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论坛

 
查看: 75874|回复: 18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 【有更新】南开文学专业考研复习心得(5万字,精心总结)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10 12:09 编辑

一楼有几点说明:

1、本文针对南开大学古代文学科考研复习而作,然涉及众多文学考试复习方略(涉及到了文学理论的复习,也提到了许多复习方法),故文学专业其他方向考研同学亦可借鉴。

2、若有同学感到在论坛读如此长文极其不便(而且我发现一件事情,在这里发文,格式会变得很乱),请加我号码(二楼有笔者qq号),我可将word版发给大家。另外,有一些资料,我会传至网盘,传好后会发地址给大家,或者大家加我腾讯号码索取。word版总结我亦会传至网盘。
最新说明:附件我已经全部放在了一个公共邮箱里面:请大家登录978550235@qq.com,密码:123456,去“文件中转站”下载相关资料。其中:“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复习心得总结”是我这篇总结的word,另外,对于古代文学考生最重要的资料为“书目作者整理”(可应付古代文学卷第一大题)。




还有,登录772587911@qq.com,密码:123abc,可于中转站下载下载“【顺序版】刘一男的讲课MP3.rar 220.56M”,是**老师刘一男的考研词汇音频,在我的附件里面有讲义。


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加以上两个qq号,那都是邮箱号,跟我的qq无关,我的qq是:7879441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30 编辑

    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复习心得总结

    首先作下自我介绍,我非应届毕业生,此文援笔于旧历新年,成于考榜始发。凭估计,自忖专业课成绩应当不低,政治通过没有问题,仅对英语略有担心。事实确如所料,总分359,政治73,英语46,古代文学和文学基础各120分。写下这篇心得,只因将心比心,希望能够帮助学弟学妹一二,但各人资质性情习惯皆有差异,所以,在读此文之前,请大家先读以下声明:
    1.
    笔者于专业课复习最有心得,故此文主要为考南开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学生作一指导。然于同类专业其他方向之学生,甚至他校学生,亦能在方法上有一二启发。请大家尽量转发于各大论坛及身边研友,使之腾播于众手,惟愿此文能帮助更多学生。
    2.
    世无定法,韩非子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照搬任何人的方法。前人的经验只是用来借鉴的,我只是希望为大家做一些宏观上的指导,帮大家了解南开大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的思路,至于具体方法,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重新设计,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3.
    我的专业课分析立足于试卷,请大家务必买三年专业课真题试卷,对照试卷看我的分析方能看得更加透彻。
    4.
    读者若有未明之处,随时欢迎大家向我咨询,我愿于能力范围之内倾囊相授。qq号码:787944175,加时请注明:南开考研。
    5.
    此文共五万余字,冗言甚多,还请读者见谅。赘文累眼,大家可分数日慢慢阅读,不必一次读毕。笔者保证,若大家认真读完,定能有所获益。
    一、专业课的复习:
    (一)
    南开试题多为选做题,故此,大家复习时,切忌求全。

    古代文学科考研,需考两门功课,一门为“古代文学”,一门为“文学基础”(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理论)。
    看到这里,我想,或许有人已生畏难之心。然而,大家一定要记住,考研是考试,并非学习,更非做研究!!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场命题者和答题者的智力游戏,是“见招拆招”,所以,考研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以试卷为指针制定计划。(然而,我的意思并非去研究具体的题目,实际上,近年来考过的题目,再考的可能性很小。我的意思是,大家要根据试卷分析出题的思路、命题的规律,每一部分内容在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下面,我就将我对试卷的分析写给大家。提醒大家,一定要买近三年的考研专业课试卷,三年足矣!再早一些的,已无甚参考价值,因为出题思路已有调整。
    1.
    南开专业课试卷有许多题目以“选做题”形式出现。
    无论是“古代文学”科抑或“文学基础”科,都有许多题目是选做,大家看了试卷便知。例如,简答题有“六选四”,论述题有“四选二”,名词解释题有“七选五”,等等。
    同学们,这是一个极大的优势,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优势!!!选做题的好处在于——同学们无论在复习还是考试答题时都可以扬长避短!注意,我们完全可以在复习中把这种“扬长避短”的“抓重点”方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大量节约复习时间,集中精力复习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状况制定的“重点科目”,从而在考试中事半功倍。
    这样讲也许比较抽象,那么好吧,让我来为大家讲述具体。
    2.
    “文学基础”试卷给我们的启示:复习时一定要分出“重点科目”和“次重点科目”!
    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头疼于“文学基础”科的复习,因为它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我们都有自己的报考专业(如古代文学),自己的报考专业是自己之优长,然而,同时还要复习这么多其他科目,我们难免觉得精力不足。更何况,一定也有同学在专业课内有偏科现象(比如我就很讨厌外国文学)。那么,这个问题能解决么?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不必每一门功课都复习得很扎实,甚至不必每一门功课都去仔细看专业书,有许多专业书连看也不必看!!!

    之所以我能讲出这样大胆的话,是因为我对“文学基础”科试卷进行过仔细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文学基础”科第一大题为词语解释,一般是30分,“七选五”或者“八选六”。内容分别涉及各个科目;

    第二大题为简答,四选三,第一题为“文学理论”科考题;第二题为“古代文学”科考题;第三题为“现当代文学”科考题(或现代或当代);第四题为“外国文学”科考题。每题15分,共45分。(大家可比对试卷来看我的分析)

    第三大题为赏析题,二选一,25分。一般来讲,第一题是古代诗或词;第二题为现代诗歌抑或是外国诗歌。

    第四大题为论述题,四选二,每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为“文学理论”科考题;第二题为“古代文学”科考题;第三题为“现当代文学”科考题;第四题为“外国文学”科考题。

    以上分析内容,偶尔出题顺序有颠倒,但是整体思路不会错。分析这张试卷,我们大可得出以下结论。若只重点复习“古代文学”和任意一科其他科目(我仔细复习的另外一科是“文学理论”),然后在答题的时候,主要选择我们仔细复习过的内容去答(我就只选择“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科目),其他的科目只要略知一二(我甚至几乎没有复习其他的内容,简而言之,直白地讲,我“现当代文学”只略微看了一下笔记本,“外国文学”我完全没碰过),就能考出很高的成绩了。

    我写出以上这段时,非常担心自己犯了错误,我很怕误导了大家!!大家一定要明白我所说的“重点复习”是什么概念,是一定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在考试的时候,只要出这方面的题,尤其是大题,你必须能答得相当全面。再讲一句不甚谦逊的话(只是为了让大家不要走弯路,不要照搬我),我的古代文学基础是相当好的,所以我才敢这样子复习。如果大家不能做到其中两科都十分熟练,你们千万不要冒险到完全丢掉其他科目!!!


    所以我讲,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复习的思路和方向,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其实,我写下这一段的意思是,大家一定在复习中一定要分出重点和次重点(选出两门科目做重点复习,另外的科目作为次重点复习),这是极为关键的!
    让大家一定要选出重点复习的科目是因为,重点复习的科目是直接用来应对论述题和赏析题的(也就是用来应对大题),记住,在考试之前,你一定要心里先有一个底,这个底便是:你要清楚地知道,你在考试时,赏析题要答古代诗词赏析题还是现当代抑或外国诗歌赏析题(一般古代文学的考生都会选择前者吧);你还要清楚地知道,你的论述题的四选二,是选“古代文学”和“文学基础”,还是“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了我的意思?
    大家记住,如果想面面俱到,一定面面不到!至于对于重点的科目要看到什么程度,次重点对于大家来讲究竟有多么重要或者多么不重要,那么,就要由大家对自身水平做出判断并制定相应规划了!记住,切勿照搬我!
    下面,我有几句忠告要给大家。
    第一句是:从词语解释到简答题考的绝对是基础。我所谓的“次重点复习科目”,便可以和你的“重点复习科目”搭配起来一起应对词语解释题和简答题。(“重点复习科目”应对这样的题是杀鸡用牛刀,非常轻松;次重点复习,到底“次”到何种程度,大家看了试卷自己去掂量。)我只能这么讲,你们一定要记得,“文学基础”科目中的“简答题”考的绝对是最基础的内容。例如,现当代文学的题目,一定是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科目亦然。所以,如果你不打算用“次重点复习科目”来对付大题,那么,你只捡这一科目中最重要的作家作品看就完全可以了,至于小作家,细枝末节,你根本不用复习!
    第二句是:赏析题和论述题(亦即大题)绝对不是你“次重点复习”就可以解决的,是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题目,必须是你花费了精力复习才能答得完满的。因此,我才让大家在最初复习的时候就分出重点和次重点来。如果你们目标分散,那么,科科都重点复习,你们的精力一定不足(请注意,一定不要过分自信,我考过不止一次,我非常清楚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有多难!盲目自信只会让你一败涂地!)。既然知道了论述题是“四选二”,赏析题是“二选一”,我们何不从一开始就确定重点呢?大家理解么?
    3.

    “古代文学”试卷给我的启示:抓大不放小。

    古代文学是我们的专业课,必须要极其深细而透彻地进行复习,然而,我们依然不可以求全责备,要求自己面面俱到。“古代文学”科目复习时,大家一定要分出重要作家作品和非重要作家作品。因为“古代文学”科的小题会考到细致末节,但大题只会考重要作家作品。因而,大家的复习要有广度(细枝末节也要记住,然而,仅仅记住足矣,不必深入挖掘),也要有深度(重要作家作品一定要深入复习)。换言之,就是抓大不放小。

    下面,我进行“古代文学”科试卷分析。


    首先,有一句话必须讲明:2011年“古代文学”科考研出现了新变化:由难转易。这个变化是我综合总结了近几年的真题而得出的结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转变趋向。大家可以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三年题目进行对比,便可发现,2011年的考题中,每种类型大题的分值比例都有所调整,而出题的形式也有些微变化(然而并没有大的变动)。笔者方参加过2011年考试,只一件事对大家深表歉意,那便是我没有清晰记住2011年“古代文学”科每类题目的分值比例,然而,笔者也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先暂时写下来,但不保证写得准确。请大家务必在三四月份给南开大学研招办打电话询问真题是否已开始出售!下面开始分析出题模式和思路:

    “古代文学”科考试第一大题为“给出书名让你写出此书之作者及朝代”,此题目一向令人头痛,从前所占分数为30分,共15题。且喜2011年考研将此题目大幅度削减为20分,改为10个题目。至于这一部分的复习,我在考试前已进行过全面总结,大家大可拿去背诵。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2011年之前,此题相当困难,我曾写过一个复习分析(在附件里大家会看到),这个复习分析的一部分内容已不适用于2011年之后的考研,然而,大部分内容仍具一定的参考价值,大家一定要参考。这一部分内容,只要大家勤于诵记,一定可以过关。但是请注意,此题目所考内容,亦有教材之外的书目,然所占比例相当少,可忽略不计,只要掌握我所总结的内容即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0 K币 +150 收起 理由
    lanselingqishan + 150 + 15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41 编辑


    第二大题为名词解释题,从前是8小题40分,此番是否有调整,我已然忘却,但大概调整不大。名词解释大多考察基础内容。特别要留心的是,偶尔也会有超纲内容(顶多一个),这也是忽略不计的。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内容,解决此题目绝对是不难的。可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便是词语解释题会考到大家很生疏的知识,不太重要的作家,然而记住,这些一定出自教材,这是在考察同学对文学史细枝末节的掌握程度。大家记住,这些细枝末节,非常不重要的作家,只能在这样的小题目中出,绝不会出现在大题之中!!所以,对于很不重要的作家,大家只掌握基本知识即可,不必深入掌握。

