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561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分享] 上师人文地理 旅游方向真题及建议

[复制链接]

2

主题

16

帖子

161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0
K币
161 元
注册时间
2012-6-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0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丶十年丶内伤 于 2014-11-18 13:02 编辑

LZ今年上师人文地理旅游方向成功录取了,下面是我收集到历年真题和自己的个人经验。

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的人文地理学试题
.简答
1.试述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2.拉采尔的主要学术观点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涵
4.人地关系可能论
5.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6.上海市的农业分布自近郊至远郊为蔬菜带,花卉带,乳奶带,棉粮带,这是何种区位理论
7.地理中的景观术语与社会生活中的景观有什么不一样
8.引力模式
9.增长极
10.点轴开发模式
11.劳动区域分工
12.人类历史上人口自然增长的三个阶段
13.人口容量
14.PRED问题
15.逆城市化
16.麦金德的中枢地带,世界岛,新月地带各指哪些地区
17.文化区的划分依据
18.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19.民族的划分的基本要求
20.认知地图
.任选其中的六题回答
1,扶贫工程中不少地方采取了移民迁出的方法,为什么不能通过增加投资,输入人力的方法加以解决呢?为什么不鼓励人民战天斗地来改造自然环境来解决呢
2,某省进行城镇体系规划,有人提出建设一座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而其他地区则规划数以几百个的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这种规划设想对不对,为什么?
3.有人主张为减少大城市的交通,住房紧张状况应严格控制人口。禁止其他地区人口和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这样做对吗?将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4.某地区开辟了一旅游基地,经过测算门票收入在10年内收不回成本,有人认为这种开发不合理,不经济,还有人主张从区域范围看是合理的经济的,那种观点对?为什么
5,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城市群的区位优势
6,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战略中地缘战略对策
7,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论述题
1.论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对比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积极发展小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两中战略思想的利弊
3.论加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

