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24186|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光悠然 年华依旧(供报考安大新闻传播学的同学参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24

帖子

276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1
威望
120
K币
156 元
注册时间
2011-5-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午 于 2011-8-28 22:48 编辑

时光悠然      年华依旧
                                                                                              ——供报考安大新闻传播学的同学参考
         2011614日,安大龙河校区行政楼208,笔者拿到了安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至此,笔者的考研生涯——结束了!
   
        笔者男,安徽人,20097月毕业于江南小城XX市的XX学院,会计专业。当年报考安大新闻学,政治:65,英语:55,新闻传播理论:114,新闻传播实务:109,总分:343。那一年,安大新闻学院复试线:344。这就像一个玩笑,但笔者无能为力!
       20101月,笔者第二次考研,报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政治:72,英语:49,新闻传播理论:60,新闻传播实务:111,总分:292。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折乾而归!
       20111月,笔者第三次考研,目标:安大新闻学。政治:69,英语:67,新闻传播理论:117,新闻传播实务:125,总分:378。这次,终于把复试线远远的甩在后面,之后是有惊无险的复试和师生互选。再之后,确定录取。
      09年开始,笔者就在考研论坛上逛,但都是只看帖不发帖。看了N篇考研经验谈的文章,慢慢的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等一切尘埃落定,或许也可以将自己的经历当作所谓的经验写出来,以供他人参考,故作此文。

      
      政治与英语,不是这里谈论的重点,简单说几句。关于政治,由于安大特殊的积分政策,故建议将政治的目标定在65~75分,所以用在政治上的时间,只需保证能完成目标就可以了。关于英语,笔者与英语学习的故事虽然很长,但只能在此简述。CET四考了五次,至今笔者还保留着那五张珍贵的准考证和成绩单,最低分是066月考的,那时笔者大二,302分,最高分是086月考的,那时笔者大三,459分。CET六考了一次,是096月,那时临近毕业,也刚刚经历了第一次考研的失败,456分。考研英语考了三次,554967。每次想到这些考试的经历,总是感慨万千........一路走来,笔者倒也没发现什么特别的方法或捷径,况且自己现在的水平还远不足以在高手面前班门弄斧。不过,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背单词、做题目、读文章之外,倒是有几个小点子以供参考:
一,背文章。笔者会背诵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的前30课,从0712月买书至今,反复背诵,背诵之后默写,默写之后再背诵,如此反复,所以基本已达到随时随地脱口而出的地步。当然,考研的同学时间宝贵,所以建议背诵真题中的阅读,能背多少是多少,多多益善!
二、抄文章。这是08年上辅导班时,听宫东风老师说的,这里的文章自然指真题里的文章。不过笔者惭愧,没有长期坚持,只是蜻蜓点水的抄过几篇,但是其中妙处,自不待言。
三、分析文章。所谓“分析”,就是自己给自己讲解。把文章拆成句子,把句子分解成主谓宾定状补,把从句划分出来,最后把陌生的单词弄清楚,就是如此。事实上,由于笔者英语学习的先天不良,后天填鸭,所以至今也难以准确分清定语、状语、补语。故而,笔者只能分出主谓宾,然后将定状补语断开,但却搞不清它们谁是谁。比如:The  idea  that  some  groups  of  people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others  is  one  of  those  hypotheses  that  dare  not speak  its  name。笔者会这样划一下:The  idea that  some  groups  of  people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others is  one  of  those  hypotheses that  dare / not speak/  its  name。这是08年真题试卷上的第一句话,分解之后就是一个个词或短语,弄懂之后,再将其组合成句,之后由句到段,由段到章,步步为营。
      当然,个人感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讲究的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是想靠三五个月或半年一载的刻苦学习,而达到质的飞跃,恐怕很难。比如你目前是55分(或65分)的水平,想通过半年努力拿下75分(或85分),其难恐怕堪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考研英语作为一门考试,在准备阶段的用心学习,进步5~10分完全是情理之中,况且,据传说,安徽地区改试卷是比较松的。大家现在的英语,最差的也有45~55的水平,刻苦学习,进步5~10分,那么国家线就没有问题了。至于比较厉害的同学,比如现在就已经是65+的水平,建议即使打算冲刺英语高分,也千万别在英语上花过多的时间,因为新闻传播专业的特殊性,重头戏是专业课!


     

       新闻学或传播学的专业课由史论和实务两张试卷构成。史论考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学、传播学、中外新闻史;实务考的内容主要是:采访、消息、评论、编辑。详述如下:        
史论的参考书:《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蒋含平、谢鼎新,合工大)。
      