    第三大题是简答题,大家注意,前面两种题目都是“必答题”,而简答题是选做题,属于“六选四”,从前是每小题10分,共40分。此番我记忆模糊,忘却是否调整了分数,不过一定没有太大调整,仍然是“六选四”。此题目所考皆是基础内容,只要熟练掌握了书中的基础知识,便能确保无虞。至于考察范围,从先秦到清代皆会出,规律难以摸寻。此题目会考到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会考到一流作家,也会有二三流作家,但绝不会出现极其偏门的内容!!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第四大题是论述题,从前是“四选二”,然而这“四选二”是将四道题目分作两组,必须从两组中各自选择出一个,实质上是“二选一”加“二选一”,题目有一定的难度。然而,2011年此题目之难度骤然降低,不再分组,并且多加了一个题目,赫然变成名实相副的“五选二”(我所言,若大家不明白,等大家拿到三年真题进行比照,便会了然于胸)。从前是分值40,每题20分。2011年似乎变成了每题25分(我实在记忆模糊,不敢确定,大家自去看真题)。至于此题目所包含之内容,我可以尽述于大家。
    首先,大家要明确,此五道论述题中至少有一题会考到诗词。诗词题的考试方式及其灵活,或者考一位大诗人(如今年所考的大诗人为白居易);或者是考两位诗人或者词人的比较(如从前曾考过辛词和苏词之比较、纳兰词同后主词之比较);甚至会让你综述一个朝代的诗歌发展流程(如今年考了一道题目是“综述宋词发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考了两道与诗词相关的题目,可见诗词之重要!然而,出题方法虽然灵活,出题内容却相对固定,那便是,诗词类论述题所考之内容,一定是一位大诗人、大词人,或者两位相似或相关可以用来比照的大诗人、大词人,或者是非常重大的文学运动、文学事件、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如宋词、如白居易的古乐府运动)。总而言之,此题是考重要的内容,考察重要的诗人、词人、文学事件,绝不会考细枝末节或者小诗人!!!只不过,考察的角度会千变万化,学生必须要有知识的深度(比如从前考过王维,然而考察的角度却是王维诗歌的禅意),浮皮潦草的复习肯定不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此题目常常要求学生“举例论述”,所以,重要诗人词人的名篇一定需要背诵,不需多,只需精!
    其次,论述题中必有小说和戏曲,通常是某两部小说的比较和某两部戏曲的比较(如2010年所考的两道题目分别是《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的比较,《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比较)。在论述题中,相关作家作品进行比较论述的题目相当多!如果同学的诗词功底相当好,选择了作答诗词类题目,那么戏曲和小说题完全可以二选一。但是为防万一(因为你功底再好,不可能熟谙所有的大诗人大词人,不可能所有的出题角度你都能答得十分完满),重要的戏曲和小说一定都要仔细复习。这个和“文学基础”科的复习方法完全不同,你根本没有办法提前确定在考场上要回答哪类题目,因为毕竟每个人都会有较擅长的内容,也会有知识盲点(拿我来讲,我有喜欢的诗人,喜欢的诗人非常擅长,然而也有不喜欢的诗人,比如宋代的江西派诗人,我便不喜欢,也不甚熟悉。又如,我有喜欢的小说,比如《金瓶梅》《红楼梦》,也有不喜欢甚至看不进去的小说,如《三国演义》,你并不能逆料到考场上所出的诗词类题目或者戏曲小说类题目是否是你所擅长的内容)。大家注意,戏曲小说类题目虽通常是两部作品比较类题目,但是也有可能会考到某一部重要作品或者某类小说作品的综述,甚至联系到时代背景(比如,曾考过《三言》《二拍》同明代文化背景之关系)。总之一句话,所有的论述题,出题角度都很灵活!然而,不论怎样出题,这种论述题都只是考重要作家作品,切记切记!
    再次,论述题中必有一题是“文学批评”类试题(如2010年考到了先秦时期“中和”文学观,2011年考到了金圣叹的小说批评理论)。这类题目,实际上考察的是南开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每一编的最后一章内容。在南开大学出版的文学史教材中,每一编的最后一章都会集中论述一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这也是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史教学及出题的特色所在。对于这个题目,我当时是采取了放弃的态度。然而,在去年的考试中,却因此而失分甚巨。概因文学批评类试题竟不期然出现在“文学基础”试卷中2011年“文学基础”卷所考“古代文学”部分论述题为“文学批评”题目,考题为“论述金圣叹对小说理论批评的贡献”),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可见此部分虽不如文学史其他章节重要,亦不可轻忽所以,请你们认认真真复习每一编的最后一章我只是顺便讲了一下我是怎样复习的,聊供大家参考。当然,这里面所考的文学批评题目,也是大作家的有影响力的观点!

    总而言之,“古代文学”科考试,前三题(书目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皆考基础考知识广度,只论述题考得十分有深度(论述题必考重要诗词作家、戏曲、小说以及文学理论批评观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对于此科,小作家、细枝末节,要牢记知识点(特别是那些两个作家的并称,或者专有名词,如“徐庾体”、“吴蔡体”、“花间派”、“宫体诗”),但绝不用去背小诗人的作品,也不用深入去了解,只要掌握教材上提到的知识即可。但是,注意,这些基本的知识必须熟练掌握!而大作家,必须要深入复习,至于如何深入复习,下面会列专题论述。

    (二)
    古代文学科目之复习:
    进行古代文学科目之复习,第一步便是要细读南开大学文学史教材。大家一定要明确,何谓细读?不仅仅是细读其内容,亦要根据南开大学教材中为每位作家作品所安排的章节之厚薄来判断南开大学究竟相对重视哪一位作家(比如,南开大学的教授认为哪位作家最重要,一定会单章列出,若只设专节不设专章,那必定是不如专章列出的作家重要,而只在一节之中附带提及的作家,则必定是不甚重要的作家)。下面,我给大家一些具体复习意见。

    1.
    我们读什么教材?读几遍?
    首先,请大家明确,大家既然报考的是南开大学,你们所必须细读的教材,只有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宗强、陈洪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共三册。何谓细读?答曰,一字不漏地吃透那么,需要细读几遍?答曰,至少两遍(一字不漏地读两遍)。
    那么,在细读两遍之后,是否便不需再复习了呢?非也。第三遍、第四遍,只要同学有时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多遍复习。然而,请注意,我讲的是——多遍“复习”,已非“细读教材”。经过两遍透彻的“细读”(当然,你必须做到透彻,必须做到足够“细”,否则,你读再多遍,也没有用处的)后,你已无需再逐字阅读,只需根据你自己总结的框架、笔记进行复习,当然,也要看教材上所勾画的内容(这个后面我会着重讲解)。请注意,我这里并不是讲,第三遍就可以粗略复习了,这绝不是粗略复习,而是一种“宏观把握”,是将教材的文字转化为你自己的语言,铭刻在记忆中的过程(这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我会在后面讲解)。请记住,南开大学的教材,必须细读两遍,至少要进行一次宏观复习。这便是三遍。当然,若你时间足够,你完全可以进行更多遍的复习。文学史科目的复习,绝对不厌精细、不嫌繁琐。若你肯细读三五遍,复习更多遍,那必定会收获更多!切记这一点,这和“文学基础”科的复习思路完全不同!!!
    下面再探讨关于教材的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除了南开大学教材之外,不用再读其他补充教材?答案仍是否定的。我们绝对需要另一套教材作为补充教材。因为,古代文学科的考试,特别是那些论述题,绝非读透南开大学的教材便能应付。我相信,许多学校所使用的文学史教材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然而,这部书,我个人认为,没有做补充教材的价值,且许多内容与南开大学的文学史相似、甚至重合。在此声明,这仅是我个人观点,若有同学认为那部教材确乎优良,且对你有益,那么,你大可以用它作为补充教材。而我,则凭借个人经验,向大家极力推荐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共三册)。推荐理由如下(以下这一段话,笔者恳求大家仔细看,即便大家不肯用此套文学史,也请大家为了自己的复习细读下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也可以作为大家复习的方向。换言之,大家可以不买这部书,但是大家复习的时候,完全可以自己按照这种思路来复习。这段话或者可以算作是我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段话之一了,所以恳请大家细读):
    ①此部文学史新见迭出、视角及观点独到,常有新人耳目之感。而研究生考试,是绝对的选拔性考试,绝对会给学生以发挥空间。在论述题答题时,若学生有真知灼见,绝对可以在试卷中加以表达,只要立论有据便可,根本不用照搬南开大学教材上的观点。甚至于,即便你的观点和所有教材都相左,只要言之成理,便会得到老师认可,甚至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好感,而取得高分。虽然研究生考试终究是考试,但若你实力不凡,也必定不会被埋没。按照教材回答问题,是求“稳妥”;脱离教材凭借实力回答,则有可能“出类拔萃”。复旦大学的文学史教材能以其独到视角打破同学们许多惯性思维与成见,能开拓视境,诱人思索。此书之意义,并非仅仅使同学们了解到另外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它促人思考,很可能触碰到同学们某根原本沉睡着的神经,使其迸发出思想的光芒。
    此部文学史每个朝代之前会有“概说”,缕述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之状况,并将文学之发展全然融入到时代文化背景中详述,深刻阐明文学之发展与时代之关系,能使学生迅速把握一个时期之特点,并运用时代特点去分析某种文学繁荣或衰落抑或嬗变之因由,高屋建瓴,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之感。例如,讲到明代文学,此文学史的“概说”部分将明代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萌芽)及明代的个性解放潮流(从王学、王学左派讲到李贽、达观法师)细细讲清,之后的所有明代文学作品,都紧紧围绕这二者进行分析,“文学”同“历史背景”密合为一,“历史”若一条红线,隐隐贯串起每一颗文学作品之珍珠。无论对于作品的深刻理解还是识记,这样的写法都能使同学们的复习事半功倍。仍然举例言之,即以明代文学为例,证我所言非虚。明代文学之四大奇书,《西游记》可看作是“明代个性解放思潮终归何处”之回答(“自未度、先度他”之禅宗思想实际上解决了个体解放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孙悟空的紧箍咒,便是对个性发展过度的一种钳制。而孙悟空,便代表了个性解放的要求);《金瓶梅》则是“明代个性解放思潮”中李贽“好货、好色”观念的歪曲表现(无休止的人欲、金钱的万能);明代的性灵派诗歌,是个性解放思潮的一面镜子;而竟陵派,则是个性解放思潮遭到打击和压抑后的曲折表现;《三言》《二拍》则深受李贽的“好货”、“好色”观念影响,并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状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无非二种主题,一是传统的“出入世”之矛盾,一种则是“情理对立”,而“情理对立”又是在为个性解放思潮张目。我只是略作分析,大家便可看出,当对一个时代的时代特点进行了深入把握后,这些作品何以产生、又客观上渗入了怎样的时代文化内涵,作品和作品间有何种联系,都一目了然。而对于记忆,这样的“串线记忆”,会使大家很难忘却框架,只要加入细节,大家便很容易做到将整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熟谙在心了。
    此部文学史十分注重文学自身的历史传承关系,真正将“发展史”的“发展”二字落实,行文间处处进行纵横比较,将文学发展之脉络彻底打通,能使读者看清文学之承续关系。举例而言,郑光祖元杂剧《倩女离魂》对《牡丹亭》在文辞及意境上之影响,明代孟称舜之传奇《娇红记》与《牡丹亭》之传承关系,以及对《红楼梦》的影响,这些脉络,大家一定要打通。还有,我们文学中咏月的传统自何而来?向前推,可推及《诗经》,晚一点,则应想到《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诗经》作为我国诗歌之源,为后世奠定了许多传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不可小觑。《诗经》乃“田园诗”、“政治诗”之滥觞,启汉诗“忧伤以抒情”之传统,而其《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诗句,直启后世“折柳送行”之传统。复旦大学这本教材便可助同学建立起知识网络,摒除以孤立观点看待文学作品之积习,打破惯常思维后,我们再看“文学发展史”五字时,所看到的将不会是空洞的五个字,那“发展”二字出现于你眼前时,你脑际将出现一轴舒缓延展的画卷,绵宕不绝。你会发现,每一部作品,并非只是一部独立的作品,你横向看它,会看到它时代的暗影;你纵向看它,则会看到它同往昔多部作品之间那丝丝缕缕的牵连,割不断、扯不开。你会发现文学发展史是一张网,你会知道某一部作品处于这网中的哪一点,它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右又是什么。若能这样复习文学史,无论你是否用这部书,意义已不大了。但是,这部书的意义便是,它将教会你这种能力。
    复旦文学史除却以上三个至为殊胜的优势外,另有一个优长,那便是,比起南开文学史和其他许多文学史,它的语言更为简练精当而又典雅优美,体例则清晰有序,叙述则有条不紊,比起南开文学史来,许多内容,按照复旦文学史来记忆,更为便当。这个优点,我在这里难以叙清,大家若真的拿起两部文学史比较来读,并且当你需要记忆时,你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差异,并体会到易读易记的快乐。
    笔者用了如此长的篇幅来推介复旦文学史,还望大家能体会我一片苦心,切勿把我当成是图书推销员(笑,这书声名远播,也无需我推介)。这部书同南开文学史,共同陪伴了我整个考研复习,于我影响极深。这部书可视作敲门砖,亦可视作“抛砖引玉”之“砖”,记住,它只是“砖”,你通过这部书得到的智慧以及习得的能力才是“玉”。那么,如何使用这部书?请记住,你甚至可以不读正文,但是每一个朝代之前的“概说”必须读透。若同学们愿意去通读正文,那么请记住,这部书不用每一页都读,你可以只读每个朝代最重要的作家作品部分。这本书,你可以只捡最重要的部分读两遍(如唐代部分,你可以只读有关几位大诗人的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明代就读四大奇书部分和三言二拍以及汤显祖;清代就读《红楼梦》部分以及《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我在这里只是举例,到底什么重要大家自己去判断),第一遍细读,第二遍只看划线部分。但是,新颖的观点以及文学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你要及时记录下来,记录在笔记上或者干脆记录在你南开文学史的页边空白处(这种方法最好也最有效,我就是都记在页边空白处的,当你复习南开文学史的时候,就可以顺便看一眼补充教材中最重点的东西了)。记住,你一定要把两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既然你想很好地利用此文学史,那么,你必须从中汲取到知识,你绝不可以草草看过。这部书,举例而言,100页内你可以仅仅看其中的30页,但是,你所看过的30页必须让你有所收获。这才是读补充教材的意义。记住,“补充教材”绝非“鸡肋”,也不可以一目十行!!!在最后的几遍复习中,补充教材中给你提供的新观点以及文学作品间的传承关系,你必须牢牢记住,和南开教材中的知识连成一片,这样会对你大有裨益。但是这决不是让同学去背诵,究竟怎么才能记牢,我将在后文论述。

    2.
    微观复习方略:逻辑记忆法、框架笔记、标记笔、作品读法、背诵定评

    大家应明确,所谓“微观复习法”,是前两遍细读教材时所应使用的方法。所谓“微观复习”,便是细读,换言之,是把书读厚的过程,是尽量精细而透彻地进行复习。这种“微观复习法”必须用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史教材之阅读上,亦应用于“补充教材”中的重点章节的第一遍阅读上(我前文已经说过,补充教材选择重点章节细读一遍即可,第二遍只看划线部分足矣)。