2001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 填空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2.地理学主要特点
3.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
4.中心地理论的创始人
5.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
6.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
二,辨析
1.区位,区域,景观
2.人口,人民,民族,种族
3.环境,资源,能源
4.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5.人文地理学,文化地理学
6.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三,解释
1.增长极
2.重力模型
3.劳动地域分工
4.逆城市化
5.行为矩阵
.论述
1,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与地理的关系
2.运用人文地理原理论述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基本战略
3,我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问题
4,文化的现代性和多样性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关系
6,多极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人文地理学试题
一、判断题(将A B C D填入“(   )”中,4*2=8分)
1、指出下列人文地理学流派的研究主体方法论属于以下哪一种:
1)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
2)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
3)行为地理(   )
4)重视社会关系的“激进的马克思主义”(  )
A 经验主义B 人本主义C 结构主义D 实证主义
2、下列现象属于哪种扩散?
1)电视机本身的普及(   )
2)流行服饰的普及(   )
3)新的栽培技术在农村的扩散(   )
4)川菜在北方的扩散(   )
A 迁移扩散B 传染扩散C 等级扩散
二 问答题(每题5分):
1 谈谈你对文化、文化的核心、文化的构成的理解?
2 文化区划分的主要依据?
3 你怎样认识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4 种族与民族有何不同?为什么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势之分?
5 综合国力构成的要素?
6 试述旅游资源的必要条件,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谈谈如何处理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7 为什么说多极世界有利于世界稳定和发展?
8 人力投资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 分析评析题:
1 有人提出批评:“全国普及推广普通话不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还有人批评“大中学校重视英语学习,很多招生单位招聘新员工考英语,晋升职级考英语,是崇洋媚外的表现”,从文化整合与交流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批评的看法?(8分)
2 谈谈你对解决中国“民工潮”的对策?(8分)
3 谈你对吸引国外留学人才的对策?(6分)
4 为什么很多欧洲、北美国家鼓励生育孩子,而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6分)
5 比较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劳动生产率、商品化程度、能源消耗等方面有何不同,以机械化、化学化支持的现代农业是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吗?为什么? (10分)
6 解释下列现象发生机制(8分)
1)纺织工业从18世纪英——19世纪美国、欧洲,到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中国大陆沿海、东南亚,20世纪80年代转向中国内地;
2)家电制造业从80年代开始,从日本、台湾、东南亚向中国大陆转移。
7 分析中东危机、前南斯拉夫危机的宗教、文化方面原因?(6分)
四、发挥题(30分)(发挥题为可答、不可答得选答题,答题的分数计入总分,累计超出100分,仍以100分计)
1、谈谈你对文化的发展观与多元观统一的认识,这一思想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何意义?(20分)
2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主要差异?(10分)
上海师范大学2003人文地理试题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  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     )、(      );
1.2  文化由(   )、(   |和(     )三个层次组成。
1.3  第一产业指(            );
第二产业指(            );
第三产业指(            )。
1.4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1.5 原始宗教主要指(      ),民族宗教主要有(     ),
    世界三大宗教是(          )。
2. 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2.1 文化
2.2 拉采尔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 综合国力
2.5 领土
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
3.1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
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
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4. 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
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
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
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4.2 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
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
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
5. 论述下列各题(88分)
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
5.3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12分)
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意义。(10分)
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人文地理
一、    填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人文地理学主要特点是(  
2.    世界人口增长在原始社会到农耕社会的基本表现是(  );人口增长在工业革命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的基本表现是(  
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工业社会的基本表现是(  )。回答要点: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人口绝对数量及其增长率速度。
3.    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可用如下三句话概括(  
4.    文化由(  )三个层次组成。
5.    第一产业是指(  );第二产业是指(  );第三产业是指(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
6.    世界三在宗教是(  
7.    文化区划分的基本依据是(  )。
二、    举例辨析下列概念
1.    区位、区域、景观
2.    人口、人民、民族,种族
3.    环境、资源、能源
4.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5.    城市化,逆城市化
6.    地方文化,民族文化
7.    传统文化、流行文化
8.    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9.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
三、    解释下列术语
1.    文化景观
2.    文化区
3.    文化整合
4.    人口容量
5.    可持续发展
6.    冷战
7.    国家权力要素
8.    地理物象
四、    论述如下问题(每题12分)
1.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多?
2.    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才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
才匮乏的办法。
3.    分析中东地区地域冲突的潜在的民族、宗教、文化影响因素。
4.    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5.    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
6.    分析华人经济圈社会文化方面的有利因素。
7.    分析我国非典型肺炎(SARS)传播与一理环境的关系。
8.    为什么APEC的区域集团化进程不如EU发展快?
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人文地理学
一、    填空
1.    地理学从( )和(  )两个视角研究地球表层。
2.    人口增长从最初的高出生率、( )、到过渡阶段的(  )、低死亡率、最后进入(  )、(  )。人口规模从最初的缓