       新闻传播学领域素有“南复旦北人大”之称,由复旦出版的这本概论,其权威性不言自明。该书除绪论外,共有十六章。第十、十一章讲的是媒体的经营管理,一般不会考到,不过第十一章是第三版新增的内容,大略看看也就够了。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中的第四第五节是三版新增的内容,尤其是“媒体融合”,虽然难以作为一道大题去考,但考试时有所涉及应该是很有可能的。该章的其他小节,更像是新闻史,大致浏览就差不多了。
新闻专业有个永恒的话题就是“新闻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随着对这个专业的学习而不断深化的。就考研来说,书中的第二章“新闻”和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讲的都是这个问题。笔者看来,关键的不在于你赞成哪种定义,而在于你为什么更加偏向于某个定义。了解了新闻的定义之后,就该看看因新闻而连接的两个不同人群了:传播者和受众(传播者——新闻——受众)。当然,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从传播者的此岸到受众的彼岸,需要有一个摆渡的角色,而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具体的新闻媒介和抽象的新闻事业。如此一来“传播者——新闻——受众”就成了“传播者——(媒介)新闻(事业)——受众”。《概论》没有把“传播者”作为独立章节讲解,但第十四章“新闻选择”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无疑都是从传播者角度出发的。而了解受众自然就是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了,其重点就是弄清“受众的角色”“受众的细分与定位”“受众的权利”,而现在又经常提到“公民社会”,注重公众权利的行使,那么受众权利成为考试的重点之一自然就是情理之中。以上已经涉及书中的八章内容。剩下的章节主要就是讲新闻媒介和新闻事业。
       在这所剩八章之中,重点肯定是第六、七、十六、十三这四章的内容。第六章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中的核心内容,是必须牢牢记住的,就如同第七章第一节中的“一般功能”。而第十六章的新闻改革历来就是概论和历史考察的重点,其中第二节“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是第三版新增的内容。第十三章中主要就是弄清“真实性”“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正所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一个根本性原则,一个光荣的传统”,不过,笔者总想问,那当“生命”和“根本性原则”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你我都知道,现实中,这可能压根就不是个问题,但理论上,它的确就是个问题。这是笔者的苦恼,不知是否也是中国其他新闻人的苦恼!当然,中国之特色,应该就在此处吧。不过,牢骚之后,我们面对的是考研试卷,若是真有这样的题目,各位大侠可不能在试卷上“苦恼”一番,笔者以为比较得体的答案是,首先把真实性与党性的定义、要求全部写出来,然后再云:在我国,是不存在这二者的矛盾的,因为,我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而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也正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所以真实性与党性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我党不需要违背真实性原则,也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更好的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吃透理论,弄清政策,在以上二原则指导下从事新闻工作,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云云。
       另外,在“党性原则”那一小节中,提到党性原则作为制度所包含的四个要点,即书中297页的内容,也是第三版新增的,而且概括的精辟全面,个人以为,甚是重要,当背诵之。
       至于书中其他以上没有提到内容,“新闻自由”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余部分,应该就算是本书的一些“边角料”了。
      
      新闻史方面,中国史部分,如果按照倒金字塔结构排序的话,第一位肯定是近代史,最后一位自然就是国民党新闻史了。一般而言,古代史,国民党新闻史都不会考,当代历史应该也是很少涉及。而剩下的近现代新闻史中,无非就是两次新闻高潮、名人、名报、新闻改革等等。而外国新闻史,美国史肯定最重要了,但是其它部分,笔者就不敢妄加判断了,因为10年考的“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11年考的“默多克传媒集团”一直都是笔者所判定的非考点,但结果都出现在试卷上,今年考的“默多克”,笔者回忆最多也就是在08年看过一两遍,所以一片茫然之后,只能胡扯一通。今年史论的分数没有上去,估计也就差在这一题了。考研的学生,面对一道三十分的题目,却压根一点都不知道,这是何等境界?现在想来,实在汗颜!
         
        09年安大的网站给出的传播学参考书是《传播学原理》(石庆生,安大出版),笔者当年就用的那本书,结果看的是云里雾里,然后就在一片云雾之中参加了考试。这本书对于初学者过于晦涩,应付考试,这本书也显得重点不够明确。所以《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逐渐成为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事实证明,这本书更适合考研,至少更适合用以考安大新闻学院。
       较之概论和历史,传播要难以理解一点。尤其对于那些和笔者一样,跨专业自学的考生,更显得这门课难以弄懂。但是,如果仔细比较,耐心总结,你或许会发现,这门课虽然相对较难理解,不过它的内容或知识点也相对较少。笔者觉得,第一步就是把书按顺序看几遍,做几本流水账一样的笔记,然后把核心理论重点理解、背诵一下。虽说传播学的理论是用以解读实际,考试也往往和具体的事件糅合在一起,但第一步没有完成之前,基础没有夯实之前,没有必要急着去用理论关照实际,因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火候未到而揠苗助长只会平添急躁。第二步,就是尝试打乱书本的章节,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传播学知识“网”。以下是笔者1010月所做笔记的目录:
(一)学派  1,经验学派   2,批判学派
(二)学人  1,欧洲源流:a,塔尔德  b,西默尔
            2,美国源流:a,杜威 b,库利 c,帕克 d,米德
            3,奠基人:abcd
            4,学科创立者
(三)效果研究及其历史与现状
        1,何为传播效果
        2,效果研究三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
(四)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螺旋  3,培养分析
        4,知识沟  5,第三人效果 6,框架理论
(其中56是以前从复旦版的传播学上看到的,旧的人大版书  上还没有,但听一同学说新版已经加上去了。)
(五) 重要概念补充(这就因人而异了,说不定你就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笔者这里写的是“麦克卢汉”)
每个子目录下面,基本就是照抄书上的定义、意义、评价、影响之类的文字。如此反复几遍,就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了,因为这里仍然要重复第一步中的抄书(也叫“做笔记”),所以很花时间,但其中妙处,无需多言。笔者是感觉,每做一次笔记(也叫每抄一次书)都有新的收获!
        此为抛砖引玉,其他的科目,各位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网或框架!框架、网络、结构、笔记、摘录......冠以什么称谓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笔去完成这个过程,用两个字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用四个字就是:反复总结!
      