    微观复习之方略,我分述于下。

    记忆必须有逻辑(浅论逻辑记忆和框架笔记):
    在读书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教材中所讲的至为重点和关键的内容,并将这些关键内容以逻辑的、有序的、便于记忆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和整理而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简直是大家是否能记住书中内容的关键),列出框架笔记。古代文学科目的考试,很大程度上是在考大家的记忆力请同学们记住,死记硬背是完全无效的,千万不要对自己的记忆过分自信!南开大学的文学史教材并非每一章节的讲述都十分条理清楚,有大量的内容要由同学们自己去分出条理来。只有逻辑顺序严谨的知识才便于同学记忆,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文学史教材中介绍某本书或者某位作家时很有可能用语十分散乱,大家读过之后,会觉得根本抓不住重点,合上书之后再回忆,很有可能头脑中什么都留存不下来,只有一些十分模糊的印象抑或断章残句,这是大家最初复习文学史都会遇到的困境!!我也不例外!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那便是,这绝不是你们的能力问题,这是你们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式出了问题,是因为你们并没有利用逻辑联系进行记忆,你们没有将书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这样讲或许比较抽象,我可以举具体的例子。这个时期,大家可能还没有仔细看过文学史教材,这没有关系。我写个例子给大家看,大家看看这种顺序是否很便于记忆呢?
    例:“黄庭坚山谷体诗歌之特点”:

    <
    一>其诗之言和语言材料:
    [1]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展开,解释这个词)、“夺胎换骨”(展开,解释这个词);
    [2]用典故的特点:对前人典故进行改造和发挥,或者将几个典故融为一炉。

    <
    二>法特点:宗杜。常用拗体(展开解释何谓拗体)。

    <
    三>全诗结构特点:未有宋诗惯有之流贯意脉,常以跳跃和反折出之(举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四>诗作风格:生新瘦硬(展开,解释)


    其代表作:《寄黄几复》、《登快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43 编辑

    上面的例子,便是我抓了教材中之重点内容后,重新按照逻辑顺序,以便于记忆的方式所列出的“框架笔记”。大家可以看出,我记忆黄庭坚诗歌之特点,是按照从“语言”到“句子”(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由语言材料构成)到“全诗结构”(“全诗结构”是由每个句子的排列组合构成)复到整体风格(风格是最宏观的概括)的顺序。换言之,我是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将黄庭坚的诗歌特点进行了整合,这个逻辑便是——由小及大(从词语单位到句子单位到结构到整体风格)。这样的记忆顺序,不怕同学们在记忆中会漏掉什么。而同样,在答题的时候,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写不出东西来。在我这个框架笔记中,同样会列出此人代表作,代表作一定要捡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此诗人风格的作品,对这样的作品,当加以细读和背诵。在考试的时候,若真的考到黄庭坚的诗歌特点,同学们就完全可以举这两首诗,并且从词语到句子到结构到风格,紧密联系诗作和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绝对不愁答不好大题,也绝对不会有不知从何下手的烦恼。可见,逻辑记忆法不仅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也十分有助于答题!那么,逻辑记忆法仅仅是遵循“由小及大”的逻辑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同学们可以尝试以各种逻辑顺序从各种角度对书中内容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只要这种逻辑便于你记忆,便可以大胆尝试。再举例,对于王安石的文章,我是以几个词语加以总括的,这几个词便是“论、简、雄、透”,所谓“论”便是其文以说理论辩见长,所谓“简”是指其文简贵无冗言,所谓“雄”是指其文气势雄健,所谓“透”是指其文鲜用比喻却能言理透辟。其代表作为《读孟尝君传》(深刻体现了其“透”与“简”)、《游褒禅山记》(尤其体现了其“议论说理”之长)。重要作家的代表作,若非诗歌而是文章,则应精心细读并记住大略内容以及文章特点和妙处,以便于考场上举例,当然,不必背诵。大家已经看到,王安石的文章特点,我用了仅仅四个字和两篇文章,便写出了十分简略的“框架笔记”。


    那么,到底何谓“框架笔记”?笔记,大家必须要整理!!然而,大家切忌走入误区!“框架笔记”一定只是列出了大略框架(有骨而无肉,或者是骨中略有精瘦肉),绝对不可以写得面面俱到,若写得面面俱到,那便不是笔记,而是书抄,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去抄书!!笔记是提示,笔记所记录的是知识的逻辑联系和记忆的逻辑顺序,是助你记忆与答题的法宝!!!

    所以,对于笔记的第一个要求便是——简洁明了,骨全肉少;对于笔记的第二个要求则是——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顺序
    对于逻辑顺序,我还可举几个例子给大家,比如说,对于柳永的词作特点,我是这样总结的:
    例:柳永词作之特点

    <
    一>体制:有创体、创调之功——开创慢词;

    <
    二>内容

    [1]
    :表述浅白;词语尘下;题材亦有俗者——A、歌妓词;B、开城市生活题材(如《望海潮》);

    [2]
    :题材之雅者——羁旅行役词,其意境不减唐人高处,扩大词境容量(代表作《八声甘州》)。


    <
    三>艺术技巧:以赋为词、白描

    开创铺叙手法:以赋为词,铺排式叙事和白描式写景抒情结合。拓展了宋词艺术表现力,促进慢词之长足发展。


    <
    四>语言:[1]多用俚语;[2]善化前人成句(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上例中,大家可以看出,我是以另外一种逻辑顺序对柳词之特点进行了总结。这种逻辑顺序便是——从其词之“体制”、“内容”、“艺术技巧”和“语言”四个方面横向分类分别进行概括,这种逻辑顺序可用于许多内容的总结和记忆上。又比如,对于一部小说(如《红楼梦》等),完全可以按照“内容”、“主题”、“人物”、“叙事技巧”、“语言特点”进行横向分类分别概括,这便是“框架笔记”之骨,有了这个“骨架”,同学们才能够对一个章节的内容有一个总体把握,才更容易记住骨架中的细节。复次,大家可以明确看到,我将柳词“内容”分作了“雅”和“俗”两个部类,“雅”同“俗”是一组反义词,而用这组反义词来概括记忆柳永的词作内容甚为妥帖,概因柳永之词作确乎雅俗并陈。至此,提及柳词之内容,同学们头脑中便赫然出现一组反义词“雅”与“俗”,再对这组反义词进行延展细剖,并且举例,柳永之词作的大略风貌便可现于目前。“俗”字,我从三方面进行了概括,语词之俗、题材之俗与表述之俗。“雅”,则是指其羁旅行役词。如此一来,何愁记不住其词作之特点?何愁答题的时候无从下手?如此举例,不知大家至此已是否全然领会笔者曲折之意,是否了悟所谓“框架笔记”之两个要求(简洁明了、骨全肉少;必须有严密逻辑关系)是何意思,又何等重要!
    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利用各种逻辑方法对两本教材(南开教材和补充教材)中散乱零碎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梳理整合。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那便是——因人而异,每个人记忆的敏感点不同、用脑习惯不同,大家应该寻找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习和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绝对必须的,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有逻辑”,则见仁见智了。或许,对于我来讲十分有逻辑的顺序,到了同学们那里,就觉得怎么都记不住。所以,请遵循自己的逻辑!请记住,世无定法!我举例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我的例子,也不是为了让大家照搬我的逻辑,只是给大家一个参照系,帮助大家打开思路,鼓励大家勇于创新!但凡有一种方法适合你,千万不要在乎旁人的看法和观点,千万不要拘泥于前人的绳墨!在此,笔者可以现身说法。笔者属于对声音极其敏感的群类,而大部分同学都习惯于在学校自习室的一隅安静默读,笔者却从来进不得自习室这种优雅静谧之所,只因我没有办法在默读的时候记住任何东西,默读的东西,对我而言,往往毫无印象。而大声朗读过的内容,我能将声音信息牢牢记住!甚至于,演唱对于我来讲更有效果,所以我曾把不容易记诵的诗歌谱曲演唱。除却对声音极其敏感外,笔者对图像的记忆也比文字深,因此,我的笔记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示意图,而在记诵过程中,又常常会配以手势。可以这样讲,我的复习,是在“手舞足蹈”中进行的,又是念,又是唱,又是打手势,又是画图画。这种“手舞足蹈”式学习,似乎与大家印象中默默坐在自习室中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大相径庭,甚至让一些人瞠目结舌。笔者更是曾被斥为读书方法“不专业”,太过于我行我素。然而,正因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会将专业课复习得烂熟于心。若让我也坐在自习室和大家一起安静复习,估计今天我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坐在这里为大家讲述我的考研经验。因为,如果那样,我很可能一无所得。笔者只是苦口婆心地举自己的例子,奉劝大家,一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也千万不要嫌苦怕累(大家应该明白,出声朗读比默读要累得多,我是把两本教材都从头至尾出声朗读过的)。笔者用逻辑记忆法的时候,曾经运用过声音逻辑,比如姚合诗歌的特点是“清切峭拔”,我便利用了“清、切、峭”的声母都是“q”来进行过记忆。所以,如果大家有和我相似的情况,比如,诸位也有对声音极其敏感的,完全可以像我一样大声朗读每一章每一节,或者运用声音逻辑进行记忆。如果同学们也有习惯于利用手势进行辅助记忆的,那么也完全可行。若大家对色彩敏感,就请将教材变成画册,将重点用各种彩笔画出(我就是这么做的)。若大家对图像记忆更深刻,那么你们可以画各种表格,列各种示意图,不要在意这是古代文学科。当然,也会有同学默读才有助于记忆,那么,就请你潜心默读,专心致志。笔者似乎太过啰嗦,说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把思路打开,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来进行复习和记忆,千万不要认为正襟危坐才是最好的复习方法!
    有关逻辑记忆的框架笔记,笔者所举数例只是为了抛砖引玉。请大家记住一点,他人所总结的笔记永远是他人的,不是你的。你可以借鉴,但它永远不可能属于你。只有你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记忆逻辑进行总结和整合的东西才会深深烙印于你记忆深处。别人的笔记、别人的总结可以借鉴,但是,若你完全使用别人的笔记,那么,即便你逐字背下来那些内容,那些内容也依旧是死的知识,不会有生气,不会有活泼泼的灵魂。你总结出来的东西,必定浸润着你的精气和灵性,它们属于你,它们是有生命的。所以,如果有人问我,除却教材之外,是否需要买一些南开大学的学生笔记,或者借一下前面师兄师姐的考研复习笔记,那么,我一定告诉他,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这个弯路,我也走过,我曾买过南开大学的学生笔记,然而,事实是,那完全没有用处!这一路走来,可称作“宝藏”的,完全是我自己所总结的框架笔记,它们是我智慧的结晶,不仅仅对于我的考试,甚至于对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水平的提升,都帮助莫大!而对于诸位同学而言,我的笔记于你们却无甚用处,你们必须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探索,记住,框架笔记必须总结!记住,考研一定没有捷径,你必须动笔,必须写,必须下一番苦功!记住,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南开大学的教材以及你们所选择的“补充教材”),不要期待教材之外的任何其他复习资料(当然了,专业类的书籍不算在内,大家如果有时间,完全可以去看诗集、词集、小说选,我所指的其他复习资料是指他人的笔记,这真的完全没用)!
    下面,我再提一点,那便是有关“框架笔记”的细节问题。我建议大家不要用电脑打笔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耗时颇巨(因为本人过分追求细节,对于格式、排版、字体都有相当要求,而框架笔记免不了要列一些图示,这些用电脑做起来相当繁难),并且需要打印出纸板(这样颇费周折,但是若不打印,放在电脑上,非常不利于复习),最为重要的是,打出来的东西远不如手写的东西印象深刻。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做框架笔记要手写!另外,“框架笔记”究竟是写在本子上,还是写在信纸抑或白纸上呢?笔者是把笔记完全做在了A4白纸上,一目了然,效果非常好(提一句,本人字大,也建议大家把字写大一些,行间距也远一些,有利于同学们复习,会看得极清晰),也非常便于画框架图以及用彩笔勾画。当然,写在白纸上有一个弊端,那便是,大家一定要保存好这些纸张,否则会有失漏之虞。然而,只要大家妥善保存,纸张式笔记自有其好处——便携,并且利于修改和增添内容。比如,在同学们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可以随时抽出几张携带在身,随时记诵。又比如,同学们可以在做笔记时仅使用A4白纸的一面,另外一面便可留作二次复习时增添新的感想。若用笔记本来记录,囿于笔记本上本有横行纵列,难免束手束脚,且不利于日后修改和增添文字。至于标记笔的使用,我将在下面的文字中详加阐述。标记笔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所利用,不仅可以勾画书中重点语句,而且可以勾画笔记,让我们在复习笔记的时候,迅速将目光聚焦在至为重点的内容上。