慢增长、致电过渡阶段的快速增长至最后阶段的(  )或(  )。
3.    当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和(  
4.    文化由(  )(  )(  )三个层次组成。
5.    基督教新教主要分布在(  ),天主教主要分布在(  )、东正教主要分布在(  )、佛教主要分布在(  ),伊斯兰教
主要分布在(  
二、    举例辨析下列概念
1.    区位、区域、景观
2.    郊区化、逆城市化
3.    等级扩散、传染扩散、迁移扩散
4.    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5.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6.    文化景观、文化区
7.    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产关系决定论
8.    文化整合与文化同化
三、    解释下列术语
1.    环境的人口容量
2.    冷战
3.    地理物象
4.    拉采尔
5.    综合国力
6.    时间地理学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不能用简单的物理学方法研究人文地理?
2.    为什么我国的彩电、手机的普及不像非典那样从发生源迅速传播开来?
3.    请将我国的江浙、新疆、西藏、东北各地区的人口密度,从高到低排队,并解释其原因。
4.    为什么我国华南地区最近出现民工荒
5.    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方言多,北方方言少?山区方言多,平原方言少?
五、    论述(80分)
1.    分析中东巴以问题的深层文化原因。(20分)
2.    党我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其中很重要思想就是要实行五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谈谈你对五大统筹的看法。(提示:为什么要统筹?怎样统筹?)(40分)
3.    对比分析北京与上海旅游发展条件和特点。
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人文地理学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275.png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8278.png
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人文地理学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5301.png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438.png
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人文地理学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631.png
file:///C:/Users/pc/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157.png
2009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试题
1、 请你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说明你的立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可行性
2、 试述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
3、 为什么旅游交通线路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与市场空间关系
4、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移动的特征
5、 评述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6、 以你熟悉的城市为例,说明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特征
7、 说明城镇体系的概念、规律及其重要性
8、 举例说明语言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9、 根据2007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地理的若干重要指标及其意义(城镇和乡村,性别,年龄)
10、 试用地缘政治理论阐释下列国际争端现象(87日,俄罗斯)
2010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金砖四国
2国家权利要素
3地理大发现
4城市化
5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二 简答
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2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变化特点
3世界人口迁移空间规律与机制
4旅游资源形成条件的主要特征
5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
6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及其具体含义
三 论述
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及对策
2世界石油储,产,销基本格局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5×8═40分)
1.总部经济
2.主题公园
3.低碳经济
4.研发产业
5.空间扩散
二、简述题(5×10═50分)
1.以你所熟悉的城市为例,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机制。
2.韦伯工业区位论与克里斯泰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
3.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4.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5.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30═60分)
1.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
2.根据下面的资料和数据,论述你所看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我国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
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
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5.5%,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却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全国600多个城市有一半缺水。
2013人文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8*5
1.区位商
2.适度人口
3.旅游资源
4.杜能圈
5.同城效应
二 简答(15*4
1.2010人口普查,中国人口特征
2.汽车制造业世界格局的变化
3.解释 中心地 中心商业 中心地职能
4.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三 论述(25*2
1.大学文化扩散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2.九十年代后我国出现郊区化现象,特别是商业和居住的郊区化,试述其发展特征和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2002年旅游地理
一、
名词解释
1.空气温度垂直递减速率
2.旅游资源
3.旅游地
4.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5.旅游地空间竞争
6. RBD
7.主题公园
8.旅游生态容量
9.旅游发展规划
10.中国旅游优秀城市
二、
简答题(每题10)
1.简述旅游者活动行为的层次。
2.简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在规划开发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3.简述旅游区划的原则
三、
分析回答题(每题20分)
1.试以旅游客源地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分析成为近年来我国主要客源国的状况。
2.旅游对自然环境有哪些负面影响?谈谈如何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或减少这些影响的实际例子或想法?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旅游时间比
2,特尔菲法
3,温度-湿度指数
4, RBD
5,旅游心理容量
6,旅游区
7,旅游流
8,旅游通道
9,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
10,旅游开发规划
二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2,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表现那些特点
3,简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
4,简述主题公园的特点
二,
分析问答题
1,结合我国西部开发的实际情况,如何利用旅游对区域的经济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2.试述近期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有哪些趋势
3,举例说明旅游宾馆宏观选址要考虑的因素


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试卷
一,
名词解释
1,丹霞地貌
2,旅游增加值
3,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4,华夏文明旅游带
5,《货值列传》
6,生命周期理论
7,旅游地区社会容量
8,心理物理学派
9, PATA
10,旅游区划的主导因素原则
二,
简答题
1,简述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
2,为什么国内外对旅游地的综合评估主要集中在自然风景地
3,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4,举例说明城市RBD的主要类型
三,
论述题
1,试以旅游地空间竞争说明为什么同一地域的石林只能选其最好的一个开发而放弃并保护好其他的。
2,请解释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的意义和特点
3,试以实例说明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旅游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吴越文化江南水乡风光旅游
2.感知环境
3.旅游地空间竞争
4.旅游地地域社会容量
5. TSA
6.文化移植
7.逗留型旅游线路
8.旅游资源
9.旅游时间比
10. CBD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
1.列举我国古代北魏、宋代和明代的各一本旅游地理名著及其作者姓名。
2.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用什么指数度量?
3.简述旅游区的主要特性。
4.简述索道建设的利弊。
三、
分析回答题
1.谈谈你对综合性旅游区划的原则的认识
。(30分)
2.从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以及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谈谈你对开发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看法。(25分)
3.旅游业有什么经济特性?这些特性对旅游开发的意义怎样?(15分)
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旅游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需求
3旅游地
4旅游资源
5旅游增加值
6旅游生态容量
7逗游行旅游线路
8主体公元
9舒适值数
10忘了不好意思