       关于史论的答题技巧,直到2010年经高人点拨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答题真的是有技巧的。以2010年史论第四题为例:
题目: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如果是09年考研,笔者的答题方法就是这样的:
答:(一)重大变化:123...
       (二)积极影响:123...
       (三)新问题:123...
       (四)解决方法:123...
11年考研时,笔者都是这样答题的: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则经历了由“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面向大众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新闻媒介只具有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到“双重属性”的重大变化,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公民社会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介的“公共属性”也已初现端倪。
      1978年后,我国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了“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传播机构,是....耳目喉舌,是.......桥梁,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消除新闻媒介再次沦为.......胡作非为工具......(见概论337页)。1992年开始,我们重新认定新闻媒介的性质,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虽然这只是对已经开始市场化的媒介进行的理论追认,但却带来了很显著的变化:123(见概论340页)。新世纪伊始,“公共属性”的提出,从而强调了媒介为公民提供自由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这也推动了整个公民社会的构建,促使媒介由培养“受众”,转而培养“公众”......
        当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四害、水军泛滥、双重属性自身的矛盾、从业人员把权利当“权力”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众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
        正如施纳姆所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她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代中国如何既发挥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防止并解决各种问题,则依赖于你、我、他不断提升“使用它的智慧”。
       两个版本的答案,其高下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简单而言,这道题目有四个“?”,那么用一段文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四段,如果在四段之前可以加一段类似概括或总结的文字,则称之“帽子”,在四段之后,若能加一段类似引申或阐发的文字,则所曰“鞋”。此例中答案共五段,第五段可谓典型的“鞋”,但第一段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帽子”。由于此题的重要性,故举此例。为了看完整的“帽子”与“鞋”,再举一例:2009年第二题,“王韬与梁启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笔者所写的帽子与鞋分别如下:
帽子:王韬和梁启超都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中的重要报人,王韬是近代新闻史中的第一位杰出报人,而梁启超是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近代政治家办报的代表人物。二者比较如下:
鞋:从王韬到梁启超,再到章士钊,他们都践行着“文人论证”,开创并继承了“政论报刊时代”。但由于他们个人诉求和政治身份认同的差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荡的近代中国,以王韬、梁启超、章士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介入近代报业,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勃兴与繁荣;当然,近代报业,无疑也成了近代科举制取消后,知识分子的一种归宿。
(注:1、“帽子”和“鞋”不是笔者之语,更非故弄玄虚,而是他人之言,因曾受其指点,故在此引用此称谓。
             2、笔者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到的几处真题相关答案,仅供参考,而非传说中的“标准答案”。)
       当然,内容是神,技巧是形,恰到好处的技巧能使内容锦上添花,而无神之行恐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而非答题的技巧。
      

        较之史论,实务更偏技巧,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少了,主要是理解,笔者称之为“悟”。因为在学习实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一拍脑门,发出感叹:原来就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看似不难,实却不易。
      
      采访主要考一个采访方案,可惜的是刘海贵老师的书上没有现成的例子以供学习,关于采访方案,也只是说了一个定义后,就一笔带过了。09年考研的时候,笔者在这方面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指点,仅仅是两眼一抹黑的看书,最后导致,自己所写的第一个采访方案,竟是在09年考研的考场上完成的,而这个采访方案,也是自己所看到的第一个。当年心中之忐忑与焦虑,今日真是无法想像!
有人说“采访方案就是送分”,笔者虽不完全赞同,亦不彻底反对。因为它有着固定的结构,所拟方案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所提的问题,以09年采访刘翔为例:
答:采访方案如下:
(一) 采访主题
(二) 采访对象
(三) 采访准备
(四) 采访提问
(五) 材料整理
以上就是采访方案的完整结构,第五点可要可不要,并无大碍。决定得分高低的就是第四点。至于提问水平的高低,不仅仅是看提问是否尖锐、是否犀利,关键是看是否问出了受众想知而未知的东西。那受众都想知道什么呢?笔者觉得,记者也是受众,而且大家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准研究生,身份应该更接近受众,而非记者。那就让我们按照常理去推断,“刘翔退赛后,我最想从新闻报道中获取什么信息”,这自然就是记者必需提的问题,那么以下提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你受的什么伤?医生的诊断是什么?”“你是突然受伤,还是一直都有此伤?”。当然,面对刘翔这么一个特殊人物,而且采访主题是“刘翔的受伤状况以及退赛的相关情况”,所以提问仅止于此肯定不够深入。因为事件的焦点是“退赛”,肯定得围绕它做文章。家门口前的奥运会赛场退赛,如此重大的决定,是站在跑道上临时做出的,还是早有打算?而刘翔作为一个体制内的运动员,退赛与否,决定权是否在他自己呢?所以这就有了以下提问:“退赛是临时决定,还是早有打算?”“退赛是你自己的决定,还是其他方面的意思?”这里的“其他方面”用的极妙,既表达了记者的意思,又避免了对他人或任何机构的冒犯。当然,笔者可没有这个水平,这是后来在别人提供的一份答案中看到的,所以就有了之前提到的“悟”。到此,已经问了四个问题,如果觉的不够,还可以加上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如:“医生的医疗方案是什么?”“退赛后的训练安排?”“对于一直关注和支持你的人,你想说些什么?”这样肯定就足够了。
       采访方案的另一个得分点是“(二)采访对象”,这在采访刘翔中没有体现出来。以08年的采访方案为例,当年的题目是“安徽省考研计分划入B区”(笔者到网吧发这篇文章时,才得知今年AB区合并了,真是“世界变化太快”),这就涉及多个采访对象,如果遗漏了关键的采访对象,应该也是要扣分的吧。该题的采访对象主要有:1,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2,高校研招办相关工作人员。3,高校研究生导师。40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5,准备以后报考研究生的人员。
然后在采访提问部分,就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提不同的问题了。
      