    标记笔的使用
    现在,我将就微观复习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给予大家一些建议。我在讲“逻辑记忆”时曾指出,同学们必须要在读文学史教材时找出重点内容,将重点内容以有逻辑的顺序重新整合,写出“框架笔记”。我也曾提过,所谓“框架笔记”当是“骨全而肉少”的。那么,剩下的那些“肉”我们在后来的多遍复习中应往何处寻找并且怎样记得牢固呢?答案是,同学们在久后的多遍复习中(也就是从细读两遍教材之后的第三遍复习开始),应结合书与笔记共同复习。从第三遍复习开始,大家应以笔记为主,以书为辅。利用笔记的逻辑线索和重点提示,找寻书中的对应知识点。那么,书中的对应知识点又当如何找寻呢?我在这里且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建议,同学们若觉得有用,尽可采纳,若觉得我的建议不足采信,大家有更好的方法,那么,同学们尽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我是充分利用了普通笔和标记笔即大号马克笔,六色,可以直接覆盖整行文字而不至于淹没文字内容的笔)对于书中的重点进行勾画的。我在前文曾说过,教材至少药经过两遍的细读。第一遍细读时,我用普通笔(钢笔、自来水笔之类)对书中重点语句进行了初步勾画。第二遍细读时,则使用了不同颜色标记笔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标记。考研的整个过程,都是五颜六色的标记笔伴我度过的,无论是英语、政治抑或专业课,我都充分利用标记笔,并用出了一套自己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真的帮了我很大的忙。或者写到这里,有同学会对我的文字不屑一顾,感觉我的许多方法都很小儿科,然而,请大家不要小觑这些貌似小儿科的做法。对于复习而言,有些貌似幼稚的做法真的能助我们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何乐不为?如若同学们真的觉得讲这些没有意义,可以跳读此部分。笔者知道自己的文字过于冗长,行文拖沓,这是我很致命的缺点(直接导致我在考研的考场上专业课试卷差点没有答完,时间不够,纸张也不够),敬请诸位谅解。下面,我为大家讲述我用标记笔的习惯,大家可以做一参考。我一般会用绿色标记笔标出前人对某位诗人或者作家的定评(比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曹子建的“华丽壮大”),而用粉色标记笔标记出自己认为颇重要的内容,用紫色标记笔勾出某位作家或者诗人超越前人的特殊贡献(如柳永创调之功),用黄色笔标记出书中的引文(比如,书中常会引用前人对某位作家或作品的评论),用蓝色标记笔圈出代表诗作。这一套方法不仅可用于标记文学史教材,亦可用于标记框架笔记,且收效甚巨!!!因为,当我拿出我的框架笔记时,它不仅逻辑清晰,且有各种颜色,只要把目光聚焦到一张A4白纸上,那么,哪里是定评,哪里是作品提示,哪里是作家的特殊贡献,都极其清晰,这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非常有助于同学们在多遍复习中抓重点。无论是在看书还是在看笔记的时候,都可有效避免手忙脚乱四处查找以致头脑混沌不清。另外,我曾看过有关记忆力的书籍,色彩确乎有助于记忆。顺便提醒一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种方法很繁琐,很难记住相应颜色对应什么内容,其实只要大家实践过几次,便会烂熟于心的。重要的是,大家不要因袭我的用笔习惯,只要同学培养出自己的习惯,并且如此实践几日,便一定会轻车熟路。
    而在此,我亦可以不拘章节,将我在英语复习时标记笔的使用方法告知大家,大家可以自己去试验是否有效。在英语复习中,特别是在复习英语阅读真题时,每一篇真题文章都应被大家当作一份学习材料去细读。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有许多单词不识,而单词之不识,存在多种情况,在此我仅言三种,而对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不识”,我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笔进行标记:
    一种是,此词你原本便不识(用黄色笔标记);
    第二种是,你曾记过此词,然而印象模糊,已然忘却(用粉色笔标记);
    还有一种是,出现了一词多义(用橘红色笔标记)。
    另外,同学们还会遇到许多十分生疏而又生动的词组,这些词组,我用绿色笔标记。长难句,则用蓝色笔在句下划线。
    同学们可以试一下我的这种方法,实际上,这种用标记笔标记法用于英语复习比用于专业课复习更为有效。因为,在你日后的复习过程中,你会叹服于这种方法所带来之便利。在你做了很多真题后,一定会对前面做过的题目生疏,也必定不可能记下所有你曾在文中记住的单词、词组以及句型,然而,你只需轻轻翻阅,各种类型的生词便会赫然映入你眼帘,那些一词多义的词,你也将在翻阅多遍后轻松掌握。若你仅想复习当初做题时完全生疏的单词,你便可只看你黄笔所勾画的部分。若你想复习词组,便可以只看绿笔标记的部分,何等方便迅捷!这种分类方法又何等简易!!因此,极力推荐大家至少用标记笔来复习英语阅读理解!真的会事半功倍、一劳永逸!
    笔者只是在此提议大家划重点的时候一定要使用醒目而又易于分类的符号,至于是否使用彩色笔,因人而异。但是记住,大家划重点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你划的重点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点,不能将重要的和不重要的都划上;你所划的重点必须清晰而醒目,不能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所云(所以我才会极力推荐大家用彩色标记笔将重点进行分门别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5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45 编辑


    如何复习具体的文学作品:
    下面,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下具体的文学作品应该怎样复习,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畏葸于古代文学科考研涉及如此卷帙浩繁之作品,那么,我可以告诉大家,根本不用畏惧!!大家要谨记,考试只是考试,和你看过多少作品确实有一定关系(文学功底深厚的同学自然能考得极好),但是,依然没有什么必然的和重要的关联。那么,到底要怎样对待具体的文学作品呢?大家的底子厚薄不同,复习文学作品的方法自然有异,我在这里姑且讲述一下我所认为的对于功底一般的同学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大家要明确一点,文学史要看,重点的文学作品也必须复习!大家记住一点,绝对不可以舍弃作品而只看文学史,因为,文学作品是文学史的灵魂,若无具体作品,所谓文学发展史便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另外,若要讲述某部作品的特点,某位作家的特色,也必须立足和依附于文学作品。脱离了文学作品,一切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存在的意义便因此而失却。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大家整理的文学史框架笔记中一定要包含具体作品的索引(便于一边复习文学史,一边翻阅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选择与阅读一定要紧扣文学史所讲的核心内容。简言之: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要相互扣合来复习。然而,在实际的复习过程中,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复习,二者之间其实是有主有从的,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文学史是主,文学作品为从(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应该颠倒过来,我这里仅言考试)。我们必须以文学史教材为纲,仅选择与教材中所谈及的作家特点有关的作品进行细读,绝不可漫无边际的泛读作家作品,因为这是考试复习,我们没有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必须目标集中,各个击破!!!下面,我依次讨论各种体裁的作品我们如何对待。
    A.
    诗作词作:
    文学史教材中,诗人词人所占比例甚巨,那么,又如何复习诗词作品呢?首先应明确一点,在“文学基础”卷中,必有一题“诗歌赏析题”,若同学们选择分析古代诗词,那么必然要有一定的分析赏鉴能力。另外,“文学基础”卷的论述题中,古代文学的考题也很有可能出有关诗人或词人的题目(甚至让你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论,比如2010年“文学基础”卷的论述题第二题,要求结合具体作品谈论稼轩词和东坡词的异同)。“古代文学”试卷更是必然要考有关诗人或者词人的论述题(关于试卷的题目设置上文已叙,详见上文试卷分析部分)。
    由此可见,对于诗词作品绝不能轻忽。请大家记住,重要诗人和词人的重要作品一定要会背诵和赏析。下面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大家注意,以下内容一定要细读,因为以下方法及原则中的许多内容不仅适用于诗歌复习,亦适用于文人散文之复习。望大家认真阅读、举一反三。在后文论及文人散文作品的复习时,重复的内容将不会赘述。
    一,重要诗人和非重要诗人之别:重要诗人(或词人,下略)和非重要诗人定要区别对待。专章或专节列出的重要诗人(这些重要诗人都非常**论述题)的代表诗作必须要背诵一些。关于背诵篇数的问题,将在下文探讨。不太重要的诗人词人的作品,背诵教材上所列出的一二名篇即可(比如清代的浙派词人朱彝尊,背诵教材上所列出的他的名篇《桂殿秋·思往事》,并会以此词为例分析其词作特点便足够)。对于极其微不足道的诗人和词人(就是那些只可能出名词解释题的小诗人、小词人,比如南宋的江湖诗人)则只需有一个宏观把握,不需背诵任何代表作。
    二,背诵与精析:对于你纳入背诵范围的诗词篇目,不能仅限于会背,还必须要经过精读,以达到能够联系某诗人的创作特点对你所背诵的作品进行精析的程度(这叫做“有的放矢”,便于同学们在考场上回答有关举例论述某诗人诗作特点的题目)。背诵一定要少而精(所谓“精”,是指对一篇作品进行精读、精析、熟背)。背诵不仅是背诵,背诵是在对作品深度剖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若“有口无心”,那不若不背(因为背了也没有意义,你无法在考场上用它来进行作家诗作特点的分析)。记住,只要你将一篇诗作划入了背诵范围,你就必须将它吃透,做到对其结构、特点的深度把握,让它可以在考场上从各个角度任意为你所驱使(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所耗费的精力并不亚于对文学史教材的复习,同学们也必须对所选作品经过至少两遍的细读细析,再经无数遍的“既有口又有心”的反复背诵才能真正驾驭它们)。
    除却背诵的作品之外,对于大诗人,同学们亦可选择几篇作品进行单纯性的阅读,对作品大略内容及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作品,也可仅背佳句而不背全篇。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考场上做诗词类论述题的时候,你不仅有少许背诵篇目可作主要例子进行精析,还可附带谈及一些其他篇章内容或佳句以为旁证。如此,你的回答便显得充实严密,亦会给人以学识较广之感。
    此外,对于极重要然篇幅较长者(如白居易之《长恨歌》、《琵琶行》),可作如下处理:精读、精析、精背佳句,不背全篇。
    三,选诗之原则:那么,肯定有同学要问,究竟遴选哪些诗歌作品来作为背诵篇目呢?
    所遵从之原则如下:
    优选范例:文学史教材中用以举例的诗歌要优先选择;

    就熟避生、化熟为生:自己熟悉甚至原本会背的诗歌要优先选择,这样会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令是少儿期就会背诵的妇幼皆知的诗词也不要轻易放过。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千百年来腾播于众口的诗歌必是某位诗人的代表作,绝不该等闲看过。千万不要醉心于选择生疏诗作,不要认为分析鲜为人知的诗作才能显示你的才华!此路不通,同学们,请绕路!请记住,最能显示水准也最为简便有效的做法是以陌生化的眼光审读熟悉的诗作,从更高层次上对其重加审视,细作剖析,找出特别的切入点,化熟为生,挖出诗中新意记住,越熟悉的诗歌越要重新审读,熟中翻新!我且举例言之,陶渊明的《饮酒》诗一首,便足以分析陶诗之特点。而王之涣之《登鹳雀楼》,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其中“更上一层楼”之“更”字,至少可表达出以下三重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数量上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向高逐层递增,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渐趋开朗;三是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休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此段文字非出自笔者,乃采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理论基础》第74页的内容,大家可自去翻查)。试问诸位同学,谁又曾对此首从幼儿期便熟读成诵的诗作如此细作剖析呢?以此为例,完全可以用以分析关于诗歌“炼字”的大题。可见我所言非虚。大家若能真正做到就熟避生和化熟为生,复习便可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而文学功底较佳,掌握诗词较多的同学,就更不用为诗词复习而伤神。但是请记住,就熟避生绝非偷工减料,不论多熟悉的诗歌都需要同学们重新加以咀嚼、品味、揣摩,并找到新意

    以史为纲、密合无痕所谓“以史为纲”是指以文学史教材为纲,所谓“密合无痕”是指对文学作品的复习一定要以文学史教材为指针,所选择的作品一定要能涵盖文学史教材中所言的作家创作特点,文学史的复习和文学作品的复习断不可分离。正如我前文所言,同学们要紧紧围绕教材中所论述的作家的创作特点,只选择与教材中所谈及的作家特点有关的作品进行细读背诵(诗歌要如此,散文也是如此复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同学们所选择的同一位诗人的数篇作品最好各有不同的角度、互异的侧重点,以求尽量涵盖文学史教材中所论及的某一作家的全部特点。举例言之,柳永的词作特点,已列框架笔记如上,体制上,有创调之功;内容有雅(羁旅行役词)俗(歌妓词、城市生活词)之别;技巧上乃以赋为词。我所选择背诵的词作有三篇,一为《望海潮》,此作为其城市生活题材之代表作;一为《雨霖铃》,可以此作分析其铺排之功;一为《八声甘州》,此作为其雅词之代表(羁旅行役词)。同学们,对于柳永这样一位有文学史地位的大词人,我仅选择了三首词作精读熟背便完全可以应对任何论述题,因为这三首词分别从不同角度涵盖了柳词之特点(有的词作更是一首就可以同时涵盖几个特点),而对于《雨霖铃》,相信大家又都耳熟能详。试问,如此复习,又有多少诗词作品是我们真正生疏,真正需要我们下功夫专门去背诵的呢?真的不多,同学们对此大可放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将精力花在运用文学作品分析文学史所言及的观点上,而不要花在作品的大量阅读之上(这绝对没用,这样复习就真的太可怕了,一辈子都复习不完的)。