问答题:
1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2举例
旅游资源
技术性评价。
3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4旅游区划原则
5旅游宾馆微观选址索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论述题
(4选1)
1综述
旅游空间行为
2试论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3试论西安与杭州旅游发展的特点与条件
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旅游地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旅游地理学
2009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 名词解释 40
1 旅游资源调查
2 风效指数
3 景观
4 旅游服务
5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公共关系
7 地质公园
8 原生旅游形象
9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10 旅游交通
二 简答题 50
1如何理解旅游资源内涵及外延.
2 试述旅游者的不同尺度空间行为.
3试述景观的空间结构.
4 试述生态环境旅游与传统景色旅游,自然陆游有何不同.
5 试述旅游地规划的基本方法.
三 论述题 60
1 试述环境背景对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2 试述区位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3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三大市场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010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地理试题

名词解释
1层次分析法
2可行性分析
3景观
4旅游发展规划
5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危机管理
7旅游容量
8旅游地功能分区
9品牌视觉系统
10旅游客源市场

简答
1危机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
2旅游规划图件三要素
3旅游解说系统基本组成
4旅游者决策主要因素
5旅游产品的公共特性

论述
1.地理要素对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作用
2.绘图说明普适性空间布局形成
3.旅游开发项目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指标体系和方法
2012年 旅游地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旅游市场
2.旅游产品
3.工业旅游
4.旅游流
5.雾凇
6.旅游资源调查
7.人文旅游资源
(还有三个忘了。。。)
二、简述
1.简述旅游规划中田野工作法的程序
2.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3.环境监测对于旅游开发管理的目的、内容和意义(还有一个忘咯。。。,)
三、论述
1.什么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原则是什么,并说明海派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
(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2013 旅游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2.社区旅游
3.层次分析法
4.生命周期理论
5.景观异质
6.旅游地功能分区
7.危机管理
8.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
9.非常抱歉 想不起来了
二 简答(10*5
1.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2.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
3.旅游功能分区的基本方法
4.旅游地规划的基本方法
5.旅游活动的行为层次分为哪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论述(20*3)
1.旅游地规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2.长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差异的分析
3.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对其借鉴及启示?