       新闻写作方面,用的是戴振雯老师的《当代新闻写作教程》。据笔者认识的一安大新闻学院女生说,“戴老师人非常好,大家都叫她‘戴妈妈’”,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实务试卷中关于消息,有两大题。一是稿件评析,二是消息写作。稿件评析一开始时笔者也是摸不着北,非常明显的问题也看不出来。例如09年张艺谋的那道题,有两个明显缺陷,但在09年的考场上都没看出来。一是标题有歧义,因为“婉拒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邀请”,也可以理解为“婉拒参加或出席开幕式,而非担任导演”;另外是消息来源单一,因为发出邀请的是伦敦奥组委,但文中没有对其的采访。面对稿件评析,后来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反复看书,将书中所提到的消息稿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罗列出来,和作品进行生硬的対照。从标题到导语,再到主体。然后就是新闻语言、新闻来源、新闻精华之类。随着重复的遍数越来越对,感觉慢慢就来了。因为逐渐的,笔者就发现,书中有特定的章节论述消息写作要求,而把“写作要求”反过来,就成了稿件可能存在的问题了。比如第二章第三节“新闻写作基本要求”,该节第一条是“新鲜及时”,那么反过来想,稿件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不新鲜不及时”,这就要看稿件是否突出时间的最近点,而不是像09年张艺谋的那道题,导语中用“日前”蒙混过关,这明显使时效性打了折扣,这不就是“不新鲜不及时”么!再比如,第八章第五节“导语写作基本要求”,第一条是“要突出新闻精华”,那反过来就是“没有突出新闻精华”。例如10年考题中,稿件评析里的“市财政劳务输出专项资金100万元”是重要的事实,应加以突出并具体交代使用的方法、范围等,但消息中却放在最后,未做具体交代。09年考题中,张艺谋那篇稿子的精华自然是“婉拒邀请的来龙去脉”,但消息还没把这个事情交代清楚,第二段就扯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些都可算作“没有突出新闻精华(重点)”。
       其次是消息写作,这和稿件评析是相通的,将消息写作的要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弄清楚,然后按照要求写作便是。当然,这说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但笔者觉的,逻辑就是这样:既符合书中的写作要求,又规避了书中题到的一些毛病,自然就是好的作品。写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倒金字塔结构,这一点书上说的很细致,在此无需多言。09年的考题,邮箱地址中文化就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例子。笔者当年拟的标题,现在还印象很深:E-mail地址能用中文啦!导语是个提问式:E-mail地址也能用中文?——对!据本月发布的邮箱名称母语化标准..........该消息的新闻精华,应当就是邮箱地址能用中文这一事实,次重点应当是这一技术发展中,中国人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次次重点应当是邮箱名称发展历程的背景知识了。另外,导语之前的“本报讯(记者 XXX)”不能丢,说来惭愧,2011年考研,笔者就把消息头忘写了,当时也的确感觉像少了什么,但就是没有发现。从考场出来,刚走几步,突然记起,但为时已晚!现在想来,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低级错误吧。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领悟消息写作的要领的确是个缓慢艰难的过程,在此可供参考的点子如下:在自己的圈子里,找一个懂消息写作的人,将你写的稿子拿给他指点,一般而言,你肯定会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感觉。笔者是觉得,自己一般难以看出自己的稿子有何纰漏,哪怕是非常低级的错误!这和英语老师,总能一眼看出我们英语作文的毛病,道理应该是一样的。笔者在09年考研看书时,曾把稿子拿给校报编辑指导过,她是安大毕业的新闻学研究生,虽然她的批评让人很是惭愧,因为笔者的稿子,当时竟是出现些低级错误,但在写作水平上,笔者无疑往前迈了一步,而这则来自于她的指点。今日想来,她算是笔者学习新闻的启蒙老师了,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所以建议大家也寻找一位自己生活中的高人,相信高人的肩膀,定能让我们看的更开阔走的更辽远。
       消息写作再补充一点,参考书中第十一章开始,就不是讲消息写作了,这一部分,有时间的话浏览几遍,没时间的话,不看应该也无大碍。