    四,需不需要做笔记?这个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学作品的笔记和文学史的笔记列在一起。我前文已讲过,文学史的框架笔记一定要做,且最好做在A4白纸上,框架笔记中,一定要包含此诗人代表作的索引。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在写出索引后,顺便加上几句诗作特点概述(即纲要、提示)。这种概述数言足矣,全然不费精力。举例言之,我在写关于柳永词作特点的框架笔记时,写了词作索引,那便是上面所列出的三首词作的题目,我在每首词作题目之后都顺手写了一些提示,概述了各词作之特点。且看下例:
    《望海潮》:上片市容、人家、钱塘江;下片西湖。白描手法;
    《雨霖铃》:赋体铺排+白描;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八声甘州》:上片景、下片情;铺叙。
    寥寥数语,却能助同学们在日后多遍复习背诵文学作品时迅速从宏观上把握各诗作词作之特点,进而节省时间、加深记忆。
    五,究竟背多少篇诗词作品为宜?我前文已讲过,所背诵的作品,定要少而精。重要的诗人,也要控制在十篇以内(记住,是以内,不是让同学们背十篇。当然了,也许有的同学底子相当好,好到现在就可以背诵《全唐诗》、《全宋词》之类,那完全不要看我这部分讲解。跟大家开玩笑了,我只是想说,这个数目问题,真的要因人而异。我这段文字只就基础一般的同学而言)。那么,如果非要让我给个参考数字,我大概会推荐大家每位重要诗人的作品背诵五篇左右(李白、杜甫除外,他们的佳作太多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相当多。不过,同学们应该都已掌握了一些李杜的诗作,把这些已掌握的诗作也算在内的话,需要背诵的生疏诗作也不是很多了。这两个人不在我讨论范围之内),若实在不放心,那也一定要控制在十篇以内。记住,少则精,多则滥。况且,你考试的时候,根本无法一下子列举众多诗例(时间、篇幅皆不允许)。只要不同的角度选取五篇精读熟背(记住,是不同角度哦),基本上就够你应对各种论述题了。而少于五篇的话,恐怕无法涵盖文学史中所言的某一作家的各种特点(当然,也有例外,确实有的诗作可以同时涵盖一个作家的大部分特点),总之,大家自己做判断、做抉择。我只给大家一个大致方向。记住,若有某一首诗作能够同时涵盖一位作家的许多甚至全部的创作特点,一定要选背此诗
    至于不太重要的作家,我前文已讲过,仅背教材上所列举的一两首代表作即可,而且对于这类作家的作品也不必剖析得那么细。
    至此,大家可以算一笔账,重要诗人词人并不算很多,每位作家背五首代表作亦不多(提醒一句,《古诗十九首》一定要背五首以上,这个不算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是属于同类作品,而且南开非常重视《古诗十九首》,曾考过多次),而这五首之中,至少会有一两首是你背过的(甚至三四首都背过),又会有一些短小的绝句,极易成诵。这样算来,大家是不是觉得诗词作品的诵记根本不成问题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畏难,不要发挥丰富的想象,认为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其复习并无规律可循,进而吓坏自己!
    六,作品选教材的选择:至于教材的选择,我是天津师大的毕业生,我校所选取的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于此套作品选教材成于众人之手,故水准参差不齐,然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尚详,可以一读。大家来自各校,大都会有本校所使用的作品选教材,用本校的教材足矣若非南开本校生,千万不要再去买一套南开大学出版社的作品选教材,那套教材笔者买过,讲解得极其粗浅(这无关乎编者水准,而是编书的方向和思路问题,南开的作品选教材旨在略作点拨提示,其定位不在乎详解),所以,大家真的不用买这套书。
    对于个别作品的读解,大家亦可配合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的相应诗集词集做一比照,亦可去百度百科查相关资料(最重要的诗词,百度百科上都有分析)。无论如何,大家都要对已然决意背诵的诗词作品进行详解细析,若欲达到此种程度,单靠作品选教材很可能不够。大家注意了,我所说的“不够”不是数目的不够,而是质量的不够。无论哪种文学作品选教材,其所选诗词的数量都足够助你应对考研。同学们对于诗词篇目的选择完全不需外求(不需要从诗人的诗集中摘取),但是,偶尔还是需要借助外在的资料(书或者网络)助同学们深入剖析某些代表作(因为有的时候《作品选》上的分析不是很全面)。
    B.
    文人散文的复习:
    我这里所讲的“文人散文”是狭义上的散文。不包括先秦两汉之杂文学,仅就唐宋八大家及明清文人散文而论。
    文人散文的复习方法,和诗词复习有诸多类似之处,上文中,笔者已将诗词作品之复习方法叙述明晰,还望诸学子举一反三、连类及物。笔者在此不多赘言,仅略作讲解,重点在于比对文人散文复习和诗词复习之异同。
    文人散文的复习,基本原则同诗词复习相若(所以,再次提醒大家,上文论及诗词复习的内容,不要仅仅视作为诗词复习而写,大家也要把它们应用到文人散文复习上,仔细阅读揣摩),亦要分出重要散文作家和非重要散文作家,区别对待。文学史教材中,至为重要的散文运动有两场,一场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另一场为宋代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这两场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及代表作家(即唐宋散文八大家,实际上最重要的只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五位)需要大家牢牢掌握。当然,明代和清代的散文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大家应对照文学史细加甄别,分辨出重要作家和非重要作家。诗词需要诵记,文人散文则只需熟读,不需全篇背诵。不过,精彩段落佳句亦希望大家背诵,如柳宗元山水散文中之佳句(选择两三句即可),以便于在答题时可举例分析作家语言特色。选文之原则,同于遴选诗词作品之原则(即上文所言“优选范例、避生就熟、以史为纲等”,详见前文,恕不赘述,大家见谅。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细读诗词复习原则)。所选之文章,亦需精析(对文章之结构、特色、语言风格应了如指掌)。所用之教材,是否做笔记,此类问题,都参见上文诗词复习部分,大抵相同。至于每个作家的选文篇数,也是以少而精为准则,至为重要的作家不过只有几位,大家需要精读精析的文章也不过每人五篇左右(很多文章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我说过,选文原则同于遴选诗词之原则,当然也是需要“避生就熟”的,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我们中学时代不仅学过,甚至背过。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所以,要求大家熟读精析每位重要作家的五篇散文作品,应该不困难吧)。非重要作家的散文,阅读教材中举例的篇目即可。
    C.
    先秦两汉杂文学及短篇小说集之复习:
    笔者之所以在此处将先秦两汉之杂文学和短篇小说集并列讲解,盖因此二者之复习有相似之处。
    先为大家稍作解释,所谓“先秦两汉杂文学”是指诸子百家以及史传文学(《左传》、《史记》、《战国策》之类),所谓短篇小说集是指后世重要的短篇小说选集(《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等)。
    此二类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无论是诸子百家之文集,还是史传文学,抑或小说集,都是由许多短篇作品构成(史传文学则是由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构成,也可以勉强算作短篇作品了),而对于这些作品的复习,大家都不能使用复习诗词和文人散文的方法。大家注意了,我这句话很重要!!因为诗词散文与杂文学及小说集的考试方向与侧重点不同。杂文学是文学观念獉狉未启时期之产物,文学与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杂糅混一,尚未泾渭分明,考试中不可能考到杂文学的单篇作品分析(而考诗词的时候,你必须要细致分析作品;考文人散文的时候,你虽不需逐句分析作品,却也需要借助作品较为详尽地分析其特点、结构、语言等)。但是却可以考整体的一本书的特点,或者这本书的意义。比如,曾有题目考到《史记》中如何使用“互现法”叙事。大家需要举几个具体例子讲清这个叙事方法,举例时则需阐述例子的大体内容、故事情节,但是却不需对作品的文学特点作分析。短篇小说集的考法,必定是从宏观考察大家对这部小说集的整体把握,肯定需要大家举小说集内的一些单篇作品,然而,却也不需要对任何一篇作品作细致解析,而只是从宏观上进行阐述便可。或者我这样讲,大家不太明白。我可以举一道真题作例证。有一年的论述题考到了《三言》、《二拍》,然而,所考的内容是“论《三言》、《二拍》的思想倾向与明代社会思潮之关系”(2008年“古代文学”卷真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题目,如何作答?一定要从各个角度分别列举几篇《三言》、《二拍》中的作品(找几篇写婚恋的作品、几篇反映经商内容的,据此论述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好货”、“好色”思想对作品的影响),讲述其故事大意,并阐释其文化背景、思想渊薮。然而,这些作品需要分析结构吗?当然不需要啊。需要分析语言么?亦不需要。
    好了,我的结论已经有了:对于杂文学以及小说集中作品的复习,大家只要对文学史教材中所用于举例的篇目中的一些有所熟悉,了解其内容大意(若是史传文学和小说,那么,请记住单篇的故事情节。只是记住大致情节便可,不用记细节内容;若是诸子百家文集,也请记住单篇作品所讲述的大致内容。当然,还要记住这些篇目的题目),使自己能够在考场上有例可举,能以具体篇章支撑文学史中所论及的这本书的特点便可。
    不知我所言大家是否已经明晰,我再做一番总结。杂文学和小说集的复习,大家需要读作品选。然而,作品选当怎样阅读呢?同学们完全不用自己去选一些篇目,只需在文学史教材中用于举例的篇目中选择几篇仔细阅读,了解其内容并记住即可(当然,你还必须要清楚这个例子是支撑文学史教材中哪个要点的,也就是,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的)大家整理框架笔记的时候,也要区别于整理诗词和文人散文的笔记(大家整理诗词和文人散文的笔记,主要是写出其诗其文之特点;而杂文学和短篇小说的笔记,大家主要是写出其大致情节、大致内容,让自己记住这些内容)。
    如此一说,想必大家已经知道这复习方向的不同了吧。但是,请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仅仅记住情节和内容应该相对容易,那就错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如果考到某一本书,你必须要举许多例子从各个角度加以说明,而这些例子你都要阐述其基本内容,这对于记忆力的要求相当高。而《左传》、《战国策》、《史记》之类的史传文学,情节又相对复杂(特别是《左传》,情节非常复杂),必然要经过多遍的重复细读才能记住大致情节而不致在考场上遗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40 编辑