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一.
1、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 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
(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
(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
(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5)多学习、善思考、深入实际,新自作调查研究。
9、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10、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二.
1、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
(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2、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区位论: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某种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分析区位形成的原因与条件,预测其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将有计划地选择最优活动场所。
3、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4、文化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变迁性、稳定性、积累性、多层次性、滞后性。
5、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6、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
(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
(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
(4)生态论human 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6)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8、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9、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10、德国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新教加尔派的训诫是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论是命定论:一个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预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于你的职业,不停息地的劳作中形成职业责任感,把致富、贸易和利润看作职业成功的证据与个人德行的证实;把个人严谨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达到长期目标和经济成功途径。新教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包括天职观、成就观、节俭观、禁欲观。
三.
1、人口迁移的迁移趋势(英国拉文斯坦):(1)大多为短距离的迁移;(2)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为年轻人;(7)主要方向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2、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1)居住历史分析:A、生活史;B、迁移类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迁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续时间:累积居住将产生惯性。
(2)随机方法:在特定的随机概率框架内,整个区域内的迁移流随时间的变化。
3、人口迁移原因:经济、政治、国际战争、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种族歧视、结婚或离婚、退休、避寒、避暑、疗养等。
4、流动人口趋势和特点:(1)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流动半径越来越大;(3)流动高峰提前,外出时间延长;(4)外出民工以劳动力为主,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5)流动方式以连锁方式为主。原因分析:(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2)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民对改变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3)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转移是客观因素;(4)耕地减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剩余是流动人口产生的内在因素;(5)农村基层组织的失控及城乡收入差距的拉长是直接原因。
5、农业革命前人口发展特征:(1)极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为大分散、小集中。
6、农业革命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7、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8、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原始阶段:高高低;(2)过渡阶段:高高(较原始阶段为低)低;(3)现代阶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诺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转变”仅针对第三序列:人口增长加速、减速、缓慢。
9、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扩张: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死亡率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减速;(4)低位静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现代时期、现代静止时期。
10、促使人口转变的因素:(1)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生活方式、生育观念和妇女地位等的进步和提高;(2)政府对节育的态度和相关的人口政策。西欧模式包括欧洲发达国家、北美国家,是自发的演化过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除了一定的自发性外,同政府鼓励节育是分不开的。
11、中国人口转变模式:(1)加速增长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负增长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长high growing1961—1971;(4)减速增长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动增长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续增长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1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对人口增长的影响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矿产等
13、人口构成(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1)自然构成:A、性别构成  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B、年龄构成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中不同年龄的比例关系;(2)社会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婚姻家庭构成、阶级构成、民族构成和种族构成等。
14、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
16、适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意义:(1)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大意义;(2)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
1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 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8、人口年龄金字塔:山型、瓮坛型、钟型。
19、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20、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1)绝对数量大;(2)发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龄构成的定盘星,人口寿命的延长。对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价值;(2)发展老年产业;(3)加强积累,奠定基础;细化老龄程度,抓住发展机遇;(4)完善构成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自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5)加强技术投入,加快产业调整,以技术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6)培养专门老年护理人才;(7)延长退休年龄;(8)关注老龄妇女。
四.
1、农业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2)海登的宴享说;(3)多因素耦合说:自然基础、社会基础、古文明基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压力与追求、偶然性因素触发与催化。
2、农业起源的地点:(1)美国索尔:植物驯化最初中心是东南亚;(2)考古学证明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
3、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影响:(1)农业活动需要定居;(2)单位群体人数少;(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
4、人类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伦: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国: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玛雅:危地马拉、伯利兹、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一带;(7)印加: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玛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5、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目前存在于亚马孙地区、刚果地区、新几内亚岛、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
6、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1)中国:火耕水耨(用火烧去田中的杂草,用水淹死杂草);
(2)欧洲中世纪:敞田制(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区获得耕种长条状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均须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麦和黑麦、春小麦和燕麦、农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