      
       实务试卷上还有一道大题,评论写作。08年没考,0910年都考了。今年换了个形式,考的是评论的评析。这和消息的评析和写作所遵循的逻辑也是一样的。例如,吃透评论写作的要求,弄清论证的方法,牢记评论写作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至于参考书,用人大版,还是用复旦版、高教版,问题都不大。评论写作,笔者觉得关键是靠日常的积累,而这积累则主要来自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这可不是说评论写作不用准备,或者是准备了也没有用。较之以前的写作文,消息写作与评论写作都有其特殊性,所以找本书研究一下,肯定是必须的,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在此提供一下两个具体建议:一,将某篇评论和教材中的写作要求、方法之类进行対照,细细体会,这同消息写作的学习是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当你看到一些貌似很优美或很有哲理句子,应当把它抄下来,偶尔看看,尤其考前要看看,以资模仿。咱水平虽然不高,但在考场上,借用几个别人的句子,最起码可以假装水平很高的样子!二,找本评论赏析类的书看看,无论对于评论写作还是评析,都是有用的。至于评论的其他方面,什么角度、深度、论证方法之类,教材上都有论述,而且深入浅出,无需笔者在此瞎操心了。

      
      根据安大官网1011年的考试范围,都包含编辑学,09年安大招生简章没有提到。但从10年的试卷来看,纯粹的编辑学知识涉及甚少,基本没有发现。今年实务第一大题变样了,不是考需要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而是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采访、评论、编辑.....并说明理由。这里算是考到了比较纯粹的编辑学,但它也不是死板的写在书上的某个明确知识点,也是仁者智者,各持己见。笔者10年考复旦新闻学时,看过复旦版的编辑,因为复旦是要考名词解释的。至今仍然记得,10年复旦实务试卷,共三大题,第一题名词解释,第二题论述,第三题评论写作。第一题共四个小题,每题20分,其中一个就来自于编辑那本书。笔者手头上有复旦版的评论和编辑教材,但今年考研准备阶段,是没有碰过这两本书的,应对考试,未见有多大困难。所以,关于编辑学,建议大家找本书,大致做个了解,应该就足够了。
      
       学习新闻实务,不可不做的功课就是看别人的作品。除了书本,就是杂志报纸了。笔者考研期间,《南方周末》基本每周必买,当然,总是看不完,但头版与评论版一般都会仔细看。其他如《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值得一看。考研看书期间,总有走神、焦虑、纠结、压抑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可以打着学习专业课的幌子,堂而皇之的看报纸,何乐而不为呢?
      
      
       复试,这是个绵长而复杂的话题,但笔者只打算用简单而朴素的逻辑稍作论述。
       笔者认为,如果初试被淘汰,那么备考期间用于关注复试的时间和精力,都将付诸东流,毫无意义。而如果将用以关注复试的时间和精力累积起来,用于看书,是否能为我们增加1~10分,甚至更多分呢?而这1~10分是否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呢?——不得而知!
      当然,相信现在作为准研究生的你,一定能够顺利进入复试。但安大一贯分数出来较早,今年二月底出分数,四月中下旬才复试,至少也有一个半月的时间,那时我们再去全方位的了解复试,既有更加丰裕的时间,又有更加充足的动力,不是么?所以,笔者建议,关于复试的一切,还是等初试之后再去了解!现在花大把的时间去了解复试,未免所得不抵所失。
      以上只是笔者去年才产生的想法,因为前两次考研时,笔者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复试,尤其是在“复试黑”“安大黑”“复旦也黑”“调剂更黑”的言论漫天飞时,又何尝能够按捺住自己。可现在回头想想,那些功夫都成了白搭,只是浪费时间,同时也扰乱自己心绪罢了。如果连复试都进不了,复试的黑与不黑又与自己有何干系!
        笔者和很多同学一样,来自农村家庭,整个家族里,自己就是那个学历最高的人,套用《裸婚时代》里的话说,“他们,有的是背景,咱有的,只是背影”。初试之后,很多同学都或明或暗的建议“攻关”,笔者倒不是要将自己标榜成不与所谓之黑为伍的清高之流,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如果说既有“运作”的必要,也有“运作”的条件,关键时刻,吾如此之大国之智慧公民,纵是拼了血本,也绝对毫不含糊。可终究,怎奈何,笔者乃一介庶民,仅是个“只有背影”的人。所以,笔者能做的,只是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先是复试中的笔试,再是面试,最后是师生互选。复试成绩公布到师生互选之间那几天,真可谓度日如年,亦可比热锅上之蚂蚁,其揪心与焦虑,今日真是不堪回首......但最终,笔者被录取了!如果你是属于“有背景”的那一部分,自不在讨论之列;但如果你同笔者一样,只有孤零零的背影,也不用担心,笔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还害怕什么呢?而且,笔者坚信,当实力派的“背影”和花瓶式的“背景”狭路相逢时,胜出的必将是前者!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因为我们对新闻学院的老师有信心。所以,与其嗟叹缺少那么一个“背景”,远不如,静下心来,全力充实自己的“背影”!这,才是天下之正道,尽管它满是沧桑。
        
