,“杠精”产生的主观原因在于其个体心理特性,根据“反沉默螺旋”两种路径划分,可以对“杠精”个体心理进行探析。

①非理性“杠精”心理

网络环境中的非理性“杠精”存在强烈的叛逆心理。所谓叛逆心理指的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由个体独立意识过强或自我意识过剩所引起。非理性“杠精”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他们抒发观点不是抱着求同存异的积极心态,而是为了强调主体意识或宣泄过剩的自我情绪。对于非理性“杠精”来说,自己才是主体,其他人都是客体,他们沟通的目的并不在于说服别人,而是要享受这种站在更高层次的单项表达所带来的快感和优越感。另外,非理性“杠精”会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网络中,将抬杠视作一种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

②理性“杠精”心理

理性“杠精”存在很强的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中的对抗性表达是对“制造同意”的反击。所谓“制造同意”指的是在一些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用说服等非暴力手段来使臣民同意并服从他的一切决定。在网络中不乏类似“制造同意”的现象,如“意见领袖”在发表观点时,无论对错与否,都会有大批“粉丝”力挺。理性“杠精”会对网络中的“制造同意”进行反击,他们以求是为目的,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公意”对抗,并有一套合理的论证逻辑为自己辩护。同时,理性“杠精”的存在也让“反沉默螺旋”现象更容易出现,公众对“少数派”的正确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后,意见气候会出现反转,“少数派”便会“反旋”而上,形成“反沉默螺旋”现象。

图片

2、作为外部因素的媒介环境

①虚拟网络消解孤立恐惧

沉默螺旋假说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少数派存在“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反沉默螺旋”推翻了这个前提,认为“孤立的威慑和孤立的恐惧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的百科全书中都找不到”。

在网络环境中孤立感会被消解,这是由网络环境的虚拟特性造成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出现类似戏剧理论中所描绘的“前台”和“后台”效果,因为网络和现实分属两套不同的媒介情景,因此网民在进行网络社交时会出现暂时性的“人格分离”,形成另一套情景交往范式,在新的网络交往范式下,个体表现出更为放松的交往心理,从而消解被孤立的恐惧感。

②争议性社会议题引发对抗性表达

“杠精”多出现在一些能够给出更为开放和多元主观解释的议题当中,涉及鲜明的是非观或意识形态领域等严肃议题则较少出现。“反沉默螺旋”形成的一个条件是公众能够发现媒介意见的荒谬,可见媒介意见并不总是正确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争议性议题更是层出不穷,公众对于议题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会在互联网环境中被放大,随着讨论的深入,参与讨论的公众不再关注议题内容本身反而更关注讨论的形式,或自己在论战中是否能处于上风,“杠精”也正是在争议性议题的博弈中产生。

③网络传播方式催化、强化异质意见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汉语属于高语境的语言。所谓“高语境”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讯息中。之于汉语而言,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更多依赖于整体的交际语境,所以,在交际语境弱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社交时很容易出现编码、解码错误。对网络信息编码、解码偏差导致网络社交壁垒的出现,当网络壁垒被强行突破就会形成对抗性表达,从而催化异质意见的产生。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是对等的,个人意见能高效地传递给网络中的每个人。

因此,“杠精”的观点会被关注并有效地参与到讨论之中,同时也让他们的异质意见得以强化。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以文字传播为主,网络中的文字传播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一特性使得“杠精”在发表意见或反驳他人观点前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他们不需要担心自己发出的文字内容会在第一时间被他人反驳,即使被反驳也可以选择性接触,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发表异质意见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参考
[1]南都周刊.从畅所欲言到小心翼翼,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讨厌杠精吗?
[2]樊荣.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的视角[J].今传媒,2019
[3]项威.微博对抗性表达现象分析——以“杠精”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

图片
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3 20:14 , Processed in 0.039313 second(s), Total 10, Slave 9(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