(3)美国的殖民农业: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7、传统农业类型:(1)旱作农业: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麦占重要地位。(2)水稻农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古巴、委内瑞拉、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农业:分布于地中海周围、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种植小麦、大麦、葡萄、油橄榄、果品业、花卉业与旅游业;(4)游牧业: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8、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产品是作为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俄罗斯、马西等。
9、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品所消费的;
(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
(4)农场规模大;
(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10、现代农业类型:
(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那利群岛、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suitcase farm(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
(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
(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11、工业的扩散: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俄国、美国、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
12、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13、工业类型:(1)第一产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2)第二产业:制造业(北美、欧洲、俄罗斯与乌克兰、日本等)
(3)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
(4)第四产业: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5)第五产业: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生等。
1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
(2)资源:
(3)能源:水力、蒸汽机、电力;
(4)市场;
(5)劳动力;
(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15、工业分布的新变化:
(1)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
(2)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
(3)微电子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4)英美产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技术和新的服务业。
16、当前全球经济形势:(1)需求不旺;(2)生产力过剩;(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17、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8、种族多源论(魏敦瑞):
(1)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
(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
(3)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4)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19、种族一源论:人类种族本源于一个地方(可能是西南亚、北非或东非)。
20、种族与环境:
(1)肤色:人体肤色的变化取决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烈程度有关;
(2)人体结构: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而后者身体趋于细长;
(3)鼻子、眼形、头发组织:热带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寒冷人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黄种人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皮肤紧缩形成直发,黑种人由于气候炎热而潮湿皮肤松弛形成卷发隔热防晒。
(4)体重与长四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黑人体重轻而长肢体善于投掷长矛,汗腺多,散热快,嘴巴大,厚唇,宽鼻便于气流通畅,手掌和脚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细血管较丰富,对体温调节较完善;因纽特人体重重,脂肪厚,散热少;白种人高鼻梁狭鼻对冷空气有预热作用
五.
1、种族划分的标志:(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非洲人卷发;
(2)肤色: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MM以上;
(3)身高:与营养和遗传因素有关;
(4)头颇形状:头骨指数=头宽/头长*100;
(5)鼻形: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指纹:亚洲人多斗型、黑种人多弓形、欧洲人多箕形。
2、世界种族划分:
(1)白色种族群: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大陆西部、北非、西亚、南亚;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第种族
(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
(3)黑色种族群: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罗种族、布须曼种族;
(4)棕色种族群:肤色深,毛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岛上。有澳大利亚种族和三大群岛种族。
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4、种族主义:是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5、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
6、民族地理学:研究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探讨民族发展演变的学科。
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个左右,汉族人数最多,超过12亿,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巴西人、日本人。
(1)形式分布区:一个集中的、并相连成片;
(2)机能分布区: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体制。
8、中国民族分布:汉族占92%,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
9、民族的迁移:
(1)印第安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加勒比地区、巴西、美国;
(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迁移。
10、民族的集聚:
(1)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2)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11、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变化:传统玉米种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让位于面包,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出现,砖房替代土坯房,电器代替传统用器,汽车替代马车,英语普及;
(2)西班牙人在拉美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斗牛传到墨西哥
(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美国英语、信新教的占优势,形成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12、民族地理学研究的意义:(1)促进民族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为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繁荣民族经济作贡献;(4)促进民族团结,开展民族教育。
13、民俗: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我国古代称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做俗。
14、民俗地理学:研究一定地域内各民族人民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文化现象的地区差异和分布规律,探讨民俗文化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并阐明其形成、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15、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着一个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有些民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6、民族特点:(1)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
(2)外延特征:承传性、变异性。
17、民俗与环境: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社会民俗(节日、岁时)、礼仪(诞生、成年、婚姻、丧葬)、精神民俗(巫术、宗教、民间禁忌)、口承语言民俗(民间文学、民间艺术)。
18、民居:不仅反映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材料(石材、黄土、竹子、木材、砖瓦)、建筑布局、建筑外形和内部特征。
19、饮食民俗:北面南米、拉美吃玉米、东欧吃黑麦、中国东方吃猪肉、欧洲吃牛肉。
20、流行文化:(1)足球(soccer):最早出现在英国;(2)服饰:白领、蓝领;(3)快餐:汉堡包、肯德基炸鸡、麦当劳、中国快餐米饭加面条。(4)流行音乐:摇滚乐、摇摆乐、迪斯科、卡拉OK。
六.
1、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地理学是研究语言变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语言的地区分布,语言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收集语言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等的方法,表示各种不同语言分布上的特点,探讨语言对民族、社会发展的意义。
2、语言本质特征:(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3)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4)语言是符号系统;
3、英语的形成和发展:说英语有3、7亿人,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语言超过10亿人。起源于5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带来盎格鲁—萨克逊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使其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和拉丁语词汇。作母语的国家: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
4、汉语: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中心,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基础;(2)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3)湘方言:以长沙为代表;(4)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5)闽方言:福州话、厦门话;(6)赣方言:南昌话;(7)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散。