   
         20095月,笔者来到合肥,开始了在合肥工业大学的校漂生活。那时,就和同学开玩笑说,你们毕业了,哥到合工大读“大五”。未曾想,时光悄然,悠悠年华,笔者在合工大,一晃就是两年,从“大五”读到了“大六”。
一直以来,笔者都觉的,自己也勉强算是个学习刻苦的学生。通过求学,笔者从农村来到城市,所以对这条路,是心怀希望的,而这条路,也的确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巨变。回想过去,自己的求学之路倒也一直顺顺利利,未曾有过什么大风大浪,但考研,算是彻底的栽了。现在见到读研的大学同学,该叫他们学长学姐了,因为当笔者研一时,他们已经研三或研二了。当然,庆幸之处在于,尽管笔者跌倒了,但也爬起来了!
      站在当下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所能做的只是回忆,或者是从当年零碎的日记中,去寻找那时内心深处的一些蛛丝马迹。笔者始终以为,今日的回忆,多少夹杂着今日之“我”对昨日之“我”的臆想,再加上出于种种考虑,而对昔日感受的不自觉筛选,回忆大多难以完全还原当年的真实!所以,只选择叙述记忆中些许深刻而不连贯的片段:
        
       20096月,笔者回到学校答辩。也就在这时,昔日与自己一起看书一起占位的同学,陆续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有安徽大学、上海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而不考研的同学,大多也签了就业协议,或等待上班,或是业已在外上班挣钱。毕业了,或工作,或读研,而自己,却在一所原本与己无关的学校开始了所谓的“大五”。那年那刻,心中定是五味杂陈吧!
      
       20101月,笔者在合肥市包河区某中学,参加了复旦大学10年新闻学研究生入学考试。面对政治试卷,三年的感觉基本雷同,即不觉难,也不觉易,反正浑浑噩噩的做完了。面对英语试卷,依旧是2009年的感觉,搞不清阅读理解的讲的是什么内容,作文也停留在凑字数的水平。而新闻史论,死记硬背的问答题答的磕磕绊绊,从未相见的专业术语,更是让人望洋兴叹。相较而言,新闻实务111分,算是考的不错了!
        10年考试之后,言论一致认为“英语很难”。但笔者总觉得,当我们张口指责“xx很难”时,和承认自己“xx水平不够”是一个意思。不同在于,前者把责任推给了其他方面。而且这样的推诿,往往很能够引起“共鸣”,且给彼此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台阶,因此“xx很难”得以大行其道,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环境。而它,足以将每一个不同的声音湮灭掉。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准研究生,且不论你是否同意笔者的观点,但不知你有没有觉得,以上所述,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沉默螺旋”?
      
         20103月,复旦的分数出来了。坦诚而言,史论考试结束,笔者作为祖国之大好青年,就做好了支援祖国边疆的打算。只是分数,比预想中更低。要不要第三次考研?对笔者而言,这不是一个需要太多权衡与考虑的问题。需要权衡与考虑的是:这一次,该考哪所学校?复旦,你敢么?安大,你就一定能考上?
彼时,笔者回到了就读大学的江南小城xx市,成了一家火锅店的服务生。这的确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那时,和同学打电话,总是羞于启齿,一说到工作,总是寥寥几句,然后立马岔开话题。不过,在那里,笔者拿到了生命中第一笔真正的工资,也度过了比较安逸和愉快的半年,直至107月。
        
        20107月,笔者再一次来到合肥,来到合肥工业大学,开始了第三次考研!那时就有同学问“假如这次还考不上,怎么办?”,这是一个让人无语的问题,笔者也不知道答案,只知道,这个问题既让自己感觉很无助,也让自己很恐慌。这半年,不再使用闹钟,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般是八点左右;这半年,开始打起精神跑步,每隔一两天到操场跑几圈;这半年,看书的时间越来越短,但笔者不得不承认的是,看书的状态与效率也没有彻底的好转,较之往年,只是稍有改善。
109月开始,笔者每天看了一门课之后都做这样的记录:
10月11日(星期一)  8:40(注:起床时间)
9:50~11:40    1h50’   专业课
16:40~18:00   1h20’    英语
19:00~20:40   1h40’    政治
21:00~22:00   1h        英语   总5h50’   
10月12日(星期二)  7:15
08:10~09:30   1h20’    英语
10:00~11:30   1h30’    专业课
15:00~16:40   1h40’    政治
17:00~18:00   1h        专业课
19:10~20:10   1h        政治
20:30~22:00   1h30’    专业课    总8h   
      现在,翻开自己的笔记本,看看这样的记录,心中的感受非常复杂,酸楚、感动、留念......,无法用文字或言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笔者和在东北财经大学读研的同学聊天时,提到自己的看书时间,他总说“没事,没事,你那水平,考试只是一个过场了”。那时的自己,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你——准研究生,虽说无需妄自菲薄,但也不会妄自尊大,尤其是自己有几斤几两,笔者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对于研究生考试是丝毫不敢怠慢的,况且已经是“三进宫”了,又哪敢怠慢。但就准备一场考试而言,笔者觉得,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是并重的,缺一不可。而在过去两年里,自己尽在时间上做文章了,所以,第三年考研,笔者给自己的要求是,先求效率,后拼时间。
         