    D.
    戏曲、长篇小说之复习:
    教材中的戏曲作品大抵分为两类,杂剧和传奇(至于南戏,重要的只有四部,且体例和传奇相近,故不单独列出)。而长篇小说,则有重要和非重要之别(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之类当然为极其重要的长篇小说,但《醒世姻缘传》、《儿女英雄传》之类则为非重要长篇小说)。
    实际上,戏曲和长篇小说之复习,同上文所讲先秦两汉杂文学与短篇小说集之复习颇有相似之处,而与诗词及文人散文之复习方法相异。
    现在,我们先抛开杂剧不谈(因为杂剧和传奇体制差别颇巨,杂剧形式短小,大抵仅四折,而传奇则形制宏大,动辄几十上百折),仅谈传奇与长篇小说之复习。而传奇与长篇小说有一相似处,那便是形制宏伟,大抵以单本行世(传奇较之长篇小说,虽然相对短小,但也动辄数十万言,通篇阅读极耗时间)。若同学们先前未曾读过某部长篇小说抑或传奇作品,那么请千万不要去通篇阅读(举例而言,明代的四大奇书中,《三国演义》我从未读过。传奇中,《长生殿》、《桃花扇》亦从未通读。我若真的发愿阅读,那么仅这三本书的仔细阅读,就要耗费我数月光阴了吧。复习绝不可以这样)。甚至于,大家根本不用读,只需了解其大致内容即可。换言之,只需了解故事大意。而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自然是为了举例分析文学史教材中所论及的此书或者此戏之特点。所以,在复习传奇和长篇小说之时,一定要以文学史教材为主,作品为辅(实际上复习先秦两汉的杂文学以及短篇小说集也如此。这和复习诗词及文人散文的思路很不相同,因为复习诗词和文人散文时,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不可偏废)。
    那么,若真的有一部作品从未通读,如何了解故事大意?又应了解到何种程度呢?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分别来解答此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了解故事大意?但凡文学史教材中所言及的情节,大家一定要弄懂。文学史教材在叙述作品特色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举情节为例,所以本来就会有一些情节的概括,而这些概括同学们必须牢记。而有一些情节,文学史教材只是提及,并未讲明情节内容(比如,在讲《三国演义》时,书中提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却没有谈到细节),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到相关情节,略作阅读,以为补充。至于如何查找,若同学们有书,可以翻书,若无书,可上网查阅。当然,还可以推荐大家一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及其幼稚,然而却十分适用于恶补某部文学作品(当然了,这种方法绝对不适用于学习和研究,而且我本人在推荐时也感到很矛盾,很羞愧,甚至感觉很悲哀。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大家就不要顾及这许多了。可是,大家一定不要这样学习,记住,这只是应付考试的权宜之计。写出下面的文字,我甚至害怕大家会质疑我的人品和学识了。不过,我只是为了帮大家应对考试)。若大家真的有极其重要的作品未曾读过(举例而言,我未读过《三国》,可能有同学未读过《金瓶梅》,甚至有同学没有通读过《红楼梦》),不妨去买一些名著快读之类的书籍,甚至于可以买一些幼儿启蒙版名著连环画也无所谓。或者直接上网找名著梗概这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达到快速了解某一戏曲或长篇小说之目的(若这些言语冒犯了大家,亵渎了大家的智商,请大家见谅。很惭愧地讲,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去快速熟悉《三国》的,效果不错)。而对于传奇作品,大家若想有个大致了解,不妨去看看昆曲(网上搜视频,或者买光碟,当当网即可买到)。昆曲皆直接采用传奇剧本,只是删减颇巨,一本传奇仅演其中几折,但也可作窥豹之用。
    第二个问题,应了解到何种程度?这个要“因书而异”了。还是那句话,大家必须要辨别出重要的长篇小说和传奇作品以及非重要的作品。对于极其重要的作品,大家要了解梗概(方法如上文所述,可以上网查找,去买名著快读类的书籍)。对于不是很重要的作品,大家仅了解文学史教材中所言及的情节内容便足矣。
    第三个问题,大家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什么?同学们请一定要记住复习中有本末关系,何为本,何为末?了解故事大意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书中情节去分析文学史中所言及的这部书的特点。所以,至于大家最需要了解哪部分故事情节,哪部分可以在考试中“为我所用”,就请在阅读文学史教材时根据其所言的作品特点加以筛选。总之,一切以服务文学史教材中言及的作品特点为目的。举例而言,教材中在谈及《桃花扇》时,曾提到了此作品特色之一便是以道具“桃花扇”扭结情节。所以,关于“桃花扇”道具出现的情节就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了。而许多无关紧要的枝蔓细节,大家便可以忽略。
    另外,我想再特别谈及一点,对于长篇小说及重要传奇作品,是肯定要出论述题的。而论述题是可从任意角度出题的(但是难度绝不会很高,这毕竟是考研,不是考博),所以,对于极端重要的作品,或者光看文学史是不够的,有一个基本了解,亦不能答得完满。这就需要同学们自己权衡利弊了。实际上,若一部作品大家从未阅读,但是按照我上述方法进行了复习,遇到任何题目,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分,然而,若想得高分,就困难了。因为论述题毕竟要考察大家的真实水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但是,请大家记住,除却一些个别的学富五车的才子才女之外,大部分同学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知识盲点。大家做能做的,只是尽量减轻这些知识盲点对我们在考试答题中的影响,而决不是在一年的复习(甚至两年的复习)中消灭掉所有知识盲点。同学们,我们是人,不是神。学习是要靠积累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怎么可能通过一年的复习就做到面面俱到?其实,大家只要做到对于任何部分的知识都有基本的了解,对于个别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那是你本有的优长,原本就读过的书籍,感兴趣的部分),便已足够。考研复习,如同打仗,必须有舍才有得。若大家对任何部分的复习都要求达到极高的水准,所有的内容都不肯“舍”,那么,反而很难“得到”什么。所谓“弃卒保车”的道理,灵慧如诸位,定然了然于胸,我想,不用我多言吧?我讲上面这篇话,只是提醒某些“雄心勃勃”(期待着每一部作品都读,在考场上驰骋自如,完全没有障碍)的同学收起这份“雄心”,用冷静的头脑,理智地进行取舍筛选,以期在复习中达到“获益最大化”,在考卷中“得分最高化”考试,是取舍的过程,需要的是一种平衡。某一部分知识有所欠缺,另外一部分知识相对熟悉,这便可相互抵消,只要成绩过线,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便属于诸位。更何况,在考研试卷中,真正给予大家发挥余地的题目很少(只有论述题和诗词赏析题颇有难度),绝大部分都是基础题目,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便能在基础部分得到满分。论述部分,若大家对所有的内容都有最基本的了解,也会得到基本分。所以,如果大家在专业课复习中将基础知识落实,就必定能在考研中取得极高的分数(甚至高于那些水平极高,将论述题答得极好却没有认真复习基础知识的同学)。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应该留在后文来讲,然而,放在这里提醒大家也并非不可以。英语复习也是一般,所有的复习都是同一道理。整个复习过程,请牢记“舍”“得”之关系
    再提醒大家一点,对于不重要的传奇和长篇小说,只需牢记文学史教材的内容即可,根本不必有任何补充(换言之,不必复习不重要的传奇和长篇小说的文本)。而是否需要做笔记,请依自己情况而定。至于我的建议,对于一本书的整体情节内容脉络和个别情节的大致内容,大家可简略在框架笔记中做一概要记录,以便来日复习和翻阅。
    下面,我单独讲一下杂剧的复习。杂剧作品的复习,实际上较为简易。大家要区分重要杂剧和非重要杂剧,还要特别注意《西厢记》,以及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极其重要的杂剧作品。除却《西厢记》外,其他的杂剧作品基本上都精悍短小,一本四折。对于极其重要的杂剧作品(如《窦娥冤》)大家可直接将文本进行全文阅读,并结合文学史所言的作品及作家特点进行分析。然而,多数的杂剧作品还是不需全文阅读,仅需阅读四折中任意一两折(甚至于,若对此作品的大致内容较为熟悉,一折都不读也没有关系),了解其大致脉络、内容,记住文学史所言及的特点,能够做到在考试中言之有物即可。对于《西厢记》,大家需特别对待,因为它属元杂剧中之异类,篇幅较长,在考试中又极其重要,阅读文本耗时颇多。若大家未曾读过此作品,必须到网上搜索一下此作品的梗概,对其基本内容作一了解。另外,推荐大家上百度搜索越剧《西厢记》全剧视频(寻钱惠丽、方亚芬、张永梅主演之版本),之所以作此推荐,是由于越剧《西厢记》从场次安排、情节到唱词都相当忠于原著,然仅演到“长亭送别”便戛然而止,后半部分未搬上舞台。不过,《西厢记》之重点皆在前半部,故此值得一观。越剧《西厢记》将元杂剧《西厢记》前半本繁复内容压缩至两个多小时,精简而涵盖精华。所谓戏曲,若能看与听,自要比读文本更打动人心,令人印象深刻,亦可为大家节省时间,故作此一荐,至于诸位是否愿纳吾言,且自决定。
    至此,有关文学作品之复习,笔者已然叙述完毕。最后作一小结:
    诗词及文人散文之复习,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并重(必须对每一篇文学作品细作分析,诗词必须背诵,文人散文必须精读);
    杂文学、小说戏曲之复习,文学史重于文学作品(许多作品都不用去阅读,只需了解梗概),复习文学作品之目的乃在于考试中谈及作品时能举例论证,言之有物。
           关于文学史中重点词句的背诵:
    最后,有关微观复习,我仍有一点需要强调。那便是,文学史教材中有些关键的语句必须背诵,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仅描述不清,而且会事倍功半,且在答题中,会显得极其缺乏专业素养。
    那么,究竟哪些重点词句是必须背诵的呢?答曰,对于某位作家或者作品的定评抑或对于某时期文学特点之概括必须逐字背诵所谓定评或概括,基本上是文学史教材的编者所摘古人之评价。如,曹植诗歌之特点乃“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语出钟嵘之《诗品序》);鲍照诗歌之特点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语出《南齐书》);又如,西晋太康文学之特点乃“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至于这些定评出自何书,并不需要记诵。大家只需记住其内容,并运用到答题中去便可。之所以要背诵,是因为你自己的概括永远达不到古人的水准,更何况,连这些基本的定评和概括都不能掌握,会显得你极其不专业。所以,无论这些语句多有难度,也必须要逐字背记
    3.
    宏观复习方略: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专题总结、跨学科综合
    所谓“宏观复习”是指在前两遍细读(微观复习)文学史教材并总结笔记之后,在第三遍复习时(当然了,如果大家有精力,完全可以复习第四遍)所做的总结工作(第三遍复习是指以笔记为纲领进行的复习,同时翻阅书中标记的内容,这些前文已提到过,不再赘述。请大家仔细查阅前文)。“宏观复习”,是指在微观复习结束后,在对文学史中所有内容有了大致把握后,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以鸟瞰的姿态对书中内容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专题的总结和学科间的综合,将知识前后左右的脉络彻底打通,织成一张知识网络存留于头脑之中。换言之,“宏观复习”是把书读薄的过程。在“宏观复习”结束后,同学们要能够做到从宏观上对文学史的发展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其发展脉络及线索,洞察知识间的联系,知悉每一时期文学发展之特点。
    另外,我要提一点,宏观复习方略同我前文在推介复旦大学《中国文学史》时所谈及的此书之优长实际上属于同一类内容。我所谈及的复旦大学文学史教材的四点优点中,第二点和第三点优势便是言此书有助于大家做宏观总结,大家看下文之前,请先翻回前文,再次阅读复旦文学史的第二点和第三点优长(本文第六页),如此便可明白笔者为何如此大力推荐此书,也会更加了解宏观复习究竟是什么样的概念,有怎样重要的意义。由于内容重复,故而笔者在下文中将不多冗言,而是将重点放在举例上,让大家明白究竟怎样进行宏观总结。
    宏观复习之方略,我分述于下。

    纵向总结(把握每一时代文学发展之脉络):
    笔者在前文为大家推介复旦文学史教材时曾经指出,此教材优长之一便是每一个时代之前皆有“概说”,缕述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之状况,并将文学之发展全然融入到时代文化背景中详述,深刻阐明文学之发展与时代之关系,能使学生迅速把握一个时期之特点,并运用时代特点去分析某种文学繁荣或衰落抑或嬗变之因由,高屋建瓴,使读者有豁然开朗、一览众山小之感(同学们,抱歉,我又把此话引用了一遍,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了解何谓“纵向总结”)。
    要之,所谓“纵向总结”,正是如同复旦文学史中的“概说”一般,将每个时代不同体裁的文学发展状况分别列出,把握各个时代的时代特点以及每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总体脉络,将每一时代文学发展状况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作紧密联系,总结于纸张上。这样复习后,大家要做到能够对每个时代的时代特点以及这种时代特点对文学的影响脱口而出(举例而言,比如说,大家应该能讲出魏晋南北朝的建安时期是怎样一种时代风貌,而这种时代风貌对文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也要提到一个时代便能有条理地描述出此时代文学发展的大致面貌(此要求较高,但若能做到,那么三册文学史真可谓读透了)。说到这里,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任务繁重,切勿生畏惧之心。这种总结实际上十分简便(每个时代一张白纸足矣,甚至于有些内容无需落在纸上,大家视情况而定。就我来讲,我只是将各个时代的诗歌发展状况进行了落在纸张上的宏观总结,对于戏曲和小说,只进行了口头总结,或者干脆按照复旦文学史上的“概说”进行复习,不另做总结。因为相对而言,诗歌发展状况较为繁琐,而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往往一目了然。不过,大家若愿意多作总结,也是有利而无弊),但却会使同学们对每个时代每种体裁的文学发展脉络谙熟于心。这样讲过于苍白,我举例言之,大家看过例子,便会明白我的意思了。
    例:明代诗歌发展状况概述:
    总体时代特点:思想解放(王学→王学左派→李贽→达观)、商品经济发展
    <一> 明前期:低迷。
    时代状况:统治者压制文人、钳制思想。
    思想界状况:王守仁“心学”——心即理;文道合一。
    [1]宋濂:文道合一;
    [2]台阁体:三杨。
    <二> 明中期:复兴。
    思想界状况:李贽“童心说”——反权威;好货好色。
    [1]四才子;
    [2]前七子:复古斥宋;
    [3]唐宋派:倡道统,乃文学观念之后退;
    [4]后七子:复古,强调形式(格调法)。
    <三>明后期:进入GC,旋即受挫(此期为理论自觉期)
    思想界状况:性灵说、情理对立(仍本自李贽、达观等);然而不久,思想解放即遭迫害和压制(李贽、达观俱死于非命)。
    [1]公安派:性灵说(讲求性情之真,反对泥古,是思想解放思潮之直接反映);
    [2]竟陵派:幽僻孤峭(反映郁暗之心理,乃思想解放潮流遭压抑后之变态反映)。
    看过上例后,想必大家已经对如何进行“纵向总结”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了。上例中,我先是将明代的时代状况做了总括,进而把明代的诗歌发展分为了前期、中期和后期,并分别写出每个时期的思想界状况,复依时间先后顺序列举每一时期的主要诗人、诗歌创作群体或流派,又以最简括的语言对其各自特点进行概述。之所以写出每个时期的思想界状况,是为了表明此时期文学笼罩于此种时代背景、思想氛围之中,其作品或反映此思想,或驳斥此思想。任何文学的发展,都与时局有或隐或显、或遐或迩之关联。诸位若能将各时期各体裁文学之发展作如此概括,定会倍觉头脑清晰。而且也会在提到某一个时代的时候,对这一时代的文学有总体把握,这就好比用一根时代的线串起了貌似零散的知识的珍珠,极利于记忆。
    同学们请记住,在复习中,一定要把某种文学的发展、某部作品的出现与其时代背景作比对,二者相互扣合,找到共通点,这才叫做真正的“纵向总结”,亦称“大局意识”(这和下围棋是一般的道理。下围棋的时候不可以仅仅盯住一个角落,而要将整盘棋局置于胸中,从大局出发,才能走好每一步)。而考试题目中,也经常会考到某种文学与其时代之关联,若同学已在复习中作此总结,考试时回答这类题目将如鱼得水。即令未考到此类题目,大家若有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对于记忆知识将十分有利,回答论述题时,更会由于视野宽广、角度独特而高出他人一筹。
    所以,不论大家是否有时间将这些内容总结出来,或者总结多少,都请大家头脑中要有这种大局意识,最起码,要进行口头总结,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此,我再次强调,若大家肯使用复旦文学史作为补充教材,那么,如果大家觉得总结麻烦,完全可以直接按照复旦文学史的“概说”进行纵向宏观复习,而不必自己总结。这也是我大力推荐此书的原因之一。

    横向总结(有关联的作家或作品的对比):
    所谓“横向总结”是指将文学史中有关联的作家作品、诗文流派、创作群体或文学运动等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关性,辨别其异同作此总结之原因一是有利于深刻把握某一作家或作品(众所周知,有比较方能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某一事物的了解。也因此才会有“比较文学”一门学科出现),原因之二则是有利于考试。笔者在前文已然分析过试卷,试卷中经常会出现相关作家或作品相互对比之题目。若大家在复习中便已有这种对比意识,遇到此类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这种“横向总结”,可落于纸上,亦可仅在口头上进行,大家据自己情况而定(笔者没有进行过落于纸上的横向总结,只是遇到有关联的作家作品等便进行有意识的比对。不过大家不要因袭笔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个体情况进行考量)。
    所谓有关联的作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为同时代的有关联的作家作品或诗文流派、创作群体等的对比(大家注意了,“有关联”之作品未必是同一体裁的作品,也可以内容相近、手法相似,甚至思想命意相关。不过,这种“关联”大抵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自古至今常为文人并列提及的,比如李杜,而绝非牵强附会的“关联”)。举例而言,明代诗歌创作群体中的“前七子”和“后七子”便可拿来对比,而明代诗歌流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之间也可作对比。至于有关联的作家作品,那就更多了,诸如同属唐代边塞诗人的岑参和高适,山水诗人孟浩然和王维,两位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还有宋代的两位词人辛弃疾和苏轼(此题已考),不一而足;至于作品,可以是同一作家两部作品的对比,比如汤显祖的《邯郸梦记》与《黄粱梦记》,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等;也可以把不同作家各自的作品进行对比,比如白居易的新题乐府诗同杜甫的新题乐府诗可进行对比,清代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进行对比(这一题也曾考过,可见考对比题的几率有多么高),又如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可作对比(2010年曾考此题)。
    另一种为时代相异却有承续关系的作家作品或诗文流派、创作群体等的对比。说到这里,请大家再翻回前页,看一下我推介复旦文学史教材时曾谈及的此书的第三个优点,我亦将重点语句照录于下:“此部文学史十分注重文学自身的历史传承关系,真正将‘发展史’的‘发展’二字落实,行文间处处进行纵横比较,将文学发展之脉络彻底打通,能使读者看清文学之承续关系”。所以说,若大家能阅读复旦文学史教材,这个问题便更容易解决。我举例言之,后世许多戏曲作品直接取材于唐传奇(唐传奇和后世戏曲作品的关联需要大家特别复习,因为其联系十分紧密,又极重要,南开曾经考过此类题目),如明代汤显祖之《紫钗记》取材于蒋防之唐传奇作品《霍小玉传》,尚忠贤之元杂剧《柳毅传书》取材于李朝威之唐传奇作品《柳毅传》,王实甫之元杂剧《西厢记》取材于元稹之唐传奇作品《莺莺传》。再比如,明代四大奇书之一《金瓶梅》对于清代小说《红楼梦》影响甚巨(此题考过,然大家要特别重视此两部小说,南开大学对此二者似尤为青睐,几乎隔几年必出有关《红楼梦》或《金瓶梅》之题目,抑或将二者进行比较)。又如文学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与宋代欧阳修首倡之文学革新运动亦有承续关系。至于流派之承续,如明代诗歌流派“公安派”与清代诗歌流派“性灵派”,南宋词派“清雅派”与清代词派“浙西派”。有承续关系的作家个体更是不胜枚举,词人如南唐李后主与清代纳兰性德(此题考过),诗人如南朝之鲍照与唐代李白(鲍照对李白影响颇巨)。
    此外,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有关联的作家作品抑或流派、群体的对比并非仅限于二者之间的对比,亦有可能是三者,甚至更多作家作品间的相互比较。例如,考试中也有可能考到同一题材的作品之主题与内涵在不同时代的嬗变,举例言之,论述题完全可以考从元稹之唐传奇作品《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诸宫调作品《西厢记》(简称“董西厢”)再到王实甫之元杂剧作品《西厢记》(简称“王西厢”)的承续及嬗变。又比如,同一题材,不同作家(这些作家可能同时亦可能异代)或许会有不同的处理,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爱情,白居易之《长恨歌》、白朴之元杂剧《梧桐雨》、清代洪昇之《长生殿》虽有承续关系,但具有各异之主题,出题人完全可以出题考察者三者主题的差异。
    总而言之,文学史中“有关联”的作家作品或流派、群体、文学运动不在少数,可能同时也可能异代,可以是两者间的对比,亦可能是多个对象的比较。同学们首先应该将已考试题中考过的对比类题目做一分析研究,对命题思路有一总体把握,进而在复习时要善于发现这些关联(有的关联在文学史中已被提及,而有些需要自己总结)。