5、世界语言谱系: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二级单位,各种语言在演化上又有亲疏远近之分,从而形成次一级的语言群。
(3)语支:同一语言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世界共有12个语系40多个语族。
6、世界语言分布:
(1)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斯拉夫语、印欧—伊朗语;
(2)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
(3)闪—含语系: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5)非洲语言:尼日利亚—刚果语系、科依桑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6)马来—波利尼西来语系;(7)其它难以确定:美洲印第安语、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地著语言。
7、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8、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
9、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美洲;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满族、美洲后来移民;
(3)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芬兰的瑞典语,日本语在台湾和朝鲜。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新疆的锡伯语;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英国的英语、客家方言。
(6)多语言国家的出现:加拿大双语(魁北克的法语,其他为英语)、瑞士四种官方语言共存。
10、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与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结合的。
11、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汉字:从大汶口原始文字算起,有5000年历史,汉字字形为方块状,是从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全世界有1/4居民使用。
(2)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3世纪出现阿拉伯词语,4世纪起开始用来表达阿拉伯语,世界有10%居民使用。
(3)希腊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末—9世纪初,即腓尼基繁荣时期。
(4)拉丁(罗马)文字:产生于公元前8—7世纪,起源于希腊文字。以拉丁文为基础的字母共有70多种。
12、地名景观:在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及发展历史的不同,使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形成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特点:特殊性、符号性、变异性。
13、地名分类:
(1)反映自然环境:淮阴、山西、临沂、鞍山、浙江、酒泉;
(2)经济活动:牛街、马市、龙场、天津、驻马店;
(3)历史:故乡县、屯留营;
(4)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塔里木河(脱缰之马)。
(5)祥瑞或祈寿意愿:长安、宝鸡、定边。
14、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Idaho 爱达荷意为高山上的亮光,Massachusetts 马萨诸塞意为大山岗,Michigan 密歇根意为广阔的水面或大湖。
15、宗教:即以神说教,上行下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意识中关于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的一种歪曲和荒诞的反映,是把人间力量幻想为上帝、神祗、精灵等超人间的力量的实体而加以信仰和崇拜。
16、宗教地理学:研究宗教的产生、传播和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7、宗教分类:
(1)起源和演化阶段: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近现代宗教;
(2)依流传范围: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
(3)崇拜神灵的数量与变化:一神论、二神论、多神论。
18、世界主要民族宗教:
(1)犹太教: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摩西被认为是创始人,严奉一神,《圣经》,二战遭希特勒屠杀,周六为安息日,禁忌有水中无鳞动物不可吃,地上不爬不吃、动物中只吃既分蹄又倒嚼的种类。全球共有1500万人,美国有600万人,以色列有300万,欧洲有400万。
(2)印度教:信仰者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BC2000吠陀教,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后分为三个流派是毗湿奴教、湿婆教、性力教,主要教节有湿婆节、好利节、乘东节。
(3)道教:中国本土宗教,崇拜鬼神,求仙并追求长生不老,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另一思想为天道相承、因果相报。
(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经典有四书、五经,祭天地、拜孔子,敬祖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神道教: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明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二战后实行政教分离,成为民间宗教。
19、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古迦毗罗卫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教义有无常、无我、苦、惑、业,最高境界为涅盘槃。教徒约2、5亿,传入我国的称北乘佛教,在西藏称喇嘛教。
(2)基督教: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等,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圣经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教徒约10亿。
(3)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教义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大约公元7世纪前后,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我国,称穆斯林,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布在西北、西南。
20、宗教传播: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21、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
(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
(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22、宗教组织:
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23、宗教风俗与禁忌:
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犹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许堕胎,伊斯兰教世界妇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许读书、经商、参加清真寺活动。
24、宗教景观:
(1)基督教堂:教堂是神的住所,圣坛是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A、罗马式(巴西利卡):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B、拜占庭式: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C、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形、飞券、修长的立柱。
(2)伊斯兰清真寺:使用巴西利卡式,形如我国的四合院。
(3)佛教寺庙:如印尼的婆罗浮屠佛塔,缅甸仰光大金塔,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
25、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2)影响其起源;(3)影响其礼仪;(4)影响其习俗;(5)影响宗教节日;(6)影响其传播。
26、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生态环境;(2)影响地域文化;(3)影响政治地图;(4)影响人文景观;(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27、宗教的建筑意义:
(1)宗教建筑的结构与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思想灵魂和理想景观;
(2)宗教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振形成有机整体;
(3)宗教建筑对一般建筑的引导作用;(4)宗教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28、我国宗教发展特点:(1)传统宗教延绵不断;(2)多样性与包容—消化吸收能力;(3)统治阶级始终支配宗教;(4)三重结构的交叉与脱节;(5)现实性与功利性。   
现状:(1)宗教整体发展加快,尤其是个别宗教,且宗教影响在上升,(2)各大宗教在努力适应社会主义,促进两个文明发展;(3)在转轨时期宗教领域有一些混乱现象;(4)境外敌对势力加强宗教渗透;(5)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突出;(6)邪教和迷信活动及各种伪科学影响正常宗教。
29、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0、世界各国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达到的人口数;(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
七.
31、我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
(1)城市: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2)镇: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
32、门槛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称入门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种物质和服务供应实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门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则无利润可得。
33、城市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有人也称城市体系。
34、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人口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许多倍,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比较明显。
(3)农村聚落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35、城市区位:
(1)从防卫出发:河流—巴黎、海洋—波士顿、东京、制高点和隘口—奥地利萨尔斯堡、雅典、潼关、娘子关;
(2)交通:水运——在河流附近或沿河分布、河口处;陆运——丝绸之路、铁路、公路;海上交通——世界最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36、城市与自然环境:
(1)地质环境:特别突出的是地震;
(2)地形: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3)气候:多雨地区考虑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区注意取暖、防冻,热岛效应问题等。
(4)水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还要注意排除污水;
(5)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绿地建设。