          20101112日,距2011年研究生考试63天!这一天,是个重要的日子。笔者又一次去了安徽大学新校区(官方称法:磬苑校区),完成了自己的第三次考研报名现场确认,并在安大门口给自己订了考试时住的房间。
      那天,笔者去了新闻传播学院的办公楼,楼前广场上的孔子像傲然矗立,远远的,看着“新闻传播学院”的标牌挂在办公楼大门上方,那时那刻,笔者定是以一个朝圣者的姿态瞻仰那块标牌吧;那时那刻,笔者心中定是激流涌动踌躇满志吧!
     新校区的开阔与空旷,令人在嘈杂拥挤的城市顿觉豁然开朗。而湛蓝色的天空,清澈的翡翠湖,葱绿的草木,更是激起笔者对这个地方的无限遐想。
      这是笔者第三次到安大新区。第一次是0810月,当时绕了九转十八弯,联系上了一个安大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她给笔者提供了很多笔记,也当面给了很多指点,尽管已成往事,但那份感激之情仍在心中。第二次是095月,那时,09年考研的大幕基本已经落下。虽然没能如愿考上安大,但笔者还是决定去安大请那个提供帮助的女生吃饭,以表感谢。她当年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就这样,笔者以报考安大失败者的角色,在安大门口,请她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吃饭,今日想来,倒也是很有戏剧性。吃饭的情景和当年的对话都已模糊,只记得,最后是笔者一个在安大学历史的同学抢着买单了。哦,他是笔者的高中同学,那年,他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分拣出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一切既仿若昨日,却又宛如一梦,让人不禁嗟叹:转瞬即逝的时光,白驹过隙的年华!
         
       20111月,安大新校区博学南楼,笔者在那参加考试。第一天,坐在右手边隔着一个过道的那个女生,把政治试题放在桌肚里,老师发现时,政治试卷已经密封了。第二天,她没来,坐在笔者前面的哥们也消失了。而坐在笔者后面的哥们,考试那两天,连续不断的咳嗽,扰的笔者心烦意乱。未曾想,复试考笔试时,他又鬼使神差的出现在身后。笔试结束时,我们认识了一下,他说“你比初试时瘦了”,笔者答“我记得你,初试那两天你总咳嗽”。巧合之处在于,他家尽然就在笔者读大学所在的城市,更巧的是,他家就在笔者的学校后面,只隔一条马路。他在安大读了四年的新闻,笔者在和他家一路之隔的大学读了四年会计,再经历两次考研的失败,然后大家两次坐在同一个考场上,并且座位就是一前一后,最后认识。笔者想,如果这是两个单身的男女,面对这么不可思议的经历,是否会撞出一发不可收拾的火花,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那将是多么美满的姻缘,多么完美的故事!当然,这,只是笑谈!
       第三次面对考研试卷,终于找到了些许同前两次不同的感觉。或许是心里的担忧所致,政治答的并不非常顺利,最后一个问答题只写了寥寥几句,就打铃交卷了。哦,安大不是打铃,而是——吹哨。真没想到,在一所跻身211的大学,还会使用如此古老而厚重的方式。之后的英语考试,虽然时间上仍然是争分夺秒,但阅读理解的大致意思能看懂了,心中自然宽慰了很多。第二天,上午考史论,第一题就把笔者彻底的难住了。关于“默多克”,笔者所掌握的关于它的知识,仅停留于“它应该是西方某国的一个传媒集团,或者是垄断公司”,其他就一无所知了。至于怎么答题,只能是按照垄断传媒公司的思路胡诌一番。不过,好在后面的四大题都还答的比较顺手。最后一场考实务,虽然题型有变化,但答题基本顺畅,美中不足在于,消息写作遗漏了消息头,而且标题和导语都有涂改,卷面可谓非常不整洁,这大概也是实务的分数没上去的原因之一。顺带说个题外话,笔者一同校同专业的学妹,她也是今年考安大,她是第一年考,实务比笔者高10分!考研期间,我们经常交流,并没有感觉她有所谓的天赋,而且笔者一直以为,自己的水平,在其之上,当然,分数貌似并不同意笔者的这个看法。但她绝对是非常刻苦的,最少从学习时间上看,是笔者之流不可望其项背的。提到此人,用意何在,相信你我心知肚明。
       考试那两天,笔者一个人,带了一堆书,坐149路公交车从合工大到安大新区,除了吃饭付钱时说的那几句话,基本就没有张口。开发区冰凉的冬风,没有灯光的黑夜,没有定数的未来,第三次考研的忐忑,独自一人的孤寂,更是增添了那时心中无比的苍凉与惆怅,个中滋味,难以言说。当然,那两天过的很快,笔者又背起那一大堆书,从安大新区回到合工大,依然是149路公交车,只是这一来一回,或许已经注定笔者人生的峰回路转了吧。
       回到合工大,给老爸打了个电话:考试结束了,现在先找个工作,边上班边等分数。挂断电话,一抬头,合工大那栋承载过无数人梦想的主教学楼,依然灯火通明!那时那刻,笔者,如释重负,却又怅然若失!
        