    专题总结
    所谓“专题总结”,想必写出此题目,大家已然明白笔者想说什么了,因为在高考的时候,大家一定都做过很多“专题总结”的(特别是文科生)。让大家做“专题总结”是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应对考试。对此,我想,应该没有什么可以赘述的,我举例给大家。
    与上文我所讲的“横向总结”相类似,“专题总结”之“专题”可以是同一时代之专题,也可能是跨越几个时代之专题。可以是“大专题”,也可以是“小专题”。
    举例为大家言之应更明晰。例如,“桐城派”之专题总结。同学们便可从清代康乾年间一直总结到近代,因为“桐城派”延续时间颇久,教材上的讲述并不集中(清代算一章,近代算一章。而“桐城派”在清代康乾年间出现,在近代仍有延续。故而关于“桐城派”的知识便散落在了文学史教材的两个角落,复习起来极不方便。若能将其总结到一处,岂非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同学们至此可理解笔者让大家做“专题总结”之意图否)。大家在总结“桐城派”专题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方苞、刘大櫆、姚鼐一直总结到“阳湖派”及近代的“湘乡派”(此二派是“桐城派”分出的两支),再分别写出每一时期每位代表作家各自的特点来,简明概括即可,一张A4白纸足够。
    又如,宋诗、宋词都可做专题总结。当然了,这个也可以看作是“纵向总结”甚至“横向总结”,有的时候这几种宏观总结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晰,互相有交叉点。总之,所有总结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宏观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让知识显得更加“整合”,以助同学们理解得更为深刻,记忆得更为牢固,这也正是我们考研复习的目的所在。大家要知道,常人是难以记住零散的知识的,然而却很容易记住有逻辑而又规整的知识,所以,我请大家一定要重视宏观复习,重视总结。否则,即便大家的微观复习做得再好,头脑中所记忆的知识也难免是散乱破碎的。到了考场上,很难从自己的记忆库中提取这些碎片。而将总结整合过的知识存于大脑中,就好似把电脑中的许多文件打包压缩,提取起来,就容易多了。
    同学们要注意了,所谓“专题总结”,并不仅仅如我上文所言,只是一些具体知识的总结,“专题总结”还包括一些十分琐细的知识点的总结,比如,南开大学曾经有一年考过这样一道简答题:“谈谈‘小说’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演变”(2006年“古代文学卷”真题)。这就涉及到此词出现于哪个年代,最初指代什么,后来又发展演变成了什么的问题,一下子跨越好几个朝代。这样的题目不太可能出现在论述题中,但是以简答题的面目出现却不无可能。这就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散落在文学史教材中各个角落的细碎知识点的总结整合。

    跨学科综合
    所谓“跨学科综合”,是指在复习过程中,古代文学史的复习完全可以和文学理论科目的复习相互扣合:以文学史中所学之内容充实文学理论,为较难理解之文学理论寻求文学史及文学作品之具体例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又以文学理论指导文学史、文学作品之复习,为行文信马由缰之文学作品寻找坚实而谨严的理论支撑,以求从理论高度更为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读解。这部分内容在此从略,笔者将在下面的“文学理论复习指导”中详述,请大家详见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芸1986 于 2011-3-8 22:48 编辑