37、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1)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2)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38、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2)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
(3)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39、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1)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
(2)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
(3)是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
(4)是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
4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不同的。从城市景观来说,给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41、集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乡村地区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
42、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
(1)密集型农村聚落: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街道式村落、城市绿地的环形村落、棋盘式的村落。
(2)分散型农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条件不好或特殊的生产地区如水稻地区的村落、西欧孤立的农场。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和法国式的村落。
43、活动型村落:没有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暂居地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区、牧区、少数山区。
44、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美国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区,常见一种分散的聚落景观,其社会基础是土地的私有制。
(2)集体农场型:在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由于土地公有,政府组织下在地广人稀地区建立的居民点,我国东北、新疆、甘肃、云南等地。
(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的村落,与集体农场相比,生活服务设施较差,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45、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46、旅游的构成要素:(1)旅游主体——旅游者;(2)旅游客体——旅游产品;(3)旅游媒介——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47、旅游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传统的客源地,亚太地区是一个新兴的客源地。  
48、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49、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英、日本、加拿大、法、德、比利时、荷兰、挪威等国
(2)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3)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50、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1)田中喜一分类法:心情、身体、精神和经济动机。(2)麦金托什分类法:身体健康、文化、交际、地位与声望。
51、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
(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
(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   (4)经济能力:  (5)余暇时间;
(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
(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52、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
(2)最大效益原则:A、最小的旅游时间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资源;
(3)旅游偏好:年龄、职业、学历。
53、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其形成条件有两点:(1)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2)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4、旅游资源的特征:(1)在空间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2)在时间上具有变化性;(3)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4)认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
55、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1)体验性评价:对旅游资源的质量体验而作出的评价;(2)技术性评价:对旅游资源进行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性进行技术分析。(3)综合性评价:选取多项恰当的因子和开发条件,并综合考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对旅游资源较为评价的一种方法。
56、旅游地分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渡假区、主题公园。
57、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经济方面:
A、旅游业的经济特征:无形的出口产品、零散的综合产品,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B、旅游与经济发展:取决于开发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和地理区位;
C、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             D、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E、旅游税收:增加外汇收入和各种税收;   F、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
G、消极影响:旅游过度超前发展,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可以引起通货膨胀、抬升土地价格。
(2)环境方面:A、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独立关系、冲突关系、共生关系;
B、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植物、动物、水质量、大气质量、地质;
C、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a风景区:建筑污染、带状发展和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与本地居民隔离、交通堵塞;b、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良好、造型美观、位置适中的宾馆是城市环境的一种财富,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
(3)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A、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
B、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
C、社会道德: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
D、宗教: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E、语言: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
F、健康: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
(4)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A、促进文化的变更和交流;B、引起传统文化形式(工艺品)的复兴或倒退。
58、行为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59、环境感觉: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认识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
60、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感悟:其实上师这个专业方向并不难考,LZ 大致准备了四个月,这里主要讲一下专业课的经验。lz经验是一定要利用好真题。特别是旅游地理的真题。因为真题重复率较高,所以要好好做,最好是一题题做下来,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还是可以去百度,大致知道该怎么答。lz其实之前没有好好利用,是考前一个晚上才看的,幸亏看了,要不然很多分都拿不到了。
    lz人文地理考的并不好,勉强及格。因为好多题目都不在书上,很灵活。所以lz的建议是多看看导师写的文章,很多名词解释啊什么的都出自导师的文章。大家可以去找找导师的文章。ps:人文地理改得比较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49

    帖子

    1371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0
    威望
    214
    K币
    1157 元
    注册时间
    2012-1-29
    沙发
    发表于 2013-6-7 21:27 | 只看该作者
    可是找哪位导师的文章来看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6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68 元
    注册时间
    2014-4-16
    板凳
    发表于 2014-7-13 12:01 | 只看该作者
    很给力,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59

    帖子

    360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42
    K币
    318 元
    注册时间
    2014-6-24
    地板
    发表于 2015-2-13 21: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今年考了342,调剂到上师有希望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4 元
    注册时间
    2017-10-17
    5
    发表于 2017-11-5 10: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8 元
    注册时间
    2018-4-19
    6
    发表于 2018-4-19 12:10 | 只看该作者
    复试的数学三难吗?听说不难,数学不好,学长学姐有经验的可以说说,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2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2
    K币
    9 元
    注册时间
    2020-7-6
    7
    发表于 2020-7-30 13: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20 17:22 , Processed in 0.068304 second(s), Total 8, Slave 8(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