       2011614日,安大龙河校区。
      “XXX(学号T2011XXXXX): 经批准,你被录取为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系)  新闻学   硕士学位研究生。”
展开录取通知书,笔者知道,一段征程结束了,另一段征程开始了。




  
       从2008年至今,在考研论坛上溜达了近三年,看了不下百篇的考研经验。这些文章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点:学习心得、个人经历、考研感受。不同的文章,各有侧重,笔者思考再三,还是决定主要写学习方面,辅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一路走来,不禁感叹,如果早有高人指路,如果早点掌握到一些信息,或许09年就考上了,最起码也不用直到今天......当然,这只是或许。笔者无意于,目前也没有充足的实力扮演他人生命中的高人,只希望自己这些用心而作的文字,对报考安大新闻学或传播学的同学有所帮助。考研论坛中的经验谈数以百千,有饱含感情发自肺腑的真情之章,也有娓娓道来有条不紊的理性佳作,但也不乏空洞显摆有炫耀之嫌的应景之文。笔者所愿,即自己的文字不会沦为泛泛,且对报考安大新传的同学真有些许参考价值,此亦本文动笔之初衷。
      人生仿若一场旅行,条条大道通罗马,而考研终究只是其中一条。考研的成败只是暂时的,它并非人生的成败。但如果你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请一直走下去。哪怕有一万个理由半途而废,那一万个理由,究竟是退出的“原因”,还是逃避的“借口”,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夜深人静时,觥筹交错后,我们总要面对内心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为了不让自己失望,为了白发苍苍时,心中没有这样一个遗憾,所以请你走下去,走下去......
      相信不抛弃不放弃的你,一定能够走到考研这条路的终点。而在终点:安徽大学磬苑校区,欢迎2012年研究生入学的锦旗,已在蓄势待发,准备为你一展身姿,新闻传播学院办公楼前的孔子像,也正在向你频频颔首,这一切,你分明已经看到了,不是么?
                                                                                                       考研论坛     王午
                                                                                                   20118月于安徽合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瓶儿 + 30 太感人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4

    帖子

    214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14 元
    注册时间
    2009-3-8
    沙发
    发表于 2011-8-29 12:18 | 只看该作者
    没想到是sofa,楼主三年如一日的坚持真让在下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57

    帖子

    8650

    积分

    开国大老

    Rank: 5Rank: 5

    精华
    0
    威望
    485
    K币
    8165 元
    注册时间
    2010-3-13
    板凳
    发表于 2011-8-29 13:07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很感人文字功底不错啊   会计不好吗 为什么要考新闻呢      文字中可以看出你的艰辛路     没一个人的青春是简单的   加油看好你啊  希望你以后一切顺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7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76 元
    注册时间
    2010-7-9
    地板
    发表于 2011-8-31 1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彤 于 2011-9-2 17:16 编辑

    这么长的一篇文章,看了很感动,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52

    帖子

    3760

    积分

    高级战友

    Rank: 4

    精华
    0
    威望
    236
    K币
    3524 元
    注册时间
    2010-4-24
    5
    发表于 2011-8-31 17:21 | 只看该作者
    看完,支持一下LZ,确实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108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08 元
    注册时间
    2010-1-25
    6
    发表于 2011-8-31 21:07 | 只看该作者
    呃。。。感人肺腑,撩人回忆。开学咱们可谓同学呀。{:soso_e100:}{: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2

    帖子

    221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1 元
    注册时间
    2009-5-22
    7
    发表于 2011-9-1 21:56 | 只看该作者
    守得云开见月明。那些艰难的岁月,会成为这一辈子的财富。回首过去的路,辛苦不在,幸福的眼泪却永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2

    帖子

    221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221 元
    注册时间
    2009-5-22
    8
    发表于 2011-9-1 21:5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同学。呵呵。九号上课,先看看这个王午是哪位哈!另外,和周彤同学打个招呼,猜出我是谁了吧 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帖子

    122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0
    K币
    122 元
    注册时间
    2010-8-9
    9
    发表于 2011-9-2 12:15 | 只看该作者
    很感人  我也要努力 不奋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

    帖子

    4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精华
    0
    威望
    0
    K币
    43 元
    注册时间
    2011-2-27
    10
    发表于 2011-9-5 17:52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之后好感动啊!能坚持三年啊!这三年你是边工作边考研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19 11:41 , Processed in 0.081733 second(s), Total 23, Slave 22(Usage:7.5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