    (三)
    文学理论科目复习指导:
    我在上文曾经详述,南开大学专业课试卷出题方式为“选做题”,而“选做题”之出题形式大大有利于我们捡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我曾在前文讲过,大家除却古代文学必须仔细复习外,还应确定另外一门重点复习之科目,以应对“文学基础”科考试。而我所选的另外一门重点复习科目为“文学理论”,我亦建议大家将“文学理论”科作为重点复习之科目,理由如下:
    大家此时可翻阅此文第二页,参阅笔者前文之“文学基础”卷试卷分析。从试卷分析可知,若大家“古代文学”科同“文学理论”科皆经过重点复习,答“文学基础”卷便可“保底”,对“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科,略有了解便足矣。那么,或者有同学会问,若重点复习“古代文学”同“外国文学”抑或“现当代文学”,而将“文学理论”科作次重点复习科目又有何不可呢?笔者回答同学们,这样做是可以的,然而,除却一些十分擅长“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者,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讲,这样做绝对属于舍易就难。重点复习“文学理论”科是走捷径,而重点复习“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对大多数同学而言绝对是走弯路!!!若大家不信笔者,那么请看笔者下文分析。
    先就“现当代文学”言之。“现当代文学”本身便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门子科目,若做重点复习,耗时颇巨。然而,大家分析真题便知,“文学基础”卷之考试,有可能仅考到“现代文学”而不考“当代文学”,反之亦有可能。换言之,同学们仔细复习了“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两本教材后去参加考试,却有可能发现考卷上根本没有其中一本书的只字片语,这样复习真可谓得不偿失!!!
    再者,无论是“现当代文学”抑或“外国文学”之复习,其内容皆卷帙浩繁,又不甚规整,不若“文学理论”科具有极强逻辑性及条理性,复习耗时耗力,又容易遗忘。然而,“文学基础”科考到“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时仅会考到最为知名和重要的作家作品,那些较为微小及僻涩的知识点根本未有考察可能性(因为这是“文学基础”科考试,不是专业方向考试,必然只考最为重要的作家作品),如此,大家若像复习“古代文学”一般复习这两门功课,真的会白白损耗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却不能够为自己的考研增加筹码。
    最后,若大家选择“文学理论”科作为重点复习科目,仅复习一册书便足矣(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又且此书极富逻辑性和条理性,记忆便捷。而同时,大家完全可以略看“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复习其中最重要的作家作品。如此一来,回答“文学基础”科试卷时,当大家优先选择完所有“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科目内容时,还可以答出简答、名词解释中出现的“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科的大多数内容(当然了,若略看此两科,那么“论述题”便不可能再选择者两门科目中的内容。因为“论述题”是四选二,既然大家已经有两科极熟悉的科目,那么论述题自然选择那两科的题目作答了)。
    然而,若大家选择了“现当代文学”或者“外国文学”科作为重点复习科目,就不大可能同时略看“文学理论”科。换言之,当大家回答“现当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之后,剩余的有关“文学理论”科目的简答题与名词解释题你不可能做出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笔者在危言耸听!!!大家且听我解释。
    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科,纵然对此再不熟悉的同学,在经过了四年专业课学习后,也会略知一二。举例而言,对于“现当代文学”,大家终归对鲁迅、巴金、郭沫若一类作家有或多或少之了解(当然了,有的同学根本就是精通于此,甚至读过其多数作品。即令对“现当代文学”极不感冒的同学,大抵也会对这三位略知皮毛),而“当代文学”的作家,我们了解得亦不会太少。“当代文学”的作品,同学们也或许看过很多。如此一来,即便对此门功课采取全然放任之态度,亦不大可能在考试中完全丢分(见到简答题最起码也能说上几句吧)。而“外国文学”,则属于笔者的知识盲区。可是,对于许多同学而言,并非如此。看过许多外国名著的学生不在少数。而“文学理论”这门学科,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在读本科之前必定没有学习过,甚至未曾接触过。而在大学四年中,我亦相信很多同学或认为此科目枯燥乏味,或认为其深奥难懂,未用心学习者决不再少数。纵然有同学真的认真学习过此门功课,若此时令其动笔答题,我想,未经复习,此人也必会不知所措。笔者行文至此,又闲言过多,简而言之,若想对“文学理论”作“粗略复习”而又达到可以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中出现的此科之内容从容作答,基本没有可能!!!
    综上所述,笔者之建议如下:仔细复习好本专业(古代文学),另重点复习“文学理论”以为“文学基础”科考试保底。“现当代文学”同“外国文学”科略看(仅看最重要之作家作品)当然,笔者所推荐之方法是就多数同学而言,特殊族群不在笔者所言范围内,若某些同学“现当代文学”相当好,那尽可以对复习另作设计。然而,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若大家将“文学理论”科作为重点复习科目,那务请细读(理应如同复习“古代文学”科一般认真,不过一本薄薄的书而已,绝不会耗费大家许多精力,然而收获却是巨大的),若大家将“现当代文学”或者“外国文学”作为重点复习科目,那么请仅仅细读最重要之作家作品(细碎知识点太多了,真的顾及不过来,又且不太可能考到)。
    “文学理论”科的仔细复习,可直接运用前文笔者在讲述“古代文学”科复习时所言及的大量方略,然则终究略有不同,我分述于下。
    1.
    “文学理论”科教材分析:此书入门难,然越到后面越容易看。千万不要畏惧!
    下面,我为大家作一教材分析。想必多数学校所选用之教材为童庆炳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之《文学理论教程》。好的,先听笔者进言一句,有此教材足矣,不必另寻其他书册,亦不用寻找任何笔记,甚至课堂笔记也无用处。记住,一册在掌,兵来可挡
    那么,此教材之体例若何呢?且听笔者分析,大家可对照教材看此文。此教材第一编为“导论”,意义不大,略看便可,主要讲何谓“文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之品格。大家记住,涉及“马克思主义”字样的,基本可以不看,因为不大可能考!!!这些内容,意识形态色彩过重,原与“文学”关联甚远,且许多语句全然不通,多看会影响大家智力水准,何况引言多为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等所讲,同学试想,老马、小恩同志岂懂何为文学?然生在红旗下,接受我党伟大光荣正确之思想教育,必习之。南开诸校命题者,焉能堕落至出此类题目?大家略忖便心领神会,无需笔者赘言。因此,见到题目中赫然出现“马克思”三字,足以令同学嫣然一笑,将其下内容俱视作浮云(大家注意了,是题目中出现“马克思”三字便可不看,但是在一般章节中,许多内容都会提到马同志的观点,同学若都不看,那这本书就可丢进垃圾桶了。毕竟,在此书中,老马同志如一个幽灵在书页间飘荡,大家避之无计的。只是,若某一章是专门探讨老马同志的,大家就别看了吧)。
    第二编为“文学活动”,是讲文学作为人类活动,这也是老马同志之观点,然不可不看。第二编中,第三章、第四章细读,然以第四章最为关键。第五章是专讲“社会主义文学”的,大家也把它视作浮云,干脆不要看了。请大家尽可放心,若考到此章,那南开也不用考了,说明出题人的脑部系统需要格式化了。
    第三编、第四编、第五编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讲文学,即——文学之创作(作家如何创作的,创作中遵循何种规则,这是第三编之内容);文学之作品(具体作品类型、样式;叙事性、抒情性作品各自之特色;文学风格为何物等,这是第四编之内容);文学之消费和接受(从读者角度来讲,读者如何消费、接受、赏鉴、批评文学作品)。简而言之,此三编分别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个角度讲文学活动
    经笔者分析,不知各位是否已然明晰此书之体例,是否感觉相当清晰?那么,究竟哪一章重要,哪一章不甚重要,哪一章根本不用阅读呢?笔者分列于下:
    第一编导论部分,仅看第一章便可,略读,第二章不看;
    第二编细读第三章、第四章,尤其是第四章,第五章不看;
    第三编的全部、第四编的全部皆需细读;
    第五编的第十五章需要细读,十四章和十六章(第十六章最后一节可以不读)略读便可。
    要之,此书第二编的第四章、第三编全部、第四编全部、第五编的第十五章属于全书之核心与重点,必须读透读烂。论述题,甚至简答题基本不会出此范围。
    剩余的略读部分,也需要逐字读,全面了解,宏观把握(不用把握到微观细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简略”,只是相对于重点章节而言的“略”。复习的时候,可以对此部分减少复习遍数,这才是这里我所言“略”之含义。
    至于笔者所言无需阅读的部分,大家尽可放心,不用读。
    经过笔者的筛选,同学更应树立信心。因为,此书本身不厚,又且有需要一些章节可删减,另有一些章节可略读。何况,此书条理清楚、叙述明晰,大家何惧之有?笔者在复习之前从未阅读过此书,然复习起来,甚觉容易,比“古代文学”之复习容易数倍。所以,请大家将“畏难”心理放下,千万不要认为“文学理论”难学。经我分析,大家应明确,此书中理论部分较费解的只有“文学活动、文学创造”中的一部分,剩下的内容,比如第四编之“文学作品”,第五编之“消费和接受”,相当简单易懂,请大家千万放心!只是此教材有一缺陷,难点在前面。前面的抽象理论颇多,大家很容易在读前半部分时产生畏惧心理和放弃想法,然而,请大家放心,此书入门难,入门后,却相当相当容易!相信我!
    2.
    文学理论教材细读指南:细读细嚼背框架、脚步放缓莫畏难。
    文学理论教材之复习,细读两遍(我是读了一遍,然而我基本快把教材背下来了,如果大家能细读到基本能背诵,那你也大可以读一遍。可是,我想大家大部分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份耐心,毕竟我是全时备考生,而非应届生。所以,建议大家细读两遍为佳,所以细读,概念同于“古代文学”复习之“细读”,请大家参见上文,笔者不赘言),再宏观复习一两遍
    至于如何用标记笔画框之类,在前文已述,此不多言,料想大家已懂得。但对于此科目之复习,笔者有其他话要讲。
    首先,此科目复习不用做笔记,因为此教材体例相当清晰,大家完全可以按照教材上的框架去背记,而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动手总结,这是不同于“古代文学”科复习的一点;
    其次,此科目复习必须细读,细读又必须伴随背诵。而且,在初读此书时,很多同学可能会对此书许多语句与概念不甚理解。但是,大家记住,若大家初初难以理解,可采取古人之学习方法——先背诵,以伺来日顿悟(此法妙甚。虽说现今多数教师都推荐先理解后记忆,然笔者深信先背诵后理解更佳。笔者复习此书,便用此法)。大家若实在读不通某些内容,真不若不去管它,先背下来,继续前行,学到一定程度,相信凭借大家的智商,定能有一个顿悟!至于哪些内容需要背诵,且听笔者言来:概念必须背诵(此书概念颇多,且多数不是人话,恳请大家耐下心来,逐字背记,毕竟“名词解释”题必然要考到概念,又且想要复习后面的内容,不记概念是很难读通的。概念不懂没关系,先背下来,大家真的可以背下来后再慢慢咀嚼和理解)。另外,书框架文字必须背诵所谓“框架文字”便是指书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标题以及文中所列“第一”、“第二”、“第三”等字样下的内容,必须按照逻辑记忆法记忆在头脑中,当然,此书本身逻辑性很强,不需大家自己找逻辑,这是便利之处。大家闭上眼睛要做到能默写下来整个框架图)。除却这两点必须背诵外,笔者在复习过程中,还曾背诵过许多难解之段落以及重要之语句。但是,耗时颇巨。所以,大家只要背下来我以上提到的两点,并且要了解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仔细理解,便足矣。记住,一定要仔细理解(吃透)每段文字!若有个别费解处,可跳过,然大部分文字必须要细读细析,因为此书对于大家来讲实在生疏而抽象。
    然而,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这本书中许多内容是一般介绍之内容,不需背记,然而却在正文中作为引子出现,举例言之,如第六章第二节讲到文学创造的客体和主体,引用了大量前人的说法,但这些都不是重点,也不需记忆,重点在于此书认为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大家背下此书的观点即可(其实就是所谓老马同志的观点)。这一点笔者在此无法一一列举,还请大家细作辨别,像这类内容全然不用背记,了解即可。
    再次,复习此书必须“徐图之、缓行之,仅此一册书,复习将近一年,大家觉得用担心么?完全不用担心。甚至于,我建议大家,此书下半年再动手,完全不用上半年就动手。上半年大家可以把精力投入到英语和“古代文学”科目中。
    笔者复习此书究竟有多缓?我将我具体的复习进度告知大家。我每天只看“半节书”(大家注意了,是半节,不是半章)。大家可以自行翻看此书,每节有多少内容,分成一半又剩多少。然而,就这半节书,需要每天耗费笔者两个小时时间。所以,大家也可以更早动手,但是可以更少复习,比如每天看三分之一节书,花费一个多小时,也是完全可行的。去掉我所言完全不需阅读的两章外加一节内容,此书共剩下41需要复习的内容41乘以2,则是82天,若乘以三,便是123天,前者是不及三个月,后者是四个月(还有,大家记得我讲有的章节可以“略读”么,略读的内容就不必半节半节看了,完全可以一天看一节,这又节省不少时间)。若大家从缓,从四月开始复习,复习至八月,一遍可完成。若进度稍微快一点,可从六月复习,复习至九月,可完成。总之,三四月功夫,可真正细读一遍(记住,必须用这么久,如果大家求速度,最开始就每天复习一节,真的很难吃透和记住,到最后只能是不断返工,导致事倍功半,又何苦来)。至于第二遍细读,大家可以以一天一节的进度(仍然很缓慢),复习一个半月。最后的宏观复习,可以“章”为单位进行,大家计算一下时间,仍可复习多遍。所以,不论大家怎么安排,都不用对此书之复习操之过急。一定要徐图之,记住,此书颇难解,欲速则不达!仔细阅读、逐字剖析,每天半节,三月足矣;第二遍每天一节,一月半足矣。好吧,可以将时间算宽松一点,五个月也完全复习完了这本书(实际上是吃透了这本书),宏观复习我在下面将会讲到,这本书若你在细读的时候读透读烂了(以那种进度读一定会读透读烂的),你的宏观复习将会相当简便,一个月时间就能宏观复习个两三遍(到最后五六天就能看一遍),如果宏观复习太多遍,你甚至会想吐,因为太烂熟了,大家根本不想再看了。笔者现身说法一下,我只是把此书细读过一遍(这一遍真细啊,甚至于逐段的大意都能复述),之后宏观复习了两遍,就已经不想再看此书一眼,因为闭上眼睛都能倒背如流了。所以说,对于此书,只要同学们肯在细读时下大工夫,又肯放缓脚步,愿意苦背,绝不怕它难为你
    最后,我建议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记忆之规律(或曰记忆曲线),第二天读新内容之前,必须要先复习旧知识,而复习过一章后,必须从头回顾看过的所有内容。如此反复之,必有奇效。若无此反复过程,同学们,悔之晚矣啊!记忆必须要趁热打铁,千万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过分自信!记忆的秘诀有二:一为逻辑;二为重复。缺一不可!!!!
    3.
    宏观复习方略:分画各章框架图。
    下面,我为大家讲解如何对此门功课进行最后的宏观复习和梳理。我上文已言,此文逻辑明晰,无需自己总结。然而,在两遍细读后,大家可作这样一项工作——将细读的几章用白纸列框架图(也可以称作框架笔记),然而,每章列一32开小纸即可,笔者的做法是将此小纸用透明胶带贴在各章章首。如此做法,可令头脑更加清晰,令宏观复习更为简便。当然,若同学们觉此法繁琐,亦可弃之不用,因为此框架不过是将各章各节之框架整合在一起,便于记忆。若大家已然对各章逻辑框架掌握清晰,便可不列此图表(然而,笔者还是推荐大家手写一遍,对记忆与复习都有巨大助益)。
    宏观复习时,可以“章”为单位,每天一章,十数日便可复习一轮,愈到后来愈更方便简易,上文已言,此不赘述。
    4.
    跨学科综合:找寻同“古代文学”科之交叉点。
    在前文讲述“古代文学”科之宏观复习时,笔者曾言及“跨学科综合”,然未作明剖。在此,请允许笔者赘言数句,举例分析。
    众所周知,“文学理论”者,“文学之理论”也,“文学”者,源也、本也,无“文学”,何来“理论”。“理论”乃是对文学活动之总结,反过来又指导文学活动。所以,研究“理论”,需以“文学”为本、为肉。无具体之“文学”例证,又何能空谈理论?坐而论道,怎不致人昏惑?所以,此理论教材中,本身便有许多生动之文学例证,而同学们也可发散思维,将“古代文学史”中所学同此门功课贯通,相互印证与扣合
    这样讲太空泛,且看我举例。
    “文学理论”第四编第十章第一节曾讲到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而此理论顿时使我联想到宋代江西诗派诗人故作拗体诗歌以求生新瘦硬效果之做法,于是,我在此教材空白处便写下“如江西诗派”五个字。又如,此书讲“抒情性作品”时,谈及“诗画相通”,又论及多种修辞手法,而这些全然可以和我们“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相联系,我们完全可以用具体作品分析这些手法。如此一来,不仅“文学理论”之内容变得异常生动,能令我们过目不忘,而且对许多“古代文学”科之内容亦有更深之体会。
    再举一例,且看笔者如何将唐代汤显祖之传奇剧作《邯郸梦记》同“文学理论”科第四编第十章第一节第三个小问题(大家可随我翻书)“文学意蕴层面”相结合。
    例:
    “文学理论”中讲到,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此乃概念,需背)。
    “文学意蕴层面”分为三小层,分别为:历史内容层(作品所明示或暗含之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层(作品所蕴含之哲思);审美意蕴层(比如,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汤显祖之《邯郸梦记》之内涵,全然可用此三层作一分解。
    [一]历史内容层:影射明代官场之黑暗腐化,从上至下无一洁者;
    [二]哲学意味层:“追求”乃永恒,人之生命在于不断之追求,因而,追求是否有果,已不重要,因为即便获得此追求之成果,复又会生出下一个追求。此书中卢生至死念念不忘身后名利,追名逐利终其一生,然醒来不过黄粱一梦。可见“追求”不过是假,荣名不过是空。此书结尾以道家思想解构名利与追逐。
    [三]审美意蕴层:此书文笔老辣生新、简练而充满谐趣,颇不同于汤翁之其他作品。
    上文之例证,即是以“文学理论”去分析“文学史”之内容,亦可看作是以具体例证证实“文学理论”所言之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然而无论如何,如此串线综合记忆,无论对于记忆“文学理论”抑或记忆“古代文学”而言,皆有颇大助益。而对于考场之答题,宏观角度之分析,更是极有帮助。对于大家的记忆力、思维水平训练之功,更不可小觑。故请大家在复习此门功课过程中,莫忽略其与“古代文学”科之交叉点
    (四)
    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之复习:
    上文中笔者已提到,我是将此二门功课作为“非重点科目”进行复习的,大家依据各自情况,可有不同之复习方略。然而,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但凡所报考专业为“古代文学”者,皆没有必要特地购买南开大学所出版之“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文学史,更没有必要购买其作品选。大家用自己学校的教材足矣,甚至于,若仅作为“非重点科目”来复习,那么,从网上下载一些笔记,打印出来(大学内打印大都十分便宜),复习笔记即可(笔者在此推介一下“豆丁网”,这个网站上有不少笔记可下载,当然,许多是付费的。笔者曾付费下载过全套“现当代文学”的笔记,会将它放在附件里面,供大家下载)。若大家的课堂笔记较为完整清晰,那么,复习自己的课堂笔记也可以
    其次,提醒大家,“豆丁”上下载的笔记,往往过于全面,亦不用完整复习,仅拣选重点作家作品复习即可(用以回答“简答题”)。至于名词解释,也可从网上搜索“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打印背诵,足矣。文学作品则完全不用看。
    再次,复习此类科目不必抽出完整时间,完全可以零敲碎打当初笔者复习“现当代文学”每天仅耗费二十分钟以内,若过于忙碌,甚至不看。至于看几遍,我想,完整的两遍足矣
    大家千万记住,复习“非重点科目”抓重点即可,而且,不要耗费太多时间,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至于理由,前文已述,想必大家已然明晰。请大家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古代文学”、“文学理论”以及“英语”之复习会占去大家绝大部分时间,将此三门功课复习透彻,十分不易,若大家想花大量时间复习其他内容,基本属于不可能。若有人坚持把时间均摊给各科,那么,最后恐怕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提一句,若真的有同学同笔者一样十分反感外国文学,在“古代文学”、“文学理论”都复习得相当细致,并且对“现当代文学”的重点内容有一定把握的前提下,可以放弃外国文学。但是请记住,必须是在那个前提之下!若有此前提,大家相信我,放弃外国文学不会对成绩有任何影响。当然,若从网上下载外国文学的名词解释背诵一下,那也不错,耗时甚微,却可轻松收获六七分。
    总之,大家应明确我们复习的目标,一切以此目标为指针:花最少的时间,将精力集中于最能拿分的科目及内容之上,以求取得最高的成绩(这如同打仗,集中优势兵力对付敌人,各个击破,亦是当年内战得势者曾用之兵法)。所以,若同学们有其他方法,亦不必拘泥于我,我只是让大家明确此“目标”,千万不要求全责备,切忌将复习时间均摊,这才是我写这篇话之目的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66

    帖子

    305

    积分

    一般战友

    Rank: 2

    精华
    0
    威望
    38
    K币
    267 元
    注册时间
    2011-3-1
    8
    发表于 2011-3-8 22:50 | 只看该作者
    你好,没有看到你滴QQ呀。。。。可以加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50 | 只看该作者
    好了,发完了……想请问怎么申请精华,我只是想让更多同学看到这篇文……我不会申精,哪位同学帮帮忙……不要让它就这么沉了!等我把资料也发网盘里,会在这里发布网盘地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24

    帖子

    1715

    积分

    中级战友

    Rank: 3Rank: 3

    精华
    6
    威望
    443
    K币
    1272 元
    注册时间
    2011-3-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忙忙冉冉 的帖子

    我在二楼写qq号码了:7879441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人人连接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
    在“我”中打开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4-25 12:04 , Processed in 0.063250 second(s), Total 11, Slave 10(Usage:8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关闭