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1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 【MU5735】面对灾难,媒体该报道什么,我们又该关心什么?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518

帖子

1358

积分

入驻机构

精华
11
威望
-28
K币
1386 元
注册时间
2021-3-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3-22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些事不愿提起,却又有些话不得不说。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航MU5735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目前现场救援还在紧张进行中,事故原因待进一步查明。

我们不想更没有能力去揣测灾难到底如何发生,但面对短短24小时里内的互联网乱象,作为新传人的我们还是要发问:面对灾难,媒体该报道什么,我们又该关心什么?

#1. 灾难不是营销热点

近些年,各大企业和商家蹭热点营销已司空见惯,但什么热点能蹭,什么热点不能蹭,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此次山西一房地产公司便借势营销,制作了失事航班背景的宣传图。下面却配上了楼盘的售卖价格。把空难作为宣传契机,如此蹭流量、博眼球的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图片


而这类事件其实早有先例。去年的河南暴雨期间,不少房地产商借大雨营销,打出各种令人不适的广告语:
“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有车位,无烦恼”
“暴雨突袭,你的爱车还好吗”

此外还有部分公众号,居然将严肃的灾难事件与娱乐新闻结合在一起抖机灵。例如“享道出行郑州”的《暴雨预警,“我有点大,你们忍一下!”》,虽然该公众号已经道歉,但是公众眼里其借着暴雨营销的恶俗气很久都难以摆脱。

本该是风雨同舟之际,这些企业却蹭热点,用娱乐化方式找存在感。灾难性的公共事件,绝对不应该成为“营销热点”,这些营销中展现的对天灾人祸冷血轻佻的态度,不仅不能推广品牌,反而只会败坏品牌好感度。

#2. “理性分析”?拒绝谣言

目前空难刚刚过去一天多,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但是却个别自媒体为赶时效性博眼球,却断章取义妄议空难原因。

3月21日16时36分,一点资讯的矩阵号“一点财闻”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东航坠机:上百亿巨亏压力下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

图片



文章标题断章取义自东航2021年中报中的一句话,“公司加强成本费用管控……通过节约航油等大项目成本、严控单位餐食机供品费用、维修费用、日常支出等方式压降成本"。

文章将空难原因,归因为“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甚至,过度夸大东航“上百亿巨亏”。其实,航空业近两年,合计亏损800亿多,东方航空的亏损数额实属业内平均水平,并不算新闻点。但是,该文章将东航亏损放大,摘选其中的片段,引导人们将空难归于航空公司压降成本,实在是不严谨的博眼球行为。

而据中国民航网报道,网传“东航压降维修成本”的消息完全失实,实际上,按年报披露数据,东航的年维修成本在2021年较2019年增加了12%。


在空难发生后,公众在关注人员伤亡情况之外,尤其关注事故原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部分自媒体利用公众的关切和好奇心,蹭热度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虚假的报道,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流量(该公众号除了这一篇破10w+点击率外,其他都在300-1000左右的点击率。显然,该文章目的旨在收割点击率)......

我们不是拒绝一切对事故的分析和解读,适当的科普自然可以,但如果要做,就必须保持审慎严谨的态度,照顾到公众情绪与舆论,尤其要严防谣言借此传播。

#3. “幸运儿”?拒绝消遣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空难航班上有124人,谁是那个“没有登机”的乘客,迅速成为焦点。目前,各大社交媒体上频现各种冒牌“幸运儿”。而今,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有退票凭证的辛女士,还有有退票短信的腾冲黄先生。

如果说这两个消息还多少有点可靠的话,微博上出现的很多“幸运儿”,就显得面目可疑了。网上有几十种“幸运儿”版本。一个是聊天记录截图,“我妈的朋友”,还有一张张打马赛克的朋友圈截图,都和空难“擦肩而过”。

图片



如今,“空难”成为最具传播性的事件。“幸运儿”也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重点话题,而部分人则借机开始“创作”幸运儿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各平台上流传的幸运儿故事,已经有二十多个。

可是,空难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悲剧,那些有意制造“假消息”的人,不但居心叵测,同样应该受到谴责。在所有类别的新闻中,灾难新闻总是“最严肃的”。在这样的时刻,任何对灾难的消遣,那些猎奇的、娱乐的“猜想”与“创作”,都应该被抵制。

#4. 关于灾难新闻

在和平时期,灾难新闻一般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人们对灾难新闻格外敏感和关注,不仅是因为人类天然具有关怀弱者和不幸的良知。更为重要的是,灾难一般都具有可重复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预防性,人们关注他人的灾难和不幸,实际上就是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安全环境,从而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因此,媒体在报道灾难时,首先应该发挥自己的预警功能,认真履行守望环境的职责,而不是利用灾难做新闻,以此来寻求表层卖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体对受众最大的人文关怀,莫过于它帮助受众建立安全感。

媒体要履行好自己的这个职责, 需要注意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说什么:高度的警惕意识,避免悲剧重演

我们为什么报道灾难,是因为我们天生喜欢传播“坏事”,喜欢围观别人的伤痛,消费别人的痛苦吗?肯定不是。即便一些人有这种窥“阴(暗)”之癖,媒体也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推波助澜。

如此,当我们连篇累牍、图文并茂,动用新老媒体全方位报道灾难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以满足吸引那些热衷窥视苦难为目的,也不应该是只注重收视率、阅读率和转发率,更不是仅仅盯着为此带来的广告等经济收益。

当我们报道灾难,第一是要告诉人们灾难发生的事实;第二则要探寻灾难背后的原因,告知人们如何防范灾难的再次发生,避免悲剧重演,这正是灾难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针对第一部分,我们的媒体需要坚持科学报道,并以全景式的动态新闻连续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谣言,有效还原事故真实一面,这也有助于公众走出对灾难尤其是“空难”的恐惧。

做好了第一部分,我们才可能进行第二部分。在我国,对灾难新闻报道的放开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媒体在履行环境监视的职能时,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风险。尽管这样,有不少媒体还是知难而进,做出了很多出色的报道,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

比如,重庆虹桥垮塌、广西南丹矿难、山西运城矿难,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顽强介人,黑幕也许永远都不会被揭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媒体对各种事故真相的关注,也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声援和关怀。

2、不说什么:审慎地做好报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平衡,防止二次伤害

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媒体不能只关注该说什么,更要关注不说什么。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情绪化报道,避免对事故中的个别人物做太多艺术加工,避免在采访家属的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媒体需要审慎地做好报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虽然我国目前暂时还没有制定专门性法律对这三项权利进行界定,但随着 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终将与世界接轨。

新闻媒体只有具备尊重他人个人隐私的自觉意识,同情和关怀灾难中的受害者及其亲属,才会获得受众发自内心的尊重、认可和信赖。新闻工作者只要具备人文关怀的自觉意识,保证其压倒对流量的过度追求,其实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绝大部分失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5. 最后

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从企业到公众,面对灾难,我们有不同的反应与感慨,但看向整个社会,我们大概又应有相同的道德准则与人文关怀。

有人说,面对这样程度的空难,满屏的祈祷和“图片”表情没有任何意义,但或许,正是这一个个简单的“图片”汇聚起社会的善意,从而代替了舆论场原本的喧嚣......

此时此刻,适当的发声,更适时的沉默,或许就是我们最好的关怀。

参考文献:
左中甫《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由三起空难报道引发的思考》
新京报传媒研究《面对东航空难,报道应该关注什么?不该关注什么?》
凤凰网《风声|拿空难“幸运儿”蹭流量,还有良心吗?》
中国记者《空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3 01:34 , Processed in 0.032157 second(s), Total 9, Slave 8(Usage:6.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